第一篇:我与家父的故事
我与家父的故事
苏州 方志诚
父亲出生于1957年,28年后,随着我呱呱坠地,我们的故事拉开了帷幕。我们之间的故事是有趣的、新奇的,同时又是感人的、温暖的。故事主角首推父亲,而后是我。
故事一:我开始记事起至小学一年级前。我的父亲成长于文革时期,虽腹有才华,但未赶上好时代。蹉跎了好几年的学习光阴,可他并未气馁,高中毕业后,通过自学,参加了高考,可终不如愿,因数学考匝的原因与高等院校失之交臂。可他越锉越勇,凭借扎实的文科底子搞起了英语翻译与书法,几年内,他的译作就遍布国内各大知名杂志,如《译林》。书法功力也越来越深厚。我出生后,由于母亲工作的原因,为照料我这个心肝宝贝,父亲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手头的事,腾出精力照顾我,由此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有趣又新奇的故事。从三岁到上小学一年级前,父亲和我形影不离。他当我的“战马”但乐此不疲。为我干净裤裆却毫无怨言;编织鱼网,临渊捉鱼,鱼儿尽收网底,好不厉害,我在一旁拍着小手啧啧称赞。带我游泳,我是旱鸭,沉入水底,立马救我上岸,我在岸边倦着身子心有余悸;田野里,有我俩放飞风筝的跃影。公园中,有我俩嬉戏打闹的风景;电视机前,我们是武打片的忠实观众。电风扇下,我们是演武打的绝配搭档;两块棒冰,常使我们的夏天惬意般的进入秋天。几只热包,便让我们的冬天温暖般的融入春天......故事二:小学及中学时的我与父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我进入了绿领巾的行列。可我美好的童年仍在继续,这得益于我们和谐的家庭,善良贤淑的母亲更得益于诙谐民主的父亲。小学时的我是班级的“顽皮大王”,老师经常告状,为此父亲常常“受训”。可那时的我毕竟不懂事,时日一长,“受训”便成了家常便饭。父亲毕竟是要面子的人,终于对我发怒,断了我的午饭,打了我的嫩手。可对属牛的我而言,根本不管用,牛气冲天,依然我行我素。于是乎,告状变成责备,“受训”演变成“受刑”。当再一次从老师办公室走出,父亲怒发冲冠的一把抓起我,用他那辆28寸黑色老坦克载着我风驰电掣的驶回了家,那是我记事以来他骑的最快的一次。到家后,他怒斥我坐下并伸出十指,然后操起家中三把刀中用于杀鸡的最大一把,声色惧厉的问我,“你要我剁哪一只”。当时的我吓的发抖,就像牛被宰割前觳觫的那样,犹豫一会后,颤颤兢兢的吐出“左手小拇指吧”,心想它最没用。话音刚落,父亲莞然一笑,只说“你给我永远记住”。原来他是吓唬我的,可我这头“小牛”被驯服了。从此,告状一去不复返,责备化为称赞。父亲笑脸常在,五年级的一天,我坐在他“凤凰牌”老坦克后时,“爸爸有你的”,我敲着他的后背嗫嚅着,那天黑色坦克驶的特慢。可时间不会 由此而慢驶,当驶入1998年时,便宣告了我那段漫长而又短暂的六年中学生涯的开始。在这六年中,父母用爱滋润并浇灌着我的花季雨季。父亲那头因操劳而成的白发便是明证。每天早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总能看到父亲的身影,听到亲切的关怀声,“志诚,该起床啦,早点准备好了。”如同公鸡报晓一般,六年中,从未中断。也许是他属鸡的缘故,但更多的也许是他对我倾注的那份挚爱所唤起的为父职责所致。偶尔看到他碗里的稀饭萝卜干,吃着嘴里香甜的面包蛋糕,心里总夹杂着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而他呢,又总是那句话,“快点吃,否则要迟到了。”带上父亲帮我灌的热开水,骑上他早早推出的自行车,哪怕是三九天,我的内心也总是温暖的。而每次放学回家,只要晚了,昏黄的电线杆下总能见到他焦灼的身影。见我安全到家,他先是呼出一口气,而后带着焦灼的口吻处于半发怒状态问道,“小赤佬,你死哪去了,是不是又去游戏房了?”当我回答是因为老师留我们下来评析试卷晚回时,他的怒气,换言之,焦灼的情绪立刻化为乌有,脸部阴转多云。“噢,快吃晚饭吧。”可如果真和同学去打游戏机,那便是阴转雷阵雨,“你对得起我们吗,离高考只有一年了,考不上大学,难道你想走我老头子的路,你阿懂?如果你再重蹈中考覆辙,就滚出去。”顿感我的耳边响起一个“惊雷”。雷阵雨过后,他的脸仍是乌云密布,云缝间透出的是忧心与失望。看着他因我而失去的乌亮头发及消瘦后的身体,我一瞬间被感化了,戒掉了游戏瘾,在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之下,成功的跨入了心仪的师范院校----晓庄学院。送我的那天,父亲激动又不舍的第一次在我面前流下了热泪。
故事三:大学时我们的故事。军训,大学生活的第一课,刻骨铭心并将令我终身难忘。在军营里,我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地铺草席。午休时,躺在蝇蚊嗡叫的地铺上,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生活回忆画面便情不自禁的如淙淙流水在我脑海缓缓流淌,泪水顿时夺眶而出,可想起分别时为安慰父母所说的,“雏鹰只有让它去飞,翅膀才会变硬。孩子只有离开父母,才能学到真本领”时,顿时止住了泪水,坚强的通过了大学第一课,现在想起那段军营生活还颇为怀念。踏入晓庄,父母对我付出的那份“鞠之育之”的生之恩与养之恩时常萦绕脑海,促使我大一时不自觉的与父母经常联系。那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正涵义,电话那头,母亲不时关心我的饮食起居,而父亲则更多的在思想上和我沟通交流。大二时,在众人的支持帮助及自身勤奋笃实、积极进取下,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佳绩。每每电话报喜时,父亲总是带着微笑祝贺并提醒我戒骄戒躁继续前进。距离产生思念,每当吃饭及入眠前,父母总令我牵挂,不知他们吃的如何,睡的可好。因此,电话也就成为我探问其生活的工具,可每次探问总是一个结果,我们吃的很好,睡的很香。接着,父亲话锋一转,你呢,诚诚?可每次回家,从母亲口中探知,父亲为了多寄一点生活费给我,常从自己的伙食费中苛刻的提取,母亲说,“他让我一定要保守秘密,因为他知道你是孝子,怕你知道后担心从而影响学习。我们老了,吃差一点没有关系,但你小伙子正是长身体之时,一定要让你吃饱吃好。既然被你探出口风,那就好好学习报答他吧,他太喜欢你了。”几句朴实的话让当时的我无语,心想,人活着有价值的便是现世,等我有出息后他们老了老天又会给我多少赡养感恩的时间和机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因此,我更加努力,想靠双手获得奖学金及早尽自己的一份感恩赡养之心。好在老天待我不薄,每年都“下”一等奖学金,感受到父母吃着用着我用自己努力获得的“银子”那高兴之情时,顿时感到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可老天不会让任何人永远一帆风顺,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大三下学期,我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开学初的两个月,烦琐的考研准备、轰炸式的班级工作、师范生说课试讲、学年论文、十二门科目的学习与大量作业、预备党员事务等接踵而至,轮番轰炸加之市优秀团员及省三好的落选和某些同学的嫉妒正中我的善良,使认真、严谨、执着、追求完美的我在坚持了两个月后,终于,在07年的5月15日,身体垮掉,精神崩溃,感觉一切都完了。可周围人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并没有因此而完结,无数的问候与关怀降落到了我身上,一时成了“宠儿”。可我毕竟是属牛的,两个月没及时排遣心中的压力,钻入牛角尖困境拔不出来了。大家再劝也没用,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终于,七月的一天,正直和蔼识大体的书记与陈老师冒着烈日步入宿舍向我要家庭电话号码。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家人的担忧、焦急与伤心。可是,他们的诚意与真情最终打动了我,电话号码不自觉的脱口而出。而后,我躺在床上,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可怕的画面:父亲会不会在烈日下急的中暑?会不会撞车?从苏州市区赶到这荒郊野岭起码五小时,等车也许会更长,书记中午12点左右打的电话,父亲赶到时天黑了找不到我怎么办?母亲在家又怎么样了?想着想着,只听一阵焦急的敲门声,随后小宿舍的门被打开,胡思乱想被打断,我猛然抬头俯视,正是父亲。他第一句话是,“你们宿舍怎么热的像火炉,赶快起来跟我回去吧,书记说你追求完美压力太大身体不好,已有一门考匝了,为不影响你的奖学金,他已帮你申请了缓考。让你赶快回去休息。来,我们一起收拾行李,你娘还在家里等着你呢。”父亲是带着微笑对我讲的,尽管带者微笑,但那时的我仍能感觉到他那强忍而未宣泄出的酸涩情绪,也许是以前我们演武打及配合网鱼的缘故,三下五除二,便收拾完行李回家了。待我上车,才知道省吃俭用的父亲是花了大价钱包车赶来的,难怪下午三点左右就到了。回到家,母亲终于放下那颗悬着的心,说“看到你回来,妈就放心了,你父亲中午刚吃一口饭接到书记电话就赶去了,当时我耳畔立马响起父亲“好着,不讲了,让儿子快点吃饭吧”的干涩乡音。暑假两个月,父母为了我 无论是物质消费还是精神慰藉都付出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在亲情的暖暖呵护、亲友的不断温暖及众多同学乃至书记电话、短信的问候、关心、鼓励下,在我感恩之心被重新唤醒及战胜困境的坚强意志下,终于走出来困境,并恢复了先前健康的体魄。而后三个月的学习生活证明,蜕变后的我更加成熟、更具活力并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陪我走过那段岁月的好心人我又怎能忘怀?
故事四:工作后我们的故事。2008年01月27日,大雪纷飞、积雪过膝,父亲陪我到了有意聘用我的第三所学校——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因为很多公交车停开的原因,到唯亭学校,我们步行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二中,一路上父亲对我喃喃,千万不要选这所学校,离家那么远。而我的想法恰恰与父亲相反,我喜欢乡下的这种感觉,静谧、空旷、清爽,来到二中,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心中理想的感觉,校名悬于半空,这是一种大气;校舍外墙橘黄,那是一种温暖;走进校门,有唯真二字,这与我的大学母校又何其相似,这是一种熟悉的感觉。进入创新楼报告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叫我把报名表填一下,由于表格太小,所获荣誉太多,不小心填错了,当我说填错的时候,那位老者淡淡的说:填错了?再给你一张。我喜欢这种简单、朴素、真诚的感觉。试讲的时候,由于转换公交路线及雪地步行问讯等原因,比预期晚了整整两个小时,我是最后到的,上午十点半,报告厅里黑压压的全是准备应聘许久的老师。当我提出能否多给我五分钟备课,给的时间实在太少了,那位中年女性——教务处吴主任说“好的”,并请朱明老师跟那边的评委打一下招呼,多等五分钟,我喜欢这种理解、通融、和蔼的感觉;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本身就让我产生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或许与汪老的道德文章有关,也或许与我自己那时的心境相关,备课出奇的顺利,解读文本、理清思绪、完成教案,一气呵成后,11:10左右由朱老师带我到试讲教室,20分钟试讲后,三位评委向我投来致意的目光,几乎所有学生围上来依依不舍,我喜欢那种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午饭后,结果出来了,我顺利的进入下午面试的环节。还是那位老者,对我父亲说,“外面冷,和考生一样进去坐坐吧,看看报纸。”这一句话至今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传递的是一种温情,试问,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温情更打动人的?下午面试,后来才知道主考官一位是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陆忠源先生,一位是苏州工业园区分管教师队伍建设、负责人事招聘的范局长,他们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当然知道他们都是领导,但不知道具体身份,范局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有关成语接龙,一个是就雪景无准备当场脱口秀三分钟,我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后,她说我们真切地希望你能留在园区,如果别的地方要你,你会不会去?其实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我早已被二中短短三小时刻入心间的种种温情所感动,我毅然决然的说:我会留在这里的!随后,与主考官们微笑告别,下午五点,结果出来 了,一百多位老师,大多数是研究生、有经验的在职教师,仅仅录聘八人,当吕主任第一个公布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赶紧回家,生怕唯亭大桥因积雪结冰的缘故,而车行不通。第二天体检,第三天出结果身体合格通过,整个试讲、面试、体检仅仅三天的时间,我喜欢园区这种雷厉风行、办事果断的感觉。工作后,父亲一如既往对我关心问候。直到2015年,由于各种原因,父亲毅然决然与母亲住到唯亭,从此,我们彼此有了更多的照应。
故事五:父亲退休后发挥余热。我和家父的故事还可以从这个维度展开,家父从事书法、绘画创作三十余年。中国名家研究会会员,于2005年11月在首届中国文人楹联书法大奖赛中荣获金奖,作品被主办单位永久收藏;2006年05月书法作品在上海市举办的任伯年杯全国书画大展赛中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同年06月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首届“和谐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11月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作品荣获金奖,并被授予“辛亥百年杰出书画家”称号。此外,作品被编入《共和国将领诗书画集》;书法作品被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收藏,并获有纪念馆盖章的永久收藏证书。近年来,画作在苏州、杭州等地参展,并获好评。尽管获得这么多的荣誉,但他平时一直非常低调,对我的教育也是采取随顺自然的态度,在他所擅长的书法、绘画、英语领域,从来没有专门教过我,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出于兴趣。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他的作品一旦投出,屡获大奖。到2017年,他还应邀到书画培训班执教小朋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挥余热”,由于执教出色,在短时间内孩子们纷纷通过考级,邀请他执教的人越来越多。父亲出于身体与路途考虑,就谢绝了来自各方面的好意,从这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他的淡泊与坚守,他无意于名声,却提升了苏州方鸣书画家这一名声的打造,大家纷纷在微信里面传播赞扬家父的书画。从儿子的层面出发,我是希望家父按照自己的想法,越轻松越好,毕竟,从退休角度而言,整天无所事事不好,事情太多也不好。按照自己的想法,适度就好。
我与家父的故事只能借助放电影的方式截取四五,电影终将落下帷幕,但我和父亲的故事永远也不会落下帷幕,哪怕在另一个世界。“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我想,对于父母以及所有好心人的感激之情还是深深的藏在心里吧。
第二篇:读《家父》有感:我的父亲
我 的 父 亲
—— 读《家父》有感
作者 姚朝社
2014年春节因雾霾和雨雪天气几乎没出门,静心拜读了周建秋学兄的鸿篇巨著《家父》。建秋学兄是怀着对其父亲的敬仰和思念,醮着汗水和泪水,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述了其父亲的一生。阅读中,我时而感慨万千,时而热泪盈眶,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掩卷深思。周伯父的一生可谓坎坷的一生、传奇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周伯父用其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着“忠、孝、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周伯父那种敢作敢当、敢爱敢恨、侠胆义肝、宁折不弯的性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坡上人”(巩义对鲁庄人的俗称)的典型代表。
阅读《家父》的过程,也是我追思先父、回忆先父往事的过程。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每逢冬春两次祭奠,不论刮风下雨我从未间断。伫立在先父坟茔之前,每每默读碑文:“夫巩邑鲁庄村姚公讳永才,系十七世讳全中公之三子、新来公之继子也。生于民国十六年岁次丁卯三月二十九日,卒于公元二零零零年庚辰十一月二日,享寿七十有四。公幼承庭教,聪悟诚厚,勤事稼穑,朴中蕴秀,颇具匠心,尤喜扶弱济困,热衷公益,民功甚丰,德厚桑梓,深得信誉,日居月诸,厚德难忘,岁月沧桑,杯土易移,遂于吉月良日,贞珉镌文,以祈簋簠奠祀,百代流芳,祥云长护,溢馨永远”,百感交集。父亲的一生,像全景式画卷浮现在脑海之中。
我的父亲出生于1927年3月29日,兄弟姊妹六人,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排行老三。因生不逢时,天灾人祸,国破家穷。历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大饥荒,日寇侵占中原的大逃亡,生灵涂炭,兵荒马乱,真乃九死一生。整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逃壮丁,当童工,尝遍人间疾苦,阅尽世态炎凉。特殊的经历造就了他顽强刚毅、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性格,培养了他忠孝仁爱、乐善好施、扶弱济困的品德,形成了他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勤俭持家的作风。他总是教诲我们做人要尽孝、做事要尽心、处世要尽善。
做人要尽孝
同族新来爷爷有两子,长子木,被抓壮丁,生死不明。次子彦,婚后病故,妻改嫁,无子嗣,老无所依,生活艰辛。族亲劝其在近亲侄辈中选一人过继来做养子,为其养老送终,新来爷爷认为近亲侄辈中无合适人选。经其长期观察,认为远门族侄中,父亲为人忠厚,心底善良,聪慧贤达,非他莫属。初,爷奶不舍,父亲不愿,新来爷爷多次登门做爷奶及父亲的工作,精诚所至,加之族人力劝,新来爷爷终如愿。
父亲不负新来爷爷奶奶的期望,担负起照料全家之重任。照顾二老,如同生身父母,无微不至,使其衣食无忧,享天伦之乐中颐养天年。新来爷爷奶奶去世,父亲披麻戴孝,行人子之礼,尽人子之责。新来爷奶去世后,父亲便成了家族亲情和联系的纽带,亲戚来往不断,使他们有感情寄托和归宿,其乐融融,令人称赞。遵父嘱,父母去世后也安葬在新来爷奶身边。新来爷奶晚年常自夸其一生最重要、最正确、最得意的事情就是收父亲做继子。族人也赞谓父亲是养子中的楷模。
父亲不因过继为人子而推托对爷奶赡养之责,与伯父、叔父一道给爷奶养老送终,“家产一分不要,赡养父母责任一分不减”,父亲说到做到。
我家鲁庄村离我外婆家东庄村有六公里左右,从我记事起,每年我外婆(外爷去世早)都到我家住几个月。每逢村里节日、庙会、唱戏等喜庆之事,父亲提前几天安排我们姊妹兄弟几个,拉架子车把外婆接来小住。父亲非常节俭,从不在外边买零食吃,更不舍得去饭店吃饭,但只要外婆在我家住,总是不断买点肉、豆腐、蔬莱之类(不过节我家从不买这些奢侈品),偶尔还买几个水煎包、烧饼等让外婆改善生活。当时粮食短缺,尤其是细粮(麦子面)更是稀少,不是过年过节是吃不到白面馍的。只有外婆除外,一天三顿能吃到细粮。外婆看着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可怜,假装吃不完,留下点白面馍,悄悄给我们几个吃,被父亲看到,我们是要受到训斥的。外婆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时常发作,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父亲请医购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外婆在我家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父亲把家里棚板掀掉,给外婆做“四堵”棺材(四块整板无拼接,为上好棺木),并安葬了外婆。外婆的亲戚及街邻直夸父亲是难得的好女婿。父亲说为父母养老送终,闺女、儿子、女婿都有责,女婿不是“半个儿”,和儿子是一个样的。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就不要指望他还能对谁真好。这种人不可交,要远离。
做事要尽心
我父亲因家境贫寒,无缘学问。但他天资聪慧,心灵手巧,记忆力超群,加之勤奋好学,后来竟能勉强读书看报。更神奇的是,靠给木匠、泥瓦匠短期帮工,竟学会了木匠和泥瓦匠的全部技能。后置办了锛、锯、锉、水平尺、瓦刀等全套木工、泥瓦工工具,学会了做桌、椅、床、风门等家俱的全部工艺,我结婚的床就是父亲的杰作,至今在老家保存完好。他还掌握了盖瓦房、券窑洞、修建大门楼等砖瓦结构的传统技法。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能修建现浇房(现场浇灌混凝土屋顶,一次成型,当时农村不多见)、预置板房等砖混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父亲在处理房屋险情时更有“独门绝技”。因鲁庄村历史悠久,是个古村落,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当时经济条件差,房屋年久失修,出见漏雨、墙裂、墙倾斜,甚至檐折梁断现象,人们温饱尚且不能,更无力拆屋重建了。只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得过且过。这就要求在保证房屋架构不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偷梁换柱”、“拆旧墙换新墙”来排除险情。父亲总是现场反复勘察,找出症结所在,经过绘图(示意图)、计算(心算),()根据力学原理,确定支撑点,采取顶、支、戗等方法来确定排险方案。在关键环节,如拆旧梁换新梁、移旧柱安新柱、拆旧墙确立最后受力点时,父亲总是亲自动手,让无关人员全部撤到建筑物外的安全地带,避免因不慎而造成房倒屋塌后人员伤亡现象的出现。因这种排险方法既省钱、省力、省时,还能保留建筑物的原貌,深受人们的欢迎。当然,这也有极高风险。由于父亲胆大心细、方法科学,经他手排险上百起,从未失手,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
父亲的要好朋友不止一次给我讲和父亲打赌的故事。有一年,有个人新批宅基地,春节后准备盖个两层楼房,与大门、院墙一起建(俗称四脚落地),父亲提前列了所需建筑材料数量清单。建设过程中,这个朋友三次质疑砖备的不够,督促再去买砖,以免误事,均被父亲制止,说:“够了”。于是,这个朋友就与父亲打赌,赌注也由一条烟增加到三条烟。工程结束后,尚剩余几十块砖,这个朋友乖乖认输买了三条烟。这个朋友百思不得其解,并说他是查了书本上的公式,反复计算无误后,才给父亲赌,不知错在哪里,父亲反问:“你看我们完工后有很多半截砖吗?书上公式允许有正常损耗,但老百姓盖房不容易,浪费不起。”这个朋友对父亲说:“你完全是用心算,用了十几万块砖,最后加上半截砖仅剩不足一百块砖,我算真服你了。”
父亲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施工队伍也不断壮大。承建的工程,也开始从小型民用建筑向大型公用建筑转变,工地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各级、各地大兴土木建粮仓。父亲带领施工队先后兴建村里“十孔大窑”、“五孔大窑”做粮仓,这在当时是全村最大的单体建筑,就是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壮观。建筑材料,就近山上挖石头和自己烧砖,全部就地取材,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石头做根基,砖券顶,单窑库容量由几十吨到几百吨,用来储存全村的“多余”的粮食。因土地贫瘠,缺水少肥,产量不高,尽管交了“公粮”、分了“口粮”,所剩无几,还要存“余粮”,“备战、备荒”。
随着建“大窑粮仓”的宽度不断增加,库容量不断增大,建筑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父亲先后带队给鲁庄镇、回郭镇粮管所建粮仓,还到洛阳、西安建粮库(很多粮仓至今仍在使用)。由砖石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单孔单拱大券到单孔多拱小券,由开始看不懂施工图纸到后来竞参与图纸设计,被建设单位尊称谓“姚工程师”,殊不知父亲是个“文盲”。
鲁庄地处巩义市西南丘陵地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找水引水是鲁庄人生存之道。父亲带领施工队先后参加了“引曹入鲁(曹河水库)”、“引桑入鲁(桑家沟水库)”、“引洛入鲁(伊洛河水)”等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由于缺乏严谨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几乎没发挥什么效益,大都废弃。但父亲带队参与建设的“引洛入鲁工程”的标志性建筑“五级站”、“六级站”渡槽依然存在。它们像一座座丰碑,记录着父亲的艰苦岁月。
父亲两度带队参与“陆浑灌渠工程”建设(引嵩县陆浑水库水入巩义,长约200公里),风餐露宿,艰苦奋战,历经数年,终如愿通水,结束了鲁庄村庄稼“靠天收”的历史,村里绝大部分土地都能自流灌溉。如今父亲安息之地的庄稼,都能及时得到陆浑水库水的滋润,父亲如地下有知应感到欣慰。
处世要尽善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一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生命难以为继的苦孩子,到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生存无忧,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始终满怀感恩之情,把“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做为其不二的信念。时刻听从党和政府的号召,事事处处带头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加之父亲人缘好,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父亲先后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副村长和村支部副书记等职。不论职务如何调整,岗位如何变化,父亲始终坚守自己“讲原则、懂规矩、守纪律,不贪不占(占便宜),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对起组织、对起百姓、对起良心”的底线。不论是分管农业、工业、宅基地审批,还是领工程搞建设等,父亲从不经手钱,并坚持账、钱、物分开管理,互相监督,分工调整,财物移交,一清二白,手续完备,不留遗患。
几十年来,不论“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小四清”、“四清”,还是“文化大革命”、“整党、整风”等“运动”,父亲总是一次“过关”,从未受到质疑和非议。这可能是父亲“任尔东南西北风,守住底线不放松”的缘故吧!
鲁庄村是个大村,人口有五六千人之众,又是镇政府所在地,村情复杂。有一次,村支部换届,公社考察组经推荐、座谈、了解,有几个人同时成为支部书记候选人,但因这几个人性格、脾气、阅历差异较大,又难一起合作共事,形不成优势互补。但几个候选人不约而同都把父亲做为副职第一人选,考察组不解,问一个老党员何故?答曰:“他(指我父亲)不贪不占、不图名、不争权、不夺利、只干事,不说事(不说是非),你不愿与这种人搭班子吗?”考察组顿悟。
父亲因有幼年挨饿受冻的苦难经历,对落难之人富有同情之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天上飘着雪花,父亲在回家吃饭的路上,见本村一老人独自在村边转,老人身边无子女,父亲判断其肯定有难处,便让母亲下了两碗饺子(用玉米面、红著面两掺做面皮包的白萝卜、粉条馅饺子),又带了几斤两掺面和饺子馅送到老人家中。他和老伴拥被而坐,凉锅凉灶,老伴见了母亲,哭诉:“一天都没吃饭了,让老头出外借点吃的,可老头说人家都难,到黑竟空手而归,准备再熬一天,初二外出讨饭。”老两口多年后,仍念念不忘,说那是一辈子最好吃的饺子。
“文革”期间,不断有“知青”、“工作组”、“改造对象”到村里来,接受“再教育”。这些人到村里后,要按排到各家轮流吃饭,一家一天,名曰“派饭”。父亲对这些人,不管职务高低,来自何处,什么原因,皆给最高“礼遇”。一日三餐,全部细粮,早、中、晚饭,豆腐、肉、鸡蛋,菜不重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位姓冯的老师因“路线错误”,从城里下放到我们生产队“劳动改造”有一年多时间,在我家先后吃过十余天饭。他看在我家有如此高待遇,惶惶不安,感觉每天三角钱、一斤粮票远远不够,总是在晚餐后,碗下面多放两角钱。当他离开村时,父亲把他一年来给我家的钱、粮票全部退还他,他深受感动。若干年后,父亲患病住院,他多次去看望,父亲去世,他抱病前去送葬。
有一年,我高中放假在家休息,父亲看到我们附近的一家在盖房,知道这家主人身体不好,孩子尚小,经济条件又差,不敢雇人,便让我去帮忙,并交待不能在那家吃饭,一连干了十几天。完工后,这家实在过意不去,买了两斤糕点,去我家表示感谢。我家坚拒不收,无奈来人放下就跑,父亲又执意让送去两元钱了事。
1987年夏,在给村小学盖房时,父亲不慎从脚手架摔下,昏迷一个多小时,住院治疗半月余。之后,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请辞村里的所有职务,获准。父亲任职期间多次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党代表,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地区、县、乡党委和政府的表彰。村支两委、党员、群众念及父亲几十年来在村里的辛勤工作及做出的突出贡献,经村支部提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议表决同意:父亲自离开岗位起,每月享受5元生活补贴。这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实属不易,父亲是我村获此“礼遇”的第一人。
父亲患病期间,村支两委、党员、群众,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多次前去探望。父亲去世后,村里的群众自发组织“狮子社”,以“狮舞祭灵”这种最隆重的礼节表达哀思。村支部书记介绍父亲生平,镇党委书记致悼辞,村全体党员扶灵送葬,如此高的规格,是党组织和党员,对父亲这个农村普通党员的最高礼遇。那些默默来、悄悄去的,那些见面的、未见面的,相识的、不相识的送葬人群是对父亲人格魅力的最高褒奖。
因父亲处事低调,不事张扬,只做不说,加之以上叙说的事情,仅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实乃沧海一粟,难免挂一漏万,可谓以管窥天。
父亲在我们姊妹兄弟心中,是一座丰碑,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留下的精神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去年儿子结婚,我写了“忠、孝、爱、和”四个字做为结婚礼物送给他们。虽然字写得令人汗颜,难登大雅之堂,但内容博大精深,字字千金,需要用一生、用行动去践行。但愿他们能真正理解其含义,明白父辈之用心。倘若我父亲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传统能在我的孩子及后代的身上得以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则是家门之幸!
2014.02.09(农历正月初十)于郑州
第三篇:纪念家父日记本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全乡教师在新场乡政府会议室召开培训会,由香港道宏培训中心为我们讲课,正当我还在听课时,不知是谁打电话给周天福,再由周天福转张永鹏,最后张永鹏告诉我,要我赶紧回家看看,说我父亲病得相当厉害,于是我顾不上请假,打了罗明贵的摩托车,回到黑塘住处,准备找医疗证回家给父亲吊水。后来,我又请张忠林用摩托车拉我到陶家寨。
我急忙跑到父亲病床前,父亲正躺在床上,蜷成一团,呻吟不止,我急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从昨天晚上两三点钟就开始胸口痛,而且到现在都还不见好转。”于是,我又请张忠林将我和父亲一同拉到了岩脚,根据父亲的意思,我们到了岩脚仁河医院,先告诉了医生实情。接待的医生大约六十来岁了,他祥细地询问了父亲的病情,最后我要求作B超,医生很快将父亲接进了放射室,我在一旁看着,张忠林也在,很快,结果出来了,医生说内脏各处都很正常,初步判断是肋间神经痛,无多大问题,开了几颗药吃吃,休养两天就好了。
我们在仁河医院开了二十七块钱的药,直接返回了黑塘,预备明天吊点水消炎即可。回到黑塘,时间是中午一点过钟,妻子张荷花烫了一碗粉给父亲吃,他说不想吃,于是我让父亲躺在我睡的小床上休息,并到张启凤家买了四块万通经骨贴,给父亲贴上,到了下午,我再询问父亲情况,他说稍微有了一点松了,我便放了心,晚上,我到陶鹏程的外公家吃饭,顺便端了一碗来给父亲吃,他连饭带菜吃了一大碗,我心里高兴极了,认为父亲有如此的食量的确令人欣慰。
当晚,我与妻子都给旧院村和新寨村的合作医疗加班输表,父亲一直都睡得相当好,呼吸又比较均匀,没有呻吟,我放心多了,我们一直加班到深夜三点过钟,我们便入睡了。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多云
《家父仙逝》
今天,我父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离开了我们,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早晨七点过钟,我起床前,听到父亲上了一回厕所,我便起来了,我问父亲:“是否好了点?”父亲说:“还没有呢。”于是,我便问父亲是否要吃点早餐,然后再带他到张启凤家去吊水消炎,父亲怎么说也不想吃,我便在上课之前带父亲去了张启凤家,张启凤给父亲作了初步检查,说肺部不太好,需要吊点水消消炎,我便同意了,很快,张启凤便给父亲上了一瓶盐水,吊上了,我便放了心,因为我忙去上课,我便对父亲说:“爹,你在这里吊吧,我今天上午有三节课,上完后我再来看你。”父亲说:“如果你课多,你就去上吧,就不耽搁你上课了。”于是,我多余一句话都没有跟父亲说,就毅然到了学校。
大概上午八点来钟,我打电话告诉二姐,说父亲病了,希望她能抽时间过来看看,二姐说中午再坐两路口的车过来看看。我照常上课。
下了第一课,我便打电话告诉我大嫂,说父亲病好多了,让她告诉我妈,不要担心,便继续上课。
当第二节课上了大约十分钟,便接到了王洪艳的电话,说我父亲病加重了,我都还不以为然,但我马上收好了书,往家便跑,在路上,我又接到了张荷花的电话,说父亲快不行了,我更加急了,加快速度跑了回家,当我跑到门前时,寨上的邻居们已将我父亲从张启凤家抬到了我家的门口,很快,大家把父亲抬到了小床上。
此时的父亲,已然人事不知,昏迷不醒,我想,这大概只是暂时的昏迷吧?我迅速地跑到父亲床边,拍了拍父亲的脸,喊了几声,他都没有回应,我顿时惊呆了,一种莫名的悲痛顿时向我袭来,我感到了大事不妙,拼命地摇了摇父亲,他也没有反映,我急忙动了打救护车的念头,但当我扒开父亲的眼皮看时,父亲的瞳孔都散了,我这才确定父亲已经仙逝了!!
我的父亲,就这样轻易地离开了我们,草草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我悲痛到了极点,马上打通了我二姐和我哥的电话,告诉我他们父亲去世的消息,大家都觉得很突然,很意外,为什么父亲身体好好的,就这样一句话也不说就走了呢?这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再邻居们的帮助下,我把父亲抱到一前面的屋子里,放在上张凳子上,把父亲抽起来,有人找来了碗,放在父亲的脚下,还有人找来了钱,话在父亲的嘴里,就这样,父亲在我怀里咽了气,确定父亲仙逝!!
大家帮我把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搬了出去,又找来了门板帮我把父亲抬到了门板上,我这才告诉我的那些亲戚朋友们父亲的死讯。
很快,陶家寨来了很多亲人、邻居,并帮我把父亲的棺材拉来了,大家七手八脚,帮忙装殓父亲的遗体。我们便进入了所有的筹备工作,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了。
大概在下午六点过钟,父亲的遗体便入了棺材,远近的亲戚听到消息的都赶来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请来了先生和唢呐匠,为父亲开了路,晚上办了一堂灵,筹备在家里放了三天,准备到九月十日(农历八月十三日)正,九月十一日(农历八月十四日)取丧抬出。
当晚,天下雨了,而且下得很大,在父亲仙逝的当晚,就下了如此大的雨,降了温,因此,我不得不说,这是父亲的英魂在拯救久旱的万民!!开路回来的很多亲人及先生,都淋透了。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阵雨
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我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轻而易举就没有了,我还打算接父母过来享享福呢。可是,父亲没有等我尽到做儿子的责任就走了,甚至于父亲想去水城玩玩的愿望我都没有帮他实现!!父亲的遗体,依然孤独地躺在冰冷的棺材里,静静地躺着。灵堂里极其悲哀的追悼会哀乐,反衬了我此时此刻的心境,父亲辛辛苦苦劳碌了一辈子,到头来一无所有。年青时,父亲曾是劳动模范,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罪,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正值要享福的时候,就这样悄然的走了。我打算把父亲的一生写成转记,一方面以表沉痛的怀念,另一方面,把父亲那个时代特征反映给世人,希望我的子子孙孙都记住他们的祖先是怎样的面对困难,把他们祖先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
2011年9月9日
星期四
阵雨
《沉痛的思念》
这几天,我因为父亲的仙逝,忙得不可开交,家人都因此受了累,今天,邻居们都在帮忙准备酒菜,预备明天招待客人,说实话,本来我不应该拿父亲来收礼办酒的,但想到父亲劳碌一生,一无所有,我不想让父亲一个人孤零零地走,我想在父亲出殡前让有更多的亲戚朋友来热闹热闹,让父亲走得风风光光的,所以,父亲生前没有什么,唯一的就是给我留下了很多做人的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走了,今后再也没有人会想到关心我了,我也因此变得孤零零的了,父亲生前每来黑塘,都要背来包含了他汗水的东西,还带来了他那颗善良的心。每次,我都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我的心灵都会受到洗礼,我也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一盏导航灯。如今,父亲走了,谁来为了导航呢?
每次回到陶家寨,父亲都会把我送到寨子边,每次看着父亲那消瘦的身影,我的眼泪便如决了堤的洪水,充盈了我的眼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我父亲在晚年享享福,我一定要尽到一个为人子的责任。可是,还没等我作好准备,父亲就这样悄悄地走了!我何以尽孝???
第四篇:我与故事
别样的小城,拥有别样风味;别样的人生,富有别样的经历;而别样的我,却充满着别样的故事。―题记
花开花落,我的人生如莲花的开没;云起云涌,我的故事如仙鹤般飞过!苦读十年,十年苦读,只为那一朝的寂寞,那是可怕而又兴慰的寂寞!激动的我,不由得荡起往事的沉没......三年酷署,酷署三年,积压了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我,终于到了展翅飞翔的时刻!往事如烟,却又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高一的我,刚刚脱去满身童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未来的向往,满心欢喜的跨入高中的殿堂~那个我久久向往的天堂!在我的视野里,一切都那么新奇,两只黑色的眼球总被吸引,绝不放过一切!一片细小的绿叶,一株微小的嫩草,甚至一只彩蝶也不放过!好想把自己化为一张厚实宽阔的网络,将它们一一掬入怀中,细细品味,仔细观摩.秋风吹过,金色的枫叶随处飘落,厚厚的密密的铺了一地,暖暖的映出秋色!他们悄悄躲入我的怀抱,藏进我的心窝!呵~真想化为一片枯叶,甘愿悄悄陨没!我很快乐,快乐的我!秋天静静走过,那寒冷慢慢降落!他生生的把快乐剥夺.叶,轻轻陨落,不再拥有那可爱的绿色,甚至连那丝丝淡黄也难以找寻!留下的,只有满身青褐,婉如被黑夜所包裹,再无半点亮色.一次次的考试,就象一把把钢刀,深深的将我的胸膛插破!......不知有多少涕泪,曾为此划落.一阵寒风吹过,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不禁打了个颤~好冷!再度拾捡那枯叶,才知时光已然远去,欢笑也随风落没.惜日里那童真的我呢?那个满怀幸福的我呢?隐藏了,消失了,还是沉默了?心如死灰的我,再无半点激情,更无半点星火!有的只是一片黑暗,有的只是层层寂寞!经历哀愁的我,好似静静的没落!高二,苦涩的高二,青涩的自我!不知有多少时刻想要放弃,可却又不舍!因为:''不经炼狱的苦楚,何以美妙的生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金鳞开.''乌黑的阴云挤满心头,压得透不过气来,好似身体即将崩溃,心理即将溃乱,再也没有半点气力!整日埋没在书海里的我,抬目四望,难觅欢笑,悠悠愁愁的我!整日飞驰,如那奔腾千里的野马,决心超越自我!在这炎炎夏日,处处一片燥热,难觅半点清凉!心也随之激荡,与那攀升的温度相和!昂扬起斗志,只为今朝的寂寞!不知曾有多少不眠夜,我在捧书而过!那困顿的双眼,常常给我折磨,不知道被它袭击了多少次?有时被重重击倒,在那冰凉的书桌上埋没;有时与之相抗,直至东方出现丝丝亮色!......辛劳铸就高三的底色,默默演义着我的故事,畅想着我的生活!一切都在此刻沉默,没有言语,只有故事里别样的我!
第五篇:我与故事3[范文]
我与故事
重庆一考生
丰富指数:☆☆☆☆
深刻指数:☆☆☆☆
文采指数:☆☆☆☆
创新指数:☆☆☆☆
生活有了故事,就像图画上了色彩五彩斑斓;心灵有了故事,就像漂泊的鸟儿有了归宿;人生有了故事,就像航船挂起了风帆。故事让生活精彩,故事让心灵高尚,故事让人生绚烂。
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感动。一个人静静地散步在公园,花香扑鼻而来,我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给我带来的快乐。忽然,一对老夫妇进入了我的视线,他们相互依偎着,双双时常绽出灿烂的笑容,他们开心地在说些什么?我有意靠了上去,装着心不在焉,却用心听他们的对话:
——还记得我们结婚的时候吗?仿佛就在昨天,这一晃就是五十年了。
——这些年我们经历的风雨实在太多,我们俩都撑过来了。我有时想,如果没有你,我能走到今天吗?
——呵呵,也是的。两个人撑一个家,总比一个人撑要容易得多呀。
多么家常的语言,又多么幸福的人生感受。在聆听中,我不只是为他们五十年来相濡以沫的恩爱而感动,也听懂了关于婚姻家庭的哲理。
聆听一则故事,让我懂得温暖。一个年轻的妈妈,搂着尚幼的女儿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妈妈正在讲着动听的故事,女儿听得专心致志。时不时地,母女的对话传进我的耳朵。
——乌龟走得太慢了,它一定会输的。——你认为兔子一定会赢吗?
——是的。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多了呀!
女儿很得意地回答着妈妈的问话。妈妈笑着抚摸着女儿的小脸蛋。——可你知道吗?那兔子看到乌龟落在自己身后好远好远,就想,我睡一会再跑也能跑过乌龟。结果呀„„
——妈妈我知道了,兔子睡懒觉老不醒,结果就是乌龟先到了终点。听了女儿这样讲,妈妈忍不住亲了女儿一口。
——宝贝真聪明。你一定不会做爱睡懒觉的兔子,对吗?
女儿点着头应着妈妈。这时,妈妈的脸上洋溢着骄傲与自豪的快乐。妈妈以故事浇灌孩子的心灵,孩子如花朵一样,正在烂漫地开放。而我,在母女的对话中,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温暖。
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收获;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享受;聆听一则故事,就有一种快乐。
是呀,这缤纷的故事,美好的生活,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成的。我们时时地聆听别人的故事,也许,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在被别人聆听。因此,我们不但要做一个会用心聆听的人,还应该做一个会创造美丽动听的故事的人,当别人聆听到我们的故事时,也会因此而感动,因此而快乐!
满分揭秘
文章中写了两个来自生活中的故事。但作者并非直接讲述这两个故事,而是以故事的聆听者的角度来转述,这样,就巧妙地把“我”与“故事”结合起来了,体现出标题中“我”与“故事”的关系。作者所选用的两个材料都来自生活,具有自然的生活气息,也体现了“生活中有许多故事”的题目暗示。在叙述故事中,作者还特别只截取人物有关主题的语言,所以显得不枝不蔓,精练利索。
考场绝招
细心观察,得于生活。文章中所写的两个材料是作者在公园里采来的素材。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一对温馨的母女。走进公园,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也因此,感觉素材的真实性。
分镜描写,思维清晰。文章里的两个画面非常清晰,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两个画面相对独立,这是采用了分镜头描写的效果。但是,读来并不觉得两个素材有分离感,这因为两个素材都来自公园,而在写第二个材料时,作者还有意在用了衔接句。
有叙有议,揭示意义。作者不但能主要通过“聆听”来对人物语言进行具有特征的描写,而且在“聆听”之后,能对所听的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从而揭示了所叙述内容的意义所在。如果说叙需要观察能力的话,议则需要作者的思想。(李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