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文言句式
7、文言句式
一、文言文句式分类:
二、固定句式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当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表示选择五种。
(一)表示疑问
1.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如:“何以战?” 2.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如太行、王屋何?” 5.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6.安„„乎?(怎么„„呢?)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7.独„„耶?(难道„„吗?)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8.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2.何„„为?(„„干什么呢?)如:“何辞为?” 3.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 4.如之何„„?(怎么能„„呢?)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5.岂(其)„„哉(乎,耶)?(哪里„„ 呢?„„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6.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不亦„„乎?(不是„„吗?)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9.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0.顾„„哉?(难道„„吗?)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1.独„„哉?(难道„„吗?)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三)表示感叹 1.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2.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4.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5.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6.„„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2.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若辈得无苦贫乎?” 3.„„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其可怪也欤?” 4.„„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2.„„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3.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具体有四种形式。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悉”、“耳”、“必”等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咏雪》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非人哉!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
《史记》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2.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在这里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此时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式相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史记》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1)前文出现主语,后文就不再重复出现。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余)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
(2)后文出现主语,前文将主语省略。
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3)前文对话的两个主语出现后,后文依次对话便不再出现主语。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3.宾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记》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将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
(2)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
(3)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投以骨。
《狼》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主语后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现象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谓语和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考点:判断文言句式;带有固定句式或特殊句式的翻译题。重难点:课本中涉及到的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易错点:句式判定失误;翻译题中因句式要点未掌握而失分。
题模一:判断句
例1.1.1 下列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例1.1.2 翻译下列句子(1)陈胜者,阳城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斯是陋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二:被动句
例1.2.1 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D.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1.2.2 翻译下列句子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三:省略句
例1.3.1 在括号中写上被省略的部分。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例1.3.2 翻译下列句子。(1)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四:倒装句
例1.4.1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何陋之有 B.
时人莫之许也
C.
马之千里者 D.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例1.4.2 将下列句子转换为正常语序并翻译。(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模五:固定句式
例1.5.1 翻译下列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汉室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1 翻译下列句子(1)环滁皆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2 文言文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从本文中找出与《行路难》中“今安在”句式相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3 文言文阅读。燕人返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指社(祭祀的神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选自《列子》)
(1)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停数日,辞去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此先人之庐
D.咨臣以当世之事
作业1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8~ 14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入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1)8.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杂然:杂乱的样子)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以„„为乐)C.胜事空自知(空:没有)
D.偶然值林叟(值:遇到)
(2)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至于负/者歌/于途
B.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C.颓/然乎/其间者
D.晚/家南山/陲
(3)10.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见渔人,乃大惊。C.孔子云:“何陋之有?”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11.对诗文内容或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醉”“乐”二字贯穿全文;乙诗“偶然”二字承启上下,二者都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情趣。
B.甲文太守之乐,乐在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一句点明主旨;乙诗诗人之乐,乐在自得其乐,“谈笑无还期”一句点明中心。
C.甲文第二段具体描绘了山林夕照的全景;乙诗没有具体景物的描绘。
D.甲文除写“乐”外,又暗合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贬谪的苦闷情怀;乙诗则有诗人豁达胸襟的表达。
(5)12.下列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一段通过四个场面的具体描写,描绘了滁州人民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从侧面烘托出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
B.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句,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出山林的幽静。C.“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萎靡不振的醉汉形象。D.乙诗结尾两句,引入偶遇之人,带有鲜明的生活气息。(6)13.将甲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14.试展开想象,体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中“穷”、“起”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犹①曰:贫者,士之常也;俭者,人之性也。贫不得不俭,而俭者不必贫,故曰“性也”。然则俭不可乎?曰:吝不可耳。俭而吝,则虽堆金积玉,与乞儿何异?
郑余庆素吝。一日,忽召亲朋数人会食。众皆怪之。侵晨赴之。日高,余庆方出,呼左右曰:“吩咐厨家蒸烂去毛,莫拗折项!”众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又久之,盘出,酱醋亦极香新。但见每人前粟饭一碗,蒸葫芦一枚,皆匿笑强进。
王罴性俭率。镇河东日,尝有台使②至,罴为设食,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③爨④造成,用力不少。尔之择选,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选自《北史》,原文有删改)
[注]①子犹:即本文作者冯梦龙。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派出的使者。③舂(chōnɡ):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④爨(cuàn):生火做饭。
(1)下列句子中,与“罴为设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B.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C.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D.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篇:·文言常用句式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激檄,何也?(同上)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五、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在安)(同上)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第三篇:文言句式
文 言 句 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教学媒体] 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这一课我们一起复习古今语法歧异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归纳为: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
二、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倒装句的种类和特点:
(投影)[第一组例子](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例(2)由学生分析。
思考:谓语前置的作用?(板书):
一、谓语前置句
特点: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投影)[第二组例子]默译下列四组句子,并说说是什么句式。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板书):
二、宾语前置
特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曷)
3、“之”或“是”作提宾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投影)[第三组例子]先让学生举。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板书)
三、定语后置
标志:
1、“者”字煞尾,2、“之”字
思考: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投影)[第四组例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板书)
四、状语后置:
规律:古汉语里,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谓语之后。
三、明确考点要求,确定备考对策:(投影)2001年会考试题第10、19题。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3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小结:由上述会考题看,文言特殊句式到底要考考生什么?其实,它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分数比重教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积累、强化识记和运用的训练。
四、目标达成检测练习:
(一)说出下面句子是什么句式?
1、尔何知!
2、何功之有哉!
3、皆不可限以时月。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6、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
7、莫我肯德。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0、为命是从/ 为才是举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3、言于孙权。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公与之盛,战于长勺。
1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中国少年,与国同疆。20、甚矣,吾衰也。
(二)拓展训练: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颢弟,尝得危疾,上谴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谴归郑氏。(选自〈〈资治通鉴〉〉)
第四篇:文言句式文档
一、判断句式
一、者也式及变换式
1、“„„者,„„也”式。例如:(1)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汉纪》
译: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译:陈胜是阳城人。
2、“„„者,„„”式。例如:(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译:粟是百姓种的粮食。
(2)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译:陈婴是过去东阳县府的官吏。
3、“„„,„„也”式。例如:(1)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译:这是谋划攻打敌人的方法。(2)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后汉书·张衡传》
译:张衡,字叫平子,是南阳西鄂人。⑶和氏璧,天下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
译:和氏璧是天下的人们共同传说颂扬的宝贝。
4、“„„,„„者”式。例如: 甘绳,古之善射者。毂弓而兽伏鸟下。《列子·汤向》
译:甘绳是古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拉弓发箭,就会射倒兽,打下鸟。
5、“。。。,„„者也”式。例如:(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译:晏子是齐国擅长辞令的人。(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6、“„„者,„„者也”式。例如:(1)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译:齐谐是记录怪异事情的书。(2)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战国策·赵策》 译:我看住在这个围城中的人,都是想从平原君那里得到好处的人。
二、用副词“乃、则、皆、即、耳、亦、必、诚、素、本”置于名词之前,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起义 译:应当作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
3、a、予购梅三百盆,皆病梅。《病梅馆记》
译: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有病的。
b、皆不获。2008年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译:都没有捕得凶手。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译:就是今天堆积在墓中的人。
5、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译:这就是灭亡了的秦国继续罢了。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
译: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译:生,是我希望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译:这的确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9、且相如素贱人。《廉蔺列传》 译:况且相如平时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10、臣本布衣。《出师表》 译:我本来就是一个平民。
三、用否定词“未、非、弗、无、莫、不、毋、勿”表否定判断。
1、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译:没有学生询问而老师不告诉的。
2、①六国破灭,非兵之不利。《六国论》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②此非二三子之罪也。《越王勾践》 译:这不是你们的罪过啊。③非若吏人、百姓然。2008年高考上海卷《李侃传》
译:不像是普通官吏百姓一样。
3、行道之人弗受。《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走在路上的乞讨人也不会接受。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5、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人不能打开。
②莫用众人之计也。《赤壁之战》 译:不要采用大家的计策。③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译:全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和他去争斗。
6、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译:一同参军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子。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2008年高考上海卷《李侃传》
译:力量不足够,死在守城上,这是职责啊。
7、①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译:把住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进来。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贾生列传》 译: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出行。
8、汝其勿悲。《与妻书》 译:你可不要悲伤。
四、用“为、是”表示判断。
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我们是鱼和肉。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
译:问今天这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能够知道魏晋。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译:吴巨是普通人,处在偏远的地方。
五、直接表判断。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2、秦,虎狼之国。《屈原贾生列传》 译: 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2008年高考《廖刚传》
译:廖刚,字叫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
二、被动句式
一、1、用“„„于„„”式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译:不被时俗所限制,向我学习。②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译:不能被远近的人接纳。
2、用“„„受„„”式表被动 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译:有罪行被处罚。
3、用 “„„受„„于„„”式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我不能拿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人控制。
二、1、用“为„„”式表被动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自身死去,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伶官传序》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自身出行死在秦国,被天下的人耻笑。《屈原列传》
2、“为„„所„„”式表被动
3、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译:几十年间,竟然被秦国消灭。②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2008年高考《韩延寿传》 译:于是征召被乡里百姓信任向往敬重的几十位长老。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译: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将会被人家俘虏。
三、1、用 “„„见„„”式表被动 ① 徒见欺。《廉蔺列传》 译:只是白白地被欺骗。
② 遂见亲信。2008年高考江苏卷《吴汉传》
译:于是被亲近信任。③ 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译:诚信而被怀疑。① 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② 译:因而被流放
⑤ 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译:因写赋有名气而被颂扬
2、用“见„„于„„”式表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译:我的确恐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②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被有知识有地位的人耻笑。
四、用“被” “与” 表被动“”“” A、用“被”表被动
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英雄人物的伟大业绩总会被历史的风雨冲刷得净尽。
⑴、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译:梳妆打扮后,常常被那些美女们妒忌。
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B、用“与”表被动 遂与勾践禽。《越王勾践》 译:于是被越王勾践擒拿。
五、直接表被动
1、兵挫地削。《屈原列传》 译:军队受到挫折,土地被削弱。
2、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译:防守的士卒一声呼叫,函谷关被攻取了下来。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译:傅说在筑墙之中被推举为领导人,胶鬲在贩卖鱼盐的活动中被推选为组织者。
4、蔓草尚不可除,况宠弟乎!《左传》 译:野外的荒草尚且不能被铲除掉,何况是亲弟呢!
5、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大王被蒙蔽已经很厉害了。
三、宾语前置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1、帝不之罪。2008年高考广东卷《周访传》
译:皇帝不惩罚(怪罪)他。
2、未之有也。《张衡传》 《齐桓晋文之事》
译:不曾有这样的事。
3、①时不我待。译:时间不会等待我。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译:日月在流逝,岁月不再回来。
4、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译:当时的人没人赞许他。
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
6、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梁书·王茂传》
译:高祖时常宽容而不责怪他。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焉往而不美。2008年高考北京卷 译:到哪里去人们不认为是漂亮的。
2、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008年高考《瘳刚传》引用 译:我和谁在一起呢?
3、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大王来时拿什么礼物?
5、何以知吾可矣?《齐桓晋文之事》 译: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三、借助“之、是、斯、以、之为”宾语提前。
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不懂得句号逗号,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此何难之有?《墨子·兼爱》 译:这有什么疑难?
2、①惟命是从。译:只是服从命令。②唯利是图。译:只是谋图利益。③唯亲是举。译:只是举荐亲戚。④唯才是举。译:只是举荐有才能的。⑤唯兄嫂是依。译:只是依靠兄嫂。
3、①朋酒斯飨。《诗经·七月》 译:喝了这两杯酒。
②故罪人斯戮。2008年高考(全国11)《王昙首传》
译:所以就杀戮了有罪的人。
4、①夜以继日。译:晚上继续着白天。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我因此记下这些。③一言以蔽之。《石钟山记》 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
5、唯弈秋之为听。《为学》 译:只是听弈秋的。
四、宾语直接前置。
1、诗词中为押韵调整词序而出现宾语提前。
①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应该笑我多情。
②英雄无觅孙仲谏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不能在什么地方找到英雄孙仲谋。
2、“见”可以作宾语。见: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的承受。可以译作“自己”、“我”(《古汉语词典》)②表示他人行为于己。(《辞源》如: ①见谅。译:谅解我。②慈父见背。《李密传》 译: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③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府吏叮咛我。
④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译:你如果还一心记着我。)
3、“自”可以按宾语理解。①太守不自知过。2008年高考北京卷《韩延寿传》
译:太守不知道自己的过错。②不能胜而自诬。2008年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译:不能忍受而诬陷自己。③鲜不自称。2008年高考广东卷《周访传》
译:人们很少不称赞自己。
④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自容、自持、自为、自佐
译: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珍视自己、爱惜自己、容纳自己、控制自己、为了自己、辅佐自己
4、表方向的名词可以前置。东向﹝面﹞、西向﹝面﹞、南向﹝面﹞、北向﹝面﹞
5、“相”可以作宾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们﹞、你﹝们﹞、他﹝她、它﹞﹝们﹞”。如: ⑴及时相遣归。译:及时打发我回家。⑵久久莫相忘。译:永远不要忘记我。⑶好自相扶将。译:好好照顾自己。⑷嬉戏莫相忘。译:游戏时不要忘记我。
⑸登即相许和。译:立即答应他们。
⑹必还相迎娶。译:一定会来迎娶你。⑺誓天不相负。译:对天发誓不辜负你。
⑻誓不相隔卿。译:发誓不离开你。⑼会不相从许。译:绝不会答应你。
⑽不得便相许。译:不能就答应你。⑾蹑履相逢迎。译:穿着丝缕鞋去迎接他。
⑿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见了我而不认识我。
6、“所”可以按宾语理解。①祈请无所获。2004年高考﹙全国卷1﹚《孟尝传》
译:祈祷请求没什么收获。
②所为皆合道理。2004年高考全国卷11《桑怿传》
译:作的那些事情都符合道理。③所食唯菽麦而已。2005年高考﹙全国卷1﹚《裴侠传》
译:吃的那些只是麦子和盐菜罢了。④秋毫无所受。2006年高考﹙全国卷1﹚《何远传》
译:不接受任何一点东西。
⑤各有所托。2007年高考﹙全国卷1﹚《宋均传》
译: 各自都有依托。
⑥各有所长。2007年高考﹙全国卷11﹚《〈酌古论〉 译:各自都有长处。序》
⑦民所疾苦。2008年高考北京卷《韩延寿传》
译:老百姓憎恨的那些和感到痛苦的东西。
⑧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2008年高考﹙全国卷1﹚《廖刚传》
译:以此用来防备意外发生的事件和使君主威势强大。
四、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那些知道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而为他送行。(2)求人(可以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译:寻找能够作使者报告秦国的人,没有得到。
2、中心词+之+定语+者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在哪里都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能行千里的马,喂一次有时吃完一石的粮食。
3、中心词+之+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住在高高的庙堂之中,就忧心他的百姓;处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王。《岳阳楼记》
⑶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以洁白的身子承受龌龊的东西。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不能改变他们志向的官吏,这样大的国家,能有几人呢?
5、中心词+数量词
(1)通计一舟,为人
(五),为窗
(八)。译:总计一个核舟,刻五个人,刻八个窗。《核舟记》
(2)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车,与赵俱死。
译:于是邀请宾客凑集了一百多辆车子,要和宾客一起奔赴前线和秦军拼命,与赵国同死。《信陵君窃符救赵》(3)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获得了三千宾客。
五、常见疑问句、反问句句式
一、疑问词+否定词“不”
1、何不„„?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为什么不放下武器,而向北方投降呢?
2、曷不„„?
例:曷不听其所为?﹙《王冤》﹚ 译:为什么不听任他作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3、胡不„„? 例:胡不已乎?﹙《公输》﹚ 译:为什么不停止进攻呢?
4、宁„„不?
例: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译:难道愿意坐我的车嫁给我吗?
二、否定词+助词
1、非„„邪
例:非尔邪?2004高考题﹙《桑怿传》﹚
译:难道不是你吗?
2、非„„也邪?
例:非子也邪?﹙《后赤壁赋》﹚ 译:难道不是你吗?
3、非„„也?
例:非我志也。﹙《后赤壁赋》﹚ 译:这不是我的志向吗?
4、非„„乎?
例:非曹孟德之诗乎?﹙《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5、非„„欤?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6、不„„乎?
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译:这是不得已吗?
7、不亦„„乎?﹙《孟子》﹚ 例:①不亦宜乎? 译:不也是应该的吗? ②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译:不也是差的太远了吗? ③不亦惑乎?﹙《孟子》﹚ 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8、无„„乎?﹙《屈原列传》﹚ 例:能无怨乎? 译:能够没有怨恨吗?
9、得无„„乎(也)?
例:①得无教我猎虫所也?﹙《促织》﹚
译:难道不是给我指出捉虫的地方吗?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观看自然景物之后产生的感情,能有不同吗?
10、无乃„„乎?﹙《烛之武退秦师》﹚ 例:无乃后乎? 译:不是太晚了吗?
三、疑问词+助词
1、谁+助?
例:谁欤?译:谁呢?
2、恶„„乎?
例:①恶知其非有乎?﹙《孟子》﹚ 译:怎么知道他没有呢?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冉氏烹狗记》﹚
译:怎么知道它扑咬行人勇敢,可是见了盗贼却极为胆怯呢?
四、疑问词+乎
1、乌„„乎?
例:①鸟能为人害乎?﹙《蚊对》﹚
2、译:怎么能成为人类的祸害呢?
②鸟睹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书褒城驿壁》﹚
译:怎么能看到所说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呢?
4、曷„„哉?
例:曷故哉?译:这是什么原因呢?﹙《五人墓碑记》﹚
5、曷„„诸?
例:曷若无过而指诸(之乎)?﹙司马光·《迂夫》﹚ 译:怎么能象没有过错而指责你呢?
6、盍„„诸(之乎)?﹙《赵人患鼠》﹚ 例:盍去诸?
译:为什么不让它离开呢?
7、焉„„乎?
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
译:难道君子能够接受别人的财物呢?
8、焉„„哉?
例:焉廋哉?﹙《论语》﹚ 译:隐藏在哪里呢?
9、奚„„也?
例:子奚哭之悲也?﹙《和氏壁》﹚ 译: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10、奚„„哉?
例:奚暇治礼仪哉?﹙《孟子》﹚ 译:难道有时间去研习礼仪吗?
11、奚„„焉?
例:其奚决焉?﹙《问说》﹚ 译:那用什么判断呢?
四、安+助词﹙﹚
1、安„„与?
2、安„„乎?﹙《赤壁之战》﹚ 例:①安所归乎? 译:你的归宿在哪里?
②安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
译:怎么能成为他的部下呢? ③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刘备)难道能抗拒这样的灾难吗?
④安得不辱使命之士乎?﹙《田畴传》﹚
译:怎么能得到不辱使命的士臣呢?
3、安„„哉?
例: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燕雀怎能知道鸿雁的远大志向呢?
4、安„„也?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高尚品德表现在哪里?
5、安„„邪?
例:安得不自屈为周邪?﹙《是仪传》﹚
译:怎么能不委屈自己做周舍呢?
五、何+助词
1、何与
例:何与?译:为什么呢?
2、况„„欤?
例: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译: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五人墓碑记》﹚
3、何者?例:何者?积威约之势也。﹙《报任安书》﹚ 译:为什么呢?这是长期聚集的威力制约逐步发展起来的结果。
4、何也?
例: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报任安书》﹚
译:为什么呢?这是平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处的地位使人有这样的看法。
5、何„„也
例:⑴、周公何人也?译: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呢?
⑵何晏也?译:为什么这么晚呢?
6、何耶?
例:何如耶?﹙《蚊对》﹚译:为什么呢?
7、何„„邪?
例:何劣邪?﹙《孟子》﹚译:为什么这么卑劣呢?
8、何哉?
9、何„„哉?
例: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译:这是什么样的心思呢?
10、何焉?
例:何焉?译:为什么呢?
11、何„„焉?
例:①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②何间焉?﹙《曹刿论战》﹚译:为什么要参与到里面去呢?
12、何„„乎?
例:何足怪乎?﹙《报任安书》﹚译: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六、何+为
1、何为
例:⑴、何为者也?译:是作什么的?
⑵、客何为者也?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⑶、汝何为者也?译:你算是什么人?﹙《毛遂自荐》﹚
⑷、缚者何为者也?译: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晏子使楚》﹚
2、何„„为?
例?何辞为?《鸿门宴》译:为什么要告辞?
3、何以„„为?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什么要攻打它?
4、何以?
例:何以待之?﹙《谭嗣同》﹚译:用什么办法对付他?
5、何„„焉为?
例:何命焉为?﹙《公输盘》﹚译:还有什么指教?
七、何+实词
1、何„„之有?
例:⑴、何功(罪、陋、厌、后)之有?
译:有什么功劳?有什么罪行?有什么简陋? 有什么满足?
有什么晚呢?
⑵、何见劳勉之有?2005年高考题﹙《丙吉传》﹚
译:为什么会被皇帝认为是辛劳、勤勉、忠诚呢?
2、何由„„?
例:何由知吾可以?﹙《齐桓晋文之事》﹚
译:有什么理由知道我可以作王呢?
3、何之„„?
例: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译:牵牛到什么地方去?
4、何谓?
例:何谓少之?﹙《草木皆兵》﹚译:为什么说少呢?
5、何苦(妨礙、害怕、憂愁)„„? 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忧愁什么而害怕山不平?
6、何尤„„?
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 译:那又埋怨什么?
7、何当(什麼時候)„„? 例: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译:在什么时候我们同在西窗下点着蜡烛,再谈那巴山夜雨时的情形。⑵、何当一入幌,为拂绿尘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译:风儿什么时候能吹进来,吹拂掉那绿琴上的尘埃,让我给你奏一首美妙的歌曲。
⑶、何当金络脑(代指馬),快走踏青秋?﹙李贺·《马诗》﹚
译:什么时候能骑上战马,在那秋高气爽的秋天迅疾奔向战场。
8、何招„„?
例: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译:招叫谁而不到呢?
9、何坐?
例:何坐?﹙《晏子使楚》﹚译:犯什么法?
10、何用?
例:将何用哉?﹙《盖勋传》﹚译:将用他干什么?
11、何知? 例:汝何知?﹙《盖勋传》﹚译:你知道什么?
12、何悔?
例:死亦何悔?《盖勋传》译:死了又有什么后悔的?
13、何至?
例:刘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刘豫州现在你要到哪里去?
14、何操?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大王来带什么礼物?
15、何自?
例:何自苦也?2004年高考题《﹙辛公义传》﹚
译:为什么自取忧苦?
16、何忍(为什么忍心)? 例:何忍勤劳使君?﹙《辛公义传》﹚译:为什么忍心让使者辛劳勤苦?
17、何如(怎么回事)? 例:今日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今天他一个人乘车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
八、实词“如”+助词“何”
1、如何?
例: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能不误大事?﹙《失街亭》﹚
译:孔明任用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贻误了大事情?
2、若何? 例: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译:用以满足我们君王的心意,怎么样?
3、奈何?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蔺列传》﹚
译:拿走我的璧玉,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4、如„„何?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对太行王屋两座山,能怎么样呢?
5、若„„何? 例: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译:敌人已经侵入深部,对这该怎么办?
6、奈„„何?
例:奈之何?﹙《与妻书》﹚译:对这该怎么办?
九、岂+助词
1、岂„„也哉?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会导致亡国吗?
2、岂„„也?
例:岂非天佑其勤恪也?﹙《裴侠传》﹚ 译:难道不是老天保佑使他能对国家勤勉谨慎恭敬吗?
3、岂„„耶?
例: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李绩传》﹚
译:难道不胜过好几千里长城吗?
4、岂„„邪?
例:岂非道之所符,自然之验邪?﹙《货殖列传》﹚
译:难道不是客观道理的凭证,自然法则的验证吗?
5、岂„„哉?
例:岂不悲哉?﹙《项羽本纪》﹚译:难道不是很悲伤吗?
第五篇:文言句式 翻译
文言句式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C.六国破来,非兵不利,战不善
D.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2.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不能容于远近
3.下列各句中是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子何恃而往?
C.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刘备,天下枭雄
4.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的一项是()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一旦山陵崩,信陵君何以自托于赵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D.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夫晋,何厌之有?
7.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8.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B.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①大王来何操? 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C.虞兮虞兮奈若何?
D.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1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A.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 C.竖子不足与谋 D.翩翩两骑来是谁
12.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以勇气闻于诸侯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1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人不余欺也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君何以知燕王? C.重为乡党所笑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1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亚父者,范增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C.夫战,勇气也
D.洎牧以谗诛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5.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余三项的是()A.余是以记之
B.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大王来何操?
D.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16.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17.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庭中始为篱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汝是大家子
18.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且相如素贱人 C.臣本布衣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19.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秦人不暇自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见之曰:“牛何之?”
20.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B.且焉置土石? C.余是以记之
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1.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虽董之以严刑 B.①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①唯弈秋之为听②忌不自信
D.①臆!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2.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A.①请其矢,盛以锦囊②何陋之有?
B.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②能谤讥于市朝
D.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二、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1.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1)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2)“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3)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1)(2)(3)
2.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1)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2)“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
(1)(2)
3.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1)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2)“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3)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1)(2)(3)
三、高考真题再现
(一)(2008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人谁肯固矣()(2)其必济()(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译文: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文: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2分)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答:
(二)(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7.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8.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⑧② B.⑥⑤ C.①③ D.⑦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3分)译文: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4分)译文: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3分)译文:
文言句式专练答案
1.A(A项是被动句,BCD三项都是判断句)
2.C(C 项中“于”只引进对象,不表被动,AB D三项都是被动句)
3.A(“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是定语后置;B 是宾语前置;C是被动句; D是判断句)
4.C(宾语前置句;AB D都是状语后置)
5.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也”表判断)
6. A(判断句)
7.D(A “黑质而白章”省略主语“异蛇”;B “请以剑舞”省略谓语“为乐”;C “告以事”省略宾语“之”)
8.B(①是倒装句,②是判断句;A 都是判断句;C都是被动句; D都是宾语前置句)9. D(A宾语前置;B省略句,两句都省略“于”;C固定句式)
10.D(判断句。A(我)弗敢专也;B(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C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11.C(例句和C项都是省略句,分别是“以钟磬置(于)水中”“竖子不足与(之)谋”;A B D 三项都是判断句)
12.A(状语后置;例句及 B C D定语后置)13.B(宾语前置;A状语后置; C D被动句)
14.C(判断句; A B D被动句)
15.D(省略句,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A B C均为宾语前置句)16.C(C项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17.B(B项是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18.D(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19.A(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20.D(D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21.D(①为宾语前置,②为状语后置;AB均为状语后置句;C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22.A(A①是状语后置,②是宾语前置;B都是宾语前置;C都是状语后置;D 都是被动句)
二、1.(1)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这镜子使我好痛苦。
(3)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人了。
2.(1)我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2)我凭着文章和正直的品德任职,不是庸庸碌碌靠人帮忙才做官的。3.(1)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诋毁陈轸说。
(2)我听说您要离开秦国到楚国去,有这样的事吗?
(3)忠于国君还要被摒弃,我不到楚国去到哪里去呢?
三、1.(上海卷)(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B 3.(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你的职分。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4.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5.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6.C(贿,意思是“钱财”)
7.B(B项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8.C(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9.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10.(1)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2)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3)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参考译文(上海卷)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参考译文(江西卷)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土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都是疑问句。
彼且奚适也 ——你要到哪里去哪?
奚以知其然也——怎麽样知道这个道理呢?何以知道是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