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浪人生 --我读《三毛经典作品》
流浪人生
----我读《三毛经典作品》
过肩长发,穿一袭素净的长裙的三毛,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崇尚自由,永远忠于自己内心的浪子。有人说,很多人因为走得远了,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想这种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在三毛的身上。至少我没有看到,她的读者没有看到,就算有,我们也永远看不到了。可爱的三毛哦!
精神上的你是一个浪子,永远不肯停下来的浪子。5岁半的你就开始看《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有多少人认真地读过?我便是其中一位。六岁的小孩,就开始接触到了鲁迅、老舍、冰心、巴金、郁达夫的作品。初中的你几乎把市面上的世界名著都看完了。惊叹也!刘良华老师说:“看看别人在你那个年龄都在干些什么。”在你面前,我似乎卑微得如一粒尘。根据你自己这种读书状态,你在《江洋大盗》中把自己比作一个大盗,专门盗取知识,盗取别人的精神。而我更愿意把你比作一个精神的流浪者,周游列国,不肯停歇。从小开始精神就环球旅行:西班牙的《唐吉诃德》;俄国的《战争与和平》、《复活》;英国的《傲慢与偏见》、《简爱》;美国的《飘》......直到死去前一刻手中都没有离开书本。
事实上,你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者。喜欢你的“不安于现状”地到处去看世界。24岁开始只身远赴国外,三年间先后就去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的哥德学院,在美国的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一生中在国外生活二十二年,去过五十八个国家。
在流浪过程中,三毛对于异国的风情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撒哈拉的这片让她珍爱的土地。《沙漠观浴记》里的好奇,《娃娃新娘》里对姑卡早婚的无奈与同情,《收魂记》里对当地人民起初不敢照镜子的尊重......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即使是无知与愚昧的人,三毛都可以抱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三毛是一个什么会缺,但朋友永远都不会缺的人。因为她的热情与坦率,纯真而且不会以身分等级来交友。摆地摊的是她的朋友,卖菜的是她的朋友,甚至是沙漠中一个没有地位的奴隶也会是她的朋友。她总是把心交给那些弱小群体,《悬壶济世》里的那些生了病的妇女总是找她看病,《温柔的夜》里面那个没钱坐船的人以及穷困潦倒的摆地摊者—莫里都受过她的恩惠,还有《哑奴》里的奴隶,《巨人》中的一家人都是她的帮助对象......她总是慷慨解囊,对于金钱,她这样说:“钱不钱,没关系。”她还说:“富,是在于怎样有智慧地支配金钱。”一个富翁,如果不懂得怎样用钱,他也是一个穷人。
崇尚自由与流浪的她,是不愿意去违背自己内心去迎合别人的,包括她的父母在内。在父母过分的溺爱面前,她选择了离开,选择了再一次流浪。她在《爱和信任》中写道:“在孝道的前提之下,丧失了自我,改变成一个只是顺命吃饭的人,而完全放弃了自我建立的生活形态。”“我不止是你的女儿,我更是我自己。”
喜欢三毛,敬畏她的学识,佩服她周游列国的勇气,喜欢她的热情、坦率、忠于自己的心。玩味她的文字,珍爱着。
她母亲说:“我觉得与其说三毛写的好,毋宁说大家向往她那种平凡简朴的生活,她将远在异国与世无争的岁月,化作可喜的散文,对整日为生活、名利奋斗挣扎的现代人来说,自然喜欢她的清新。”
对于三毛的流浪,我想她做的《橄榄树》这首歌的歌词已经给出了答案: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对于三毛的死,我不想说得太多,只要她是自由的。我愿意相信她在那个世界里和荷西也是在一起,幸福地一起流浪,流浪—
第二篇:论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怀内容
论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怀
【摘要】 三毛,这个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流浪的女子,对于她来说,流浪,既是三毛的一种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流浪,是三毛灵魂的另一种栖息,是她创作的基本条件《撒哈拉故事》介绍了作者在撒哈拉沙漠的所见所闻的异域风情,在流浪中体验异于常人的生活。阅读《撒哈拉沙漠》感受作者三毛的流浪意识。
【关键词】 三毛:流浪 异国风情
三毛,这个出生于重庆,流浪异国十四年,最终逃不脱思想谋杀的性情女子,三毛的人生,似乎注定她将与头上只有三根头发的小男孩三毛有着必然的相似之处——流浪,三毛的作品,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所见所闻的异国风土人情故事铺叙而成。生动的展现了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以及在异国他乡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品读三毛,特别是她的《撒哈拉故事》,不仅仅是纯粹的记述异域生活的新奇和惊异,更是详细的呈现出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三毛独特的人生追求:流浪。在《沙漠中的饭店》(1)中三毛写道:我不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支持者,但是我极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强调,婚后,我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三毛曾说:“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自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的生活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三毛又说过:“台湾是一次生命,沙漠又是一次生命,荷西的生是一场,荷西的死又是一场,”这是三毛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她对于生命独特的感受,这就注定了她对于生命独特的理解和抒发。在《三毛说三毛》中三毛也说过:“三毛是一个最简单、通俗的名字„„我要自己很平凡,同时,我也连带表明我的口袋只有三毛钱。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个故事都透露出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坚定。在《妈妈的一封信》里我们可以得知撒哈拉沙漠不是常人能忍耐的地方:物质的匮乏,气候的骤变,体力上的透支,荒凉单调的沙漠婚姻,时刻都影响三毛的健康,你时时都在病中,你把这个偏远荒凉、简陋的小屋,布置成你们的王国。家中没有香槟,只好买豆浆代替庆祝,然而透过三毛的来信却感觉:好像都在天堂,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激情;并没有影响到你的情绪。。。夕阳中的蜃楼,一望无垠的黄沙,一向是你所向往。对她来说,流浪就是一种异于常人的幸福,是自由生命的体现。从此你打开了写作之门,一篇比一篇精彩,一篇比一篇生动。你把每个读者都引进了你的生活,你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左右,有笑也有泪。在《白手成家》刊出后,进入最高潮,任何地方都能听到谈到三毛何许人也。我们以你为荣,也分享了你的快乐。【关键词】流浪中的栖息 三毛的另外一部作品《橄榄树》中写道:不要问我的故乡从哪来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流浪远方„„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这个个性与常人迥异的女子,她的行为也注定与常人背道而驰。常人眼中的幸福就是能够拥有一个爱自己爱人,和一群可爱的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家,这就是幸福。她的幸福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房子,而是在流浪中实现自我价值,面对现代化文明的发展,三毛选择了逃离,她以这种自我放逐的方式逃避着尘世的孤独与凄苦。
性格的独特,情感的追寻和对自然的崇拜等,这些因素导致了三毛作品带有浓厚的个人意识,这种意识属于流浪者对心灵的自我放逐。三毛一改早期作品中的那种愁苦,而走向沙漠时光的温情与灿烂。
《撒哈拉故事》是三毛历经“艰辛”后的幸福时光。在沙漠的时光里,她找到了她人生的伴侣。与热恋她六年之久的伴侣荷西在当地法院公证结婚,三毛由此重生。此时的流浪对她来说,不再是流浪,而是一种人生的栖息。她以朴素自然的笔调给人们描绘出一片洋溢着异国风情的美丽沙漠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意。
三毛迷恋自然,她被自然的活力和灵性所吸引,广袤无垠的撒哈拉大沙漠“属于她前世回忆的乡愁”,是她“多年来的梦中情人”,撒哈拉的荒凉、炎热、贫困,愚昧。但在三毛眼里,这有蔚蓝的天空,骆驼优雅的慢行,居民的淳朴以及未知的一切都更强烈的使她有了栖息的感受。三毛之所以能在撒哈拉生活下去,是她热爱这这片远离城市的喧嚣,给她心灵满足的沙漠。对她而言,沙漠就是心最好栖息的地方。
【关键词】流浪中感受异域风情
沙漠的流浪生活,给她带来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创作灵感,她的创作也达到了个人的高峰。在新婚初夜,男客们击鼓唱歌,调笑,公然用暴力夺取了一个小女孩的贞操。小女孩那又痛、又真、有无助的凄凉叫声显得那么无奈,也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与愤怒。她以朴素自然的笔调描写了洋溢着异国风情的人情世界。《娃娃新娘》中的姑卡,初次见面的姑卡,梳着粗粗的辫子,穿着非洲大花的连衣长裙,赤足不用面纱,也不用布,把身体裹起来,声音清脆而活泼,俨然是一个快乐的小女孩。姑卡父亲罕地告诉我姑卡十岁,半年多过去了,我跟罕地全家成了很好的朋友。几乎每天都在一起煮茶喝,有一天喝茶时,罕地突然告诉我说:“我女儿要结婚了,请你有便时告诉她。”最后我忍不住问罕地:“你不觉得姑卡还太小吗?她才十岁?”罕地不以为然的说:“小什么,我太太嫁给我时才八岁。”我想那是他们撒哈拉威的风俗,我不能用太主观的眼光去批评这件事情,所以也不再说话了。“请你对姑卡说,她还不知道。”姑卡的母亲又对我拜托了一次。姑卡跟我上课,第二天上完算术课,我把姑卡留下来生炭火煮茶喝,告诉姑卡:“告诉她,她要结婚了,时间是拉马丹过后十天。”她突然面带愁容,不语而去。又过一段时间,在镇上买东西,碰到姑卡的哥哥和另外一个青年,姑卡哥哥告诉我:姑卡的丈夫是阿布弟,罕地的老部下。我留意了一下,阿布弟长得高大英俊,说话有礼,目光温和。我回去变告诉姑卡,阿布弟不错,年轻漂亮,她有点羞涩,已经接受这个事实了。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声音清脆而活泼”的小女孩,在还没有来得及懂得爱情的年龄就由父亲做主嫁给了从未谋面的丈夫。而这所谓的代价就是为娘家换回二十万。(二十万西币合台币十三万多。)我结婚时一只羊也没有为父母赚过。不到一个月,姑卡的装扮已经改变了,她的脚上已套上了镯子,头发开始盘上去,身体被涂上刺鼻的香味,混着常年不洗澡的怪味,令人觉得她的确是一个撒哈拉威女人了。那时姑卡已经很少出来了,拉马丹最后一日,我去姑卡房内看看,仍然只有一地的脏破席子。我问她结婚后带什么东西走,她说:她不走,要留下来住满六年。我才明白:罕地为什么要那么多聘礼,原来女婿婚后是住岳父家的。这时,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姑卡没有洗澡啊,难道结婚前也不洗澡的吗?据说当地迎亲风俗是骑骆驼,放空枪,去帐篷中迎亲。现在吉普车代替了骆驼,喇叭代替了空枪,但是喧哗吵闹仍然是一样的。最气人的要算看迎亲了,阿布弟下了车,跟着一群年轻朋友冲进姑卡坐着的房间,也不向任何人打招呼,上去抓住姑卡的手臂硬往外拖。大家都在笑,只有姑卡低了头在挣扎。因为她很胖,阿布弟的朋友也上去帮忙拖她,这时她开始哭叫起来,我并不知她是真哭还是假哭,看见这批人如此粗暴的抓她,使人非常激动,我咬住下唇看这场闹剧如何收场,虽然我已经看得愤怒起来。这时姑卡已在门外了,突然姑卡伸手去抓阿布弟的脸,脸上出现好几道血痕,阿布弟也不示弱,他用手反扭姑卡的手指。这时四周都静下来了,只有姑卡的短促哭声在空中回响。他们一面打,姑卡一面被拖到车上去,我紧张极了。姑卡哥哥笑着对我说:“不要紧张,这时风俗,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这样拼命才是好女子。”“既然要拼命打,不如不结婚。”我口中叹着气。“等一下入洞房,还得哭叫,你等着看好了,有趣的很。”实在是有趣,但我不喜欢这种结婚的方式。等阿布弟往姑卡房间走去时,我开始非常紧张,心里不知怎的不舒服。阿布弟拉开窗帘进去了很久,我一直垂着头坐在大厅里,不知过去了几个世纪,听见姑卡—“啊”一声如哭泣似地叫声,然后就没有声息了。虽然风俗要她叫,但是声音叫的是那么的痛,那么的真,那么的无助而悠长,我眼睛开始湿润起来。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燃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开始呼叫。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写自己结婚过程的描写,通过对比,表明了当地代代相传的婚俗文化让女人没有权利去选择婚姻,选择丈夫,更不能去选择幸福以及做人的权利。这不仅是三毛对于自身幸福的审视,也是对当地人愚昧无知的控诉。
在《沙漠观浴记》里,三毛看到挂在这一块上面写着“泉”的屋子而好奇,而引发的一系列冒险刺激的事,把沙漠中令人心惊胆颤的场面和风土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她陪荷西去理发,因和理发师,荷西意见不同,她先走,沿着理发店后面的一条小路往镇外走,垃圾遍地,苍蝇成群。经过一间没有窗户的破房子,看见门边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泉”。因为在她的印象中,撒哈拉威人不洗澡,她非常好奇。最初误会是看男人洗澡。她写道:我心里好奇,想垃圾堆上的屋子怎么会由泉水呢?于是我走到虚掩的木门边,将头伸进去看,大太阳下往屋里暗处看去,根本没有看见什么,就听到有人吃惊的叫起来—“啊„„啊„„”又同时嚷着阿拉伯语。我转身跑了几步,满头雾水,里面的人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怕我呢?这时里面一个穿着长袍的追出来,看我没有跑,冲上来想抓住我。他问:“你做什么,为什么偷看别人洗澡?”他气冲冲用西班牙责问道。“不知羞耻的女人,快走,嘘-嘘-”那个人像赶鸡一样赶我走,“嘘什么嘛,等一下”,我也大声回敬他。“喂,里面的人到底在做什么?”我问他,同时又往屋内走去,“洗澡,洗—澡,不要再去看了,”他口中又发出嘘声。“这里可以洗澡?”我好奇心大发。“是啦!”那个人不耐烦起来。“怎么洗?你们怎么洗?”我非常兴奋,头一次听说,撒哈拉威人也洗澡。他说:“你也可以洗,女人早晨八点到十二点,四十块钱。”后来为了了解撒哈拉威女人如何洗澡,满足她的好奇心(即使她之前已经在家里洗过澡了),她情愿花费四十元钱去了解。她又写道:第二天早晨,我抱着大毛巾,踏在厚厚的羊粪上,往“泉”走去,一路上气味很不好实在有点倒胃口。推门进去,看到老板娘,付了四十元,然后向室内张望,房间里除了乱七八糟丢着的绣铁皮桶外,没有什么东西,光线很不好。一个裸体女人出来拿了一个水桶又进去了。我问老板娘:“怎么洗?”我像个乡巴佬一样东张西望。老板娘拉着我的手进入了一个房间,小房间只有三四个榻榻米大,有几条铁丝横拉着,上面挂满了女人的内衣、裙子和包身体的不等。一股很浓的怪味冲进我的鼻子里,我屏住呼吸。老板娘让我脱衣服,我一声不响,脱下衣服,只剩比基尼游泳衣,同时把脱下的衣裳挂在铁丝上。“脱啊!”老板娘很粗暴的用手去拉我的小花布胸罩,又去拉拉我的裤子。“怎么洗是我的事。”我推开了她的手。“好,现在到外面去拿水桶。”我乖乖的出去拿了两个空水桶进来。“这边,开始洗。”她又推开一个门,这幢房子一节一节走进去,好似枕头面包一样。泉,终于出现了,沙漠里第一次看见地上冒出的水来,真是感动极了。它居然在一个房间里。那是一口深井,许多女人在井旁打水,嘻嘻哈哈的。我提着两只空水桶,像呆子一样望着她们。这批女人看见我这个穿衣服的人进去,大家都停住了,她们彼此望来望去,面露微笑,这些女人不太会讲西班牙语。一个女人走上来,替我打了一桶水,很善意的对我说:“这样,这样。”她将一大桶水从我头上倒下来,我赶紧用手擦了一下脸,另一桶水又淋下来,我连忙跑到墙角,口中说着:“谢谢!谢谢!”再也不敢领教了。“冷吗?”一个女人问我。我点点头,狼狈极了。她们又将下一扇门拉开,我被送到再里面一间去。一股热浪迎面扑上来,四周雾气茫茫,我什么也看不见,等了几秒钟,我勉强能看见四周的墙,我伸着手臂摸索着,走了两步,好似踏着人的腿,我弯下身子去看,才发觉这极小的的地上都坐了成排的女人,在对面的墙边,一个大水槽内正滚着冒泡泡的热水,雾气也是那里来的。这时房间的门被别人拉开了几分钟,空气凉下来,我也可以看得清楚些。这批女人身旁都有一两个水桶,里面盛满了凉的井水。房间内温度那样高,地被蒸的发烫,我的脚被烫的不停的动来动去,不知这些坐在地上的女人怎么受的了。“这边来坐,”一个墙角的裸女挪出地方给我。“我站着好了,谢谢!”看着那片如泥浆似地湿地,不是怕烫也是实在坐不下去。我看见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蘸着水,在刮自己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似地污垢,她们不用肥皂,也不用水,要刮得全身的脏都送了,才用水冲。“四年了,四年我没有洗澡,住夏依麻,很远,很远的沙漠—”一个女人笑嘻嘻的对我说。“夏依麻”意思是帐篷。她对我说话时就不吸气。她将水桶举到头上冲下去,隔着雾气,我看见她冲下来的黑浆水慢慢淹过我清洁的光脚,我胃里一阵翻腾,咬住下唇站着不动。这个房间很小,没有窗,加上那一大槽水不停的冒热气,我觉得心跳加快,汗出如雨,加上屋内人多,混合着人的体臭,我好似要呕吐了似地。挪到湿湿的墙边去靠一下,才发觉这个墙上积了一层厚厚如鼻涕一样的滑滑的东西,我的背上被沾了一大片。我咬住牙,连忙用毛巾没命的擦背。一个女人已经刮得全身的黑浆都起来了,还没有冲掉,外面一间她的孩子哭了,她光身子跑出去,就将那几个月的婴儿抱进来,就坐在地上喂起奶来。她下巴、颈子、脸上、头发上留下来的污水流到胸部,孩子就顺着这些奶水吸着乳汁。我呆看着这恐怖肮脏透顶的景象,胃里又是一阵翻腾,没法子再忍下去,转身跑出这个房间。一直奔到最外面一间,走到到铁丝上拿衣服穿。“她们说你不洗澡,只是站着看,有什么好看?”老板娘饶有兴趣的问我。“看你们怎么洗澡,”我笑着回答。“你花了四十元就是来看看?”她睁大了眼睛。“不贵,很值得的。”“这儿是洗身体外面,里面也要洗。”她又说。“洗里面”她做了一个掏肠子的手势,我大吃一惊。“哪里洗?”请告诉我。“在海边,你去看,在波哈多海湾,搭了很多夏依麻,春天都要去那边住,洗七天。”为此,三毛的好奇心被再一次强烈的调动,于她做了更出格的举动:央求荷西带她看看里面是如何洗的,荷西沿着沙地前人的车开,直到海边,车子停在一个断崖边。蓝色的海水平静的流进一个半圆的海湾里。沙滩上搭了无数的帐篷,有男人、女人、小孩走来走去,看上去十分安详。不能下去,荷西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下面的人一定有他们秘密的路径。荷西把车内的大麻绳拿出来,绑在车上的保险杠上,再将一块大石头堆在车轮边卡住,等绑牢了,就将绳子丢到崖下去。荷西背着照相器材先下去,接着我也下去。落了地,荷西叫我不要出声,一看原来有三五个全裸的撒哈拉威女人在提海水。这些女人将水桶内的海水提到沙滩上,倒入一个很大的罐子内,这个罐子下面有一条皮带管可以通水。一个女人半躺在沙滩上,另外一个将皮带塞进她的体内,如同灌肠一样,同时将罐子提在手里,水经过管子流进她的肠子里。我推了一下荷西,指指远距离镜头,叫他装上去,他忘了拍照,看呆了。水流光了一个大罐子,旁边的女人又倒了一罐海水,继续去灌躺着的女人,三次灌下去,那个女人忍不住呻吟起来,接着又灌一大桶水,她开始尖叫起来,好似在忍受极大的痛苦。我在石块后面看的是心惊胆裂。这条皮管终于拉出来了,又插进另外一个女人的肚内清洗,而这边这个已经被灌足了水的女人,又被在口内灌水。据“泉”那个老板娘说,这样一天要洗内部三次,一共要洗七天才完毕,真是名副其实的春节大扫除。一个人的体内居然容得下那么多的水,也真是不可思议。过了不久,这个被灌足了水的女人蹒跚爬起来,慢慢往我们的方向走来。她蹲在沙地上开始排泄,肚内泻出了无数的脏东西,泄了一堆,她马上后退几步,再泄,同时用手抓着沙子将面前泄的粪便盖起来,她一面泻,一面埋,泄了十几堆,还没有停。在《死果》中三毛写道她遇见一件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她无意间捡回的东西(事后才知道是当地最厉害的魔咒),那一块“像小豆似的锈红色铜片”,录音机贴上它便疯一样的乱转起来,踩刹车的脚接触它刹车便失灵等奇怪的状况几乎送了他的命。对于这样的神秘现象,三毛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合理的解释,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现象。《芳邻》中拉布的母亲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的拒绝换来的一句“你伤害了我,伤害了我的骄傲”的精彩对白,在沙漠中开中国饭店;请荷西吃“雨”;我在沙漠里悬壶济世,用黄豆治好邻居姑卡的疖子,用指甲油给当地居民补牙齿等,表现出当地居民的无知,也是三毛对当地异域风情的独特感受。
十几年前的流浪,三毛这样说:我的感动不是没有,我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将我的心也留下给我居住的城市。能让三毛交付真心的地方,也仅有那片荒凉贫瘠的大沙漠了。
撒哈拉生活象征着原始的,至真至善至美人性的回归。出生基督教家庭的她,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爱心。她爱天地间的一切,爱撒哈拉沙漠,爱生活,爱父母,爱荷西,爱朋友。也爱愚昧的沙哈拉威妇女,爱漂泊异乡的台湾渔民,爱滚滚沙漠中午艰难行走的沙哈拉威老人。。。三毛的爱,在流浪中撒播,在真情中传递。生活的单调贫乏,她坚韧的生活下来,几次深入大漠,看日出日落,体验各种风俗习惯,这种远离都市和家庭的自我放逐让人赞叹。在《回乡小笺》里三毛说:“三毛不是一个没有感情也没有礼貌的人,离开家国那么久了,台北的亲情、友情,整整的占据了我,我尽力把自己的时间,分给每一个关怀我的朋友,可惜的是,我每天只能捉住二十四小时。生活上的突然忙碌热闹,使我精神上忙碌而紧张,体力上透支再透支。虽然,我努力在告诉自己,我要完完全全享受自己在祖国的假期,与父母闲话家常。事实上,我成为了时间的奴隶,我日日夜夜追赶着它,而仿佛永远不能在这件事上得到释放。我恨不能将我的时间,分成每一个如稿纸似地小格子,像写稿一样,在每一个格子里填上朋友的名字,时间和见面的地点。然而,要见那么多朋友,却是力不从心。
三毛这个精神世界敏感,感情丰富的女子,在生活体验中感受着生命的意义。《白手起家》中这样描绘:“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忘来这么一遭啊!”又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外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所以在三毛表面看似清新明快的作品里,依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悲伤。【参考文献】
【1】时风玲 三毛:滚滚红尘中的《橄榄树》【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6)【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6 【3】黄建华 三毛的流浪意识 【J】兰台世界 上半月
2009.(10)【4】新浪读书﹥散文随笔﹥撒哈拉的故事
《妈妈的一封信》
《回乡小笺》 《娃娃新娘》 《沙漠观浴记》
第三篇:三毛作品全集简介
三毛作品全集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 1976年5月初版
《雨季不再来》 1976年7月初版
本书可归纳为表现心灵生活经验的写作,一种人类深思默省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归依,命运奥秘等问题的写实.这些作品构成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亦是日后成熟三毛的基石.《稻草人手记》 1977年6月初版
《哭泣的骆驼》1977年8月初版
《温柔的夜》 1979年2月初版
《娃娃看天下(一)》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娃娃看天下(二)》 1980年2月初版(译成)
季诺笔下的玛法达,跟玩伴菲力普、马诺林、苏珊娜、米盖、自由、吉他,他们的喜怒哀乐二十年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世界读者。作家三毛将他们带来中文世界,是一套感人的漫画。《娃娃看天下》出版至今畅销不绝,是你一能错过的一套感人漫画
《背影》 1981年8月初版
《梦里花落知多少》 1981年8月初版
《万水千山走遍》 1982年5月初版
《兰屿之歌》 1982年6月初版(译作)
《送你一匹马》 1983年7月初版
《清泉故事》 1984年3月初版
《倾城》 1985年3月初版
《谈心》 1985年3月初版
《随想》 1985年3月初版
《刹那时光》 1986年1月初版(译)
《三毛说书》1987年3月初版(有声书)
《我的宝贝》 1987年7月初版
《流星雨》 1987年7月初版(有声书)
《闹学记》 1988年7月初版
《阅读大地》 1989年7月初版(有声书)
《滚滚红尘》 1990年12月初版(电影原著剧本)
第四篇:三毛作品读后感
三毛,读你万水千山走过
用一周的时间,品完了三毛的一生。发现自己爱上了这样一个气质风华,特立独行的奇女子。
与三毛结缘,从她的佳句开始。
无数条充满哲理的语言,写满笔记本的首页,也镌刻在内心,她曾说,“每个人都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在流浪”;她曾说,“如果有来生,要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撒下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这些美美的句子,伴我度过困惑迷茫的日子.走进三毛,从《撒哈拉的故事》开始。
她与荷西的爱情,如夏花绚烂,而又匆匆落幕。他们曾用六年的时间错过,七年的时间相守,却在余下的一生别离。诸多的遗憾伤感,诸多的心疼无奈,齐聚心头,汇成一股汪洋,泛滥成灾。
但她却又无比幸运,至少,在独自漂泊的时候,有一位男子,愿意追随她,牵着她的手,许她一个天荒地老。在三毛的笔下,朴实的语言中,叙说着与荷西在沙漠中度过的艰难却又无比美好的时光,淋漓精致地诠释了她的一段平淡美好的爱情,温暖了读者的心窝。然而,所有的美景,随着荷西的意外而支离破碎,为你流泪,为你心酸,却无法改变这个悲惨的事实。曾经我痛恨这个世界,为什么悲剧总是意外发生?为什么美好不能永恒?
了解三毛,从前天看完白落梅撰写的《你为锦瑟,我为流年》开始。
我才发现,我曾经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三岁开始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注定了与烂漫的童年背道而驰,把自己尘封在各种书籍的海洋里,让她有了超凡脱俗的心境。无比庆幸,她的家庭给了她追求精神生活的保证,才有了她的义无反顾。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惨淡的阴影,却总会在山穷水尽时指派天使来救赎,然而幸福于她,总是飘忽不定。曾被老师羞辱,六年的暗无天日,一位画家带来了第一缕阳光,陆续的几位老师,打开了她的世界,她的心房。却又如过客般,匆匆而来,匆匆而走。重新踏入大学,文学修养极好的她,却选择修习哲学,只为了去找寻“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式,不惧世俗的眼光,淡然处世,她也在这段青春年华中,遇见了最好的男子。一段美好的初恋,给她平淡的日子里增添色彩。然而逃不过的还是似水流年,爱到极致的她,无法忍受一个没有保证的未来,选择流浪远方,独自承担风雨。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之旅。
她独自承受着所有浪迹的心酸泪水,却总是用轻松欢畅的语气向大家诉说衷肠,遇上荷西,是她人生中最美的意外!虽说好景不长,却留下了亘古不变的印记。
有人说,三毛是飘忽于天地的一粒尘沙,注定属于流浪,也有人说,她是岁月的拾荒者,走遍万水千山,看尽人世浮沉。其实在我看来,她不过是想找个心灵的栖息之所。然而世事变更,悲喜交磨,生生阻断了她想停歇的脚步,于是,继续行走,直至千帆过境,脚步随着生命终止。她的离开,是文坛的遗憾,确实她一生的解脱。
她执着追寻心灵自由,才有了她如此非凡的一生。她的特立独行,她的才情与洒脱,是我想也不敢想的境界。那首《橄榄树》的旋律,不由自主在脑海荡漾: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
一如曾经爱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平凡朴实,却是生命中最美妙的风景。
第五篇:三毛的作品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看三毛的作品,第一次接触她的作品时大概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楼上小孩来家里玩回去的时候落下这本《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的作品读后感。看那书名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冒险小说,阅读后才发现原来是一本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的书籍,该书记录了作者在荒凉单调沙漠中的所见所闻和一些生活中所发生的趣事,在阅读了一小篇后便很快的被作者那特有的风趣幽默以及当地的奇风异俗所吸引了。现在那本盗版书还依旧被我保存在柜子里没有还给它原来的主人,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是我还是很喜爱它。就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深深的爱上了三毛的作品,在看《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的时候一边幻想那沙漠的美景又一边感慨如果我也能跟三毛一样在沙漠里到处流浪那该多好啊!后来还有一个很好奇的疑问一直在困扰着我就是三毛到底是一个长着什么模样的美丽女子呢?苦于当时条件限制,只能自己在那里呆呆的幻想,后来这件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的被我淡忘了,读后感《三毛的作品读后感》。
时隔多年后当我无意中再次翻开那本书的时候一丝回忆又涌上心头,心里也跟这一阵莫名的欢,马上跑到电脑前去查看关于她的资料。从照片中看她虽然不是非常漂亮艳丽的女人但是却可以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可亲可敬的气质,然后我又看到了三毛的最爱的丈夫——荷西:一个长着满脸都是胡子的男人让觉得很有趣。后来每天晚上我都拿着手机缩在被窝里看三毛的作品,因文笔太差看完以后也写不出什么读后感,只是每篇文章我都会仔细的看,看着看着好像自己也融入她的生活中一样一起笑也一起难过。关于三毛跟荷西的爱情,我觉得很朴素也很温馨,有时候又觉得很激情浪漫,对于荷西的离去我觉得真是造物弄人,没想到后来三毛也跟着去了,红颜薄命啊!我想他们在天堂里一定会再次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