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中考题(2003-2006年).
2006年广东省湛江市(课改区 文言文阅读(共 9分
阅读《马说》,完成 11—— 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 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 “ 临 ” 字与 “ 执策而临之 ” 的 “ 临 ” 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或:(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译文:。(2其真无马邪? 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1、A
12、(1有时(2喂
13、(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2(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
14、(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2006年曲靖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12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不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昔有大长者子 ① ,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 ② ,当 如是捉 ③ ,如是正,如是住 ④ ,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 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 ⑤ 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 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译文:(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译文:(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11、“ 大长者子 ” 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答:
12、甲文强调了 “ 按规律办事 ” 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 “ 生搬硬套规律 ” 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 的理解。(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 “ 大长者子 ” 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一
9、(1即使(2等同(3擅长(4都
10、(1驱赶它不按照赶它的正确方法(2大 声说应当像这样驾船,像这样校正方向(3养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11、①凡事 只重视理论学习(或只空洞教条地套用规则,而不重视亲自去实践,其结局必定是害人又害已。②任何 理论的学习都要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任意一方面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酌情给分直至满分
12、不矛盾。①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②应用知识和规律时,一定要 重视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可生搬硬套,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答出一点给 1分
13、×××:你敢说敢做 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一味地套用规律,应该让规律和实践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表述符合语言实际应用的要求,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直至满分
2006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实验区(一(10~13小题,共 12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 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 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 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 故, 曰:“ 天下之刖者多矣, 子奚哭之悲也? ” 和曰:“ 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 “yuè” ,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11、通过 “ 识马 ”、“ 相玉 ” ,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答:
12.《马说》以 “„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 “ 王乃 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 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答: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 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 《马说》中,面对 “ 天下无马 ” 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 思对即可
2007年广东省江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10.在作者看来, “ 伯乐 ” 与 “ 千里马 ” 哪个更重要 ? 为什么?(3分 答: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 “ 千里马 ” 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4分驾驭(鞭打 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或者:鞭策它, 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l0、4分 伯乐更重要。(1分 因为先有 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4分 为 “ 千里马 ” 的被 埋没鸣不平。(或:为 „„ 千里马 ‟‟ 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统一考试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 真不知马也。
⒖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一食或尽粟一石(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执策而临之(⒗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其真无马邪
⒘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译文: ②策之不以其道。(1分译文: ⒙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3分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1分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 一句话?(1分
㈠(13分⒖①这样 ②有时 ③即使 ④面对(4分,各 1分⒗① “ 食 ”
通 “ 饲 ” ,喂、喂养 ② “ 见 ” 通 “ 现 ” ,表现 ③ “ 邪 ” 通 “ 耶 ” ,表疑问,相当于 “ 吗 ”(3分。各 1分⒘① 只是辱没在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②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3分,① 2分,② 1分⒙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③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分,各 1分(①②题意思接近参考答案即可。
2009年黑龙江大庆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 卿得良马否? ” 飞曰:“ 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 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 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 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 帝称善, 曰:“ 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 ·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 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7.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8.这时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 尚那样启用自己呢?(也可以答作者希望自己能够收到朝廷的重用运用典故,使表达含蓄典雅。9.D 第
一个 “ 善 ” 是 “ 好 ” 的意思,第二个 “ 善 ” 是 “ 擅长 ” 的意思。10.B “ 以 ” 都是 “ 按照 ” 的意思。A 项,在 /项。C 项, 的 /助词。D 项,它 /表反问语气。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 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12.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 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 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绍兴七年,岳飞面君,赵构从容地问道:“ 爱卿有没有获得过好马? ” 岳飞道:“ 臣原有二匹马, 每天各吃数斗刍豆, 各饮一斛水, 但如果草料不精, 水质不净, 它们就不会食用。二马披着战甲奔跑,起先跑的不快,但跑出百里后就变的迅速,自午时到酋时,可以跑上二百多里。而马 背、腹的鞍甲毫无松动,且没有汗水,跟无事一样。这二匹马可谓负重但无怨言,体力充沛但不逞能,是 擅长远驰的良马啊。不幸二马后来相继死去。如今臣所骑的马,每天食用不过数升,所喂草料从不挑选, 所饮之水从不在意,辔头尚未装好,就想跃跃狂奔,刚跑出百来里地,马儿就力尽汗出,大口喘息,累的 如死了一般。这马可谓食少就能饱肚,喜欢逞能炫耀力气,但容易穷尽力气,实在是笨马一匹啊。” 赵构道 声 “ 好 ” ,说道:“ 你今日所说很有意义。”
2009年内蒙巴彦淖尔市
阅读《马说》,完成 11— 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中 “ 而 ” 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 D.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著称。B 食:通 “ 饲 ” ,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相等。D 策: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 千里马 ” 比喻人才, “ 伯乐 ” 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 “ 其真不知马也 ”。
C.作者借 “ 千里马 ” 不遇 “ 伯乐 ” 的遭遇 , 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11、B
12、D
13、D 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27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 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 • 燕策二》 〔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 “ 臣 ”。③还:音义同 “ 旋 ” , 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才美不外见(⑵愿子还而视之(⑶不以千里称也(⑷去而顾之(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文: 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乙]文介绍这匹骏马 “ 一旦而马价十倍 ” 的原因的一句话是。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26.我们常以 “ 千里马 ” 比喻。(2分
27.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3分
答: 23.见同现,显现 希望 著称 回头看
24.(1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与我交谈。2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6.人才 27.略。
2003年福建省厦门市
阅读有关 “ 千里马 ” 的两则文言文,完成 16— 19题。(15 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 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 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近侍之臣。②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③安事:哪里用艄;怎么能够。④期年:满一年。不能期年,即不到周年。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执策而临之(②才美不外见(③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④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17.下面句中加点 “ 之 ” 字的解释与其它三句有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 D.死马且市之五百金 18.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②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译文: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细读《马说》第三段,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 “ 千里马 ”。(2分 答: ⑵如果让你给涓人的 “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 ” 这个做法评分(满分设为 10分,你会评几分呢?说说你这 样评分的理由。(3分
答: 16.竹制的马鞭子 见同现,显现命令 丢掉,白白扔掉
17.A 1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氢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2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 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 19.(1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2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古代有个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过了很多年仍找不到。国君的侍臣对国君说:“ 请让我来 找它吧!”
国君派遣他出去寻找了三个月,之后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是马已经死了,他花费 500金买了 死马的头颅,回来报告国君。国君非常生气地说:“ 我要的是活马,你白费五百金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 用 ? ”
侍臣回答道:“ 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 况且是活的马呢?天下人都一定会认为大王是用重价 买千里马的。很快就会有人献马!” 果然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
2004年浙江省绍兴市
(一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 ? 其真不知马也。(节选自韩愈《马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或:(2食:(3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译文: 3.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答: 1.(1有时(或许(2喂养(或通 “ 饲 ”(3等同(或 “— 样 ” 2.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 3.答: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04年吉林省长春
阅读《马说》,完成 6— 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是马也(②食马者(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B.其真无马邪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而攻之而不胜 学而时习之
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 “ 千里马 ” 喻指人才, “ 伯乐 ”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4分
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 …… 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 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 答:(一 6.①安求 /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 /不能尽其材 7.①这②同 “ 饲 ” ,喂养 ③鞭打(驱使 ④有时 8.C 9.能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 10.略。
2005年福建省莆田市(课改区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二 阅读《马说》,完成 8-10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8.作者借 “ 千里马 ” 不遇 “ 伯乐 ”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译文:(2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10.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 ? 请联系现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分 答:(二(10分 8.(3分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4分(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难道果真 没有千里马吗 ?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每句各 2分。大意对即可,如第(2句译为 “ 真的没有马吗 ? 是不知道马啊 ” 就应给 2分。10.(3分(开放性题目, 考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 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2005年四川省广安市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 35— 39题。(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35.对第二段中的四个 “ 食 ” 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B.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C.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D.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36.用 “/” 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 不 能 尽 其 材 3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是马也(这 ②食马者(同 “ 饲 ”, 喂养
③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袛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39.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和普通的马 一同死在马厩里 , 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 骈 ”“ 槽枥 ”“ 以 ”“ 称 ” 等词语翻译准确 , 译句通顺 得 3分.否则 , 酌情扣分
2005年广西桂林市 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 8— 12题(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8.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
① “ 食 ” 通 “ 饲 ” , ,意义:通喂养(1分 ② “ 见 ” 通 “ 现 ” ,意义:表现(1分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0.将句子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 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策、道、食、材 ” 均译正确,且 句子通顺者得 2分,否则酌情扣分
1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 “ 千里马 ” 的才
能 ……………………………………………………………………………………………(3分
答:“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 “ 知人善用 ” 之煮 2分。
12.如果你是一匹 “ 千里马 ” ,而尚未被 “ 伯乐 ” 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2006年北京市
三、文言文阅读(共 9分
阅读《马说》,完成 11—— 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 其 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 “ 临 ” 字与 “ 执策而临之 ” 的 “ 临 ” 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1或:(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译文:。(2其真无马邪? 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三、11、A
12、(1有时(2喂
13、(1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马厩里。(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14、(1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06年浙江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9-25题。
(一(11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 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 21.作者借 “ 千里马 ”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2.如果你是一匹 “ 千里马 ” ,而尚未被 “ 伯乐 ” 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二(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 ① 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 ② 归,以袜实米, 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 ③ 之礼? ” 即呼备 ④ ,赍 ⑤ 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 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 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译文: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答:
三、文言文阅读(20 分)
(一)(11 分)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寄托了作者怀 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 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 光。
(二)(9 分)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 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
物吗?”)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 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 的人。2006 年成都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6~8 题。(共 6 分 , 每小题 2 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 间 , 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 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 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C.才美不外见 A.而伯乐不常有 B.虽有千里之能 C.策之不以其道 D.骈死于槽枥之间 称 : 扬名)或 : 有时 策 : 鞭子)B.一食或尽粟一石 见 : 通“ 现 ” D.策之不以其道 广起,夺而杀之 以君之力 成 , 将以攻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 出了强烈的谴责。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9.把第 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分 译文 :(2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 分 译文 :
二、(6 分 , 每小题 2 分 6.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 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 7.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8.D(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三、(共 12 分 9.(4 分(1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或: 喂养马的人不知 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译出大意得 1 分 , 落实 “ 食 ” 意思的得 1 分 落实 “ 材”“通” 意思的各计 0.5 分 2006 年江苏省泰州市
(一)(10 分)马之千里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 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 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 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① 介:披上战甲。② 褫(chǐ):解除。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4.翻译下列句子。(4 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译文: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2 分)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 分)答:
(一)(10 分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 2 分。每小题 1 分)14.(1)怎么 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 4 分。每小题 2 分,译错 1 处扣 1 分,扣完为止)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 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 分)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 分,只答第一句给 1 分,答第二句给 2 分))(2)比行百余里()(节选自岳飞《论马》)② ①(2 喂养它却又不 能使它发挥自己的才能 , 听它嘶叫却不能明白(或 “ 通晓 ”“ 懂得 ” 它的意思。(译出大意得 1 分 ,
第二篇:马说中考试题学生版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三)(11分)【甲】《马说》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2010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 语 文 试 卷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甲] 《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③朝:早晨。④一旦:一天。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才美不外见。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顾: _______________ 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庆市(09黑龙江省)
【古文阅读】
【甲】(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
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 大 而 不 苟 取 力 裕 而 不求 逞 致 远 之 材 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答:
2.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马说》中考试题一 2008年山东省烟台市 阅读《马 说》,回答下列问题。
7.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广东汕头卷)2007年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文: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韩愈《马说》),回答问题
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
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虽 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一食或尽粟一石”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次吃的粮食或许要将近一石 B.吃一顿或者要吃光一石还多的粮食 C.一次吃掉的粮食有的要吃完一石 D.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作“
”,而以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12.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不饱,力不足
D.一箪食,一豆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以 策之不以其道(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1.把第Ⅰ卷第二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 说》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第三篇:马哲思考题(修正版)
9、什么是联系和发展?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P40-43 答:(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首先,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其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最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2)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如何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
答: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的发展。创新有是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只坚持不发展和只发展不坚持都是错误的。
31.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P160
答: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如下所示:
(1)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2)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3)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必须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4)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第四篇:马哲考题与答案范文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马哲考题与答案
2009级文科类“马原”复习提要
(注:★表示是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的重要考点)
一、试卷题型:
单选题,25个×1分 =25分; 多选题,5个×2分 =10分; 简答题,5个×6分 =30分; 辨析题,2个×5分 =10分; 论述题,1个×15分=15分; 材料分析题,1个,计10分。
二、考试要点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P1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德国古典哲学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P8)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P16)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是共同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19)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P2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P30)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P32)3.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5)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P40-41)⑴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⑶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P4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P4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过程。这样,事物的发展才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总趋势。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⑶方法论意义: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原理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P46)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
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9.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力与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4)
2.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基本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P68)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真理与谬误的含义与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P7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P 75)
真理与谬误的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P76)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意义★★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P77)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5.价值及其特点(P79)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P95-9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
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
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三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P1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P10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即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P100):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P105)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P107)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P1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P123-12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走向智能自动化、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变革;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学习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6.人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P128)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加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思考题P136页1题★★
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建筑。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必将引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考题P136页2题★★
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其主要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P147-148)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是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觉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P151)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P154)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⑴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 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即产生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P157)与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P167)★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生产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P165)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P16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生产阶段(生产资本)——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只有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7.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经济危机的实质(P170)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P173)及其本质(P175)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P182)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是: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其作用★(P187)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形式有四种:⑴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⑵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⑶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⑷ 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加快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是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总利益的。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表现与作用★
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194)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96):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194):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是成为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但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二是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表现:(198)
㈠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
㈡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开始采用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和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等。㈢ 社会阶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者;三是知识性和服务性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
㈣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㈤ 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原因(202):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P207)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
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六章】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⑴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⑵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⑶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
⑷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⑸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⑹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P229)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 第一,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
展阶段决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236)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的原因 ★(P233)
一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三是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四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P267)“两个必然”是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指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五篇: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解读马金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生存的苦难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西海固这篇贫瘠的土地上文学很难扎根,物质上的匮乏和文化上的落后使其默默的在夹缝中苟活着,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整,这片灰黄的土地上滋生了许多新的生命,文学的蓬勃发展便是一个显著地特点。马金莲作为西海固地区一个80后女作家用她冷静的笔墨描述着一幅幅活生生的乡村生活,她的小说语言朴素,关注现实人生,关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苦难。在这里她勾勒出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以其优美的笔调诉说着她们的酸甜苦辣的生活。
一 女性形象
《四月进城》是以小女孩芒女的视角为主线,以乡村女孩在进城的路上和到和到城里的所见说闻,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穿成了一条线,在不动神色的笔墨里道出了城市与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当芒女半站半蹲在爷爷怀里时,看到另一个与自己一般大小的女孩都有座时,她隐隐明白了人家为什么会有座位坐,人家穿的新嘛。来到城里的芒女,看到柏油马路上跑满了车,简直成了车的世界,这时候她的双腿竟然软软的,僵直的,脚底有无数虫子在爬动一样痒的人难受。把一个小女孩好奇而又惊讶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到舅爷家吃饭的时候看到了碟子里的核桃,她内心里是多么想要啊,但她还是害羞的没有去自己抓,爷爷给了她两个,她拿着两个核桃时想到了姐姐,哥哥,妹妹。这种纯朴的爱是来自一个乡村的女孩内心深处,小说在塑造一个小女孩形象时把那种人性心底的美和纯朴的乡土意识拉了出来,在努力还原乡村物质匮乏的孩子幼小心灵在城市与乡村边缘生活里泛起的层层涟漪。尽管爷孙两个最后空手而归,但是在芒女心里留下的回忆却是久久不能抹去的。这就是文本的力量,通过小处着手,尽力刻画着活生生的画面,值得深思。《碎媳妇》中马金莲写一个叫雪花的女子嫁了,成了碎媳妇子,接着就是生孩子。雪花也念过书,还到外头打过工,洗过盘子,遭过白眼。由于想念山水清秀的山沟,还是回了家乡。女子怎能留,母亲立即给雪花找了家光阴好、家底好的人家。于是雪花便嫁到一个十几口子的人家,有了公婆、妯娌等等。小说开篇,就细致的描写雪花如何在临盆前拾掇房里,拆洗被褥、床单枕套、窗帘门帘,苫电视的套子。“把能洗的都拆洗一下,一个月不动手,肯定脏得不行。收拾下来竟有好大一堆,看来得洗整整一天。第二天扫炕,把炕上所有的铺盖席子都揭了,直到显出泥坯来。用笤帚把炕细细扫一遍,尘土居然积了厚厚一层,浮起来呛得人直咳嗽。”家里所有的活计都是碎媳妇的,家里十多口人的早晚三餐都揽在了雪花身上,总见雪花在调面,在烧火,在清洗锅灶。雪花成了嫂子的丫环,整天拴在锅灶上,脱不开身。“日子长了,雪花明白过来,其实在自己嫁来以前,嫂子的心机早就埋下了,自己却浑然不觉,像在娘家时一样待人接物。雪花性子弱,说话绵软,从不会拿话套人。嫂子不是这样的,她的话表面看合情合理,没有破绽,但留心的话,会发深含玄机。”嫂子的形象实际上塑造的很鲜活,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回族媳妇,精明、能干,但也工于算计,当然还是岁月使然。碎媳妇的嫂子和碎媳妇就这样一天天在琐碎与劳碌中过活。无论是做活计、生女儿、小心地伺候婆婆低眉顺眼的碎媳妇,还是精明的嫂子,都是一样的人生。《掌灯猴》是马金莲短篇里相对短小的一篇。但这个短小的篇章中却通过几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女性之间的故事将人性美好与丑陋的两面做了极致的书写。为了补贴家用,程丰年的女人每天晚上要去做针线活。程丰年的女人长得一点也不好看,但无论如何的相貌,远远地从窗外望去,灯光下窗纸上映出的人影都是纤细而优美的。女人每天做完针线回来都会说绣得如何如何好,程丰年听着听着也会感觉骄傲起来。可当有一天程丰年发现自己那丑陋的女人是一个被呼来喝去的掌灯者,她要举着灯盏,不能高不能低,要不偏不倚。“掌灯猴,掌到这儿来!”女人们随意轻视打骂着程丰年的女人。可女人回来时对着程丰年说“王家小姐要好些荷包,还指着名说要我绣的。”程丰年的内心在流泪。女人却默默忍受着别人对自己的轻慢侮辱,为的是挣点补贴家用的零用钱。尽管作品中同伴们对待程丰年女人的态度是一笔带过,但那一笔却远远重过一切。自己女人那默无声息于贫穷艰辛中拯救破落的家庭的牺牲精神让程丰年失语。“夜很深了,程丰年的叹息响起来。一声很沉的长叹,从旧屋里发出,传过茅屋顶,传向漆黑的夜空,没有一丝回音。夜空还是那么博大,那么辽阔。”生存的重压、生命的重压以及那些丑陋的人性、甚至那些美好的人性在以不同的方式带给人无法承受的轻与重。
《春风》写了农村女性存女的沉重生活及被捉弄的命运。存女是个傻子,读来很是沉重。马金莲的小说写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开掘女性心理,展现女性内在情感活动。揭示回族女性心灵中蕴涵的美德,也揭示女性情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及其对女性造成的困惑,更细致刻画她们的理想追求。通过对这些回族女子的描摹,包蕴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在情感与理性的碰撞之中对人性哲理的思索。马金莲作为一个女性去观察、体验和思考生活及时代,走进自己的认识体验,揭示回族女性生存状态及自我认识。
马金莲的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体现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回族妇女的成长《五月散记》中的四奶最喜欢“浪”亲戚,每到一处,一浪就是几个月甚或半年。四奶的“浪”不是话家常、闲逛、玩耍,她只是安静地躺着,长时间不动,像一截包在毯子里的干木头。四奶拿一生的操劳换来七十岁后长时间睡死样的休憩。她九岁就做了童养媳,年纪轻轻就没了男人。她把六个儿子抓养大了,媳妇都领上了,儿子半路上却一个接一个无常了,扔下雀儿子一样的一堆孙子。四奶又没年没月地把孙子拉扯大,让孙子也领上媳妇儿。命运的苦难让四奶平静默然地像一潭不动的令人摸不到心思的深水。面对苦难四奶却如此沉静:“她神色平静,声气迟缓,行动稳稳的,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我搀着四奶,慢慢走向碎房。身后,阳光充满了院子。”四奶的平静是一种生命的顽强,跟生活在这片苦难土地上的人们一样从不气馁:他们在暴烈的日头下锄着荒草淹没的瘦弱的庄稼苗;他们殷勤地等待雨水的降临;他们忍受没有粮食的煎熬;他们忍受物质的贫乏;他们忍受精神的困顿———但他们活着,坚强地活着。马金莲唱着的也是一首对苦难生活充满韧性的歌。对生活不气馁的韧性的书写是马金莲献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好的礼赞金莲的不轻盈,归因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生的沉痛忧伤。
二 生存的苦难
马金莲的《蝴蝶瓦片》用奇异的想象与诗意的手法呈示出西海固对于一场雨的渴望。“我”与刀子老汉的相遇是祖祖辈辈西海固人同一个愿望的相遇。偶尔悬浮在西海固天空上的云团会被那无情的西北风卷走。“大风漫卷,云朵消散,露出头顶上蓝蓝的天,红艳艳的阳光。我们才醒悟过来,我们高兴得早了,白白高兴了一场,一场来势凶猛的好雨就这样草草收场。”一场场等待,一场场失落。在这块土地上,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雨不是用时日丈量,不是用季节丈量,而是用几十年去丈量,一个人生中也许赶不上几场好雨。在这块土地上唯有那“古老的忧伤的西北风”永远盘桓着。而更多的时候,人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并不是善意的滋养的雨水,更可能是一场打落所有渴盼的冰雹。《糜子》中赛麦一家老少看着糜子地里几十年不遇的好长势喜在心里,辛苦却欣喜地耕耘等待糜子一天天成熟饱满。可在将要收割的时候一场冰雹突如其来,将糜子打落在西山的田地里。“被冰雹击落的糜子把全世界铺黄了。”一家老小的许多年的盼望被无情的冰雹击落摧毁。“奶奶的样子,像是猛然间老了十岁”。环境束缚着人,西海固的贫困苦旱让这里的人始终处于一种被胁迫的状态中。而贫困苦旱让这里的人们面对那些在原本十分平常易见的事物时会显现出巨大的惊奇。例如《花开的日子》中写叙述者“我”的外祖母在“我”家院子里种下一些村里人没见过的美丽花朵,村里的孩子们被吸引驻足,他们“手脏、脸也很脏,衣服又烂又脏”,其中一个叫舍巴的孩子情不自禁的要去触摸一朵白色的七叶花时,被“我”呵斥制止,舍巴“哇”得哭了起来。外祖母为平抚舍巴的委屈允许他摘一朵时,“舍巴舔了舔干裂的嘴皮,看一眼外祖母,收住哭声,点着头……小声说我只是想揣一下它们,我不折花”。“后来,舍巴伸出两个指头,直直在花瓣上拨了一下,就放开了。”在场的人们松了一口气。“舍巴却突然跑了,疯了一样奔向大门,到门口时,忽然大放悲声,哭着跑开了。”通过对舍巴在摘花最终却放弃这一过程中的动作神态等细小变化的把握,作家深刻地洞察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舍巴那被一种美惊吓的样子跃然纸上。在这一细小的人物心理变化中,作家以高超的艺术概括力,书写出在贫瘠落后的西海固大地上那些平凡卑微的生存者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面对美所呈示出的神圣情感。生命苦难与生存紧密相连的是那片土地上的生命。在默无声息地承受和忍受物质环境所带来的苦难的同时,西海固地域上的生存者们还要承受来自生命本体所带来的苦难。
马金莲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最后一种,是把书写进了土地里,虽然不失粗粝、琐碎,但更显泥土的芳香和质朴。生命的特殊体验与独特的审美关照如果一个小说家总是叙写一种缺少生命体验的东西,或者凭空臆想而写一些虚伪的生活残片,是很难谈得上有什么独特的审美关照的。所谓独特的审美关照,基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命体验基础上,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思考。马金莲的小说创作能够取得比较可喜的成绩,应该说是得益于她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生命体验有这些,都来自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最终,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表述的动力,成就了小说内在的艺术特质,如果没有这些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就没有这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