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时间:2019-05-14 18:5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篇: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受到重视。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浙江卷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了小说阅读的,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因此,熟练掌握一些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赏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1、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2、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有时起渲染气氛的作用。社会环境主要是渲染时代特征。另外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也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选小说《乌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就为我们提供了主人公乌米的生活环境,突出了她孤独无助的处境,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4、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选小说《侯银匠》,虽然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可是小说的主要文字却是写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全面总结出侯菊的形象特点。

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文章语言含蓄,内容抽象,考生需认真分析小说的主题,敏锐地认识到作者对“父亲”的选择是肯定的,才能够正确分析出“父亲”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地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赏析题设题类型

命题者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根据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三、高考中人物形象赏析题答题思路

1、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

2、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

4、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答案:(总体概括)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具体分析,举例说明)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对于父亲的浍,她觉得羞辱。但她虽不理解父亲,在物质方面却又是支持他的,她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得出结论)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第二篇:浅谈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浅谈小说教学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陕西省乾县二中)康鹏

小说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是把人物性格的描写放在首要地位的。因此,细致、多方面刻画人物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形象,就成为小说的首要要素了。但是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人物形象深处的,因此,鉴赏小说,重视人物形象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所选四篇小说为例,谈谈如何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一、抓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虽然是“这一个”,但是作者在观察生活中,不只是观察一个人,而是把一群人的性格特征通过典型化塑造成一个人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把旧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种种悲惨遭遇集中起来塑造的典型形象。《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勤劳淳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把对丈夫的忠贞爱情融会到崇高民族气节中的一群农村妇女形象的“组合体”。《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融像他那一类人古怪、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思想发动、害怕新事物、扼杀新思想、喜欢空想等性格于一身的“套中人”的形象。虽然他们都是一个人,却是集众人于一身的“典型体”。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必须通过“这一个”认识“这一群”,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社会意义。

二、抓住小说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个性和特点。

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老舍说:“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的介绍。”欣赏小说人物语言的过程,就是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好的人物语言,共同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如:《祝福》中祥林嫂同”我“的谈话,“你回来了?”“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等等语言,很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时代的特征。《荷花淀》中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以及五女探夫时的对话将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摆在读者面前。小说的叙述语言,是为描写人物形象做的铺垫。《祝福》沉郁悲哀的情调,预示着人物形象命运的悲剧性。《边城》的浓郁乡土气息,给我们一位纯真、温顺可爱的山城少女的形象。《装在套子里的人》幽默讽刺的风格,表现出人物形象的可恶。《荷花淀》的清新明快、简洁流畅,烘托出水生嫂的善良纯朴、勤劳勇敢。因此,欣赏叙述语言,就要把握语言的情调及风格,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更迅速的鉴赏人物形象。

三、抓住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

作家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鉴赏人物形象,离不开表现他们形象的事件。我们要从人物之间关系上,亦即从某些人与其他人或事构成的各种事件上去看他们的行为,并从他们的行为上透视他们的思想感情倾向。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勤劳、善良、愚昧,受封建宗法制度毒害而死去,这样的性格、命运就是在她与婆婆、鲁四老爷夫妇、鲁镇上以柳妈为代表的愚昧群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冲突中表现出来的。《边城》中翠翠情窦初开,天真纯朴、聪明乖巧、温柔清纯,对感情纯洁真挚对爱无比执著的形象正是在她与爷爷、傩送、天保等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鉴赏人物形象时要从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入手,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四、抓住小说中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作者描写环境,或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烘托人物心境,或展示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我们在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如:《祝福》中祥林嫂生活在封建、迷信、落后、冷漠无情的社会。阅读《祝福》如果注意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外貌变化以及镇上各家预备”祝福“的情景和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情节描写,就能正确理解环境与人物形象命运的关系,正是这样的环境,才造就了这样的人物形象。《边城》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翠翠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纯洁美好的心灵世界。《荷花淀》中第一段用环境反衬出环境主人的勤快利落。文章最后对月光下的水乡风光的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了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像“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给我们形象的描绘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勇敢爱国的形象。总之,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必须把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去理解。

第三篇: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收录了《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身份复杂,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

呐喊

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传统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我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有人说阿Q这是乐观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认为这实在是要不得的,这是驼鸟心态。实际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使他变得更强,反而使他自暴自弃。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境遇,而且使他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许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统治者仍然自称“天朝”,鼓吹中华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有许多的“阿Q”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悲可叹。

鲁讯用“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赵太爷父子,他们自己可以三妻四妾,却以封建礼教的捍卫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Q。在某种程度上,赵太爷和阿Q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会是个十足的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阿Q。

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阿Q。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对女人却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人,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体现了阿Q身上的宗法家族思想,尽管到处流浪,却还想着传宗接代。

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是革命在阿Q的眼中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的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阶级地位决定阿Q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小说的这一点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着实让人感到可悲。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写阿Q的,这其中包含着唤醒民众的热情,也包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鲁迅先生不是厌恶中国人,而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没落文人——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的尴尬。“长衫”是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散工后,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的人。但孔乙己则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会所接纳,这注定了他必然是悲剧性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塑造了无数个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孔乙己穷因潦倒却自命清高,被人们当作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他最好的解脱也许就是死,这是多么的讽刺!这一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解窃书一事时;在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时;甚至在他被打断腿之后,仍然被作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原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这些场景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了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但是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人们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没有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程度,真是触目惊心、令人颤栗!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同时大有深意。通过这句话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死亡是多么的冷淡,就连孩童都如此的麻木无情。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定的。按语法来说,这个句子是有毛病的。“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在他腿未打折之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别无生路。

三、《药》中的夏瑜和华老栓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得了肺痨 , 其父亲向刽子手买来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夏瑜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他家境贫寒,以致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头造反。最后,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慷慨就义了。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但茶客们却说他“疯了”。他为社会,为自己,有改善社会的强烈愿望。他追求过,奋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与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他的力量太弱小了。人们因为麻木太久,没有能从中觉醒过来。但他并不孤单,“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努力。鲁迅先生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人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四、毫无人情味的泼妇、怨妇——七斤嫂

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对女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一个“摔”、一个“搡”、一个“扎”、一个“指”,四个典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对丈夫一顿训斥,“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对女儿破口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话就足够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悍妇却是欺软怕硬。七斤嫂对自己的亲人和好心人是横眉冷对,非怒即怨,非怪即恨,胆气冲天、霸道无比;然而对待仇人却小心翼翼、客气有加、竭力讨好,见到赵七爷“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竭力陪笑”,性格扭曲,奴性十足。这种亲痛仇快的事,她做起来那么的自然,仿佛天经地义。

七斤嫂品性低劣,无情无义。没事的时候,七斤嫂给自己的丈夫以“相当的尊敬”,可当听说七斤可能要出事时,竟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先急着把自己撇干净,还不忘记显摆自己怎么能耐,却把丈夫推出去。“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危难关头,不想着与丈夫共患难,却是怕丈夫连累自己,嫌丈夫连累自己。

七斤嫂的外表是丑陋的,内在品德是低劣的。她上不敬老人,下不疼孩子;对丈夫恶语相待,对仇者笑脸相迎,集愚昧自私粗俗刁蛮于一身。她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在情感上是苍白的。总之,七斤嫂是个令人厌恶的丑女人、恶女人形象。

五、疯癫文人——陈士成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象。鲁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陈士成的“颠狂症”“幻想症”。在遭受了十六回落榜的打击后,陈士成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成为了实足的疯子、神经病,最后悲惨的死去。究其原因,实质是封建科举制度要了他的命。陈士成的祖先是巨富大户,家族败落后,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恢复昔日的荣耀。这种上进心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满足于当塾师,想改变他无聊、平凡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陈士成知道科举仕途这趟水有多深,但社会现实把他逼入了绝境。如果他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般人肯定是不能坚持考十六回的。每次的失败他的内心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煎熬。但正因为他这种“上进”的性格成为了他变成疯子的诱因,陈士成是在极度的失意中变得颠狂。面对一次次考试的失力他不仅要承受自身的谴责,还要承受旁观人鄙视的目光。在双重压力下,陈士成用一次次的幻想来抚平他千疮百孔的心灵。然而创伤越大,幻想的程度就会随之加重,最终变疯也是必然结果了。最终陈士成仅凭曾祖母说过,祖上早在地底下埋葬了“无数的银子”,是留给“有福气的子孙”。这显然是他祖母的无稽之谈,但这随意的无稽之谈也变成了陈士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到处去寻找白光,到处去发掘探宝,最后在疯癫中迷迷糊糊的丧了命。

六、无助、可怜的寡妇形象——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一个年轻的寡妇。丧夫之后,单四嫂子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更大的不幸——丧子。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精神的麻木、世人的冷漠是导致她悲剧原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终。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等待她的却是迷信、庸医的欺骗,欺骗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的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明天等待着单四嫂子的就只剩下死亡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在封建社会,单四嫂子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给予她的枷锁。更令人为之为痛恨的是卑怯者的恃强凌弱。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也是底层民众,也是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但是对于更弱势的人群,他们却是缺乏真诚的同情,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性,真让人心寒。鲁迅先生希望单四嫂子这悲惨的人生,能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七、表里不一的方玄绰

在《端午节》这个作品中,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跻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他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笔者按不同的类型做了以下简要归纳: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里的赵七爷等,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对于这类人物,鲁迅先生是十分的鄙视和憎恶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就是帮凶,也是庸众。他们没有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造成了“压迫者”随从众多的假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华老栓、单四嫂子等,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社会。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陈士成、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事物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思想迂腐陈旧。

第六种:阿Q们的形象 “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是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当时的社会,阿Q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阿Q的特点。在鲁迅先生略带嘲讽的语调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

《吶喊》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名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他犀利的言语像刀刃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的感情深刻又沉重,包含无尽的对中华民族的爱。鲁迅想喊醒封建社会人们麻木的灵魂!在新世纪里阅读《吶喊》,它更是喊醒了我,如当头棒喝一般让我警醒。在看到了种种带有劣根性的民众的丑恶嘴脸之后,我开始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陈秀玲、张洁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7-1;

2、《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9-1;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4、《试析《呐喊》集中的两类人物》,杨红鹰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浅析《呐喊》中旧中国丑陋的国民性》,迟宝明著,《时代文学》2011年第5期;

6、《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张文珊著,《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

7、《《呐喊》、《彷徨》叙述视角探析》,力小鲲、柴国华著,《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第四篇: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 小说 人物形象

目 录

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3 第一类:封建祭品型。-----------------------------3 第二类:苟延残喘、自暴自弃型。-------------------3 第三类:爱情悲剧型3 第四类:封建走狗帮凶型--------------------------4

二、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4 第一类、阿Q形象--4 第二类、祥林嫂形象------------------------------5 第三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6

三、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6

四、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8

五、结束语--------9 参考文献----------9 正 文:

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鲁迅的小说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他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也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反映他的思想,体现他的人格,展现他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第一类:封建祭品型。

《孔乙己》中的同名主人公,可爱又可悲,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还要教孩子们“茴”字的四种写法,迂腐中不失爱心。每次欠了酒钱,后来都会归还的,也有其行为规则。但是,“偷书不算贼”的自辩以及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无可奈何的没落和死亡。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令人感叹。

第二类:苟延残喘、自暴自弃型。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他们对封建礼教制度具有反叛精神,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但是,他们都比较脆弱,缺少韧性,终于被封建黑暗势力打垮,压碎。吕纬甫和魏连殳作为辛亥革命退潮后的个性主义者,他们“敏捷精悍”、“傲骨嶙峋”,因破除迷信“拔掉神像的胡子”,辩论“改革中国的办法”与人打架,甚至被作为“吃洋教”的“新党”而受人排斥。现在却变得“迂腐”和“孤独”,进而在灰色的生活中沉沦。

第三类:爱情悲剧型

《伤逝》中的一对恋人子君和娟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饿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争取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是“五四” 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也是当时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时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男女主人公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蔑视封建礼教,冲破牢笼,大胆相爱,并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对封建势力的种种迫害和压力进行的抗战是坚决的。但由于缺乏远大目标,他么只能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因此,一旦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默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中,忙于家庭琐事为生计劳碌,逐渐变的消极颓唐、无所作为了。终于在顽固的封建势力严酷打击下,陷入绝境,走想失败,走向爱情的悲剧。

第四类:封建走狗帮凶型

《孔乙己》中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形象,都这种类型的代表,鲁迅先生并没有详细的刻画,只是一笔带过,但对于这些人,都是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的。他们代表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封建礼仪。孔乙己偷丁举人的东西而被打折了腿,表现了丁举人一类封建统治者对孔乙己这种下层知识分子的野蛮摧残。鲁四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封建礼教的积极维护者,非常迷信,虽然他从未打骂过祥林嫂,也没有克扣过祥林嫂的工资,但是,他所信奉的和宣扬的理学,却是从灵魂上拷问并处死祥林嫂的杀人不见血的罪恶力量。

二、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最广大、最普遍的农民的文学形象一直是付之瘸如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却又麻木不仁的的闰土,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的变迁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史,从他们悲欢离合的际遇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在《祝福》、《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中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第一类、阿Q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像闰土、祥林嫂等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是贫苦的阿Q。他凭借健忘、自欺自瞒、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处于“长胜不败”的境地。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生活在偏僻落后但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他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打他、侮辱他、剥夺他可怜的财物。阿Q也曾对欺压他的人进行反击:“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但总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逐渐形成了他精神胜利的处世哲学。阿Q的社会地位虽然和圣贤相去是很辽远的,其思想却是“样样合于圣贤经传”。和闰土、祥林嫂们比较起来,阿Q经历复杂,见过世面:他进过城,做过偷儿,见过杀革命党,在白举人家当过仆人,特别是幸运地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在革命浪潮冲击未庄的时候,赵太爷和未庄的人众,都在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而呈现一片慌乱。阿Q这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棵压在大石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感到心情舒畅,并本能的燃起复仇的意识,决心要惩治这些在他头上作恶的人们:“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在革命风浪中对旧社会愤怒的心理状态。

第二类、祥林嫂形象

由于家庭的败落,把幼年的鲁迅推向生活的底层,走进农村。在和农民的交往中,他知道了他们终生受着压迫,有许多痛苦,纠正了他在书本中得到的农民“无思无虑”所谓田家乐的认识。这些生活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开辟了生活的源泉,丰富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也促使他为农民代表性的人物,和他的性格、气质最相近的是祥林嫂。祥林嫂作为山村里的妇女,朴实、勤劳、能吃苦。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从来没有非分的想法。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己地过日子。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不幸祥林死了,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在鲁家做工,担负着沉重的劳动,但她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做起活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因为暂时摆脱了被卖的灾难,做稳了奴隶,所以“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在被婆婆抓回后的逼嫁中,封建贞操观念迫使她哭、嚎、撞香案角,险些丢掉了生命。贺老六是个善良 的山村人,深山里也很少听到鲁老爷之类人物三从四德的说教,也没听过阴司里对于再嫁妇人施以锯刑的可怖的传说。祥林嫂在这里才尝到人间的温暖,过到人的生活,被歪曲的性格得到了复归。所以卫老婆子说,她生了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也像卫老婆子说的“天有不测风云,”不久,贺老六死了,阿毛被狼叼去,大伯来收屋,她只得又回到鲁镇做工。这次回来情况完全变了,鲁四老爷的恶言恶语,柳妈的威胁恫吓,村人的嘲弄伤害,庙祀的敲诈勒索,榨干了她的血肉,撕碎了她的灵魂,社会剥夺了她安稳地做奴隶的权利,最后怀着战栗的恐惧,离开了这阴冷的人间。祥林嫂一生就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做稳了奴隶”的路上奔波,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迷雾中辗转,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她的死和对于地狱的“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探问,意味着她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而是新的更大的痛苦的开始。

第三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

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闰土——这一淳朴农民,由生气勃勃的少年到把命运寄托于香炉和烛台的迷信和愚昧的变化,表明了“在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这样的思想认识。

三、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孔乙己的迂腐潦倒、祥林嫂的困厄悲惨、闰土的艰辛麻木等无不鲜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补贴和其性格特征与生活实际。下面结合我所了解的鲁迅小说具体分析一下他小说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

(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鲁迅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例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毕现,栩栩如生。文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 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短短几句话,看似平淡,没什稀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揭示出来。

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没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出他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义。”①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的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多达二十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是鲁迅小说刻画人物重要特点之一。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的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例如在《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么写的?”“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要好酒。”这些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种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孔乙己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地塑造更趋于完美。

在他的笔下,除了主要人物外,次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富个性化。在《故乡》中,杨二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完成的。杨二嫂在作品中的话:“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这真是贵人眼高••••• •我还抱过你咧!”“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着破烂木器,让我那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二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啊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些话,都符合杨二嫂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杨二嫂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性格特征。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很符合她的阶级、职业、经历和性格特征。

四、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

纵观鲁迅小说人物,大致塑造了如下三类人物:其一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狂 人”、“孔乙己”、“陈士成”等,通过这些形象探索知识分子命运问题;其二是旧中国下层农 民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七斤”等,提出农民问题;其三是劳动妇女形象,如“祥 林嫂”、“单四嫂子”等.捍出妇女问题。鲁迅在写这种变态的心理、病态的人格分裂.是有很强的社会性的。在“反常” 的科举制度的黑暗环境中,这些被科举制度所残害的知识分子的心理病态.实际上是一种 常态,带有普遍性。对他们进行描写,其目的正是为了以病态的人宋喝或病态社会中的罪 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鲁迅小说在“为人生”的总前提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了一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在表现这种社会思想状况的过程中,突出了对辛亥革命的表现,对妇女问题的表现,对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表现等等。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社会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了悲剧的失败;妇女是受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在精神上 也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的严重束缚和无情摧残;觉醒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反封建思想启蒙,他们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彻底实现的„所以说,鲁迅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全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 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综观鲁迅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他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确有所揭露,有所批评,那也正象他把贫苦农民的弱点和缺点有所揭露和批判。其实,鲁迅写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批评他们,也是出于同情,是希望他们克服这些弱点和缺点,既没有偏袒,也没有夸大,态度上也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把这些弱点和缺点放在适当的位置,本着爱护的精神,分析缺点的影响,危害及历史根源,并着重通过表现知识分子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生活的环境——“病态社会”,使人们对这个罪恶的渊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结语:是的,鲁迅是伟大的。他最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农民,既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苦难。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也和劳动人民一样,不是花鸟,有很多痛苦。在旧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的处境是大体相同的。他没有在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之间划一条鸿沟,而是认为他们“只是大众中的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才不至于过于强调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参考文献】:

1.沈欣《鲁迅研究新探》2012年5月研究出版社 2.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2013年9月岳麓书社 3.杜一白《鲁迅研究史稿》2015年4月辽宁大学出版社

4.吴子敏、徐迺翔、马良春编《鲁迅论文学与艺术》201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学案

小说阅读专题·人物形象鉴赏

淄博十一中高三语文组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 ——人物形象鉴赏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

2.能够准确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真题试做·2016新课标卷】 阅读文章,并完成下列题目。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小说阅读专题·人物形象鉴赏

淄博十一中高三语文组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1)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请把答案写在后面)(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请把答案写在后面)【知识储备】

思考: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的,请把你得到的结论写在下面。

【考题分析·答题建模】

一、小说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分析 常见设问方式:

例题解析:《玻璃》(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III):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你的答案:小说阅读专题·人物形象鉴赏

淄博十一中高三语文组

存在问题:

答题建模总结:

二、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常见设问方式:

例题解析: 《玻璃》(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你的答案:

存在问题:

答题建模总结:

【随堂应用训练】

洗染人生 王和声

三十年代的岳州,城池不大,却因地处水陆通衢之地,上长沙下汉口,商贾百业很是繁荣,惟有洗染这个行业由王氏家族独揽其艺。

王氏家族先是在城陵矶发展,二十年代后曾经有过一段家道中落。到了王公康成手里,从当店员、挑货郎担做起,惨淡经营十余年,家业又渐渐兴旺起来。至日本投降岳州光复,王氏“丽成洗染店”在最繁华的南正街开得很有了些规模。

开洗染店既要技术又要劳力。什么料子用酸性染料,什么料子用碱性染料,很有讲究。染好的物件要一担担挑到洞庭湖边去漂洗,马虎不得。几口海大的煮锅,几只海大的染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再加上帮工学徒,都在煮锅边上薰,染缸里搅。洗制服洗旗袍洗礼帽,染绸缎染呢绒染布匹,双双手伸出来都是颜料色,碱水一浸,粗皮粗肉。旧衣旧帽进了染坊,不 几天,新衣新帽就挂在了衣架上,也是一种美化生活的行当。

那时节,能够有像样的衣帽拿到洗染店来洗来染的,也不是什么平常人家。虽说王老板大字不识几箩,在岳州商界说起王康爹,也算得个人物。

却说有位李先生,游手好闲没个什么正当职 业,人称“甩手爷”。此人识得些文墨,又长有三寸不烂之舌,谁家有个笔墨诉讼,了难官司,找到他的头上,这甩手爷就神气起来了。因此,在小小的岳州城里,这李先生也是不好惹的角色。刚刚光复的那一年,甩手爷不知从哪儿弄了一套黄狗皮校官服穿在身上,斜皮带一抹,从南门逛到北门,很是风光。小说阅读专题·人物形象鉴赏

淄博十一中高三语文组

这天,甩手爷逛到了王老板的丽成洗染店,王老板当然是看座沏茶张烟,惟恐招待不周。甩手爷往太师椅上一靠,正正经经地说:“王老板,我这里有几十匹白官机布,只要到你的染缸里渌一下,染成军黄色,就是对倍的利润,我与你二一添作五,如何?”

“有军差公文么?” “有公文还找你王老板!” “做不得,做不得。莫害我。”

这甩手爷“嚯”地从裤裆里掏出一把“六子连”,往柜台上一扳:“清白点,这是有来头的,不染就请你吃‘花生米’。”

王老板是个灯芯落下来怕砸破脑壳的人,利润虽厚,哪个敢犯军法,便把眼睛一闭,心一横,一家大小九口的身家性命这下摊上了:不染,要人一个,要命一条!

这一犟,犟得王老板到厘金局吃了几天官司。甩手爷又做人做鬼,出面说情,交一千块大洋所得税才把人赎出来。

转眼到了1949年8月,岳州城外炮声隆隆,当官的有钱的拖家带眷往乡下躲。王老板心想,这国民党共产党当兵吃粮的都是一身黄皮,分得清谁好谁不好?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躲什么!

不躲,偏偏就有人半夜来敲门,是甩手爷李先生。甩手爷进门就往地上跪:“王老板,你要救我一命。” “此话怎讲?”

“光复那年的事,是我害苦了你老人家,从中得的好处钱我加倍吐出来,千万要帮我多担待。那身黄狗皮是我花钱买来的,那把‘六子连’是把废枪,打不响的,我只在你的府上拿出来现过一眼,旁人都不晓得的。”

“这事与我何干?”

“共产党来了,肯定要查我在国民党里的事。我没当半点职务,只贪了点钱财。问起那身黄狗皮,就说是在你店里买的逃兵的旧衣,那把枪早就丢到洞庭湖里去了。只要你包瞒点,就保了我一条命。我一家六口的身家性命全托把你了。我给你下跪,给你叩头,救我一命,救我一命!”

王老板摸着还残留在柜台上的扳枪凹印,“唉”地叹一口气,什么话也没有说。

解放了,天亮了,王老板仍然开他的丽成洗染店,几只大海锅,几口大海缸,老板、老板娘,崽崽女女,帮工学徒仍在煮锅边上薰,仍在染缸里搅,手染黑了,心是亮的。

在社会这口大染缸里,谁不染成五颜六色?王老板,一位洗洗染染的手艺人,从染缸里讨生活,在染缸里洗人生,青是青,白是白。

王老板,吾父也。

1.简要分析概括文中王老板的性格特点。

2.从全文来看,文章刻画甩手爷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下载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目 录 ①论文提纲„„„„„„„„„„„„„„„„„„„„2——3 ②内容摘要、关键字„„„„„„„„„„„„„„„„4——5 ③正文„„„„„„„„„„„„„„„„„......

    小说第一讲---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 难点重点:三要素 一、 小说常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刻画人物的方法: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细节描......

    三国人物形象赏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

    解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分析

    解读文本阅读之小说人物形象赏析的方法 历年来,文本类阅读是各地高考的宠儿,要么考查散文阅读,要么考查小说阅读。从近两年各地高考的形式来看,小说阅读越来越受到青睐,2010年全......

    小说阅读之揣摩人物形象

    紫琅中学 语文导学案 年级: 高三设计:唐晓义审核: 赵威时间:2010.11 小说阅读之揣摩人物形象 一、目标引领 领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揣摩 二、教材引领 聚焦重点:学会揣摩人物形象......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教案(定稿)

    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间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常见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掌握小说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步骤; 3、学会运用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归纳解题步骤以......

    《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教案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复习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归纳》教案 高三语文备课组 执笔:边慧 2014/2/28 高三(5)班 【复习目标】 1、......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精选合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姓名:胡敏华 学校:周口电视大学鹿邑分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