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8: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

第一篇: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

论《水浒传》之林冲

《水浒传》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合称为“四大名著”。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自成书以来,一直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小说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苦难深沉现实及其被逼造反起义的社会根源——那就是“乱由上作”,“逼上梁山”。书中所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个性鲜明者多达二三十个,如宋江、鲁智深、李逵、武松等,而在这其中,形象最为丰满,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完备的,我认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中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王齐洲评价他 说:“在《水浒传》中还没有一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写得有林冲这样清晰而生动,令人信服。还没有一个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写得有林冲这样明确而丰富,引人深思。”关于林冲形象的解读,历来各大评家各有千秋,金圣叹认为其“写的只是太狠”,矛盾则看到他的忍,林冲是一个统领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有正义感,但却总是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才下定决心。纵观整部《水浒传》,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林冲的性格莫过于在时事之前由隐忍到爆发再到从一而终的坚定自我。

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林冲外号豹子头,本来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封建观念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身为一个底层人物,不能对统治阶级的本质有一个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向李逵那样具有彻底的反抗精神。因此由高官面前的奴性带来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就显而易见了:在与妻子张氏和使女锦儿去岳庙中烧香时,妻子张氏被权势显赫的帅府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调戏,林冲得知后十分气愤,“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这里的“先自手软了”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它可以说不仅仅使一般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更是一下子挖掘到了人的内心世界,不仅仅表现出了林冲的形态,也表现出了林冲“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打的”性格特征;当新结拜的兄弟鲁智深,领着二三十破落户赶来,要帮林冲厮打时,他却拦住说:“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一次。”这是他的忍,是为了保住这安身立命的差事,这就是作为封建下层官吏的奴性心态的体现。而与鲁智深相比,鲁智深则不然,他完全不买账,记得他有句话令人印象十分深刻,与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仗了去。”一个是无畏嫉恶如仇,一个是隐忍委曲求全,两相对比,更加突出林冲性格中隐忍退让和委曲求全的忍耐一面。

然而林冲的委曲求全并没有使高衙内罢手,反而一逼再逼。第二次调戏林冲妻子却是在其好友陆谦的配合下完成的,将张氏骗到陆谦家,高衙内企图行不轨之事,林冲赶到时,却是“立在胡梯上叫道:‘大嫂开门!’”,将高衙内惊走,而不是直接冲进去救人,而后也没有对高衙内采取报复,却“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在陆虞侯家门前“一连等了三日”,这里笔者就想,他为什么不直接找幕后指使者,而是找陆谦出气,他就是不敢动高衙内,得罪不起,而陆虞侯却不是如此,只报复他,一是为了泄恨,二也是为了不使事态扩大,采取这样息事宁人的方式,这也是他的“忍”的体现,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林冲性格中有着讲义气的一面:陆谦本是林冲的结拜兄弟,却欺骗林冲,与恶人勾结背信弃义,这种不讲义气的人和事是为林冲所耻,痛恨的。这也是他以后能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过令林冲没有想到的事,有些事你不去追究,不代表他人不会,古语有云:“祸从天降”,“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林冲尽管咽下这口气,高衙内的荒淫无耻却出乎他意料,他并没有就此罢手,高衙内在高俅的支持下设下圈套,先是诱使林冲买下一把宝刀,然后约林冲到太尉府比看,把林冲骗到军机要地白虎节堂,诬陷林冲手执利刃独闯节堂是要刺杀太尉,把林冲拿下,押送开封府。林冲因此中计被擒。把他发配沧州,活生生地将他逼得家破妻离。然而这时候的林冲还是能“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对丈人说:“今小人遭这些祸事,配去沧州,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心去不稳,诚恐高衙内威逼这头亲事。况兼青春年少,休为林冲误了前程。却是林冲自行主张,非他人所逼。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休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在笔者看来一方面写出了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他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高俅把林冲押解到开封府,本来想治他死罪,幸而遇到了一个耿直不苟的孙孔目,在府尹面前陈说利害,为其说情,才开脱了死罪,将他刺配到沧州。高俅一伙并不就此罢休,他们以重金收买解差董超、薛霸,令他们在路上杀掉林冲。在去沧州的路上,初时林冲因“天道盛热。棒疮却发,又是个新吃棒的人,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动”,遭到薛霸、董超的埋怨“却是老爷们晦气,撞着你这个魔头”;薛霸帮林冲洗脚,残忍地用沸水烫伤林冲的脚,鲜血淋漓上路,一路上他们作威作福,辱骂叫怨,林冲一直忍气吞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犹如落毛凤凰被鸡欺一般,此时仍然抱着将来还能有出头之日,忍一时风平浪静。后来到了野猪林,正是他们谋划杀害林冲之地,到了此时此刻,林冲仍没想过会被谋害的可能,董、薛二人假装要睡,要将林冲缚在树上。林冲这时仍没有反抗,仍是说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 一个“敢道”多么鲜明地表现林冲逆来顺受的行为准则,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幸而他的好兄弟花和尚鲁智深及时出现救了他,大闹野猪林,想要打杀两个公人,他却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他还是忍,不想反抗,为两个公人开脱。死难关已经过去,他知道主谋是高俅,也知道杀害二解差的后果,他不愿背叛朝廷,还报着有朝一日挣扎着回来、重建家业、为国立功的希望。这种思想在他到沧州后,对差拨的忍气吞声的行为中也表现出来。

然而林冲的忍让是有限度的,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口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体现性格的得过且过、委曲求全;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补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他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慰,委曲求全、随遇而安的性格一目了然。谁知高俅派了陆谦和富安,串通差拨和管营要谋害他的性命,他们妄图烧了草料场,将林冲烧死,即使烧不死,也是死罪,幸而是风雪压倒了草料场的草厅,林冲到山神庙栖身,阴差阳错地知道了他们所有的秘密,方翻然醒悟,才感到自己的“挣扎着回来”、重振家业的道路已经堵死,一切幻想成为泡影,林冲已被逼入绝境,他再也不能压制自己的怒火,同时,“生活情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就会迫使人作出新的选择,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异、发展”(啸马:《中国古典人物审美论》)。于是他枪挑刀刃仇人,走上反抗道路。可以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忍”到了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必然使其所有的怒火和委屈在这里迸发,由此彻底实现了他的转变。重情重义、扶危济困的形象

林冲由于武功高强,又身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他很“讲义气”,首先就体现在喜欢结交江湖好汉上,如他与鲁智深的结交就体现这一特点。他在送妻子去岳庙烧香还愿时,途中偶然见有人使棒,立刻就看得出神,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喝起采来,当他得知使棒人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好汉鲁达时,心中大喜,恨相间之晚,当即结拜为兄弟,要知道,林冲身为朝廷命官,与负案在身的江湖人物结交,是有碍他在仕途上发展的,而他全然不顾,这不正是“义气“之所在吗?而他与鲁智深的友谊也成为梁山好汉“义气”的最典型代表。在东京任教头是如此爱才好友,上梁山后,也是这样,“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一直是他的座右铭,面对遭受王伦慢待的晁盖等人,林冲心中不悦,第二天天刚亮就特地跑来赔话说:“小可有失恭敬,虽有奉承之心,奈缘不在其位,望乞恕罪”,“小人旧在东京,与朋友交,礼节不曾有误。虽然今日能够得见尊颜。不得随平生之愿,特地径来陪话”“倘若这厮今朝有半句话参差时,尽在林冲身上”,于是火并王伦,助晁盖夺下梁山泊,吴用推他为梁山寨主,他却说:“非林冲要图此位,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拒绝坐第一把交椅,此一番情真意切的话,一举重情为义之措,突出表现了林冲“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义”之气。

林冲的重情重义还表现在对妻子的的“情义”上,正如他所说与妻子张氏结婚三载,“虽不曾生半个儿女,未曾面红面赤,半点相争”,即使这样,林冲也没荣生纳妾或休妻再娶的念头,而今遭遇高衙内三番两次欺侮妻子,他虽委曲求全,亦竭力保护妻子,在被发配沧州时,希望妻子免得高衙内陷害,立下一纸休书,以便她改嫁。他当时内心也是极其的痛苦与内疚的,他对妻子说:“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看了这段文字,哪怕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为之动容。在得知妻子已故的噩耗,潸然泪下,终身未再娶。这些都源于他对妻子真诚的爱与深切的情义,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好男儿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提到扶危济困,就不得不说林冲虽然武功高强,却绝没有逞能好杀之念,非嗜杀之人,相反是一个扶危济困,侠肝义胆的好男儿、好英雄。如,酒生儿李小二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多亏了林冲救了他,又赍发他盘缠,以便他上路投奔他人。相对于林冲来说,李小二只是一个酒生,两人身为地位悬殊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分,且关系一般,顶多算是同乡,他却是主动伸出援手,说明林冲的心地善良,宅心仁厚,这在当时封建统治等级观念盛行的体制下,是难得的,也正因此,突出了林冲扶危济困与“仗义”的可贵,实在令人感动。

谨小慎微个性、以牙还牙心理

最能体现谨小慎微细致个性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很小心地“将草屋里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他寻思道:“怎地好?”把花枪、葫芦放在雪地里,又怕火盆内有火炭引起火来,他“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放心。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但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此外,他还具有以牙还牙的报仇心理。借用李小二的一句话,他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在林冲得知陆谦追至沧州,要加害于他的时候,他便不禁大怒,意欲报仇,并最终在山神庙手刃仇敌,并最终走上了梁山。虽然林冲具有委曲求全的性格特征,但最终也有忍无可忍,以牙还牙的报仇心理。英勇果敢、敏锐机智性格

在柴进庄上,与洪教头比武的时候,林冲不是抄家伙就打,而是通过一再的试探,一则试探柴进是否希望他真的赢,二则试探洪教头的身手到底处于哪一个层次。这不得不说是林冲机智的体现,然而这样的机智与敏锐也与林冲的身份有关,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作为一个军官,不仅要与大量的官员进行沟通,这导致了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机智与敏锐。其次,作为一个武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策略是为他所熟知,因此他不会像鲁智深那样鲁莽,拿起刀就打,而是先进行一再的试探,等得知了对方的真正水平在进行真正的较量。体现其机智敏锐的性格。

再如第48回写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的时候,扈三娘活捉了王矮虎。但是扈三娘在和林冲的较量中:“一丈青飞马纵刀,直奔林冲,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夹过马来”。这是林冲机敏性格的又一表现。晁盖、吴用等人由于智取了梁中书的生辰纲,受到官府的追捕,逃难到梁山。但是,当时担任梁山首领的王伦是个落第的秀才,没大本事,嫉贤妒能,万般刁难林冲,又不收留晁盖等众好汉,林冲此时为了义军的事业,果断地作出了惊人的举动,火并了王伦——在筵会上,王伦托词拒留晁盖等众好汉,林冲“双眉剔起,两眼圆睁”与之据理力争,与先前的委曲求全判偌两人。而后“把桌子只一脚,踢在一边,抢起身来,衣襟底下掣出一把明晃晃刀来„„即时拿住王伦,又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胩察地搠倒在亭上。”除掉了阻碍梁山事业发展的绊脚石。后来,梁山泊的人马在晁盖的领导下,逐步地发展壮大起来。果真是英勇果敢,胆识非凡。

此外,根据书中的叙述,我们还可以看出林冲的武艺高强,盖世豪杰等形象,侠义、忠诚、谋略等性格特点,尤其是上梁山之后,有诸多功绩,愈发衬托出他身为盖世英雄的豪气与过人的胆识,即使可以说他是悲剧开场,悲剧收场。

总结来看,林冲性格是由善良安分、委曲求全、随遇而安到奋起反抗的转变,这一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林冲有侠义之情,但不似鲁智深那般鲁莽、豪爽;他劫富济贫,但不似鲁智深那般冲动、不顾后果。他所走的道路可谓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上梁山也可谓是一个无可奈何、无路可走的无奈之举。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而正是林冲这种性格丰富性的特点,才使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个人觉的林冲是《水浒传》人物当中最有艺术灵性和最出彩的一位。

第二篇:林冲人物形象分析9

林冲人物形象分析

林冲的形象主要有四点:

第一: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如课文中林冲对李小二这样说:“我因恶了高大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这给人的感觉是林冲受罪乃因自己有过在前。而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

第二: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就节选部分看,课文先借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

第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课文开头有关林冲救过李小二免送官司的插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此时课文这样描写:(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但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应该指出,林冲四个层次的性格特征并不是面的叠加,而是线的交错,而且它们的强弱也是不一样。

林冲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⑴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⑵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⑶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⑷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⑸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第三篇:三国人物形象赏析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

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

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 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

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刘备:刘备只是汉末涿州乡闾间一个小小的地主豪强而已,或者是有些声色犬马之喜好,稍微讲讲义气,并有着一个众多人都会有的梦想和一副不俗的外表罢了!只因背负了曹操对他的“天下英雄”这样一个品评,勉强地经营着辛苦的一生,急急如丧家之犬般流浪了大半辈子,却无所事事。都云刘备能知人用人。嗟乎!刘备贩履织席之徒耳,岂足以言能知人用人!不然,以关、张之力,诸葛之智,若能驱使得力,南面称王自是绰绰有余,何至于蝇营狗苟一生,大喊着“恢复汉室”而最终局促一隅,郁郁而终?

从公孙瓒、陶谦、吕布到曹操、袁绍、刘表,刘备一路投靠一路背叛,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最终是靠着“借”了荆州立足,然后紧接着以同宗的名义骗了老实人刘璋的成都。在汉中打赢一个“非典型性”的不完全胜仗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称王称帝,又立刻无声无息并十分耻辱地把荆州给人送回去了,还搭上了自己手下第一号大将的性命。——这是一个什么样气局的“英雄”啊!称帝之后他大事已了,便可以不顾大局,打着一个给手下人报仇的名义,倾全国之力去讨伐同盟军。他章武元年三月称帝,当年六月就大军东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回过自己的帝宫,回过自己的亲人身边,并在两年之后凄惨地薨于白帝城。——这是什么样气局的皇帝啊!他用关羽守荆州、用魏延守汉中,用马超守边关,什么地方都没得守的是赵云,他用庞统攻蜀中,一再用老兵黄忠当先锋,并托孤李严,这些大约都是失败的战术策略。他一辈子就用那几个人,却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材。夏侯敦对赵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很恰当:“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野鬼耳!”——这是什么样气局的领袖啊!

终刘备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却也是不断失败的一生。他自己基本上从来没有打过胜仗,除了袭取成都这个不堪一提的阴谋之外,他还打过谁并打赢过谁么?没有!反观曹操,也是从一文不名起步,却最终打败了无数豪强军阀,堂堂正正地统一了整个北方。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蜀国后裔陈寿先生的地方观念太强所致;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背负了儒家观念太久的明初文人在时代环境下厚积薄发所致,说当时是“三国”,实在是太看得起刘备了!不过,这就是历史。套用当前那个红红火火、胃口很好、不停地品这个品那个的老专家、老学者、老文人易中天老先生的一句话:我们需要这样的历史!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

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小说中描写得单挑场面最多的应该就算是关羽了吧,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

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卦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利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遗恨千古,都是《三国演义》通古关羽给世人带人的警示。赵云 于关羽和张飞相比,子龙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似乎低了些。罗贯中先生素来仰慕关羽的侠肝义胆,加之张飞性格突出,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子龙的戏份是少之又少。于黄忠、马超、魏延相比,赵云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显然大得多,却连像这三人一样全面、细致的描写都没得到。罗先生给予他的只有神化,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对赵云的不公。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云在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他的完美造就了他,也使他遭到了不少非议。这不能不说值得回味!

长坂坡一战是赵云的代表作。在罗先生的描写之下,赵云单枪匹马穿梭于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保护后主杀出重围,毫发未损。着实不愧先主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三国志》中,子龙不仅保护幼主突围,还护送甘夫人(并未自杀)安全撤出,面对子龙如此战绩,不得不让人瞠目结舌。忠勇如此,夫复何求哉!

赵云并不是无往不胜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路遇曹军。孔明教赵云和邓芝拒敌,自己往祁山而去。赵云、邓芝“兵弱敌疆”。战败于箕谷。战败之后,军中兵将竟无一所去。大军会合,诸葛亮问二人:“街亭战败时,溃不成军。而箕谷战败,军士全无所去。为什么呢?”邓芝答道:“赵云断后拒敌,军资什物,一样也没丢掉。将士怎么会逃走呢?”诸葛亮不觉敬佩,又说:“既然军资无失,就赐给你们吧。”赵云回答:“败军之将,为什么还要赏赐呢?暂且归入府库,十月拿出来冬赐时用吧!”字字句句,无一不浸透了子龙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难怪诸葛亮要“大善之”,竟然没有再提惩罚的事了。

作为带兵将领,赵云的信条无非忠君爱国,没有超越封建社会里武将的局限。但要做到时时刻刻遵守这个信条,一生一世不改变,可以说难上加难。子龙终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虽然身为武将,却时刻估计百姓的利益,可谓当世之豪杰,千秋之名将!成也子龙,败也子龙,无非过眼云烟。而赵云闪光的爱国精神和过人的大将风度,将永远流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后人世代瞻仰。

吕布 吕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内蒙古)。先为丁原义子,后拜董卓为父。儿子当烦了就把他们了了。跟刘备不错吧,可抢了大耳朵的徐州;与曹操杀得天昏地暗,被俘后却还想着投降。喜欢刺激,没事儿就叛个变什么的;直肠子,遇上不顺心的事儿就闹腾。按理说貂蝉再漂亮也不过是个女人嘛,当时那种复杂的政治环境,怎么就能为这点事儿冒如此大的风险。《三国演义》里把他写成了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时局动荡,群雄并举,谁不想号令天下?退一步讲,即使没那么大野心,但只要不是废物点心,就一定会依附某个军事集团。这需要相当准确的判断力。吕布开始替别人干,后来觉得给谁打工也不如自己当老板过瘾,这本无可厚非。可惜他太单纯了,不会给自己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说丁原吧,进屋就把头砍下来了。丁原死的莫名其妙,你哪怕编个理由说他谋反也行啊。正是这件事给小强(吕布)定了性`````` 抛开创业能力,小强动起手来可真不含糊!虎牢关首战不到五个回合斩方悦,大败王匡军;又斩穆顺,伤武安国。刘、关、张三人才将将令其败退; 董卓迁都,吕布殿后,与曹操战,败夏侯敦,大败曹操军; 董卓死后,牛辅起兵复仇,被吕布一战而败;李傕未及列阵,被吕布冲杀,不能抵挡,退走五十余里; 吕布与袁绍共破张燕于常山,后奔张邈,袭破兖州; 曹操回师与吕布大战,败退三四十里;夜间引军救西寨,败于禁、乐进;天明时又引兵追赶曹操,与夏侯敦大战,下雨而止(此一战从昨夜黄昏直到今夜黄昏时分); 吕布纳陈宫计,火烧濮阳,遇曹操而不识,只将画戟击打曹操头盔; 曹操复得兖州,进兵濮阳,许褚、典韦、夏侯敦、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大战吕布,吕布不能抵挡,又被田氏献城,败走定陶。据《演义》记载,小强被武将对阵击败只有两次:哪吒三兄弟和光猪六壮士。别的不说,关羽、典韦、张飞、许褚可都是“9人”里的啊!小强要不是老遇上这种打群架的混子就非常完美了。

典韦 典韦,字子满。陈留己吾人(河南)。曹操在衮州时招入。他死的早,出场率很低。那为什么能排到9人中的第三呢?这就得好好探究一下。演义中述其勇力过人,能“逐虎过涧”,一对80斤重的铁戟运使如飞。一日,帐下大旗被风吹得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典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操曰:“此古之恶来也!”恶来是商纣名臣,以勇力著称。大战许褚,二人从早上斗到黄昏,未分胜负。曹操大战吕布。操望西而走。忽又喊声大震,一彪军至: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拦住去路。众将死战,操当先冲阵。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操不能前进,无计可脱,大叫:“谁人救我!”马军队里,一将踊出,乃典韦也,手挺双铁戟,大叫:“主公勿忧!”飞身下马,插住双戟,取短戟十数枝,挟在手中,顾从人曰:“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前行。布军数十骑追至。从人大叫曰:“十步矣!”韦曰:“五步乃呼我!”从人又曰:“五步矣!”韦乃飞戟刺之,一戟一人坠马,并无虚发,立杀十数人。众皆奔走。韦复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入去。

郝、曹、成、宋四将不能抵挡,各自逃去。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前有箭矢后有追兵,典韦奋勇当先替曹操开道。待五步之内才开始向追兵攻击且从容镇定每击必中,这是何等胆色!城门开处,两员将引军出战:前军侯成,后军高顺。操即使典韦出马,直取侯成。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韦赶到吊桥边,高顺亦拦挡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高顺能与夏侯敦战四五十合,是吕布手下军衔最高的大将(在张辽之上)。

曹操进得城来方知中计,炮声一响伏兵四起,张辽、臧霸、郝萌、成性,一齐杀出。操急走南门,高顺、侯成拦住。典韦怒目咬牙,冲杀出去。高顺、侯成倒走出城。典韦杀到吊桥,回头不见了曹操,翻身复杀入城来,门下撞着李典。典韦问:“主公何在?”典曰:“吾亦寻不见。”韦曰:“汝在城外催救军,我入寻主公。”李典去了。典韦杀入城中,寻觅不见;再杀出城壕边,撞着乐进。进曰:“主公何在?”韦曰:“我往复两遭;寻觅不见。”进曰:“同杀入去救主!”两人到门边,城上火炮滚下,乐进马不能入。典韦冒烟突火,又杀入去,寻觅多处终在东门找到了曹操。典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上推下柴草,遍地都是火,韦用戟拨开,飞马冒烟突火先出,操随后亦出。曹操出去找乐子,首先想到让典韦保护。张绣乃赵云师兄枪法非常好,可畏于典韦也不敢直接下手,派胡车儿盗取双戟。典韦失了兵器,战斗力大减。然其竟以人作兵,死守门寨。身中无数箭更兼枪伤,乃大叫数声而亡,血流满地。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入。曹操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皆感叹。回至许都,曹操思慕典韦,立祀祭之;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将,收养在府。曹操行军至襄城,忽于马上放声大哭。众惊问其故,操曰:“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因即下令屯住军马,大设祭筵,吊奠典韦亡魂。操亲自拈香哭拜,三军无不感叹。祭典韦毕,方祭其子其侄。典韦的描写多为侧面,单挑战役不多。然对其描写十分细致,人皆叹服其勇,而《三国》的武力排名又以民间喜好为基础;还有一点,正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人们对他有许多惋惜与期许。故役少而名高也。马超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陕西)。祖父马援为汉伏波将军,父马腾为征西将军驻守西凉。操欲借马腾之手灭东吴,召其入京。马腾打算乘机杀曹操“为天下除害”,不料败露,命丧操手。马超为报父仇,兴兵雪恨。潼关一战,大败曹洪、于禁、张颌,枪挑李通,杀得曹操弃袍断须,威震天下。一次,孟起明明中计在先却凭勇力硬是占到了便宜,逼得曹操连寨都扎不好。降蜀后镇守蜀国西部。蜀汉立国以来东南北三个方面不断爆发战争西部却一直保持和平而友好的氛围,这全是马超的功劳。要知道那些青藏草原上的半开化部落从来不是友善和爱好和平的而且他们对于富庶的西川坝子正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没有马超这位“神威天将军”和他死后军团的余威,蜀汉在西部安得如此从容? 马超的威望一方面是家族的传统另一方面西方的少数民族在川西丘陵地带和马超交战也毫无取胜的希望。有人问为什么刘备出征东吴不带上魏延马超?是不是不信任? 后方空虚,这二位一个防备西陲一个拱卫汉中(诸葛亮则是蜀汉的后勤部长,赵云是战略预备队)谁也动不得把家都交给你们了这是最大的信任。从战略上说,蜀汉为马超设计的未来是凉州。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去哭马孟起并非多事,此时北伐主要目的就是夺取雍凉以凉州益州两州的实力为后盾来图谋进取中原(荆州失去后对隆中对的修正)。没有了这位身经百战又熟悉西部情况的名将,孔明大概有痛失一臂的感觉。世人常道马超有勇无谋,此种说法有失公允。马超作为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有一定的方略。例如曹操召马腾入京,超曾劝其不可轻入静观其变,马腾不听;曹操渡河时他曾识破曹操欲断本军后方的计策;攻汉中时稳健的行事作风;有人想为孟达报信,使者被马超所获,于酒宴上探得虚实,报与玄德。大家这样讲无非是因他对曹操和诸葛亮的两次失败。可细想来这二位是何等人物,就算关羽赵云也未必躲得过。一计韩遂行事不当且他若不害马超此计日久自破;二计主要是张鲁中计与马超并无太大干系。张飞 张飞,字翼德。涿郡涿县人(河北)。张飞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人物。说他傻吧,还有点小心眼儿;说他聪明吧,耍起性子那叫一个小胡同赶猪。关羽一路过关斩将,得知张飞下落,特来寻他。结果一见面张飞就要砍,也就是关羽武艺好反应快,要不被秒了岂不冤死。赵云长坂坡寻嫂,张飞却以为他投降曹操去了,扬言见着“一枪刺死”。关羽跟他那么多年兄弟他还不信呢,别说赵云了。

刘备三顾茅庐来请伏龙,诸葛亮高卧不起。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何是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刘备和吕布的关系很复杂,主客互易。张飞总想找吕布点麻烦。吕布称玄德为贤弟,张飞听了,嗔目大叱曰:“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合!”布默然无语。吃完了饭,吕布送刘备出门,张飞跃马横枪而来,大叫:“吕布,我你并三百合!”好说歹说劝住了。

曹操设计让刘吕相并。吕布为玄德贺喜,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玄德慌忙阻住。布大惊曰:“翼德何故只要杀我。”把吕布搞得这么郁闷,老罗给足了张飞面子。张飞打了吕布丈人,引得布一怒夺了徐州;这厮不说反省自己贪杯误事,却又诈称山贼偷了吕布的马,弄得刘备连小沛都呆不下去了。吕布来问罪他却道:“我夺你马你便恼,你夺我哥哥徐州便不说了!”着实令人捧腹。《三国演义》中,只有张飞一人和吕布不分胜败。两人大战一百多合,这样看张飞的武力应该还可以往上排。大战马超于葭萌关,打了一天一夜,鏖战千合,酣畅淋漓!长坂桥上,张飞断后,凭着一股无往不胜的霸气,硬生生摄得文聘、曹仁、乐进、张颌、夏侯兄弟等名将不敢进军。张飞见半晌无人应战,大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声若惊雷,吓得夏侯杰肝胆皆碎,曹操慌忙领诸溃逃。要不是许褚、张辽拦住,还真让张飞糊弄过去了。据言,张飞此吼与一般断喝不同,乃是自创的一种奇门功夫,后被一农夫习得流传于世,曰“狮吼功”。张飞除了勇武,计谋上也相当不错。当阳疑兵,分身巴郡,智取瓦口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人言此只是神来之笔,偶尔为之。其实,哪有那么多偶然,孔明就曾说过张飞并非一介勇夫。这一次次的偶然恰恰说明了张飞已从匪气深重的莽夫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将领。张飞死得令人扼腕。大丈夫应马革裹尸还,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要说这带兵打仗切不可感情用事。张飞、刘备皆因关羽之死失去理智,不但丢了性命,也为历史留下了诸多遗憾`````` 许褚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县人(安徽)。

典韦死后曹操的王牌。力大无比,能掣二牛尾倒行百步,勇猛好战,人称“虎痴大将军”。

曹操手下大将要比刘备多多了,可单论武力,能与“五虎上将”相屿的唯仲康一人。比起张辽、徐晃等人,许褚几乎没有以出色指挥闻名的战役,但细心者可以发现,许褚对敌从未正面失败过,有一次败于张飞却是喝多了。看看许褚骄人的战绩吧:与吕布斗了二十余合不分胜败;力战赵云,三十合不分胜败;与典韦大战三日;渭口斗马超,大战二百合有余。马超也不得不叹服:“吾见恶战者莫如许褚,真„虎痴‟也!”;华容道,骑无鞍马来战张飞。操进军洛阳时,李催派其侄李暹、李别出战。未及开言,许褚飞马过去,一刀先斩李暹;李别吃了一惊,倒撞下马,褚亦斩之,双挽人头回阵,曹抚许褚背曰:“子真吾之樊哙也!”许褚就爱打硬仗,对手越强他就越起劲儿;相反对手要是差点,他打起来就没那么猛了。这大概就是许褚面对颜良的手下败将徐晃却拖拖拉拉打了50多个回合的原因吧。

许褚很可爱。煮酒论英雄后,曹操让他把刘备叫回来。刘备不回,他想反正曹操没叫厮杀,刘备人也不错,便自作主张放了刘备回来复命;许攸是官渡之战的大功臣和曹操私交又不错,就因为把许褚及众将士的拼杀看作匹夫之勇被杀了。换作别人肯定不会也不敢这样对待曹操手下的贤士;曹操呢,一看事已至此,骂了许褚两句就完事儿了。唉,没办法,谁让许褚是曹操最喜欢的“保镖”呢!许褚战张飞之时,明知道军情紧急,赶上高兴劲儿还是喝了个大醉。曹操命众将比试射术,胜者以锦袍奖之。徐晃虽技压群臣但没按曹操的规矩办。单个许褚不服,硬是要夺徐晃已经穿到身上的袍子,最后扯烂了;许褚体胖,斗马超时竟舍去衣甲赤膊上阵,也不怕丢了防护危急性命。仲康这股为了胜利不惜性命的狠劲儿由得令人拍手称快。

许褚忠心,无论形势多么危急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来,救了曹操无数次。渭水河抵孟起;葫芦口战张飞;濡须坞曹操中计,许褚力敌甘宁周泰两员上将使操得脱;取汉中孟德冒进,杨昂、杨任引伏兵杀出。操大惊,又是许褚提刀纵马向前截杀,保其无恙。一日操酒醉,褚仗剑立于堂门之内。曹仁奉命星夜来见,被许褚挡住。曹仁大怒曰:“吾乃曹氏宗族,汝何敢阻当耶?”许褚曰:“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堂上,不敢放入。”仁乃不敢入。曹操闻之,叹曰:“许褚真忠臣也!” 黄忠 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人(河南)。老年人的偶像,上岁数的三国迷无不对黄忠喜爱有嘉。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幸好刘备收降了老黄忠,不然《三国演义》就少了好多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年愈六十尚能与关公大战百合,并逼得关羽使必杀——拖刀计,黄忠的实力大家应该有个底了。战场之上,射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有人看不起射术,认为暗箭伤人非君子所为。其实从战争的角度看,取胜才是关键。多一分能力就一多一分胜利的本钱。好比考试时的附加题,会做成绩就高。吕布、典韦、徐晃、太史慈、夏侯渊、祝融等名将射术都不错(典韦飞戟,祝融飞刀),但最知名的就属黄忠了。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战长沙时他本可以射杀关羽,何奈二人都是义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不知道年轻时侯干什么去了,攻取汉中那段日子是黄忠一生最辉煌的时光。大将张颌兵犯葭萌关,黄忠请战,亮仔言其老以激之。忠白发倒竖曰:“某虽老,两臂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请战嘛,吹得悬乎点应该的):岂不足敌张颌匹夫耶!”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壁上硬弓,连拽折两张。孔明问谁为副将,黄忠说严颜就成(我怀疑他故意搞笑)。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哂笑声中,黄忠定计夹攻张颌,颌大败退军八九十里;又使骄兵计破了夏侯尚、韩浩;不顾疲乏紧握战机,连夜进军与早埋伏好的严颜兵合一处夺了屯粮重地天荡山!

汉升斩了韩浩,严颜杀了夏侯德。捷报飞传成都,蜀军一片欢腾。黄忠马不停蹄又赶到夏侯渊驻守的定军山。夏侯渊打曹操起家的时就跟随左右,武艺精妙刚猛非常,曾屯长安拒马孟起。黄忠先与法正商定“步步为营”之计,诱渊搦战;而后引军占了要地对山,令妙才无法稳住阵脚;最后借疲兵之术急攻曹军。老将军飞马下山,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曹操起兵为渊报仇。黄忠又请命去攻屯粮草辎重的北山。这一战与赵云合力杀败张颌、徐晃,占了北山;徐晃渡过汉水来攻蜀营,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魏军后队果然退动,蜀军乘势杀出,曹兵大败。接着阳平关、汉中等役汉升又屡屡建功。由此看来,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甘肃)。

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

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诸葛亮算无遗策,唯一一次被识破就是姜伯约。姜维与赵云大战于天水城下。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时,姜维伏兵杀出,赵云奋力脱困,引败军来见孔明。孔明惊问:“此是何人,识吾玄机?”有南安人备言姜维之能,赵云又姜维枪法精妙。孔明心内甚爱之,遂定计收了姜维,将平生之能尽授。

与姜维交过手名将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邓艾、邓忠。名单比前几位差了点,主要蜀后期基本没什么大将了。没关系,既然能得到赵云的肯定实力绝对没问题。

武侯传人的谋略:

诸葛亮欲取天水,姜维识破孔明诱敌的计策,将计就计与假装出城的太守马遵夹攻赵云,蜀兵大败;

姜维降后与孔明定计,献密书与尹赏、梁绪,使天水内乱不攻自破;

孔明久攻陈仓不下,姜维出计献诈降书于曹休,魏军中计元气大伤;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姜维兵出阳平关伐魏。维与夏侯霸商议,遣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请其出兵攻打南安。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司马师遣辅国将军徐质前去迎敌。那徐质手使开山大斧,身手甚是了得,连败蜀中勇将寥化、张翼。姜维见魏兵累次断本军粮道,遂生一计。一面吩咐廖化、张翼如此这般;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求战不得。哨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昭便命徐质断粮。初更时分,徐质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见了魏兵便弃粮而走。质分兵一半,压粮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寥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

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正是姜伯约!质大惊无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蜀军将魏兵衣服穿了,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昭不能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此山只有一条路,姜维断绝其路口。若非上仓赐甘泉于司马氏,伯约定能擒昭;

洮水一战,姜维背水排阵,诱敌入得阵中,三路齐出。魏兵大乱,自相践踏,被逼入洮水者无数;

姜维与邓艾斗阵,以阵败艾;又算得艾欲袭军后,设伏兵破敌;

识破王瓘诈降,因改约书日期骗得邓艾进兵,大破魏军;

二士入川,维假降钟会,定计于宴杀之,不久邓艾亦受此牵身死。

维有帅才,几次出师打出了好局面,却被后主召回;蜀国当时最弱,文无良谋、武无猛将,姜维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支撑了多年;最后猝死于心脏类疾病,可谓鞠躬尽瘁。

此9人民间有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甘宁

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

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尝招合亡命之徒,纵横于江湖之上,身披刺青杀人如麻;腰悬铜铃,人听铃声,尽皆避之。后改邪从正,投刘表不得用,欲投东吴,却被黄祖留住在夏口。宁在黄祖处屡屡建功,曾射杀孙权大将凌操。祖却一直以劫江贼视之,待其甚薄。宁怀忿,遂借机投权,权不计前嫌加以重用。

攻江夏砍死邓龙,诛杀黄祖,使权父仇得报;赤壁大战,甘宁与阚泽利用蔡氏兄弟假降于曹,为日后破曹奠定基础;火计成后,甘宁令蔡中引入曹寨深处,宁将蔡中一刀砍于马下,就草上放起火来;操被凌统混杀一阵,携败军夺路望北而逃。忽见一队军马,屯在山坡前。徐晃出问,乃是袁绍手下降将马延、张伊,有三千北地军马,列寨在彼;当夜见满天火起,未敢转动,恰好接着曹操。操得这支生力军,心中稍安。马延、张伊二将飞骑前行。不到十里,喊声起处,一彪军出。为首一将,大呼曰:“吾乃东吴甘兴霸也!”马延正欲交锋,早被甘宁一刀斩于马下;张伊挺枪来迎,宁大喝一声,伊措手不及,被宁手起一刀,翻身落马;皖城难下,甘宁手执铁练,冒矢石而上。朱光令弓弩手齐射,甘宁拨开箭林,一链打倒朱光。吴兵一拥而上,得了皖城。

如果上述表现只是令人敬服的话,下面的事迹可就惊世骇俗了。合淝之战,曹操领兵四十万前来。孙权急命迎敌。大将凌统出战,未得称心。

甘宁见凌统回,即告权曰:“宁今夜只带一百人马去劫曹营;若折了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壮之,乃调拨帐下一百精锐马兵付宁;又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甘宁回到营中,教一百人皆列坐,先将银碗斟酒,自吃了两碗,乃语百人曰:“今夜奉命劫寨,请诸公满饮一觞,努力向前。”众人闻言,面面相觑。甘宁见众人有难色,乃拔剑在手,怒叱曰:“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人见甘宁作色,皆起拜曰:“愿效死力。”甘宁将酒肉与百人共饮食尽,约至二更时候,取白鹅翎一百根,插于盔上为号;都披甲上马,飞奔曹操寨边,拔开鹿角,大喊一声,杀入寨中,径奔中军来杀曹操。原来中军人马,以车仗伏路穿连,围得铁桶相似,不能得进。甘宁只将百骑,左冲右突。曹兵惊慌,正不知敌兵多少,自相扰乱。那甘宁百骑,在营内纵横驰骤,逢着便杀。各营鼓噪,举火如星,喊声大震,甘宁从寨之南门杀出,无人敢当。孙权令周泰引一枝兵来接应。甘宁将百骑回到濡须。操兵恐有埋伏,不敢追袭。

甘宁引百骑到寨,不折一人一骑;至营门,令百人皆击鼓吹笛,口称:“万岁!”欢声大震。

甘宁死时坐于树下。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环翔不止。巴郡人奉为神明。

故事梗概

东汉灵帝时,十常侍专权,朝政腐败,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刘备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参与镇压黄巾军。董卓趁机拥兵入京,废少帝,立献帝,把持朝政。曹操谋刺董卓不成,逃到陈留,发矫诏联合诸侯共讨董卓。关、张加人联军,关羽温酒斩华雄,三人又合力击败董卓骁将吕布,董卓逼献帝迁都长安,火焚洛阳,曹操率兵追击,中伏兵败,诸侯各怀异心,联军随之分散,彼此攻伐。董卓在长安愈益骄横暴虐,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先将府中歌女貂蝉许嫁吕布,后又献与董卓,离间二人。吕布与王允合谋杀死董卓,但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击败;王允被杀,李、郭执掌大权。曹操击破青州黄巾军,占据兖州,招贤纳士,势力大增。因徐州刺史陶谦部下杀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兴兵攻打徐州。

曹操采纳荀彧之谋,率军迎奉献帝,移驾许都,自封为大将军,朝廷大权从此归其掌握。曹操用“驱虎吞狼”之计。诏命刘备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夺徐州。袁术约吕布夹攻刘备,吕布因袁术失信,请刘备还屯小沛。孙策欲继其父孙坚之业,乃以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回江东,先后打败刘摇、严白虎、王朗等,夺取丹阳、吴郡、会稽等郡,称霸江东。袁术在淮南称帝,分兵六路进攻徐州。吕布用陈登之谋,击败袁军;刘备亦派关羽截击。曹操会合孙策、刘备、吕布,大破袁术,攻占寿春。不久,曹操约刘备同攻吕布,吕布刚愎无谋,终被擒杀。曹操班师,带刘备见献帝。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献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赐衣带诏与国舅董承。董承暗结王子服、马腾、刘备等,谋诛曹操。刘备恐曹操疑忌,每日种菜消遣。一曹操同刘备煮酒论英雄,欲加试探。刘备假作畏惧雷声,使曹操对其放松戒备。刘备趁机以截击袁术为名,率兵离开许都,重新占据徐州。董承与太医吉平合谋,欲毒杀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满门抄斩,曹操亲征徐州,刘备大败。匹马投奔袁绍。关羽被困,约三事而暂归曹操,连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因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挂印封金;保护二嫂,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张飞重聚于古城。孙策遇刺,伤重而死。其弟孙权继位,由张昭、周瑜辅佐。周瑜举荐鲁肃,鲁肃为孙权定鼎足江东之计,孙权自此威震江东。袁绍亲率大军进攻曹操,曹操领兵在官渡相拒。谋士许攸建议袁绍袭击许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谋,夜袭鸟巢,大败袁绍。后又逐步消灭其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刘备被曹操打败,到荆州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徐庶来投,刘备用为军师,击败曹仁,夺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伪造家书召唤徐庶,徐庶被迫辞别刘备,临行举荐诸葛亮。刘备先已从司马徽处知卧龙之名,于是三顾茅庐。礼聘诸葛亮。诸葛亮提出跨有荆、益二州,以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三立之势的战略方针,刘备苦请其出山辅佐。曹操率大军南征,刘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刘琼嗣位,投降曹操。刘备携民出走江陵,在当阳被曹军赶上,军民大乱。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吓退曹军,刘备收拾残兵退至江夏。适逢孙权遣鲁肃来探虚实,诸葛亮即随鲁肃前往江东,欲结孙权共拒曹操。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争夺荆州,周瑜屡次用计,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箭疮崩裂而亡。曹操疑忌马腾,召其入京。马腾欲趁机杀曹操,谋泄被杀。其子马超闻讯,与韩遂起兵报仇,屡胜曹兵。曹操用反间计;使马超、韩遂自相火并,借机打败马超。汉中张鲁欲取西川,益州牧刘璋派张松说曹操取汉中。张松因受曹操侮慢。转道往见刘备,奉献西川地图,劝刘备取之。曹操兵伐汉中,张鲁兵败归降。刘备恐其来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给东吴,请孙权起兵袭合肥,牵制曹操。孙权与曹操大将张辽交战。大败于道遥津。曹操亲率大军救合肥。孙权部将甘宁率百骑夜袭曹营,不折一人一骑。双方相待月余,孙权求和,曹操班师而回,不久又封为魏王,立子曹丕为世子。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渊、张郃守东川,张郃接连被张飞、黄忠打败,丢失天荡山。法正劝刘备乘势夺取汉中,刘备从之,与诸葛亮亲自出兵。曹操闻报,亦率大军亲征,屯兵南郑,命夏侯渊进兵。黄忠用法正之谋,以逸待劳,阵斩夏侯洲。曹操前来报仇,接连战败,身受箭伤。军心动摇。便放弃汉中,于是,刘备进位汉中王,以诸葛亮为军师,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关羽领兵取襄阳,围樊城。曹操令大将于禁为征南将军,庞德为先锋,率领七军救援樊城。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箭射关羽左臂。时值连日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曹操闻讯大惊,欲迁都以避关羽,司马懿建议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孙权用吕蒙、陆逊之计,卑辞麻痹关羽,趁其防备松懈时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不到一年,即逼汉献帝禅让,改国号为魏。刘备欲为关羽报仇,不顾群臣苦谏,兴兵伐吴。刘备得知,愈加憎恨,连胜吴军。孙权遣使求和,刘备不许,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坚守不战,待蜀军兵疲意沮,火烧连营,大获全胜。刘备败走白帝城,感伤懊悔而病,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魏主曹丕闻刘备亡,发动五路大军攻蜀,诸葛亮不动声色,暗中遣将设计阻其四路兵马,又遣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蜀、吴联盟。蛮王孟获犯境。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七擒孟获。孟获心服,蜀汉后方得以安定。孙权称帝,诸葛亮约吴兴兵伐魏,三出祁山,连败魏军。后主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因张飞之子张苞身死,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以后,诸葛亮又数次北伐,虽然屡败魏军,却始终未成大功。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固守营寨,诸葛亮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临终前,将身后诸事一一安排。请将依计退兵,吓退司马懿追兵。魏延不服杨仪,举兵相攻,马岱斩之。魏主曹睿死,太子芳即位。司马懿杀曹爽,全国大权从此归司马氏掌握。姜维欲继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与魏将邓艾等斗智斗勇,互有胜负。因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屯田汉中以避祸,蜀汉国势日益衰微。司马昭命钟会、邓艾西路攻蜀,邓艾偷度阴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刘禅出降。姜维诈降钟会,鼓动钟会叛魏,欲借机复国。事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杀。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继位,逼魏主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吴主孙皓暴虐荒淫,朝政腐败,人心涣散,晋武帝司马炎下令伐吴,吴军土崩瓦解,孙皓投降。至此,天下重新归于统一

精彩片段:

七禽孟获

三国中期,蜀国占据西蜀一带,这时南方孟获作乱。诸葛亮出征南蛮孟获,为了收买人心,七次俘获孟获而又其次将其释放。第七次释放孟获的时候,孟获终于归顺蜀国,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计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出兵讨伐魏国,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导致满盘皆输。诸葛亮被迫撤兵,司马懿大军追至,这时孔明手下的将领士兵基本都分配军务调完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独自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疑心有伏兵。调头就撤兵。诸葛亮躲过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结果犯了低级错误。被司马懿打败。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斩马谡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了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腹经纶舌战群儒。说得他们个个哑口无言。后来经鲁肃协助,说服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和曹操在赤壁对峙。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除掉诸葛亮,于是刁难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料定过几天有大雾,于是便答应,而且期限还自己减少到三天。周瑜认为诸葛亮是自寻死路。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夜里。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满草人,一字排开向曹操营寨驶去。江面上雾很大,曹操不清楚敌军虚实。于是叫将士疯狂放箭。箭射满了草船。诸葛亮满载而归!

火烧博望坡

三国前期,曹操势力非常强大,统一了北方,接下来就是南下。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博望坡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果然中极。大败而归。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温酒斩华雄

三国前期,曹操发起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的先锋是华雄,华雄是三国第一高手吕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连杀了联军好几个大将。联军正愁无人能敌华雄之时,关羽按耐不住请战。可是刘备这时没什么地位,关羽的军衔也小得可怜。于是联军盟主袁绍反对,怕被敌人耻笑军中无人。但是曹操见识过关羽的能力,很赞赏他,于是为他斟酒。关羽说等斩了华雄回来喝也不迟。于是飞身上马冲入敌营,不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人头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热的。这就是温酒斩华雄!

过五关斩六将

徐州之战刘备战败。关羽经张辽劝说,约法三章暂时投降了曹操。为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便想去找刘备。曹操为了挽留关羽便挂避客牌对其避而不见。关羽只能不辞而别。沿路上经过了五个关口,守将都不放行,关羽一一杀之。一共六个。最后与刘备会合。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鼎立逐渐形成。刘备留关羽镇守荆州,主力向西扩张。荆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本属东吴。东吴一直想找机会讨回。鲁肃又献上一计:骗关羽过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掷杯为号冲出杀之。便遣请关羽赴宴。关羽明知是计坦然答应!只带了周仓随身为他提刀。席间鲁肃提起索回荆州之事,关羽却绝口不谈,说酒席之间不谈国事。鲁肃再三纠缠,周仓插嘴,关羽借机故作生气状夺过周仓手中大刀,喝退周仓。周仓会意,退出去。关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鲁肃手将鲁肃扯到江边。东吴将士怕误伤鲁肃,又摄于关公武力,不敢动手。关云长上船乘风而去。

三英战吕布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张飞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关羽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夹攻,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吕布不愧是三国第一武将啊)

水淹七军

关羽围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领七支军队去救援。屯兵在山谷中。当时正值秋雨连绵。关羽命人堵住襄江各处水口。等江水高涨时,水淹七军。曹军死伤无数,庞德被斩,于禁被俘。

刮骨疗毒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骂阵。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关羽右臂中箭,回兵。箭头有毒,毒已入骨。于是请来了曾经为周泰疗伤的名医华佗。华佗说要割开皮肉,把骨头上的毒刮去,这会极其疼痛,请关羽把手臂套住绑紧,把头蒙住。关羽却说不用。一边和马良下棋,一边伸手刮骨,谈笑中没有丝毫痛苦的神色。事毕,两人互相惊叹,关羽称赞华佗的医术,华佗赞叹关羽的勇气毅力。

义释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遭遇火攻,死伤惨重。曹操大败逃跑,沿路遭遇了张飞赵云等人的截杀,身边只剩下几百人马。经过华容道,关羽已经在这里埋伏多时。原来诸葛亮早已经料定曹操会从华容道逃跑,就让关羽带兵埋伏在这。此时曹操已经走投无路,便请求关羽看在往日的情份上放他一马。关羽是个很重情义的人,想起了往日寄居在曹操那里时曹操对他的恩义,心一软,就放了曹操。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朝廷发榜文四处招兵买马以平乱。刘备见了榜文长叹一声,刚好张飞听见,说“大丈夫不去为国出力,在这里长叹什么。”刘备说力不从心,所以长叹。张飞说他卖猪肉颇有积蓄,可招兵。刘备非常高兴。两人就去喝酒,刚好关羽也正要去应募,也进来喝酒。三人志同道合,非常投机,于是结拜为兄弟,共图大事。

三顾茅庐

刘备刚出来打天下的时候,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绝顶高手但是屡遭败绩。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军事。直到找到了徐庶!徐庶帮刘备打了几次胜仗就被曹操用计骗了过去。临走时徐庶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就是卧龙先生。于是刘备就亲自去请诸葛亮,一连去了三次,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直到第三次才见着。刘备向他请教了当世局势并邀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道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并同意出山。刘备如鱼得水,文武兼得,开始了他统一中国的大业。

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操灭了吕布之后,请刘备去饮酒。酒席间,曹操就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较详细的情节:

刘备被吕布打败之后投靠了曹操。后随着曹操一起灭了吕布后随曹操回京。曹操专权霸道对皇帝非常无礼。国舅董承等密谋除掉曹操,刘备也有份。刘备每天在他住的园子里种菜,借此制造他胸无大志的假象隐瞒曹操。一天,曹操突然派人请刘备去饮酒,刚见面,曹操就笑着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心里暗暗一惊,以为穿帮了。曹操接着:“玄德学种菜不容易啊。”刘备这才放心。曹操说见了园子里的青梅,忽然想起去年他带兵征讨张绣时路上缺水,兵士们都很渴,曹操忽生一计,指着前方说“前面有片梅林”。军士们听了无不流口水,于是不觉得口渴。于是请刘备来小聚,煮酒赏梅,论英雄!曹操问刘备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将孙策、袁绍、袁术、刘表等人一一列举。曹操都说不是。刘备便问他,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大惊,筷子都掉地上,恰好当时正打了一个雷,刘备便佯装被雷吓到,掩饰了自己惊恐的神色。刘备知道曹操的洞察力,想必曹操必不能容他。当时袁术经曹操挫败之后已经大伤元气,欲逃亡河北投靠袁绍。刘备于是以截杀袁术为接口向曹操借兵走人了。逃离了曹操的控制。程昱和郭嘉得知后谏曹操说,即使不杀刘备也不能放他走,这样做等于放龙入海,纵虎归山。

第四篇:红楼梦王熙凤人物形象赏析

《红楼梦》王熙凤人物形象赏析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红楼梦》就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悲剧,家族衰落的悲剧,儿女情长的悲剧,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剧。文章对悲剧人物的塑造更是丰满鲜活的,尤其是对“凤姐”这一形象的塑造更是让人觉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但不论是怎样人物的出场都逃不出悲剧的结局。

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中说:曹雪芹是讨厌凤姐这一形象的。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满是批判,其实对于凤姐有让人鄙弃的一面也有令人佩服的一面。

人物形象之一:人情练达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

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除了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贾母的靠山,还有她对人情世故的巧妙周旋,她的聪明和才智。

宝玉曾说:若说老太太只喜欢会说话的,那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宝钗曾说:凤丫头说笑过后也就罢了,便便林丫头爱用春秋的法子这两个人的评价无疑很公道地说出了凤姐性格中乖巧的一面,也正是这一面使得她在老太太面前八面玲珑,在众姐妹面前谈笑风生,在下人面前威恩并重。

你看,林黛玉出场,刚进贾府,王夫人说是不是拿料子做衣裳呀?王熙凤说“我早都预备下了”。这个地方脂砚斋有一个评语:她并没有预备衣料,她是随机应变,但是王夫人就点头相信了。比如大观园那个诗社起来,探春这里刚出口,说王熙凤我们想请你做个“监社御史”,探春一说,王熙凤马上就猜到你们是缺个“进钱的铜商”,你们是想要赞助了,那么她说“我明儿立刻上任,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你这边刚刚说,她那里早就猜到了,大家都笑起来,所以李纨说:“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说这个王熙凤通体透亮。其实王熙凤的心机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王熙凤这种揣测对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观色本事超出任何一个人。有的时候,她还可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同一件事,原来这样说,现在又那样说,但是她都说的入情在理,十分动听。例如邢夫人要讨鸳鸯。邢夫人先来找王熙凤商量,说老爷想讨鸳鸯作妾,就是把这

件事先跟王熙凤说,王熙凤一听,她就连忙回说,“别去碰这个钉子,”她脱口而出,她说“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成了,何况说老爷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反劝告邢夫人,“明放着不中用,反招出没意思来,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她先这样说,觉得这个事情根本是不行的,但是这个邢夫人呢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冷笑说:“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这么个花白胡子的……”意思说要个妾有什么不可以,她说老太太未必好驳回。反而埋怨王熙凤,说我还没有去你倒派我不是。王熙凤听了邢夫人这话,知道邢夫人听不进去,邢夫人气性大发,王熙凤知道刚才那番实话全不对路,就立即调头转向,改换话锋,连忙陪笑:“太太这话说得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而且她举出例子,她说那个贾琏,贾赦邢夫人的儿子,贾琏有了不是,老爷太太恨得那样,及至见了面,依旧拿心爱的东西赏他。是说老爷太太待贾琏,父母待儿子这样,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你看她这个出言何等现成,何等有说服力。当时邢夫人又喜欢起来。同样是讨鸳鸯这件事,一正一反的两番说辞,同出于王熙凤之口,居然都通情达理,动听入耳。像这样能够顺应对方心里,急转直下又不落痕迹,像这样一种本领在《红楼梦》里,只有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得到。所以说王熙凤的这种机心,机变之速真是能够让人叹为观止。

有关描写凤姐的练达之处时时出现,如:对贾琏说“国舅老爷大喜”几分娇媚;钗黛宝斗口时“大热天的你们说吃了辣椒”,几分细致入微和体贴;老太太额上的包是来盛福寿的,几分急中生智;“我们大家也放炮仗??散了吧”,几分不露狰狞的逐客之道;贾母正为贾赦讨鸳鸯的事发怒,她却说“是老太太的不是,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怪不得人要”。……她把个“老祖宗”捧得团团转,疼她爱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她,她好“挟天子以令诸侯”。凤姐的这一性格,是调和人物关系,发展故事情节的不可或缺的佐味。实际上正是这样,她才成了贾府的权倾一时的掌权者。

人物形象之二:精明强干

还在凤姐未出场之前,作者就借冷子兴之口向读者这样介绍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后来,周瑞家的向刘姥姥这样描绘她:这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比是人都大呢。如今出挑得美人儿似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

她作为贾府的女管家,地位显赫,但也责任重大。要管好“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的贾府,谈何容易!府内穷奢极侈的生活,挥金如土的耗费,豪奴悍仆的差遣约束等等;外面皇亲国戚的贺吊应酬,亲朋故旧的婚丧嫁娶、喜庆寿诞,侯门府第的送往迎来,繁文缛节等等,这一大摊子庞杂琐碎千头万绪的事体,都要由她处理、过问、决断。她是贾府里的大忙人,忙忙的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脂砚斋曾这样批道:“纸上虽一回两回中或有不能写到阿凤之事;然亦有阿凤在彼处手忙心忙矣。”忙则忙矣,然而凤姐管起来,无论大事小情,里里外外,都是井然有序,妥帖周详。

凤姐的理家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表现的最为充分。秦氏之丧,是贾府的一件大事,也是很难办好的一件事。这对谁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贾珍想求凤姐协理一个月,王夫人怕她料理不好,被人见笑,未便答允;贾珍道:“若说料理不开,从小儿大妹妹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越发历练老成了。婶娘……只看死的分上吧!”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今见贾珍如此央她,心中早已允了;又见王夫人有活动之意,便向王夫人道:“大哥哥说得如此恳切,太太就依了吧。”我们可以想见凤姐当时心痒难尽,跃跃欲试的心态。面对“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的局面,凤姐首先是“理出个头绪来”对宁府情况了如指掌的凤姐,一下子就瞅准了存在的弊端:“头一件就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就是宁府的风俗。”此时凤姐虽尚未理事,已能看出她的厉害了。宁国府都总管赖升,闻知里面委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见请了西府了的琏二奶奶管理内事,倘或她来支取东西,或是说话,小心侍侯才好。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了一个月,过后再歇息,别把老脸面扔了。那个是有了名的烈货,脸酷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凤姐人未到,威风已经过来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马上任”,并宣布“施政纲领”道:“既然委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

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诸事由得你们。再别说„这府里原是这么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一点儿,管不了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理!”她针对宁府的五种弊端,采取了“承包责任制”,做到是有人办,物有人管,活有人干,各司其职,忙而不乱;加之他软硬兼施,“打一儆百”,各色人等愈加谨慎小心,不敢怠慢。把那本是乱糟糟的宁府,治理的十分整肃。“于是宁府中人才知道凤姐厉害。”凤姐见自己危重令行,心中十分得意;挥霍指示,任其所为;惟我独尊,旁若无人。办理丧事,已是很忙,她又管着荣府的事,“到了宁府里,这边荣府的人跟着;回到荣府里,那边宁府的人又跟着。凤姐虽然如此之忙,只因素性好胜,唯恐落人褒贬,故费尽精神,筹划的十分整齐,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 再如刘姥姥进贾府认亲时,凤姐对其来历不清楚,就不贸然行事,而是让周瑞家的先去向王夫人问个明白,讨个示下,然后才定出处理

计划,头脑可谓清爽。她的才能还表现在她能将平儿的心笼络住,以致平儿死心塌地跟随她,一切先以凤姐的正面和长远利益为重;在某些场合,平儿会违逆凤姐意图,但凤姐对这些其实很多时侯是睁一只眼闭只眼,而这正是许多成功领导的拿手好戏,试想:如果凤姐和平儿事必较真,平儿何敢阳奉阴违?而凤姐也就必定会失去平儿的忠顺了。她笼络住平儿这样一位得力心腹和助手,没有平儿,她将照顾不到许多方面,但若平儿没有凤姐,恐怕更难胜任林林总总的府中大小事物。

写到这里,凤姐的干练能力已经表现的相当充分了;然而曹雪芹并未到此止笔,他又用烘云托月之法,进一步突出凤姐这位“脂粉队里的英雄”:这日伴宿之夕,亲朋满座,尤氏卧于内室,一切张罗款待,都是凤姐一人周全应承,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也有俱贵怯官的,越显得凤姐飒爽风流,典则俊雅,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王熙凤这种管理才能,在贾府里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不但是尤氏、李纨、邢夫人、王夫人所望尘莫及,就是贾政、贾珍、贾琏这些“须眉男子”,也是万不及一。

人物形象之三:红颜悲怜

贾瑞见了凤姐,居然敢起非念,想是凤姐的魅力难挡;贾琏和鲍二的偷情之后,闹了一天,看见凤姐“黄黄脸儿”,倒觉比往常更可爱;刘姥姥见了凤姐自然是眼花缭乱,不知道如何动作才好这些又都从侧面描绘了凤姐的美貌;应当说,这样一个美人完全区别于宝钗的“冷”和黛玉的“病”,她更容易激起世俗男人的愿望,更象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美人。“很多人会因为她毒设相思局,逼死尤二姐,认为她毒辣而阴险,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对啊。贾瑞是为欲而死,虽然他也很可怜:父母早亡,由他的祖父贾代儒教养,从小就在严酷的封建礼教中训斥大,素日不许他多走一步,如果有所犯戒就惩罚极重。也许是他的人性被压抑得太深,死板的儒家教育造就扭曲的性心理,才会对凤姐痴迷得有点可笑,才会说出“必来,必来!死也要来的”的话来。凤姐虽然厉害,却是个正经的女人,恪守妇道。可笑贾瑞,一直色心不死,照什么风月鉴,最终落得精尽而亡,完全是咎由自取嘛。

再来说尤二姐,明知道贾琏是有妇之夫, 却充当第三者。不顾贾琏国孝家孝在身,与之非法同居,过错在先。王熙凤就不该给她点颜色看看?试想,若男人在外有了小老婆,明媒正娶的老婆又怎样?爱情具有排他性,要是王熙凤对此漠不关心,只能说明她心中没贾琏,或者说她太软弱,但是凤姐是个精明人,尤二姐这类人哪里会是对手?想那尤二姐贪慕富贵,抛弃指腹为婚的丈夫,做姑娘时就和姐夫不干不净的,甘心做没名分的小老婆,死了也是活该。

还有她太好强.觉得有病是件耻辱的事情,会在下人面前造成不够强悍的印象。看看林妹妹就知道了,人人都在背后说林妹妹是个病秧子.她作为执权者更不愿意落人之后了。原著中有说到她小产,落红不止长达大半年,平儿叫她看医生,她就是不愿意去.有病不医。被鬼吓了一着.着了风凉.身体有病又添了精神错乱。贾府被抄时,被检查出她向外放了高利贷.做了亏心事,担惊受怕,情绪紧张,心气郁结.病上加病。因此早亡。

凤姐在衣食享受权利争取之外,并无精神生活可言。她没有女性的温柔,没有女人的气息、秉性与情怀,没有爱情,没有真正的朋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制造了别人的悲剧,最后制造了自己的悲剧。

第五篇: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赏析《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呐喊》收录了《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孔乙己、阿Q、夏瑜、华老栓、七斤嫂、方玄绰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众多,身份复杂,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关键词】鲁迅

呐喊

人物形象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小说、杂文、散文三个方面。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用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杂文是鲁迅先生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鲁迅先生的散文,很多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呐喊,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痛斥,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鲁迅先生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的形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和思考。

《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文章少,但是在文中对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揭露却是针针见血。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将中国人的劣根性的原因指向了传统文化,深刻地指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先生对国民的卑劣性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中就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写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就是写农民的愚和奴性”。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托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这些压迫、压榨都是忍辱受屈逆来顺受。他们虽然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鲁迅认为国民的卑怯是国民劣根性的主要病根之一,他以决绝的姿态予以抨击。我从鲁迅笔下的人物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而且看到整个社会的病态,鲁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国人民的缩影。我对《呐喊》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做以下具体赏析。

一、精神的胜利者——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究其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混战的时代。未庄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村小镇未庄作为写作背景,它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他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可悲之处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有人说阿Q这是乐观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认为这实在是要不得的,这是驼鸟心态。实际上,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使他变得更强,反而使他自暴自弃。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境遇,而且使他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可以说这是在封建制度压迫下,许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统治者仍然自称“天朝”,鼓吹中华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是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有许多的“阿Q”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成为社会的负担,这些人既可怜又可悲可叹。

鲁讯用“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赵太爷父子,他们自己可以三妻四妾,却以封建礼教的捍卫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妈求爱的阿Q。在某种程度上,赵太爷和阿Q其实都是一类货色。假如阿Q得势,将会是个十足的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一个活脱脱阿Q。

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阿Q。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对女人却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人,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体现了阿Q身上的宗法家族思想,尽管到处流浪,却还想着传宗接代。

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是革命在阿Q的眼中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的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阶级地位决定阿Q欢迎革命,但他不了解革命,结果被篡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小说的这一点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着实让人感到可悲。鲁迅先生是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写阿Q的,这其中包含着唤醒民众的热情,也包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鲁迅先生不是厌恶中国人,而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二、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没落文人——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的尴尬。“长衫”是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散工后,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的人。但孔乙己则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会所接纳,这注定了他必然是悲剧性的。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相当于一个废人。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者也”。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塑造了无数个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孔乙己穷因潦倒却自命清高,被人们当作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他最好的解脱也许就是死,这是多么的讽刺!这一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解窃书一事时;在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时;甚至在他被打断腿之后,仍然被作为取笑的对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原来他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这些场景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现了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可以看出孔乙己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也体现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但是作为孩子的“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也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但是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人们对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没有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程度,真是触目惊心、令人颤栗!

“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耐人寻味同时大有深意。通过这句话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对死亡是多么的冷淡,就连孩童都如此的麻木无情。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定的。按语法来说,这个句子是有毛病的。“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在他腿未打折之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别无生路。

三、《药》中的夏瑜和华老栓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得了肺痨 , 其父亲向刽子手买来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夏瑜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他家境贫寒,以致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头造反。最后,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慷慨就义了。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但茶客们却说他“疯了”。他为社会,为自己,有改善社会的强烈愿望。他追求过,奋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与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他的力量太弱小了。人们因为麻木太久,没有能从中觉醒过来。但他并不孤单,“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努力。鲁迅先生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这些人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不用也根本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什么“革命”“造反”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了。华老栓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只图家庭平安便心满意足了。为了医治儿子的病,他糊里糊涂地与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交易。

华老栓是旧中国千千万万人民的代表,是在长期封建重压下变成这样愚昧、麻木的。为了突现这一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作品还描写了一组群像:在杀害夏瑜时,有“一堆”看得起劲的观众,“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他们除了看热闹的好奇心外,毫无别的感觉,在议论夏瑜之死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人听说夏瑜在狱中的表现后,把他当成“疯子”。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她觉得儿子被杀,是无脸见人的事,上坟时“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辛亥革命前夕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

四、毫无人情味的泼妇、怨妇——七斤嫂

鲁迅笔下的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样,自私、落后、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她的动作中带着一股凶悍之气:对婆婆:“„„走到桌边,便将饭篮在桌上一摔”;对丈夫:“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对女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对八一嫂:“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一个“摔”、一个“搡”、一个“扎”、一个“指”,四个典型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个十足的悍妇形象。她的语言粗俗不堪,对婆婆愤愤地说,“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吗?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十八两秤;用了准十六,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对丈夫一顿训斥,“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还是快吃你的饭吧!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吗?”“你这活死尸的囚徒„„”;对女儿破口大骂,“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如果不知道泼妇是什么样子,只要听听七斤嫂说话就足够了。

然而这样的一个悍妇却是欺软怕硬。七斤嫂对自己的亲人和好心人是横眉冷对,非怒即怨,非怪即恨,胆气冲天、霸道无比;然而对待仇人却小心翼翼、客气有加、竭力讨好,见到赵七爷“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竭力陪笑”,性格扭曲,奴性十足。这种亲痛仇快的事,她做起来那么的自然,仿佛天经地义。

七斤嫂品性低劣,无情无义。没事的时候,七斤嫂给自己的丈夫以“相当的尊敬”,可当听说七斤可能要出事时,竟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先急着把自己撇干净,还不忘记显摆自己怎么能耐,却把丈夫推出去。“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危难关头,不想着与丈夫共患难,却是怕丈夫连累自己,嫌丈夫连累自己。

七斤嫂的外表是丑陋的,内在品德是低劣的。她上不敬老人,下不疼孩子;对丈夫恶语相待,对仇者笑脸相迎,集愚昧自私粗俗刁蛮于一身。她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在情感上是苍白的。总之,七斤嫂是个令人厌恶的丑女人、恶女人形象。

五、疯癫文人——陈士成

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味的旧式文人形象。鲁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陈士成的“颠狂症”“幻想症”。在遭受了十六回落榜的打击后,陈士成的精神最终崩溃了,成为了实足的疯子、神经病,最后悲惨的死去。究其原因,实质是封建科举制度要了他的命。陈士成的祖先是巨富大户,家族败落后,他想凭自己的努力恢复昔日的荣耀。这种上进心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满足于当塾师,想改变他无聊、平凡的生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是错误的。陈士成知道科举仕途这趟水有多深,但社会现实把他逼入了绝境。如果他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一般人肯定是不能坚持考十六回的。每次的失败他的内心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煎熬。但正因为他这种“上进”的性格成为了他变成疯子的诱因,陈士成是在极度的失意中变得颠狂。面对一次次考试的失力他不仅要承受自身的谴责,还要承受旁观人鄙视的目光。在双重压力下,陈士成用一次次的幻想来抚平他千疮百孔的心灵。然而创伤越大,幻想的程度就会随之加重,最终变疯也是必然结果了。最终陈士成仅凭曾祖母说过,祖上早在地底下埋葬了“无数的银子”,是留给“有福气的子孙”。这显然是他祖母的无稽之谈,但这随意的无稽之谈也变成了陈士成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到处去寻找白光,到处去发掘探宝,最后在疯癫中迷迷糊糊的丧了命。

六、无助、可怜的寡妇形象——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一个年轻的寡妇。丧夫之后,单四嫂子恪守妇道,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是更大的不幸——丧子。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精神的麻木、世人的冷漠是导致她悲剧原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抚养大,以防老送终。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等待她的却是迷信、庸医的欺骗,欺骗她纺纱的可怜积蓄,害了她的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更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明天等待着单四嫂子的就只剩下死亡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在封建社会,单四嫂子的生活是十分悲苦的,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给予她的枷锁。更令人为之为痛恨的是卑怯者的恃强凌弱。鲁镇上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也是底层民众,也是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但是对于更弱势的人群,他们却是缺乏真诚的同情,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性,真让人心寒。鲁迅先生希望单四嫂子这悲惨的人生,能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七、表里不一的方玄绰

在《端午节》这个作品中,鲁迅先生运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对“方玄绰”这类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方弦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跻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他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

《呐喊》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笔者按不同的类型做了以下简要归纳: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里的赵七爷等,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牛、一般老百姓见到了都觉得气短。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何不符合这种恶习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对于这类人物,鲁迅先生是十分的鄙视和憎恶的。他们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是鲁迅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鲁迅先生热情赞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

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就是帮凶,也是庸众。他们没有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造成了“压迫者”随从众多的假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华老栓、单四嫂子等,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社会。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陈士成、方玄绰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事物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思想迂腐陈旧。

第六种:阿Q们的形象 “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是这一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在当时的社会,阿Q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有阿Q的特点。在鲁迅先生略带嘲讽的语调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

《吶喊》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名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他犀利的言语像刀刃一般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的感情深刻又沉重,包含无尽的对中华民族的爱。鲁迅想喊醒封建社会人们麻木的灵魂!在新世纪里阅读《吶喊》,它更是喊醒了我,如当头棒喝一般让我警醒。在看到了种种带有劣根性的民众的丑恶嘴脸之后,我开始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陈秀玲、张洁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7-1;

2、《中国当代文学主潮》,陈晓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3-9-1;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1998年7月1日;

4、《试析《呐喊》集中的两类人物》,杨红鹰著,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5、《浅析《呐喊》中旧中国丑陋的国民性》,迟宝明著,《时代文学》2011年第5期;

6、《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张文珊著,《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10期;

7、《《呐喊》、《彷徨》叙述视角探析》,力小鲲、柴国华著,《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下载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冲人物形象赏析[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小说类文本阅读受到重视。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和浙江卷都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考查了小说阅读的,而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

    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场面。这遭受了精神与经济双重打击的母子三人没有在现实面前悲观绝望,而是勇敢地面对生活。 第一年、第二年的大年夜头碰头吃一碗清汤荞......

    人物形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人物形象 《师恩难忘》田老师——教学有方 可亲可敬。 《陶校长的演讲》陶行知——关怀、爱护学生。 《装满昆虫的衣袋》法布尔——热爱自然、执着追......

    林冲个人简介

    林冲个人简介 本人姓林名冲,人送外号“豹子头”,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早年我曾经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妻子长得漂亮,所以被高俅儿子高衙内调戏,我自......

    水浒传林冲

    林冲,即林教头,绰号"豹子头" ①性格特征:林冲是一位由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反抗的英雄形象。 ②相关情节:林教头风雪山神店;林冲雪夜上梁山;林教头误入白虎堂。 ③请讲述林冲......

    林冲教案

    林冲的忠直淳朴、内敛隐忍以及洪教头的自以为是、跋扈嚣张。 第一课时一、简聊《水浒传》,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浒传》吗?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学的课......

    林冲简介

    林冲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外号豹子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妻子是张氏贞娘,岳父也是禁军教头,操刀鬼曹正是他的徒弟。因其妻被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

    说课稿林冲

    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3,边城,沈从文。 第二单元。1.归去来兮辞。陶渊明。2.滕王阁序。王勃。3.逍遥游。庄子。4.陈情表。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