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

时间:2019-05-13 07: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

第一篇: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

阅读能力:中小学语文教育背后隐藏的惊天秘密

《新家长时代》(中国法制出版社)节选

看到群里上传了很多材料,很受启发。非常感谢辛苦的上传者。几天前,好像看到一个家长问孩子阅读方面的事,我就把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书《新家长时代》中关于阅读的部分上传,希望与大家分享。

孩子成也语文,败也语文,你相信吗?------“鲁迅”被踢出中学教材,小小的语文改革竟然引起轩然大波,那么,纵向以历史为经,横向以小说、戏剧、日志、传记、演讲、新闻、广告、评论、海报等为纬,语文、历史、人文交汇,你觉得这样的语文教材是震撼,是好玩,还是兼而有之?

一 看看“错”在哪儿?

最近,看到两件与学生和学校教育有关的事情,感觉有点乱,希望和父母、同学朋友们一起从头理一下。

一则是教育会议上企业家向教育界“集体发飙”——— 一面是毕业生就业难,一面是企业感慨招不到人。在上海财大举行的“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研讨会上,企业对现在的毕业生满腹怨言。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不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表达能力太差,不知道怎样和同事沟通,文字能力也不行,不知道怎么写应用文。教育真的不改不行了。

二则是上海同济、华东师大等四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引起一片大哗。考试怎么可以没有语文?如今自主招生考英语不考语文确实有点超出了公众的想像力和感情。

不会说,不会写是多年来存在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遍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对员工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却越来越差。企业家的话告诉我们: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写,不会沟通就是学生当前“高分低能”的最大“软肋”。企业作为用户,对学校的产品质量提出异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从产品供应商的角度看,学校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脱责。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所以引发异议,恰恰说明了语文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甚至人们都不习惯没有语文的日子。事实上,语文在考试中的地位一直稳如泰山,学生十几年的付出不可谓不多,学校的精力投放不可谓不大,但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什么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呢?

答案只能有一个:学生学的,学校教的不是社会需要的。

那么,先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实际上非常简单,通俗点说,就是“能说会写”,我想对此大家不会有什么大的异议吧。“会写”,就是指写作能力。旅美学者薛涌先生撰文指出,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三分之二的美国大企业雇员的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公司,在雇用员 1

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国内的情况虽然没见到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写作水平的重要性绝对毋庸置疑。只是让人不解的是,从高考作文看,分数占比高达总分的三分之一以上,学生作文得分普遍不低,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的写作水平反而最差,只能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训练出了问题,此作文非彼作文也。

“能说”就是表达能力强。就像木桶理论中的“短板”,表达能力差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可以说是学生能力的“软肋”。不能简短、清晰、快速地表达自己的工作或思路,不能很好与同事进行交流沟通,缺乏归纳总结与判断思辩的能力,更不用说进行组织活动或公众演讲了。突出的一个事例就是面试。对很多学生来说面试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口头表达能力差归根到底还是在学生阶段没有形成这方面的基本素养或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基本训练。据报道,有一个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抽到了一道有关网上游戏偷菜的题目,回家之后就哭着和家长说,没有答上,因为没有见过这方面的题,不熟悉这方面的事。面试的题目一般来讲都是开放式的,它提供的只是一个话题,可以有很多方法来回答。题目没见过是一件非常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答上只能说明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习惯了为考试而准备,学习就是做题,只有练习过的才会做,题海战术至今还大行其道就是明证。

再看看学生学了什么,学校教了什么。对语文课几乎每个人都熟悉,无论什么作品,基本都是按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讲给学生就行了,无非是读课文,熟记生字生词,分析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再就是符合既定习惯或模式的作文了。二十年前,这种方式还是可以的,而现在孩子接触到的信息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思想的活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能突破教材本身,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带给学生思维的跳跃,思考的享受,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的,甚至会打击他们学习的乐趣。有一次,与朋友家的一个孩子谈话,我告诉他,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互动,即使你不能很好地插话、讨论,也要用“是、对,真的吗,知道了,没太明白”之类的话与对方时时沟通,这不单单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有助于激发对方的情绪,达到很好的谈话效果。结果,这个孩子随即给我讲了他们语文课上的一件趣事。

老师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映,课堂非常沉闷。老师很着急,认为学生们不注意听讲,也希望与同学们互动。有一个同学其实和大家一样,也没怎么听,不过,他经常用“对、是”来接老师的话,老师就责备其它同学“看,就谁谁谁注意听讲”。孩子说到这儿,我们立刻就开始大笑起来。乐过之后,我就问,为什么你们不愿意听讲呢?他说,没意思。比如,分析作者的思想,为什么作者就一定是那么想的呀,而不能有别的想法啊。另外,也感觉很空洞,有时感觉假。央视经济频道曾播放过一个美国投资移民潮的调查节目,在回答记者移民的原因时,一位女士说,主要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她还举了一个语文课的例子。老师讲“弯弯的月亮像条船”,为什么必须说像船呢?像香蕉不也挺好吗?

【超级关注:上海作家叶开的震撼语录------作家叶开在谈到自己女儿的语文学习时说,语文教材的编选,从小学的虚假道德、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形成了一条严格运行的废品生产流水线。学生们苦读10年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在小孩最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时候,却给他们喂了垃圾,我们利用假期,通过阅读经典等方法给她倒出来。孩子就是一个易碎品,语文课把他们弄得遍体鳞伤。语文教育时至今日还在表演和说谎,不仅教材作假,教法也作假。根据北师大语文教育专家何克抗老先生的研究,传统语文教学把80%的工夫用到了不必教的地方。】

语文课应该是最富有感情色彩,人人都喜欢的课。如果我们全部按照规定好的情节和台词来“演出”,那一定会失去课堂的魅力。如果语文课不能触发孩子的激情,带来思想的启迪,怎么能指望孩子认真听讲呢,怎么能指望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呢?只要稍稍回忆一下,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们有过几次热烈的讨论辩论,听过几次震撼心灵的演讲,写过几篇发自肺腑的文章,读过几本挚爱的书籍?基本上是默默地一个人就把语文搞定了。

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来了,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按照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来教呢?答案更简单:其实老师也无奈,因为必须要按照高考的需求来教!

呜呼,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与真相。

当然,讲课方式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或者说它只是问题的外在表现。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问题的根源在于语文教学偏离了人的素质发展的终极目标,过多地被赋予了主流价值教育的重任,突出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课本内容充满着人造味儿,灌输式的教育让老师和孩子都很疲惫,学生无需思考,只需记住答案,变成了为考试而教育。

实际上,我们曾经有过很好的课本,这里,让我们先关注一条新闻吧。

【超级关注:《开明国语课本》卖断货引起反思------最近,一则新闻再次引爆社会对时下语文教育的反思:一本民国时期的语文老课本一经重印上市就卖断货,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爱不释手,这就是由两位教育大师叶圣陶、丰子恺1932年编写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这本如儿童田园诗般的课本,不但真实性、趣味性兼备,符合人性,带着真正的爱在做教育,而且给孩子提供了发散性的思考空间。】

《开明国语课本》的热销让我们看到了现今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其实,这本教材对我们更大的启示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给孩子们编写课本,必须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课程的直接目标)。他们的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语文课本的形式),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了解了《开明国语课本》,反过来再看一看美国中学生的一本语文教材,它不是像我们按照不同的专题、现代文或文言文等来划分,而是纵向上按照美国历史的沿革布局,横向上以美国文学、戏剧、诗歌等为主要内容,篇篇充满了鲜活丰满的文学作品,让你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兴趣。每课之间贯穿听说读写、创意开放性的思考和活动能力培养题目,并兼有基础性的词语语法。比如,在课后的写作习题中,针对课文内容,会让你写一个广告、电影海报,旅游指南,或是写一篇日志、或者写一段纪念演讲、编一段戏剧场面、写一篇新闻稿、社论,或者写一篇个人计划或调研报告等等,不是让你记住枯燥、抽象的结论,不是强迫你记住、认同固定的观点,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你的兴趣,提升你自己的能力。

可以看出,美国的语文课更像大量的阅读课和写作课。任课老师自己会开出书单,小说、传记类阅读材料会占很大比重。从希腊故事到莎士比亚戏剧,《特洛伊》、《奥德赛》、《安妮日记》、《罪与罚》和《蝇王》等都是最常见的阅读教材,一个名校的高中生一个学期平均要完整地读完10本左右名著,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一学期也要读六、七种风格的文学作品。

由于在建国后,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水平低,教育必然以科学知识的学习3

和传授为主,这可能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将数理化或理工科作为教学科目或专业设置的重点。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也可以说是非常正确的。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不再是“应急品”而成了“大众消费品”,它就应该回归到它的原始功能。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以人格的成长和素养的培育为中心,这必将要求学校,从幼儿教育至少到本科教育,都要将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而不是数理化作为教育的基础,语文教学更应首当其冲。

我们常说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我们这里不探讨理论或概念性的问题,简单地说, 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反之亦然。从课程设置来说,文史哲就是素质教育的课程基础。以语文来说,我觉得,语文有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培养语言的基础能力。实际上,只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我认为语言的基础能力都是过关的,能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就足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语文的第二个功能是语言的应用能力,也就是阅读、演讲与写作的能力,这应该是语文训练的核心,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兼备。而应用能力训练的工具就是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但无论从阅读量、阅读深度还是涉猎范围上,我们恰恰没有在这方面下大力气,甚至可以说没下力气,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了。因为应用能力是在读中“悟”会的,不是在教中“背”会的。没有大量完整的阅读是“悟”不出东西的,而我们习惯的往往是在课本的片断、节选中按照标准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所谓中心思想或写作手法,标准答案的最大功能只能是满足考试的需要,对能力的提高很难有大的帮助。

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有一种说法,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质量高,尤其是理科基础扎实。但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呢,不说我们多少年来与诺贝尔奖无缘,只说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之誉的“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据媒体报道:中国学生获奖数量不少,美国学生获奖质量更高。18个学科大奖中17个被美国学生获得,3个顶尖大奖全部被美国女生包揽。而我国的参赛选手,都是国内“身经百战”的高中生,主要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两项全国中学生科技大赛的优胜者。那么,究其原因,除了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外,如果比较一下两个国家学生的成长体制与环境,可以看出,即使是理工类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辩能力都是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人才众多却出不来“大师”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复旦大学前校长、数学家苏步青坚决不录取语文不及格学生的原因。只是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却是此语文而非彼语文也。

说到这儿,不得不再提一个名人。2010年7月30日,“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以98岁高龄病逝。这位与钱学森一起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著名的喷射推进研究所从事航空航天研究的科学大家,在年轻时,受他的叔叔,著名国学大师钱穆的影响,他的文学和历史功底极好。有意思的是,在18岁那年,他以中文100分,历史100分,数理化一共2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而他日后却提出了让他享誉科学领域的“钱伟长方程”。看看,语文的轻重与神奇是不是一目了然啊!

中小学语文如此,让我们再看看国外大学的情况。女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后,英语课,相当于语文吧,首先发了《大学高效阅读》等四本教科书,每本都是足够沉,足够厚。来自武汉的一位同学在日志中描述了上课的过程。

第一天上课,上阅读,光是浏览课本就花了一小时,再看第一篇课文就更傻了。一篇讲Louis Armstrong(美国黑人爵士乐元老之一)成长历程的课文,至少有2500词,充斥着黑人口语和书面生词。还好我带了单词本,上完一半课我已经记了100多个生词,多数还是被称为“常用词汇”的,比如revolver(左轮手枪),syncopate(切分音),patron(赞助商),还有chagrin(懊恼)什么的……。阅读课上,文章大都特别长,还有诗歌,报道啥的,五花八门,新词络绎不绝。

在美国大学, 阅读、演讲、写作都是学校重点培育的技能。仅从它的课程设置就可以感受到。女儿报考的一所大学,第一学期就有一个综合类的必修课。包括希腊神话、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圣经等。急的女儿只能临时抱佛脚,入学前赶紧通读汉语版的《希腊神话故事》,唉,就当是假期补课吧。

目前,我们的教育和高考改革正在加速向前推进,这对孩子、对父母、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好事,但突破性的转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这需要时间。这一点,父母朋友们一定要意识到,所以,如果要补课,一定要补上我们欠缺的课,而不是在现有的课程上大搞“补新课”的重复建设。

二 比比差在哪儿?

【超级关注:通读三遍《资治通鉴》——陈熹,东北育才学校高考语文最高考分获得者,尤其擅长写作文言文。陈熹阅读量很大,他不仅读名著,还读史书。文学、历史、文化、教育乃至深奥的中国近现代哲学都是他涉猎的范围。“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我就会去图书馆找一些相关的书来阅读。比如讲到《窦娥冤》,我就去找了很多元杂剧的书来看,什么《汉宫秋》、《梧桐雨》等等,虽然不太看得懂,但是却给我改编成喜剧提供了素材”。“高中学习很紧张,但是只要挤挤,总会有阅读的时间的。我趁着休息日或者放假就会看书。现在很多中学生看历史,但是大部分看的是解释经典的,我建议看原著,即使生涩一点,但受益匪浅。《资治通鉴》就值得推荐”。】

如果我们认可了阅读、演讲和写作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备能力,那么,它们真的是如此重要吗? 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提高这种能力呢?

2011年8月,辽宁日报推出了一个系列栏目:经典阅读正在淡出,指出当下阅读不是功利就是消遣。据专业机构调查,韩国96%的家庭藏书在500本以上。俄罗斯每人每年读书55本,为世界第一,美国正在倡导每人每年读书50本,根据对国人读书习惯的调查,全国人均读书为5本,况且,我们的5本书里还包括孩子的教辅书。一定要知道,教辅书只能长分数,不能长智慧,更不能长素质。

数据的差距一定会带来结果的差距。父母朋友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在你周围,你可以任意访问一下你认为比较优秀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阅读量都特别大,并且能够有计划、有方向、有规律地阅读。或者说,阅读已经成为习惯。学习好不是天生的,都是“学”出来的,“学”的方法主要就是阅读。阅读会产生学习力。“会背唐诗三 5

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写诗的秘密,就是会背。这里的“背”实际上就是指熟读,三百首泛指量大,就是说只要你大量地阅读,自然就会写诗了。道理极其简单,但能够做到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不用说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的经史典籍,就是基本的国学经典能够认真读上一点的又有几人呢?我们常常听说谁家的小孩能识多少字,但很少听说谁家的小孩阅读了多少本书的。背诗的也大有人在,但能坚持超过30首的有多少,超过100首的又有几人呢?由此及彼,如果把吟诗做词比做演讲与写作,那么大量的阅读也是提高演讲与写作能力的核心秘密。

阅读、演讲与写作至少要贯穿从幼儿到大学的全过程,但阅读是基础,应该最先起步,进而逐步提升演讲与写作技能。在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下阅读。

阅读是第一学习力,那么,阅读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要早读

2001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学习期间,我发现每个居民社区都有配套的图书馆,严格地说应该叫微型图书馆,从面积上看,更像一个小型书店,但功能却很完善,运作上也很有特色。我所在的这个图书馆与周边社区的七个图书馆是连锁的,藏书可以互相调剂,这实际上弥补了规模小的不足。有一次,我只借到了一套五册丛书中的四册,就跟工作人员讲希望能借到另外的一册。几天后,我就在学校接到了图书馆的一封信,说我需要的书在另一个图书馆找到并拿回来了,可以给我保留七天。此外,图书馆会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配置不同类的图书。比如,中国人多的社区会配备很多的汉语书。一般而言,图书馆里儿童图书的量都非常大,从以插图为主的小故事到小说杂志,从磁带到录像带、光盘都有。儿童区域占据的也是最方便出入的位置,而且留有很大的空间。更有意思的是,书架也只有正常的一半高。后来,我发现这可能是方便孩子们查阅的。有一天上午,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很小的孩子来到图书馆,老师拿了一本彩色图书,开始给孩子们念故事。我也好奇地听了一会儿,有的孩子听的认真,也有的孩子坐在地上玩自己的。

这里这么详细地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阅读而不是识字对孩子的重要性。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阅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儿童早期阅读促进活动都是不折不扣的“国家工程”,对图书馆等国家的教育资源配置和社会氛围的创造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也把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阅读能力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陆续提出了“挑战美国阅读”(America Reads Challenge)、“卓越阅读方案”(Reading Excellence Program)、“阅读高峰会”(The Reading Summit)等项目,阅读甚至成为布什时期美国政府“教育改革蓝图”的基础。

也许有的父母朋友担心,如果早阅读,孩子的理解力可能达不到。其实,大人的世界和孩子是不同的,用大人的经验、视角去看孩子,往往是错误的。小孩子有着天赋的感悟能力,甚至成年人都是达不到的。厦门的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曾经讲过一件事。一个四岁的女孩一起跟妈妈读《弟子规》,没有解释,只是读。三个月后,有一天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吵架,声音很高。小女孩子突然在旁边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你看,四岁的孩子不但能理解经典,而且还能应用经典了。针对小学教材编写时“为了适合孩子阅读”而对原著删改曲解的问题,上海作家叶开说,这是编写者在贬低孩子的智力。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进行反驳:瑞典名著《骑鹅旅行记》50多万字,女 6

儿两天就看完了,而且记得很清楚;《哈利·波特》7本250多万字,女儿每本都读了好几遍;《安徒生全集》4卷都看了,内容几乎都记住了。

早阅读不但对孩子有益处,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远胜于成年之后的阅读。我在小学的时候,偶然在邻居的小朋友家里看到了很多小人书,我们叫画本,像诸葛亮七擒孟获,双枪将陆文龙,王佐断臂等,当时属于禁书,无论故事还是人物,记忆都非常深刻。特别有意思的是,竟然从一个小朋友那儿借到一本书《西汉故事》,我觉得我所有的关于先秦和楚汉相争的历史都是从这本书知道的。像秦王遇刺、指鹿为马、鸿门宴、约法三章,乌江自刎,还有张良在桥头偶遇黄石老人,三次迟到,最后“孺子可教”等等,虽然没有多少插图,但人物的形象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栩栩如生,而且我觉得这些对我语文的爱好和作文的成绩非常有帮助。

早阅读的好处体现在三个方面,相信父母朋友们会感兴趣:

1、阅读培养人的学习力。阅读能力是任何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岁之前就开始阅读了。换句话说,学习好的孩子一般在很小的时候就很爱阅读。女儿的小妹特爱看书看报,看的时候还特别专注,每次有看报的机会甚至能把所有的版面看完。在小学的时候,竞然把小说《狼图腾》看了三遍,自己还有感而发写了《向草原狼致敬》等两篇作文,并分别获得了学校一等奖和二等奖。我当时感觉很吃惊,因为我觉得这本小说理性太强,故事情节不足,不太适合小孩子阅读。实际上,孩子的阅读能力之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小妹进入初中后,在强手如林的同学中不但语文经常考第一,而且与其它同学一同起步的法语等很多新学科也经常拿到第一名。

我们常说“阅读理解”,两者相连本身就说明阅读与理解不分家。阅读不单单是语文的组成部分,阅读更能培育、训练人的理解力和逻辑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这种能力对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是必须具备的,对毕业后工作能力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培养学习力的基础。在美国大学入学赛达SAT和托福TOEFL考试中,阅读占据绝对重要的位置,它的阅读通常叫Critical Reading,有人翻译成批判性阅读,有人译成思辩性阅读,无论怎么翻译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知道它的目的与作用才最重要。

也许,你会担心孩子太小,理解力不够,有意思的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专家也这样认为。2011年刚刚来到,山东教育厅提出《三字经》等传统经典阅读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有专家提出《弟子规》中有很多内容不适合儿童学习,说实在的,我真不敢相信这条消息是真的,如此履行孩子教育的管理职责,我只能替孩子们难过了。

要说传统经典中没有糟粕,也许有些绝对,但从阅读的角度讲,读一些“纯净”的删节版则是万万不可的。首先,假如确实有糟粕,那么,糟粕也是历史,只有全面地去了解,知道它在历史上为什么必要,现在为什么不适应,这才是阅读的目的,这才会从阅读中提高,这就是批判性阅读,它能真正提高人的学习力。记住,阅读永远不是记住专家或权威告诉你的标准答案,况且,如果专家是“砖家”的话就更糟了,所以,对孩子的所谓负面影响是不存在的。简单地说,你听说哪个孩子因为看了《水浒传》就去杀人放火了?有哪个孩子因为读了《隋唐演义》就去做响马打家劫舍了?《圣经》作为人类文化的经典,其实,里面也充斥着谋杀、欺诈,可大人小孩都天天在读,不但没有影响到谁,反而还孕育了人类的普世文明。其次,永远不要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作为家长,要知道,7

孩子的智力水平绝对比你想象的要高很多。很多很多的孩子,他们十几岁能达到的学习甚至学术成就,都是很多很多的成年人一生望而不及的。从道德的角度看,孩子更是大人的老师。孩子的单纯、清洁,就是人性的镜子,可以反照出成人的诡诈和阴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更要学会把孩子当成榜样而不是习惯去做老师。

还是说回来,我们前面讲过,孩子一定要练就一门技能。但如果只能练习一门技能的时候,你应该选择哪一种呢?一定要选阅读。阅读是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石,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都离不开阅读。孩子学习不专注,基本上都可以归结为阅读有障碍。孩子的阅读能力没有培养出来,责任不在孩子,不在老师,肯定在父母。比如,直到现在,随便观察一下,仍然有很多父母把阅读仅仅看做是识字的工具,仍有很多的幼儿教育机构把识字作为教学的效果。不把阅读作为能力,作为习惯来培养,孩子的教育肯定会出问题。

2、阅读是孩子在学校领先的基础。根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学业差异大多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在入学之前就已存在,几乎所有的学习障碍都是在13岁之前形成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性的。换句话说,孩子学习好不好在上学前或上小学时就基本上确定了,只有早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解决困扰学生学习的问题。也许这个结论有点儿绝对,也许你对这个结论会有不同的意见,但还是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女儿在小学时也在一个非常有名的课外培训学校补过课,这个学校几乎集中了全市各小学的尖子学生,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同学考入东北育才等名校,在这个学校的考试排名可以看作是全市的排名了。初步跟踪统计表明,在这个学校的尖子生直到高三仍然是尖子生。

那么,如何确保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奠定领先的基础呢,阅读是一个最简便、最实用、最少成本的手段。美国教育机构研究发现,0-3岁是培养儿童对于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3-6岁则更侧重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和学习能力。西方的孩子在6个月时就开始阅读,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4岁左右才开始阅读。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自主性的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的孩子大多数在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种阅读的差异直接带来了日后能力的差异。阅读如此重要,这也许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什么如此看重并深入研究孩子的阅读,并将阅读作为国家工程来实施的重要原因吧。

3、阅读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秘密武器。谈到孩子的学习,有很多的父母朋友抱怨,孩子不爱学习,没有办法呀。是啊,如果孩子愿意学习,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让孩子学的更好,但如果孩子根本就不爱学习,那该怎么办?

孩子不爱学习是一个伪命题,更危险的是它掩盖了父母的责任。因为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没有天生不爱读书的孩子。如果孩子不爱读书,一定是父母的错。前面我们说过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喂孩子各种口味的食物,给多宝鱼喂大蒜。反过来看一个例子:心理学家丹尼斯进行了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心理学实验。他花钱买了一帮孩子,最大的9个月,最小的刚刚出生。他把这些孩子放到一间黑屋子里面,除了给他们提供食品之外,不提供任何光,声,以及任何其他信息。9个月后,结果如何?这帮孩子全都成了白痴,花再大的代价,再多的时间,都没办法把他们教育出来。还有媒体曾经报道过的狼孩、猪孩,在他们被解救出来的时候,其智力仍然停留在2、3岁的阶段,因为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给他们提供成长的养分。所以,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最佳手段,错过关键期以后就很难改变,也补不回来了,希望父母朋友们切记。

二要多读

还是在墨尔本的这家图书馆,有一次碰见一位爸爸带着女儿来借书。女儿也就不到10岁吧。父女俩人推着一个类似超市手推车大小的车子,车里的一摞书就有一米多高,还散放着一些书,很多都是硬封面,彩色图画的那种。我当时只是觉得吃惊,难道允许一次可以借这么多书吗,是不是会影响别人借阅呀,甚至觉得是不是有点自私啊。但当时的确没有从阅读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我的女儿那时上小学四年级,和那个女孩差不多的年龄,真的没有想到过让女儿也读那么多的书。

阅读量是一个人成功基础的基础。前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在自己的书中谈到,在小学时,就习惯于整天读书,一年至少要看两三百本书。从《基督山伯爵》等西方文学,到《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再到《海伦·凯勒传》等名人传记,甚至养成了终生读书的好习惯。阅读量小是我们早期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句话叫“功到自然成”,没有阅读量,就不会有阅读效果。因此,在增加阅读量上,父母最好要做到“三多三少”:

1、多计划少随意。有一年春节,一位亲戚带着小孩来串门。小孩只有2岁半,大家非常喜欢。妈妈给孩子带着一本漫画书,让孩子给大家做了表演。孩子对书中的每一页几乎能一字不差地念出来。过来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这个年龄是不识字的,但都会读,确实非常神奇。我就问孩子平时都读什么,妈妈说有时从图书馆借书,有时到书店买书,有空就给孩子读一读。

实际上,像这位孩子的父母一样,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给孩子提供一些启蒙读物,但由于对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绝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的阅读上都是很随意的。根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70%的父母认为在学前开展阅读太早,阅读是上学以后的事情。83%的父母简单地将阅读作为教会儿童识字的工具,这就直接导致孩子阅读量太少。从2岁到6岁上学前的四年时间里,孩子有着最充裕的阅读时间,无论是在阅读的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如果给孩子制定一个比较规范,有约束力,有目标和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那么孩子的阅读效果将大为不同,到上学的时候,就会轻松打下领先的基础了。

2、多陪读少督促。根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的调查,每天花二十分钟,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花钱是父母的事,读书是孩子的事,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一定要懂得,对孩子学习的检查、督促不是父母的主要职责,在孩子小时,父母要做读书的启蒙老师,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读书陪练,这是学校老师不能替代的角色。

孩子阅读的投资不单单是花钱买书,营造读书的环境,享受读书的过程也是对阅读的投资。陪读可以很好地营造家庭的亲子读书环境,很多父母舍得给孩子大笔的教育投资,却很少花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要知道,小孩子读书第一位的不是学会什么,不是记住什么,而是要激发孩子的读书乐趣,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养成学习的习惯。而阅读的乐趣不仅仅来源于阅读内容本身,更来源于与父母、孩子、书本这三者的互动过程中,来源于孩子体验父母的爱和亲情的过程中。

此外,陪孩子挑书、借书的过程本身也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书中的故事进行复述,对人物进行讨论、评判都是在阅读。上面那位墨尔本的爸爸能够与孩子一起挑选图书,9

相信他也一定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一起读书。所以,要把阅读向前向后分别延伸,拓展到挑选书、讨论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读”上,这才是完整的阅读过程。

3、多泛读少精读。学校教育一般是要求孩子精读课本,对字词、章节反复训练,达到精熟,实际上是通过训练培养孩子的字词等基本语言能力。而基本语言能力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不用专业训练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比如,很多人上学不多,但却能说会讲。但阅读更重要的目的是增强孩子的理解力、思辩力和判断力,这就需要大量的泛读。据调查,美国学生的泛读量很大,一年级的孩子年阅读量为3万字,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为0.49万字,两者相差了5倍。

当然,泛读的重点还是在“读”不在“泛”。泛读不是什么都读,世界上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实际上谁也读不过来。泛读要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吸引孩子更主动、更持续地“读”,只要不断地“读”,就会达到阅读的效果。女儿最喜欢的电影明星之一是费雯丽,对她主演的电影《飘》也自然喜爱有加。看了电影之后,就开始看原版小说。断断续续地读了很长时间,到高三的时候,终于看完了。妈妈有点不相信,就问她是否每一页都看了,她说每一行都看了。可以看出,如果有了兴趣,泛读甚至也能达到精读的效果。

三要会读

阅读如此重要,那么,阅读的方法自然就会成为制约阅读效果的关键。方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不同,可以说,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有两个方面,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1、一事要读成专家。女儿进入高一后,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在负责斯里兰卡政府处理“猛虎组织”问题的危机小组担任交通大臣角色。在此之前,她对“猛虎组织”一无所知。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快速阅读了解相关背景就成为第一重要的工作。如斯里兰卡问题的由来,目前的现状及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泰米尔猛虎组织的起源、政治目的、军事实力以及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态度,然后是针对自己的角色,了解交通大臣的职责及处理问题的可用资源和手段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快速提出处理危机的办法。实际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你基本上就是这个问题的专家了。

阅读要有针对性。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一定要掌握阅读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通过阅读,外行很快就变成了内行,变成了专家,你也就具有了做好任何工作,分析处理任何疑难问题的基础能力。也可以说,阅读不但能读出专家,还能读出领导力。

2、事事要读成行家。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一句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有一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洞明世事主要靠阅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与我们有关联,要时时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兴趣。如果不闻窗外事,就一定读不好圣贤书。

想起一件学外语的事来。多年前有个笑话,很多学生经常到“英语角”去找老外学口语,见面基本上是三句话,你叫什么名字,从哪儿来,做什么工作之类的。老外明白了之后,当你问完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三个问题一起告诉你了,再往下就交谈不下去了。究其原 10

因,除了语言能力不足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相关知识储备少,缺少谈话的话题,或者谈话达不到一定的深度,谈话的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在墨尔本学习的时候,晚饭后散步时经常遇到一位当地人,一起散步自然就要唠一唠,而且还要长时间的唠,没有话题是一件很难堪很窘迫的事。有一天,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事,还真不明白,为什么澳大利亚各个州的州长(The Premiers of The Australian States)也叫总理呢(Premier)?当地人给我解释了很多,比如,州长与州总督及州议会的关系,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总统,总督与英国女王的关系等等,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这实际上是有关澳大利亚的政治与政府问题,也是澳大利亚的历史,既复杂又有趣。要想了解透,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光靠听别人讲是不行的。所以,即使是学英语这样的普通问题,要想学好,对很多事情都要了解,不求成为专家,但要成为行家。

三 想想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阅读为什么重要,阅读有什么方法,最后还要落到读什么东西上。现在,有很多的儿童阅读专家都曾列出了很好的推荐书目,大家都可以参考。在阅读的具体内容上,读什么因人而异,不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我们正处在出版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即使同一类的书现在也是琳琅满目,多的让人难以取舍。所以,有一个阅读的范围和原则也可能有一点儿用,试着说一说,仅供参考。

对学生来讲,在阅读内容上,要把握住“典”和“点”,即人文经典和社会热点。在阅读方法上,要把握住“精”和“深”,即人文要读精,热点要读深。

1、人文要读“精”

先说一点,不要期望有一本阅读课本,读了就会达到期望的效果,谁也编不出这样的教材。阅读要达到三重境界:读元典,读的是“精”;读经典,读的是“多”;读精英,读的是“势”。那些人人都需要读的人类文化元典,数量不多,要尽量读全,读精,获取成长的元气和能量。经典书目数量恢宏,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尽量多读,开阔自己的视野。对那些引领你所在时代潮流的精英作品,要找准热点,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做到读以致用,作为指导自己行动的参谋和指南。

【超级关注:无与伦比的《千字文》------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的《苍颉篇》、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蔡邕的《劝学篇》,三国时代的《始学篇》等等,但都影响不大。南朝梁武帝(502 —549 年)为教育子辈,令人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当朝大才子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是西汉太子太傅周堪的后代,相传他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学理论为纲,脉络清晰,语言洗炼,涵盖宇宙、物理、人情、世故及诸多常识,相当于一篇非常精简的“中国文化纲领要点”,并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它内容精、文辞美,知名度高,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至今为恒用之书,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最基础的“三百千”儿童启蒙读物。】

对人文类书籍,按照年龄或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小学初中要读元典。有一次,与一位同事谈起孩子的事情。他告诉我假期给孩子补课,正在学某某童铭,问我怎么样。我说孩子学的东西方向对头,这本童铭涵盖中外经典,历史地理,编排的也是相当不错。但我就问他,类似的内容,为什么不去读《千字文》呢?它除了内容千锤百炼,更大的优势在于流传广,权威大,因此,它的可引用性,可应用性更强,或者说,更容易与人沟通。孩子学东西,重要的是应用。如果在今后的演讲或写作中,引用《千字文》中的内容,既让人容易理解,产生共鸣,也容易让人信服,岂不是又经典又实用吗?

此外,《千字文》就像一坛酝酿千年的醇香美酒,以王羲之的书法做配料,以中国文化的精髓为水,以作者周兴嗣的才华为制造工艺。如果我们放着美酒不去品尝,而去喝那杯勾兑回来的“矿泉水”,你感觉会怎么样呢?比如,“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还比如,“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不但含有丰富的人文、地理、天文、历史等知识,而且很多已经成为成语式的表述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内容。如果改成白话文,“茫茫宇宙 浩浩时空 星移斗转 往来无穷”,就会成为简单的叙事或故事描述了,内涵和知识点就出不来了,也没有引用价值了。再比如,“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鳞指鱼,羽指鸟,但用鳞和羽来描述,你就好像看见了鱼儿在海面欢快地上下游进游出,你就好像看见了鸟儿的翅膀在天空打着悠闲的节拍。如果变成“海咸河淡 鱼潜鸟翔”,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出不来想象力了。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的想像力要比成人强,接受力不会比成人差,不要怕孩子读不懂。再者说,《千字文》本来就是给小孩子读的,已经千百年了,任何改动都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了。

类似的“经”很多很丰富。孩子可能没有时间去精读,那么,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选读,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比如《诗经》,它的很多诗都如儿童一般纯净,田园一般自然,其中的“关关睢鸠”恐怕是必须要精读的。再比如庄子,至少要读“《逍遥游》”,看“鲲鹏展翅”,感“栩栩如生”,其磅礴大气对儿童性格的生长绝对是最佳的养份。《论语》对小孩子可能难了一点儿,但由于它流传太广,又涉及太多太多的成语,可以优选涉及成语的部分去学习、去体会,好在解读《论语》的书现在是太多太多了,可以精选一本辅助阅读。

特别说一句,教孩子阅读时,父母朋友们一定要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一定要给孩子喝“原浆美酒”,不要喝“白开水”。现在书店有很多完全用白话出版的历史故事书,如二十五史等等,幼儿还可以读一读,只要稍长一点,一定要试着对照读原文,重要的句子必须要知道或者会背诵,否则,在长期的效果或将来的应用上,都会大打折扣。第二句是:“宁可少喝酒,也不多喝水”。现在还有简易读本一类的书,将历史、文化、人物、事件等都蜻蜓点水地介绍一遍,看似丰满,实则不痛不痒,中看不中用,此类书是为懒人准备的,看则基本属于浪费时间。

念了中国的“经”,也不要忘了外国的“经”。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些“经”可能越来越重要。如果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始祖,《希腊神话》就是解读西方文明的钥匙,特别是还有像特洛伊木马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希腊神话》怎么可以不读呢?。《圣经》凝结着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信念的源泉,指引成长的方向。耶鲁大学的教授在视频公开课《圣经旧约》中讲到:《圣经》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书,不是神学书,不 12

是宗教指南。《圣经》里有精彩的记叙故事,有抒情诗,有爱情诗,有悲叹时的圣咏诗,有谚语,有感恩,还有先知的旨意,有宗教崇拜的仪式,有各种法律条文,它是各种文献的合集,它是一座图书馆。所以,这部阅读人数,或者说同时阅读人数最多,翻译文种最多,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人类经典,即使从好奇心的角度也应该读。

《圣经》也被教育部列为经典推荐数目。孩子可以从读《圣经》故事起步,现在各种版本的《圣经》故事数不胜数,孩子读起来也很方便了。比如,有一种迷你版的《我的第一本圣经故事》(My First Bible),作者采用了耳熟能详的百余个《圣经》典故,以最简单明了的叙事方式,写出世界上最短的圣经小故事,将《圣经》中主要人物及其相关的重要事件,都包括在内,方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圣经》的大致内容。同时,每篇故事结尾都附上相关小问题和精心手绘的一幅插图,非常实用精美。

《圣经》所以是“经”,有很多东西也是孩子必知必会的。在《圣经》的开篇《创世纪》中,你只要读上十几页,就会发现它包含着大量的成语和典故。举几个例子:

The Tree of Life: 生命树 Forbidden Fruit: 禁果

Adam’s apple: 亚当的苹果(男人的喉结)Fig Leaves: 无花果的叶子(遮羞布)Brand of Cain: 该隐的记号(杀人犯的标记)Noah’s ark: 诺亚方舟 Dove of Peace: 和平鸽

A mess of Pottage: 一碗红豆汤(做事鼠目寸光)Hold out the olive branch: 伸出橄榄枝(表达和平的愿望)Jacob’s ladder: 雅各的梯子(天梯)

也许,《希腊神话》、《圣经》还有点难,还有一类书是儿童必读的,那就是童话了,《哈利波特》等新时代的童话能再创奇迹,本身就证明童话永不过时。童话不仅是儿童创造力的源泉,也是他们认知世界、认知人生的最好入门读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书不但太好了,而且太多了,仅仅是很多著名机构推荐的你就读不过来。像美国《出版者周刊》评选的“所有时代最畅销童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的100本最佳童书、纽约公共图书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100种图画书”等。除了安徒生等经典系列童话外,还有诸如小熊维尼、琥珀望远镜、黄金罗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雪人等等,而且很多都被拍成电影或动画片,甚至获得奥斯卡奖。反过来也说明,阅读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大量”阅读上,父母朋友们绝不可再怀疑,再犹豫了。

“经”之所以成为“经”,就在于它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元典,它是每一个人都需要读的书,它往往又是最简单的书,更是孩子需要最早读的书!

【超级关注:何谓元典?----元典就是经过足够长的历史检验的经典,是经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是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具有永恒的魅力和永恒的价值。在元典里,有讲述不完的传奇故事,有颠覆思想的心智波涛,有激动人心的理性思考,也有万事不竭的精神甘泉(摘自北大出版社《物种起源》前言)。】

初中高中要读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东西也要增加,经典则必不可少。前面说过的李开复读过的东西也是我们必须要读的,但我们的孩子由于学业压力大,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如何读就很关键了。

这里推荐一个方法,就是“读电影”。看由精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把读经典变成看经典。在美国一所著名的顶级高中,有一门课《儿童文学:在变化的世界里成长》,这门课列出了很多的经典阅读篇目,这些篇目很多都被排成了电影。像《小妇人》、《汤姆历险记》、《蝇王》、《彼得潘》等等。经典的另一个好处是永不过时,而且还可能重新成为热点。《爱丽丝漫游仙境》问世100多年来,传遍了世界各地,陪伴无数人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无数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哑剧、动画片等艺术形式,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儿童小说之一。最近《艾丽斯漫游仙境》又被拍成3D电影,并在美国率先上映,重新为世界瞩目,引起孩子的狂热好奇和大人们的温馨回忆。实际上,很多获奥斯卡奖的影片也都改编于名著,像《哈姆雷特》、《绿野仙踪》、《乱世佳人》等,太多了,而且绝对忠于原著,不会出现戏说或恶搞的版本,就看你的爱好和毅力了

【超级关注:名著被大学生遗忘了吗?-----记者调查发现,现代大学生读经典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结构浅层化、功利化。经对某高校中文专业大四年级34名同学问卷调查:大学四年中,读书超过50本的有9人,11名同学只读了不到10本书。流行小说、考研类书籍、名人传记排在前三位,中外名著排在最后一位。对中外名著60%的同学表示“看过”或“偶尔看”,12名同学从未读过任何名著。主要原因是:就业难先读用得上的,如考研,外语等;压力大首选轻松的,如武侠、言情、流行娱乐、杂志等。】

这里给父母朋友和同学们推荐一本小说《小妇人》,它在简单感人的情节中,展示了孩子的成长与成熟,让孩子体验到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这些人类永远尊崇、追求的美德,这些美德也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美国图书协会、美国教育协会将其选入100种乡村小学的必备书,《小妇人》列居榜首。按照这个思路,大家可以去继续寻找。

说到经典,不得不说一说近年来沸沸扬扬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等经典文章“被踢出局”的争吵。在鲁迅“大撤退”的同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等被选进教材。江苏的一位教改专家是这样解释“经典”的:教材选文要有经典品质。首先在人文的内涵上应该是丰富的,作为教材应该对青少年有良性引导。其次应该在修辞和叙事,体现现代汉语内在韵致上有独到之处。同时,还应该是比较个性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不只是哪个时代认定为经典的文章,应该是较长时间后仍被认定为经典文章的。

国家教育部也曾推出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一些出版社也出版了诸如中小学生必读一类的经典丛书,一些社会阅读推广机构和著名推广人也推荐了很多经典书目。《物种起源》、《华盛顿传》、《音乐的故事》、《昆虫记》、《80天环游地球》、《格列佛游记》等等,相信很多孩子也都有,但最大的问题时,迫于应试的压力,恐怕没有多少孩子能够主动、系统地去读。所以,关键是要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不是可读可不读,而是必须要读,14

不是少读,而是多读,不是慢读,而是快读,不是没时间读而是要挤时间读,不是把书放进抽屉里,摆在书架上就完事大吉,而是要放在脑袋里,消化在心灵里。

高中大学要读精英。孩子上了大学,很多父母变得十分着急,十分迷茫。原因是孩子上了大学后压力突然减轻,不知道该做什么,整天很空闲。由于我们的大学仍然是和高中一样,采用以老师讲课为主,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教学方法,学生用不着采用费时费力的讨论、调查、演讲、查资料等研究式的方法,又没有过多的课外活动,时间自然充裕的很,那么,读书则是最好的提升自己的方法。新东方创始人愈敏洪在大学里读了四百多本书,现在的学生平均读四十本的都少。大学时期,是与职业生涯紧密衔接的时期,阅读一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最好注重读三类实用的书。

第一类是关于在大学里如何学习的书。如李开复的《世界因你不同》。看了这本书,你就应该知道在大学里应该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做些什么,可以作为大学学习指南,绝对是开卷有益,再不会让你为浪费了的大学时光而感叹。

第二类是关于毕业后如何进行职场准备的书。如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读了这本书,你就能知道进入职场前应该准备什么,初入职场时怎么做,人生与事业如何发展等,可以作为职业发展指南,绝对是开卷有益,再不会让你为进入职场而惧怕或担忧。

第三类是关于人生成长和生活励志的书。如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传记。奥巴马的传记现在版本非常之多,很值得孩子一读,不是因为奥巴马成了总统,而是因为奥巴马的故事太普通了,普通的和普通人几无二致。从他童年、小学、高中直到大学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从一个问题少年到伟大人格的逐渐完善,奥巴马绝对是孩子标准的励志榜样,在读书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一定会学到很多很多。

说到奥巴马,不能不说阅读,奥巴马仅仅在大学里读过的书,我们恐怕一辈子也读不了那么多,说阅读成就了他的魅力和伟大绝不过分。前日本驻美大使馆翻译松原道弘写过一本书《奥巴马的书架》,分析了对奥巴马影响至深的30本书,揭示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背后的强大读书引擎”,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书能造人”的真理。所以,可以说,培养孩子,就是培养孩子读书。

2、热点要读“深”

热点就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说人文类的是过去时,那么,热点类的就是现在时了。现在,社会热点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再也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比如,近年的高考作文和自主招生面试频繁出现与社会热点相关的题目。像与流行歌曲有关的《隐形的翅膀》等等。所以,关注社会热点就成为学生们的当务之急。

关注热点不是走马观花看新闻,所谓读“深”就是要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就是要引发新闻背后的思考,就是要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现在很多主流报刊都有专版的评论文章,针砭时弊,观点鲜明,经常阅读,至少你会发现写作文不再是件很难的事了。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热点呢?其实也不是一件难事。2010年1月,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去世,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甚至一个多月过去了,报纸上还在

登出长篇纪念文章。当天看到报纸的新闻,正好与女儿在QQ上聊天,就想检查她是否关注了这个社会热点,就给她出了一道选择题,把这则简短的新闻稿发过去了。

“2010年1月27日,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塞林格去世,享年93岁。他的代表作()全球销量达到6000万册”。结果女儿立刻就答出了这部小说的名字。我又问,“守望者”的英文是哪个词,答曰不知道。我说这个词Catcher对领会全书的灵魂非常重要,不知道说明对这部小说关注的还不到位。Catcher是棒球比赛中的接球手,作者就如同接球手,站在悬崖边,远远地守护着麦田里面尽情玩耍的孩子,随时准备接住不小心的跑过来的孩子,尤如接过那个抛过来的棒球。Catcher的比喻极其贴切,只是该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时候,棒球在我国还是一个很陌生的项目,翻译者只好将书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意译了。所以,如果你稍稍注意一下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就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阿凡达》的上映简直成了社会的沸点。如此热度的新闻尤其应该给予深度的关注,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什么样的观点并不重要,人性人文,生态低炭等都无所谓,只要自己有所感,有话说就行了。比如,从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好话题。

有一篇关于印度加里亚空达部落的报道:现实版本的阿凡达正在上演。一家英国矿产公司准备在被印度土著部落视为“圣山”的土地上开矿,该部落准备用鲜血捍卫自己的土地。他们说:这是我们的土地,多少代以来我们一直住在这里,他们有钱、权和枪,他们能在5分钟内杀死我们。那就杀死我们吧,因为没有了“圣山”,我们一无所有。

《阿凡达》让我们开始关注我们的地球。实际上,只是100多年前,地球还远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和几万年,几千万年前一样。电影《西雅图夜未眠》让我们见识了现代都市的繁华和浪漫,而在1851年,美国政府欲以金钱交换印第安人的土地,前来签约的一位叫西雅图的酋长说了这样的话:在我们的记忆里,在我们的生命里,每一片沙滩,每一缕气息,鸣叫的昆虫都是神圣的,你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你们的城市没有安静,听不见春天里树叶绽开和昆虫振翅的声音,听不到青蛙在争论,你们的噪音羞辱我们的双耳,这种生活算活着?

作为签约的条件,西雅图酋长请求白人:河川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请你们以手足之情对待它们,请你们把地上的野兽当兄弟,若没了野兽,人又算什么呢?若兽类尽失,人类也将寂寞而死,发生在野兽身上的,必将回到人类身上。

后来,人们用西雅图来命名这座城市。

除了人文经典和社会热点外,还有一类也是需要注意读的,就是科技类。目前,全世界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科技类杂志应该是《科学美国人》了,中文版本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已创刊150多年,月发行量逾百万,拥有中、英、法、德、日等十多种版本。它强调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内容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科学主题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密切关注它们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据说早到爱迪生,近到比尔·盖茨都喜欢翻阅,迄今已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至少1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上面发表了大约200篇文章。除此之外,它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科学的奇妙和震撼,英语程度好一点的孩子还可以下载它的《科学60秒》的节目,一分钟讲述一个科学新闻,轻松快乐中,了解了知识又学习了英语,何乐而不为呢?

阅读是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手段。阅读不但内容丰富多彩,其实,阅读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看报纸、读杂志、听新闻是阅读,参加一些讲座也是阅读。比如,在我们这个城市就有一个定期的大型公益讲座《辽海论坛》,内容不但是公众关心的,话题也非常宽泛,但大部分父母都不太关心这类事情。我原来有一个同事,锡伯族,她花费了很大精力整理自己家的家谱,进而进行一些整理锡伯族风俗文化的工作,这都与阅读息息相关,这些方法孩子们都可以借鉴。总之,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的一切。此外,阅读数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数量当然多多益善,但一般来说,几十本,上百本应该是一个基础指标了。

回过头来,我们再说通读了三遍《资治通鉴》的陈熹同学,人文素养从哪里来呢?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用心地理解和吸纳,就不会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当然就谈不上深厚的语文功底了。一次,比尔·盖茨与巴菲特一起参加哥伦比亚大学的公开集会,主持人问道:你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盖茨答到:我想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阅读。然后继续学习吧。我涉足不少新的领域如健康、教育、基金会等等,读的东西很多,我也非常喜欢阅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如此下工夫地研究阅读------破解语文教育背后的秘密。

成长宝典:

孩子小时,父母要做读书的启蒙老师,孩子大时,父母要学会做孩子的读书陪练 教孩子阅读时,一定要给孩子喝“原浆美酒”,不要喝“白开水”。宁可“少喝酒”,也不“多喝水”。要把阅读向前向后延伸,拓展到挑选书、讨论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读”上,这才是完整的阅读过程。大量的泛读增强孩子的理解力、思辩力和判断力,泛读要与孩子的兴趣相结合,吸引孩子更主动、更持续地“读” 关注新闻背后的故事,引发新闻背后的思考,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叶圣陶: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兼备

第二篇:看《新结婚时代》有感

在第一次看此片时看到这样一句话“没有心理准备,就别结婚”,怀着好奇的心情,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部片子,而后在其他台播放重温着,余有未尽……这部作品介绍的是当下时代三代人之间对的婚姻的态度和看法,也从中保露出一种“错位婚姻”,让人产生不少质疑?是不是婚姻只是空穴来风,离婚轻而易举,是不是门当户对才是真正的婚姻,是不是女的比男的大是一种不相配?……通过顾小西(刘若英)、何建国(郭小冬)、简佳(梅婷)等角色的生动刻画,不得不让人深思。

究竟不同背景的人结合是不是一种非合理“搭配”?剧中的顾小西出自高知城市,丈夫何建国来自从农村,两人的婚后生活产生了一些矛盾逐渐上升为地域鸿沟,也体现出了当代社会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在某些程度上,不同背景下的人有着自己本土的习性与特点、精神文化,但是有一点,不能断章取义否定一个人。中国式的婚姻历来讲究门当户对,到底这一“口号”是延续还是推翻,有待进一步论证?倘若婚姻份地域限制的话,那天下不早就两极分化,文化经济成为墙角风。不由得想到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人在农村人的眼里是个文化人,有钱有房住着高楼大厦什么也不愁;农村人在城市人眼里是个乡巴佬,庄稼汉,一辈子打工的料,穷啊,远远被人白眼看待。城市人眼中的农村人憨厚、质朴、善良;农村人眼中的城市人精明、智慧、富裕。城市人眼里的农村人思想封闭,太民主;农村人眼里的城市人思想开放、太自由。当这些反差较大的情况下结合,势必会造成一些矛盾分化,关键时候就看人为如何来妥协解决,不要因为富裕或贫穷来贬低任何一方,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欣赏何建国父亲的扮演,将农村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农村人虽然“土”了点,但是有胆识、聪慧,将善良的本性表达得十分逼真。人有时候在将心比心,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分化,只是环境的不同影响着后天,我们不能断然否定一切,这些从本质上来讲,重要的是城市人与农村人的互补,彼此双方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用同等的眼光看待每个人,减少这样的地域分化,相信背景的差异不会动摇婚姻的地位。

婚姻,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客观上讲,婚姻就是两个人走在一起经营生活,缔造一个新的家庭;实质上讲好象并非两个人,它牵扯着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比如双方的家庭、父母以及一些隶属关系等等。很多人说“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起初认为那是对待爱情的执著,但是看完《新结婚时代》有了更加强烈的改观,婚姻不是因为两个人而完美。双方各自的家庭、父母算是婚姻里得配角,一出戏的好坏,配角也很关键。一旦走进婚姻的殿堂,必然要想到婚后面临的一些问题(家庭),我们不能自私的为自己活着,面对亲人的精心养育,面对那些需要亲情的支援岂能袖手旁观?两个人是婚姻这出戏的主角,而外在辅助戏份需要主角的互相包容、坦诚相见、共同扶持。看到何建国面对自家里的事情忙乎着冷落小西去娘家住,说实在的为小西不平,为建国感到窝囊,究竟是选择父母还是妻子?在婚姻中也是个定位,理解建国的苦心,“农村人做事不容易,那有城市人那么简单,爹,大老远过来了,……”这些细节上的情景对话触动心弦,其实,在婚姻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演好主角的戏,配合好配角,让这出戏精彩。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早已熟雷贯耳。到底是与否,想必那些真正享受婚姻的人抑或走出婚姻的单身心里会有个答案。在我看来,婚姻只是爱情的一个代名词,也称冠名词,致使多了些修饰的成分为经营爱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场所与环境,让爱情变得更加稳固。真正的爱情是崇高无价的,不单单是初恋时的浪漫滋味,而是婚姻生活里一个美好的结晶。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也是两个人婚前就挖好的,可必要自讨苦吃,以正确的心态来看待它。婚姻比爱情显得更加的真实,更加的理性,是爱情的无限升华,让爱情的无限延续。是一个结晶体。当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时,想必要圈子里德人往外逃,爱情在婚姻了晋升为一个高度,为爱情搭建一个稳定的基础,途中出现分叉,两个人注定看待爱情是失败。许多时候,不得不说这样的婚姻是爱情的天堂;但是那些真正懂得经营爱情、合乎爱情的人,一定在婚姻的路上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两个人需要磨合、需要信任、需要包容、需

要理解,不是选择盲目的否定爱情的价值。爱情在我看来是婚姻的一种萌芽前提,婚姻为爱情铺垫了牢固的基础,相辅相成。真正的婚姻让爱情无比尊贵,组合成一个幸福的家庭。这部作品在情节表现上更加细腻的展现给人们婚姻中的问题,从反面让人们更清楚地去思考可理解它的意义。

“门当户对”的观念是婚姻的成功铺垫吗?中国自古就由此说话,在农村人眼里尤其重视,随着改革文化的推进在当下时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也逐渐打破了此说法,出现了“老少恋”“同性恋”等等,这些婚姻的成立不能说失败,而是将新时代的婚姻提升到一个多元化的阶段,满足现代人的追求价值,从而也体现着当代人对于婚姻的定位上显得理性与实际,找到真正的爱情归宿。“门当户对”并不是坏事,而那些不在此定格的婚姻并非不完美,重要的在如何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婚姻,寻觅到爱情的至高点,捕捉到人生的幸福完美,享受到爱情的价值意义,照亮生活。时代是进步的,人的思想与追求也有所不同,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机制运作下,婚姻的择抉上似乎力求做到完美,毕竟我们追求的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并存的生活理念,是影视和新潮流的时尚文化元素,找到真爱。

这部作品令人深思,虽然只有肤浅的认识,也算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在人生的路上,且行且悟……作品感动我的地方有两方面:一是对人物情节的刻画上,特别是顾小西、何建国与他的父亲,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父辈的影子与农村人那种憨厚与善良以及现代人身上那种果断执著,故事虽小内容丰富,动之以情铭记在心;二是故事的结尾何建国父亲对离婚后的儿媳顾小西不能怀孕的态度发生一个大的转变,体现出做父母的心胸与博大之伟大,隐喻着农村人善良、包容、大度及通情达理的一面,看到了普天下父母的心声,婚姻不是儿戏。曾记得《新结婚时代》作者王海鸰的另一部作品《中国式离婚》,两者从本质上阐述了对中国是婚姻的价值观与意义所在,在核心宗旨上的追求理念与一些分歧差异,有人新可以去研究研究。故事演完了,很欣慰的一点,看到了奶茶刘若英的精彩演技,与02年的《粉红女郎》相比,在人物的塑造上显得更加逼真、形象,说实在的他的演技在如今的新辈涌入的潮流还屈指可数;梅婷一个我喜欢的女演员,美丽脱俗,气质淡雅,散发着一股女人的刚强,作品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在婚姻的路上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大度、敬业、不贪图浮华;最后说说何建国的扮演着小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人物形象,从农村走出去上大学、创业到结婚的一系列性格变化与言行,看到了他好像非城市人,无形中体现了农村人憨厚质朴的一面,心理活动的描写、言行上的精巧细腻,逼真逼切,特别在农历人到城市找他的那些片断,反映着一个人的本性良知与感恩的情怀,务实求进、勤恳细心、低调内敛,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孝”,感慨啊。从这里似乎看到我的影子,似乎在描述着我此时的人生胸怀,这也许是做人最基本的吧。

静下心来,写点感受,希望能从中悟出些什么,言语观点还欠妥,有待进一步论证,且行且悟吧。

参考

第三篇:看《冰川时代》有感

看《冰川时代》有感

令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吟春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冰川时代》。这部电影让我深深难忘。

它讲了在二万年前,地球正面临残酷的冰川时期,在无情的冰天雪地下,树lǎn懒、毛象、电chí虎产生了友爱情谊,互相帮助,战胜困难,历尽千辛万苦把一个人类的孩子送到了亲人的怀抱。

当毛象把孩子送到她亲人怀抱的时候,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原来动物也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不伤害它们,它们也会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在危急的时候,毛象帮助了电chí虎;当毛象有困难的时候,电chí虎也会帮助毛象的。就像我有了困难,别人来帮助我,要是别人有了困难,我也会去帮助他一样。

我要说:“让我们一起成为动物的好朋友,保护动物,不让动物受到伤害。让我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

二(7)班龚璐

第四篇:看《小时代》有感

看《小时代》有感

23:13分,我扭一扭腰,打一哈欠。《小时代》从我眼前走过了。对于这部影片,你多多少少想写些什么,但却不知从何写起?如果这是一个极坏的时代,那么他的确很槽糕,电影里充斥太多不良的拜金主义,里面所歌颂的是金钱至上。“华丽,奢侈”的场景将物质世界无限地放大,使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这部影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理解,70后?在他们眼里,这肯定是一部使人堕落,腐化的烂片。因为这与他们的平生经历的苦难有太大的鸿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中华之千年道德精华,这电影明显把这给抛弃了。还有呢?这是关于一个“公平公正”的永恒话题,他们相信“努力就有回报,金子总会发光”。很明显,“南湘的陨落,颓废”刺激了他们的心灵。下一代人呢?他们迷茫,失落。作者本身为同一时期的人,他用笔为他们描绘一幅理想的“小时代”美梦,但却不真实,这梦与现实差距太大了。现实是,他们可能刚熬夜看完电影,就开始担心明天会被主管“骂,扣工资”,甚至“炒鱿鱼”。生活,工作,家庭的无形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他们在心灵里需要一个“小时代”给他们心灵放松的空间。90后呢?他们追求个性,享受物质。“林萧的独白和顾里的生活”深深的吸引他们。他们是在家庭的宠爱中成长起来的,作为家里的唯一,他们无所不能,家长有求必应,极大地增大了孩子的虚荣心。他们写“火星文”,喜欢“非主流”,玩弄“苹果”。在物质世界里,他们已获得极大的满足欲望,可另一程面,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关心的不足,使他们心灵上营养不足。如果这是一个极好的时代,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纠正。无可否认,这部影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人民日报曾登报叫停小时代2的上映,结果,时2的票房惊人的增长。这值得我们反思,中国的电影,如果仅仅靠“粉丝效应”,那么还可以做多远?对于一些国产电影过分标杆立异,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电影工作者值得反思,深究。作为一名理性的粉丝,我们应尊重作者的创作,对于不足,也要指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票房,还有我们的努力,Do our best,时代会更美好!

高一:你的微笑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新媒体时代下低段数学阅读习惯培养初探

吴艳艳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低段数学阅读习惯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阅读习惯。

随着我校《新媒体时代提高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深入,在研究中通过阅读相关的许多经验文章了解到,阅读是日常生活的一项经常的并且又非常重要活动,它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习能力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专项内容,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科技产品,生活在其中的我们,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比如,面对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语言知识而看不懂,等等。这说明,作为现代及未来社会的人,单有语文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具有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多种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教育功能。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很重视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一年下来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社会越来越数字化,对数学阅读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例如一些数学趣事,及历史故事,都可以在课件中设计好,然后按课前的设定播放课件上的阅读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还能了解到更多的数学背后的知识。

像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个内容《认识“千”》。其中有一幅主题图是体育馆,让学生通过体育馆的观众席感知大数。在这里我改了一下在网上找了一些体育馆的图片,并且还有我们秀山自己的体育馆(只可惜没有室内的图片),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感受身边的大数,而且让学生对室内体育馆做了一个基本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资料:室内进行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的建筑。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按体育项目可分为篮球馆、冰球馆、田径馆等;按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一般按观众席位多少划分,中国现把观众席超过8000个的称为大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的称为小型体育馆,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型体育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体育馆是美国密歇根州的庞蒂亚克体育馆,可容观众 8万人。中国目前最大的体育馆是1968年建成的北京首都体育馆和1975年建成的上海体育馆(见彩图),均可容观众18000人。1961年建成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可容观众15000人(图1)。1975年建成的南京五台山体育馆,可容观众10000人。国际上著名的体育馆有:1960年建成的罗马大体育馆和罗马小体育宫;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72年建成的联邦德国慕尼黑体育中心的体育馆。体育馆大多兼作群众集会、文艺演出和杂技表演用。)

再比如,一节微课的播放,也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们在看微课时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对微课的内容比老师直接口头传授效果明显。学生在全神贯注听和看的过程中也在快速阅读微课所阐述的内容。我认为我们数学阅读应该是有思想的,不仅是口头的阅读还有眼睛,耳朵都可以阅读,孩子吗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汇聚到大脑里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后用口头表达出来。其实像现代这样的一个媒体时代,无处没有阅读所以要利用好它,才能读得懂它。

二、有目的的读

在教学中,通常会在课前给出5分钟左右,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但不是随便读,要都目的的读。要么通过自己先阅读有什么收获,了解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理解的。或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有关学习知识的具体具体问题。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阅读要求就直接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运算知识?除了课前有目的的读,在做练习题中也会让学生反复的读,特别是解决问题,每次的解决问题都有要求,至少读三遍,直到读懂再做,了解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思考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有意义因为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故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不能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就达不到阅读的效果。我想学生长期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培养阅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信心。

三、不放过所有的数学语言

数学阅读不仅只是文字的阅读,还有图形,数字,图表等。都是学生的阅读范围,每一种内容都很重要。概念类要仔仔细细,一个一个地读,了解含义找出关键字词重点处。计算题类,计算要细心,计算前认真阅读题目看清数字。解决问题的阅读指导,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直到读懂为止,能说出题目中是在讲一件什么事,能找出数量关系。总之还得让学生多读、读懂。

四、数学报刊

《小学生数学报》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材料,它里面有着丰富的有关数学方面的很多知识,有趣易懂,还有连载的数学故事,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渐渐的喜欢上它。读这份报纸时我们还制定了阅读记录表,在一定的时间里大家一起阅读,然后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记得一次在阅读数学报的时候学生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就是在《性命攸关的相遇》的内容里有一个关于《生命的相遇》这一内容,学生们就很好奇,当时肖炫曦、金廷伟等几个同学就问我,老师爸爸身体里面怎么会有“小蝌蚪”呢?妈妈身体里面那个“圆球球”是什么呢?对于学生的这个问题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给他们解释,这时突然吴美玲来了一句,爸爸是“癞蛤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又便各自看自己的报去了。之后学生还在阅读记录里写下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感想,说原来我们就是爸爸的“小蝌蚪”遇上了妈妈的“圆球球”就形成了我们啊!我想虽然这个内容没有涉及到数学,但是他让学生了解到生命了形成,丰富了阅读知识,有可能从此便喜欢阅读这份报纸,了解跟多有趣的知识。从这份报开始养成阅读习,惯爱上数学阅读。

所以,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各方面入手,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阅读的乐趣及对自己学习的益处,从而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数学阅读。总之,适应教改要求,紧跟时代步伐,我们的教学就要重视课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我们的教与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道。

下载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已看-阅读能力--《新家长时代》节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恋爱时代

    新恋爱时代经典语录 有这样一则寓言,上帝为人间创造了一个怪结,被称为“高尔丁死结”,并许下承诺说如果谁能解开奇异的死结,谁将成为亚洲之王。所有想试图解开死结的人都失败了,......

    新恋爱时代

    新恋爱时代 导演张晓光创作执导的一部都市情感电视剧,由姚笛、 任重、 高露、 郑凯、 张凯丽、 吕良伟、 曾泳醍、 王阳、 张檬等领衔主演。一、剧情简介: 在一次相亲中误打......

    新恋爱时代

    1、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龄。2、你胖了,你的男人对你的爱没变,但是平均在每块[肉]上的爱就少了。3、对女人来说,完美的婚姻应该是:让老公生活在地狱里,感觉却......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

    新结婚时代

    《新结婚时代》 新结婚时代》 出 品 人:朱质冰 总 监 制:朱质冰 总制片人:朱质冰 制 片 人:朱质颖 编 剧:王海鸰 导 演:鄢 泼 陈梦娟 陈 炜 何继昌 王 文 领衔主演: 刘若英--饰......

    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

    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中国已进入利益博弈时代。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的机制。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最大的成......

    航海已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

    航海已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 来源:360论文网更新时间:2010-6-4文字:[ 大 中 小 ] 【摘要】加快海运业的 发展 ,提高船舶运输的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运用 计算 机对......

    我看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5篇

    我看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 毛泽东时代,特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这一段的中国历史时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因为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