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学毕业论文关于《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法律探索》完整版
题目: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法律探索
1、劳动合同的概念以及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1、劳动合同的概念
1.2、劳动合同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1劳动合同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和劳动者工作行为 1.2.2劳动合同切实保护了劳动者及企业的合法 2.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研究 2.1关于劳动合同主体的合法性 2.2关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2.3关于程序的合法性
3.劳动合同在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3.1劳动合同不受重视
3.2管理者和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 3.3在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存在着诸多死角 4.思考、对策及提高
4.1农民在企业中的职业问题的现状思考
4.1.1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劳动者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的异同
4.1.2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及法律保护 4.1.3集体劳动合同关系及法律保护 4.2建立完善的的监督保障体系
目录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以及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1
(二)劳动合同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
1、劳动合同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和劳动者工作行为„„
„
„
„
„
„
„
„
2、劳动合同切实保护了劳动者及企业的合法 „„„„„„
„„„„„„„2
二、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研究„„„„„„„„„„„„„„„„„2
(一)关
于
劳
动
合同
主
体的合法性„„„„„„„„„„„„„„„„„„„2
(二)关
于
劳
动
合同
内
容的合法性„„„„„„„„„„„„„„„„„„„2
(三)关于程序的合法性„„„„„„„„„„„„„„„„„„„3
三、劳动合同在应用中的法律问题„„„„„„„„„„„„„„3
(一)劳动合同不受重视„„„„„„„„„„„„„„„„3
(二)管理者和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
„
„
„
„
„
„
„
(三)在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存在着诸多死角„„„
„
„
„
„
„
„
„
„
„
„
四、思考、对策及提高„„„„„„„„„„„„„„„„„„„5
(一)农民在企业中的职业问题的现状思考„„„
„
„
„
„
„
„
„
„
„
„
„
„
1、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劳动者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的异同„
„
„
„
„
„
„
2、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及法律保护„„„„„„„„„„„„6
3、集
体
劳
动
合同
关
系
及
法
律
保护„„„„„„„„„„„„„„„„„„„6
(二)建立完善的的监督保障体系„„„„„„„„„„„„„„„„„„„8
内容摘要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
务的协议,而乡镇企业劳动合同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合同的规制中显得尤为重要。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受我国《劳动法》所规范。本文对劳动合同主体、内容进行了客观的研究,揭示了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的劳动用工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思考和对策,即乡镇企业中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这一主体要件、应进一步完善事实劳动关系及集体劳动制度以及要建立劳动法的监督保障体系,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乡镇企业员上文化水平,做好接受法制教育的准备;加强乡镇企业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强乡镇企业工会组织建设,逐步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以此规范乡镇企业中劳动合同的适用。
关键词 劳动合同 乡镇企业 劳动法 监督保障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法律探索
乡镇企业是国家对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的确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所谓“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它应中国现实的需要而产生并为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促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然而,乡镇企业仍旧属于农耕文化,带有典型的农业文明痕迹,由于历史的、经济的原因,乡镇企业的内部管理却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法律问题,而对于乡镇企业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规范的立法现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对乡镇企业劳动者缺少保护,当然也不利于提升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本文拟从法律的角度对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适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以及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基本法律特征有:(1)合同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职责上的从属关系;(2)合同是诺成性合同。即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并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合同即可成立;(3)属双务、有偿合同。双务即当事人都负有义务,且各方所负义务是各自所享受权利对应的代价;有偿即劳动者一方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务,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反映出一种交换关系。
(二)劳动合同在乡镇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劳动合同严格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和劳动者工作行为。承上所述,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因此劳动合同对企业和劳动者都有约束力,企业与劳动者双方在签定有效的劳动合同后,他们的行为都受到相应的制约。企业只能在合同的范围之内要求劳动者提供劳动,而劳动者也只能按照劳动合同的要求工作。任何一方超出了劳动合同的约定,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也就是通过劳动合同这一种法律形式,对企业的用工行为和劳动者工作行为进行了有效的规范。
2、劳动合同切实保护了劳动者及企业的合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一旦确立劳动关系,就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对于打工者来说,劳动合同就像一个“护身符”。没有劳动合同,一旦打工者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将给自身维权带来诸多不便。
二、乡镇企业劳动合同的合法性研究
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合同受我国《劳动法》所规范。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业与职工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的合法性,是乡镇企业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前提。
(一)关于劳动合同主体的合法性
根据《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劳动合同的主体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从用人单位来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只有取得或具备法人资格才能签订的劳动合同。乡镇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具有签定劳动合同的资格。二是从劳动者来看。劳动合同中的劳动者年满十六周岁为我国用人单位用工的最低年龄界限的法律规定。只要年满16周岁,具备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就能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劳动合同。即作为乡镇企业的劳动者,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有权利要求与乡镇企业签定劳动合同。
(二)关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合法性
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构成了劳动合同的全部内容。劳动合同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
一是条款是否齐全。《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具有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纪律、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除此之外,还有双方约定的其他条款。只有条款完备的劳动合同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是主要条款及其他条款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约定是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者利益,防止合同的随意性。
三是注意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意愿是否得到真实的反映,是否曲解原意,强加于人。四是要注意权利义务对等。劳动者应享有不低于法定劳动基本标准,如最低工资标准所规定享有的一切待遇,并且在规定权利时,必须提出承担的义务,以及违反此义务应该承担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对合同双方都是均等的,不能苟求一方而放纵另一方。
(三)关于程序的合法性
订立劳动合同,要有一定的合法程序。一是书面劳动合同要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经办人和劳动者双方签字,并加盖公章和个人专用单,才正式成立。二是双方当事人约定必须公证或鉴定的劳动合同,必须履行签证、公证手续,才能生效。三是订立劳动合同,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
三.劳动合同在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从形式上看,乡镇企业的法制管理起始于九十年代初期,其标志为,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企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把全国2000多万个乡镇企业及其1亿多职工的发展和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1994年7月5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要求凡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都要签订劳动合同;1996年7月2日,农业部、劳动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乡镇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乡(镇)、村骨干企业1996年底以前,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1996年10月29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为保障乡镇企业及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走向规范化
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律和诸多行政法规都对乡镇企业中劳动合同进行了规范,但是在实际中情况又怎么样呢?
(一)劳动合同不受重视
用人单位是强者,劳动者是弱者,能否订立劳动合同基本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态度,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往往考虑节约成本和避免工作程序上的麻烦,能不订就不订。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又不敢与用人单位“较真”。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停留在形式上,劳动合同的条款大都无法实现。由于大多数乡镇企业的经济在客观上还处于积累起步阶段,加之劳动者的文化和法律素质都不高,而且大多数劳动关系主客体双方对劳动合同的不重视,所以劳动积极者不但享受不到《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而且还过多地提前地支付了自己的劳动力,尽了许多不该尽的义务。
(二)工会组织建设不受重视,集体合同发展缓慢。工会的职能是监督企业的各种行为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是国家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赋予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组织。但是,截至2000年底,全国共有1.03亿工会会员,仅占全国职工总数的1/2左右,仍有1亿多职工没有被组织到工会中来。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工会法对阻挠、限制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违法行为,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二)管理者和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不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劳动法》第十二章对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当事人规定了其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但是,而对乡镇企业内部的过度的劳动强度、恶劣的劳动环境、落后的劳动管理等全方位地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状况,却没有或很少有劳动者通过申请劳动争议这种法律形式来保护自己。例如,2000年前半年,从业人员有几百万的广东省乡镇企业,投诉案件仅有15件。随时随地发生的大量的劳动案子大都是采用民间的收取押金等办法解决,并且企业这样做了,劳动者也这样接受了。所以,尽管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对劳动关系主体的保护都是双向的,其权利义务都是对应的,但是乡镇企业的大多数管理者和劳动者都还不会和不愿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大多数乡镇企业的发展都还在“自我管理”的轨道上运行,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了都还处在“私了”的阶段。
中国的历史由中国人民来创造,乡镇企业登上了中因历史发展的大舞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法制的建设既表现出相互一致的一般性,又表现出不相一致的特殊性。十多年来,乡镇企业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在劳动用工方面却表现出和国家法律不同步的一面。那么,像乡镇企业这样 的特殊主体,若要使其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家在劳动用工方面又该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呢?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三)在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存在着诸多死角
所谓全员劳动合同制,简单地说,就是在企业内部,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一律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在全社会发展和实施,对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深化修补改革,推动依法确立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及劳动管理的法制化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但在劳动合同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应该说,乡镇企业的“全员劳动合同制”仅仅是一个表面的数字。虽然有的地方完成各乡镇企业的劳动合同的签订,而且签订的效果不错。但是有的企业有自己的借口,如签订的合同是各企业自己订立的各种名目的合同或者口头合同。还有的地区劳动者的管理还处于黑洞状态,在这个地域内的管理仍处于无序之中。这不仅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还让劳动者以后的利益留下了隐患。虽然现在看似红红火火的乡镇企业但是以后必将诱发出矛盾,甚至会影响乡镇企业在较好完成合同签订的地区的发展力,这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还有就是使用格式劳动合同,缺乏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商一致,合同的平等性受到挫伤。要求乡镇企业百分之百签订劳动合同体现出行政命令特点但违背了协商一致的原则。一些省制定了统一的劳动合同文本,并要求全省不同性质的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统一适用其劳动合同文本。不可否认,统一适用一种劳动合同文本,有便于劳动合同的管理和劳动监查的一面,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劳动合同的致命弱点,就在于其无法体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商一致。如果说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在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中,都存在着劳动合同推行阻力大、劳动合同条款无法兑现等重重困难的话,那么年轻的、仅仅只有十多年历史的乡镇企业无法达到国家的标准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物质基础的薄弱是乡镇企业劳动合同条款大都无法实现的终极原因。可见,部分乡镇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的达标,只是一种“汇报成绩”的摆设,并没有反映出乡镇企业用工方面的真实,而是行政命令的结果和“完成任务”的表现,并没有实现实行劳动合同的本来目的。
四、思考、对策及提高
(一)农民在企业中的职业问题的现状思考
在我国,农民作为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体,其劳动是否是一种职业,这个关乎到几亿人民的大事,在法律上没有确认,在理论上少有人探讨,但在实践中,则无人承认农民的劳动是一种职业。如果把农民的劳动也称为一种就业的话,那么农民为什么享受不到法律赋予在职者的诸如工资和住房以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一切权利?如果农民的劳动不是一种就业形式的话,那么又为什么会有“剩余劳动力”等称谓?失去了土地的剩余农民和失去了机器的失业工人实质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是:
1、乡镇企业中的农民劳动者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的异同。
一从《劳动法》的适用角度来看,《劳动法》不适用于非农场的体力劳动者——农民,但却适用于到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民。那么,到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民的主体地位到底算是工人还是农民呢?我们从理论上还找不到答案。而在实践中,到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民的身份还是农民,其主体地位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到乡镇企业从业的农民的主体地位到底是什么?这些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如果说农闲期间在企业时由劳动法来调整的话,那么农忙期间在田地里时又由什么法来调整?
二是乡镇企业劳动靠的主体是农民正是这些特殊的主体使乡镇企业和其他性质的企业区别开来。如果按照《劳动法》的“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这此“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和乡镇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话,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和企业确立了劳动关系(通俗地讲也就是找到了工作),那么对于“在职”的农民来说,算不算是建立了双重的劳动关系?如果算是建立了双重劳动关系的话,那显然是一种违法行为。劳动合同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且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而对于这些“来去自由”的农民来说、其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劳动合同又如何体现其法律效力?一句话,这些“农闲打工、农忙务农”的农民工人是否非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可?
2、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及法律保护。
一是建立“默认劳动合同”制。其基本内容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联合当地的劳资双方,针对当地各主要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有实际内容的劳动合同,其基本内容可按年度调整,经三方协商签字后颁布。事先,劳动保障部门可通过三方机制确定一个约定,用人单位如果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就等于默认当地三方协商签订的这个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纠纷,就以当地三方协商通过的“默认劳动合同”为裁决的依据,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无效条款也按照“默认劳动
合同”的相关条款裁决。由于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款是最基本的,标准不宜过高,实际上起到一个“保底劳动合同”的作用。
二是明确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登记和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在单位内设立雇工情况登记簿,列明雇员的个人情况、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时间、离开用人单位的时间及原因等情况,在劳动合同订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应将劳动合同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以便于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雇工情况加以监督。法律应在确立劳动合同的登记和申报制度的同时,将劳动合同在一定期限内的登记和申报明确为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以防止事实劳动关系的产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后,用人单位应在什么时间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现有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因此亦无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紧迫感,这是造成用人单位在实践中通过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原因。
3、集体劳动合同关系及法律保护。集体合同制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集体合同制度的意义进行再宣传、再认识工作。从履行集体合同情况来看,集体合同履约困难虽然有许多客观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是认识问题,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和职工对集体合同制度的目的、意义、性质、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是要真正从法律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签订与履行集体合同的严肃性,树立违约即是违法的意识,增强集体合同的自觉性;再次是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认识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是要从工会“生命线”的高度,认识集体合同是工会赖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是抓住续签机遇。提高集体合同的质量,为履行好集体合同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督促集体合同履行兑现的同时,要抓好到期集体合同的续签,抓住集体合同续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集体合同文本,建立平等协商制度。续签的集体合同的内容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企业能办到又不违背有关法律规定的就写进去,使其具有可行性;能量化、细化的尽可能量化、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职工意见比较强烈和集中的,可形成单项集体协议,使其具有针对性。职工下岗分流和再就业措施,应作为企业续签集体合同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监督检查,是保证集体合同全面履行的重要环节,凡是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都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的组织机构和有关制度。企业内部每年至少进行两次集体合同检查,检查人员可由平等协商代表参与,也可由职代会专门委员会担任,还可由党组织、职工代表和行政有关方面负责人一起参加。检查的内容和重点,主要是集体合同劳动标准量化和事关了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条款。如劳动报酬、养老保险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基本生活保障等兑现情况。监督检查的形式,可采取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听汇报等。监督检查的结果以及集体合同履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要向职代会报告。通过检查,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下一个阶段推行的集体合同制度和责任目标。困难企业要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并扭亏增盈、解困脱贫的目标、措施、责任列入集体合同内容。要结合集体合同续签,建立和规范相关的制度。集体合同即将到期的可早作准备,对前一轮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提出续签的意见,为下一轮集体合同是否及时续签,平等协商机制是否健全等等,作为企业评先的一个条件。
四是加强平等协商制度建设。平等协商是与集体合同制度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一项劳动的法律制度,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平等协商是签订集体合同的法定程序,也是保证集体合同质量的关键环节。集体合同能否履行与平等协商机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平等协商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平等协商制度的可操作性。企业工会要定期不定期就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劳动报酬的确定以及休假、保险、福利、安全卫生等等,都要与职工进行平等协商。凡是集体合同履行进程中或在协调企业劳动关系过程中发生的个别性、临时性问题,可通过企业和职工双方参与平等协商的首席代表及其委托人个别协商加以解决。特别是新经济组织,可先把平等协商机制建立起来,逐步加以完善。
(二)建立完善的监督保障体系
第一,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不和其他性质的企业同步走,不搞全国一刀切;不求全责备,有物质条件实现国家规定的劳动合同条款的企业就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来签订,没有物质条件来实现国家规定的合同条款的就不签订,使其在前进中逐渐规范。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表明,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能动性而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往往会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导致“一刀切”的后果。
第二,突破行政命令的至上性。政府不能硬性要求乡镇企业在某年某月完成签订劳动合同多少百分比,而只能动员乡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能签多少,就签多少。实事
求是,不搞签订劳动合同的速度指标,不用完成签订劳动合同的百分比来作评判企业执法的标准,不用完成签订劳动合同任务的多少来评价基层工作的优劣。以行政手段来硬仗推行劳动合同的订立,其后果是取得表面的数字成绩,而导致真正的劳民伤财。
第三,让其适度自由发展。乡镇企业在招工过程中的种种违法现象,是乡镇企业“临产”前的“阵痛”和依法治厂前的混乱。在一定的意义上,乡镇企业的一些违法行为,或许正是对国家立法执法一刀切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第四,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让其自由产生,不由乡政府派遣。乡镇企业自己管理自已,减少政府干预,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减少苛捐杂税(指各种摊派),让其轻松发展。
如果说我们的乡镇企业还仅仅是一种“准”意义上的企业的话,那么乡镇企业在劳动用工和劳动人事方面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这并非等于说我们在这种种问题面前可以“麻木不仁”。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既要尊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认识到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转化、农村向城市的过渡以及小农经济的突破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也要看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弹作用,从而很好地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乡镇企业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飞跃。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提高乡镇企业员上文化水平,做好接受法制教育的准备。乡镇企业作为一种在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的空隙中产生出来的“准企业”,其主体大都是世世代代耕地种田并以此为谋生手段的农民。从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许多产业工人不愿意干的苦、累、脏和危险的工作,他们都愿干并干得比较好。但与此同时,这些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组织纪律涣散、科学技术匮乏、逆反浮躁心态严重、容易满足现状、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从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看,他们一方面是工人,另一面是农民;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其“工人阶级”内部大都是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
第二,加强乡镇企业普法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乡镇企业作为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起到了以农补工的特殊作用,表示出极大的创造力。但是由于乡镇企业在所有制、产业结构、生产任务、就业人员来源、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等诸方面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在近期内乡镇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不能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但并不意味者乡镇企业永远不可能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
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以契约的方式来固定劳动关系,已被世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证明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我们敢于冲破几十年的固定工制的最终动力,因此,全员劳动合同制的道路也是乡镇企业最终要走的道路。为达此目的,在近几年内,应在提高乡镇企业劳动者文化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普法教育工作,特别是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普及教育,提高乡镇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其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而为乡镇企业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难备好度的突破。
第三,加强乡镇企业工会组织建设,逐步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在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工会既是签订集体合同的全体,又是劳动者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和申请劳动仲裁的帮助者和支持者。因此,我们应该在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文化水平和进行普法教育的前提下,加强乡镇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使应该建立工会的企业都建立起工会,使乡镇企业在订立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方面实现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 任春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合同制度的思考》,《学术交流》2002年第2期。
【3】 孙光耀、黄克用主编,《社会保障理论》,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5】 刘宗生,《中国农村保障制度论》,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 谭克俭,《劳动合同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1期。【7】 石冶平,《完善集体劳动合同的思考》,《学术交流》2001年第3期。【8】 姚新武,中国人口常用数据库,2000年,中国人口出版社。
第二篇:乡镇企业劳动合同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1
编号: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
本合同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年月日,其中试用期日。本合同终止。
第二条
乙方担任岗位(工种)工作。
第三条
乙方完成的工作数量,达到质量标准。
第四条
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乙方执行的工时制度为工作制。
第五条
甲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保护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其标准。甲方负责对乙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
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到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
甲方对乙方的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遵守北京市最低工资规定。乙方执行工资制,工资支付时间,工资支付按执行;其中试用期工资为元。
第八条
乙方的保险待遇按执行。
第九条
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条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
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
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不得终止、解除本合同。
第十三条
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乙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或因其它问题正在被审查期间,乙方不得依据本条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五条
乙方有权依据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京劳关发〈1995〉45号),获得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
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给欢欣鼓舞方造成损害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京劳关发〈1995〉163号)执行。
第十七条
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当事人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
本合同附件包括:。
第二十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签订日期:年月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员(签章)
鉴证日期:年月日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2
编号: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本合同为 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其中试用期 日。本合同 终止。
第二条乙方担任 岗位(工种)工作。
第三条乙方完成的工作数量 ,达到 质量标准。
第四条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乙方执行的工时制度为 工作制。
第五条甲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保护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其标准。甲方负责对乙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到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甲方对乙方的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遵守北京市最低工资规定。乙方执行 工资制,工资支付时间 ,工资支付按 执行;其中试用期工资为 元。
第八条乙方的保险待遇按 执行。
第九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不得终止、解除本合同。
第十三条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乙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或因其它问题正在被审查期间,乙方不得依据本条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五条乙方有权依据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京劳关发〈1995〉45号),获得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给欢欣鼓舞方造成损害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京劳关发〈1995〉163号)执行。
第十七条 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当事人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 本合同附件包括: 。
第二十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员(签章)
鉴证日期: 年 月 日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3
编号: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本合同为 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其中试用期 日。本合同 终止。
第二条乙方担任 岗位(工种)工作。
第三条乙方完成的工作数量 ,达到 质量标准。
第四条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乙方执行的工时制度为 工作制。
第五条甲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保护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其标准。甲方负责对乙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到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甲方对乙方的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遵守北京市最低工资规定。乙方执行 工资制,工资支付时间 ,工资支付按 执行;其中试用期工资为 元。
第八条乙方的保险待遇按 执行。
第九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不得终止、解除本合同。
第十三条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乙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或因其它问题正在被审查期间,乙方不得依据本条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五条乙方有权依据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京劳关发〈1995〉45号),获得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给欢欣鼓舞方造成损害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京劳关发〈1995〉163号)执行。
第十七条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当事人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本合同附件包括: 。
第二十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员(签章)
鉴证日期: 年 月日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4
甲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与(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本合同为
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月日,其中试用期日。本合同终止。
第二条乙方担任
岗位(工种)工作。
第三条乙方完成的工作数量,达到质量标准。
第四条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乙方执行的工时制度为工作制。
第五条甲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保护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其标准。甲方负责对乙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到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甲方对乙方的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遵守北京市最低工资规定。乙方执行工资制,工资支付时间,工资支付按执行;其中试用期工资为元。
第八条乙方的保险待遇按执行。
第九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不得终止、解除本合同。
第十三条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乙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或因其它问题正在被审查期间,乙方不得依据本条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五条乙方有权依据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京劳关发〈1995〉45号),获得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给欢欣鼓舞方造成损害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京劳关发〈1995〉163号)执行。
第十七条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当事人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本合同附件包括:
第二十条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日期:
年月日
乡镇企业劳动合同5
编号: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北京市劳动局制用人单位 (以下简称甲方)与 (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平等协商同意,自愿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
第一条本合同为 期限的劳动合同。
本合同生效日期 年 月 日,其中试用期 日。本合同 终止。
第二条乙方担任 岗位(工种)工作。
第三条乙方完成的工作数量 ,达到 质量标准。
第四条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时间应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规定,乙方执行的工时制度为 工作制。
第五条甲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保护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健全生产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工作规范及其标准。甲方负责对乙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劳动安全卫生及有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乙方应遵守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进行处理,直到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甲方对乙方的工资分配应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遵守北京市最低工资规定。乙方执行 工资制,工资支付时间 ,工资支付按 执行;其中试用期工资为 元。
第八条乙方的保险待遇按 执行。
第九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本合同无法履行的,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本合同相关内容。
第十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本合同附件中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可以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乙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北京市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不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不得终止、解除本合同。
第十三条乙解除本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局面形式通知甲方。乙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尚未处理完毕或因其它问题正在被审查期间,乙方不得依据本条第一款解除劳动合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通知甲方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内的;
2、甲方以暴力、威胁、监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3、甲方不能按照本合同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第十五条乙方有权依据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京劳关发〈1995〉45号),获得经济补偿。
第十六条当事人任何一方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给欢欣鼓舞方造成损害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北京市劳动局转发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京劳关发〈1995〉163号)执行。
第十七条 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八条 当事人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要求仲裁的,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当地区、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九条 本合同附件包括: 。
第二十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或与今后国家、北京市颁布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的,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鉴证机关(盖章)
鉴证员(签章)
鉴证日期: 年 月 日
第三篇:毕业论文 乡镇企业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概念: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乡镇企业行业门类很多,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企业。
背景:
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构成中国经济的一大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84 12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8%;出口商品交货值35 092亿元;实缴国家税金8 765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乡镇企业深刻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发展的格局。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只有老百姓想要生存下去的坚强毅力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国的乡镇企业具有很强的“自然发生”色彩,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没有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还不可否认地带有传统观念的束缚,管理者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市场意识淡薄等还突出地表现在生产经营中。
意义:
市场经济的确立,国有企业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僵化、死板的模式,而乡镇企业原有的灵活、机动机制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黯然失色,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暴露的愈来愈突出:
(1)企业的短期行为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承包经营范围的日渐扩大,一些企业的承包者大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只重产值、重速度、重利润,片面地考虑承包指标的兑现,而在宏观的发展上缺乏考虑,往往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合理调动一切生产要素,效益低下等后果。同时,由于缺乏长远打算,不能从生产、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致使企业和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无后劲。退一步来讲,即使是有些企业意识到这一点,也往往是着重在企业的外延发展上下功夫,而使企业的规模发展远远快于技术进步。长此发展的结果,也必然是企业的生产脱离市场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生产经营中,就是企业的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生产这一循环上的周期大大延长,企业产品积压,资金利润率大大下降。同时,阻碍了产品结构的正常化,使得企业效益日渐下滑;
(2)由于技术、设备、人才和市场意识等条件的限制,乡镇企业未能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从一个时期来看,闲散的农村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简单结合,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随着企业走向市场,这种封闲的、仍带有局限性的,伴随着目前还不完善的市场体系的生产,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资源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3)经营管理方式、市场观念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相比略显滞后。大部分的乡镇企业,一般仅还停留在依靠资源、地理优势等的自身条件上,而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市场营销、预测、产品设计、质量管理、竞争策略等方面则略显不足,整个企业的资源、技术、生产等各个要素得不到最佳的组合,资金、市场也就得不到最充分的利用和开拓。自然,这种劳动密集、资源密集的粗放式经营在市场上愈来愈缺乏竟争能力;
(4)乡镇企业税收负担在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矛盾相当程度上也很突出。并且随着经济的参差发展,往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企业实际上的税收负担要轻于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这主要是缘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承受能力不同,造成了政策的倾斜和企业的背向式发展,这也给逐步进入市场的广大乡镇企业造成了竞争的不平等性,不能充分体现国家优胜劣汰,鼓励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
纵然有人说乡镇企业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一个意外,但谁也无法否认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它在乡村的困厄中异军突起,带给人们巨大的希望,却又在巅峰时土崩瓦解。其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及隐藏在背后的深刻的社会、制度根源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在乡镇企业研究中,学者们对其当年的飞速崛起有着激烈持续的讨论,而对乡镇企业在90年代末的迅速消亡则鲜有研究,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不少学者的著作中发现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比如,在主流政策言语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一般被看成群众对极左思潮的自发抵抗,可在潘维看来,没有“左”也就没有集体企业。他将改革前的社队企业理解成高层政策特别是党内激进派的政策产物,将改革后的乡村集体企业理解成集体主义精神的遗产。
而关于乡镇企业兴衰现象最主流的制度分析框架是“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理论。该框架及其衍生性解释致力于说明一个民主、法治和私有产权都不健全的国家为什么能有持续的经济增长。该框架正确地肯定了地方政府在发展辖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强调财政分权是导致这种正面结果的关键条件。在后来的检验中,该理论受到很多批评,批评者对“分权何以就能维护市场”这个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最主要的承诺持有异议,如罗顿和罗斯.阿克曼、周黎安、张军以及杨其静和聂辉华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在周黎安的替代模式中,仍然保持了地方政府和干部的乖巧形象。“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放弃了对财政制度的倚重,转而突出了地方竞争中人事制度的因素,把“行政专权—区域竞争—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转变为“人事集权—官员为了晋升而竞争—以发展经济为手段”。可是,在这个升官大考场里,考场规则也完全是上层设定的,下级官员只要进考场答卷足矣。邢华利用江苏省52个县级领导的数据得出了官员升迁与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的计量结果。杨其静和聂辉华认为这至少说明了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理论缺少关于关于地方政府制度供给的微观基础的理解。
熊万胜通过与“市场维护型联邦主义”理论的对话,以及对乡镇企业兴衰史的重新梳理,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分析框架来解释乡镇企业的兴衰。他突出强调各级政权在一个超大规模的集权体系中为了扩展自主性而努力奋斗的因素。认为乡镇企业之所以能从乡村社会中内发出来,正是处于集权体系最底层的基层政权为了扩展和维护基层自主权的结果。而乡镇企业的失败,宣告了这种努力的严重受挫。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乡镇企业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一再受到挤压,再加上乡镇企业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在治理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政策大背景下,乡镇企业逐步萎缩。一些原来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只得远走他乡,外出务工。本课题旨在探究乡镇企业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对于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则不过分展开。
1、概念阐述:何为“乡镇企业”及其特色和发展历程简介;
2、研究对象:高淳若干乡镇企业;
3、研究问题:乡镇企业由盛转衰的原因、社会转换机制及其社会后果;
4、研究方法:在初步查阅资料后,决定结合材料搜集法和文献研究法。即通过对于相关材料的搜集,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的研究和结论,对比其观点和分析角度,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同时,辅之以问卷调查、非结构性访谈等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结合理论,全面分析问题。
5、研究内容
(1)乡镇企业发展历程 a.乡镇企业的定义及特点 b.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
c.乡镇企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2)乡镇企业转向衰落的原因分析
a.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良因素
b.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对于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c.国内外不同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分析
d.通过对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来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自己对此
问题的看法
(3)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分析乡镇企业的存在价值(4)根据原因总结措施,提出自己对解决这一问题的看法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与预期效果
1、资料收集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29日(1)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2)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论文、期刊;
(3)去高淳若干乡镇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访问两个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
2、资料分析阶段——2012年3月1日—2012年3月7日(1)将前一阶段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2)总结不同的学者对乡镇企业这一研究课题的观点;(3)结合实地调查,比较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自己的看法。
3、论文撰写阶段——2012年3月8日—2012年4月30日
(1)首先,撰写并提交开题报告,对论文的整体框架进行逻辑梳理;(2)完成论文初稿,交予指导老师;(3)对初稿进行再修改和完善,最终定稿。
五、已查阅参考文献
[1]甘士明主编:《中国乡镇企业30年》,2008,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谷文峰:《非常自述:一个乡镇书记的梦与痛》,2006,北京:新华出版社;
[3]张斌:《乡镇企业所有权变动的博弈分析》,2006,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4]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新望:《村庄发育、村庄工业的发生与发展》,2004,北京:三联书店; [6]于金:《乡镇企业发展深层问题研究》,2001,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2000,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8]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2000/1984,北京:群言出版社;
[9]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1998,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0]张毅:《中国乡镇企业:艰辛的历程》,1990,北京:法律出版社; [11]陈吉元:《乡镇企业模式研究》,198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熊万胜:《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关于乡村集体企业兴衰现象的制度分析》,2010,《社会学研究》第3期;
[13]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2009,《社会化研究》第5期;
[14]张建君:《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2005,《社会学研究》第5期;
[15]折晓叶、陈婴婴:《产权怎样界定——一份集体产权私化的社会文本》,2005,《社会学研究》第4期;
[16]谭秋成:《转型时期乡镇组织行为与乡镇企业发展》,2003,《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17]谭秋成:《乡镇集体企业中经营者持大股:特征及解释》,1999,《经济研究》第4期;
[18]支兆华:《乡镇企业改制的另一种解释》,2001,《经济研究》第3期; [19]张军、冯曲:《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改制的一个分析框架》,2000,《经济研究》第8期;
[20]邹宜民、戴澜、孙建设:《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1999,《经济研究》第3期;
[21]邱泽奇:《乡镇企业改制与地方威权主义的终结》,1999,《社会学研究》第3期;
[22]徐志明、张建良:《乡镇企业资金的高速增长及效益下滑——江苏省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1997,《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23]秦晖:《“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1994,《东方》第1期。
第四篇:法学毕业论文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
学生姓名:张俊 指导老师: 所在院系: 所学专业:法学 研究方向:
XX大学 中国·德阳 2014年10月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摘 要
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社会经济秩序问题。在财产继承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各国继承法均用大量条文规范这一问题,以防继承人利用有利地位侵害债权人利益。我国继承法仅原则规定继承遗产应当为被继承人缴纳税款、清偿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一个人死后,在财产关系方面有两个问题必须妥善处理:何一个是哪些亲属可以继承遗产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如何分配遗产;一个是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如处理。我国应当改无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为有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继承人违反有限责任继承的条件,即应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无限责任。此外还应赋于债权人遗产分立请求权(或叫官方清算请求权),使债权人能够主动采取法律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便对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继承法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产权利和义务、遗产范围、继承原则、法律手段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目 录
摘要……………………………………………………………………………………………1 1 前言…………………………………………………………………………………………3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3 2 问题…………………………………………………………………………………………3 2.1现行继承法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 ………………………………………………………3 2.2 没有确定遗产的范围、接受和放弃……………………………………………………3 2.3债权人受侵害的原因……………………………………………………………………4 3 原因…………………………………………………………………………………………4 3.1 现行继承法的社会条件所决定…………………………………………………………4 3.2 继承法理论研究的幼稚方面……………………………………………………………5 3.3 实践中的实际继承………………………………………………………………………5 4 外国保护债权人的主要制度………………………………………………………………5 4.1中外结合的运筹制度…………………………………………………………………5 4.2直接继承制度下债权人的利益保护……………………………………………………6 5 关于修改我国继承法的建议………………………………………………………………6 5.1 建立债权人制度保护应坚持的原则……………………………………………………6 5.2 继承法发展方向的制度构想……………………………………………………………6 参考文献………………………………………………………………………………………8 致谢……………………………………………………………………………………………8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
目的:由于我国承继法规定的法定承继人范围过窄,许多没有直系亲属的老年人,既然有其他的近亲属,可是这些近亲属不属于法定承继人的范畴,这些近亲属相比被承继人没有法定的赡养义务,又不可以依据法律承继被承继人的遗产,则有大概使得老无所养的情况。2 问题
2.1现行继承法在保护债权人利益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继承法采有限责任继承原则(即通常人们所说的限定继承原则)。有限责任继承是保护继承人利益的制度,其核心是限制继承人对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责任,即继承人只须在继承遗产的限度以内为被继承人清偿债务,而不以自己的固有财产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责。这一原则符合现代社会家庭成员人格独立、责任自负的观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继承不仅关系到继承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被继承人的债权人的利益,作为一种制度,必须对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双方提供平等的保护。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继承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2.2没有确定遗产的范围、接受和放弃继承规定的界限不明
有限责任继承原则一方面将继承人的责任限制在继承遗产范围以内,另一方面又要求被继承人的财产必须首先用于清偿被继承人的债务。因此,有限责任继承不仅是保护继承人的利益的制度,而且是保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制度。遗产范围的确定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限责任继承原则能否正确贯彻,主要取决于能否准确划定遗产范围并保证其不被继承人侵害。而我国继承法在确立有限责任继承原则的同时,却没有关于确定遗产状况的任何规定,使有限责任的界限无法确定。其结果是,继承人在享受有限责任继承的利益的同时,却往往不承担其相应的义务。这就使得法律在继承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上失去平衡。我国采取直接继承制度,即从继承一开始继承人的财产权利和义务就概括地转归继承人。这意味着被继承人的债权由继承人收取,债务由继承人承担,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只能向继承人行使权利,债务人只能向继承人清偿债务。因此,必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年来,在遗产继承实践中,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事态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秩序,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现行继承法本身存在着疏漏与不足,受立法时特定的社会条件限制,我国继承法无论在立法宗旨还是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都明显忽略了对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3.2继承法理论研究的幼稚方面
制定继承法时,我国继承法学的研究刚刚开始,尚处于幼稚阶段。例如,对于继承法的基本问题——调整对象,缺乏全面了解,人们只注意了死者亲属之间继承关系的研究(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也并未精深)而忽视了对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的债权人之间关系的研究。3.3实践中继承的实际问题
在公民的财产限于生活资料的社会条件下,继承法的以上缺陷在实践中不会导致多大问题。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公民的财产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主要是生活资料变为既有生活资料又有生产资料,对于那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来说,则主要是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其最大特点是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之中,是动态的财产,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之下,既有盈利增值的可能,又有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而且,处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财产数量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之下,现行继承法的上述缺陷日益突出。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是,债权人无有效手段制止继承人转移、隐匿财产,一旦发生纠纷,人民法院难以查清遗产的实际状况,因而无法确保纠纷处理的公正性。如果按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要求债权人举证,由于继承人和被继承人的特殊关系,债权人将很难举证证明继承人究竟继承了多少财产,因而其合法权利将难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继承人则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隐匿遗产而获得不当利益。这样以来,继承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保护合法、制裁违法、抑恶扬善,扶正祛邪的作用。
外国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要制度 4.1中外结合的运筹制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外国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要制度,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取其所长,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的继承制度可大致分为两类:直接继承制度和间接继承制度。
法定财产继承中债权人的利益
于选择的期限,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规定,制作遗产清册的期限也就是应作出选择的期限;而法国则规定,遗产清册制作完毕之后,再给继承人40天的考虑期限,我们认为法国的规定更为合理。我国修改继承法时可考虑规定两个期限:一个是制作遗产清册的期限;一个是选择有限责任继承的期限。关于制作遗产清册的期限,我们认为宜短不宜长。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处于生产经营过程的财产复杂多变。为了防止因主体空缺对经营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防止继承人转移财产,这个期限应尽可能短一些。我们认为以一个月为宜,从继承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是应召继承人时起算。如果由于遗产情况复杂等原因不能按期完成遗产清册,可向主管机关申请延长。至于选择有限责任继承的期限,可考虑为20—30天,从向主管机关提交遗产清册之日起计算。继承法应沿着中外、古今结合的原则,加强法律制度的实用性,切实保护继承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切实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做到法定财产法定人合理继承,做到完美。
89-
第五篇:参考样本:法学毕业论文参考
封面(略)提纲(略)
法学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其逻辑结构和基本格式
浅论行政立法中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
【内容摘要】: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是公众参与,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一些问题,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等。要解决上述问题应当从专门立法、立法准备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关键词】:行政立法 公众参与 征求意见 保障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反映国家和人民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活动。行政立法,通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起草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规草案的活动。现代行政立法的概念,起始于19世纪末期的西方国家,为了防止和消除自由商品经济带来的无政府状态的种种弊端,弥补议会立法的局限性和过于原则的不足,只能由政府通过行政立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自此西方国家行政立法不断发展和强化。
一、我国行政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行政立法是自1982年《宪法》开始的,发展成熟于2000
年的《立法法》。上述有关法律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下的多层次立法体制,明确了行政立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之所以赋予有关行政机关立法权,主要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同的实际情况。自政府获得行政立法权以来,国务院及其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规章,行政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行政立法的日益深入,立法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行政机关越权立法,行政立法缺乏正当法律程序,行政立法权力控制与监督不足,行政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公开性不够,行政立法审查及责任追究缺乏制度保障等等,从而导致行政机关立法的随意性、不公正性、不公开性。由于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不完善,一些行政机关利用行政立法的机会任意扩大本部门权力、限制公民权利,随便增加人民负担,部门利益法制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行政立法缺乏公众参与,而这恰恰是行政立法的核心和精髓。只有饱含公众参与的行政立法,才具有价值,才能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
二、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中存在的问题
《立法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都是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属于立法程序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在征求意见方面,我国行政立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征求意见程序规定不完善
首先,《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规定了行政法规、规章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内容,但是却都没有明确具体范围,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其次,公众对行政法规、规章草案提出的意见如何提交,行政机关如何受理、处理、反馈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征求意见的时限等均未作具体规定。再次,听证会作为最有保障的征求意见方式,行政机关只是“可以采取”,且没有严格的范围、程序的规定,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未得到应有的确认和保障,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二)行政机关忽视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重要性
我国行政机关长期以来奉行“效率优先”,并将这种行政管理的价值选择适用于行政立法,忽视了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取向。经常会出现不进行充分的立法调查研究,为了实现领导意志而立法;为了片面追求立法进度,缩短公民参与征求意见的时间;因为听证程序严格或者以公民法律素质不高为名,拒绝开听证会或是将听证会变成“听证秀”等等。不自觉地进行“单边立法”,导致权利义务配置不平衡,部分或全部剥夺了公民的正当参与权施加于行政相对方,损害了民主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意识有待提高,广度和深度有限 我国几千年的专制历史,公众的民主意识淡薄,自古就有“饿死不作贼,气死不告状”的传统。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真正参与到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少之又少。由于立法参与对专业知识、法律知识的要求较高,那些迫切需要表达诉求的弱势群体,受教育水平、经济能力所限,只能“望法兴叹”。真正积极参与立法,尤其是行政立法的,大都是社会的“精
英阶层”,从而使立法异化服务于小团体的利益。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普通百姓完全外在于立法过程的结果只能是法律的异化和百姓对法律的陌生与麻木。”
三、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保障措施
要解决上述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问题,实现行政立法的公开和民主,保障社会公众的参与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立法
《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都有原则规定,亟需将这些原则细化、补充,通过立法深化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明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范围,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形式、时限及相关权利义务,行政机关接收、处理、反馈、公布公众意见的程序、相关权利义务及责任追究,征求意见方式的选择(尤其确定应当采取听证会的法规规章),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参加人员及相关程序规定等。通过立法,使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方式规范、渠道畅通,是行政机关的“软义务”变成法定职责,使法规规章草案尽可能全面的反映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最终保证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客观、公正、公开。
(二)在行政立法的准备阶段公开征求意见
立法准备,一般指在提出法案前所进行的有关立法活动,是为正式立法奠定基础的活动,是整个立法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的最终结果直接为进入下一阶段的立法运作过程服务,是整个立法过程的奠基石。在法治化发达的国家,法案提交立法机关或立法主体审议、表决,往往只是或主要是履行法定程序,并不能真正决定该法案能否正式成为法,因为能否成为法,在立法准备阶段就已有定夺或至少大体上已有定夺了。要充分保障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应当将征求意见发展
到立法准备阶段,即向社会各界表达立法意向,收集各界的利益诉求,从而从法规规章产生阶段就能契合公众的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征求意见的平台
立法民主包括立法的实质民主和形式民主。立法形式民主即“人民通过怎样的形式行使立法权并在所立之法中表达意愿和实现民权,立法者怎样在立法过程中贯注人民民主的精神和实践立法民主的思想”。形式民主是实质民主的载体,是立法民主的运作方式及外部形态,形式民主是实现立法民主的保障。立法形式民主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互联网络的出现为公民参与立法过程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通过网络形式公开征求议案,可以使立法程序公开、透明,立法技术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撑,并提供最大量的立法信息。目前,全国大都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法制信息网站,并通过各自网站将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公开征求意见,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各地法制网站知名度有限,点击率不高,造成上网征求意见的法规规章“无人问津”。因此,应当组织各地法制网站链接,进一步完善网站版面设计,及时更新内容,并适当通过其他媒体方式进行宣传,扩大法制网站的知名度,真正成为老百姓反馈立法意见的第一平台。
(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信心和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公民的政治热情有所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在目前国家对公众参与征求意见没有专门立法的形势下,应当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如对公众提出的意见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布或者书面反馈,对那些给法规规章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特聘其为行政立
法顾问或宣传员等,使越来越多的公众关心立法,不仅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而且通过提出立法建议的形式参与、影响立法,努力把正当的个人既得权益变成写在法律条款上的“权利”,让行政立法真正成为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阳光立法”。正如英国的一句格言所说的那样,“正义必须得到伸张,而且必须眼看着伸张”。
行政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征求意见,必须建立在多维视野之上,必须从观念上和体制上承认利益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性乃至民主的多维性。要从根本上保障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的权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我们正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曹康泰,《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政府立法质量》,2006年9月22日讲座。
2.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3.刘武俊,《立法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2001年5月29日人民法院报。
4.姚锐民,《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5.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6.肖寒,《浅析网络对我国立法形式民主的影响》,法律图书馆网,2007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