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拗救知识
详解诗词拗救
细数拗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本句自救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本句自救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大坳对句相救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相救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半拗未救的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半拗救了的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备注:七言诗只要在此基础上前面延伸两字即可。
一、第一部分。本句自救: 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字“天”救。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 李商隐《登乐游塬》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出句“自”拗,对句“斑”救,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二、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王维《归嵩山作》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不觉”二字 〖BT5〗唱和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的原韵。
二、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个韵部,但不必用其原字。
三、用韵:既用原诗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四、次韵:亦称步韵,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就是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备注:当代又流行一种倒韵和诗,就是用原韵,只是把顺序前后对换,就叫做倒韵和某某诗。
五、分韵:指作诗时按照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也称“赋韵
近日,受叶吟兄所邀为“中华诗词学院”(网校)的学生讲一次课。因对学院学生的诗词底子不甚清楚,不知道该讲点什么好。就在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路过赵忠祥老师的博客。看见赵老师写的一首七律《申雪、赵宏博复出夺冠可谓传奇, 为国争光感人至深因赋》,作品如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
因为是名人博客,评论的人也比较多。看得出来,有的评论是属于懂诗词的人所为。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较深。有人说此诗出律44处之多。从赵忠祥老师的其他诗词作品里一些句子如“李琰荣光惊六 合”、“ 四十春秋从艺忙,豪情仍炽识开张”等来看,赵老师必然用的是古声韵。那么,以上七律有没有格律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只不过不是44处,而是只有一个“出”字是出律的。44处出律的说法,显然不负责的说法。也因此,我决定给学院的学生谈谈有关诗词格律拗救的问题。
谈格律诗的拗救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以下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格律诗?第二,什么是格律诗的拗救?
那什么是格律诗呢?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诗体,以有一定的格律要求而区别于古体诗(古风)。我们所说的格律诗,是一个大的“分类”,其中包含了词和曲等。那么何又为格律呢?说通俗点,格就格式,律就是规律。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写成的诗。这个格式和规律,其中包含了压韵、粘对、对仗、拗救等等。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就是格律诗拗救的问题。
那么什么又是拗救呢?为什么要拗?又为什么要救呢?拗,就是不顺。救,就是补救。拗救,就是不顺了的补救。有拗才救,无拗不救。无拗也谈不上救。这就象我们一个没有生病的人,是不需要吃药的。用这个比喻来说,拗就是生病了,救就是吃药打针。当然,这里所说的拗救,前提都是以格律诗来说的。古体诗(古风)不要求平仄,只要求压韵,因此就不存在拗救的问题。
格律诗(近体诗)的格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仄的问题。说到格律诗,我们有不少人可能会这样说:不就是“平平仄仄”的诗吗?不错,就是平平仄仄的诗。那么格律诗的平平仄仄,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律呢?归纳起来,无外乎十二个字“相重相间,要粘要对,有拗有救”。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有拗有救”的问题。
在讨论之前,我们还须弄明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第二个是“孤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的所谓的“救”,大多数都是站在孤平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救,也主要是孤平的救。
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我们在格律诗的创作中,诗句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以不论平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要论平仄。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在此就不讨论了,大家在创作中,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会用就行了。不过,有一点是我们在创作和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不能出现诸如三平尾、孤平等诗词硬伤。有人提出此论只适合七言诗句,不适合五言,五言诗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虽然观点是正确的。不过我觉得那是在钻牛角尖而已。那什么叫孤平呢?说到孤平,诗词界争论颇大,大家观点也不甚相同。这其中,主要有两派,一派以王力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除韵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用了仄声字,那么除了韵脚外,全句就只剩下了一个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这种说法虽然受更多人的接受,但是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这是个标准的律句,按照“除韵一平论”的观点,那么这岂不是孤平么?显然不是孤平。按“除韵一平论”的观点,“仄平仄仄仄平仄”的句子,也不是孤平。但此句却是孤平。显然是矛盾的。
还有一派,主要以启功为代表,我们暂且把这一派叫“两仄夹一平论”派。他们认为,在格律诗句中,如果这个平声字改为了仄声字,就会形成前后两个仄声字中间夹一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而这一观点,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比如晁说之《打球图》“九龄已老韩休死”,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格律皆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又如刘因《秋莲》“淡香杳杳欲谁通”,杜甫《绝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格律皆为“仄平仄仄仄平平”。显然,以上诸例皆为律句,而非孤平。
我根据作诗多年的经验,以及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综合上面两派的观点,给孤平作如下定义:在格律诗句中,离韵脚(或白脚)较近的平声字,若换为仄声字,就会孤立地出现多个仄声字夹一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此定义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以上出现分歧的情况。如“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就不是多仄夹一平,而是两连平。而“仄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则离韵脚较远,不在孤平范畴。其实,七言的第一个字,都可平可仄,一向不论。
通过前面的准备,下面要讨论拗救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拗救,简单说来有如下的规律,那就是“平拗仄救,仄拗平救”。而在实际创作中,一般都是“以平救仄”。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几种不同情况的拗救。
第一种情况,本句自救。主要是指在“平平仄仄平”的诗句中,如果第一字换为仄,那么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显然属于孤平的范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在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变为“仄平平仄平”,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因此叫本句自救。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以五言为例,以下皆同): 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我就不多举例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句救。所谓对句救,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这样的例子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等。例2(半拗一字双救)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这首五律第三联“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下句“相”字不但救了上句“独”字,也救了本句的“愧”字,因此为一字双救。这在格律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等就属于此。例3(半拗对句没救)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接”字应平为仄,对句没救。格律诗按两个字为一个音节,也叫音步,五言第三字不属于重要音节上的字,因此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不救。在创作中,这是很实用,也很常见的。当然,如果能救,救自然是好的。
其次,第四字换为仄声字的情况,属于大拗,大拗必须救。此种情况为第四个平声字换为仄声的,即“仄仄平仄仄”,必须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上句“野火烧不尽(仄仄平仄仄)”一句,就属于大拗,必须在对句救。“春风吹又生(平平平仄平)”。对句的“吹”字,救了上句的“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如王维《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为三四两个平声字皆换为仄声的,即“仄仄仄仄仄”。这也属于大拗的范畴,对句必须救。此种拗句的救法,和上面的例子是一样的。都是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例如: 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这首五律第三联“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格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上句“骨肉”二字用了仄声字,对句补一平声字“童”
救。这样的例子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在创作中,这样五连仄的拗句,不是万不得以,不用为上,是应该尽量避免的。这就象是一个人生病,得的不是小病,而是大病。常用的拗救,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
下面我们来谈谈特拗的情况。特拗句,也叫准律句。是千百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规定。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三和第四个字对换,变为“平平仄平仄”的形式。不过这里必须说明的一问题是,既然是固定格式,那么就不存在再拗的问题。以五言为例,前面两字,必须是“平平”。例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此诗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格律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又如梅尧臣《鲁山山行》“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当我们遇到三仄脚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这样的准律句(特拗)入诗。
另外,还有一种不常见的拗句。那就是在“仄仄仄平平”的诗句中,三四字对换,变为“仄仄平仄平”。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临洞庭》“八月湖水平”等,皆属于此。在创作中,我也用过此格,如我作的一首《说能》:“能者何须更逞能,无能更显能上能。逞能恰是无能者,只恐无能更逞能”。其中“无能更显能上能”一句,就属于此。这种拗救,属于本句自救的范畴,是非常罕见的一种。在创作中,使用的人很少,承认的人也不多,我们应该尽量不用为上。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格律诗的拗救,常见的基本就是以上这些。那么,我为什么主要以五言诗为例子呢?在格律诗中,七言是五言的拓展。只要弄懂了五言,七言就能融会贯通了。五言诗平起的句子,在前面加“仄仄”即变为七言。反之,仄起的句子,在前面加“平平”。如“平平仄仄平”,在前面加“仄仄”就变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在前面加“平平”就变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他的也都是一样的。另外,在格律诗中,七言诗首字离韵脚较远,由于处于第一个字的位置,一向不论。而第二个字属于“诗喉”,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七言诗的拗救,也是体现在后面的五个字上。
讲完了格律诗的拗救,我们再回头看看赵忠祥老师的这首七律: 冰上蝶飞犹梦中,形如双燕影如鸿。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一世同甘缘可贵,半生共苦乐无穷。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复出不负国人望,夺取金牌立首功。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综观全诗,属于七律仄起首句压韵一体,用韵为古声一东韵。首联“冰上蝶飞犹梦中”一句,属于本句自救的范围。颔联“传情足令世人醉,炫技尽呈王者风”一联,属于半拗对句双救。“复出不负国人望”一句,“国”字属于半拗,可不救。唯一出律的是“出”字。在古汉语中,“出”属于入声字,必然为仄。而此字所在的位置,属于“诗喉”,不得轻易突破。从格律的角度来说,全诗只有一字出律(无法救),说44处出律,显然是不对的。若是新韵,此诗则完全没有格律问题。
第二篇:第五讲__律诗的拗救(一(模版)
第五讲 律诗的拗救
(一)一 律诗的节奏
(二)律诗的拗救 前面我们学习了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称为常格,但实际上,律诗的平仄格式并不是与常格完全一致的,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就叫做拗句。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句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于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这2句话是针对七言律诗说的,至于第七字,因为在句尾,尤其要分明。至于五言律诗就应该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一三五不论” 七言的第一字,无论哪一种平仄格式中都可以不论,因为离末句较远,又不是节奏点上。如 宜平而仄的: 1.一生几许伤心事。(王维)仄平仄仄平平仄(比较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关于二四六分明 二、四、六字正当节奏点,本不该用拗,但“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b式中,五言本该用[平平平仄仄],诗人常常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本该用[仄仄平平平仄仄],诗人常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就是常常把b式腹节两字的平仄互换。拗救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则不为病,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用平的地方而用了仄,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下面该平的地方也用仄声以为抵偿。2.丙种拗,即孤平的拗救
在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的诗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平仄,因为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的字,那么整首诗句除最后一字,即韵脚字外,就只有一个平声的字,叫做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的字,就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乙种拗的拗救 乙种拗主要在aB联的诗句中。即五言仄起仄收式,七言平起仄收式中,如果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就要在对句中,把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 乙种拗句与丙种拗句的并用 因为乙种拗句是通过B式第三字来救的,而B式第三字由可以救本句的孤平,因此,丙种拗往往与乙种拗句并用。丑类特殊形式的拗救 所谓丑类特殊形式就是在aB一联中,把出句a式腹节下字,即五言第四字,或三四两字,以及七言第六字,或五六两字改为仄声,在对句,即B式中,改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为平声以补偿。丑类特殊形式的拗句与丙类拗句的并用 因为丑类特殊形式的拗句,是通过b式第三字相救,因此也常与丙类拗句的并用,判断下列律诗中的拗句类型,指出其拗救方式。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李白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落日风雨至,秋天鸿雁初(高适)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以上拗句形式,称为丑类特殊形式。判断下面拗句的类型 1.从道人生都是梦,2.林花扫更落,3.看随秋草衰,4.何事秋卿咏,5.红云灯火浮沧海,6.洛城一别四千里,7.端居不出户,8.怅望千秋一洒泪 9.知君才望新,10.隔竹见笼疑有鹤,11.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12.我有一瓢酒,13.暗尘随马去,14.相问良殷勤,15.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16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17停车傍明月,走马入红尘,18余亦扁舟湘水阴。19.将军帐下来从容,20.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21.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2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23.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24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25.况有台上月,如闻云外笙,第六讲 律诗的拗救
(二)2.拗救大致分为、两类 A.本句自救:如同一句子里,第一字该平而用仄,则第三字该仄而用平。B.对句相救:如出句第三字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三字该仄而用平。二 甲、乙、丙三种拗的处理 1.甲种拗的救 诗人对于甲种拗,可以不救,但许多人在无意之间造成拗救的局面,这样使声调更富有变化。A本句自救:七言第一字拗,第三字救 a 夕阳城上角偏愁(李嘉佑)更吹羌笛关山月(王昌龄)b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西学已行秦博士(张籍)B 对句相救 a 七言第一字相救 闻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鲍溶)唯对松篁听刻漏,更无尘土翳虚空。(韩
第三篇:“词”中拗救的几种常见格式
“词”也叫“诗余”,是从律诗(近体诗)发展来的。律诗多用律句(如七言律句二四六字平仄相间,即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是仄声,第六字是平声,“平仄平”,或“仄平仄”)。“词”中也多用律句,非律句则为拗句。对拗句采取补救的则为拗救。律诗中有拗救,词中也有拗救。针对有人说“词中无拗救”,本人曾写《谁说“词”中无拗救》《再论“词”中有拗救》,现在谈谈“词”中拗救的几种常见格式。
一、本句内单音词拗救
“有的拗句可以用‘救’的办法来弥补平仄的失调。比如在前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可以在后面该仄的地方适当地换上一个平声字来弥补„„这就叫拗救。”(古代汉语)如“无为在歧路”二四字都是平声,三四字换位就完全合律了,这第三字对第四字来说就是“救”。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第二字(把)是仄声,第六字(西)不是仄声,而第五字(比)是仄声,补救了第六字。类似的不少,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第二字(笛)古韵为仄声字,第六字(杨)是平声字,而第五字(怨)仄声,补救了。
像“无为在歧路”这种格式,词中也多见:
“何时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砧声送风急”(米芾《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
“当年五陵下”(朱敦儒《水调歌头·当年五陵下》)
像“欲把西湖比西子”“羌笛何须怨杨柳”这种格式,词中更多见:
“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
“料得年年断肠处”(苏轼《江城子》)
“江水西头隔烟树”(黄庭坚《望江东》)
“指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
“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
“彩笔新题断肠句”(贺铸《青玉案》)
“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
„„
二、本句内双音词拗救
与格律诗不同的是,词中有些拗救是双音词拗救。比如“不知天上宫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六字都是仄声,不合平仄相间的要求,如果是“天上不知宫阙”就完全合律了,但表达不准确。原句可以看成“不知”与“天上”两个双音词的换位。类似的如: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一时”与“多少”换位。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一尊”与“还酹”换位。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气吞”与“万里”换位。
“长条故惹行客”(周邦彦《六丑》)“长条”与“故惹”换位。
“知君为我新作”(苏轼《水调歌头·落日乡帘卷》)“知君”与“为我”换位。
“寒声隐地初听”(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寒声”与“隐地”换位。
“小窗低户深映”(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小窗”与“低户”换位。
“跻攀寸步千险”(苏轼《水调歌头·呢呢儿女语》)“跻攀”与“寸步”换位。
“平声豪气安在”(叶梦得《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平声”与“豪气”换位。
“归来三径重扫”(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归来”与“三径”换位。
“一桥飞架南北”(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一桥”与“飞架”换位。
“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环球”与“同此”换位。“遥想公谨当年”(苏轼《念奴娇》)“公瑾”与“当年”换位。
“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声断”与“谯门”换位。
“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直下”与“龙岩”换位。“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长向”与“别时”换位。
“掀舞一叶白头翁”(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一叶”与“白头”换位。
“借我皮地倒金瓯”(米芾《水调歌头·砧声送风急》)“皮地”与“倒金”换位。
当然也有拗而不救的:
崔颢七律《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三平调;李之仪《卜算子》词“君住长江头”,三平调。
杜牧七绝《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三仄脚;杨万里《好事近》词“看十五十六”,三仄脚。
崔颢七律《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三仄脚且二四六字皆仄声;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坐地日行八万里”三仄脚且二四六字皆仄声;朱敦儒《水调歌头·当年五陵下》词“谈笑跋马西水头”,二四六字皆仄声。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一万年太久”二四字皆仄(“一千年太久”则完全合律)。
大家写上述诗句,完全是有意而为。
第四篇:疗救诗歌
是伤是病抑或是先天的不足
世界,多了一些挣扎与痛苦
倒伏的小草蹒跚的小鹿
它们的伙伴在一旁轻呼
有没有一种药可使其活力如初
有没有一种力可使其放弃认输
有没有一句话可使其豁然开朗
有没有一首歌可使其止住泪珠
疗救者生就一双翅膀
飞来飞去,昼夜奔忙
那心灵美好如同日月
那光晕绚烂好似霓裳
大地无言默默承载
蓝天寂静俯视尘埃
山岳高耸四季轮回
江河奔流力量无衰
悬壶济世华佗本草
剖析灵魂鲁迅华盖
贤哲本心物我两忘
爱心奉献始于善待
妙手回春功在千秋
体察悲悯德泽后代
只为山花烂漫山野
只为快乐重新回来
第五篇:浅谈七言律诗的变通与拗救
浅谈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
分辨七律中的变通和拗救,跟分辨五律一样,要分析作品的实际平仄和原型格式,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去发现哪里存在着变通和拗救。
①七律中的变通及b2拗救
七言律诗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宗臣遗像肃清高。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古云霄一羽毛。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指挥若定失萧曹。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汉祚难恢复,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志决身歼军务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杜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要注意识别这些字:第一句第二字“葛”;第三句第三字“割”;第四句第五字“一”;第五句第一字“伯”;第六句第五字“失”;第七句第一字“福”,第七字“复”;第八句第二字“决”。这八个字,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诸葛大名垂宇宙”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这种推导方法,前面已有说明,此后不再细说。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句第一字“诸”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大”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二句第三字“遗”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四句两者平仄一致。第五句第六字“伊”规定用仄,实际用平,造成相邻两顿同平,是拗字;第五字“见”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可作救字。本句出现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b2拗救。第六句第一字“指”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七句第一字“福”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八句第五字“军”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
②七律中的变通及a1拗救
七言律诗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诸君何致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陆游《夜泊水村》
以上所列,在左的是陆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要注意识别这些字:第二句第二字“息”;第三句第五字“绝”;第四句第五字“泣”;第五句第一字“一”;第七句第五字“泊”。这五个字,古为入声,今读平声,要避免以今律古。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 “腰间羽箭久凋零”的原型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二句两者平仄一致。第三句第五字“绝'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四句第三字“何”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句第一字“一”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五字“有”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六字“万”规定用平,实际用仄,造成相邻两顿同仄,是拗字。第六句第一字“双”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三字“向”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五字“无”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可作救字。
五、六两句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a1拗救。第七句第六字“船”规定用仄,实际用平,造成相邻两顿同平,是拗字;第五字“泊”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可作救字。本句出现的一拗一救,其位置恰如所知,正是b2拗救。第八句第一字“卧”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三字“新”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
③七律中的变通及无序拗救
七言律诗 实际平仄 原型格式
二月二日江上行,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日暖闻吹笙。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花须柳眼各无赖,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紫蝶黄蜂俱有情。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忆归元亮井,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年从事亚夫营。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新滩莫悟游人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更作风檐夜雨声。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李商隐《二月二日》
以上所列,在左的是李诗的原文,在中的是此诗的实际平仄,在右的是此诗的原型格式。
此诗的实际平仄,按古音认定,除第四句第二字“蝶”,古为入声,及第五字“俱”,古为平声,其馀的字音平仄古今没有区别。
此诗的原型格式可以如此推知:把作品的第一句“二月二日江上行”的原型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作为起点,以七言的a1、b1、a2、b2句式作为结构材料,遵循与前一句在平仄上句中不断对粘、句脚不断对立的原则,推导出其后七句,合共八句,即可完成。
把此诗的实际平仄与原型格式加以对照,很容易发现,第一句第三字“二”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四字“日”规定用平,实际用仄,造成相邻两顿同仄,是拗字;第五字“江”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二句第五字“闻”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可作救字。
一、二两句的一拗一救,其位置难以预见,应属无序拗救。第三句第五字“各”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四句第五字“俱”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五句第三字“忆”规定用平,实际用仄,属变通。第六句第三字“从”规定用仄,实际用平,属变通。第七、八句两者平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