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怎样才合理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怎样才合理
新快报记者 肖萍 通讯员 汤捷
中考临近,最紧张的除了考生就数家长了。不过,日前有考生家长给本报打来电话,称孩子在家里大发脾气,不准父母再提“中考”二字。一筹莫展的家长紧张地问:“我们也知道,老是跟他说中考多重要他会紧张,可是,万一不提醒他,他在最后关头松懈了怎么办?我们可是从他5岁起就盼着他考上清华大学的啊!”带着这位家长的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指出,这位家长在反复提醒孩子考前不要紧张的同时,自己也犯了紧张的毛病,而紧张的原因在于他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太高。其实,孩子即将中考,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每个家长恐怕心里也都暗暗捏了一把汗,怕他复习不够扎实,怕他营养跟不上,怕他临考太紧张发挥不好„„因为期望和担心,不少家长都恨不得给快马再加几鞭子。不过,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指出,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如果表达不当,不但不能给孩子动力,还会变成沉重的压力。
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调整到怎样才算合理呢?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郝宏伟教各位考生家长几个办法:
首先,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志愿选择,要多了解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设计,可以帮助他们完善,但不要包办他们的理想。
不过,郝宏伟也承认,让家长完全放手,这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很难做到。他又提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请各位家长对孩子少一点期望,多一点理解,希望父母们不要成为鲁迅笔下的那种父母:一旦生了孩子,自己就不努力了,一切的梦想都交给孩子,让孩子来为自己的后半生努力。
如果连上述都不能做到,郝宏伟称,希望家长至少要把所有的期望都埋在心里,不要过多表达。因为根据前不久公布的广州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考备考期间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考生有很大部分压力都是来源于家长。可以说,家长的每一次督促、每一次对自己期望的表达,都有可能成为考生压力的来源
第二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哪个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哪个父母不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更是渴望找到一条培养孩子成才的妙方。然而,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仅孩子如此,父母也一样。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孩子更快的进步成长,成了许多家长努力的方向。
凡是当家长的都期望把自己孩子的德、智、体培养好,让他们能全面发展。因此,家长对自已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学习分数看得很重,也抓得最紧。父母也可以在孩子的身上好好打一个翻身仗,从孩子身上找回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让孩子给自已“长脸”。这就是我们听到许多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好好给我们争气啊。”而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厢情愿地下血本培养,指望自己的孩子长大能出人头地,成为一个什么科学家、舞蹈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因当年学业不利影响到事业不利的家长,更容易把成功的法则简单理解为学业优异。于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考核指标——就是学习成绩。孩子便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凡与学习和考试相关的就大开绿灯,凡与学习和考试无关的就一概让路,对孩子的生活起居过分呵护,吃要注意什么营养,玩要注意什么危险,恨不得除学习以外的事,都替孩子包办了才好,以免其分心。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各类学费的钱,为了孩子许多家长真的没了自己的生活。可孩子们又是怎么想的呢?他们在自编的一支歌中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侯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的孩子上学羡慕的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我们知道父母以一生的血泪换来的经验教训决不会害我们,可大多数的孩子不愿接受,要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验。也许我们在怀疑他们的经验是不是更多的是从他们那个时代来的,时代不同了,是不是经验也可能过时了。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验,可我们又是一代孝而不顺的人,或者说我们是阳奉阴违的一代。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候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抱同情?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小学生今年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性格内向,和同学往来平时就不多,最近越来越少。学习提不起精神、成绩下降,孤僻悲观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每天在勉强完成作业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究其原因:孩子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单位的工作一直不顺心,因此将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当看重,限制甚至禁止孩子的课余文体活动,以及正常的同学交往,最近孩子学习成绩持续下滑引起了他的不安,总觉得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反映的孩子情况,实质上所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问题,进一步反映的则是家长的心态问题和认知问题。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此乃揠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上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许多家长要求孩子顺着自己设计的模子去成长,不考虑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考虑是否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如:孩子的生理、心理、性格、智力等多种因素。而只从自己美好的愿望出发,为子女设计未来蓝图,硬性给孩子定指标,这容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与家长形成尖锐的矛盾。最终过高的期望往往使子女无法实现,只能成为泡影。实际上,每个人都各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有人喜爱摆弄文字但就不愿演算数学题;有人擅长动手实践而不愿抽象推理;有人能歌善舞而对体育却望而生畏。这也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说,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把握自己,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当然家长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但力戒“高、大、全”;力戒出现“强扭的瓜”;力戒“重压”。父母的期望值要根据内外条件的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不必拘泥于既定的目标,而应以最适合的为标准,才会有最大的效益。如今素质教育越来越为各界人士重视。我们的教育最终服务于生存和发展,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懂得,生存和发展仅靠智力与成绩是不够的,在未来更是如此。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独立能力、适应能力的培训、健康心理的指导,为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乃至人生理想,打造牢固的人格基础,这才是我们家长必须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最后,敬言各位善良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符合实际,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切莫一厢情愿。
第三篇:家长对中学生 学习期望值与家长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
家长对中学生学习期望值与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
——调查家长对中学生学习期望值及学习支持程度调查报告 摘 要: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学习负担,声势浩大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促使很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作了很大改进,书包轻了,作业少了。然而在这些衡量学习负担的“显性压力”相对减轻的背景下,那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隐形压力”一下子凸现出来,无处不在地挤压着孩子幼嫩的心灵。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家长往往把自己对社会压力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地贯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而忽视了孩子对这些压力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曾对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所表现出的情况,家长的期望值有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父母对我们都有着一定的期望,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在同样的教育下,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针对这个情况我提出了问题: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与支持程度怎样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并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家长
学生
期望值
支持程度
搭配
一、研究目的、对象、步骤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家长对中学生的期望值及学习支持程度的合理搭配问题,解决:“家长对学生的期望程度对学生学习成绩是否有影响?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与支持程度怎样搭配才能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问题。
(二)研究对象
学生为丹凤县武关中学全体学生。
(三)步骤与方法
1、前期调查阶段(时间为2013年10月中旬到10月底): 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及对学生学习的支持程度
2、案例分析及座谈阶段(2013年11月——12月)
3、后期成果分析阶段(2014年1——2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99份,收到有效问卷634份。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家长都对孩子得未来充满希望,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很大的期望值,都期望孩子将来“子成龙,女成凤”。同时,86%的家长因为经济条件和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无法给孩子的学习以帮助,如:无法经常性过问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业水平,孩子的“还可以”一句话就完成汇报。
在我国激烈的社会竞争条件下,父母们都是渴望找到培养孩子的妙方,家长对孩子都寄予很大的希望,家长的期望水平对子女的学业成绩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适度的期望有利增强孩了的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可有的父母遇到具体问题时,常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经脸,作为儿女成长最权威的指导手册,尤其不愿看到儿女去重复自己曾经的遗憾,许多父母知道自己缺什么,所以活得很累.于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不曾达到的愿望,往往就成了下一代的目标与使命。
父母对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对孩子教育的盲目,因客观因素当年没能如愿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不考虑孩子实际天赋,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成为个什么科学家、舞路家、各类明星、企业家„„,来圆自己当年的梦想。现在很多家长违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不重视子女智力的开发,而是强行灌输给他们许多当前年龄无法认识的思想,其结果必定是令孩子困惑,家长失望。另外,素质教育展开以后,很多家长不能深入的理解素质的涵义,认为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多学一些文体方面的知识,掌握特长,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他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考出好成绩;另一方面还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按他们的意愿学习。这样一来,家长的高期望涉及面反而更宽了,学生不仅没能“减负”,反而增加了负担。各种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肩上,令学生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无法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一旦不堪忍受学习重负,很容易滋生厌学情绪,极大的挫伤学习积极性
因此对子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命令子女必须照办,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其结果又怎样呢?高分低能者多,高智商犯罪者多,低分自杀者多。有谁知道父母为了孩子忙工作、忙家务,忙着挣为孩子付齐各类学费的钱。可孩了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大人教育我是为我好,可有时侯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一个中学生的文章中有这样语段,似乎很能代表孩子们当前的心态。“我们想用自己的经历反驳父母的经脸,我们在他们教育我们的时点点头,然后做自己要做的、想自己要想的,再编个故事去骗骗父母,他们会信”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有何感想?是为父母们鸣不平,还是对孩子同情? 家长过高的期望,脱离孩子实际的要求,不仅不会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作用,只会影响智力发展,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产生愤怒情绪;而控制过度与过分干涉所导致的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胆小怯懦,丧失独立人格,二是造成青少年儿童情绪上的抵触性,滋生叛逆心理。尤其是那些自身智力开发状况、身心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在父母过高期望的压力下,会产生出消极、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悲观、偏执、自卑等人格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进而更加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可见,过高期望通常由于反作用而失效,影响子女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其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尤为不利。此乃拔苗助长之举。孩子经过努力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会丧失上进心,产生自卑感,心理蒙盖着一种失败者的压抑感,这对孩了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
三、调查的思考
(一)、家长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值 第一、家长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的个体差异
1、家长要具备理性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明确,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成长方式,不要盲目地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孩子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家长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成材观,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理性分析孩子的实际情况,民主平等地对其进行教育,避免盲目横向攀比。
2、家长和孩子应确立共同的期望区间。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来讲仅仅是一种附属驱力,这种附属驱力必须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驱力才能对学生本人产生激励作用。有很多家长每天对孩子讲述自己对其的期望,然而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就是因为孩子并没能有效地转化并利用这种附属驱力,反而成了压力甚至阻力。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应与学生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意愿相一致,寻求得到孩子的认可,产生一个父母与子女的都乐于接受的共同期望区间。只有孩子从内心认同并乐于接受父母的期望后,才能从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鞭策与激励作用,才能转化为自身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必须理性,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情况。只有这样,家长期望才会成为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的有效教育手段。
3、家长应准确掌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家长在为孩子制定期望水平前,应该全方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与心理现状,对其实际能力与发展潜力进行判断,推测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期望。那么期望价值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指家长应该以孩子的现有水平为基础,提出略高于此的要求,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合适的期望水平还必须以合适的、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拓宽期望面,不要只局限于智能与学业。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
第三、表达适度,激发潜能。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孩子,生存于信息时代,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天地里,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样的生存空间里,孩子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一种被动的习性,习惯于等待信息与指令。比如说,凡事都要大人说了才去做,每天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两三小时,被动地接收着电视上的精彩节目。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导致主动性与创造水平较低。
(二)、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是学生前行的推手。
第一、关心孩子,经常玉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向真善美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和孩子交流,恐怕交流引起负面的影响,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很简单,有人关心、牵挂、沟通,孩子时愿意敞开心扉与大人交流。作为成年人,对方向的把握应该比学生强一些,这时候,交流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尽显,无形中的评判在孩子内心产生撞击,不愁孩子犯错等。
第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孩子,使学生有内心深处的依赖。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底线就是“别犯法就行了”。这都是消极的态度。其实,学校的教育方针是经过百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如果家长能和学校配合,能配合各方教育力量,这是一种捷径。作为学生而言,他的神秘是虚伪的,只是不愿意被戳穿而已,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通过各方了解,完全掌握孩子,学生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对家长的崇拜,也就会严于律己。
第三、精神的交流,激情的感染,孩子茁壮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感染,需要激情,需要一个“场”。看一场激动人心的球赛,你会产生运动的冲动;听一位心态健康的残疾人讲成长经历,你会觉得自己很幸运,生命很宝贵。要做好一个家长,你需要找到一个可以给你动力和自觉、积极情绪的“场”。
很多家长都有一箩筐忙碌的理由,孩子只要没出现“问题”,就似乎难以“专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很多可以演变成问题的细节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是,如果你经常和老师交流,经常和孩子们沟通心得,你就会找到自己孩子的问题隐患、发展潜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找到最具体、最快捷的方法。比如所说的赏识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和孩子一起讨论各种问题的具体的方法、分寸、细节,都可以和有经验的家长取经,很多细节也可以直接拿来用。
四、总结
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也有很多,在这众多的影响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适度的期望与合理的支持是一重要推手。“跳一跳,够得着”,“两个人靠在一起就是温暖”,家长朋友们,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努力把“期望值与支持”合理搭配好!
第四篇:家长怎样对托管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怎样对托管孩子进行教育
四周静极了,我躺在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眠,二姨太不公平了,伟哥哥过生日就可以邀一群朋友到外边去吃饭,今天我过生日为啥就不可以了,虽然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午餐也非常丰盛,可我觉得他们明明是两个眼睛看人,虚情假意。要不是我爸爸每月给他们寄的生活费高,他们会这样吗?今天也是,我满14岁了,爸爸妈妈也不回来,只是发了一个短信祝我生日快乐,有这样当父母的吗?伟哥哥过生日那天,二姨带着伟哥哥到游乐场玩了一下午,伟哥哥回来给我炫耀了一个星期,我真的羡慕嫉妒恨,恨得我牙根发痒……
——摘自李韵的日记 今天真的很郁闷,这一个月来,我确实是努力学习了的,为啥成绩差的又是我?人家语文考80多分,我却70刚出头;人家英语考九十五六,我我却只有七十来分;虽然我数学不错,却与他们没啥差别,唉!怎一个“烦”字了得。本想和张叔叔何阿姨他们聊一聊,可看着他们那双对我充满希冀眼睛,我又无语了,他们虽然对我很好,可我也不可能老去烦人家呀。要是爸妈在身边该多好啊,我可以找他倾诉,我可以在他面前痛哭,哪怕被爸妈一顿暴打,我也觉得是痛快的。可爸妈不出去挣钱行吗,他们为这个家已经够辛苦的了,我如果再不争气,真的愧对他们了。可我成绩却老是提不上去,我该咋办呀?我该咋办呀!……
——摘自王晓娟的日记
以上两则日记均出自被父母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管的孩子的日记,从这两则日记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群体孩子的共同心声:渴望亲情,渴望平等,渴望被关怀,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获得成功,渴望„„如果在这段时间疏导不当的话,可能诱发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调查显示,托管孩子存在的共同问题有:部分孩子存在内心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心理、寂寞空虚心理、逆反心理及与父母的疏离隔膜感。在行为习惯上,有些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性,甚至违法犯罪。
而我们当前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进城就读的农村学生在逐年增加。而很多学校又明显存在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不能提供食堂和宿舍。因此,不少孩子被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成为“寄养教育”一族。而孩子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缺少亲情,孩子的学习、性格、人格都容易出现问题。品德培养、心理疏导、亲情教育已经成为“寄养教育”中的三大“缺位”,由于缺乏监管和关爱,托管孩子侵害他人或被他人侵害的事件屡有发生。那么,家长怎样对托管孩子进行教育呢?
1、充分信任托管家长。作为学生家长,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既然已经把孩子托给别人照管,就应该对托管家长有一种基本的信任和尊重。有的家长可能太过于关注孩子,总是对孩子不放心,会经常给托管家长打电话,遥控指挥托管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有时候情况有不是很了解,过多的干涉往往会让托管家长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同时也容易导致家长和托管家长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不要对托管家长过多的猜疑,或者总是问自己孩子一些有明
显诱导性的问题,从而产生对托管家长的不信任。
2、加强与托管家长交流沟通。家长和托管家长要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双方增进了解,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对于孩子反映的问题,家长应该和托管家长联系,了解情况的真实性,通过多方了解核实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家长应详细地告诉给托管家长,便于托管家长教育和管理。
3、维护托管家长的威信。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托管家长的是非,不要经常性地和孩子谈论或抱怨花了多少多少钱,既然是亲戚朋友,你大方一点,多花一点,又有何关系呢。他可能对你的孩子更好一点,管得更仔细一点。如果你斤斤计较,托管家长会怎么想,你的孩子甚至还可能认为:我的爸爸妈妈给了你钱,你就应该为我做各种事情,稍微不满意就表现得不高兴,甚至说一些难听的话,让托管家长无法进行管理教育。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尊重托管家长。
4、平等对待两家子女。家长异地工作,不能经常与孩子见面,要经常性地给孩子送一些小的礼物,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孩子生日时能陪孩子的,要尽量陪孩子过生日。买礼物时,不仅要给自己的孩子购买,最好也给托管家长的孩子也过买价值相同的礼物,这样,托管家长在给自己孩子买礼物时,也会给你的孩子购买一份价值相当的礼物,这样你的孩子不至于心里纠结,产生偏激的心理。
5、经常和孩子交流。家长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络聊天、书信等各种方式经常性的和孩子交流,不仅可以详尽地了解孩子的情
况,还可以通过交流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使孩子增强亲情观念。家长把孩子接到身边或者回到孩子身边时,要尽量陪着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多在一起活动,让孩子感受亲情,但是不能溺爱、放纵,要严格要求。
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管教育,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沟通交流得法,同样是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营山县城北实验学校唐红)
第五篇:培训时间怎样安排才合理
培训时间怎样安排才合理
许多公司HR在组织培训时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培训到底应该放在什么时间?是工作时间,还是非工作时间?选择业余时间培训不影响正常工作,但员工不好组织,培训效果会打折扣;而工作时间好组织,但对工作又会有影响,而且老板一般不愿意。那么,请问:
1、你们公司有碰到过这种难题吗? A、有
B、没有
2、如果有,面对培训时间的难题时,具体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如果没有,请问你们是如何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的?
暂时没有遇到这样的难题。
我们的培训,一般都尽量安排在工作时间培训。不管其他具体的操作,如果是跟工作有关的培训,个人赞成有基层人员参加的培训,公司在上班时间实施。因为培训也是公司的一项投入,而投入是为了公司产出。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至于培训时间到底是上班时间合适,还是休息时间合适,可以区别对待。劣者拙见,可以从培训的内容和培训对象两个方面来鉴定划分,具体如下
一、培训内容
1、基础知识培训--100%
。像入职培训、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制度类当然是上班时间培。
:
训,不然刚开始就给受训者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正式融入团队呢,就琢磨着什么时间离开
2、专业技能培训--100%
。像财务报销流程、HR知识普及、技术类培训等也适合在上班时间培训,因为此类培训的目的是希望改善工作流程、或优化工作成效所设的科目,一般也不会下班培训。
3、素质技能类培训--70%
。像职业心态、沟通能力、口才培训、谈判培训等有关员工素质或技能的培训,如果在上班时间培训最好,部分课程下班培训也可。下班培训的课程可以留在档案库、或者跟评优等挂钩,在员工提升能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讲师嘛,肯定要按课时给讲师费了。
。像管理能力培训、领导能力培训、战略类培训等中高层的培
。不过,4、管理战略类培训--50%训,较少的分上班还是下班培训。原因或许是中上层人员素质高、觉悟高吧,呵呵中高层的培训形式也自由了很多,像座谈会、研讨会、案例分析、专场培训、现场参观等,相对比较轻松自在。
5、其他的,像拓展培训之类的,大家如果觉得比较好玩,则在休息时间比较容易接受。特殊培训不再讨论。还有,像英语培训或其他跟工作现在联系不大,但可以提升员工能力的,可以下班进行,不强制性参加。
二、培训对象
1、基层员工--100%。基层员工都尽量选择上班培训,大家的工资不怎么高,且时间安
?你让我下班培训,算加班费或工资或许我也考虑,但排都比较充实,你还忍心让我们加班效果不保证(我猜大家这样想)。其实,如果多增加现场培训,或者“传帮带”则不用考虑那么多的难题,是否?
2、中层员工--80%
。中层员工,培训的方式虽然不少,但也基本在上班时间进行。当然,如果我们是公司的梯队人员,偶尔下班培训,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除非,本次培训对我的前途发展非常有好处,或者培训是我向往已久的,我会欣然接受,嘿嘿
3、高层员工--50%
三、总结
有基层人员参加的、或基础类的培训一般都放在上班时间进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照顾培训人员的心理感受。
中高层的培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培训的组织形式安排,可以上班时间,也可以下班进行。
越到高层,下班培训的可能性越大,大家接受的可能性也越大。
。参考上面第四点,基本一样,不再多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