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花生听课记录
《落花生》听课记录
贵和小学 刘淑霞
一、谈话直奔课题:
1.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
15、《落花生》,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
15、落花生;生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许地山)3.课下你了解了许地山的哪些资料呢? 4.指一名同学读搜集到的资料。
5.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只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就行)
二、展示预习情况
1.分小组检查课前预习情况。2.学生反馈。
3.师出示反馈的容易出错的字词。
茅亭
分钟
后园
空地
居然
播种 4.找出班级里导学案做得最好的同学来读。5.让这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语。
6.是特别强调播种的“种”读四声时,表示一种农活;读三声时强调的是一种过程,是播撒下种子的意思。
三、走进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请你快速读的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围绕着落花生具体写了那几件事?请用抓课文中关键词的方法概括。
2指一生回答: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3.师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4.课文就是写了这几件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几件事中,课文用笔墨最多的是哪件事?(议花生)
(二)深入理解
1.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来到那个议花生的夜晚。请大家默读课文3—15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2.你觉得哪些关键的字词让你感受格外深刻?指学生回答。有的同学起来读课文,师矫正是抓关键词。(最可贵、埋在地里、挖、挂在枝头)
3.指名读这段话,关键词的地方重点读,感受一下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几名同学按要求读这段话。
4.从红色的字和蓝色的字你发现了什么?(一高一矮,一挂一埋)学生回答这是对比的写法,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花生的可贵。
5.再齐读这段话,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6.再读孩子们和父亲对话的段落,为分角色朗读做准备。
7.学生谈感受:师指导要把眼光放远一点。(花生好处很多、可以榨油、价格便宜......)8.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讨论: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啊?(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a、穿的很好,很漂亮;b、不能光看外表你还要看内在;......)9.怎样才算有用的人?举个实际例子说一说?(解放军、环卫工人、教师......)我们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对别人有用的人。
10.师小结:同学们跟老师来看一下板书,这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我们懂得了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我们更懂得了做人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做一个默默无闻、朴实无华对别人有用的人。同学们,许地山能从这样简单的落花生认识到这么深刻的道理。那么冯骥才的《珍珠鸟》也是这样一篇课文,默读16课《珍珠鸟》看看人和鸟是怎样交往的,你又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将你的感悟整理提炼成一句话,用最秀美的字写在你的书签上!
四、学习16课《珍珠鸟》 1.交流默读感悟:
a.信任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b.友谊之树上只有一颗果实,那就是信赖!c.人对动物给予保护,它就会给人信赖!
d.假如你想得到别人的信赖,你就要真心对待别人!
......2.体会重点词、段
师出示课文段落:(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你看,这小家伙竟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画面定格在这里,谁想美美的读一读这段话?
a.一生读。b.师生齐读。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对这句话感受非常的深,就像你们刚才写在书签上的那些话,课下把你写的话送给你最信赖的朋友。3.小结: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冯骥才的《珍珠鸟》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许地山的《落花生》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这样,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3.《钓鱼的启示》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实践起来却很难。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试试。
所以,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也要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更要学会感悟生活!(师板书:感悟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李雪峰的《生命的林子》,梁晓声的《回家》,金帆的《战士的歌》。2.小练笔: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写下你的感悟。
第二篇:落花生听课反思
《落花生》听课反思
张银秋
今天上午我听了王会玲老师上的《落花生》一课,王老师首先是简介作者,而后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梳理文章流程。文章是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顺序来写的,王老师首先对前三个部分稍加引导就把重点放在议花生上。在学习这一部分时,王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父亲的话,从中悟出花生的品质,后来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习体会如何理解对父亲的话也就是对于做一个有用的人的理解,最后老师还用问题的形式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整节课的条理非常清晰,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但也留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一、教学方法传统
这一节课虽然教学流程清晰,突出了议花生这一重点,但是教学中,老师讲解得很多就显得太传统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教师仅仅是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的服务者、配合者、支持者的角色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果老师改变讲授引导的方式,而让学生选择自已喜欢的段落自读自悟,而后师生讨论,效果应该会更好。关于对苹果和花生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辩论的形式展开。
二、价值观引导不够深刻
这节课的教学老师能够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最终完成了 教学任务,但是难点没有突破,即对苹果和花生价值的认识,老师引导得还不够深刻。这篇文章是老文章了,但老文章在新时代下肯定会遇到多元解读,而老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文中父亲的话所倡导的价值观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做人要像花那样默默奉献当然应提倡,但若学生深埋地底待人挖掘却不可取,新时代里竞争如此激烈,你勇敢地展示自我,但也有人会说“是金子总会闪亮”,但我想,那只是对金子而言,它的开性永远不变,注定了它有资本去等待,而人就一样了。我们常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如果被埋没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伯乐未发现你,岂不可悲。对于苹果的认识,我们则要防止学生一味地它到它的炫耀的缺点。其实,苹果是那种既好看又实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排斥他呢?更不能拿花生的长处去比苹果的短处。正如一位同仁所说:像花生那样的人生并不是唯一选项择,在这个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时代里,有人像太阳那样光芒四射,有人像林中的小树那样静静不动,有人像大海那样深沉,有人像小泉那样清明,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做人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而不是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抓住其积极的一面。
三、文章内涵挖掘不够深刻
父亲最后的期望也就是让孩子们 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其实这句话,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什么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这个问题朱老师引导学生说了,有学生就举例说清洁工等等,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我总觉得很像在听一句宣传口号一样。多少年来,我们一讲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学生马上就会想到清洁工,我在想除了清洁工,就没有别的人是无私奉献了吗?我们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例子的时候,为什么就不举一些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密切一些的例子呢?像老师、医生,还有他们的父母亲,街上做生产的,盖房子的、修车的„„这些人难道没有用吗?为什么说清洁工呢?就好象一说到要帮助别人时,学生就会说我们要扶盲人叔叔过马路,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盲人要他们来扶阿!
2、怎样才能做有用的人?我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最后应着重的话题,教育是什么,是要教育学生做有用的人,要想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那就需要从小练就一些本领,否则将来就有可能成为没用的人,所以我认为老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一味地对他们说我们要做有用的人,这样的大话实话尽量少说,否则我们的学生今后也不是只会说实话不付诸行动的实谈派。
四、课后延伸没有体现
这节课老师没有留下拓展作业很遗憾。什么是教育?一位伟人曾说过:“教育就是丢弃了学校里的所学之后所剩下的”,这句 话的意思,应该是离开学校后能有所创新,那么这一节课之后,我们能在学生的生活中留下点什么呢?如果让学生写一篇《苹果与花生》的童话该多好。
第三篇:落花生听课感想
听课感想
听课人:许**
2011年10月21日上午第一节,听了本校五年(1)班语文老师黄老师的课——《落花生》以后,感触颇多!在这里,谈谈我听完课后的一些感受。
在课上,黄老师无论是从对教学内容大方向上的把握,还是在教学细节上的处理,都很好地体现了课堂上对教师学生主体的尊重以及教师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是在这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落花生”与本文作者许地山的关系,并学习许地山的资料。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快地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相应的基础。
其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此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开火车朗读生字词,再由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从而让学生在听、读、思考中把握生字的读音,并在认识生字的细节中培养学生咬字清晰的习惯。
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教师还请了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在评价他人朗读时有从这几个方面认定朗读质量:
(1)朗读是否流利;
(2)声音是否响亮;
(3)感情是否投入。
此外,在深入评价与建议后,学生们还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按照对课文的理解,进行示范、朗读。很好地调动了班级其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意识。在学生的朗读意识中,这种由读准课文到读好课文的转变,无疑会让一个班的学生在课文朗读水平上有着有显著的提高。这种朗读意识也是一个教师对学生良好朗读习惯将进行长期培养的成果体现。
再次,在学习课文语段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个别词汇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文章大意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堂上,教师还通过让学生理解某些词汇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创作能力。如在对“居然”一词的理解以及在第一自然段的并列关系中到底是运用“,”还是“、”的问题上,教师既是通过联系生活常识以及生动形象的解释,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最终掌握本课时的重点并攻克难点。
总之,在本次听课的反思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无论是教学经验还
是教学方法,作为新教师的我还有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因此,今后我应该更加注意:
(1)从细节做起,尽可能地不放过每一个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机会;
(2)时刻不忘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只有多多学习,多多实践才能有利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教学经验,成为学生们学习之路的引航者。
第四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范文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庐山的云雾》 第2课时
过程:
一、复习巩固: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这一课,读课题,读出吸引力。
生:(有感情地朗读)
复习生字词。(字的结构、部首、读音)
增 光 添 彩
(上大下小)(下半部分勿写成“小”)
笼(注意读音)“返”的第4笔
遮 半包围结构
师:课文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变化又多、又快、又美)。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庐山云雾的特点吗?
生:(畅所欲言)
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品文的方法。
师、你觉得这节课我们该解决哪些问题?
生:
1、作者是怎样把这两个特点写明白的?
2、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师: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庐山云雾的特点写清楚的?
第一小节:
生: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尤其”可以看出来。
“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体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人们漫步山道有虚
无缥缈的感觉。
(教师补充词汇:缭绕、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读完这一小节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仿佛自己如临其境。
师:读好这一小节,读出美。
第二小节:(千姿百态)
生:这一小节,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句式基本相同。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
写作顺序由上往下。
师:你最喜欢哪个位置上的云雾,为什么?
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分句,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仿照书上的句子来说说别的位置的云雾。
(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的错句进行纠正,适当补充词汇。)
(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瞬息万变)
生:这一小节,作者运用了一些词语,突出变化的快: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师: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都是作者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好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揭示中心: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欣赏庐山云雾的美景。
体现出作者喜爱庐山的云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像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评:这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质疑部分便慢慢指导学生该如何来品味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以往地学习自己探索出品文的方法,而并未采取繁琐地讲解。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通过启发、点拨,让学生充分地想象、概括、说话、读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说说云雾的瞬息万变吗?”。此外,李老师还注重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补充好词、纠正学生的语病等等。学生学得
带劲,课堂气氛十分活泼。
听 课 记 录
听课对象:三(6)班 李音 老师
听课内容:习作3 《春游》
过程:
一、看图:
师:你觉得图中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点?
要求:按顺序说,要体现三年级学生的水平。
生:燕子从南方回来了,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麦苗、岸边的小草长得正旺、柳条、河流、鸭子、花
二、学习例文:
师:有一位小朋友就用文字写出了春天的特色。
请同学们用“~~~~~~”划出观察的地点
用“(三角形)”划出看到的景物
生:麦田旁 麦苗 绿油油 泛起波浪
小河边 桃花、小草、河水、鸭子
(清、缓慢、荡起波纹)
师: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的呢?
用圈把相关句子划下来。
(划句子)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生:
1、麦苗:不光写出颜色,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2、娇嫩的景物 让人不忍去破坏它。
3、鸭子:春江水暖鸭先知
动作写出了鸭子的可爱。
师:作者选出了最能体现春天到来的动物,鸭子选得与众不同。
齐读例文。
三、指导习作:
师:那天春游,哪些景物能体现春天的特色?该怎样来写?
归纳要点:
1、写景不需要写人或事。
2、有详有略,选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来写。
3、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
学生口头说景:(内容见板书)
可挑选景物有详略地进行描写。
四、板书:
阳光、空气、风
花 柳树 动物
五颜六色 千姿百态(杜鹃、紫藤)
柳枝吐翠 柳絮飞舞(枝、叶、絮)
柔软
忙碌的蜜蜂、昆虫
草
小河
评:课堂伊始,通过仔细观察图,进而说图的方式,使学生能将自己说的内容与例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例文的缺陷,为自己的写作指明了方向。整堂课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例文,来发现写作手法与要点,而并未框定学生的写作内容。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易于写出精彩的文章。“观察景色的地点之间转换要有连贯性。”这一写作要点的归纳,也使学生明白文章的条理性十分
重要。
第五篇:听课记录
小壁虎借尾巴
一、随音乐拍手进场。
二、引入主题。
①森林里举行一场比赛,看看谁的尾巴最有用。
②出示图片,问:谁来参加比赛?(观察图片)
③谁的尾巴没有了?没有尾巴怎么办?
三、讲述故事。
①边讲述边提问。
②提问:故事内容。
③帮助幼儿巩固故事内容。
四、出示盒子,让小朋友猜猜。① 出示字卡,② “壁虎”、“小鱼”、“老牛”、“燕子”
②学习字词。△以动作加深印象。△教师做动作,幼儿猜。
△检查幼儿掌握情况。
五、小结:教育幼儿懂的爱护动物。优点:①教师教态较好。
②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气氛较好。
缺点:①没有更好地掌握本次语言教学活动的重点。(学习礼貌 对话,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动物尾巴的区别)
建议:①故事第一遍,教师要完整地讲述。
②加强故事中的礼物对话,教育幼儿平时向别人借东西 时要有礼貌。③让幼儿知道不是所有动物的尾巴断了都可以长出来。风儿来了、律动
二、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①让幼儿说出这是什么地方。
②让幼儿听“风”声。
③依次出示教具“风”、“树”、“草”、“小宝宝”
三、引出课题“风儿”。①教师逐句教幼儿儿歌。
②教师逐句带领幼儿朗读儿歌。
③幼儿集体朗读儿歌。
④请个别幼儿朗读。
五、出示字词:树、花、草、风、头发、弯腰、点头。
①教师带领幼儿朗读。
②教师任意抽取一张字卡,幼儿回答。
③个别回答。
六、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儿歌?把这首儿歌送给爸 爸、妈妈
优点:①教师教态活泼、自然。
②利用“风”的声音较好。
缺点:
①教学活动内容有些多,对于大班的幼儿很难全部掌握。②注重侧重点,不能全部兼顾。
③教师个别发音发音不准。
④教学活动环节不够紧凑。
建议:①分清侧重点,加强学习。
②在朗读儿歌时,设置情境教学,如有些背景音乐。
③ 语言课重在法杖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幼儿为 主体,引导幼儿说,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小白兔找太阳
一、问好,音乐律动(合拢放开)
二、出示头饰,“小白兔” ①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
②引入课题“小白兔找太阳”。
三、教师讲故事,边讲述边出示教具。
①提问。
②学习字宝宝“兔”“子”。
四、游戏:丢手绢。
五、第二遍故事(教师讲故事)
提问:为什么它们把“灯笼”“萝卜”“气球”当成太阳。
六、提问总结: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会发光,照在 身上暖洋洋。优点:①具丰富,准备充分。②教师语音语速较好。缺点:①教具利用不够。
②引入课题衔接不够紧凑。
③头饰太大。
建议:①在引入课题时,应让幼儿自由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太阳 是怎样?
②第一遍故事要完整讲述。
④ 重点让幼儿掌握故事中角色对话,掌握太阳的特点
《猴子学样》 导入:
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一位神秘客人,闭上眼睛,数三声,1,2,3,当孩子们睁开眼睛时,老师已经戴上草帽,贴上白色胡须,扮演起了老爷爷的角色。
二、进入主题:1观看绘本阅读的图片,强调幼儿仔细观看。
请幼儿回答你看到的现象,其中猴子表情奇特,请幼儿前来表演。2继续播放下一幅图片,再次强调幼儿仔细观看,之后老师会进行提问。
请幼儿讨论并举手回答故事可能的发展情节。
幼儿回答完后,教师加以引导图中人物如何。
3图片播放结束,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整个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加上肢体动作。
4故事讲完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幼儿回答。
如:谁抢走了老爷爷的草帽?
老爷爷生气时的动作?
老爷爷是如何要回草帽的 1老师以老爷爷身份出场,切合主题,容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在观看图片之前,强调幼儿仔细观看,提高幼儿的 注意度。
3、教师在讲述故事时要生动形象,富 有表现力,大胆夸张。
《寻找空气》
一、导入:
1先向来听课的老师们打招呼“老师好”
二、进入:
1、教师拿出一个空瓶子,问:“孩子们瓶子当中有什么呀?”
2、教师在孩子脸前捏捏瓶子,感受气体的流动。
3、把一张废纸放进瓶子里,把瓶子竖直放进事先准备好的水盒中,问“瓶子中的纸湿了没有?”
幼儿大都回答“纸已经湿了”。
4、教师拿出瓶子发现纸并没有湿,幼儿对此感到很惊讶
教师问: “如果瓶子不再竖直又会怎么样呢?”
5、教师转动瓶子,让瓶子不再竖直,发现水盒中有气泡冒出,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6、幼儿在得知空气存在时,继续讨论空气的性质,教师分发方便袋,请幼儿收集空气,了解空气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性质。
三、结束:外面的空气很新鲜,我们出去寻找空气、开始请幼儿与听课的老师们打招呼,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2、教师提问问题不明确,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讲述内容过多,应考虑幼儿的接受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