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

时间:2019-05-13 07:5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

第一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一、重点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故不为苟得也。苟:(3)贤者能勿丧耳。

丧:

(4)所欲有甚于生者。甚:(5)蹴尔而与之

蹴:

(6)万钟于我何加焉。加:(7)妻妾之奉

奉:(8)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9)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

何加:(11)由是则生。

由是:

(1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13)乞人不屑也

不屑:

二、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三、一词多义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

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故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四、词类活用

1、蹴尔而与之

蹴:

2、万钟与我何加焉

加: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五、理解性填空

1.本文以“鱼”和“熊掌”作比,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而得出“,”的结论。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因为:。

4.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在《鱼我所欲也》进一步阐明孔子的思想,表明生死义利之辨的句子是:。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2.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4.从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7.《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七、课外文言文:《河中石兽(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木杮:木片。河兵:治河的士兵。1.解释加点的词。(1)曳铁钯

(2)再转不已 ..2.翻译句子。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第二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3、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5、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8、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20、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21、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25、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6、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7、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28、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9、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3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3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3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5、理解性默写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⑵、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⑶、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⑷、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⑹、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⑺、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⑻、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⑽、《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6、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3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8、“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40、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4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4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4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0、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52、“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3、“故患有所不辟”“患”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4、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5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56、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那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5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5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59、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60、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61、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2、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6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6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6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6、《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67、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你所知道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8、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69、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70、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71、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第三篇:《鱼我所欲也》 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 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二、实词积累(1)欲:想要。(2)于:比。

(3)苟得:苟且有得,这里指“苟且偷生”。(4)恶:厌恶。(5)患:祸患,灾难。(6)辟:通“避”躲避。(7)如使:假如,假使。(8)为:做。

(9)丧:丢掉,遗失。

(10)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11)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12)呼尔:吆喝着。(13)与:给予。(14)蹴:用脚踢。

(15)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6)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7)加:好处。

(18)辩:通“辨”,辨别。(19)奉:侍奉。

(20)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21)与:通“欤”语气词,吗。(22)乡:通“向”,从前。(23)已:停止,放弃。(24)本心:天性,天良。(25)何加:有什么益处。

三、相关成语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四、相关对联

1贫贱不移颜回有丈夫之志

威武不屈天祥存英雄之举 2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依口味取舍

生同大义非能共存,据良心抉择

五、原文填空

1、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4、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8、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六、问答题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 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略。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第四篇: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三、课文理解

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2.概括段意:

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正面论证)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舍弃礼仪,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 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参考:

(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陈

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4)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

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 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舍生取义” 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7.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8.《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善论”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原文回答)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即羞恶廉耻之心)

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五篇:《鱼我所欲也》中考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复习题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2.请就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本段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首先举穷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赞扬舍生守义之人;然后,举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批评了见利忘义之人;最后,指出“见利忘义”之人已“失其本心”,总结全文。

3.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来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利益与名声等好的事物不能同时都得到,不能药理这种好处又要那种好处。

4.第一段中的两个反问句(如诗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诗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什么作用?

用反问句强调事上有的东西比生重要,有的东西比死更令人厌恶,暗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将失去准则,作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此,这样反问有警醒人心的作用。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的也”。在作者看来,什么情况是“苟得”?

为了获得利益或生命无视道义的存在,而放弃了道义。6.“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按作者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辟患”?什么情况下可以“辟患”?

在义与利、生于义相冲突时,如果贪生足以害义时,不能见利忘义,当求生而不害义时,就可以“辟患”。7.在作者看来“贤者”有怎样的特点?

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强势所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8.古语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广为人知的名言,它给人以怎样的教益?

做人要有自强的精神,有尊严有骨气,不能卑躬屈膝。9.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强调他对人的重要性,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说明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放弃人格和尊严。

10.“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说明什么道理? 往往不合礼义的利益在多,对人根本没什么益处。11.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写作本文? 一些人见利忘义了,失去向善的本性和羞恶之心了。12.“是亦不可以已乎”中的“是”指什么?

一些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不义之财,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

13.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赞扬里什么?批评了什么? 赞扬时刻保持人格、坚守道义、敢于舍生取义的正气和精神,批评放弃人格、见利忘义的丑恶现象。

14.文章结尾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所说的“本心”是什么?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

本心即向善的本性,即羞恶之心,指舍生取义之心。这句话指出了见利忘义的严重后果——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以此突出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15.孟子主张“舍生取义”,而当今社会的人们更强调“热爱生命”,这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舍生取义”是从人格尊严的角度来教育人们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屈服于邪恶的势力。“热爱生命”是从人生态度角度来告诉人们要热爱生命,不能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

16.如何解释作者所说的“义”?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义”是什么?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议的行动。舍生取义的义指道义和礼义、正义。诚信、真诚、诚实、守信。17.孟子有许多表明“义”的名言,请你写出一句相对完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8.在人生面对抉择的时候,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那么在今天这样物质极为丰富,外界诱惑极为繁多的社会中,孟子的这一主张将在你“选择”的十字路口给予怎样的指导呢?

当自己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应坚持牺牲小我的原则。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思考题

1、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2、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用原文回答: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10)人的本心是什么? 3.思考、1.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2、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4、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 ⒉本文中心论点—— 3.“不为苟得”的原因: 4.“有所不辟”的原因:

5.“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6.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 7.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 8.“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9.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10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

1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理解。

1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案:

2.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9.丧失道义。10.舍生取义 3.

1.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提出“舍生取义”的道理。

2.观点:舍生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3.(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4 1. 舍生取义 2. 舍生取义

3. 所欲有甚于生者。4. 所恶有甚于死者。5. 义与不义。

6. 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7. 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8. 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9.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0. 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1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下载《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鱼我所欲也》复习题学生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鱼我所欲也和出师表复习题d

    〈鱼我所欲也〉 简答题 1.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汇编)

    鱼我所欲也说课稿(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鱼我所欲也》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 二、重点......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下面是聘才网小编整理提供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鱼我所欲也》教案(一)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知识:1. 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对论证......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