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 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 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 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所有诗词的精髓,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富,灵魂更加饱满。林妹妹的诗词我们在上面也提到过,被元妃以及众姐妹称赞。原著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元妃要众人当面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只写三首,有一首实在想不出,黛玉帮其写了第四首《杏帘在望》,呈上后“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黛玉的诗词能得到元妃赏识,那也真真可谓是才能突出了。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姐妹组成了海棠社,第一次就以海棠为题进行创作,众人都已交卷,唯独林妹妹只字未写,李纨前来催促,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姐妹看了都不禁叫好,说“果然与别人又是一样的心肠。”一挥而就就能写成如此令众人叹服的佳作,这位潇湘妃子着实令人痴迷。她的诗词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至今也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去赏识,去借鉴,去超越。
二、林黛玉诗词的分类与分析
我们常说借景抒情,歌以咏志,不论是欢喜亦或者忧愁,古人总是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林妹妹这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感情的宣泄也正是通过诗词。诗词成为了她生命与灵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诗词中林黛玉是最“真”的,她最真的表达自己的爱,最真的宣泄自己的不快,最真的感叹自己的身世,最真的抒情咏物言志。
(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哀音篇
林黛玉是自卑的,她常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攻击别人,其实是她敏感脆弱的心理在作祟,她就像一个刺猬,竖起浑身的刺来刺伤别人保护自己。她的内心世界是自卑的,《葬花吟》、《题帕三绝句》、《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是黛玉内心世界和悲剧命运的自我写照。小说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感伤自己的世,迷茫自己的感情,在众人欢乐的时候独自创作出了《葬花吟》。这首诗三百四十七个字,却道尽了林黛玉一生的身世遭遇,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密联系,揭露了摧残花的残酷自然界以及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整首诗看似写花,其实是写人,将自己的身世,遭遇,命运,真情,思想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中。《葬花吟》分为出外葬花与葬花归来两部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开篇就写出了面对花开花落的景象,闺中女儿怜惜落花,珍惜春暮。“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面对社会的冷漠,世态的炎凉,诗人愤愤不平,发出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外出葬花,看到“花开易见落难寻”、“花谢花飞花满天”自己却“愁绪满怀无释处”、“阶前愁杀葬花人”,无能为力的自己只能“独把花锄偷洒泪”,“荷锄归去掩重门”。通过出外葬花的所见,所思,多愁善感的黛玉回到了家开始伤神。后半部分的葬花归来,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世,悲叹自己的遭遇,这时一个自卑却有着反抗精神的女性渐渐向我们呈现。自己体弱多病,寄人篱下,父母又双亡,无依无靠,在薛宝钗等姐妹面前,自己是自卑的,这种心理面对贾宝玉飘忽不定的态度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但林黛玉毕竟又是封建社会叛逆者的代表,她憧憬幸福美好,向往爱情,所以她要反抗。“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封建势力的抵抗。全诗悲情色彩强烈,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句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同样的哀音出现在了小说的第七十回中,黛玉的《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作品。桃花盛开,应是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这首《桃花行》却句句悲情,字字感伤,宝玉读来也暗自神伤,偷洒泪珠。这首诗也是林黛玉独处时创作的,因此也更接近黛玉真情,暗示着林黛玉如这命薄的桃花,象征色彩强烈。诗的前八句是人与花的对比,隔着一席帘子,帘外桃花相映红,帘内确是“比桃花瘦”,花媚与人脆相对比,却是突出了悲情的自己。中间八句“隔帘消息风吹透”,借着东风之便,帘外的桃花才能窥探到帘内人的心情,只是“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悲伤情”,帘内人将自己的悲情传染给了桃花,花与人的相融更是续写了哀鸣。最后十句是全诗感情的高潮,暗示了林黛玉自己的红颜薄命。“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作为绛珠仙草下凡还泪,泪尽而死在这里也早有预示。对月当空,凄冷的月光朦胧安静孤寂,“泪干春尽花憔悴”“花飞人倦易黄昏”“寂寞帘栊空月痕”人,花,月三物放在一起将气氛渲染更加悲伤。《葬花吟》与《桃花行》都是借花抒情,暗示自己的身世经历,突出林黛玉自卑,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只是《葬花吟》不光光写悲情,也有林妹妹想要冲破封建束缚,争取幸福的抗争精神,而《桃花行》全诗都充斥着悲情,使盛开的桃花也被感染上了悲情元素,《桃花行》的悲较之《葬花吟》更甚。初读小说第四十五回中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满眼“秋”,满嘴“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秋花,秋草,秋思,满目萧条,不禁悲上心头。这首诗写于黛玉生病卧床,苦等薛宝钗无果时的随笔,在自己生病时候,宝姐姐来看她,让她感受到温暖,她感激却又自责,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这首诗只单单读来就让人感觉萧条冷清,更不必说林妹妹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该是怎样一番悲哀的光景了。
林妹妹的多愁善感自成风韵,这些哀鸣的诗词是其独处所做,是黛玉情感的共鸣,最真表达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自卑脆弱,孤寂冷漠却又敢于追求爱情,追求幸福,敢于与封建顽固势力作斗争。这样矛盾的组合也使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饱满鲜活,复杂多样。
(二)“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咏物篇
深闺中的女子没有机会出门见识社会,活动范围的局限导致了日常娱乐的单调性,因此在大观园中,大家常聚在一起作诗咏物,消遣时光。这里不得不提海棠诗社了,林黛玉在海棠社作的咏物诗可谓屡屡被称道。物是静止不变的,它可以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歌咏,所以咏物诗我们随处可见,但如何在咏物诗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以人引物,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华,使咏物诗不落俗套。要说在这些咏物诗中写的最好的当属小说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成立时,以咏白海棠为题所做的这首七律了。在旁人看来“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的《咏白海棠》到底好在哪儿呢?“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开头不像其他咏物诗一样开篇就写物,而是以人的角度观察,开门掀帘被眼前的白海棠吸引,它是那么的高洁白净,竟然冰为土,玉为盆。最妙的当属接下来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偷来”、“借得”的说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别致。在作者笔下,白海棠绝没有世俗的污浊,却有梨蕊的高洁、梅花的傲骨。白海棠这种精神品格,其实就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林黛玉的思格性格体现。接下来写白海棠的高贵清洁,这里林妹妹也将自己的感情发泄,表明自己清高孤僻,纯洁坚贞的性格。通观全诗,无一不是作者自己的心声,无一不是作者的感慨。只是她的抒情比较含蓄委婉,与那些直接抒发自己胸臆的诗词不同。而这也正是此诗吸引人的地方。如果一味的宣扬自己的清高,那就难免落了俗套,更不会另诗社众姐妹叹服了。大观园中姐妹们聚在一起作诗,统共作诗十二首,潇湘妃子作了三首,但三首位列十二首前三,李纨说诗魁非黛玉莫属。以菊为题的这三首诗出现在小说第三十八回,酒足饭饱,各人默契的各做其事,各思其诗,顺其自然就有了这十二首写菊佳作,潇湘妃子不亏文采出众,三首诗独霸前三,《咏菊》最妙,无一字提到菊,菊花的样子,颜色也都没涉及,但是读来却感受最深,因为“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诗的最后提到了陶渊明,众所周知,陶渊明最爱菊,与菊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耳熟能详的便是他《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当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特爱菊花。黛玉“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正当自己觉得无人倾诉时,想到了高洁的菊花,高洁的陶渊明,暗示自己也像陶公,像菊花一样清高,不屈服恶势力。虽没菊字,却句句咏菊,夺冠当之无愧。《问菊》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问菊花: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这一句看似责问,实则是在夸赞菊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也是在说自己不与人同的高尚情操。《菊梦》写菊梦,实则也和《咏菊》、《问菊》一样,写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只羡鸳鸯不羡仙”,自己不羡慕能够得道成仙,只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知己,“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最悲不过如此,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了,连同个诉说的人也没,这里凄清悲凉的气氛暗示了林黛玉结局的悲惨。这三首咏菊诗,诗人都是通过菊来传情达意,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三)沉鱼西施倔虞姬,落雁昭君俏红绿——咏史篇
林黛玉说:“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于是就有了《五美吟》。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为了国家的利益,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黛玉的《西施》提到了典故东施效颦,人们只是羡慕西施的美貌,黛玉在诗中却充满了对西施的同情,“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西施貌美如花又如何,红颜薄命,最后也没能善终,不免沉江而亡,东施虽然容貌丑陋,却能够平安长寿,得以终老家乡。想到这里,林黛玉不免联系自己的身世,父母双亡,寄身贾府,无依无靠,虽然有宝玉体贴关心自己,但仍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她,所以她预感到自己体弱多病,身体也不能长久,思前想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哀。一曲《垓下歌》,多少离人泪,虞姬自刎,不愿苟活,为爱情,为国家,黛玉的《虞姬》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虞姬的临难不苟、项羽的束手无策、黥布和彭越的苟且偷生表现得入木三分,赞美了虞姬的耿直倔强的性格,林黛玉对倔强的虞姬是欣赏羡慕的,通过《虞姬》表达了林黛玉像虞姬一样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同样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黛玉通过《明妃》也表达了对红颜薄命的疼惜和倔强不屈性格的赞美,将自己的身世遭遇寄托在《明妃》中,表达自己的不屈精神。《绿珠》这首诗林黛玉对绿珠有一种惋惜之情,石崇因为绿珠获罪,绿珠听后流泪坠楼而死,“同归慰寂寥”,这样的绿珠也是幸福的吧。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在爱情上不仅重视情感上的相互爱护,而且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默契。总的来说,林黛玉对绿珠的以身殉情还是持赞赏态度的。与西施,虞姬,明妃,绿珠不同的是,红拂是唯一得到善终的奇女子。《红拂》中“美人巨眼识穷途”显示了红拂的远见卓识,正是因为结识了对的人,大胆突破束缚,最终才能有美好的结局。林黛玉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红拂具有远见卓识、不受权势的诱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生活理想的钦佩之情。
林黛玉的咏史诗《五美吟》,对西施,虞姬,明妃和绿珠都有怜惜之情,可叹自古红颜多薄命,但是也有对她们的赞美,赞美她们的坚贞不屈,为爱情奋不顾身。唯一得到善终的红拂女,黛玉对她完全是羡慕赞赏,欣赏她的慧眼识真,自由勇敢。黛玉借史来暗示自己的命运,表达自己的情思,也可谓咏史诗的不俗作品了。
(四)“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建筑篇
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黛玉也有作诗,只是这些诗不像前面提到的诗词一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归省作的诗都只是为作诗而作诗。《世外仙源》和《杏帘在望》这两首对仗工整,其价值在于突出林黛玉新奇的构思以及出色的文学素养。
三、黛玉诗词的感情色彩
从黛玉的诗词中我们不仅能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够领悟到人生哲理。《葬花吟》是林黛玉诗词的代表,那我们就以此为例来探探黛玉诗词中的人生哲理。
(一)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无能为力
林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然是在自己的亲外婆亲舅舅家生活,可是多愁善感的性格常常令她自卑,她不像薛宝钗有哥哥有妈妈照应,不似史湘云有着天生豁达乐观的奔放性格,这就造成了她见花溅泪,见月伤神,天生的敏感使她的诗词中带有对生命无常和对世事变迁的无能为力。“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对于花开花落,世事变迁,她也只能发出无奈的吟叹。
(二)对封建势力的抵抗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曹雪芹之所以将浓墨重彩赋予林黛玉,是因为这个人物有着反叛精神,这在腐朽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反抗体现在哪儿?不仅仅体现在一些随性的日常做法上,也体现在诗词中。“愿奴胁下生双翼,随君直到天尽头。”向往自己能长出翅膀,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不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宁死不屈的精神。
《红楼梦》中,人物诗词是与人物性格,命运,灵魂产生共鸣的。通过对黛玉诗词的分析,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个饱满的人物,也更进一步感受到《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甲戌本
第二篇: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 之一。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 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 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 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 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 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 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思的女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许多年来,黛玉身上所散发的魅力折服了很多读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挚爱林黛玉,挚爱这位身体不好,脾气不好的侯们千金小姐呢?到底她的身上有什么可贵之处,吸引那么多人为她笑,为她哭,为她狂。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外貌、性格、爱情”三个方面浅析这一人物形象,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林黛玉的外貌:
黛玉是小说中最有思想,最清醒的一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处的“我”当然不区分男女性别,但事实上真正有思想的女人从来就不多。更有哗众取宠者说什么“漂亮的女人没思想,有思想的女人不漂亮”未必,不过凭心而论,在有思想的女人中,不漂亮的比漂亮的要来得多,而我们这位“造物主”,将这为数不多的可能性统统给了他笔下的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我们再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金陵十二钗”中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着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这也预示着这名封建弱女子的不凡。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粉香和脂香被这满屋子的墨香和书香代替,难怪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居住最为适合了。在读者初见黛玉时,作者也没有大手笔从头到脚的直接描写,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她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这话虽没有直接写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一句“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又借宝玉的口给她取名“颦颦”,更显得黛玉楚楚动人,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已跃然纸上,宝玉因这样一个神仙妹妹没有和自己一样的“通灵宝玉”。将其怒而掷之,清新脱俗的女子谁不喜欢呢!
黛玉超群出众的天生丽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样,她的内涵更不能忽视。
二、林黛玉的性格:
1、多疑、小性、爱生气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多疑、小性、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
看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富有的皇商家的小姐薜宝钗容貌美丽、温柔大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称赞,鲜明地表现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这无疑让黛玉那原本就不松的心弦绷得更紧了。所以不安的她赶到梨香院,当她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能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到底是大家闺秀,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不要说黛玉多疑小气,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她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第十七回:
“少时黛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人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
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
多疑、小性、爱生气,这些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点评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对这个人物角色分析本身是不客观,对作者也是不尊重。我们说,分析人物要将人物和当时的环境相联系。
让我们看看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原来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到她母亲病逝后就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仍安排她住进了与众不同的贾府。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仕宦家族,处事要小心,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2、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香菱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被无情的命运玩弄股掌之中,一段学诗的日子,也便是她唯一的阳光明媚的生活了。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推敲。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这么一来,香菱每天都可以和宝钗见面。我们都知道,宝钗的才学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
原来很简单,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她相比较,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
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本借给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可不会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怎么说。”黛玉的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香菱当然愿意请教了!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一个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黛玉自幼充养子,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宝玉眼看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诗让她拥有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也将是不完整的。这里,我们仍可以从做诗中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
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两个女孩子无拘无束的即景联诗。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她已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她的兴致极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是“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为人处事的薜宝钗作为圆滑的代表,假的象征,那么黛玉便是真的化身了!
3、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之间的相处便能了解。起初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更何况那“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十分妩媚的宝姐姐在才貌方面与黛玉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
如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这两名女子的关系越往后相处越好,直到最后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个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抚爱般的温馨感,虽说她在荣国府里一直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这样细致入微的话怎么着也用不到贾母来说,所以黛玉平日里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别人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这些我们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天真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作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是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形象。文中的她美貌出众、清新脱俗;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生气,作者立求在人物的塑造上驱于完美。他没有忘记,从古至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女子可以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可以不用才思敏捷,但一定不能没有爱情,尤其是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更懂得感情。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1)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
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 “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其次,宝玉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
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这便是曹雪芹笔下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在黛玉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最为可贵的便是她的率直和真诚。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点也会是缺点。正因为她的率直,说话直来直去,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也正是因为她的率直,也就注定她不可能像王熙风、薜宝钗那样的八面玲珑、圆滑世故。
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以致林黛玉已
(2)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也没有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都给人真实感的原因吧!今天我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红楼梦》的世界里邂逅的一个黛玉,找到了这样一条回家的路。
尾注:
(1)、蔡义江著《红楼韵语》第24页(2)、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上编
典型形象鉴赏
第25页
参考书目:
1、《红楼梦》
2、《红楼韵语》
3、《红楼撷英》
4、《红楼梦研究》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点评:
该同学以林黛玉形象为研究对象,题目大小适中,论文观点鲜明,严格遵照论文规范,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对黛玉诗才的表现稍显薄弱。综观全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本科毕业论文。
第三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
本论: 总述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1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2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4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5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6 注释„„„„„„„„„„„„„„„„„„„„„8 参考文献„„„„„„„„„„„„„„„„„„„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篤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二者在她身上是辩证的统一。其内在联系是:从人生哲学上说,就是黛玉的谁尊重我,我就尊重谁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饱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从婚姻观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脆弱;坚强;叛逆;小气;宽厚;自尊又自卑;
[正文]《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便到头来既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特征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寄人篱下,因而什么事情都显得小心在意,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有“小心眼”的一面。林黛玉的“小心眼”谁都知道,可她“小心眼”的背后是坦诚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是相爱,但她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率真的林黛玉在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畅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的眼中,容不得半点微尘,但也不见前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就锋芒毕露地相对。但也就事论事,论过之后也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坦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不把她当外人。有时候缺了她,大家都感到空虚寂寞。她的灵魂是清澈的,“小心眼”、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瑕疵罢了。在大观园里,她把薜宝钗当情敌,但后来又坦诚相见,结为姐妹,谱写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薜宝钗的善意批评所感动,深情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既太感谢激你,往日既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表面“小心眼”的林黛玉却能做到,再说小气是说不过去的。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很宽容,就是丫环面前也不例外,丫环紫娟就曾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闹别扭的事批评林黛玉:“宝在
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不明就理的,但林黛玉也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心眼”,“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薜宝钗是有原因的,薜宝钗确实对林黛玉奸诈过。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薜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说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薜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给了薜宝钗。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薜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这一切并不是她幼稚不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直率的美德。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的是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种表面现象,在其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进入京城寄人篱下。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心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的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说话尖酸刻薄等事情都是和她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微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难囊,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咬”。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赔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对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短赔不是。咋舌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
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心眼”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1]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不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贾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薜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贾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苦,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的事例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表现出的尊严,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贾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一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是,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的胡说,好好的把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弄红了,;转身就走。这一切,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总而言之,对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时时刻刻在人面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在性格上是有些缺陷的,使得她有时在贾府内不受一些人的欢迎,那她是怎么样小性多疑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娟在场,不得不矜
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娟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生性多疑。还有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的时候,正遇着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见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林黛玉心中越发动了起,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久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在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掺杂在一起,从而坐实了贾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的音量的对话声,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这跟林黛玉生性多疑是分不开的。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从上可以看出,林黛玉本来是个纯洁、率真、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 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造成了各种复杂性格的特征。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但黛玉又“小心眼”说话尖酸刻薄、小气多疑等。比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 6
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谷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比方出来,一句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相的确良倒出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小气多疑。从林黛玉这么多的生活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这样复杂性格的原因。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面前的假慈悲,“薜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和世俗隔隔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绰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林黛玉性格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复杂格特征。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允许他们之间的爱 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今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大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没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毕竟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得到封建势必力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没有贾宝玉那样自信,她担心着将来不知如何,更多是预感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有一团乌云 7
笼罩在他们的爱情空上,而乌云的制造者是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林黛玉成为她安排中的一个牺牲品,林黛玉小心眼儿,在大观园中得罪了周围很多人,婚姻之事也没有替她着想,她的性格孤傲,对别人没有一点而顾忌,直率惊人,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她的叛逆思想,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勇敢绝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此外,她强烈的自尊心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可见,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勇敢的悲剧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屹在中国文学史上。[2] 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是成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成了千古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注释:
[1]马建华:《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红楼梦学刊,199901期。
[2]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文选,1985年。
参考文献:
[1]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十二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2]曹雪芹:《红楼梦》,岳麓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田兴爱:《林黛玉人物的思想品格》,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02期。[4]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吴敏、赵谦、王占梅:《林黛玉性格浅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9
度期。
第四篇:红楼梦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红楼梦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及庄子名言整理
第一回 好了歌注 为他人作嫁衣裳
引·唐 · 秦韬玉《贫女》诗,原句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第十七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
引·唐·常建《题坡山寺后禅院》诗,原句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第十七回 旧诗有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
引·明·唐寅·《杏林春燕》诗,原句为:“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第十七回古人诗云 柴门临水 稻花香(有改动)
引·唐·许诨《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诗,原句为:“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第十七回古人诗云 蘼芜满手泣斜晖(有改动)
引 ·唐·鱼玄机《闺怨》诗,原句为:“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第十七回 书成蕉叶文犹绿
引·时古对类·佚名,原句为:“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第十七回古诗 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
引·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第十八回古诗 冷烛无烟绿蜡干
引·唐·钱珝 《未展芭蕉》诗,原句为:“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第二十二回《山门》中“寄生草”曲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引·清·丘园《醉打山门》寄生草曲
第二十二回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引·唐·弘忍弟子神秀偈语。
2,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引·唐·弘忍弟子惠能偈语。
第二十二回 春灯谜其八
1,朝罢谁携两袖烟?(有改动)
引·唐·杜甫《和贾舍人早朝》诗,原句为: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2,晓筹不用鸡人报(有改动)
引·唐·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马嵬》诗反其意说:“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3,五夜无烦侍女添。(有改动)
引·唐·李颀《寄司勋卢员外》诗,原句为;“归鸿欲度千门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第二十三回 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引·明·汤显祖 《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歌词。
第二十三回 唱词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
引·明·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歌词,原句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第二十三回 古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引·南唐·李煜《浪淘沙令》词,原句为:“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二十三回唱词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引·元王实甫《西厢记》契子·么篇曲,原句为:“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第二十三回 古诗 水流花谢两无情
引·唐·崔涂《旅怀》诗,原句为:“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第二十三回 古诗 花气袭人知昼暖’
引·北宋·陆游《村居书喜》诗,原句为:“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第二十八回 “女儿”酒令 悔教夫婿觅封侯
引·唐·王昌龄《闺怨》诗,原句为:“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第二十八回 “女儿”酒令 雨打梨花深闭门
引·北宋·秦观《忆王孙》词,原句为:“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第二十八回 “女儿”酒令 鸡鸣茅店月(有改动)
引·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原句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第二十八回 “女儿”酒令 桃之夭夭
引·《诗经.周南.桃夭》诗,原句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第三十五回 黛玉回潇湘馆所想:“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脱布衫】。
第四十回 古诗 留得残荷听雨声(有改动)
引·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诗,原句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四十回 牙牌令 双悬日月照乾坤
引·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诗,原句为:“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第四十回牙牌令 日边红杏倚云栽
引·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原句为:“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第四十回 牙牌令 处处**处处愁
引·明·唐寅《题画》诗,原句为:“莫嫌此地**险,处处**处处愁。”
第四十回 牙牌令 闲花落地听无声。
引·唐·刘长卿《别严士元》诗,原句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第四十回 牙牌令 御园却被鸟衔出(有改动)
引·唐·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诗,原句为“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第四十回 牙牌令 双双燕子语梁间(有改动)
引·宋·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屏》诗,原句为:“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第四十回 牙牌令 水荇牵风翠带长
引·唐·杜甫《曲江对雨》,原句为:“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第四十回 牙牌令 双瞻玉座引朝仪(有改动)
引·唐·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诗,原句为:“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第四十回 牙牌令 三山半落青天外
引·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原句为:“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第四十回 牙牌令 桃花带雨浓
引·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原句为:“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第四十八回 古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引·宋·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诗。
第四十八回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引·唐·王维·《使至塞上》诗。
第四十八回古诗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引·唐·王维·《送邢桂州》诗。
第四十八回 古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引·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
第四十八回古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引·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第四十八回 古语 会心处不在远
引·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61》,原文为:“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风急江天过雁哀(有改动)
引·宋·陆游《寒夕》诗,原句为:“风急江天无过雁,月明庭户有疏砧。”
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落霞与孤鹜齐飞
引·唐·王勃·《滕王阁序》,原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第六十二回酒令三首 江间波浪兼天涌
引·唐·杜甫《秋兴八首》诗,原句为:“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奔腾而砰湃(有改动)
引·北宋·欧阳修《秋声赋》诗,原句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玉碗盛来琥珀光
引·唐·李白《客中作》诗,原句为:“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第六十二会 古诗 宝钗无日不生尘
引·唐 ·李商隐《残花》诗,原句为:“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第六十二回 古诗 此乡多宝玉
引· 唐·岑参《送杨瑗尉南海》诗,原句为“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第六十二回古诗 敲断玉钗红烛冷
引·唐·郑克《题邸间壁》诗,原句为:“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任是无情也动人
引·唐·罗隐《牡丹花》诗,原句为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日边红杏倚云栽
引·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原句为:“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竹篱茅舍自甘心
引·宋·王琪《梅》诗,原句 为:“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只恐夜深花睡去
引·宋·苏轼《海棠》诗,原句为:“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开到荼縻花事了
引·宋·王琪《春暮游小园》诗,原句为:“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连理枝头花正开
引·宋·朱淑贞《落花》诗,语句为:“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莫怨东风当自嗟
引·宋·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原句为:“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酒令八首 桃红又见一年春
引·宋·谢枋得《庆全庵桃花》诗,原句为:“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第六十三回《邯郸记》中“赏花时”曲 翠凤翎毛扎帚叉,闲为仙人扫落花。
引·明·汤显祖《邯郸记》中“赏花时”曲。
第六十四回 古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引·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第六十四回 古诗 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有改动)
引·宋·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诗。原句为:“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第七十回古诗 丛菊两开他日泪
引·唐·杜甫《秋兴八首》诗,原句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第七十回古诗 红绽雨肥梅
引·唐·杜甫《陪郑广文游 何将军山林十首》诗,原句为:“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待查的名句:
第七十六回古人常语 事若求全何所乐
清王文治苏州半园题联,原文为:“事若求全何所乐,人非有品不能闲。”
第六十四回古人语 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四十九回 格言 是真名士自风流
对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红楼梦》小说以诗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经典诗篇,特别是巧妙地运用古诗名句,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色彩,也有利提高读者雅兴和欣赏水平。由于水平有限,在编辑名句中出现的错漏之处敬请网友指正。
庄子名言整理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让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
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第五篇:试论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试论《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
摘要: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赢得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无论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孜孜以求的学子〃甚至一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为之倾倒、折服。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体描述性文字本身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一、托言寓意
初读《红楼梦》〃我们都会发现作者在开篇声明他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细心的读者在读完这部古典之后〃总能从字里行间探测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意味。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美学思想的核心实是一个“真”字。也就是说它真实地再现生活〃成为描绘时代生活的画卷。全书是这样〃作为全书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自然也是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
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我们就很难说它的诗词不是正文〃而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能是感叹身世遭遇的林黛玉发出的哀音;“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恐怕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发出这祥的间话。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适合的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谁?“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不是活画一个情窦初开〃渴望获得爱情〃而又担心变化莫测〃情思绵绵〃难以入梦的林姑娘的复杂的情思吗?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作者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有的是咏物寄情〃《咏菊》诗便是她借花的“千古高风”寄托白己高洁孤傲的情怀;她的《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缝蜷〃说风流!”〃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是那种预感到爱情的理想行将破灭而友自内心的悲愤呼声。除此之外〃《葬花吟》〃更是咏物寄情的上乘佳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她以落花自况〃表现了她在冷酷无情的境遇中对前景悲观无望哀伤抑郁之情。有的是触景生情。林黛玉这方面的诗词颇多〃如《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便是一例。“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有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感〃不禁发于章句”:“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丧。病魔缠身〃寄人篱下〃触景生情〃便自然地发此哀音。
此外〃《红楼梦》的诗词在人物的描写上也特别注意表达人物的思想志趣〃使个性特点更加集中与鲜明。常用的方法是托物明志。薛宝钗的《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精神志趣的形象写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眼看“抄检大观园”的决战即将来临〃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已经明显地成为败局。薛宝钗通过写《柳絮词》表明了对贾府形势的看法〃希望封建主义的“好风”〃把她送上更高的“青云”。同是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白地暴露了贾雨村这个政治野心家一心想爬进封建官场〃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丑恶的理想和志趣。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则表现了她相信自己的才华像月光那样难以被掩盖沉没〃透露出她希望跻身于小姐们的“风雅”之林〃享受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愿望〃和须眉浊物的贾雨村的志趣真有天壤之差。
总之〃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曹雪芹把这一优良传统出色地运用到《红楼梦》的诗词中去〃集中鲜明地表达了书中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中的诗歌〃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这座伟大的艺术丰碑。本文所提及的〃只不过挂一漏万〃然窥斑而乃知豹〃希望读者能从中探知曹公的用心良苦、富有逻辑的填密思维以及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6年
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红楼梦学刊增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