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鉴赏中的常见手法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
1、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2、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4、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5、以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6、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饱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7、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8、抑扬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毂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扬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 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 的晚秋氛围,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2、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优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5、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第二篇: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5.以景结情: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抱负。通俗点说就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表达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四、常见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五、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5.平和冲淡;
六、诗歌意境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如李清照《声声慢》
三、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3.构思方面:独具匠心、构思精巧、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 4.结构层次方面:脉络分明、层次井然、层层深入、浑然天成; 5.描写表现方面:细致入微、穷形尽相、惟妙惟肖;
第三篇:诗歌鉴赏22种常见手法
诗歌鉴赏中常用的22种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2.衬托(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等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3.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4.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动写静、化动为静;兼有视听、衬托)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饱含感情的“护”字已拟人化地写出了弯弯河流环绕葱绿农田的情态,而一“排”字更使得门前青山竟推门而入,为主人献上一片青翠,以动写静的技巧再次写活了青山这一静景。
5.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6.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7.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8.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9.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0.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
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11.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最后想补说一句,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12.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比:类比,比喻。“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修辞:
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 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3.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6.双关
李白《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8.反语(正意反说)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8.通感 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9.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0.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马致远的《汉宫秋》:“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小试牛刀】艺术手法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
【小试牛刀】修辞手法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0、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1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答案】
1、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议论)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记叙)
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绝》)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描写——以动衬静)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刘颁《雨后池上》)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另外,以“明镜”喻池塘,突出了池水之平净。(描写——动静结合)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描写——以动衬静)
6、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搔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描写——正侧)
7、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放得意这情溢于言表。再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抒情——直抒胸臆)
8、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描写——点面结合)
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抒情——直抒胸臆)
10、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柳曲的笛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抒情——即景抒情)
1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中李清照对春光的留念惜别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间已是“绿肥红瘦”的景象来抒发的。(抒情——借景抒情)
1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抒情——情因景生)
答案:
1、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比喻)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拟人、想象)
3、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出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夸张)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对偶)
5、“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反问)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互文)
7、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借代)
8、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借代)
9、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可见愁思的深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10、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设问)
11、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5个典故。(用典)
12、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排比、意象叠加)
第四篇:高中诗词鉴赏常见诗词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写作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1936年2月)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4.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6.天公:指天。“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
7.须:等到。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fèn〕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11.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2.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13.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4.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17.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18.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20.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信心)。
梦 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1)梦天:梦游天上。
(2)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3)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4)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
(5)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6)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7)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1]
(8)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
“玉轮轧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
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
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 “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 6 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凉州词(王之涣)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 9 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1]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 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12 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桃 花 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 注释译文
【注解】
⑴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⑷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1]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张旭
唐代书法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颠”。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3] 谒金门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作者】:冯延巳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四纸;可“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 / 四置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押。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
○●●,⊙●●○○▲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作者】
冯延巳(904—960)字正中,南唐广陵(今扬州)人。事元宗李景,官至中书侍郎左仆射平章事,是当时词坛的大家。有《阳春集》。多才艺,工诗词。仕南唐,李璟时为宰相。他的词虽也写妇女、相思之类的题材,但不象花间派那样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语言,着力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哀愁,他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的传统手法,隐约流露出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对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有所发展。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绉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倚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 18 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五篇:诗词鉴赏常见意象
天材教育
诗词鉴赏常见意象
青山——(1)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改的特色,是诗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2)是故乡的象征。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脁《游东田》)
(3)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水——(1)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用来喻绵绵的愁思。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来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雨——(1)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韦应物《幽居》)
(2)苦/寒/冷雨多表现失意与愁苦之情(往事如烟,人生苦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表现雅致的意境,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表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云——(1)白云,寓思乡情。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杜甫《恨别》)
(2)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浮/乌云,喻奸佞小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月亮——月亮的别称有:“蟾宫”、“桂宫”、“玉兔”、“蟾蜍”、“嫦娥”、“婵娟”、“银钩”、“玉钩”、“玉弓”、“玉盘”、“玉轮”、“玉环”、“玉镜”、“天镜”、“明镜”。(1)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材教育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4)表现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人生的圆满、缺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柳——(1)以折柳表惜别,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汉代有《折杨柳》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在《雨霖铃》)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4)表现春天的美好。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5)触发往事如烟的兴亡之感。
芭蕉——表现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采桑子》)
芳草——喻离别的愁绪。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社会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梧桐——表现凄苦的心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李山浦)
梅花——象征高洁人格。(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红豆——寓相思之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天材教育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菊花——象征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隐逸 高洁 脱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莲——“莲”与“怜”音同,常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蝉——(1)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故以蝉喻品行高洁。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2)表达孤独无助、孤苦无依之情。
“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
(3)秋后的蝉(“寒蝉”)命在旦夕,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多用来烘托离愁别绪。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杜鹃——寓悲苦、乡愁、乡思之情。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蟋蟀——与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寓惆怅之情。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姜夔《齐天乐》)
猿啼——寓悲伤之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乌鸦——寓衰败、荒凉、不祥之意。(小人俗客庸夫 哀伤)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大雁——(1)鸿鹄,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哀鸿/孤雁,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孤独)
“三更忽轸[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
(3)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4)鸿雁,指代音信、消息、书信。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鹧鸪鸟——勾起人们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天材教育
燕子——(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3)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4)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常用来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昔盛今衰、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船——(1)抒发漂泊之感。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2)“泛不系之舟”,抒发追求自由之情。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常用在唐代边塞诗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曲》)长亭——寓送别之情(陆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南浦——寓送别之情(水边)。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关山——多与思乡念人有关,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吹笛》)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一般与豪情壮志相关。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天材教育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烟霭、清霜——(1)寓沉郁、思古幽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2)寓惆怅、凄苦、悲凉情绪。
“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拾遗】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海浪:人生的起伏 谢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竹:气节 积极向上 历史的发展趋势; 绵长的愁苦 草: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荒凉 偏僻 离恨;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身份、地位的卑微 幻灭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桃花:美人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兰:高洁 的力量 牡丹:富贵 美好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东风:春天 美好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西风:落寞 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鱼:自由 惬意 霜:人生易老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社会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成功 雪:纯洁 美好;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沙鸥:飘零 伤感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鸟:自由 天晴:欢愉 光明
天材教育
玉:高洁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征人怀乡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船:兰舟(美好情感、欢愉相会);
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 樯撸(借代大船、战船)浮萍、飞蓬、孤雁:漂泊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命途多舛
对死者的怀念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衿:有才能的人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衰败/萧条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朴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隐居的地方 桃源: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隐居的人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情感的孤独; 心胸的广阔 浮生: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鸿蒙、希夷、太清、太虚:天地尘世 琼玉、碎玉、冰花、六出:雪 鸿雁、尺牍、尺素:信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金风:秋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