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与诚信道德(思修论文)
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应是诚信建设对象中的重点,而诚信则应是大学生培养的必要素质。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诚信情况是好的,但是依然会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自身情况、心态浮躁、是非辨别能力差等。更严重的是,在社会压力下,一部分大学生内心对诚信是认同的,但是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便将诚信抛到脑后,使得知与行相背离,坚守诚信的意志力很弱。
近几年来,大学生“诚信危机”再次爆发,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位作假等等。一次次的诚信事件不断的拷问着大学教育:这样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祖国的重任吗?答案是否定的。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试想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又能如何?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谁能肯定他不会背信弃义,陷祖国于不顾呢?如今的大学生,令人担忧,想想祖国的未来,就感觉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教育。古语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诚信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形成一个人人诚信的社会,国家才能健康向前发展,否则将停止甚至倒退。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其次,坚守诚信的意志力要强。诚信作为人道德的基本要求,在面临金钱、感情、权力、利益、学位、成绩等许多方面时,我们必须坚守诚信的原则不可动摇,并在诚信道德建设的实践中自觉加以抵制和改进。追求任何事物,只有在不违背诚信的原则上去做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意义。人们缺的不是对诚信的认识,而是对诚信的践行。它的行动性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不仅是自己的行动,还要去督促、善于引导别人的行动。最后,是相对于坚守诚信的意志力提出的可变性。诚信没有严格的定义要我们去墨守成规,去按着一定规矩去做,它不是要你所有的事说到必须做到,不是要你什么时候都必须诚实,它只要求你真诚地去待人,去做事,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好的就行。它是一种追真、善、美的体现,所以,在追求诚信时,原则上必须坚决,方式上要善于变通。因此作为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成材的同时也要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为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用自身拥有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科学知识去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用人单位的挑选。要增强自己的诚信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诚信品质教育。在大学里,有部分的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同时有些大学生追求眼前利益,过于重视知识价值,而忽视道德修养。这便需要我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努力健全诚信品格。而这些对于处于青春、知性、新人的大学生必将受益终生的。
第二、建立完善诚信档案制度,增强舆论监督约束,同时加大对体制的宣传力度。诚信档案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的进行不诚信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对于诚信的总体舆论不够强,诚信意识较淡薄,未形成全民性的自发参与有关诚信的思考监督,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档案内容应该涉及多方面,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诚信行为,养成良好诚信习惯。
第三、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产生对诚信意识的追求。而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一些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些观念的混淆下大学生难免出现失信行为。家长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还有中小学对成绩水平的过分追求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诚信等道德行为的教育,而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一贯以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这些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改善此类问题后大学生就会自然形成诚信品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失踪延续不断。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将诚信的传统美德弘扬和传承下去。而讲诚信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诚信,更需要我们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实践中去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真义,把诚信落到实处。做一个真正的诚信的大学生。
第二篇:大学生思修论文 网络道德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
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行为失范;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表现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1、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2、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3、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2、大学生自身及其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对策思考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1、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2、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3、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第三篇:思修论文-诚信
大学生诚信意识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
诚信作为共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又是公民道德健设的重点;而大学生则是时代的希望与历史的接班人,当把这两者联系起来时—大学生诚信问题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大学生应是诚信建设对象中的重点,而诚信则应是大学生培养的必要素质。所以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十分有必要去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以及其对诚信的认识,并积极引导他们走上诚信人生,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大学生诚信的必要性决定了调查的必行性,其反面性也促使了调查的必行性。
近几年来,大学生“诚信危机”再次爆发,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学位作假等等,一次次的诚信事件不断的拷问着大学教育:这样的大学生,祖国能放心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即使满腹经纶,学通古今,又能如何?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谁能肯定他不会背信弃义,陷祖国于不顾呢?如今的大学生,令人担忧,想想祖国的未来,就感觉大学生诚信教育势在必行,我们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教育。
可见,无论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必要性,还是紧迫性,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进行调研,并试图得出真实性结论和提出合理化建议。
研究意义
通过调查,我希望了解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现状如何、他们对诚信的看法如何以及他们在面对诚信与诸多问题冲突时是如何做出决定的等一些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对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建议,并极力倡导一种人人诚信的风气。研究设计 1.研究层面
(1)研究农村、城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否有差异。(2)研究不同政治面貌的人的诚信意识是否有差异。(3)研究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诚信意识是否有差异。
(4)对诚信意识的具体研究分“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大学生对诚信的看法”、“诚信教育如何开展”三个主要问题。2.调查问卷设计(见附表)3.调研方式 主要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随机调查50位大学生,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一、针对“农村、城镇学生诚信意识的差距”问题,由于调查范围限制,未能明显显示。总的来说城镇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相对好一点,至于诚信行为上差别不大。
二、针对“不同政治面貌的人的诚信意识是否有差异”问题,结果显示党员的诚信意识要高于团员,所调查的党员中基本自身可以做到诚信,对于不诚信的人和事,态度也非常坚决。这说明党员的思想教育确实有成效。而对团员来说,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尽管他们也能认识到问题,但态度不坚决,常保持中立,不能起到带头作用,甚至自己也时常做一些不诚信的事。这应该是诚信教育不严格的失误之处。其实,作为一名共青团员,诚信是基本的素质要求,而他们却做的不尽人意,不得让人心寒。当然必须强调的是,部分党员的诚信意识也存在问题,令人担忧。
三、针对“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诚信意识是否有差异”问题,由于调查结果中绝大多数为双亲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少之又少,所以结果不明显,我也无法下结论,这是本次调查的失误。
四、针对研究(4),应该说是本次调查的重点所在,现分层分析:
(1)对于“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问题,我仅以设置的“当前本校诚信状况”问题来看,分别有40%的同学认为好和一般,而认为很好的同学仅占到10%,还有10%的同学认为很差。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必须进行改善。
(2)对于“大学生对诚信的看法”问题,我设计了多方面问卷。首先,对于诚信重要性,数据显示高于75%的同学认为非常重要,25%的同学认为重要,也就是说所有被调查同学多都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它影响到人的交际关系、工作发展等方方面面;其次,对“诚信的认识和看法”中,80%的同学认为诚信应该是待人真诚,恪守承诺。他们大部分都清楚诚信的内涵。在涉及对诚信看法时,我列举了“考试作弊”这一常见布诚信行为和“免费师范生违约”这一时事问题,结果显示,60%的同学认为其为不诚信行为,但对于“若发现有同学作弊,你会怎样”问题时竟同样有60%同学采取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40%的同学是“不当场揭发,事后再通知他”,可见,他们大多数对诚信问题态度不坚定,不能勇敢地去捍卫诚信这一应有的美德,在“友情”与诚信之间,在面子与诚信之间他们往往会选择所谓的友情、面子,而抛弃诚信;在免费师范生问题上,同样的,有一半同学认为是不诚信行为,应受到谴责,而另一半的同学认为不应该强制,应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在前途与诚信之间,大家又产生了分歧。国家把这种行为鉴定为不诚信行为,但不少人反对。我认为诚信应该是相对的,我们不能用诚信左右他们的前途。也许他们当初犯错了,我们应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最后,对诚信行为的问题,当问及“是否考试作弊”时,选择“做过几次”和“从未做过”的同学各占到了45%,还分别有5%的同学是“经常做”和“做过一次”,可见,考试作弊这种不诚信行为虽然大部分人都清楚,但却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去作弊,说明当诚信与利益冲突时,更多的人会倒向利益,再次使诚信变得苍白无力。
(3)对于“诚信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我在问卷中涉及不多,只以“诚信档案的了解程度”来简单调查,结果有60%的同学知之甚少或不知道,只有40%的同学知道一些。看来,诚信教育体制的缺失大概也是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吧!还有诚信教育的来源问题,35%的同学认为是学校教育,30%认为是家庭,30%认为是社会,这也告诉我们,对于诚信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块阵地都是同等重要。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我针对诚信问题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诚信的内涵解释
(1)诚信的重要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调查可充分说明这一点。诚信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形成一个人人诚信的社会,国家才能健康向前发展,否则将停止甚至倒退。它是“立身之本”、“举政之基”。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更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2)诚信的坚决性 诚信作为人道德的基本要求,人的必备品质就必须有其坚决性。在面临金钱、感情、权力、利益、学位、成绩等许多方面时,我们必须坚守诚信的原则不可动摇,否则,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只有在不违背诚信的原则上,再追求其他才有意义.(3)诚信的灵活性 这是相对于坚决性而提出的,哲学上讲: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使我相信诚信必应有其灵活性。它并没有严格的定义要你去墨守成规,去按着一定规矩去做,它不是要你所有的事说到必须做到,不是要你什么时候都必须诚实,它只要求你真诚地去待人,去做事,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好的就行。它是一种追真、善、美的体现,所以,在追求诚信时,原则上必须坚决,方式上要善于变通。
(4)诚信的行动性 上述调查是我们明白:人们缺的不是对诚信的认识,而是对诚信的践行。它的行动性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不仅是自己的行动,还要去督促、善于引导别人的行动。只有人人做到诚信,才能构建起诚信社会。
二、对诚信教育的建议
(1)三位一体 上述调查使我们明白: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在诚信教育中都非常重要,所以三方面必须协调起来进行教育。家长要在生活方方面面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诚信观;学校则应在学生学习中灌输诚信意识、诚信行为,积极引导他们走上诚信道路;社会要努力营造一种诚信风气,不可与家庭、学校教育脱轨。
(2)健全体制 国家必须健全、完善诚信教育体制,并加大对体制的宣传,使人们真切意识到诚信重要性。上述调查中,对于“诚信档案”,知者甚少,可见宣传的必要性。国家还需要建立更多的体制来规范诚信行为,并做明确区分,使得人人懂得诚信,大家更积极地去做到诚信。
(3)投身实践 诚信的行动性告诉我们,讲诚信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诚信教育,更需要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实践中去理解诚信的内涵,认识诚信的真义,把诚信落到实处。做一个真正的诚信人。
大学生诚信意识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你好,首先感谢你对本次问卷的积极参与。基于学术调查研究,希望你真实地填写以下问题,我们将对你的回答绝对保密。谢谢配合!1.你来自()A.城镇 B.农村
2.你的政治面貌是()A.党员 B.团员 C.群众 D.民主人士 3.你的家庭背景是()A.单亲家庭 B.双亲家庭 C.重组家庭 4.你认为诚信在现代社会重要吗?()
A.非常重要 B.重要 C.有点重要 D.一点也不重要 5.你认为诚信对人影响最大的是()A.人际交往 B.工作发展 C.学习生活 D.整体素质 6.对于不诚信的朋友,你会()
A.忽略这个缺点,继续坦诚交往 B.指出他的缺点,帮他改正 C.只是简单的交往,不深交 D.敬而远之 7.你对“诚信”的理解是()
A.待人真诚,恪守承诺
B.说老实话,做老实人
C.遵矩守法,认真负责
D.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办到 8.你认为自己受到的诚信教育主要来自()A.家庭
B.社会
C.学校
D.其他 9.你认为我校学生诚信情况如何?()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10.你是否有过考试作弊的行为()
A.经常有
B.有过几次
C.只有一次
D.完全没有 11.你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
()A.为求及格,可以原谅,若为拿奖学金,不可原谅
B.可以理解,只要不被逮到就行
C.不诚信,无论如何不可原谅
D.无所谓
12.如果你发现同学作弊,你会()A.如果认识,原谅他,如果不认识,揭发他 B.不管谁,都揭发他 C.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D.当时不揭发他,考试结束后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对,望他以后改掉 13.你如何看待免费师范生违约问题
()
A.不诚信的表现,应被谴责
B.不诚信的表现,应受法律制裁
C.可以理解,应给他们重新发展的机会
D.只要接纳违约金无可厚非
14.你对“诚信档案”了解多少
()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知之甚少 D.根本不了解
再次感谢你能够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完成本次问卷,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第四篇: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问题。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恶果,总之,当今的社会公德缺失,价值观的扭曲既为事实,现在政府须做的就是正视以往的错误,制定并贯彻应对新时期的法制、道德建设需求的政策。
但是如何进行当今中国道德和法制建设,我们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也要走法制化道路。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弱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迷失方向。道德危机的存在是由于道德的性质与道德效力的来源之间产生断裂,从而使原有的道德失去效力,而新的道德又无从产生。道德是个社会性的概念,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的一种。而道德效力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良心,即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随着社会,成员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分歧的程度加深,道德的社会性也会随之消减,直到丧失效力,而在我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与当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相合。
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是无前例可循的。既无前例可循,亦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制度。所以导致了目前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即旧的道德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社会,而又无新的道德准则予以人们参考。因此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如果有私心,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不能迷信。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
在我们要实行法治的今天,法律必须要具有普遍意志性和至上的权威性,这种权威不仅来自于国家的强制力保障,更主要来自于法律受到公民的信任,成为公民的信仰和价值观。我们必须丢掉传统的小农意识,革新道德,培养一种新的道德精神适应变革的社会,使法律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
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法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了。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这有意志有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在宏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的统一体。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
第五篇:思修论文——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简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树立和培养
[摘要]:文章从诚信的内涵、意义阐明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关键词]:诚信,大学生,道德,品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信即诚信,可见其重要性。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在诚信方面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俗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
一、诚信道德内涵
诚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范畴,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是指人存在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观念、意志和品质。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不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信的基本含义是信守诺言、笃行约定。诚信精神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之一。诚信是一个具有双重指向性的道德范畴,既是指向主体自我的,又同时是指向客观体或他人的,在这双重指向性上,诚信既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又是人的行为规范。
二、诚信的意义
对于诚信的意义,可谓不胜枚举,仅以三大块来说明其意义,分别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这三大块。
第一、对国家来说,诚信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和政府行政是重要支柱,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石。诚信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是否支持国家的重要依据,一个诚信的政府,必定是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拥有稳定的政权,更好的发展建设国家,其次对于经济建设,良好的诚信道德必将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样诚信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构建稳定繁荣的发展空间,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对社会来说,诚信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社会信力的精神支撑。面对当前我国形势,诚信道德建设对于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种种都离不开诚信的规范、支持和维护。而不良的诚信道德将导致社会诚信缺失,社会秩序混乱,将妨碍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第三、对于个人,诚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兴业之源。古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人际和谐交往的情感纽带体现在方方面面。人无信,则无以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会被当今社会所接纳的。古人把诚信看做朋友之间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若言而无信,谁还愿意和你交朋友呢?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诚信是一个人立业兴业之源,多少老字号长存数百年的故事无一不告诉我们诚以立业。现如今却有不少奸商欺诈消费者,获取小利。试想,一个对别人不诚的人可能在未来的事业上有什么大成就吗?
三、诚信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第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
第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第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各类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可当今大学生的素质问题却令人堪忧,就单从诚信角度来说,学业作弊、贷款不还、伪造证书、篡改成绩等现象已是屡见不鲜。面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我们将如何改善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诚信品质教育。在大学里,有部分的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同时有些大学生追求眼前利益,过于重视知识价值,而忽视道德修养。这便需要我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努力健全诚信品格。而这些对于处于青春、知性、新人的大学生必将受益终生的。
第二、建立完善诚信档案制度,增强舆论监督约束。诚信档案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投机取巧、心存侥幸的进行不诚信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对于诚信的总体舆论不够强,诚信意识较淡薄,未形成全民性的自发参与有关诚信的思考监督,进而影响到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对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档案内容应该涉及多方面,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诚信行为,养成良好诚信习惯。
第三、构建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产生对诚信意识的追求。而当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一些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些观念的混淆下大学生难免出现失信行为。家长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同样重要,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还有中小学对成绩水平的过分追求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诚信等道德行为的教育,而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一贯以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这些都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改善此类问题后大学生就会自然形成诚信品质。
参考文献:
《诚信导论》
史瑞杰、魏胤亭 著
《社会诚信论》
王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