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
篇一:关于鲁迅的读书报告 关于鲁迅的读书报告
2015210173 肖婧怡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毛泽东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也创造了时代。鲁迅以他的文笔将中国人劣根性和奴性血淋漓的塑造出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污秽和愚蠢的封建时代。应该谢谢鲁迅,谢谢他揭露,谢谢他的觉醒,正因为有了他,才有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鲁迅从未离我远去,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有的人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已经死了。鲁迅不仅仅活在语文课本,经典巨著中,他还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更生活在历史的场合中。最后我真的想谢谢鲁迅,他开创了一个时代,他开始了我们一段新的内心旅程。篇二: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爱得深挚 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迷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篇三:关于鲁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的调查报告
关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 调查报告
11财管(国防)五组二0一一年十一月 关于鲁迅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调查报告 摘要
我们此次调查报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上收集资料、进行实地采访,全面深入了解了人们针对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双重关系中,人们对前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成为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后者则常常被人们忽略,偶有研究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调查所讲主题是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从批判与继承两方面着手,借鲁迅和其他名人作家著作及生活语论详细叙述了鲁迅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与联系。最终阐明,鲁迅是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时代进步发展融合的代表。调查缘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 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
一、调查时间
2011年11月5日至2011年11月19日
二、调查地点
在温江区的居民小区进行实地采访
三、调查人员 四.调查过程:
(一)网上查找资料 1.鲁迅生平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2.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战
【支持者】鲁迅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他不只是个文学家,他是一位他青年时代就大声呼唤的致力于中国人精神革命的“精神界之战士”。他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提出“立人”主张,反对已经弥漫整个世界的轻精神的“质化”倾向;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唤醒中国人民,试图用文字去战斗。
他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标志。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意义本来就不是文字本身,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而鲁迅先生的作品所拥有的灵魂是一种血性的、刚强的、并且深深刻入历史痕迹的。因此,作为中国的中学生,非常有必要从那些作品中去体会一种属于那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的灵魂。
“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最能体现在教科书中,尤其是有关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教科书就是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和习惯的。”而鲁迅的作品正是这样一个窗口,让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不易,也从中了解到自己国家的历史,所谓博古通今,了解更多的过去,才能更好的为现在生活努力的。
【反对者】鲁迅文章的语言对于现在的中学生而言较为难懂,再加之时不时的半文半白的形式让人不免有种放下书本的冲动。正如《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读来较为生涩,虽说鲁迅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学家,但是其文字的文学性较之于论战性却不是很强。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学生的不理解,以及“看到鲁迅文章就想逃”的心理。
也有人说是教师的原因,鲁迅的文章本来就难懂,而且对于其文章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本来就不太容易教授学生再加上鲁迅的文章又很难讲明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又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学生不懂是可以理解的。
再加之现在的学生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等都与鲁迅的时代有着天差地别,学生难以融入其书籍中,存在代沟,这样更加促使了鲁迅的文章的删减。
五.实地调查
在周末我们在东门以东的创业大街上对四位老人进行了一个实地的调查问访,由于四位老人都不愿意透露姓名和拍照,所以我们就以一个两人式的对话将我们的调查展示出来。
(很荣幸,所访问的四位老人当中,有一位曾是西藏边防部队的一位退伍老兵,而且这位老人后来还做了他们当地的大队干部,另一位老人也曾是大队干部,还曾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后勤工作中心工作过多年)调查人:
地点:东门以东的创业大街
时间:2011年11月12日 周六
注:我们三个简称“调查者”四位老人简称“受访者”。。。。。。。。。。。。。。。。。。。。。。。。。。。。。。。。调查者:粮票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受访者:大概在五八年吧,具体也就是在解放后的几年。受访者:78年以后吧,“大包干”以后,土地实行承包了满,粮票就逐渐停用了,好像92年以后就没有再在市场上看到了。调查者:粮票总共发行了几套啊?
受访者:这个倒是说不清楚,有两种满,一种是全国粮票,一种是地方粮票满,全国粮票在全国的范围内都可以用的,但是地方粮票就只能在地方上使用撒,而且在一段时间还发行过一种大合券,在多数地区可以通用。全国粮票是在五十年代发行的,地方粮票是在六十年代发行的。调查者:如果我只有地方粮票,要在外地去用,怎么办?
受访者:这个一般就不可能,原则上不可以的,除非你找相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转为其他地方的地方票或者全国票。调查者:票面价格有哪几类啊?
受访者:主要有半斤的,五斤,十斤,还有一些两数的。调查者:粮票从发行到废止,中途有没有停用过啊? 受访者:这个倒是没有,一直都在用。调查者:粮票是怎么发行的啊?
受访者:这个我们倒是很清楚,粮票一般都是发给工人,干部,军人,以及这些人的亲属之类的,农民是不会给你发粮票的,农村主要是记工分,然后按工分分粮食。调查者:这个粮票是不是就可以当做钱来用,就直接用粮票就可以买到粮食啊?
受访者:不是啊,粮票主要是作为一种购买凭证,就是证明你有权利买多少多少粮食,你还的有钱才行,而且你用钱和粮票去买粮食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式劳动粮与口粮三七开,或者二八开,也就是面一些,米一些。
调查者:粮票是由国家的银行发行吗?可不可以私下买卖啊?
受访者:这个是由粮食局负责发行的,银行怎么可以。而且是禁止在市场上买卖的,你可以送人,但不可以私下买卖,否则你会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拉出去批斗的。调查者:你是退伍老兵,那你们原来在部队时候发的是地方粮票与国家粮票啊? 受访者:我们当然是国家粮票,不然我们退伍以后怎么用啊!调查者:粮票的发放是怎么定的啊? 受访者:这个主要就是按照你所在的地区、部门、单位以及你的职业和劳动强度。一般来说,干部的粮票就比普通人多,同一岗位上的话,主要就考虑劳动强度啊,比如工人里,纺织工人和矿工就是最高的。
调查者:那一个月的粮票够用吗?
受访者:那对一般人而言,一个月的粮票是不是够用啊,当年我在大队里当干部时,一个月也就那么二三十斤粮食的粮票,哪里够一家人吃满。
调查者:除了粮票之外好像那时候还发行了其他的票是吧?有哪些啊?基本情况怎么样? 受访者:还有什么肉票、布票、油票、酒票、糖票„„我印象里最深的就是那个肉票,我们那时一个月也就半斤肉,而且为了能够买到肉,要排队几天几夜,而且最后的一般还没有,就没够发过,一个镇就那么一个养猪场和屠宰,养的就那么几头猪。
调查者:我们就是还想问一下,就是在最后废除粮票时,国家有没有给出相应的补贴啊? 受访者:有少部分粮票就按一个很低的保护价格给回收了,大部分的话就是直接无效啦,手上再多的票也都变成了一堆废纸。
调查者: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对这个粮票的发行或者使用最后的感受是什么啊?
受访者:这个粮票满,毕竟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满,那个时代经济也不发达,也只能用这种手段来维持这个社会啊
后记: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粮票就是作为一种必须的出现的东西,因为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需要粮票的出现,并在市场上发生调节作用。这不仅仅是当时计划经济的作用,还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也是社会主义在探索前进道路的一块垫脚石。我们不能完全赞同它的出现,因为它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给社会主义的前进提供了一种形态;我们也不能完全赞同它,因为它在一定时期来讲,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灾难。六.调查反思: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经历了近40年的
“票证经济”时代,粮票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别小看了这小小的粮票,它浓缩了新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变迁。粮票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伴随着我国人民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给那时的人们留下了不少刻骨铭心的记忆。计划经济时代,百姓按“量”吃饭,凭票买粮,粮票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粮票可以说就是千家万户的“命根子”,因为在那时,粮票就是填饱肚皮的保证,就是生存的希望。
虽然粮票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但它又悄悄步入了收藏领域,并开始兴盛起来,有着“中国第二货币”称号的粮票成为收藏领域中与邮票、货币并称的“收藏骄子”。有人说,中国的粮票历史绝非是一般的票证发展史,而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业史。粮票印证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真实见证。粮票作为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曾经时代的象征,见证共和
国的逐步发展和改革,但对于曾经贫穷的中国,计划制经济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他是一种历史缅怀也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让我们矢志不渝的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让粮票等各种票成为人类最高文明的象征。
第二篇: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爱得深挚 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使他们迷惑、彷徨,使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的规则,这让我想到了《风筝》中鲁迅对自己抹杀弟弟的天性的懊悔和自责,美女蛇的故事玄幻而神秘,却被硬生生套上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教训,这恰似当年莽撞又恃强凌弱的鲁迅撕毁弟弟风筝给弟弟带来的伤害,虽然年幼时不懂,全然忘记,却殊不知这伤害已在心里买了根,在经年累月中,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累积,最终麻木,习惯,视之理所当然,最终接受,并毫不犹豫的维护它,在下一辈的身上一遍遍重蹈覆辙,而天性却似断线的风筝只会越飘越远,再也回不来。这样的心理模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国民,也从某一侧面揭示了麻木国民的心理根源和社会背景。
另外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目不识丁的保姆阿长为回忆对象,表达作者对穷苦愚昧却真诚善良的下层劳动者的大爱情怀。鲁迅少年时就经历了“从小康坠入困顿”的悲惨遭遇,阿长对鲁迅的照顾激发出了他做少爷时压抑住的亲情,虽然阿长目不识丁,粗俗繁碎,踏死隐鼠,又说谎推咎于猫,使鲁迅颇为不满,但鲁迅也看到了这位阿长善良真诚,做事专心的一面,阿长为鲁迅买山海经的故事是全文的一大亮点,以为朴实憨厚,忠心又认真的老妈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更加凸显出作者对阿长真挚的爱和对整个下层劳动社会无数如阿长这样纯朴善良的人的大爱情怀。当然在这里,鲁迅还是在文字间渗透了些对封建礼俗制度的批判如阿长逼鲁迅说恭喜等,但整篇散文还是给人浓浓的暖意,虽然阿长有些迂,又有些愚,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与鲁迅格格不入,但在鲁迅的眼中她的善良、纯朴、真诚、认真是最闪耀的光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同出自《朝花夕拾》,文章基调与表达情感大体相似,而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中的篇目《秋叶》、《复仇》则更有一分战斗精神、绝望和反抗绝望的斗争精神。
《秋叶》在课上已经学过,那句著名的“一株枣树,还有一株枣树”让人记忆犹新,文中的三个形象:小粉红花象征柔弱却心怀希望的青年,小青虫象征勇敢追求光明却十分莽撞的青年,而枣树则是鲁迅最赞扬的也是自己化身的坚决斗争、孤独清醒的战士的象征,小粉红花令人怜惜,小青虫令人尊敬和惋惜,而枣树却一直为了与黑夜于天空与月亮的战斗忍受着清醒带来的孤独和寂寞,忍受着独自对抗黑暗的绝望,这份绝望正是鲁迅内心的写照,面对着来自黑暗势力的尖锐批评和来自同僚至亲的质疑和矛盾,鲁迅感到希望的渺茫和孤独痛苦之后的绝望,他对自己的选择和坚持产生过怀疑,但他没有因此这要退缩,而是以一种“韧”的精神不断的反抗着绝望,这正是支持鲁迅以文字战斗,肩负改造国民性大业的精神之一。《复仇》批判的是看客文化,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看客们,促使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的麻木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的场景,震撼,然后是浓重的悲哀,在《阿q正传》中看客们挤在街道两旁看着阿q被游街,被枪毙,仿佛一群饿狼,那渴望血腥的眼睛既凶又怯,既钝又锋利,不近不远的跟着,啮噬着他的灵魂,这样的看客让人恐惧,让人可怜,复仇中一男一女赤裸着站在旷野上提刀相对,性与爱,爱与血,血与仇,青春的激扬仿佛要在一瞬间喷薄而出,于是看客们带着嗜血的眼睛和兴奋的心情围了上来,然而一男一女还是对立着,没有殷红的血飞溅,没有激烈的碰撞或是悲壮的残屠,两个青年冷漠的注视着这群无聊的看客,看客们扫了兴致也自觉无聊纷纷离去,于是以无可看了结了对这些看客们的惩罚,多么奇特的复仇!鲁迅曾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对这样的社会的病态和国民的麻木感到悲哀和同情,改造国民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篇二:鲁迅研究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鲁迅研究 课程代码:019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因此,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自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5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关于鲁迅出现过某些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讲解,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尼采思想的关系、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基本情况(如背景、题名含义等)。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准确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7.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8.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骂人”(论战性)的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五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尼采思想的关系、与进化论的关系、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地点及其在鲁迅思想中的意义;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含义;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及具体论述。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鲁迅早期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原因;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应用:
鲁迅早期是如何反驳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鲁迅“立人”思想与尼采的关系。
第二章 “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鲁迅同章太炎都注重道德评判武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道德原则;鲁迅关于道德重建的口号。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应用:
鲁迅在“五四”时期关于“个人主义”道德命题的意义。
第三章 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的时间、地点;鲁迅与许寿裳谈及的国民性三个相关联的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鲁迅前期国民性思想的内容。理解:
鲁迅关于国民性弱点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指民族性;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应用:
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塑造新的民族性格(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上一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不仅“破”,即批评国民劣根性,而且“立”,即建设性地提出优秀国民性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要求将本章与第三章结合起来学习、领会和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识记:
鲁迅启蒙工作的内容;鲁迅思考的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性格包含的主要内容。理解: 鲁迅“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一追求的意义。应用:
鲁迅何以向往“汉唐气魄”?
第五章 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的出处。求实精神对于鲁迅的意义。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着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应用: 结合实例,分析鲁迅这段自白:“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第六章 《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及作者;该书在中国主要译本及译者。第七章 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构成的文化要素;鲁迅创造的艺术世界涉及的主要学科;鲁迅创建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文化意义;《科学史教篇》论“人性”的发展及意义;鲁迅杂文创作的贯穿线;《文化偏至论》中关于借鉴西方文化的方法;《看镜有感》的主旨;《拿来主义》的主旨;鲁迅艺术思维的核心;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鲁迅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形象;鲁迅关于《阿q正传》创作目的自述;鲁迅《斯巴达之魂》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主旨;《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宗旨,鲁迅概括的摩罗诗人的品性。理解:
鲁迅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鲁迅文化思维的核心内容。应用:
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鲁迅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第八章 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的阶级性、社会属性及其自身的特性;鲁迅有关对舍弃文艺自身特性的文艺宣传的具体反拨。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的反拨、批评。应用: 鲁迅是如何看待作家的立场、世界观、道德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的;鲁迅的美学观。
第九章 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鲁迅小说塑造的各种类型的孔教徒伪君子典型;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鲁迅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成因的自述;《孔乙己》的姊妹篇以及该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药》的主题。应用:
祥林嫂形象;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闰土等下层人物形象的用意;吕纬甫形象;魏连殳形象。阿q及其典型意义;闰土形象;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子君、涓生形象;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第十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弟兄》、《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关于“白描”、“画眼睛”的具体论述。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应用:
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鲁迅在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第十一章 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主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阐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讽刺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留》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名篇。
第十二章 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应用: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 《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会《野草》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篇三:鲁迅研究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鲁迅研究 课程代码:0193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关于鲁迅的曲说。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创造性思考----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07年)、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 “立国”);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 应用:
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
第三章 “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第一段、p39末段)。
第四章 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起反省,力求变革。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主要是: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现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理解:
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 65)。应用:
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确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五章 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四节内容的延伸。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出自《写在<坟>后面》。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第六章 《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美国人史密斯著《中国人的特性》(亦譯《中国人气质》)。
第七章 鲁迅与中西文化的纵横关系(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凝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晶; 理解:
鲁迅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双重任务(p94);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两个系统(p103)。第八章 拥抱两极的选择
――鲁迅的科学的文艺论(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第一节内容);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观(p108)。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文艺观的反拨、批评(第二节)。鲁迅关于文学大众化的观点(p123);鲁迅的美学观(p124)。
第九章 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小说塑造的假道学典型(《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p127第一节第一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p128末段)。祥林嫂形象简析(旧社会贫苦农村妇女典型,性格善良勤劳,但迷信不觉悟);鲁迅塑造阿q形象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描写社会的冷酷现实,乃是为了揭示国民劣根性是滞缓中国人解放的主要思想障碍);
应用:
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p146);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p160)。
第十章《故事新编》的文化底蕴(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小说艺术的变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本集主要作品《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的内容;《故事新编》是以新的现代的手法树处理历史题材而充满着“新”的意义的文本,与《呐喊》、《彷徨》一样,显示了超绝的艺术创造力,更显示出鲁迅小说的艺术变形力。理解:
《故事新编》以历史为镜子对照现实的深刻批判性(第一节)
第十一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构思方式、心理活动描写、潜意识刻画、小说的抒情性、哲理性、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白描”、“画眼睛”的艺术手法、意境的制造、风俗画的描写等。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p172~173);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p180第二段)。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p181)。
第十二章 鲁迅杂文“人文化成”的思想命题(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是杂文;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杂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我之节烈观》是批判夫权思想的杂文;《我们现在怎么样做父亲》旨在批判父权思想;《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
第十三章 “择取中国的遗产”和“采用外国的良规”(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热风》是鲁迅第一部杂文集。理解: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特点:明朗有力的思想特点,明快晓畅的艺术特点;相对于《热风》时期,《华盖集》时期的杂文,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则开始形成独特的鲁迅式的杂文风格;鲁迅杂文主要的艺术形式:随感录式杂文、小品随笔式杂文、寓言体杂文、书信体日记体杂文、论说体杂文、抒情散文体杂文。应用:
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p219)。
第三篇:鲁迅
鲁
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周树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命家
中文名:
1898年改为周树人)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
毕业院校:
别名: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 学校 国籍: 中国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
主要成就:
民族: 汉族 文学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呐喊》《彷徨》,《故事新
代表作品:
出生日期:1 881年9月25日 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逝世日期:1 936年10月19日 身高: 161厘米
血型: O
职业:
故事一:理发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故事二: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衰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 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故事三: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
第四篇:浅析鲁迅
4中原工学院
汉语121
陈姣姣
201201024106
鲁迅作品赏析
陈姣姣
(中原工学院汉语121,河南 郑州 450007)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鲁迅作品体现的文学风格,思想的转变,以及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现实要素。
【关键词】赏析 思维模式 突围 思想家 社会问题
作为文坛巨匠的鲁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在民间,他以小说取胜,大家都知道阿Q、孔乙己、祥林嫂这些生命力常胜不衰的角色;在知识界,他的小说也始终倍受推崇,但他的杂文、散文就不一样了,先是,人们对他的杂文推崇备至,尔后冷落,很多人开始注重他的散文了。其实,我觉得鲁迅先生在这几方面的成绩都很突出,都是值得研究和重视的。近些年来,在学术界,鲁迅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对一般的知识分子和老百姓而言,他们离这些研究成果是十分遥远的,不过也不能说学术界的动态对他们毫无影响。本文试图对大众在鲁迅作品的赏析方面谈点自己粗浅的意见,我想,这对于鲁迅研究,对于文学理论与批评都是有意义的。虽然本文所论及的问题实质上也可以涉及到几乎所有作品的赏析,但我之所以选择鲁迅先生这个视角,一是因为他在文学中的地位,另一个相应的,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对于鲁迅作品赏析存在的问题最多、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限于作者水平,所谈内容或有不妥之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思维模式的僵化与贫乏
记得我在一所中师学校任语文教师时,有次考试就考到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秋夜》。当时试卷设置的问题主要是:枣树、星、月、小粉红花、小青虫分别象征了什么?很多学生的回答是十分接近参考答案的,但有的学生的回答却引起了阅卷老师们的争议。很明显,这些学生并不是从“黑暗势力”与“光明势力”、“敌人”与“战友”角度来思考的,比如,有的认为,鲁迅先生在这凄清的秋夜,由周边的景物突然感觉到人生的残酷、人情的冷暖、环境的压抑,但他从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身上看到了生命力的旺盛,因而振奋了起来;有的认为作为 “诗人”的鲁迅,比较多愁善感,在这孤独的秋夜,感慨人生;有的则纯粹从自然、生理角度来解释,说鲁迅先生身体一直瘦弱,现在到秋天了,他更感觉环境的艰难,但对生活依然充满信心。当然,他们所说的象征就各不相同了。对于这些各式各样的答案,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后还是以参考答案为准。
这件事过去后,我们当时没有再进一步地去思考那些问题。最近又读到一篇赏析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文章,文中说,北方的雪暗指北方的反动统治,江南的雪暗指南方的革命中心。读后颇觉不舒服,一是老是这样来分析鲁迅作品,显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二是心中起了疑问,像《雪》这样的写景抒情的文章,也真的有这样政治意义吗?大家对这些问题可能已经司空见惯了,批评者已经有很多了,但看起来,再次仔细思考这些问题仍是十分必要的。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受到政治的影响,久而久之,大家不自觉地养成了固定的政治思维模式,无论什么样的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首要的就是从思想倾向性入手。诚然,很多文学作品是有思想倾向性的,但有的文章我们却很难说出它有什么思想倾向来,而且有思想倾向性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仅仅只有思想倾向性。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家的作品,我们如果仅仅指出其思想倾向性,仅仅用 “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表达了对黑暗势
4中原工学院
汉语121
陈姣姣
201201024106
这常常出现在中小学教科书的参考书上、课堂上乃至一些研究生的论文中;后一种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类来分析,尽力避开作品政治、社会方面的思想内容,这常常出现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我认为后一种方法作为作品研究的一个侧面,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式的尝试,如果使用理论的方法得当,还是可取的。但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生活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和使命感的作家,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入到了思想启蒙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不但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而且也留下了伟大的人文精神,我们不应该忽略或者歪曲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当然,我们也不应该过多地或完全撇开文学性来谈他的思想倾向性或政治倾向性,甚至想当然地强加上一些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无疑会淹没他的作品的文学性,而鲁迅作品的价值正在于这文学性。我们应该避免走任何一个极端,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并且适应文学理论发展新的趋势和人们新的鉴赏需求,开展科学而理性的探讨。在我们的文艺研究走向“泛文化”研究的今天,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才是我们的方向。
鲁迅先生一直是注重大众对于文艺的欣赏的。“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②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今天,大众对于文艺是十分渴盼的,但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往往和文艺工作者对于文艺的理解、宣传和教育有关,所以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问题。大众容易受到学术权威的影响(其实学术界内部也一样),这种影响一旦深入,持续时间就较长,且不易改变,因此,我们绝不能对此有所疏忽。
鲁迅每部杂文集的名称,虽寥寥数字,却微言大义,让人回味无穷。第一类:自我解嘲
《坟》先生在《序言》里说:“„„还想将糟粕收集敛起,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迹。”将旧作比作糟粕,将散文集比作“新坟”,在自嘲的同时,含有抛却旧思想、轻装上阵的意思。
《南腔北调集》因有一位笔名“美子”的人攻击鲁迅演说时用语“南腔北调”,先生遂以此为文集之名。
第二类:讽刺论敌
《热风》鲁迅在该文集自序中说:“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以“热风”回击“冷嘲”,有讽刺论敌之意。
《华盖集》“华盖运”为一种霉运,用“华盖”命名,一方面显示他正视现实的险恶,另一方面也不无对论敌的嘲讽。
第三类:揭露现实
《而已集》鲁迅在自序中说:“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其中“而已”一词,表达了对残酷现实的愤懑与无奈。《伪自由书》该文集收录了鲁迅发表在《申报》“自由谈”栏目里的杂感。该集中《崇实》一文说得明白:“事实并没有这字眼好看。例如这《自由谈》,其实是不自由的。”以鲁迅的文章而论,要么被删节,要么被禁止,所以鲁迅冠以“伪”字。
《准风月谈》1933 年5 月,“自由谈”的编者登出了“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的启事。鲁迅自以为其文与风月无关,顶多只能算“准风月”,足见先生对文化围剿的批判态度。
第五篇:鲁迅
鲁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 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诗人,也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2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奶奶相依为命。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5年开始写童话,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展露才华。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编写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安徒生童话》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1],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杨振宁(1922-),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原籍安徽合肥(今肥西),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1945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密耳斯共同提出的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等现代规范
[1]场理论打下了坚实基础。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1967年提出了一个方程,后来巴克斯特也讨论了此方程之其他意义,世称“杨-巴克斯特方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1]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191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以“男士”为笔名,写了一组以妇女为题材的散文,结集为《关于女人》。
1946年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1951年回国。[1]
1999年2月28日21时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瞎子》、《真实的故事》、《小狗皮埃罗》、《一个诺曼底佬》、《在乡下》、《一次政变》、《绳子》、《老人》、《洗礼》、《穷鬼》、《小酒桶》、《归来》、《图瓦》等。
人名或者物体名字。常指美国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另有里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有里根机场,里根图书馆等。“大器晚成”的里根是创下最多纪录的美国总统,他是第一位由影坛跨入政坛的总统;他是当选时年龄最大且最长寿的总统;他是中美两国建交后首位在任时访华的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了“里根经济学”。他是最受共和党人推崇的20世纪美国总统;民主党人最喜欢的20世纪共和党总统。1989年他离任时的支持率高达63%,是继富兰克林·罗斯福1945年去世以来的最高纪录。2005年,他被美国在线探索频道评为“最伟大的美国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丰子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在十年**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布封(有时被称为布丰)(1707~1788),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上海人,生于1952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职称文学创作2级。1982年10月加入省作协,1985年9月加入中国作协。生于上海亭子间。1968年初中毕业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1975年应征入伍,曾任宣传股长。在1992年调任成都军区创作室。最擅长写动物小说。代表作有《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狼王梦》、《白象家族》、《斑羚飞渡》、《最后一头战象》、《一只猎雕的遭遇》。2013年12月5日,“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沈石溪以135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7位,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