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

时间:2019-05-13 08:3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

第一篇: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

中考名著相关考点整理

“大纲”强调初中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有相应的读书笔记。“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图书和报刊。为了强化名著阅读,各地市已将名著阅读列入中考考查的范围,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复习“名著阅读”已势在必行。

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

例(1)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 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

(3)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

例:《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脍炙人口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

《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水浒传》中宋江(及时雨):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粗中有细;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武松(行者):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李逵(黑旋风)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等。

《西游记》中孙悟空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憨厚淳朴,贪吃好睡、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的形象;唐僧善良、迂腐、虔诚的苦行僧形象。

当然这些重点人物的性格还要能与其精彩故事挂钩,并要能熟悉其典型语言。如宋江在“菊花会”上,作了《满江红》一词,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谁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

考 试 题 型:

1、文学常识积累题

2、主要人物性格题

3、人物情节关联题

4、故事情节评点题

5、感悟品味创新题

6、简评推荐赏析题

一、文学常识积累题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如:“星期五”是(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联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学常识复习技巧

1、注重平时的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

2、分类法,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

3、网络法,如作家——篇名——名句,形成网络。

4、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

二、主要人物性格题

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人物的个性,而且要根据外号写出人物的姓名。有时答案均具有开放性,可自行选取,有时会有附加说明,要学生注意避开课文。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除课文外)你熟悉的故事。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的特征。

三、人物情节关联题

这类题要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弄清相关的主要情节,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能力。

如:写出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名称:(大闹野猪林)

又如:说说《骆驼祥子》中祥子有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参考答案(示例)A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B老婆难产死了。C大病几场,原来强壮的身体也垮了。

四、故事情节评点题:

这类题要求对作品或部分章节描写的故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之,有的借人物对话,要求指出这是讲什么故事,或借一段评述,要求指出所评的是什么人。这种题属于故事情节评点题。

如:《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请各用一句话分别举出三个人物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

例:鲁智深本是军官,他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结果被逼上梁山落草。武松为打抱不平和抱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谋反。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在高俅父子一再陷害、追杀之下,他奋起反抗,上了梁山。

五、感悟品位创新题

这类题或要求就作品最感兴趣的情节、人物谈点感受,或要求就全书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谈点认识。

创新题型(与仿句、对联等结合)

1、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读《格列佛游记》,我们能了解到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

解析:本题首先要回忆起名著中的人物与其主要情节以及作品主题或者对你的启示,再者把握好例句句型特点,最后完成句子)

六、简评推荐赏析型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

请从下面所列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从提高修养或者丰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西游记》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07江苏淮安卷】

这类考题解答有难也有易,难在谈的感受必须针对所选名著中某个具体具体部分,并要有独到的见解;易在题目具有一定开放性,考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精读过的名著和自己熟悉的情节、人物去谈。解答这类题时,可从中选择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名著,和自己认为较容易的方面进行评点,同时应力求语言简练概括。

示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又很幽默。在“三打白骨精”中,深入妖精洞内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等人。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

示例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又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在潘家酒楼听到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便找上门寻借口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还一边骂他“诈死”,一边不慌不忙地离开。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义举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身残志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时候曾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又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保尔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钢铁般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附《三国演义》相关知识点: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2.主要内容: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愿望。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忠义、智勇双全。

4.相关事件: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5.相关问题:

①《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煮酒论英雄?各自的内心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②写出《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情节。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

③“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④“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1、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名耳,字子安。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

6、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7、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8、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不论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都一般儿哥弟相称,不分贵贱高低。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9、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10、资料链接:

⑴塑造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

⑵全书一百二十回

⑶对联:“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⑷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由刘欢演唱。

⑸国外译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用英文翻译《水浒》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二、《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4、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5、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6、孙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④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7、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8、艺术特色:

①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5、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相关练习: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三、《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1、作者:笛福,英国小说家。

2、主要内容:小说采用

4、人物相关故事:鲁滨孙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5性格特征: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相关练习: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中写鲁滨孙十二次到那条大船上,把可能有用的东西都搬到住处后,感到暂时的栖身之处不宜久住,要找一个新的住所。他认为新住所要符合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

答案示例: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地势要高),要有淡水要能避免在烈日里曝晒;要能抵御野兽的袭击(或:要安全);要能望见大海(意思对即可)

3、写出鲁滨孙在荒岛上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搭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

4、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代表作品是《鲁滨孙飘流记》。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80字左右)

鲁滨孙四次航海。

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3、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4、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我”: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1、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前苏联作家

2、主要内容:小说以保尔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3、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

4、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有着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5、保尔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相关练习:

1、保尔·柯察金是前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的精神鼓舞了我国千千万万的读者。

2、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题目的含义吗?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

3、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的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六、《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1、作者:罗曼·罗兰 法国作家。

2、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3、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4、资料链接:

⑴贝多芬,德国音乐家,著名作品有:《英雄交响乐》、《命运交响乐》、《欢乐颂》等。

⑵米开朗琪罗,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著名作品有:《大卫》、《创世纪》等。

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著名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等

七、《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

1、作者: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包括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2、体裁:诗歌(“小诗”)

3、成因: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

4、内容:(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2)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3)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5、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相关练习: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1、作者 老舍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2、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信心。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小说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

3、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4、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

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

刘四 残忍霸道

九、〈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作者:鲁迅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2、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全书收录了《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十篇文章。不少文章包含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相关练习:

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请简介一下其中的一篇(课内学过的除外)的主要内容:

示例:《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2、《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3、《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十《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1、作者: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

2、主题:《格列佛游记》以其杰出的讽刺而名垂世界文学史。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和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3、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

(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

(3)、小说

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④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

名著名称:《水浒传》

文体: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

作者概况:元末明初人 施耐庵

主要内容:北宋末年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过程。

主题思想:①官逼民反。②表达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③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人物性格: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共性: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忍无可忍、万般无奈之下才被逼上梁山的,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武松:是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精彩章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林冲:雪夜上梁山,误入白虎堂。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艺术特色: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语言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名著名称:《傅雷家书》

文体:家信汇编而成的家书。

作者概况: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并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一生译作丰富。

主要内容: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主题思想:用现身说法,教儿女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人物性格:傅雷:长者的形象,人生阅历丰厚,善于说教,慈祥仁爱,爱子深切,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底蕴。傅聪:热爱音乐、执着追求理想,热爱祖国,不断努力奋斗的年轻艺术家的形象。

精彩名句:①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②慢慢的你会养成一种心情对付过去事:就是能够想到了不再惊心动魄,能够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艺术特色:家书中涉及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谈到了美术、音乐作品,及谈到一些表现技巧,艺术修养,整个的家书真情流露,表现了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文字生动优美、感人至深。

名著名称:《培根随笔》

文体:散文随笔

作者概况: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一方面的代表作是《新工具》,同时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散文家,著有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一书。

主要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等,多数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主题思想:批判了欧洲中古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倡导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的奥秘并身体力行从事科学实验,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人物性格:对自然有比较客观和独特的认识。

精彩名句:①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知识就是力量。

艺术特色:英国文学家王佐良先生称之“对每个问题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奏,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不过培根散文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散文中体现出的贵族立场、男权视角和某些近乎市侩哲学的功利主义思想易引起人们的争议。

名著名称:《红楼梦》

文体:古典小说

作者概况: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自幼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后因家族经历重大变故,经历了许多挫折,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

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主要内容: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主题思想:充分揭露了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人物性格: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才情出类拔萃。薛宝钗:怡情大方,乐观宽厚、才华横溢。

精彩章节: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呆香菱情解石榴裙,……,……,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艺术特色: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名著名称:《儒林外史》

文体:长篇讽刺小说

作者概况:吴敬梓,明代小说家,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主要内容: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主题思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人物性格:共性: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精彩章节:范进中举

艺术特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语言准确、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名著名称:《三国演义》

文体: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概况: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主要内容:以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主题思想: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们渴求的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

人物性格:曹操:阴险狡诈,妒忌贤才。诸葛亮:深谋远虑,忠心耿耿。

精彩章节:草船借箭,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过五关斩六将,兵败走麦城,空城计,白帝城托孤。

艺术特色: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广泛地搜集了相关的神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斐松的注解。根据知识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的“七实二虚”的历史小说。

名著名称:《格列佛游记》

文体:小说

作者概况:乔纳森“斯威夫特,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主要内容: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及马(彗马因)国等地的经历。

主题思想:①讽刺英国腐朽的政治和资产阶级的本质。②讽刺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是在尖刻与悲观态度背后,却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

人物性格:格列佛:机智勇敢,善于待人,喜欢冒险。

精彩章节:主人公格列佛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邻国不来夫斯帝国的入侵,又机智地扑灭了利里浦特王宫的大火,同时拒绝了利里浦特国王贪婪的无理要求。

艺术特色:语言清新,想象奇特,构思巧妙。

名著名称:《简”爱》

文体:小说

作者概况:夏洛蒂“勃朗特,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

主要内容: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

主题思想: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人物性格:简“爱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有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渴求更加丰富的人生。

精彩章节:①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地宣布了自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②简“爱在婚事受阻后毅然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

艺术特色:这部小说以

名著名称:《园丁集》

文体:诗集

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

主要内容: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

名著名称:《飞鸟集》

文体:诗集

作者概况:泰戈尔,印度文学巨匠,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人物性格: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人们的喜爱。

名著名称:《海底两万里》

作者概况:儒勒”凡尔纳是法国著名科幻和冒险小说家。

主要内容:主要讲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发现一艘名为诺

精彩情节:漫步海底平原。

人物性格:尼摩船长不但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人,还是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战士形象。

名著名称:《名人传》

作者概况: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主要内容:《名人传》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

主题思想:痛苦和磨难造就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精神。

艺术特色:①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精彩情节:①贝多芬写给友人阿芒达牧师的信。②《贝多芬传》最后一段。

精彩名句:因为音乐人类的灵魂才会闪亮。

人物性格:托尔斯泰,身处逆境,面对磨难,不抱幻想,直面人生,敢于与苦难搏斗,经受住残酷命运的折磨,正是忧患造就了他的伟大。

名著名称:《朝花夕拾》

作者概况: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主要内容:记叙了童年的生活和求学的历程,追述那些难以忘怀的事。主要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

主题思想: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思念之情,同时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讽刺。

艺术特色:撷取一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人物性格,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夹叙夹议等。

精彩句子:①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二十四孝图》 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藤野先生》

名著名称:《五猖会》

作者概况: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

主要内容:记述儿时盼望观看神会的急切兴奋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书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主题思想: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精彩语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家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点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名著名称:《骆驼祥子》

作者概况: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

主要内容: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概括了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奋斗直到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悲惨一生。

主题思想:表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揭露和声讨了把祥子逼进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旧社会凭个人奋斗发家只不过是一种幻想。

艺术特色:作品的悲剧性色彩,平民化语言,合理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

精彩名句:①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②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准备反抗。

精彩情节: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②祥子进城准备拉车为生那一部分对祥子的描写。

人物性格: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骆驼一般;后来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成了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虎妞:霸道泼辣,心理变态,却有着自己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名著名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概况: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暴风雨所诞生的》

精彩情节:①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相自杀最终战胜自我。②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文学作为继续战斗的武器,靠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

名著名称:《爱的教育》

作者概况: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

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个叫恩利科小男子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主题思想: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艺术特色:①采用日记体的形式。②感情真挚动人,行文流畅优美,文笔朴素清新,有一种激荡人心的魅力。

精彩情节:教师批评发生在教室里的欺凌弱小的不光彩行为,赞美了卡罗纳的勇敢、善良、宽厚。

人物性格:卡罗纳,见义勇为。老师,严厉、公正、教育有方。科罗西,善良、诚实。

名著名称:《繁星》 《春水》

作者概况: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艺术特色: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精彩句子: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②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名著名称:《伊索寓言》

作者概况: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故事。

主要内容:寓言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主题思想:书中不少内容是影射当时社会现实。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

艺术特色:①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习性,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

精彩情节:《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人物性格:豺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威猛。山羊的怯懦。

名著篇名:《童年》

作者概况:高尔基(1868—1936),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主要内容:它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主人翁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过早的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主人翁在这样可怕的环境里依旧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人物性格:阿辽莎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从小心地善良,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阿辽莎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经典名句:①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个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的斗争。②当全世界都在哭泣的时候是不应该嬉戏的,为了一个人的诞生而举行庆祝是缺乏知觉的人的行为。应当保留你的欢乐,在一个充分生活了的人死去的时候发泄。③生命还须前进。动,便是生。

篇名:《鲁滨孙漂流记》

作者概况:丹尼尔"笛福(1660—1731)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他的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对英国和欧洲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内容: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沉船,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斗争。后来,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可怕的食人族,勇敢的鲁滨孙从食人族手里解救了一个土著人,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星期五”。

从此,鲁滨孙和星期五在岛上相依为命地生活着,直到二十八年后,被路过的一艘商船搭救,才返回了故乡英国。

人物性格:主人翁有着勇于冒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无拘束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豁达态度和非凡的创造力。

精彩名句:①世界上的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那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②一个人只是呆呆的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③一个人在明白事理以后,就会觉得,被上帝从罪恶中救出来,比被上帝从患难中就出来,幸福更大。

篇名:《昆虫记》

作者概况:是

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第二篇:中考名著《水浒传》知识点资料

《水浒》

一、简介

1、作者:施耐庵(明)

2、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

3、之最: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4、主题: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5、内容: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描写了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6、思想意义:

⑴《水浒》体现了“平等互爱”的理想,不论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都一般儿哥弟相称,不分贵贱高低。

⑵《水浒》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真理。

7、人物性格举例:

⑴鲁智深和李逵性格对比

相同点: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暴躁。

不同点: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⑵林冲和武松形象对比

相同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不同点:林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但受高俅陷害,不得不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的典型。武松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是个下层侠义之士。

8、精彩情节点击:

武松斗杀西门庆,醉打将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等。宋江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吴用智取生辰纲。杨志卖刀。

9、艺术特色:

⑴结构上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四十回以前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七十回后,写他们归顺朝庭,走向失败。

⑵语言上用的是古白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绘声绘色。

10、资料链接:

⑴塑造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

⑵全书一百二十回

⑶对联:“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相貌语言,南北东西各有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⑷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由刘欢演唱。

⑸国外译本: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用英文翻译《水浒》时就定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⑹人物绰号举例:

宋 江——及时雨

李 逵——黑旋风

武 松——行者

林 冲——豹子头

鲁智深——花和尚

扈三娘——一丈青

吴 用——智多星

杨 志——青面兽

二、写出与下列情节相关的主要人物

⒈大闯五台山

⒉误入白虎堂

⒊风雪山神庙

⒋大闯野猪林

⒌醉打蒋门神

⒍怒杀阎婆惜

⒎大闹清风寨

⒏斗浪里白条

⒐血溅鸳鸯楼

⒑探穴救柴进

⒒浔阳楼题反诗

⒓智取生辰纲(至少列出三人)

答案:

1.鲁智深 2.林冲 3.林冲 4.鲁智深 5.武松 6.7.花荣 8.李逵 9.武松 10.李逵 11.宋江

12.吴用 晁盖 公孙胜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刘唐 白胜

三、补全回目

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

⒉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闹五台山

倒拔垂杨柳,误入白虎堂

⒋梁山泊

落草,汴京城

卖刀

押送金银担,智取生辰纲

⒍假

剪径劫单人,沂岭杀四虎

斗法破高廉,探穴救柴进

教使钩镰枪,大破连环马

夜打曾头市,活捉史文恭

宋江

浙江坐化,衣锦还乡

神聚蓼儿洼,梦游梁山泊

⒓放冷箭

救主,劫法场

四跳楼

答案:

1、史大郎 镇关西

2、鲁智深

3、花和尚 豹子头

4、林冲 杨志

5、杨志 吴用

6、李逵黑旋风

7、入云龙 黑旋风

8、徐宁 宋江

9、宋公明 卢俊义

10、鲁智深宋公明

11、宋公明 徽宗帝

12、燕青 石秀

四、下面各项中,人物的绰号在前、姓名在后,请补充完整:

a、浪里白跳

b、吴用 c、赤发鬼

d、插翅虎

e、杨林 f、小李广

g、玉麒麟

h、时迁 I、史进

j、李俊 k、神行太保

l、病大虫

答案:

a、张顺 b、智多星 c、刘唐 d、雷横 e、锦豹子

g、卢俊义 h、鼓上蚤 I、九纹龙 j、混江龙 K、戴宗

五、简答

⒈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他的绰号是什么?

⒉《水浒》中三位女将是谁?他的绰号是什么?

⒊“智扑擎天柱”中英雄好汉是谁?他的绰号是什么?、花荣、薛永 f L

4.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5.“黑熊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这写的是小说哪位好汉?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6.“生得面圆身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绒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手持一柄禅杖,腰系一把戒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7.智取生辰纲的好汉有哪几位?

8.宋江最后是怎么死的?死前他用同样的方法弄死了谁?为什么?

9.“眼如丹凤,眉似卧蚕。大耳垂珠,唇口方正。额阔顶平。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心机。志宇轩昂,胸襟秀丽。”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0.“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心雄胆大,似撼天狮子下云端;骨健筋强,如摇地貔貅临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间太岁神。”这段话描写的是谁?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11.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段话出自哪一个情节?涉及的主要人物有谁?

12.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他从门逢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便逃得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这段出自哪个故事情节?涉及到哪几个主要人物?

13.“那七个贩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倒:‘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个情节?涉及哪些主要人物?

14.“一个是沂水县成精异物,一个是小狐山作怪妖魔,这个是酥团结就肌肤,那个如碳屑凑成皮肉。一个是马灵官白蛇托化,一个是赵元帅黑虎投胎。那个学华光藏教主,向碧波深处显形骸;这个像黑煞天神,在雪浪中呈真面目。是玉龙搅暗天边日,黑鬼掀开水底天。”这段说的是哪一个情节?主要人物是谁?

15.《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答案:

1.史进,九纹龙

2.A.扈三娘 一丈青B.孙二娘 母夜叉C.顾大嫂母大虫

3.燕青,浪子

4.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

5.李逵 粗鲁 耿直 纯朴 鲁莽

6.鲁智深 粗犷豪放 行侠仗义 嫉恶如仇 粗中有细

7.吴用 晁盖 公孙胜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刘唐 白胜

8.被高俅等奸臣毒死。李逵 怕李逵为他报仇、重新造反、坏了他的名声

9.宋江 仗义疏财,济弱扶贫,精神练达,但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

10.武松 一身虎胆,武艺高强,嫉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

11.大闹野猪林 鲁智深林冲

1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陆谦

13.智取生辰纲 吴用 晁盖 公孙胜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刘唐 白胜

14.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李逵 张顺

15.鲁智深:粗中有细,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六、积累知识点汇总

1、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

2、《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3、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4、《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倒拔垂杨柳、醉打蒋门神、火并王伦、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行者武松,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呼保义(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

5、《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该书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

6、鲁智深绰号花和尚,他在渭州三拳打死镇关西,在相国寺倒拔垂杨柳,在野猪林救林冲。

7、《水浒传》中吴用绰号智多星,与晁盖、公孙胜等人在黄泥岗智取了生辰纲。

8、梁山泊中的三员女将的名字及绰号是:(1)“母大虫”顾大嫂(2)“一丈青”扈三娘(3)“母夜叉”孙二娘。

9、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2)(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3)(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10、“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鲁智深。

11、《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宋江和卢俊义两位首领的称谓。

12、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全书的*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13、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14、《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有108将,天罡是36人,地煞星72人。

15、“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武松打虎

1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17、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水浒传》,在这里指代现货。

18、《水浒》主要人物有及时雨宋江,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

19、《水浒》中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20、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2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西门庆、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结识(母夜叉)孙二娘;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施恩夺回快活林;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行者;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是史进,他的绰号是九纹龙。

23、《水浒传》中一开始逆来顺受,后来怒而反抗的英雄是林冲;见义勇为、性格最粗犷豪放的是鲁智深。

24、《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武松、李逵,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宋江、卢俊义。

25、《水浒传》中“道服裁棕叶,云冠剪鹿皮……,阵法方诸葛,阴谋胜范蠡.华山谁第一,口口号‘神机’,这首诗赞的梁山好汉是朱武。

26、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绰号含龙的头入云龙公孙胜、九纹龙史进、混江龙李俊、独角龙邹润、出林龙邹渊。

27、《水浒传》中有一个人物,原来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到半年时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他把持朝政、无恶不作,这个人是高俅。

28、《水浒传》中对林冲恩将仇报的人是陆谦,恩将恩报的人是鲁智深。

29、我国四大名著中有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一个是《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军师诸葛亮,一个是《水浒传》中的梁山军师吴用。

30、《水浒传》中“玉环步,鸳鸯脚”是梁山好汉武松的平生绝学。

31、《水浒传》中有三大恶霸:一是开肉铺的镇关西,被鲁智深当街所杀;一是开酒铺的西门庆被武松所杀;一是开药铺的蒋门神被武松所杀。

32、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秀才出身的三人是吴用、萧让、蒋敬。

33、“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这两句诗出自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诗中“好

人”是指宋江,被人称为及时雨。

34、《水浒传》梁山好汉中以《三国演义》关云长面目为模子,所写的是他的后人关胜。

35、《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鲁智深,“醉打蒋门神”的好汉是武松。

36、“力健声雄性粗齿,丈二长枪撒如雨,邺中豪杰霸华阳,口口人称‘跳涧虎’。”这首诗赞的是梁山好汉陈达。

37、①在《水浒传》中刻画具有惊世骇俗之美,心狠手辣的人物是潘金莲。

②《水浒传》中“位列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灵心,多见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的梁山好汉是燕青。

③《水浒传》中唯一以农家子弟身份入伙的好汉是九尾龟陶宗旺。

38、《水浒传》中“浪里白条”指的是张顺,和他相关的故事有夜闹金沙渡。

39、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关胜、林冲、秦明、宛平、呼延灼。

40、“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情节是《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

41、《水浒传》中,放火烧战船,帮助宋江两败高太尉的是刘唐。

42、《水浒传》中“庄前锣鼓响叮当,娇客新来小霸王。不信桃花村外火,照人另样冒火光。“这是写梁山好汉周通。

43、补全回目:

(1)、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2)、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44、《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的人是谁鲁智深;大闹忠义堂的人是谁李逵;大闹飞云浦的人是谁武松。

第三篇:九年级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总结整理归纳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编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F2,O2,H2,Cl2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

(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俗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八、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十、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一:有毒的物质

1、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二: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氧气:2KMnO4=====2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常用);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

4、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H2O

十三:工业制法

1、O2:分离液态空气

2、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H2:天然气和水煤气

4、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熟石灰:CaO+H2O==Ca(OH)26、烧碱:Ca(OH)2+Na2CO3===CaCO3↓+2Na

OH

十四:初中常见化学反应归类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CO2高温2CO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H2O=H2CO312、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高温CaO+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24、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C高温H2+CO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CaCO3+2HCl===CaCl2+H2O+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十五:初中化学常考的几个反应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

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

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通电2H2↑+O2↑

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

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2KCl+3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1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H2O+CO2↑

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第四篇:《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

“"

【全册知识点分课时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姓名:

班级:

个人版权,不可外传

目录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3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6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8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0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4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4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的兴亡 17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 19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6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6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28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33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35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35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37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39

第五单元 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42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42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46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51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57

第19课 辛亥革命 57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59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63

第2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3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70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73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73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81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85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88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88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0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5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95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00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

    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性遗址: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

    分布特点: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

    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

    含义: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性遗址:

    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

    距今约5000年(晚期):龙山文化(黄河);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1)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

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1.夏朝的建立及统治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三、商和西周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概况:

    文化:

①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

    政治:

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①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

    主要封国:齐、鲁、燕、卫、宋、晋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

    积极:大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势力。

②宗法制

    概念: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③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①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2)手工业:①青铜铸造 ②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手工业制度:工商食官(官府垄断)

(3)文化:学在官府(贵族垄断)

4.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结合;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1.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1)背景:

①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②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2)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

2.战国纷争(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表现:①三家分晋 ②田氏代齐 ③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

3.华夏认同

(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2)影响:①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表现:

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

②牛耕的推广

③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1)背景:(各国进行变法的必要性)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④为了富国强兵。⑤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⑥秦孝公重用商鞅。

(2)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②政治: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

③军事: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④司法: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⑤社会:强制拆散大家庭为小家庭

(3)特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改革最为彻底

(4)影响: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

(2)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政治:为政以德

    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春秋》进行整理。

2.老子

(1)简介: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哲学: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朴素唯物观)②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朴素辩证法)③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

    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诸侯争霸、兼并不断,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3)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

(4)教育: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诸子百家的思想

(1)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说。

(2)荀子:隆礼重法;君舟民水;人性本恶说。

(3)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4)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5)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6)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3.百家争鸣的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统一条件

(1)客观条件:

    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2)主观条件:

    秦国:①秦国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商鞅变法后,实现法治、奖励耕战;

    秦王:①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②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统一过程

灭掉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制度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2)内容:

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为虚职。三者合理分工、彼此牵制、互相制衡。

    九卿:负责执行具体事务

③地方:郡县制

    内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影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消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的出现,进而激化阶级矛盾。

2.经济文化等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修长城等。

3.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秦朝巩固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3)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三、秦朝的速亡

1.秦朝的暴政

表现: ①穷奢极欲;②赋税沉重;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苛;⑤钳制思想——“焚书坑儒”。

2.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项羽、刘邦等人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的战争。

(2)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3)刘邦获胜的原因:①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②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十五税一)、徭役和刑法(废除肉刑)

(3)影响: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3.汉承秦制

(1)概况: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2)结果: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1.中央集权的强化

(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中外朝制: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察举制:由各郡国举荐的官吏选拔制度。

    刺史制:分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

(2)经济上: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令,商人应入市籍,不得衣丝乘车。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设立太学。

(4)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3)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4)设立军政机构: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新疆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公元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初年“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等;

    经济上:实行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释放奴婢;

    思想上:重视儒学,提倡文教,以柔道治天下。

3.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衰亡原因):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②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黄巾起义:184年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浪漫主义。

(2)乐府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现实主义

3.医学: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东汉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4)东汉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4.科技

(1)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代数几何,计算粮仓体积。

(2)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3)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4)天文: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灵宪》

五、两汉的经济

1.两汉的农业经济

(1)生产工具:中耕的曲柄锄;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方式的革新:西汉的耦犁(二牛抬杠);东汉的一牛挽犁

2.东汉的庄园经济

(1)自给自足,自产自销;

(2)可铸造农具和武器,组建私人武装;

(3)自行生产生活物资,粮食作物;

(4)充实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等活动。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2)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3)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

(1)背景:①西晋时,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立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大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317年——420年)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士族政治,门阀政治)

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②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①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③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战乱少④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2)表现: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只保有长江以南地区,且长江上游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南北对峙中,南方明显处于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2)北方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

①内容:

    前期:整顿吏治:484年,颁行俸禄制度;均田制: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三长制:管理户籍,征发赋税

    后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②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论丛史出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产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发展也日趋繁荣。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的兴亡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开创“开皇之治”。

3.隋朝统治的巩固:(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

4.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唐太宗的统治

(1)措施:

    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社会风俗:戒奢从简。

(2)结果: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有“贞观遗风”之称)

4.唐玄宗的统治(开元盛世)

(1)措施:

    政治: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经济:发展生产,

    文化:大兴文治,

    军事:改革兵制(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2)影响: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5.唐朝的民族关系

(1)北方(突厥、回纥):草原各族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东突厥(军事打击):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2)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褐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西南(吐蕃):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4)唐朝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具体方式包括军事打击、和亲、册封、会盟等。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背景:

    边疆危机: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

    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唐玄宗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政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2)过程:755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①使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②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安史之乱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唐朝的灭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

拓展提升:外重内轻;节度使的权力;潘镇割据

(1)

外重内轻: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

(2)

节度使的权力:最初只有兵权,后发展为集军事、财政、民政于一身的军政合一的一级行政机构。

(3)

藩镇割据:政治上,具有自主权,可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可传给其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政权;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独霸一方。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

汉朝:察举制

1.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后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形成与发展

    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2)影响:

    积极: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消极: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忽视实用性学问,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文化因素之一。

(3)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二、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

(1)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国官僚体制的成熟)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参知政事),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2)影响: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君主的才干不足,减少决策失误。

三、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3.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

    原因:户籍制度荒废;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逐渐瓦解,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明确税收时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税收标准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财产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税收种类简化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均田制?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对当时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到了唐朝以后,随着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最终被废除。

从论从史出的角度认识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1)科举制的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

    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

(2)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②以儒学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早在唐朝时其选才方法被东亚其他国家所效仿,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后被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

①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了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着当今社会;

③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三教并行,儒学复兴运动(唐朝中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东汉末年:道教兴起。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3)唐朝前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4.反佛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钱财;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2)概况:

    民间反佛: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神灭论》

    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归儒”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与并蓄,与时俱进。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东晋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2)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2.艺术

(1)书法: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3)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六体。

2.隋唐:

(1)建筑:隋朝李春设计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雕板印刷术。

(3)火药:唐中期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5)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3.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法显至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首都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两国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伊斯兰教也开始传入唐朝。

拓展提升:从论丛史出角度认识儒学、道教与佛教融合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1)过程

①儒学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②佛教的传入: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东汉初年,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马寺。

③道家发展:东汉末期,道家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④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出现崇尚老庄的玄学。

⑤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同时也出现了反佛现象(范缜反佛)。

⑥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影响

①政治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和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②思想方面:强化了儒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交融的局面。

③经济方面: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唐朝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启示

1.特点

(1)呈现双向型:唐朝既向外输出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鉴真东渡传授佛法和玄奘西游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

(2)交往的范围扩大:从地区上来看,不仅与新罗、日本、天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交往,而且与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有联系。

(3)形式内容多样:不仅有外来使节往来,民间留学,而且有技术交流、宗教往来。

(4)水陆并重的交通:

    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朝鲜半岛,向西可抵达阿拉伯地区至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波斯湾。

2.启示

(1)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唐朝统治者重视外来交往,对外来交往采取开明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北宋(960-1127年)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建立后,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主要措施:

(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政: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并增设通判,牵制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夺实权

    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收精兵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制钱粮

    监察:设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从财政、军事、司法等不同方面监控各州——制钱粮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分散宰相权力,集权于皇帝)

    行政: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军事: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财政: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士大夫政治)

    抑武: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分散军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枢密院调兵,“三衙”统兵,军队实行更戍法;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3.影响:

(1)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北宋的统治危机

(1)军事(边防压力):惨败于辽,签订协议(“澶渊之盟”),赠辽“岁币”;屡败于西夏,达成和议,赠西夏“岁赐”

(2)财政(财政危机):军队庞大、军费过高;政府机构重叠,官僚队伍膨胀,财政负担沉重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

1.背景:

(1)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

(2)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3)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4)庆历新政的失败。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

(1)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均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评价:

(1)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再次失败;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五、南宋的偏安(1127-1276年)

1.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宋金战和:

(1)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2)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贡”。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1.辽(916-1125年)

(1)政权建立: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2)制度:南北面官制(特点:因俗而治);四时捺钵制。

(3)灭亡:1125年,被金所灭。

2.西夏(1038-1227年)

(1)政权建立: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汉制藩称)

(3)灭亡:1227年,被蒙古所灭。

二、金朝入主中原

1.政权建立与发展:

(1)111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

(2)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上京)

(3)1125年,灭辽

(4)1127年,灭北宋

(5)1153年,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12世纪后期,金世宗(被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进入鼎盛时期

    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与周边政权的关系:金灭辽、北宋;与南宋对峙;西夏向金称臣。

2.制度: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实行猛安谋克制(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族的统一与蒙古政权的建立: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3.元朝的统治:

(1)中央:

    皇帝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其下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中书省下设六部);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设宣政院掌管全国的宗教事务,并管理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

(2)地方: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

②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除“腹里”及边疆地区外,全国设10个行省);

③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宣政院(吐蕃);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西域);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台湾)。

4.行省制度:

(1)内容:

    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置了10个行省。

(2)行省的特点:辖区广阔,权力较大,但受制于中央。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3)影响:

①行省制度极大地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④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新民族的形成:不同民族的交融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蒙古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2)经济作物:①出现了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②棉花在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得到推广(元代黄道婆),推动纺织业的发展。(3)户口增长:北宋末年人口突破一亿。

2.手工业:

(1)制瓷业:①宋朝:五大名窑(汝、哥、定、官、钧);②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用煤作燃料;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提高。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推动文化普及,带动造纸业的发展。毕昇活字印刷术

(4)纺织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业:

(1)贸易:

①宋与辽夏金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官方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十分活跃。

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2)货币:

①商品流通规模大,货币需求剧增;

②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3)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4)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城市:

(1)出现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市场活跃,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如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及元代杭州、元大都;

(2)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特点:①突破坊市空间;②突破时间限制;③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从两汉到宋元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陆路;唐——海陆并举;宋元——海路。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着眼于加强友好往来。

(3)海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西方商人给中国带来宗教;中国四大发明等科技也相继西传。(东学西传)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经济中心开始南迁,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③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江南”)。

④元朝南北经济差异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地区;政府重开大运河以将南方财赋北运;开辟长途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3.影响:

①南方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及文化重心的南移(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②推动南方城市的迅速发展;

③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南方户口的增长,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⑤促进南方各民族的交融;

⑥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的变化

1.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数量减少,奴婢更多来自雇佣;无地农民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③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2.原因:①经济的发展;②世家大族的衰落;③科举制的实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

1.背景:

①唐末以来繁镇割据、五代十国混乱局面,使儒家伦理纲常被破坏,儒家伦理纲常的重建,促使理学兴起;

②(儒家学术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佛道儒三教长期争论与融合为儒学兴起创造了条件;

③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④宋朝经济繁荣、科技文化进步;⑤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⑥宋代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2.目的: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2)内容(内涵):

①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②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

④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4.朱熹与儒学教育:合编“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加以注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官方推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1)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2)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

(3)话本:宋元时期盛行,是早期的白话小说。

2.艺术:

(1)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如宋徽宗“瘦金体”。

(2)绘画:

①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②风俗画盛行,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③宋代宫廷画盛行;

④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盛行。

3.科技:

(1)印刷术: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战争。

(3)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4)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5)元朝郭守敬创造出简仪(天文观测仪器);编定了《授时历》。

(6)元朝王祯《农书》,记载了南北方农业技术和工具。

4.少数民族文字:

(1)模仿汉字字形:

①辽:契丹大字、小字,用于碑刻和文学创作。

②金:女真文字;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③西夏:西夏文。

(2)蒙古文字:

①成吉思汗命人创制畏兀体蒙古文,撰写了《蒙古秘史》。

②忽必烈时期创制八思巴字,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2)建立内阁

    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

    内阁的职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皇帝的意见)

3.宦官专权

(1)形成:为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利用司礼监的宦官牵制内阁,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拥有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2.戚继光抗倭

(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患”。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2)结果(戚继光抗倭):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海禁政策放松)。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关系

(1)北方草原

    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战争:明中期,瓦刺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

    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

    册封: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明清易代

(1)女真族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2)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3)明朝的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拓展提升:从论丛史出角度认识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随从

权力来源

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的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作用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权无约束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是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步走向“闭关”,清朝继续延续了这一政策。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明朝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出“耀兵异域”,战术中国富强的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阻碍了融入世界的过程,导致中国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措施:

(1)实行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种方式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军机处:雍正时设立的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负责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3)加强思想控制: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科举考试八股取士。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南:统一台湾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反击沙俄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雅克萨之战),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西北:平定叛乱,加强管理

    蒙古:平定准噶尔叛乱(1757年)。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新疆: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1759年)。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同时将清军驻扎在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4)对西藏的管理

    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喇嘛”尊号;康熙帝时,赐予五世**以“**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代**和**都由中央政府册封。

    1727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5)专置管理机构: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采取因俗而治的边疆政策(民族政策)。

2.清朝疆域和行政区划

(1)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

(2)清朝行政区划: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1)人地矛盾:经济繁荣、国土开发,清朝人口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阶级矛盾: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使得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四川、湖北、陕西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教天理教发动了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1)西方列强: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清政府: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拓展提升: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其本质依然是农耕文明,但盛世是表象,背后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目的、影响?

1.原因:

(1)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2)中国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3)通过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稳定专制统治。

(4)中国自身市场分配结构的影响。

(5)税收政策的影响。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影响: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①新农作物品种输入: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多种经营发展: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

明朝后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商业

①货币变化: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地域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

③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1.陆王心学

(1)兴起: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2)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李贽:

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

(1)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清朝中期,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③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长期流行。

(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科技著作

(1)中医药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农学:徐光启《农政全书》

(3)工艺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4)地理: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西方科技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来华,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第五单元 明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一、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西方

中国

政治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君主专制,日益腐败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完成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财政入不敷出

军事

坚船利炮

作战能力低;装备陈旧落后

外交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综合

国力上升;迅速崛起

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四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出现鸦片之前的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输华商品受到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为扭转逆差,打开市场,英国对华倾销鸦片

(2)鸦片的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了清政府的财政。

    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政府官员、军人吸食鸦片,腐蚀了统治机构,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吸食鸦片带来了疲弱的国民,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与日增。

(3)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查禁鸦片。4月至5月,收缴英国、印度和美国商人的鸦片2万多箱。从6月3日至25日,在林则徐亲自主持下,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4)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爆发的必然性:

中国

英国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

经济

小农经济占主导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军事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

闭关锁国

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②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鸦片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广东(1840年6月)→ 厦门 → 浙江定海 → 天津白河口 → 和谈

    第二阶段: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广东 — 东南沿海 — 南京

(6)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一系列条约

条约

内容

对中国的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破坏了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了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定

破坏了关税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

领事裁判权

破坏司法主权

《虎门条约》

片面最惠国待遇

破坏了贸易主权

《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

(7)鸦片战争的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目的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目的——表面目的:修约 实际目的: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借口:亚罗号事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1856年—1858年)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城,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1858年,清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军反击,损失很大。

    第二阶段(1859年—1860年)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3)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和权益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6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40多万平方千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44万平方千米;19世纪80年代《改定新约》等,割占7万多平方千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拓展提升: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根本原因和目的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战争性质

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不同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过程

侵略力量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时间

两年

四年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影响

开放口岸和割地

开五口;割香港岛

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遭到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2.魏源:《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历史著作。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太平天国的背景

(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自然灾害严重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扬平等的思想,得到大量民众支持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1)1851年,金田起义——运动开始;1852年,永安建制——迅速壮大

(2)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军事达到鼎盛

(3)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陷——运动失败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①提出时间:1853年冬

②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解决土地问题。

③内容:

    关于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分配土地。

    关于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原主”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④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⑤评价:

    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2)《资政新篇》

①提出: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②核心: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③内容:

    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

    经济: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对外: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文教: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评价:

    革命性:后期的纲领体现了中国人的迫切愿望;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

    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空想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缺乏社会实践的经济、阶级基础

拓展提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相同点

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战略上的失误。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①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

②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社会的方案。

③思想上: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④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难以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6.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专制统治大为削弱。

(3)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部分官僚提出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二)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9世纪60年代至 90年代这几十年中,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自强”和“求富” 为口号,在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及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史称“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2.目的(1)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

(2)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

(3)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及口号

(1)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口号:前期:“师夷长技以自强” 后期:“师夷长技以求富”

4.内容

(1)军用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2)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3)新式学校:各种翻译和军事人才学校;

(4)新式军队:北洋舰队

5.结果:

(1)破产: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2)破产原因: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6.评价

(1)进步性: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刺激和带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打开了封建教育的缺口,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推进了国防建设,开启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

(2)局限性:受限于时代以及阶级的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边疆危机

危机表现

中国的应对措施

结果

西北

1864,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新疆建省

西北边疆度过危机

西南

1883,法国控制越南,侵略中国

中法战争,

1885,镇南关大捷

《越南条款》越南独立

东南

1879,日本吞并琉球

1885,台湾建省

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2)导火线: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3)清政府:腐败懦弱(可乘之机)

2.过程

(1)丰岛海战:日本偷袭,清被迫宣战

(2)平壤战役:可耻的逃窜,平壤失守

(3)黄海大战:海军第一炮,撞击吉野

(4)威海之战: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工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影响

    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1)俄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策划干涉还辽;

(2)法国: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支持干涉还辽;

(3)德国: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还辽;

(4)结果:日本同意还辽,但清政府需像日本支付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瓜分中国的表现

(1)政治上: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2)经济上:资本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一)背景

1.政治上: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巨额赔款,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2.经济上: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上: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维新思想的传播

4.现实: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

拓展提升:维新思想特点?

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的原因?

①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强大。

(二)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1)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改革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发展

(1)建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2)成立团体:强学会和保国会

(3)创办报刊:《中外纪闻》(《万国公报》)《时务报》等

(4)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内 容

作 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鼓励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增强国防力量

4.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

②康、梁出逃;

③“戊戌六君子”被杀;

④除京师大学堂除外,改革措施全部废止。

5.失败原因

(1)具体原因:

    守旧势力强大;

    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

    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弱小。

6.评价

(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影响: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②经济: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7.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义和团运动

1.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特别是德国抢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口号:扶清灭洋

(1)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色彩,反映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2)扶清:对清政府的本质缺乏认识,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3)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性,带有浓厚的愚昧落后色彩,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过程:

(1)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

(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

(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

4.清政府的态度:先抚后剿——招抚利用——镇压剿灭

5.结果:失败。

(1)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6.评价

(1)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积极: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3)局限: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2.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瓜分中国。

3.过程

”“

《辛丑条约》内容及危害

内容

影响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5.特点

(1)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人均一两白银,带有惩罚性。

    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

    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相反,确立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

    目的就是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以华治华”。

6.统治危机加深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的影响:

    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

    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3)清政府开始自救,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拓展提升:在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

(1)侵略国: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

(2)经济侵略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

(3)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军事政治控制)

拓展提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

战争及条约

殖民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概念

1.狭义:指旧历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

2.广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制度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政治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清政府反动腐朽的本质暴露无遗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邹容《革命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黄冈起义、镇南关起义、萍浏醴起义)

8.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拓展提升: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族革命)。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但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3.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社会革命)。但其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辛亥革命的经过

1.武昌起义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2)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自由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制等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③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3.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4.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社会习俗上,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五、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拓展提升: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原因?

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表现在)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没有建立独立的革命军队。③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概念理解: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4--1916.6);皖系统治时期(1916.6--1920.7);直系统治时期(1920.7-1924.10);奉系统治时期(1924.10--1928.10)。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独揽大权的活动

临时大总统时期

1913年3月,“宋教仁案”;1913年10月,袁当选中华民国总统;

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解散国会;

1914年5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9月,祭孔大典;

1914年12月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复辟帝制时期

1915年12月,接受“劝进”当上皇帝;

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

2.革命党人的反抗

(1)概况:

    “宋教仁”案发生后,发动二次革命,结果失败;

    1913年,孙中山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

    1915年12月,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并发动护国战争;

(2)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概况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

3.1917年5月,府院之争【府:黎元洪(美);院:段祺瑞(日)→美日矛盾的激化】

4.1917年6月,张勋复辟

(1)原因:以调停黎段矛盾为名,率军进京;

(2)结果:上演了12天的复辟丑剧。

5.护法运动(1917-1918)

(1)原因:段把持北京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国会;孙中山号召护法

(2)经过:孙中山到达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就任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3)结果:南北军阀议和,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

(4)失败原因:其口号(共和)对人民没有号召力;依靠南方军阀(缺乏革命实力)

6.中国参加“一战”

(1)原因: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中国向德、奥宣战;收回汉口、天津的租借地;十几万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拓展提升:

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与实质?

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

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新气象

(一)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原因及影响

产生(19C70S)

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初步发展

(19C末,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并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迅速发展

(短暂春天1912-1919)

(民国初年)

原因: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显著发展

(1927-1936)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①发展不均衡:

    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

    行业: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民族资本所占比重很小。

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双重压迫(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

(二)民国社会生活新气象

1.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废除拜跪礼,兴鞠躬礼等;

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等。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2.政治: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日本侵略中国加剧

3.思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导火线);民主共和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1.开始:1915年——陈独秀——上海——《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

4.内容:

(1)核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2)手段:道德革命:提倡新道德(独立、民主、自由、平等),反对旧道德(儒家纲常伦理)

(3)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旧文学

(三)评价

1.进步性: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2)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转型。

(3)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1)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2)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倾向。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1.原因

(1)国际: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2)国内: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阶级:工人队伍迅速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3)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5月4日起

6月初起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

口号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签字

3.评价

(1)性质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提升:概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拓展提升: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有广泛群众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概况: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李大钊又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干部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纷纷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2)时间:1921 年7月23日

(3)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4)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

(5)会议内容:

    名 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意义: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拓展提升: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人民大众

4.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中共二大

1.时间及地点:1922年,上海

2.内容:

(1)党的最低纲领: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与条件

(1)原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中共总结教训,寻求同盟;

    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党,有威信、有实力

    孙中山斗争失败,转变思想,同意合作。

(2)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2.国共合作

(1)背景:开展工人运动,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形成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中国国民党一大

时间

1924年1月

地点

广州

主要内容

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及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

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

(4)影响: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革命的进程。国民革命由此兴起。

3.创建黄埔军校(国民党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黄埔

领导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历史功绩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4.国民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2)经过:

    1925年,国民政府建立,东征,

    1926年7月,开始北伐,接连攻克武昌、九江、南昌(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7年1月,迁都武汉;1927年2月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3)结果:失败。

    失败标志:1927.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1927.7月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

(4)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

    主观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5)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的洗礼,掌握了部分革命武装。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要掌握革命的武装。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一)政治方面

1.宁汉合流: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

2.北伐讨张: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3.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

4.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军阀各自为政,内乱不止,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

(二)经济方面: 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

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间兴办实业热情提高;反帝爱国运动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纺织、面粉;化学、橡胶、搪瓷;官僚资本膨胀(四大银行)。

注: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依然发展艰难(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压迫)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革命道路的初次尝试

1.南昌起义

(1)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表现: 南昌→广东→湖南和海陆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理论突破与创新

1.八七会议:

(1)时间:1927年8月7日

(2)内容: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三)具体实践

1.秋收起义

(1)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赴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创建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核心);根据地建设(立足点)

(2)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3)建立红色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代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拓展提升: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

1.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败;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

2.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城市中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3.反动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民主革命的主要动力农民阶级主要集中在农村。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1)蒋介石对第五次“围剿”做了充分的准备;帝国主义国家对蒋介石的支持;

(2)受共产国际影响,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被迫撤离(根本原因)

2.经过(1934——1936)

(1)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组织问题——改组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军事问题——成立三人小组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2)红军长征历程

    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

(1)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2)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历史原因: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3.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4.现实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5.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6.有利时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金融恐慌,忙于解决本国的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二)日本局部侵华(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

1.开始标志: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借口

柳条湖事件战场:北大营、沈阳

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国联。

②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撤出东北

③国联:实施所谓“调停”

④中共及广大军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结果

日军占领沈阳,进一步占据中国东北;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影响

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最主要矛盾②冲击世界原有格局。

2.扩大侵华: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

时间

1932年1月28日

地点

上海

目的

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战况

蔡廷锴、蒋光鼐率十九路军 奋起抵抗,全国民众积极支援

国民政府态度

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方针,主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依旧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国联1932年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的方案,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结果

1932.5.5日,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3.长城抗战

(1)概况: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2)结果:1933年5月31日中日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4.主要矛盾:华北事变(1935年)

时间

1935年

地点

华北

目的

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战况

1935年签定的《何梅协定》: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华北危机大大加深

国民政府态度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结果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

(2)国民政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但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3)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震动了中国社会。

2.表现

(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高潮:一二·九运动

时间

1935年12月9日

背景

华北事变、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地点

北平新华门前

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结果

反动军警用大刀、水龙、木棍镇压青年学生

影响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也就此掀起高潮。1936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 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扭转时局:西安事变(1936.12.12)

(1)背景

    华北危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概况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目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经过

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态度

亲日派何应钦

主张武力讨伐张杨,炸平西安,欲置蒋于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亲英美派宋美龄等

主张与张杨谈判,以和平的方式营救蒋介石;

中国共产党

主张: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平解决

意义

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日本全面扩大侵华:七七事变

时 间

1937年7月7日

地 点

北平卢沟桥

原因

蓄谋已久政策,咽喉要道、借口士兵失踪

简单经过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遂向中国守军开火,中国守军奋起抗战。

影 响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原因:

(1)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内因:

    国情的需要。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民族独立,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势在必行。

    共产党的努力。中共为了团结国民党联合抗日,先后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全国各种抗日力量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当时国共两党是中国的两大武装力量,摒弃前嫌,联合抗日,共同面对民族危亡,是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期待。

2.初步形成:

(1)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战线的策略方针;

(3)一二九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并得到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3.最终形成:

(1)国共双方的态度:

①中共:卢沟桥事变第二天,通电全国,主张全民族实行抗战。

②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①提交宣言:“中共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改编军队: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③最终形成:国民党发表了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概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

5.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空前壮大,成为决定中国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

(2)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入侵,终于赢得了近代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3)中共更加成熟,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壮大,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

拓展提升:比较下面两条统一战线的异同,并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实行殖民统治

政治上,“以华制华”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 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文化上,“奴化教育”

摧残民族意识,消灭抗日民主力量

经济上,“以战养战”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行“争购”和“配给”,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三光”政策

重庆大轰炸

实施细菌战

强征慰安妇

拓展提升:本课要点:

局部抗战:

①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1935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②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③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

④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

⑤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

⑥西安事变(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1)淞沪会战(1937.8—1937.11):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

(2)太原会战(1937.9.11-11.8)——太原失守

    平型关大捷: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国共合作的典范)

    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3)徐州会战(1938.1—1938.5)——徐州失守

    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1938.6—1938.10)——武汉失守

    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毙伤日军近四万人。武汉失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共产党:毛泽东:《论持久战》

基本观点:三个阶段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2.相持阶段:

(1)国民党——第三次长沙会战

(2)迁移大后方——工业内迁与高校西迁

    原因:日军侵略不断加深;保存抗战力量

    方向:华北、东部沿海→西南地区

    意义:保存了抗战力量,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防御阶段

(1)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组织:敌后根据地;斗争方式:游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2.相持阶段

(1)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策应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2)加强根据地建设

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反共倾向,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拓展提升:讨论:认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

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抗战作出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二、东方主战场

1.1941.6.22,苏德战争

2.1941.12.7,日美太平洋战争

3.1942.1.1,《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1942—1945,远征缅甸

5.1943.11,《开罗宣言》,决定对日及战后处分的基本策略

拓展提升: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远超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投入的总和;

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

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

4.中国抗日战场与英美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密切地联系起来。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经过

(1)1945.5,德国投降;1945.8.6、8.9,美对日本长崎、广岛投下两颗原子弹

(2)1945.8.8,苏联对日宣战;解放区战场展开大反攻

(3)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

(4)1945.9.2,正式签字,抗战正式胜利

(5)1945.10.25,台湾光复

2.中共七大(1945.4.23—6.11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论联合政府》

拓展提升:抗日战争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原因

(1)中国:

    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共合作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历史意义

(1)对中国: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2)对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拓展提升:本科要点:

1.全面抗战: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迁移大后方和全国持久抗战做了准备。);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4)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

    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

    国民党: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

    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

    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囚笼政策”;

    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

    国外战场:远征军入缅作战

(5)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苏军进人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9月2日,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战后形势

(1)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2)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3)中共七大:和平、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六大:内战、独裁、一党独裁。

2.重庆谈判(1945年)

(1)过程:为争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

(2)结果: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1947.6)

1.国民党全面进攻: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和政协会议决议,全力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1)时间:1946年7至10月

(2)方针: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

(3)结果: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国民党重点进攻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对陕北的进攻;

(3)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对山东的进攻。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统治危机

(1)经济:滥发货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政治: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3)社会: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2.国民党政权所做措施:1946年召开“国民大会”

(1)召开:1946年11至12月,南京。

(2)参会人员:除国民党代表外,还有依附于国民党的青年党、民主社会党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同盟坚决反对。

(3)评价:通过《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专制统治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共中央为推动解放事业的发展做的工作

(1)依据:1947年夏,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1948.9-11,辽沈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发动;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2)1948.11初-1949.1,淮海战役.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3)1948.11下旬-1949.1,平津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傅作义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4)作用: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明方向

(1)召开:1949年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

①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3)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重大问题。

5.北平谈判

(1)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希望能够“划江而治”。

(2)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6.渡江战役

(1)江阴要塞起义,是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极为重要一环。这次行动,加剧了国民党政权,统治的全线崩溃,为保障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发起渡江战役。

(3)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方面: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2)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拓展提升:本科要点:

1.解放战争(1946-1949)

(1)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

(2)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政协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标志:

(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问题

措施

作用

经济

国家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军事

朝鲜内战爆发

抗美援朝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年代):

(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三大政策:①一边倒 ②另起炉灶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成就: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6,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外交领域——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1954年4月

    特点: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③外交领域——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4月

    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

(1)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政治领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成功的探索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中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全党和全民族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我们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生产经营上应采取“大的集中,小的分散”的方针。在生产资料上应采取“主要公有,次要私有”的办法。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整风运动

范围

全党

性质

进行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主题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主题,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概况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过3次。1957年4月27日到1958年8月

意义

全党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需要。

    反右派斗争

原因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

概况

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问题

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2.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大跃进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浮夸风

    工业上,“(钢铁产量)15年内赶上英国,50年内超过美国”。

    农业上,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内容:农村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2)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使得人们生产积极性降低,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拓展提升:

三面红旗?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1960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施政口号,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区别?

“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二者反映了我党脱离国家实际,片面地要求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3.政策调整

(1)目的: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 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2)方针和策略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

②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但是是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大前提下,作为执行正确路线中的缺点错误进行的,1958年以来”左“的指导思想未能根本触动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3)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1966年春夏,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一月风暴

(3)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5)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6)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7)1979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3.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拓展提升:“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外交领域,二是科技领域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而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50-70年代)

1.工业领域

(1)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领域

(1)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2)1966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

(3)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4)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

(5)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农业领域

1973年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4.教育和医疗领域

(1)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2)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5.时代精神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6.外交领域

(1)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7.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1、背景:

(1)文革后的两年里,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2)农民生活困苦,平均主义影响生产积极性;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

拓展提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标志: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

(4)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拓展提升:三大转折?

1.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2.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3.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实践:

(1)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纠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区分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2)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 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32年以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 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拓展提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

1.对建国32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

2.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

3.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从安徽、四川逐步推行到全国

(1)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平均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劳分配

(2)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乡、镇,村委会

(3)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拓展提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没变,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国有制

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拓展提升: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开放

1.1982年,中国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4)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6)进一步完善: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拓展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基础作用。②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1)概况: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开放内地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特点:有重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3)实践:

    1984年,中国政府同英国政府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1987年,中国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中葡联合声明

    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九二共识”;1993年汪辜会谈;

(2)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3)2015年习马会。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独”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

拓展提升: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别?

(1)香港、澳门问题是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产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产物,两者性质不同。

(2)港澳问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3)国家在港澳驻军,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简言之,香港、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被写入党章:中共十五大。

(5)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三个代表”的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6)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2)解决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3)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4)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

(5)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2)写入党章: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写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4)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5)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3)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3)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表现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

①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

②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③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④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

2.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第五篇:初三政治知识点总结(全册)

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知识要点整理

单元一:世界大舞台

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

1、为什么说地球在“变小”?

答: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是用双脚在“丈量”土地。直到近代,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逐步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人类行进的速度大大提高了,庞大的地球因此变小了。

2、地球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使得高山大海、河流险滩不再是难以跨越的阻隔,我们居住的这个庞大星球好像变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

3、如何评价网络?

答:网络具有了两面性,它一方面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和对象,改变了过去的交往方式,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网络也有消极的一面,‚沉溺于网络的使用者会造成伤害,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

4、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答:(1)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网络。(2)侧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3)要明确上网的目的,学会自我保护,遵守法律和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健康的环境,文明上网,礼貌交流。

5、地球村的优势(地球村生活真精彩)有哪些?答:邻里交往很方便;‚互通有无好处多;ƒ相互学习真精彩。

6、国家之间互通有无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拥有本国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生产出本国所需要的全部产品,或者只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使各国消费者都能够享受别国创造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7、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8、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之家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国家在分工协作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时,也会拉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差距。

9、地球村里遇到了哪些共同(挑战)问题:资源环境问题、‚文化问题、ƒ南北问题、④战争问题等。

10、人类文明具有什么特征?简要说明你对此特征的认识。

答:(1)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2)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断推动文明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实现和睦相处。

11、怎样正确处理(对待)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吸收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创造更为璀璨的中国文明;‚要保持并发扬本国的文化传统,防止发生文化迷失现象。ƒ我们要给以尊重,向其学习,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

12、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你准备为减少和消除地球村的烦恼做点什么(如何做负责任的地球村公民)?

答:树立全球观念,全面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积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ƒ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解决地球村的困惑贡献力量,为地球村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13、你心目中理想的地球村是什么样的?

答:应该是没有战争,安静祥和;‚应该是蓝天绿树,鸟语花香;ƒ应该是各国共同发展,人民生活安康。④应该是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挑战。⑤各国文化和谐发展、繁荣多彩、互相交流。

第二课中国的声音

1、中国的大国地位的表现:(1)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3)是贸易大国。(4)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2、新中国成立了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答: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ƒ“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④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⑤成功加入世贸组织;⑥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等。

3、取得成就的原因: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ƒ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④坚持改革开放;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等等。

4、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答: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教育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ƒ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5、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国根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尽自己的能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受到世界上广大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敬重。

6、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原则和立场是什么?

答:中国坚持以平等合作求共赢的原则,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7、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ƒ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8、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趋势(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什么?

答:(1)和平与发展。(2)要和平、谋发展、求合作。

9、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你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答:消灭饥饿、贫穷和战争;‚各国人民和睦团结、友好交往;ƒ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处,各国严格遵守国际关系准则;④环境得到改善;犯罪减少;各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

10、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各国(中国)应该如何做?

答:谋求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以和为贵,避免战争的发生;ƒ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共赢;④积极承担责任,共同面对挑战;等等。

11、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创建和谐世界,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积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重大问题,培养全球观念,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2、你怎样理解“中国的声音”?(1)中国的声音很响亮。中国以充满自信和富有原则性的独特声音,向世人彰显着现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以及原则立场。中国的声音代表着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中国人的心声。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发出的正义而富有建设性意义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响应和支持。

第三课中国的道路

1、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历史坐标)及含义是什么?

答:(1)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含义: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2、为什么说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

答: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ƒ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制还不够健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当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是什么?

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其核心内容又是什么?

答:基本路线:(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导航系统),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动力系统)。

6、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经济发展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今本前提和保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7、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实现中国梦应该怎么办?

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环境、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ƒ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④实行计划生育。⑤坚持对外开放。⑥保护环境、依法治国。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

8、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

(1)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3)确立依据:它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4)分类: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6)非公有制经济内容: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问题等。

8、我国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支持、鼓励、引导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9、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1)内容: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ƒ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其他所有的国家机关,如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对各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关系。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②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在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目的:为了维护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④我们(青少年)应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沟通;积极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ƒ积极帮助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④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等等。

⑤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ƒ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④实施大批援藏援疆工程等。

单元二

共同生活

第四课

伸出你的手

1、我们的成长得益于哪些关爱?

答: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和他人的关爱;‚社会也处处有爱,许多政策、法规和公益活动,都将关爱带给需要帮助的人。

2、为什么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要常怀感恩之心?

答:在我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无数双关爱的手,正是这些手的搀扶,孕育了我们的自信和坚强、正直和善良。我们应该用心记住那些关爱过我们的人,并因此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怀有感恩之心,我们就会爱父母、爱师长、爱一切善良的人,就会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帮助弱小与不幸之人,就会把爱心播撒在我们周围,让更多的人得到关爱。

3怎样关爱他人(关爱他人的艺术)?

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缺陷,尽量避免触及他人的痛楚、不幸和敏感之处。‚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父母、他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ƒ只有人人都伸出温暖的手,关心、帮助生活中不幸的人。④同时学会保护自己。

4、关爱宣传标语:①奉献你我爱心,构建和谐社会。②您的爱心会让世界充满生机。③真情感动世界,爱心成就未来。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五课

这是我们的责任

1、如何对自己负责?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对自己负责,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最起码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责。

(3)对自己的人品、人格负责。(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

2、责任感的表现:①有责任感的人,做事认真;‚诚实守信;ƒ自觉遵守公德和纪律等等。

3、如何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心中总装着他人。‚充分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给自己、他人、集体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ƒ符合道德要求和法律规定。

4、不负责任会有什么危害(后果)?

不负责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普遍受到谴责;‚受到法律的惩罚;ƒ背离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

5、如何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方式)

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事做起,认真做好份内的每一件事。ƒ热心公益,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6、青少年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社区义务劳动、义务植树、节能宣传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灾区捐款等。

第六课

心中的天平

1、为什么说社会需要公平?

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平,人们用它来衡量生活中的人和事。心中的天平如果失衡了,人们就会失去前进道路上的参照物,变得无所适从,公平就是这样的天平。

2、当人们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当人们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常常有被伤害的感觉,感到自己的权利、人格没有受到尊重,心情会比较“灰暗”,影响积极性。

3、公平对社会、个人有何重要意义?

(1)公平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2)公平能够激发潜能,促进合作;(3)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维护稳定。(4)公平可以保证人们应得的利益,使人们各得其所。

4、公平的含义是什么?

(1)一视同仁,不偏袒;(2)合情合理;(3)拥有选择的权利。

(4)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或相称;(5)就是要各尽所能、各负其责、各得其所。

5、怎样努力维护公平?

(1)首先要反对对自己的不公平对待。

(2)要敢于用正当的方式对不公平的行为表示异议。

(3)维护公平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不公平的事情说“不”,公平地对待别人。

(4)要公平的对待别人,必须要用制度维护公平。

6、为什么合作需要公平?

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只有公平的合作,才能使合作者获得应得的利益,才能使合作进行下去,也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公平意识和公平精神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

7、为什么要用制度来保障公平?制度在维护公平方面有何重要作用?

(1)通过个体行为去维护社会公平,依靠的是个人的道德力量,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人力不及的地方,这就显示出制度的力量。

(2)制度本身是人们获得结果公正的前提与条件,公正的制度是人们获得公平的保障。

8、请针对教育不公平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ƒ教育部门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④教育部门出台政策措施,如:城市教师评职称需有在农村支教的经历等。

9、近年来我国为维护社会公平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缩小区域差距;‚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ƒ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律,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④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收入差距;等等。

10、目前社会上还存在哪些不公平现象?

强买强卖、教育择校费、制假售假、女性就业受歧视、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收入分配不公。

11、请你谈谈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与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或避免社会冲突,ƒ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社会和谐。

单元三:法治时代

第七课

神圣的宪法

1、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如何?

(1)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2)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并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2、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哪些基本权利?

宪法规定了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公民的基本权利。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公民只有认真的履行义务,才能充分的享有权利。

4、公民应怎样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

每个公民都应该熟悉它,把它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5、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加严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1)提议制宪、修改的主体不同。宪法的制定需要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

(2)通过的人数不同。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

(3)公布的机关不同。宪法在实践中,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

4、保持宪法稳定有何重要意义?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2)深入学习宪法,对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推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第八课

依法治国

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答:实行依宪治国。

2、什么是行政诉讼?制定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是什么?

(1)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是宪法和行政诉讼法。

(2)目的: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3、近年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说明了什么问题?我国公民为什么有状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

(1)答;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中国选择了依法治国的道路;ƒ一切国家机关、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许可的范围内活动。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公民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理所当然的事。

4、如何理解法治与人治?

法治是相对人治而言。划分法治与人治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在法律与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凡是法律权威高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就是法治;反之,法律权威臣服于个人意志的治国方式便是人治。

5、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正当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

①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②依法治国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团结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7、如何实行依法治国(国家)?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ƒ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④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⑤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8、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其基本要求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如何?

(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

9、正确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方式有哪些?

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人大常委会反映;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进行监督。

10、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依法治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需要各级国家机关的参与,国家机关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一方面,国家机关的依法行政对老百姓起着示范作用。没有各级国家机关的参与,依法治国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依法治国就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11、公民(青少年)应怎样自觉承担起依法治国的责任?

(1)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我们的行为。

(2)积极宣传法律法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3)敢于而且机智地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第九课

人大代表的责任

1、我国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不可能做到让人人都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为此,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通过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挑选出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人大代表来讨论、决定国家和社会事务。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地位如何?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在我国,选举人大代表有何程序?

(1)根据我国行政区划等级,人民代表分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并不是所有级别的人大代表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其选举程序是由法律明确规定。

(2)全国和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3)直接选举程序,一般包括: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名候选人、投票选举、公布选举结果。

4、我国公民应当怎样正确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神圣的政治权利,在直接选举中,选民依法参加选举,对人大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选民,也可以弃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剥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既保证了每个选民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又使得人人都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机会。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主人,我们应该十分珍惜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人大代表的职责是什么?

①参加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代表的一项重要活动。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着审议权,提案权,选举权,质询权,罢免权,表决权,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法定权利。②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活动,是履行神圣职责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代表在会议期间工作的准备、延续和保证。

6、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要履行那些职责?

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准确反映民意;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做到:①在会前,要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写成书面材料。②在会上,积极发言,提出高质量的提案,认真履行代表职责。③在会后,自觉宣传和贯彻大会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监督政府工作,做群众和政府的桥梁。

7、你觉得人大代表应具有怎样的角色意识?人大代表应怎样摆正与人民的关系?

(1)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2)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对人民负责,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讨论、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同时人大代表又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依法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从而保证人大代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

8、合格的人大代表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人大代表通过哪些渠道搜集社情民意?

(1)思想政治素质高,清正廉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敢于反映群众意见,勇于提出批评建议,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等。

(2)到基层调查走访、接待群众来访、设立传递民情的热线电话或电子信箱、开通相关网站和博客等。

单元四:从这是里出发

第十课

幸福的味道

1、什么是幸福?

就一般意义来说,幸福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感受到目标和理想实现后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健康的体魄、适量的物质、充实的精神,都是人生幸福重要组成部分。

2、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进行比较,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用心体味,就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3、如何理解幸福是一种能力?

面对幸福,我们不但要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还要能够珍惜自己已有的幸福。

4、通往“幸福之门”的门票,即创造幸福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培养兴趣爱好,创造幸福的空间。

(2)多结交朋友,体验更多幸福。

(3)奉献社会是幸福的源泉。

(4)知足常乐,自食其力等。

5、请分享你身边的人感受到的幸福:同学勤奋学习,取得好成绩;‚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ƒ父母无私奉献,抚养子女;④父母与子女在一起谈心、娱乐;⑤老师辛勤劳动,桃李天下等。

6、请从人生追求角度,谈谈你对人生幸福与尊严的理解。

人生是否幸福与有尊严,不在于占有的物质财富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与学识;‚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ƒ是否具有对他人、对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第十一课

在人群中挺立

1、道德为什么是人的立身之本?

(1)道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的精神追求。一个讲道德的人,不仅能收获内心的充实,锤炼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也会享受到真情的温暖和别人的尊重,所以他们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2)道德是成功的基石,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格的光彩。纯洁而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

2、失去品德的危害是什么?

一个人丢失了品德,就会劣迹斑斑,就会失去朋友,不受欢迎,四处碰壁,最后一无所得。一个在创业征途中失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3、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不怕吃亏,勇于坚持,注重细节;‚坚持道德行为,注意抵制不良诱惑;ƒ从身边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人生之大德是什么?

人的一生有一些道德超越了个人,是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自我,甚至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献身,这是人生之大德,是我们应该终生追求的目标。

5、正确理解“吃亏”: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有时候,表面上看,我们做某事好像是“吃亏”了,其实并不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我们会收获更多。我们的谦让和奉献并不吃亏,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关心别人,幸福自己;‚弘扬了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6、怎样才能杜绝损公肥私、假公济私、腐败贪污等行为?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不文明、不道德、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ƒ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园。

第十二课

找准自己的位置

1、面临即将升学或择业,我们在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不要被挫折假象所迷惑。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2)不要埋没自己,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找朋友聊聊,看看朋友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请老师给些指点;ƒ找父母谈谈;④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正确评价自己。

3、如何处理走自己的路,作出合理(最佳)的选择?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等作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偏见所左右。

ƒ我们必须要听取父母、老师的真诚的意见,这样会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作出合理的选择。

4、父母反对我们的合理选择时怎么办?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劝说父母?

(1)应该坚持自己的合理选择,同时注意与父母沟通,做好父母的思想工作,必要时可以请老师和亲友帮忙劝说父母。

(2)分析自己的个人条件,包括兴趣特长、学习状况等;分析社会需求和家庭状况等。

5、激励自己的话: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准方向,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6、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确立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ƒ培养敢于实践、善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

下载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名著相关知识点整理 全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版语文三上全册知识点(定稿)

    苏教版语文三上全册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 1、全诗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文中“红领巾”比喻少年儿童。 3、“阳光”比喻党和......

    人教版2018年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上) 第1课 在山的那一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 诱.yîu惑 喧.xuān腾 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

    小学数学全册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习重点梳理 位置:上、下、左、右、前、后。 钟表:1、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3、认识快及时了,几时多一点儿 认识图形(一):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拼一拼、摆一......

    七年级上册道法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5课基础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点 1、 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天地?/新起点包括哪些?P3 2、 中学时代有什么重要性/意义/价值?P4 3、 什么能为我......

    《水浒传》中考名著阅读知识点归纳(推荐5篇)

    【小子语文 大有帮助】 《水浒传》中考名著阅读知识点归纳 作品简介 1、作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2、思想内容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

    中考名著——《简爱》知识点总结5篇

    简爱 名著知识点巩固练习一,填空 1、简·爱在做期间,意外地获得了的遗产。(小学教员;她的叔叔) 2、罗切斯特太太是怎样死的?(跳楼) 3、简·爱最擅长的的技能是(绘画) 4、《简·爱》......

    最新人教版初三中考化学全册必背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全册必背知识点一、化学用语1、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名称和符号非金属:O氧H氢N氮Cl氯C碳P磷S硫金属:K钾Ca钙Na钠Mg镁Al铝Zn锌Fe铁Cu铜Hg汞Ag银Mn锰Ba钡原子团(根):氢氧根......

    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1、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路上邻国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