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十二册)课文阅读问题
要背问题:(也是早上作业)
(问题和答题都要背,一次要背两条问题)
《学弈》文言文阅读:
1、解释下面句子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2、说说“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3、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为什么后一个人学得不如前一个人好?
4、《学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两小儿辩日》阅读:
1、解释下面句子意思。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说说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是哪两句?
3、《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匆匆》阅读:
1、全文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为什么文中说“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呢?
3、“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桃花心木》阅读:
1、种树人哪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
2、生活中的不确定指什么?
3、桃花心木为什么不再枯萎了?
4、学完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北京的春节》阅读: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重点(详细)描写了哪些时间?
2、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
3、从“万不得已,必定”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4、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
5、第11自然段内从哪些方面描写灯多?
6、写“灯多”的目的是什么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阅读:
1、课文写了几件事?(写小标题)
2、父亲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3、父亲不肯离开北京,说明了父亲的什么?
4、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什么呢?
从“平静”表现了什么呢? 从“慈祥”又表现了什么呢?
5、在法庭上,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呢?
6、为什么在法庭上,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呢?
《为人民服务》阅读:
1、本文围绕中心论点是哪句话?
2、课文从哪几方面来论证这个观点?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第3自然段前四句话讲了几层意思?
5、第4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
1、小女孩每次擦火柴时看到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些景象呢?
2、“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文中的两个“幸福”,分别是指什么意思?
4、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凡卡》阅读:
1、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回忆了哪两件事?
2、凡卡当学徒时受到哪些折磨呢?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3、从老板和老板娘的动作词中,体会到什么呢?
4、“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这句中,凡卡的指望是什么呢?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5、课文最后写凡卡做了一个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
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指的是什么呢?
2、“居里夫人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中“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什么呢?
3、“发现人生的意义”指的又是什么呢?
4、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
1、文中的“?”号与“!”分别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第二篇: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教材安排了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2篇,选读课文6篇。在这32篇课文中,保留了原教材的14篇课文,新选了18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新选课文还注意了体裁的多样性,有散文、诗、词,有简单的说明文,还有长篇小说的缩写和文言文。
教材的编排注意了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6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积累••运用四部分组成。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陶冶爱美情趣,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它们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10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学习收集有关的资料。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能写书信和其他常见应用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3、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
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不但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它的教学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 效果
四、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太排斥,基础知识掌握尚可,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六、教学进度
第三篇:根据课文填空(十一、十二册)
根据课文填空(十一、十二册内容)
1、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 课文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学期我读过的课外书《》,里面的主人公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学期学过的古诗中,你最喜欢《》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秀的课文,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一课是:___________,你最喜欢其中的__________(人物)发生在他身上最令你感动的事是(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把你读过的最喜欢的古今中外名著介绍给大家。
名著名称(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人物(至少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说说你欣赏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文学家______说的。你知道哪些人的死比泰山重(列举2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表现梅花胸怀开阔,坦荡无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梅花不同流合污,与世无争品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代乐府诗歌《长歌行》中有一句劝人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哪些惜时名言,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塞》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请你再默写一首边塞军旅诗。
题目 :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菩萨蛮·大柏地》中有一句描写雨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请你写一句话描写雨后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将相“不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相”认为“将相和”就会________________;“将相不和”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看到的事物,都是小女孩的________,符合小女孩的处境和心理活动,作者写这些,进一步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更引起了人们对她的________________。
1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跳得很厉害”,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长征》中的“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中经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使人感受到红军蔑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诗中表现红军把种种艰险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15、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多么()。”这段话表达了作者()。
16、请仔细回忆六年级学过的课文,选择恰当的课题填在横线上。
时间《》而过,一晃小学马上要毕业了。老师《》令我终身受益,他(她)带领我们去《》感受阳光,带我们去《》看武松打虎,去八达岭瞻仰《》,去古罗马认识了《》斯巴达克,去联合国总部参观《》。老师教育我只有《》,才能广交朋友。
17、《鲁滨孙漂流记》是 _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所著。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从小就渴望冒险、流浪的生活,有一次遇上风暴,他被抛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开始了他28年的艰辛生活。从小说中可以归纳出鲁滨孙的性格特点有 __________。
19、有个青年对爱迪生说:“我发明了一种溶液,能溶化一切物品。”假如你是爱迪生,你能用自相矛盾的方法揭穿他的谎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与“桂林山水甲天下”前后照应的子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鸟的天堂》一文中,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草船借箭》一文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____________________、鲁肃的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_________________。
23、第11、12册的课文中,《》、《》都是写外国小朋友的悲惨童年,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 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4、《向往奥运》一文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作者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无比激动而自豪的感情的。
25、读了课文《世纪宝鼎》后,假如让你代表中国向联合国赠送世纪宝鼎,你将会怎样进行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桂林山“秀”的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长歌行》中劝诫人们珍惜时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写出你最喜欢的李白的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将相和》中体现蔺相如不畏强暴,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匆匆》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古代寓言《矛与盾》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学习了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长征》、《开国大典》、《我的战友邱少云》和《灯光》,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那么,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读了课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们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
36、中国人民向联合国铸赠世纪宝鼎的深刻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怀着美好的幻想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上。穷人渔夫和桑娜宁可___________________,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善举真感人。
38、《鸟的天堂》中,作者是这样生动地描写榕树绿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读了《匆匆》一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近一年来,在我们读过的课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比如《我的战 友邱少云》中严守纪律、勇于牺牲的邱少云,《詹天佑》中 _____________的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忆》中_____________的李大钊,《三克镭》中_____________的居里夫人,《穷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桑娜。我们从这些不同人物的身上都能受到有益的教育与启迪。
41、除了《毛泽东诗词》、《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外,在你读过的其他课外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叫《》,读了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古诗《竹石》的作者是______代的诗人。全诗突出了竹子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表现了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3、《荔枝》的作者是______,课文中写母亲吃第一颗荔枝时,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描写了母亲的动作。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文章的结尾写“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根据你的理解,写一句作者没有说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地球颂》这些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触,有许多话要说,请就保护环境的看法和想法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难忘的启蒙》的作者是。课文重点回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46、阅读文章,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想开去,那么,你读了《匆匆》这篇课文后想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学习了《穷人》一课,你能回答“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这个问题吗?如果能,就回答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在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课给你印象最深?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默写。
⑴《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困难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詹天佑》一文中概括表现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穷人》一文中描写渔夫家温暖而舒适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向往奥运》一文中抒发作者采访奥运冠军后的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一夜的工作 》一文中突出周总理工作态度认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的《》,另外三大古典文学名著是《》、《》、《》。
51、《为人民服务》、《匆匆》中一定有你喜欢的部分,请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部分默写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这是毛泽东写的《长征》诗中的诗句,这两句诗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
53、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是《世纪宝鼎》和 《清明上河图》的主要表达特点,《世纪宝鼎》在介绍宝鼎的文化内涵时,先简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概括说明鼎是__________,最后评价“世纪宝鼎”的_______ 和______。《清明上河图》在介绍画面的内容时,先写_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
54、类似《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你一定读得不少,请再写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那么,除了课文中的人物外,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吗? 请把他们的姓名写下来,至少写6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回忆课文填空。
(1)从本册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中国革命的先躯______________,杰出的爱国工程师______________,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______________,尊重他人的______________这几位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还认识了______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所畏惧的打虎英雄武松。
(2)从本册所学过的诗词中,我们记住了以下名句:歌颂梅花不畏严寒、凌寒开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反映手足相残无比痛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奋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时为了______________,需要收集资料;写文章、进行口语交际以至______________,也要收集有关资料。
56、《林海》一文作者抓住了兴安岭的、和来写出兴安岭特点的。
57、《墨梅》一诗中表现梅花品质的诗句是。
58、在《长征》一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红军远征之“难”;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体会到红军对“难”的不怕,全诗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红军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__气概。
59、《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全诗重要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表示数量的次来说明诗人此时离家之近,_________表明诗人离家之久,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思家之切。
60、《游子吟》这首诗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这首诗以歌颂_________而著称。它从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中,透露出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
61、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或亲人的心情。
62、《鸟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来叙述的。作者一共去了____________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___________,第二次才看到了_______________。在描写榕树时,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_描写,描写鸟飞的时候,采用了___________描写。“鸟的天堂”实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63、《凡卡》的作者是()国的(),这篇课文写于1886年,记叙了(),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贫苦儿童的()。文章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分()、()、()三部分。凡卡在写信过程中主要回忆了乡村()和()两件事。文章最后以凡卡甜蜜的梦结束,这样写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表现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首诗是清朝代著名诗人_____写的_________。诗人被称为“________”之一。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清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后两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诗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65、〈〈长征〉〉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歌颂红军的诗。你能默写出三四句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默写古诗《梅花》并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诗描绘梅花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阅读时为了__________,需要收集资料;写文章、进行口语交际以至__________,也要收集有关资料。
68、作者在《桂林山水》中把桂林的山与泰山和香山作比较,泰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香山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69、用简笔画画出“云横秦岭”的样子。
70、《墨梅》的作者是_________,这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虚心竹有低头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长征》一诗中,作者把万水千山看作平常事,诗中写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最能说明周总理品格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74、其一人___________, 惟_______之为听。一人虽听之,_____以为_____将到, 思援______而射之, 虽与之______, ________之矣。这一事例选自《》一文,它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
75、我想高声对__________________说,好像全世界都能__________________ :“看呀,这就是我们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__________________。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76、广西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名,书中《》一课就向我们展示了那里的美景,其中这样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描写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风光的《》,其中这样写到: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巴金笔下那《》,其中这样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峻青先生笔下那《》,其中这样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多美的景色,多美的语句啊!你是否重新陶醉其中了呢?
77、这学期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文么?考考你们吧!
a《学弈》中,两个人一起学习下棋,第二个人却不如第一个人学的好,原因是(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学完文章,你有什么话想对学弈的这两个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我们学过〈〈桂林山水〉〉一文,知道桂林的山奇、秀、险。请你把写桂林山秀的句子按原文默写下来。
桂林的山真秀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林海》重要写我国大兴安岭的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联想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由来。
80、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心里忐忑不安是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桑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①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开凿居庸关隧道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②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作者在《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中抒发自己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梅花历来是诗人、画家赞美、描绘的对象,常借它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和胸襟。在《墨梅》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王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卜算子.咏梅》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写出了梅花凌寒独放的品格,表达了毛泽东开阔的胸襟。
86、《凡卡》这篇课文在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插进了叙述的两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87、在《长歌行》一诗中,劝戒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在徒然叹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泊船瓜洲》一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8、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这首次里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和“不居功自傲”的品格及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9、《为人民服务》是_____________同志,在_____________所作的讲演。毛泽东同志号召我们学习张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个讲演有两个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中_____________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同意周瑜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_____________。故事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一夜的工作》写了周总理工作的____________,生活的____________。
92、“___________________,谁持彩练当空舞?”这句诗词写眼前看到的事物是____________,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
9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中国古时的一位文学家____________说的,毛泽东同志在《》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作者指出,为________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9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詹天佑》一课的中心句,表达这一中心的事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鸟的天堂”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句话中前一个说她“幸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一个说她“幸福”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示儿》这首诗的后两行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中,有叙事转为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雨后彩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读过毛泽东的哪些诗词,请你写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在十二册,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陆游的诗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反复朗读这两首诗,就能体会出诗中抒发的强烈的_____________情感。
100、《》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诸葛亮真是_____________(填课文中的一个成语)。
101、《穷人》一文中,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个非常_____________的人。
102、《将相和》一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战国时期发生的秦赵两国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的精神。其中“将”是指__________;“相”是指___________,能反映“将相和”的故事是《___________》。后世用“将相和”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次擦燃火柴,第一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她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她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第三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她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第四、五次擦燃火柴,她看见了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她当时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小女孩的悲惨死去,说理________________。
104、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北京举行。公告中有“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名话。
105、《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为()同志举行的()上所作的讲演。读到人死的意义,毛泽东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毛泽东还说:“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
106、游览大兴安岭,作者的感受可概括为四个字:、。
107、不要人夸,只留清气。这两句的意思是:。
108、稀世珍宝银杉又被称为“”。
10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110、《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111、《示儿》一诗中,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112、“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句诗中写眼前见到的事物是(),由此联想到的事物是()。
113、“白日放歌须纵酒,()。”这句诗出自()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我们学过或读过他写的诗句还有()。
114、老舍先生浏览大兴安岭最深切的感受是
115、陈淼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真是“。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
116、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开展红军长征取得胜利70周年的系列活动,此时此刻,我们不禁吟咏毛泽东的著名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7、《学弈》讲述的是弈秋教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必须,绝不可的道理。(试着填成语)
118、《凡卡》这篇文章是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写信过程中的三部分穿插组成的。信中主要写了到,对这“连狗都不如”的学徒生活,小凡卡感到无比的。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又主要回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件事,从这里我们又可以体会到,对于并不幸福的乡下生活,小凡卡却感到无比的_____________。这样一_______,更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凡卡_____________命运。
119、《桂林山水》一课的中心句是()。作者采用了()的叙述顺序。漓江的水有()、()、()三个特点,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赞叹桂林山水:()A景美如画。B画比景美。C画美如景。
120、《林海》中“岭”的主要特点是(),“林”的主要特点是(),“花”的特点是(),121、“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这对联借用古人的诗句,生动表达了()。
122、每当节日,人们思念远方亲人,往往喜欢引用()代诗人()写的《》中的一个千古流传的佳句“()”。
123、《赠汪伦》是()送()时,()即兴而作。诗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诗句是()。12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的为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如《题西林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表达了朋友的情深意重,如《赠汪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则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如《示儿》中的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穷人》一课写了()的桑娜。《我的战友邱少云》写了()的邱少云。《一夜的工作》写了()的周总理。《将相和》写了()的廉颇。
126、《示儿》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他临终前最大的遗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牵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描写诗人“喜欲狂”的样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____,但《示儿》的作者以____________情感表达的,而《闻管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却是以___________的情感表达的。
第四篇:苏教版语文十二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将紧紧围绕教研组的工作重点,以求真务实的工作的态度,认真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科学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提升语文素养,走研究性发展的专业化道路。让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开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专题研究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认真有效的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二、教材简析
(一)、采用主题单元组合教材。
本册24篇课文,其中60%以上的课文表达了“关注自然,研究自然,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主题:《长江之歌》揭示了长江刚柔并济的特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山谷中的谜底》介绍了雪松坚韧的特点,揭示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能屈能伸,以曲求伸;《螳螂捕蝉》通过有趣的“生物链现象”,昭示人们要全面看问题;《最大的麦穗》通过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到麦地里捡最大麦穗的故事,把麦地的“浩渺”,“麦穗的繁杂”,与生活的复杂多变现象联系起来,揭示了理想与实现的关系;而《孔子游春》说水的“四德”,于谦《石灰吟》对石灰坚贞品德的歌颂,王冕《墨梅》对墨梅淡泊名利的赞美,都使人领悟到做人的标准。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学生自然与社会,人与万物不但有着天然的联系,而且相依相生,“和而不同”。这样编排,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
(二)、放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1、是安排了阅读指导文章《读书要有选择》,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尽快学会阅读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2、是安排了“我读书我快乐”栏目,向学生推荐名著《西游记》。
3、是单元练习采取活化训练的思路,注意了语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开辟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等。“语文与生活”、“阅读与积累(感悟、欣赏)”进一步拓宽了阅读,扩大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4、是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系列--学和做。每一册安排一个“学和做”,而这个“学和做”就是一个实验、探究的小专题,是集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训练于一体语文实践活动。本册安排的“我的成长册”。1
(三)、突出了重点学习习惯项目的培养。
教材每册的开篇仍然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项目,虽然安排在教材之首,却是贯穿于该册语文学习之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这些项目在该教材里也反复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不但通过课文《读书要有选择》和 “我读书我快乐”、“学和做”等重点训练栏目有所体现,而且在阅读课后练习、习作和单元练习中也反复安排了训练。
四、关注与初中学习的衔接。
教材在结构形式和选文的难度上,都注意向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靠拢。比如名家、名篇的课文比重明显增大;主题单元的编排结构,就是与初中阶段主题单元的教材编排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的;文学常识(作家卡片、名著便览)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栏目的开设等,都有利于小学阅读教学和初中阅读学习的衔接,有助于小学阅读教学向初中阅读学习的过渡。
三、总的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11)继续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47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种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作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3)能修改错误明显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长江之歌 第二周2.三亚落日3.烟台的海第三周4.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四周5.6.7.第五周8.第六周9.10.第七周11.第八周12.13.第九周14.第十周15.16.第十一周17.第十二周18.19.第十三周20.练习1
卢沟桥烽火半截蜡烛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练习2 三打白骨精词二首
螳螂捕蝉
读书要有选择 我读书我快乐 练习3
夜晚的实验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学会合作
练习4
天游峰的扫路人
最大的麦穗
山谷中的谜底
练习5
广玉兰夹竹桃
古诗两首练习6
第十四周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第十五周23.孔子游春
24.明天,我们毕业
练习7
第十六周第十七周毕业复习
第五篇:人教版语文十二册教案
人教版语文十二册教案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喜欢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较扎实,而阅读和习作则要稍微逊色一点。进入高段以后,男孩子的思维普遍比女孩子要活跃。但双差生数量两者相差不大。这跟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不良有关。而有几个女孩子思维不够活跃,不够灵活,接受能力差。
1、识字写字。作为高段学生,他们的独立识字能力较好,所欠缺的是不喜欢主动利用字典来帮助识字、阅读(所以上课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利用字典。)、据词定义能力、书写习惯、错别字多。
2、阅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有感情地朗读仍需努力;学生学会了默读、浏览等方法,但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方面则要加强指导,尤其是中下学生;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了解文章的一些显著的表达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阅读量大部分能达到,喜欢阅读童话、故事类、文学类、漫画类书籍,对古今中外的名著则涉猎不多;女生对科普类文章不如男生感兴趣;且能主动积累的学生大约只占半数。
3、写作。在写作方面,尤为突出的尖子生寥寥无几,最为欠缺的是写作素材单一,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写法单一。
4、口语交际。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不高。倾听和评价的能力较之以前,有所提高。
5、综合性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性学习较感兴趣,且有几个学生脱颖而出,综合能力强。欠缺的倒是自己对过程的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提供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教材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阅读链接”五次。“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教材后附生字表。还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
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8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并能从中捕捉信息。
3、能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5、在阅读中,进一步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
7、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4、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6、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抓住重点句段,加深理解;主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习作感情真实,详略得当。
2、难点: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学习详写和略写。
五、改进教学的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其次,要明确每一专题的学习目标;再次,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2、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将之运用到现在的学习中去。
4、引导利用图书柜里的书籍、学生自己的藏书、与同学交换阅读等方法,增强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能力。
5、这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要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使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6、抓好培优补差工作,使优秀生能脱颖而出,后进生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单元教材解析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
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文言文两则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背诵《学奕》。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故事内容。难点:背诵《学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
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
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
(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
2、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两小儿辩日》的大致内容,并背诵。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说话要有理有据和实事求是的道理。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
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⑶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初出
日中 远
-----因------大如车盖
如盘盂
近
-------为---沧沧凉凉
如探汤
2、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
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
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附: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2.朱自清简介(略)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板书设计
2、匆匆
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章。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能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使用。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么幼小的树苗,看似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
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
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树苗
人
不确定浇水
不确定环境
不依赖
独立自主
扎根很深
转化能量
汲水生长
努力生长
4* 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
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
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
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38
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第一次
失败
努力 顶碗少年
第二次
失败
努力
拼搏就能成功
第三次
成功
5* 手指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
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各有所长
手指
团结一致
各有所短
口语交际
习作一
教学目标 :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点
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
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教学难点
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是哪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讲完后,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各组选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
是同学、伙伴说的)讲给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2)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
拓展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
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点
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