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08:5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蒋寅

内容提要 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回顾 展望

清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用万余字的篇幅来回顾和展望清代文学研究,也许要比以前各个朝代的文学研究更为困难。困难不只在于清代产生的文学家和作品太多,更在于清代文学研究的积累总体上还很薄弱,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也刚起步,可以参考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只能说是一个简略的回顾,并就个人管见所及,对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谈一点看法。

与历史研究相比,文学研究由于对象本身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常基于一定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同时代的文学,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甚至可能是很偶然的。清代因其社会现象复杂、传世文献丰富,20世纪以来一直是历史学的宠儿,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深度都相当可观。而清代文学却因文学史价值判断的偏颇,一直被学界所冷落。除了显学《红楼梦》外,迄今对清代文学各部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历史上其他时代文学的研究。

这一结果,当代学术显然应负更大的责任。20世纪以来,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传统观念及近代“文学进化论”的影响(注:粱启超在1903年《新小说》第七号的《小说丛话》中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又接受西洋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熏陶,当代学者大都视戏曲小说为清代文学的主流,学术投入明显向此类通俗文学倾斜,而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这导致清代文学研究各领域之间严重失衡,有关《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的论著层出不穷,而诗文辞赋的研究寥寥可数。这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若具体分析现有成果,则20世纪以来的清代文学研究又呈现盛衰不一的波浪式轨迹。

对清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当朝人的总集编纂、别集注释和诗文批评。清代是个重视学术史的时代,清人对本朝文学的关注和批评超过任何时代,其搜集作品之热情,编纂总集之勤奋,撰著诗话之专门化,无不显示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自觉意识。由于明清易代所包含的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出于保存文化记忆和心灵历史的动机,清初文人曾编纂了大量的诗文总集,尤以邓汉仪《天下名家诗观》三集为翘楚。此后,以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王昶《湖海诗传》、符葆森《国朝正雅集》为代表的大型选集,都发挥了淘汰、遴选和批评一个时期诗歌的功能,至徐世昌《晚晴yí@⑩诗汇》而集其成,从而使距离我们时代很近的清诗也部分地被经典化。骈散文、填词创作同样由若干种有影响的选本勾画出历史线索和创作规模,而戏曲、小说则在排演和说唱中得到传播和整理。黄文yáng@(11)《曲海总目提要》和姚燮《今乐考证》虽系通论古今的著作,但清代戏曲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后者甚至著录了部分道、咸间流行的地方戏。吴伟业、王士zhēn@①、朱彝尊诗集以及王昙骈文集,清代已有注释研究,赵执信、查慎行、乾隆三大家、郭lín@②及姚莹等人诗都有人做专门的批评。数量众多的地域文学总集和地方志中的艺文志,则覆盖了整个清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作家,与数量众多的诗话、文论、剧说、选本的评点相配合,交织成密集的批评之网,给后人留下了当代评论的丰富资料。

进入民国以后,战乱频仍,学术难得安宁的环境。学界对前清文学虽无太高的评价,但出于保存文献的动机,也出现了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陈乃乾《清名家词》、叶恭绰《全清词钞》、陈衍《近代诗钞》、柳亚子《南社纪略》、阿英《鸦片战争文钞》、丁福保《清诗话》等清代文学和批评的总集、丛书,还编出了黄人《小说小话》、王国维《曲录》、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刘复、李家瑞等《中国俗曲总目稿》、李家瑞《北平俗曲略》、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工具书,此外杨守敬、董康、鲁迅、王古鲁、吴梅、向达、刘修业、周越然、伯英等学者的著作都对戏曲小说文献的搜集和著录做出了贡献。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对清代文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冲击。一方面,一些作家只承认新文学与晚明文学有血缘关系,对清代诗文则予以批判,对影响直达晚清的桐城文派,钱玄同直斥为“桐城谬种”;另一方面,受西洋文学观念影响,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由附庸蔚为大国,“中国新世纪第一个文艺批评家”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对当时的《红楼梦》和清代小说研究产生极大影响。学界“神圣施(耐庵)曹(雪芹)、土芥归(有光)、方(苞)”的结果,是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受到冷落。当时鲁迅倡言“好诗被唐人做尽”,闻一多也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上也就完了”,影响所被,乃至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将狭义诗歌的历史截止于唐末,并断言“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列而删去”,这无疑是很偏激和狭隘的见解。幸而不是所有人都持这种立场,一些著名学者仍用传统的批评形式,包括陈衍《石遗室诗话》、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蒋箸超《天演阁清诗话》、郭则yún@③《十朝诗乘》、杨钟羲《雪桥诗话》、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秦佩珩《秋窗呓语》等,对清代诗词做了各有特色的研究,甚至还出现了徐珂《清代词学概论》、梁乙真《清代妇女诗歌史》、杨鸿烈《袁枚评传》、顾远芗《随园诗说的研究》等专著和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顾敦róu@④《明清戏曲的特色》、汪辟疆《论高密诗派》、《近代诗派与地域》、曾克zhuān@⑤《论同光体》这样很专门的论文。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周作人《新文学源流》二书名为当代文学,内容却多回溯前代,实际是在新文学语境下反思明清文学;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也着眼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发展,对晚清文学史有一定的总结性质。1928年,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被孙liáng@⑥工以《中国古代文艺论史》之名译成中文,对国内的批评史研究产生一定影响(注:近代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多受日本学者的启发,自王国维的甲骨文、敦煌曲子研究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都是典型的例子。铃木书出版于1922年,也许中译之前就已对国内学界产生影响。),这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明清诗论的论述可以约略看出。1947年出版的钱钟书《谈艺录》,虽然成就绝不限于清诗一端,但仍应说是民国年间最深入的清诗研究著作,他对众多清代诗人的批评鞭辟入里,至今仍代表着清代诗人论的最高成就。

建国以后,在狭隘的文艺观念的主导下,清代文学研究呈现很不平衡的状态。戏曲、小说受到学界重视,成果较多,《红楼梦》更因特殊的政治背景,成为学者趋之若鹜的显学。但迄今仍不减其学术价值的成果,却是傅惜华于1961年编成的《清代杂剧全目》,该书直到1981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相比之下,诗文研究则只集中于顾炎武、王夫之等少数“进步诗人”,成果寥寥。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邓之诚遗著《清诗纪事初编》,是这个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它启发了后来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张舜徽的《清代文集别录》虽偏重于学术,却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它直接启发了袁行云的《清集叙录》。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论著,带有鲜明的政治印迹,时过境迁,到今天已很少有参考价值,只有这些侧重于文献学研究的著作毫不褪色。类似的成果,还有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这是今人纂辑的第一部清代诗集注本。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资料选编或旧籍点校,如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文论选》及刘大kuí@⑦《论文偶记》、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春觉斋论文》等,便于使用。

清代文学研究的高涨,尤其是诗文研究的全面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文学遗产》刚复刊,郭绍虞先生就建议赶快组织力量编辑全清诗、全清文、全清词、全清曲等以保存一代的文献。苏州大学中文系随即成立明清诗文研究室,并编辑出版“明清诗文研究丛刊”。1982年,程千帆先生主持的《全清词》编纂工程在南京大学启动。1983年底,《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苏州大学合办的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在苏州举行,学者们基本形成共识,对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终结阶段的清诗应给予较高的评价。翌年《文学遗产》在第2期辟“清诗讨论专辑”,发表苏州会议的论文,对清代文学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1985年举办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则对“五四”以来评价桐城派的偏颇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随着对过去研究中一些被回避、扭曲的问题的重新认识,清代文学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清代文学史开始得到认真的研究。

在新时期的清代文学研究中,苏州大学的学者做出了最引人瞩目的成绩。钱仲联先生以耆年宿德大力倡导清代诗文研究,不仅出版了《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梦苕庵专著二种》、《近百年诗坛点将录》等著作,还培养了一支清代文学研究的专业队伍,拿出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陈少松《评梁启超的艺术论》、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赵永纪《清初诗歌》等最初一批清诗研究成果。他此后指导的马亚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历程》、沈金浩《性灵诗与明清文化》、魏中林《清代爱国主义诗歌研究》、严明《清代广东诗歌研究》、罗时进《虞山诗派研究》、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等一批博士论文,都成为清诗研究中很扎实的成果。另一位清代文学专家严迪昌先生,以《清词史》、《清诗史》两部专史,奠定了他在清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在多年搜集研读清代文籍的基础上写成的力作,将清代诗词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阳羡词派研究》也是高水平的地域文学流派专论,给后人多方面的启示。苏州大学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继承郑振铎、孙楷第先生开创的小说研究传统,以吴世昌、蒋荷森、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石昌渝等先生为代表,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其中刘世德先生的小说版本研究,石昌渝先生的小说史研究以扎实的文献功力将当代明清小说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石昌渝先生主持完成了收书约4000种共计300万字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为清代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山东大学以袁世硕先生为代表的学者群体,在清代戏曲小说和清初诗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绩突出。南京师范大学除有陈美林先生成绩卓著的吴敬梓研究外,李灵年、江庆柏、陆林等学者在清代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已有《清人别集总目》、《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基础性成果,后劲十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做出引人瞩目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以后,清代文学研究走向广阔和深入,其突出标志是涌现一批有分量的文体史研究专著,包括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周妙中《清代戏曲史》、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朱则杰《清诗史》、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张俊《清代小说史》、欧阳健《晚清小说史》、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等。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则有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苏州剧派研究》、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曹虹《阳湖派研究》、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诗汇考》、许建忠《明清传奇结构研究》、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程亚林《近代诗学》、王小舒《神韵诗学论稿》、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等著作,多方面地拓宽了清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作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作家,如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王士zhēn@①、袁枚、蒋士铨、赵翼、黄景仁、龚自珍、魏源、黄遵宪,而通俗文学作家如李渔、金圣叹、蒲松龄、吴敬梓、曾朴、刘鹗等又受到更多的关注,涌现许多造诣精深的专家。曹雪芹和《红楼梦》就更不用说了,仅列举著名专家也将是一个很长的名单。就整个清代文学研究而言,后期的研究一向比较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梳理中,近代文学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研究都有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清末同光体和改良派作家梁启超以及新旧时代过渡性人物王国维等,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港、台地区的清代文学研究,虽不如中国内地成果多,但内容似更广泛而专门。不仅钱谦益、吴伟业、袁枚、赵翼、翁方纲等著名作家有研究专著出版,重要的文学流派,如桐城派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版了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叶龙《桐城派文学史》、唐传基《桐城文派新论》三种专著。而学界较少注意的女性文学,近年有钟慧铃《清代女诗人研究》和胡晓真《才女彻夜不眠——清代女性弹词小说论集》两种新著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最具开拓意义。对清代诗学的研究,台湾学者也走在了前面,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作为清代诗学研究发凡之作,大体勾勒了清代诗学的概貌和流变,附录“清代诗话知见录”收书346种,是对清代诗学文献的最初考察。张健《明清文学批评》以教案的形式整理了明清文学批评问题,不无见地。专题研究则有黄景进《王渔洋诗论之研究》、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诗论》等,与香港学者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同为很专门而深入的探索。台湾中山大学每年举办清代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他们还编辑《清代学术研究通讯》,对了解台湾地区清代学术研究很有帮助。尤其是此书中《台湾地区清代文学研究博硕士论文提要》部分,更有参考价值。台湾以清代作家为题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相当多,除已出版的赵翼、翁方纲等评传外,如谈海珠《顾亭林诗研究》、单文惠《笠翁十种曲研究》、廖淑慧《金圣叹诗学研究》、江仰婉《冯班文学批评研究》、陈惠丰《叶燮诗论研究》、丘慧莹《唐英戏曲研究》、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陈茹琪《查慎行诗歌研究》、林秀蓉《沈德潜及其弟子诗论之研究》、吴晓佩《薛雪诗学研究》、赵太顺《翁方纲研究》、张春荣《姚惜抱及其文学研究》、刘韵pín@⑧《龚自珍诗歌研究》、吴明德《王kǎi@⑨运及其诗研究》、柯梦田《刘熙载〈艺概〉诗歌理论研究》等,也是选题很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比之下,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涉及面较国内为窄。西方学者多用力于戏曲小说,无论在版本研究方面还是叙事研究都有丰富的成果。日本学者则不仅在小说文献研究上贡献突出,在诗文和俗文学的研究上也多有开拓之功。日本老辈学者都在清代文学上下过很大功夫。狩野直喜清末在中国留学归国后,任京都大学教授,1918年到1923年之间讲授清朝文学课,1984年东京みすず书房出版了他的讲义录《清朝的制度与文学》。铃木虎雄1922年出版《支那诗论史》,其中有关明清诗论的研究对中国学者影响极大。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是第一部清代文学批评史,书中不少论述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筑摩书房1995年出版的《吉川幸次郎遗稿集》第三卷“清初诗说”,系作者1961~1963年为京都大学中国文学专业研究生讲清诗的讲义,由清初讲到乾隆三大家,极有心得。近年研究清代文学的学者似比过去减少,但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仍不断涌现。清水茂、竹村则行、松村昂、大平桂一等学者的清诗论文,都注意到一些中国学者忽略的问题,如明亡后一度遁入空门的方以智、金堡、钱澄之等人的创作,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试对文坛的影响等。其他如松下忠、船津富彦的清代诗学研究,田仲一成的清代地方戏研究,樽本照雄的清末小说研究,都可以说成绩斐然,可惜除清水茂的论著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还没有翻译介绍。今后有必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信日本学者的成果会不同程度地拓展国内学术界的视野。英语世界的学者译介和研究诗文的兴趣远不如小说那么强烈,但他们的一些研究从论题到思路都很给人启发。如L.C.Goodrich《乾隆对文学的查究》(1935年)、D.S.Nivison《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966年)、A.R.Zito《作为文本和实践的献祭:18世纪中国的仪式与写作》(1989年)在角度和方法上颇具特色。其他如桐城派古文、仪征派骈文、袁枚、郑板桥、龚自珍等人的诗歌,都有研究专著出版。华裔学者叶嘉莹对清词和王国维词作、词学的阐释,在20世纪词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靖宇于1972年出版《金圣叹》一书,以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的深入剖析,引起西方汉学界对金批小说的热烈关注。有关英语世界的清代文学研究,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一书有较详细的评述,可以参看。新加坡学者杨松年著有《王夫之诗论研究》、《中国文学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晚明至盛清诗论之考察》、《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论析》等著作,对明清之际诗论的历史特征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中揭示的文学批评史编写中的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早年以《中国诗歌美学》著闻,现执教于新加坡大学的萧驰,最近将历年所撰的六篇论文结集为《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一书,将王夫之诗学的阐释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目前我们对海外清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了解得很不够,今后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清代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展望

总体看来,清代文学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取得一定成绩,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清代卷和近代卷已充分表明这一点(注:清代卷为汪龙麟撰,近代卷为裴效维撰,前者详于戏曲小说和大家、名著而略于诗文及中小作家,后者有点有面,梳理问题极为细密,均足资治清代文学者参考。)。但也正如此书的综述所显示的,迄今为止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还很有限;相比其他各段文学的研究,成果积累更显得很薄弱。无论从研究力量的投入还是从成果出版的角度说,清代文学都是一个期待关注的领域。(注:参看吴承学、曹虹、蒋寅《一个期待关注的领域》,《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清代文学研究相比前代的滞后,显然与厚古薄今的价值观有关,由于时代接近,清代文学整体上尚未经过仔细的筛选和淘汰,大量的平庸之作不仅淹没了杰作,而且给人造成一种庸滥的印象,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其实,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说,清代文学是有着特殊价值的,研究清代文学不仅具有一般文学史研究的意义,还有发现文学史运动的深层结构,认识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乃至激活前代文学研究的作用。

自从艾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接受美学的读者理论行世以来,人们看待文学的眼光已不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文学”被视为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文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文学教养和时尚。文学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文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描述,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这种工作在宋元以前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只有到明清时代,我们才能凭藉大量的作品和史籍,深入文学活动的具体过程,迫近地观察各种复杂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真正实现文学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注:参看蒋寅《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随着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的积累和相对饱和,文学史研究趋于缓慢,重复劳动多,独创性研究少;文学理论则因稗贩西学,鲜有发明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清代文学研究,或许是走出学术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清代文学无比丰富的作品和作家传记资料,不仅为深入研究文学现象和创作活动,发掘中国文学的独特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它同时还呈现出文学传统延伸和变异的各种态势,激活我们的文学史知识。很显然,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史价值是通过后人的模仿和文本的互涉而凸现出来的。没有自李商隐以来那么多诗人对杜诗的模仿,没有那么多杜诗学著作,我们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杜诗的集大成意义。清代王渔洋指示弟子做诗门径,七律嘱熟参李颀、刘长卿,赵执信《声调谱》以降各家诗律学著作多举杜甫、韩愈和苏轼之作为七古典范,提示了这些作家在七律、七古写作上的典范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其艺术特征及文学史地位。

无论从哪方面说,清代文学研究对整个古典文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不少领域的常规研究已渐趋饱和,而清代文学还满目是处女地有待开垦,更应该多些人投入或参与清代文学研究。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清代文学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很薄弱,而最缺乏研究、亟待开拓的领域首先是说唱文学和文学批评。与前代相比,清代俗文学堪称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所载曲艺345种,形成于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曲种多达180余种,(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321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除基础性的版本目录学工作及李家瑞、傅惜华、赵景深、关德栋、陈锦钊、车锡伦等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外,专门性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过去的文学史研究过于关注士大夫阶层的文学生活,并集中于传统文学样式,致使通俗文学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完全被忽略,至于基础远为庞大的平民阶层的文学生活,更被排除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这部分史实被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结果,是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动过程如题材的因袭与改造,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等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影响到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全面深化。清代文论研讨的薄弱对批评史研究的影响更大。正如明代学者许学夷说的:“古今诗赋文章,代日益降,而识见议论,则代日益精。„„盖风气日衰,故代日益降,研究日深,故代日益精,亦理势之自然耳。”(注: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清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之多,涉及面之广,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都达到古代文论的顶峰。由于文献浩繁,搜集不易,迄今的研究即便是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这样的优秀著作,也只涉及一些著名的人物、思潮和流派,文献的研究和历史线索的清理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最近出版的吴宏一主编《清代诗话知见录》、张寅彭著《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以及即将出版的蒋寅《清诗话考》,为考察清代诗学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则为晚清诗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在未来的时间里,清代文学批评尤其是晚清诗学的研究相信会有长足的发展。

相对前代而言,清代文学研究的优势是材料丰富,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很大的困难。因为清代图书本朝人不重视,直到清末才有刘声木、刘承干等人悉心搜罗,但历经战乱亡损很多,传世之本多分藏于海内外众多的图书馆,部分存于私人手中,阅读和搜集资料相当艰难,这使得清代文学的全面研究在短时期内很难实现。现实的选择是首先做些小规模的专题研究,这对存在大量空白点的清代文学史来说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专题研究,清代文学史的全面深化才有可能。

说到专题研究,我们就有了许多选择的可能,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都可以成为专题研究的单位。作家和时段是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最关注的部分,成果积累也最多,今后的工作是要拓展作家的覆盖面,尤其是嘉、道、咸、同之际和清末民初的作家。这是清代文学发生转折和新文学萌发的时期,涉及到对晚近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而过去的研究所涉及的作者很少,以至我们谈到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或文学形态的转变时,只有笼统的概述和对重点人物的剖析,缺乏量的综合和分析,这种状况只能靠加强作家研究来改变。时段研究也存在两头强、中间弱的不平衡状况,解决方法同样是加强作家研究,由点到面,以家族、社团、群体为中心开展流派、地域的研究。其中地域是个核心问题,清代文学发达的突出现象,如家族、性别、社团、流派都与地域概念胶着在一起,抓住地域因素能收纲举目张之效。

首先,清代三百年间,最有影响的流派和作家群体都是在地域的基础上形成的,像古文的桐城派和阳湖派,词的浙派、阳羡派和常州派,骈文的常州派,戏曲的苏州派。诗派尤其多,如虞山派、河朔派、畿辅七名公、江左三布衣、岭南三大家、西泠十子、关中三李、浙西六家、岭南四家、娄江十子、江左十五子、吴会英才十六人、辽东三老、江西四才子、吴门七子、嘉定后四先生、后南园五先生、毗陵四子、越中七子、高密派、湘中五子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由诗社形成的群体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地域性的群体或流派中,文学家族往往是中坚力量,如山东的新城王氏、益都赵氏、德州田氏、高密李氏、单氏,江苏的虞山冯氏、吴江叶氏、宝应乔氏、如皋冒氏、仪征刘氏、阮氏,安徽的合肥李氏、桐城方氏、钱氏、姚氏、全椒吴氏,浙江的海宁查氏、德清俞氏、山阴祁氏,河南的商丘宋氏,福建的长乐梁氏、侯官林氏、丁氏,湖南的宁乡陈氏、程氏,这些文学世家著姓不仅代有闻人,涌现了一批作家,还形成浓厚的文学氛围,培养出一门闺秀诗人。当我们追究清代女性诗歌繁荣的原因,考察叶天寥、沈用济、黄任、袁枚、毕沅、阮元、陈文述、梁章钜等名士的一门闺阁风雅,就会发现那正是在家族文学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从家族文学的角度或女性文学的角度都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可以说,清代文学史上的性别、家族、流派、地域是互相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无论研究哪一个环节,都会牵涉到相关的问题,将研究引向更广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具体问题时必须具备全局的眼光,将具体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和分析。我相信,只要能在若干年内做出一批扎实的专题研究成果,不管是什么层次的什么范围的,清代文学史就会全面改观,我们对清代文学史的认识也会全面深化。

最后还有文体的问题。前面说到说唱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亟待加强,并不意味着其他文体的研究已很充分或不重要,实际上清代文学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值得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比如骈文就名家辈出,作品丰富,技巧达到很高的水准,除了张仁青、姜书阁、莫道才、于景祥等学者的通论著作外,尚无专门研究著作。赋也是同样的遭遇,没有研究专著出现,虽然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合著的《中国辞赋史》对清代辞赋都有清晰的梳理,恰当地肯定了清代辞赋的成就,但断代的深入研究还有待来哲,赋话和辞赋理论也亟须整理和研究。其他如散曲、短篇小说、翻译乃至八股文、试帖诗,无不或多或少地留有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待我们去拓殖。而学界研究较多的诗词古文则需要在专人专书的研究上狠下工夫,力争以个案研究推动整个文体史研究的进步。

总的来说,清代文学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是很多的,除上举专题研究外,综合性的研究也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重心将由文献转向文学,由文学推广到文化,诸如文学与思想史、学术史的关系,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关系,与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的关系,中外文学的交流,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在当今现代性的语境中,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日益为学界所关注,近代文学史所承载的文学的现代转型和现代性问题,正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我们应该警惕一种将现代性作为普世话题,脱离文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唯现代性是论的倾向。文学毕竟有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历史,文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首先应该是文学本身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研究已经历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审视既有成果和近年的学术态势,让人感到,古典文学的许多领域和课题都趋于相对饱和。在没有特别好的题目可做,或没有材料、理论突破的情况下,学人与其炒冷饭,还不如做些清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乡邦文学研究,起码占个地利,在风土人情的理解和地方文献的使用上独具优势。我相信,清代会是古典文学研究未来若干年的热点,当前代文学研究渐趋饱和,越来越难以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时,选择清代文学研究的学人会越来越多。这正是清代文学研究的希望所在。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真

@②原字麟的繁体字

@③原字氵加云 @④原字钅加柔 @⑤原字瑞去掉王 @⑥原字亻加良 @⑦原字槐加斗 @⑧原字艹加频 @⑨原字门内加岂 @⑩原字竹头下加移 @(11)原字日加杨去木

原载:《江海学刊》200403

第二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三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总目标,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河南省老年人保护条例》,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丰富敬老月活动载体,开创了老龄工作新局面。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为老服务志愿工作扎实开展,老年优待工作得到很好地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老龄工作与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展望2013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老龄工作方针,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立足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老年人,尽心履职履责,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活动,以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为重点,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步伐,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第四篇:回顾判断与展望

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一份关于新形势下安康如何“跟进”发展的新答卷。过去,面对2009,我们曾发起“转‘危’为‘机’、弯道超越”的冲锋;今天,面对2010,我们又吹响了“奋力拼搏、‘跟进’发展”的新号角。

1、回眸2009: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

如何评价和看待过去一年的发展,研读《报告》,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标志着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这个判断的基本含义:

一是说2009年我们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发展成绩。这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70亿,增长13%;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速15%,分别高于预期4.95亿元和2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1.8%。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60亿元,增长30%,实际完成情况是272.8亿元(去年201亿元,今年净增71.8亿元),增长35.9%,分别高于预期12.8亿元和5.9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5%;还有旅游业我们的预期是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实际完成情况是突破了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高于预期100万人次、2亿元,比2008年接近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的预期目标是3270元,净增500元,实际完成3313元(全国5153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11650元,净增1500元,实际完成12525元(全国17175元),净增2375元,增长23.4%。可以说,我们在诸多方面都实实在在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

二是说,2009年具有“拐点”意义,实现了由发展长期滞后走向跟进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的转变。应该说,“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开始以两位数增长步入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到2008年,我们年年刷新纪录,GDP 增速分别达到10.3%、12.6%、15.1%,但横向比较老在倒数第一或第二、第三的位次,依然处于发展滞后地位;2009年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中上游水平,比如GDP增速名列全省第二,第二产业增速达17.8%,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三,财政总收入完成30亿元,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2亿元,增长29.8%,收入增幅全省排位第五,支出增幅全省排第二等,安康发展第一次实现了由“滞后”到“跟进”的新跨越。三是说安康在2009年的“跟进”发展中,发生了若干深层次变化。(1)经济结构深刻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8年的27.3:32.5:40.2调整为23.9:34.6:41.5,二次产业比重由高于一次产业5个百分点提升到10.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安康经济结构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八五”末为42:24:34,“九五”末为32:25:43,2004年达26.7:28.8:44.5,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2个百分点;“十五”末为25.8:28.7:45.5,2007年为27.4:3

1.1:41.5,2008年为27.3:32.5:40.2。2004年以来,二产高出一产近1个百分点后,逐年的提升就是1~2百分点左右,2009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这证明了我们加速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主导的理念是正确的。强力发展新型工业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演进、调整的根本举措。(2)人均水平显著提高。人均D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1元,按现行美元汇率折合1500余美元,大约相当于全国2004年的水平。

(3)突破交通“瓶颈”出现“拐点”,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境内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通村水泥路突破10000公里,标志着安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使安康的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固定资产投资地位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省投资的4.2%,反映我们在全省投资格局中的比重在明显改善。(5)发展方式有明显变化。一是投资拉动虽仍唱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但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明显显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增长19.7%,高出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7.8亿元,增长19.8%,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7亿元,增长19.6%,住宿餐饮业增长24.1%,时尚用品消费、汽车消费、装修消费等都成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86.7万美元(计划目标任务为1200万美元),增势强劲,增幅全省第一。二是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总产值162亿

元,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9户(2008年为28户),增加值63亿元,增长20%,十县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达56.7%,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凸显;三是新型工业拉动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增长18.1%,新型材料产值增长24.4%,富硒食品产值增长39.5%,安康丝绸产值增长28%,生物医药产值增长27%。四是全面系统规划了安康未来发展,编制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十二大规划,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省政府已批复实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已报省上审批,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循环经济、富硒食品、水产养殖等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和印发实施,使安康长远发展步入了科学引领轨道。

2、“拐点”显现:得益机遇、成事在人,最大收获是信心。

2009年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由“滞后”到“跟进”的跨越,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成因:

一是得益机遇。2009年我们虽然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挑战,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对安康发展十分有利,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转变,中省政府直接投资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突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西康高速的提前通车等等,都是加速安康突破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因素。

二是成事在人。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机遇意识强,机遇抓得准,敢于弯道超车、乘势而上;其次是发展理念和思路正确,比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发展、和谐为基本主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实施“368“重点突破,重视消费拉动,实施规划引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人文化进程,等等;三是措施得力、作风扎实,诸多领域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对2009年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工业的强力扩张(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30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2.08亿元,增长19.6%;支柱产业全面增长;轻工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速达42.9%,重工业继续回升产值增速达26.5%;净增规模企业59户,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0%),建筑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本地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40.9%,外省在安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95%,有的拉动了安康建筑业的发展,对GDP增长贡献不断加大),投资的高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8亿元,增长3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全国500强的昊华、华润、大唐、华电、延长、雨润、陕煤、陕有色、重钢等大企业集团先后落户安康,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1个,引进资金142亿元,已开工项目155个,到位资金68.1亿元,省外招商引资增幅名列全省第一;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家纸盒意义),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跨越,消费需求的旺盛,改革创新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等),等等。

我想,2009年我们收获最大的是信心,发展的实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和信心。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概括:“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依靠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3、展望2010: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从机遇和有利方面看:发展基础好于去年,宏观经济环境好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安康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安基础设施投资的硬支撑绝不亚于去年(在建320公里和列入规划的380公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复线、机场迁建、汉江水电、石泉火电、750变电、气化陕西等重大工程,投资将超过600亿元),我市正在形成的以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为主干的工业格局将成为新一年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力度(2007年2亿元,2008年3.9亿元,2009年7亿元,2010年发改委上报的数额是17亿元)等,将成为我们新一年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追赶”将形成巨大的精神推动力,等等。可以说,面对实实在在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对2010年充满信心。从挑战和不利方面看:宏观形势向好,别的地区可能摆脱金融风暴影响,跑得更快,商洛、汉中等兄弟地市加快发展的势头很猛,这会给我们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信贷规模压缩,新上项目门槛提高,基础建设

有保有压,增加了我们上项目、扩投资的难度;虽然我们连续两年保持15%的增速,但我们长期发展滞后,“蛋糕”小,发展基础还是比较差(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3.4%,人均GDP只是全省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8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9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中,二产的比重低于全省18.1个百分点),这会对发展形成基础性制约。所以,展望2010,虽然机遇依然强劲,但要实现新的“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4、保持“跟进”:新思路、新举措鼓舞人心。

《报告》在总结经验和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围绕“跟进”发展与稳定和谐两大基本主题,明确了2010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凸显出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目标定位“跟进”。《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其基本理念是:着眼突破发展,着力保持“跟进”态势。这既是安康人民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共同愿望,也是安康突破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有扩大投资拉动、新型工业主导、县域经济支撑、城镇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带动、改革创新驱动和省级高新区承载等一系列项目和战略举措支撑,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发展凸显“两大主题”。“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报告》谋划新发展的两大基本主题。突出这两大主题,就是首先要通过“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努力保持安康经济“跟进”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举措奋力实现在“跟进”发展中“重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奠定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安康的扎实基础。

——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发展主调由2009年紧急应对危机的“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整为“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重民生、保稳定”六句话,单纯的“保增长”变成了“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强调在“跟进”发展中要“把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作为增长的基本动力,把加快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发展新型工业和县域经济作为调整结构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集中体现了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再比如《报告》特别强调,“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对安康持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优化投资结构,是要在投资的不断扩大中,降低政府投资的比重,提升产业项目、尤其是新型工业项目投资的比重。因为,我们在热火朝天的投资增长中,有一个深层忧虑,或者说战略忧虑,那就中省政府大幅度投资期结束后,我们靠什么支撑发展。因此,在扩大投资规模中优化投资结构,就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之意。

——项目负载安康希望,新型工业主导“跟进”发展。投资、消费、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安康发展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是以投资拉动为基本特征的,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继续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康“跟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第一选择。扩大投资、“跟进”发展,基本载体、主要载体、第一载体是项目,项目建设是支撑,招商引资是抓手,项目带动战略是统领全局的战略。2010年预期完成的120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360亿元投资全面完成,负载着安康人走向富裕的希望。

2009年工业强力扩张,新型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是“保增长”的关键因素。2010年要继续“跟进”发展,必须确保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快速增长。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长远要求,又是确保“跟进”发展的紧迫需要。《报告》强调:“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段表述,既包含着过去的经验和探索,也包含着新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比如“资源统筹”、“集群推进”、“循环利用”都是今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报告》中还有一段话对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了特别强调:“举全市之力,行非常之策,狠抓8万吨金属镍一期、石泉火电厂一期、雨润200万头肉类加工、陕煤化60万吨富硒矿泉水、白河3万辆汽车组装、旬阳小金河磁铁矿深加工、紫阳10万吨电解锰等产值20亿元

以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业翻身项目,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发展。”这里所点的项目,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5、卒章显志:引安康民歌吹响新的进军号角。

如果说2009年是安康化“危”为“机”、奋起直追的关键年,那么2010年则是安康奋力拼搏、保持“跟进”的关键年。发展的战略态势是“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成事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人的精神和态度。《政府工作报告》结语中讲了一段催人奋发、感人至深的话:“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考验中收获了喜悦;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喜悦已成为过去,道路依然曲折。面对美好的前景和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焕发精神、激昂斗志,一往无前;面对依然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安康人民就是要以这种胆略、气魄和智慧,奋起改变落后。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在中共安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把突破发展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为300万父老乡亲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方市长在这段朴实、坦诚、充满内在张力的结语中,引用了一首安康民歌,借以表达安康人民要奋战2010年的胆略、气魄、信心和决心。我个人以为,这是非常恰切的,也是极富于新意的。对此,我有三点理解:

一是就民歌本身而言,这首安康民歌虽然产生于大跃进年代,但它以质朴、自然、新颖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实践主体不信天、不信地,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显示了历史主人公的自豪感,是一种实践主体不畏艰难险阻、奋斗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诗歌史上是作为优秀民歌而被反复引用的;

二是卒章显其志,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市2009年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科学准确地分析了2010 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10年我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工作部署,报告结语中引用这首民歌,恰如其分地表带了安康人民面对“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的战略态势,勇于克服困难、奋力追赶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

三是这首民歌产生于安康,作者是安康人,安康人家喻户晓,打着深深的安康印记,带有浓郁的安康文化色彩,彰显着安康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既使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又以富于安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安康人的共同追求、愿景和信念。

我们深信,这个结语将给安康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将成为安康人奋战2010的强大精神动力,更将激励安康人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安康而努力奋斗、不懈奋斗!

第五篇: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但外需下滑严重。预计全年GDP增长8.6%、CPI增长-0.7%,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874亿美元。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依据上述判断,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总体而言,GDP全年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2010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

(2)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3)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4)世界经济虽然提前摆脱了经济衰退,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这决定了2010年进出口增速将得到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5)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预计2010年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狭义货币供应M1增速为17.2%,M2增速为18.3%,CPI增速为2.4%,GDP平减指数为

2.9%。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下载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5篇模版)

    回顾与展望 苏州竞力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2008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神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

    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20......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 2013年收获的是年初顺利考得驾驶证,这个目标本来是定在2012年的。 2013年上半年没有做多少充实的事情。毕业,找工作不顺利,也没有去玩。 也没有认识多少人。 2013年下......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展望2014 转眼之间,2013已经过去,等待我们的是2014.在2013的一年之中,我们八一班在一起度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哭过、笑过、闹过,在一起开玩笑,在一起互损,算然平平......

    回顾2013,展望2014

    2013,2014 2013 我们一起走过 走过的岁月,留下太多的痕迹 有的甚至深深地镌刻在你我的心底1月15 雅园接管入驻刚刚鸣锣 接着程总捧回了优秀物业的奖牌 行业资深周总又加入我......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展望2014 王楠 2013年就快结束,回首本年的工作,感受颇多、收获颇多,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间来到办公室工作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新岗位,对我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

    回顾与展望(5篇范例)

    “ 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 主 题 团 组 织 活 动 策 划 书 ···支部 · 一、 活动背景、目的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