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导学稿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二《阿房宫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了解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中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重点)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 术的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重点及难点)
二、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2、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三、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重点字词读音
阿房宫(e)廊腰缦回(man)囷囷焉(qun)蜂房水涡(wo)媵嫱(yingqiang)梳晓鬟(huan)剽掠(piao)鼎铛玉石(cheng)逦迤(liyi)锱铢(zizhu)架梁之椽(chuan)庾之粟粒(yu)横槛(jian)
2、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廊腰缦回(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不霁何虹:(虹名--动,出现彩虹。)
3、翻译全文
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
六国的宫妃和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翠绿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没能见到皇帝。
燕赵收藏的金玉,韩魏营谋的珍宝,齐楚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4、知识梳理
(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今天的统治者能够避免这样的结局。
(6)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7)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四、当堂练习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
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jì)何虹妃嫔媵(yìng)嫱 B.矗(zhù)立辇(niǎn)车雷霆乍(zhà)惊鼎铛(dāng)玉石 C.逦迤(yǐl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cī)仓庾(yǔ)金块珠砾(lì)盘盘囷囷(jūn)
2.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C)A.复压缦立勾心斗角高低幂迷 B.不暇鉴借春光溶溶明星荧荧 C.纷奢锱铢杳无音信直栏横槛 D.帛褛骄固雷霆乍惊尽态极言
3.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D)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隔离天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B.韩魏之经营燕赵之收藏齐楚之精英 C.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怜焦土
D.秦人不暇自哀六王毕,四海一则足以拒秦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D)A.族秦者秦也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燕赵之收藏可怜焦土
D.鼎铛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
5.选出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B)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B.戍卒叫,函谷举
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当的一项(C)
A.①六王毕(完了)②蜀山兀(光秃秃)③杳不知其所之也(远得不见踪影)B.①直走咸阳(趋向)②廊腰缦回(萦绕)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让)C.①雷霆乍惊(突然)②而望幸焉(宠幸)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让)D.①缦立远视(长久)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做)③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
7.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8.选出与课文原文正确无误的一项(B)
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C.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D.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
课后训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不霁(jì)何虹妃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uán)C.椒(jiāo)兰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荧荧,明亮的样子.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远听.远远听见.C 而望幸焉 :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D 骊山北构而西折
: 北.向北;西,向西.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燕赵之收藏②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 B ①③⑧②⑥④⑦⑤ C ①⑤⑧②⑥④⑦③ D ①⑧②⑥③⑤④⑦
8.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9.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A)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0.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骊山作杜
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第二篇:2012高一语文教案《阿房宫赋》(苏教版必修二)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 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
四、五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 深入理解: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
(3)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均先铺叙,后议论;
(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
(2)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
(3)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第三篇:阿房宫赋导学1(xiexiebang推荐)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而气候不齐()(7)杳不知其所之也()(8)雷霆乍惊()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2)北构而西折:()(3)廊腰缦回()(4)檐牙高啄()(5)蜂房水涡:())哑()(6)未云何龙:()(7)不霁何虹:()(8)辇来于秦()(9)朝歌夜弦()(10)鼎铛玉石()(11)金块珠砾()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阿房宫楼台之多:(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手法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宫廷生活之()手法极显宫女之()。,),《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2.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3.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4.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2)秦爱纷奢()(3)人亦念其家()(4)奈何取之尽锱铢()(5)多于南亩之农夫()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7)戍卒叫,函谷举()(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1)谁得而族灭()(12)秦人不暇自哀()(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句式,用()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灭亡的共同原因:()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语言特点;2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3拓展训练; 【探究学习】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作(),这就是赋()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三: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的手法。作用: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一词多义(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一鼓作气()(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二、虚词(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不敢言而敢怒()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句式
(1)()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句:戍卒叫,函谷举.
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6)而气候不齐(齐,相同。)(7)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8)雷霆乍惊(乍:突然)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3)廊腰缦回(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8)辇来于秦(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10)鼎铛玉石(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11)金块珠砾(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手法 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楼、台、殿、阁 长桥、复道、歌台、舞殿)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夸张对比)手法极显宫女之(众,多),宫廷生活之(奢靡荒淫)。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心意,意愿。)(2)秦爱纷奢(纷:多,繁。)(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农田。)(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11)谁得而族灭(得:能够。)(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详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时)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三: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铺排或铺陈)的手法,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对偶押韵有致,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富有表现力。【知识整理】(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
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答案: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
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第四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杜牧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掌握文章重难点字的读音。
2、重难点字词的掌握:(1)词类活用;(2)古今异义。
3、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4、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囷囷
初霁
媵 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蜂房水涡
5、辇来于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 今: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 今: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今: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今:、C 一词多义
(见课后练习)
D 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课堂检测
1、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2、检测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
1、集体背诵。
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
兴建的背景和耗费 宫殿的规模
宫中的楼阁廊檐
宫中的长桥复道
第五篇: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阿房宫赋》练习
《阿房宫赋》 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剽(piāo)掠 不霁(jì)何虹 妃嫔媵(téng)嫱 ...B.缦(màn)回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uán)...C.椒(jiāo)兰 架梁之椽(yuán)尽态极妍(yán)...D.囷囷(qūn)钩心斗角(jiǎo)直栏横槛(jiàn)...
2、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B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远听:远远听见 C 而望幸焉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向北;西:向西
3、下列各句中 “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 燕赵之收藏 ② 秦人视之不甚惜 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④ 杳不知其所之也 ⑤宋何罪之有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 ⑦牛何之 ⑧多于南亩之农夫 A ①⑦ ②⑥ ③⑧ ④⑤ B ①③⑧ ②⑥ ④⑦ ⑤ C ①⑤⑧ ②⑥ ④⑦ ③ D ①⑧ ②⑥ ③⑤ ④⑦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悦亲戚之情话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B 六王毕,四海一
C 园日涉以成趣 D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三、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 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 潜:悄悄地。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 竞:全,都。
D.怅怅无所依 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四、语言表达
1、仿照下面的短诗,以“鲜花”或“浮萍”为物象再写一首哲理性短诗。
卵石
沐浴山间溪水,天长日久,失去了自己的棱角。
鲜花 浮萍
2、下面是有关“书”的对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①藏书楼上百花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今学术藏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训练
有一则寓言,在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出用一句话描述、赞美世界。
文学家赞叹说: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学家认真地说: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企业家兴奋地说:这世界充满了商机。
哲学家没说话,沉思后在纸上画了个“?”和“!”。
请以上面的寓言或其中某个人的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D(A “媵”应为 yìng B “弦”应为xián C “椽”应为chuán)
2、B(“远听”应是 “越听越远”)
3、B
4、D
5、B(A “朝”“夜”应是名词做状语,C“日”名词做状语,D “翼”名词做状语,B “一” 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诗歌鉴赏
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三、阅读提升
1.C(竞:争逐,比赛)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四、语言表达
1、鲜花 浮萍
安祥于温室之中,徜徉于碧波之中,不知不觉,随时而化,消尽了自身的本性 顿失立足之根 2.①阅览室中四季春 ②中外精华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