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祭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祭海子
巨石山景区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及意义:
海子,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今年是海子辞世23周年,由于海子是安庆怀宁人,其墓地位于怀宁县高河镇,拟定于2012年3月25日面向全国组织召集“诗祭海子,歌颂诗魂”队伍,目前已经有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安徽电视台夜线60分、合肥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社、工人日报、网易、新浪安徽、万家热线、合肥热线、安青网等媒体积极参与进来。为丰富本次活动的行程,实现活动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拟计划与巨石山景区共同举办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参与者大多数是诗人、作家、记者及文化艺术节人士,同时还可以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游记等提升巨石山的品牌知名度,也能为今后巨石山景区与合肥文艺团体的资源共享做好铺垫。活动发起:
巨石山旅游度假区、江淮晨报、逍遥文艺沙龙、安徽全景旅游营销公司 活动时间: 3月25日(周日)活动行程:
7:30 安徽大剧院发车 9:00 到达怀宁海子墓 9:28——10:28 祭奠海子
10:30——11:00 参观海子故居 看望海子父母 11:00——12:00 去巨石山景区,午餐
13:00——16:00 员游览巨石山景区,进行采风 16:30 返回合肥 参与媒体:
合肥晚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安徽电视台夜线60分、合肥电视台、中新社、新华社、工人日报、网易、新浪安徽、万家热线、合肥热线、安青网等;约20人; 合作办法:
由巨石山景区进行全程战略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及媒体中突出表现巨石山景区,活动中,对于媒体及主要工作人员约25人左右,由巨石山景区负责往返交通车接送,中餐及巨石山景区观光,游览;其他活动参与者,按照一日游的成本核算,由巨石山景区按照同行代理价委托合肥海联旅行社进行统一召集;
第二篇: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先前已听老师进过此诗,可是那时是作为选读诗篇,老师只是简叙了一下海子生平,至于诗的内容,表达如何个感情,也许没进,也许进了被我忘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起来让人亲切,温暖,即使不知其意,这或许是初味吧!
诗分三章。诗人开章就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从明天起才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呢?难道先前就不幸福吗?
诗人幸福的内容很朴素:喂马,劈柴。也让人向往:周游世界。这里不难看出诗人追求简朴,自由的凡人生活。诗人从明天起要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诗人昨天就不关心吗?还是他过着违心的生活,虚伪的浪费着粮食和蔬菜?从这里我似乎隐隐现现感觉到了海子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了。
如果前一章在对自己,那下一章则是在对他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最后诗人还将告诉没一个人。这里我记起老师的话:这首诗是海子的绝命诗,诗毕后,他就走了。依此说,这是诗人的遗书,诗人从明天起才能与亲人通信,或许海子的亲人都在在另一片幸福的土地,又或许诗人生前是孤独的身影,世上没有人理解,他已经没有了亲人。诗人追求幸福的生活,他明天就要实现了,他将告诉没一个人,他是多么快乐啊!
最后一章时,诗人已沉醉在了幸福中。诗人要给没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不管是陌生人我都为你祝福,诗人祝福让我不幸福的地方的每一个,愿你前程灿烂,爱情完美。如果诗人有不中意的亲人在世,可见诗人并没有忘记亲人,还叫他们别难过,我很幸福;也祝福你。诗人虽然对这个昨天的地方充满不幸福,但诗人坚信:我虽然不能,但你能获得幸福。诗人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只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才能获得幸福。可见海子也是不凡中的凡人;大海是博大,深邃的,诗人向往;诗人追求温暖的春天,在春天我才开放。
诗人也许有太多的情感需要表达,有太多的情思需要抒发。也许生活压累了诗人,或许诗人太向往幸福。但不管如何,除去所有的情感碰撞和艺术上不可言传的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诗人的理想或期望。
第三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后感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后感
(一)有人说读诗是一种再创造,是跟着作者思路享受一番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一遍、两遍,甚至很多遍,直到彻底读懂了才享受到那种意境,越是朦胧难懂的,当你突然恍然大悟,就会有一种快感,深深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有时兴奋度不亚于作者本人,朦胧诗的魅力正在于此。比如看到一片桃林,乍一看就是桃花流水,一旦穷其林,得一山,山有口,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原来桃林深处别有洞天,有故事。
如果一首诗蕴含了不同意境,或其中一句话代表了不同意境,当然就会出现不同解释,也就是把一首诗或诗中某句话放到不同环境中都能成立,如一棵枝上开几朵花,各有各的美,这也正是诗歌独到的美,是其它任何文体所不能媲美的。比如海子这首诗中的房子,可以理解为建筑,可以理解为家,也可以理解为心房,都能与前后句连接。
海子于1989年1月写下了这首诗,3月份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所以有人说这首表面的轻松欢快与诗人的内心产生了背离,一个歌唱幸福的人怎么会自杀呢?如果不考虑写作背景,这首诗可以理解为追求幸福、渴望自由、欢快向上的一首诗;相反这首诗也可解释为情感沉重的一首诗,不是暖色调。结合作者不久自杀的事实,后一种解释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
起首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宣告了本诗的情感基调。从明天起,为什么不是今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远。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现实的今天,可见诗人现实生活是不幸福的。什么是幸福?个人会有不同定论,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有人以工作为幸福,有人以做一次旅行为幸福,有人一以读一本书为幸福,得到一个馒头可能对一个乞丐来说也许就是幸福,农民工辛苦付出后得到及时自己的报酬也许就是幸福。而诗人心中的幸福也很简单,比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是想想喂马劈柴的人有能力周游世界吗?也就是在诗人意向中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幸福的,却又不现实或者很遥远。
“粮食和蔬菜”代表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者说平凡的生活,即便这么简单也要从明天起,可见隐约藏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很可能是一种绝望。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面朝大海,周围春暖花开。但是具体到一个人面朝大海,如何能看到春暖花开?那很可能如海市蜃楼般虽然美,但不实,就像诗人本身追求的幸福一样。
“从明天起,和每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幸福是享受简单的爱情,亲情,友情,幸福当然要与他们分享,可是依然是在“从明天起”前提下,可见今天是不幸福的。而诗人本身是愿意与亲人爱人分享幸福的,曾经有过幸福感,却如一道闪电一晃而过,闪电是真实的,往往伴着雷声,能看到,有时能吓一跳,而且短暂却又抓不到,幸福对于诗人来说竟然是这样的。
最后是人提出了心愿,愿别人都幸福,愿一座山一条河,愿每个陌生人都幸福。愿别人前程辉煌,有情人终成眷属,而自己执意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愿别人现实中幸福,而自己追求的却是虚妄的逃离现实的幸福。或许现实中这些别人很容易得到的幸福对自己来说却很遥远,自己的诗不能被人理解,爱情有那么坎坷,既然如此那自己就追求与现实相背离的幸福,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三次提到幸福,描述了多个幸福的画面,但是总令人感受不到诗人的幸福,幸福被自己描述得很清晰,而离自己却很遥远,形成了一个反差,是诗歌增加了更强的感染力。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后感
(二)粉红色的书皮,给人温馨感的书页,让人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旧是在绚烂的水粉色融入澄澈的梦。
寂地的绘本总是给我莫名的安慰。有时会在想着,她是否也在寂寞地盛开着。她说:“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幸福的道路。”这样的人,仰望着摩天轮仰望着幸福,是她在黑暗中打了一束爱的流光,让人看清前进的方向。
绘本中一直保存着四叶草的童话,依旧孩子气。为了爱而行走,为了梦想而行走。高三的时候,一遍一遍看《MYWAY》,一个人趴在课桌上画很多的四叶草。只是忙里偷闲的随手画下,它们盛开在我的心中。如果有一天,那些曾经进入过我生活的人们能够收到这许多的四叶草,它们会不会产生童话中四叶草那样的功效?
故事让人心静静的思考,忘记了时间的过往,自己也仿佛停留在那些春暖花开的日子,那些抱着气球眼神纯纯的孩童,那些相信童话寻找四叶草的人们,那些为爱奔波等待的人们。所有的一切都用爱做背景,永远不会褪尽铅华。出国留学网
书的封皮上有许多鱼,我想起这样的语句“鱼是很单纯的动物,这家伙住在水里,一辈子不哭”就突然很想落下泪来。封面上朵朵的花瓣让我想起那一季一季盛开的桃花,那一年的桃花,它是落寞的绽开着,还是早已腐坏?花儿为谁绽放,花儿为谁枯萎,都是她意犹未尽的思念,()所有看见的看不见的都在眼前。
最感动的是Hidemyheart,她说:“幸福不一定是我们笑得很灿烂,悲伤不一定是嚎啕大哭,其实在这旅途上,总有感动和收获。所以我很快乐。上帝在创造耶路撒冷的时候,把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痛苦给了那个地方,但同时也把百分之九十的幸福给了它。因为上帝偏心地宠爱它,就给了它爱恨强烈的绚烂的生命。
最后,她用这样的话送给大家:“我能了解你是如何的灰心,但请在最后不要灰心。”也希望每个人,在阳光下回头看看,对过去的一切都释然,然后,找到一个巨大的幸福。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后感
(三)突然间想起了海子这首诗,诗中对幸福生活的诠释简单而浪漫,以致于迎来了太多人的共鸣与向往。
面对大海,无论惊涛骇浪还是宁静广藵都会震憾你的心使之释怀一切的纷扰,更还有着春暖花开的温暖和一所面朝大海的房子。那时的海子应该是幸福的,即便他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但他曾编织过一种他理想中想要的幸福生活。
而我在之前的岁月里是混沌的,好象从未认真而细致的想过自己究归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过怎样的一种生活才会使自己幸福……
没有认真的想过并不代表没有想过,只能说曾经的自己太小、曾经的自己无忧无虑、曾经的自己思想短浅,总之生活的漫无目的,仿佛没有筋骨存在,还总会阿Q般的企图乘着命运的大船抵达自己的乌托邦,现在回想的确幼稚的可以。
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只是时间有长有短,更有甚者到老死也想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如果真有那样的人生,它将会是可悲的,因为一个人有可能一生过的都称不上幸福,但他却应该让自己知道、让自己憧景自己的幸福生活,否则他也永远不可能拥有幸福。
终于有一天,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脑子开了个窍,忽然间就看到自己未来生活的蓝图,没有惊喜只是感觉脑子轻轻爽爽,“咔嗒”一声,身体就搭载上了追求幸福目标的列车,冲着既订的方向奔跑前进,充满无限动力。
通俗点的讲,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终于是着路了。
对于我来说,生活有了方向,也就有了希望,那种感觉真的太妙了,不管今后自己认定的方向是对是错,会不会走到头,但告诉自己一定要去努力,为了自己幸福的生活而去努力。
第四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本站推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课前学习【学习目标】
1.了解海子以及他的创作风格;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本诗。
2.通过对“从明天起”“只愿”等关键诗句的理解,理解海子的幸福观以及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词语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劈.柴
2)眷.属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北大三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被称为北大三大诗人,同时他们也是朋友)之一。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2.关于背景
①1983年,海子从北大毕业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7年多时间里,海子就居住在政法大学新校区。小屋是学校分给他的,房间里没有电器。常年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里,矮身量、红脸膛、头发凌乱的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把收入的大部分寄给父母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供三个弟弟上学。他不谙世事却知道昌平最便宜的誊印店是哪一家。
②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海子的理想是成为诗歌王者,他曾说:“在一个衰竭实利的时代,我要为英雄主义作证。这是我的本分!”然而,世事总不如人愿。诗人写作此诗时,在事业、亲情、爱情方面都是十分失意的,人们几乎都无法理解它的诗歌理想。
③写完此诗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慢行道上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道:“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2.名家品评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课堂学习【整体感知】
1、在诗中,诗人多次提到“幸福”,并且拟想了幸福生活的画面,诗人为我们展现了哪几幅画面?如何理解?
2.诗人为什么反复说“从明天起”,而不说“从今天起”?
3.诗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又象征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4、体验探究:海子在诗中说要将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可他最终选择的却是拒绝这种尘世的幸福,为什么?
课后学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劈柴
劈叉
劈面
劈头盖脸
B.回旋
旋律
旋涡
旋转乾坤 C.眷属
属地
属性
纯属虚构
D.朝圣
朝野
朝见
面朝大海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人们消费选择的拓宽,黄金周开始从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行业向其他行业广泛延伸,越来越多的行业正从假日消费中分得“黄金”。
B.“福娃”和“海宝”作为最近几年我国知名度最大的动漫形象,完全符合打造成经典卡通形象的可能性。
C.诚信教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迫在眉睫,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D.我国的文言文,受孕于先秦诸子的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因而一开始就具备密切联系实际、忠实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3、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语意)①幸福感是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②幸福感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③幸福感是对生活的主观主义和满意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诗人臧克家在1956年写的《海》一诗,完成1——3题。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摸着潮湿的衣角,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诗人是如何描写自己对大海的感受的?
2.本诗描写大海的顺序是什么?
3.诗人是如何向我们展示大海形象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感悟。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首诗的阅读史
在海子的作品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了。它不仅出现在各种新诗选本中,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被流行歌手谱曲演唱,更被房地产公司用作铺天盖地的广告。在经过出版、评论、教育以及大众文化多重传播环节的复杂运动之后,它已经逐渐凝定为一首“代表作”,成为普通读者心目中海子诗歌最通俗的形象。有意思的是,20年来,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阅读接受的差异,使得这首诗也如同一面小小的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文/冷霜
1989年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的消息令诗坛震惊,这个生前只在小范围内略具声名的年轻诗人的作品也由此受到更多同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由于他的好友诗人骆一禾(同年初夏亦因脑血管突发大面积出血去世)、西川等人的努力,也由于海子诗歌自身的魅力,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诗在诗歌爱好者中迅速地传播开来。1991年,《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周俊、张维编)由南京出版社出版,收入海子的短诗、长诗节选、散文、小说和诗论等,第一次较集中地展示出海子创作的全貌。1993年,海子母校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未名湖诗会”将时间从以往的5月移至他的忌辰3月26日,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初的几年里,诗会总是以朗诵他的抒情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作为开场。
这一时期的诗歌氛围仍然遗留着浓厚的1980年代后期风气的影响,混合着“诗歌崇拜”、对形而上学观念的热衷和对已然来临的市场化社会的抗拒,因而更受其时诗歌爱好者(往往也就是潜在的或正在成长的诗人)喜爱的诗,是《祖国(或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等,它们音韵更为铿锵,在日后看来不乏矫情的诵读中也更易显出决绝和“悲壮”的姿态。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同样能满足这种“自恋”。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诗人姜涛在1990年代初曾任清华大学文学社社长,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某一年春天,他和一些喜爱诗歌的朋友结伴去植物园,其中一个喝醉的朋友,竟在出门时于门口席地而坐,对着四周的游客高声朗诵这首诗。这一行为颇令游客惊异,有人竟误以为是乞讨,在他身边投下了零钱。
这则轶事像是恰好为这首写于海子辞世前两个月的短诗提供了一个注脚:在诗中,诗人内心的冲突正是源于精神的骄傲和世俗现实的坚硬之间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在1990年代前期很多诗歌爱好者那里并不陌生,因而在这首诗中获得慰藉和共鸣。
1995年,西川编《海子的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西川编《海子诗全编》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海子作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2001年,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使得这首诗开始为全国的中学生所知。
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历来要同时满足多项标准,按照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刘真福先生的归纳,它们至少包括“经典性”“教学的适用性”“进步性”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显然与它语言的质朴和意象的温暖、明朗有关,看上去,诗中的情感似乎纯净而超脱,然而,它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难题。一方面,中学生们往往不易体会这首诗表面的单纯之下所隐含的矛盾,在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记录中,学生们初读的反应是“乐观向上”“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的生活”“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而当教师进行启发并辅以海子生平的介绍,他又必须面对如何向学生们解释海子自杀原因的困境,因为语文教育同时也得承担人生观教育的功能。
一面要向学生解释海子在这首诗中表达的在两种“幸福”之间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的幸福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而追求作为诗歌“王者”的幸福又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一面却要提醒他们,“不能学习海子的做法”,难免招致学生的疑问:既然这么消极,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一位浙江的中学教师撰文读解了这首“决绝人世的告白”之后进而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生的语文教材?”
正是由于中学教学中遇到的这种接受上的困境,在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被撤下了。不过,在很多高中语文的选读教材或读物中它仍然有很高的入选率,如钱理群主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卷——中国现代文学名作互动点评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徐中玉主编的《新课标语文学本》高中卷的《现代诗歌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王家新主编的“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语文出版社,2005)等,2007年,北京市新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也选入了这首诗。
而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开始进入大众文化的流通领域。从1998年开启的房地产市场化热潮中,这首诗被各地的房地产公司频频用于其广告文案,从上海、深圳、到海口、长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语都曾被印在海景房和“高尚别墅”的大幅户外广告板上。海子诗中这两个短句,以化俗为雅的方式勾勒出他生命理想的幻境,在1990年代后期加速推进市场经济而带来的都市空间的巨大变化中,被挪用成一则标语,煽动着人们对宜居的欲望。而这种反复出现的“创意”,也多少是因为,很多早期从事广告文案策划的人员,都曾是1980以及1990年代前期的诗歌爱好者或文学青年。
到了新世纪,网络的日渐普及正好迎面遇上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新一代人,对这首诗的接受又呈现出一些有趣的新变化,它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和QQ的签名档里,或是被“取其精华”、掐头去尾地用作博客名称,在一些论坛里,这首诗被列为“小资必读”,而在另一些地方,它常被引用作为职场励志的格言。在今年春天刚刚出版的一本励志读物《一切梦想靠行动》中,对这首诗的征引之后,导出的是如下的训诲:“有了梦想,我们也就有了明确目标的力量。你可以拥有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只要你确实地知道它是你想要的,并确定知道你为什么想要它。我们的梦想要足够清晰,也不要太贪心。只要健康向上,积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实现。”
无论是“小资化”还是“励志化”,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取消语境和碎片化的读取方式。原诗中蕴含的痛苦和心理冲突已经不再作为阅读的重点所在,或者,被拼贴成物欲消费的对象。语言表层的简单和温暖被剥离出来,正适于偏爱甜腻的胃口。
当然,这并非这首诗20年命运的全部。一如诗人臧棣在为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是“少数几个能给当代诗歌带来诗歌遗产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其身后始终吸引着诗人同行与读者深入持久的阅读。在这个3月,至少将有5场以上纪念性的朗诵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其中一场即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名,这首卓越的抒情短诗,仍将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里提示着对精神性价值的毫不妥协的关怀。
第五篇:浅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浅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摘要:通过对海子及其代表作的解读,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海子才是以人为本的,才是对他及读者的尊重。
关键词:海子 诗歌 解读
在当代诗坛上,诗歌成就超过海子的不乏其人,人格魅力得到公认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却没有哪个诗人像海子一样惹人关注。海子是个完全回归生命本真、用心灵歌唱的诗人,一直陶醉在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而身心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我钦佩他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仍然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不懈追求,对他本人的介绍和对他的代表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解读不能神化,应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海子才是以人为本的,才是对他及读者的尊重。
以下是我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解读,和同样喜欢海子诗的同好商榷: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的首节似乎让我们感觉出诗人终于找到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那就是心灵的自由,自由与快乐也只在人们的心里。而这样的自由与完美终于被诗人发现——那就是在这样的简单之中。同时为我们展现出“平凡人”,“自由闲散人”,“隐逸诗人”三幅幸福生活的图景,主要营造幸福生活所需的物质层面的事。在时间意念里,“明天”代表未来,“今天”代表现实,“昨天”代表过去。从明天起才做一个幸福的人,那很显然的,过去的海子和现在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通过诗中海子自己的描述,我们看到,他对明天的幸福生活的期望仅仅只是“喂马,劈柴”这样的山乡田园生活,暗示了现实中他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所以,他希望回归自然生存状态。“周游世界” 是诗人的理想,那便是让自己的心灵充分向世界开放,充分享有这个世界。自由与完美的追求是诗人,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诗人丝毫没有任何怨世的情绪,反而只有一种真善美的呼唤......“关心粮食和蔬菜”——重复这样的简单。“粮食和蔬菜”本来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元素。“关心粮食和蔬菜”表现出诗人终于顿悟:只要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就可以发现生命的真谛,身心回归本真,快乐接踵而至。诗人顿悟:我们所以追求的一切原来都在简单中,获得了这样的境界,心灵就“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获得一种真正超然、洒脱、从容......“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也许,就像他喜爱的 2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是他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展望,是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这句话在诗的首章末尾出现,表达了诗人既能融入尘世的日常幸福,又保持作形而上之观照和思考的愿望;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第二节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当诗人拥有了如此美妙的幸福感受时,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种感受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尽管他的幸福如闪电,短暂即逝,但是他仍然忍不住要把自己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幸福感告诉亲人。告诉亲人的是什么呢?告诉他们我已经能过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小康生活,还是“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自己知道,如果明天做不到这一切,恐怕明天也仍然幸福不起来,那么,所谓明天的幸福就不过是幻想和梦呓而已。作为一个自尊而敏感的高级知识分子,那点幻想中的幸福如果都得不到的话,他的绝望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他“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那潜台词就是 3 说:以前没有或很少与亲人通信,他的密友西川的回忆中说:“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 “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海子在昌平的生活是相当寂寞的”。相当寂寞的海子曾经在1989年初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原本生活在熙熙攘攘的都市里的他已经倍觉孤独寂寞,所以,常常寄情于家乡的山川草木,而如今,连一向钟爱的乡村都已变得陌生,这种失落感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缺少交流与沟通使海子没有宣泄压力的途径,他倍感寂寞,他渴望与人交流。“从明天起”的多次重复,表明诗人的今天依然被一种难于言表的外力所困扰、束缚,肯定有过本能的“反抗或挣脱”。这似乎能让我们理解海子后来的那唯一的一句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再次验证了上述的浅析,看到他那饱满的人格魅力而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与致美的震撼。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的第三节是祝福,卒章显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 4 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运用对比手法,把你和我的幸福对立了起来,言下之意就是,你们的幸福只能存在于凡尘俗世中,而我的幸福在春暖花开的海边,“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平白,温暖的话语,以坦诚,沉静的语气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对每个人的真挚祝福。同时,对自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隐讳,不矫饰,毫无保留的的展示给众生,他是通体透明的。
海子一直是生活在矛盾的痛苦中的,也一直在这个漩涡中苦苦挣扎,我们从他的有代表性的几首诗作中可以探寻到他挣扎的痕迹:
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
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节选自《村庄》
在海子的诗歌里,未被工业污染,未被世俗异化的村庄与田园往往成为他慰藉心灵的场所,追寻理想的家园。他常常在诗中描写麦地、土地、村庄、云朵、羔羊等纯洁美好的田园景象。但即便如此,也掩抑不住他内心深深地孤寂感,以及那份由孤寂而生的失落。村庄的昏暗,凄冷成了他珍惜的理由,晴空万里却仍然不能使他摆脱永恒的悲伤。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节选自《春天,十个海子》
从这首写作于他临死前12天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子深夜不眠,伏案而就的绝笔之作中那欲脱离乱哄哄的俗世的内心和不可抗拒的浓郁的“死亡情结”。
他甚至早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死法: 我们走到了人类的尽头 我还爱着。虽然我爱的是火 而不是人类这一堆灰烬 ......
我的太阳之轮从头颅从肝脏匆匆碾过 那时我已被时间锯开 两头流着血,碾成了碎片
——《太阳》
我们不难想象,当自信而又自视甚高的他被朋友和别人不理解、误会、欺骗甚至是攻击时,他的失望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当他灵魂聊以寄托的诗歌也得不到认可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失望了。一个与生俱来就有浓浓悲剧色彩的人,他对生还有什么眷恋呢,“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精神的完美与现实的挣扎注定将海子这样的诗人推进人生的两难境地:一种随庸人们逐流,向现实妥协,继而为自己的人生开创出另一片 6 天地,换种说法,不做诗人或做不纯正的诗人;一种是继续孤守精神的阵地,在人生的绝望中痛苦地如顾城们死去,这样他们还是诗人。海子选择了后者,于是“所有的明天”所透露出来的信息便是对“今日”的绝望,所有“祝愿”就是对现实的嘲讽与无奈。而他给我们留一具孤独的背影,独自面对大海,面向“春暖花开的精神乐园”,追求幸福。对于海子自己来说,他用死亡去寻找“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路径。
因此,我认为海子不是单纯的为诗歌而死。他与世人保持着精神距离,但是他不能够从内心到人格都保持自立,他是被自己长期封闭压抑的生活,孤独寂寞的情感世界挤垮的,只是他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罢了。
主要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864706.html?si=2(海子的密友西川对海子自杀原因的回答)
学术批评网(www.xiexiebang.com)2002年10月28日 刘大生《病句走大运》 《海子的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12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 谭五昌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