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人故事之孟浩然
古诗人故事之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便隐居起来,从此以后便写出了大量的诗篇。孟浩然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好友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就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落得个“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史书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公元740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化脓性炎症,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脓包,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严重时,可能还会诱发败血症)。此时孟浩然病将痊愈,郎中嘱咐他千万不可吃鱼鲜,要忌口,否则以前的辛苦治疗不光白费了,而且还可能会有生命的危险。
孟浩然与王昌龄是好友。既然是老友相聚,孟浩然自然会特别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二岁。孟夫子让王昌龄这么一访,竟然永诀红尘,又岂可怪罪?有句古话说的好:“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于孟浩然的死,想必王昌龄定会愧疚一辈子的!
第二篇: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责任与荣誉
古人有语云:福至心灵。
是依佛法阐明的因果道理所立不刊之论。一个众生,如果他有享受福报的善因,自然在福报来临之际,显现出相应的聪明、机智、才干、声望、威势来。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享受福报的善因,则即使是机会到了鼻子底下,也会因福不至心不灵而眼睁睁地丧失掉。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也有记载。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亲身经历。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盛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而年长。李白这些晚辈大诗人都对这位前辈尊敬有加。李白还曾有诗篇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篇或有过誉,但字里行间则无不透露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诗人并非一种职业,读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当权者,所谓“学成申鲍术,货与帝王家”是也。这样做,公而言之,能够为国为民尽一份责任感;私而言之,则能为自己博得功名、富贵,乃至青史流芳。孟浩然当然尚未超脱其外。但他出身门第不高,难有腾达机会,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投机钻营,故直到五十来岁,尽管诗名动天下,却始终还是一介布衣。后来,他禁不住朋友的劝说,也来到长安希图求得一进身之阶。当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任重职,他接待了孟浩然,但一时还未得到机会把他推荐给皇帝(就是那位与杨贵妃风流惹祸的唐玄宗)。
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官署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他平生没有同官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怎么样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氛围中与皇帝相处,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
皇帝进来后,一观察室内环境,就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这种情势下君臣相见,两边都非常尴尬,气氛自然就无法融洽起来。
毕竟皇帝见人多,经验多,便主动化解这种尴尬场面。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
本来,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皇上亲自索求诗作,如果被看中,那荣华富贵不是唾手可得么!但孟浩然却不知怎么的,一辈子写了那么多好诗,这回见了皇帝,却偏偏哪壶水不开提哪壶,献上这么一首诗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老大不高兴。说道:先生你算了吧。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因果之事,在吾等凡夫众生眼中,难以完全明了,但借助圣言量,由果推因,可知孟浩然有聪明智慧之善报,但应无富贵之业因。以此因感应人生,故其性格也不喜仕进,唯一的一次机会也因献诗不当而丧失。吾人能从此事中有所明悟,则当知穷通得失皆由命,何苦钻营,何苦谋求!谋而不得,反折命中已有之福。不是大不智么!若孟浩然,虽无富贵,终有才智,以其才智发挥于田园山水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先贤之一。一得一失之间,于孟浩然或为不幸,于中华民族文化则为大幸也。众生无不各有宿世业因,招感人生际遇俱不相同。此即佛经中所谓定业难转。但能善用,也成圣贤!
李连杰学佛开智慧
责任与荣誉
佛法僧三宝,在宇宙法界中至尊至贵。依佛经教言,一个人能披上哪怕短暂时间的袈裟都有不可思议功德,能灭无始以来无量罪业。或许有人说这是佛教自吹自擂。末学可以举出几个事例来进行证实。佛教经典决无妄语。
众所周知,游本昌出演过《济公》,六小龄童出演过孙悟空。孙悟空虽是神话中的猴子,但也是出家形象;徐少华等演过唐僧(玄奘法师)。濮存忻在电影《清凉寺的钟声》中主演一位出家为僧的日本孤儿。他们后来的福报都大为增长,此乃有目共睹之事,非我作假。尤其六小龄童在演出《西游记》电视剧时,曾有一次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几乎掉进悬崖,幸亏扮演杨二郎的演员手疾眼快,将其托住,故而免遭横祸,有惊无险。苟非三宝加持,何能如此?
这里,要特别提到武打明星李连杰。他出生于1963年,幼年习武,曾代表中国出访美国。1981年主演电影《少林寺》时,年仅十八岁,一炮打响,红遍天下。
《少林寺》这部电影,虽然它的表面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功夫片,但里头蕴涵了不少除恶兴善、济世利生的道德观以及一些佛教观念,并向世人展示出了佛法僧三宝形象,使经过“文革”、大破封资修四旧后的众生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引发出武侠热、气功热,最后转化为宗教热。尤其是被文革破灭的佛法借此机缘,恢复和发展的势头大为加快。这些,都有着巨大的功德利益。故李连杰后来事业发展一直都非常兴旺。更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大明星。李连杰更因当初拍摄《少林寺》的因缘,成熟佛种,渐入佛门,修习密法。
前几年,他与台湾的圣严法师共同出现在电视上,向大众交流学佛的心得。末学也看过这片光碟。最有感触的是:李连杰并未读过多少书,但他学佛修行以后,智慧大大增长,言谈中自然就具有了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他早就想退出演艺圈,一心学佛,但上师认为他的名字有着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接引众生亲近佛法,所以没有允许。
虽然武打片中有血腥杀戮场面,但李连杰表现出的更多是除暴安良、仗义扶危的侠士精神,有助于众生明辨善恶是非,相较之下还是功德多于过患。他在拍片中经常受伤,但至今为止,都依然非常健康,若按医生预言,他早就该“休矣休矣”了。这不能不说是三宝的功德善力加持所致!
第三篇:诗人与诗的故事 古诗中的百科
子规求雨
又到了四月,江南的四月最爱下雨,而诗人翁卷呢,最爱在这四月下雨天外出寻找写诗的灵感。
这天一大早,他拿了一把油纸伞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田野里。“布谷布谷,诗人翁卷来了!”一只布谷鸟大声叫喊。要是在平常啊,人们早跑过来听翁卷朗诵诗歌了,可是今天没一个人过来打招呼,人们只是在田地里冲着翁卷挥了挥手,又继续干活了。
翁卷知道农民朋友都很忙,就坐在一边构思起他的诗来,他举目望去,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绿色的山坡,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片片 放满水的稻田,是白茫茫的。绿油油的禾田和白茫茫的水,交织在一起看,看到这,翁卷顾不得拿出笔和纸,随手捡了一根小棍在地上写了一句诗:绿遍山原白满州。
写完这句诗,诗人又抬起头来,眼前的景象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诗人很奇怪,那是雾吗?烟吗?不,诗人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突然他一拍脑门,说道:“这哪里是烟雾啊,这如烟似雾的不正是蒙蒙的细雨嘛!”
正在这时,杜鹃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翁卷问杜鹃:“杜鹃呀,你为偏偏喜欢在这个时候不停地叫呀?”
“嘿嘿,你还不知道吧,”杜鹃得意洋洋地说:“我是在求雨呢,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给人类求雨,好让人类插秧采桑呢,我们不能停下来啊,一停下来,雨就会停的。”诗人知道杜鹃是听了一个求雨的故事后就天真地相信雨是它求来的,所以,一到四五月份就叫个不停。不过诗人被杜鹃为人类求雨的精神感动了,他定眼看去,发现伴随着杜鹃的叫声,这绵绵细雨下得似乎更欢快了,于是他又写下了一句诗:子规声里雨如烟。看到田地里大人和小孩子们忙忙碌碌的样子,翁卷又回想起刚才路过村庄时冷冷清清的情景,翁卷随即写下了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的这首诗歌将农家忙碌幸福的生活描绘了出来,到现在,有很多画家根据这首诗画了很多朦胧色调的水彩画呢。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杜甫去过不少名山大川,写过不少赞美山的诗句,可是唯一使他感到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去过五岳之首的泰山。人们都说泰山非常壮丽,到底怎样壮丽,杜甫一直想去看看。
愿望不久就实现了。这一天,杜甫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泰山脚下,他发现那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尽头。杜甫感慨道:“都说大自然公平,我看就未必,你看它多么偏
爱这里啊,给了这儿如此神奇秀丽的景色,就连天色也被这泰山分割成一明一暗两个部分啦。”
看到这里,杜甫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站在泰山脚下,杜甫仰望泰山,看到一层层云气升腾,就像给泰山披上了白色的披巾一样。杜甫看过很多的山,但那些山川都没有泰山这种仙雾缭绕的景色,让人胸怀荡漾。许许多多的鸟儿也都在这座山上安了家,它们真是幸福啊,看到成千上万的鸟儿盘旋着飞回山内。诗人睁大了眼睛,眼球几乎快把眼眶撑裂了。看到这里,杜甫写下了:荡胸生层云,决毗人归鸟。
写完后,杜甫转身对随从说:“我们一路走来,当地的人都在夸自已家乡的山高风景漂亮,我看啊,都比不上泰山高,也比不上泰山壮美!"说着,兴致勃勃的杜甫不顾旅途劳顿,就要登泰山,这时有随从赶忙拉住他说:“我说大诗人呀,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呢,你没看到这太阳都快落山了吗?”
杜甫抬头看看天,见太阳就要落山了,无奈地说:“好吧,听你的,不过有朝一口,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拿笔和纸来,我要把最后一句诗写完。”随从递过了纸和笔,杜甫写下了他心中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和月亮的对话
诗人王安石离开家很久了,他很思念家乡的亲人,可是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能回家看看。
这一天,王安石因公事来到了瓜洲,站在岸边,王安石听到了大声喊叫的声音,循着声音看去,原来是瓜洲这边有人在向对岸的京口喊话。
王安石心想:都说京日和瓜洲离得很远,其实也不过是一水之间嘛,两岸喊话都能听见。这时,他突然想起自已的家乡钟山距这里也不过仅有几座山而已。
想到这里,又激起了王安石的思乡之情,于是心中就产生了诗意,他写下了两句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时,春风拂面而来,吹到身上暖洋洋的,王安石赞扬道:“这春风看似无力,但是却能使万物获得勃勃生机呢,此时,春风一定把江南都吹绿了。”想到这里,他提笔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思念家乡的时候,这时间就好像过得快了些,不知不觉太阳落山了,月亮升了上来。
王安石仰望天上的月亮说:“这月亮是我家乡的月亮吗?我怎么看着不像啊!”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听见诗人这么一说,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它对诗人说:“当然是了,就我一个月亮,哪还有第二个月亮,我看你是想家了吧?” “是啊,你看春风又把江南吹绿了,月亮,你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啊?”
月亮忍不住笑了,便说道:“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把月光洒下来,关键看你想什么时候回家呀?”
“我一定是在月光下回家的。”王安石说。
“好啊,你想回家的时候,我就照着你回家,我随时愿意为大诗人服务。”
“好,一言为定。”王安石高兴地说,好像此时的他真的要回家了一样。“一言为定。”月亮说。
到了晚上,王安石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真的在月光里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可是梦醒之后,他发现自己还是在瓜洲。
他叹了一口气,提笔补上了白天没有写完的诗: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场别开生面的歌舞大赛
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住在了四川成都,在西郊洗花
溪畔建了一个草堂,由于'漂泊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的处所,每天他的心情都很舒畅。
春暖花开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杜甫哼着歌曲独自在江畔散步,他心想:都说黄四娘家门前的花好看,我去她那里看看。来到黄四娘家前边的这条小路上,可把杜甫惊呆了,映入他眼帘的是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整条小路都被这密密麻麻的花挡住了。五颜六色的花特别漂亮,白的像雪、红的像火,粉的像霞、黄的像金„„
花朵有大有小,大的像碗口一样,把花枝都压弯了;小的花骨朵像豆粒一样,真可谓含苞欲放。
这时,一支盛开的喇叭花扯开嗓门喊道:“现在我宣布,蝴蝶妹妹和黄莺姐姐的才艺比赛正式开始,首先上场的是蝴级妹妹,她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段优美的舞蹈。
喇叭花刚报完幕,蝴蝶妹妹就迫不及待地翩翩起舞了,他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上,引来了一阵阵喝彩。这时,一旁树枝上等待的美丽、漂亮的黄莺姐姐看到大诗人杜甫在旁边,就有些等不及了,她清了清嗓子,也不等喇叭花报幕,就开始在枝头上唱起了悦耳动听的歌,它还一边唱一边跳呢,把诗人杜甫看得入了迷。
微风吹来,吹来了阵阵花香,陶醉其中的杜甫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边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永不屈服的石灰石
诗人于谦不但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廉洁正直的官员,他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老百姓可爱戴他了。不过,由于他的脾气非常耿直,导致有些人很看不惯他,总找他的麻烦,这让于谦很是心烦。
有一次,于谦又被别人诬陷了,他很生气,于是外出游玩,经过一座深山,听见深山里叮叮当当的声音,他感觉很奇怪,便走过去看个究竟。他看到有一些人在开采石头,就问一个采石头的小伙子为何采石头。小伙子告诉他,这些石头叫石灰石,是用来做石灰的。
“做石灰,难道那些白石灰是这些石头做的吗?” “当然了。”小伙子告诉于谦,这些石头还要被砸碎,然后用火烧,烧成白灰。
于谦听了很惊讶,心里想,这个石灰石真是太伟大了,为了变成石灰,即便烈火焚烧也一点不害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我也要做石灰石这样的人,永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想到这里,于谦便不心烦了,他迅速回到家,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来激励自己,这首诗至今还激励着人们勇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呢。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老神仙回家了
在湖北省武汉市,有一个黄鹤楼,所说黄鹤楼原是一个姓幸的妇女开设的一家酒肆,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让它来起舞助兴,招徕食客。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十年后,道士又回来了,取笛吹奏,跨上黄鹤直上云天。姓辛的妇女为纪念这位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对于'这个传说,诗人崔颢早已熟记于心了,这让他更对 黄鹤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一个春天的午后,他约了几个知己,来黄鹤楼游玩。崔颢心中怀着一份期待,他希望能遇见老神仙和仙鹤。
可是,登上了黄鹤楼,诗人却没有发现传说中的神仙和仙鹤,这让崔颢的内心不免有些失落。他拿出纸笔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朋友们都觉得他这句诗不错。希望他接着写下去,不过他顿了顿,没有接着写,他问他的朋友们:“你们说这个神仙会是谁呢,他叫什么名字?他会去哪儿呢?”
朋友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大诗人啊,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嘛,哪里有什么神仙和仙鹤啊?”
“是啊、是啊。”很多人随声附和。
“可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你们看,虽然神仙骑着黄鹤一云不复返,但是千百年来,你看这些悠悠的白云不还在这里盘旋不肯离去吗?”
崔颢很认真地说,边说边在纸上写下了:黄鹤一云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个朋友不忍心打断崔颢浪漫的思绪,便附和崔颢道:“如果是真的,那我想老仙人应该是驾着仙鹤云旅游了吧。”
“我看这个神仙啊,应该是回家了吧。”
一提到家,朋友们似乎沉默了,因为他们大多是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很长时间没回家了。崔颢和朋友们又默默地上了一层楼,他们看到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还有鹦鹉洲上,不知怎么长了一片碧绿的芳草,鹦鹉洲被覆盖了一大片。看到这种境况,崔颢的朋友们心情大好,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此时有人说:“真没有想到,在这里还能看到汉阳的树,连鹅鹉洲里的水草都能看到.真是美不胜收哦!” “呵呵,我用一句诗来表达,就是“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好,写得好。”朋友们夸赞。
有一个朋友对崔颢说道:“现在已经是黄昏了,面对着渺渺烟波,诗人不写两句诗来助助兴吗?”
崔颢设有回答,他望着远处凝思了好久,大家都默不作声,知道崔颢在沉思。过了一会儿,只见颢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最后一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虽然没能助兴,而且又勾起了游子们的思乡之情,但最后这一句却也是游子此时最真切的想法,朋友们越来越佩服崔颢了,他们认为,此次游览黄鹤楼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崔颢的这首诗吧。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壮士哪里云了
秦王朝时期.,奏始皇的统治作常残暴,他侵略了很多国 家,杀了很多无辜的老自姓,这让很多人非常愤怒,有人就 想暗杀秦始皇。
这一天,北风呼呼地吹着,好像在呜咽着什么,声音
越来越大,易水听到北风在哭,心情不好了,他关心地问北风:“你哭什么呀,你看你这一的心情也不好受了。” 北风边哭边说:“听说秦王嬴政又乱杀无辜了,我怎么能不哭呢?”说完,北风哭泣的声音更大了,易水听到这些,更加冰凉了,几乎快要结冰了。
北风和易水正在痛苦之时,突然见岸边多了一行人,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北风和易水都瞪大了眼睛在看着岸边多了一行人,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北风和易水都瞪大了眼睛在看着岸边的这些人。
这时只见一人高声说道:“我高渐离击筑,为荆轲壮士送行!”边说边开始击筑,击出了特别悲壮的音乐。
一个魁梧的人随着击筑的声音唱起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北风悄悄地告诉易水:“看见了吗,这个唱歌的魁悟的壮士就是荆轲,那个击筑的叫高渐离,那个端酒杯的叫太子丹,真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悄悄地看吧。”
由于荆轲唱得太悲壮了,旁边的送行者眼角都湿润了,激动得似乎头发部要竖起来。此时端酒的太子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激动地抓住荆轲的手说:“此次刺杀秦王壮士一定要保重啊!”荆坷说道:“刺杀秦王就像去老虎穴杀老虎去龙宫杀蛟龙一祥,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说完又唱了起来:“探虎穴兮人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唱完这一句,只见荆坷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色彩虹。
正在人们惊叹之时,那位击筑的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这个乐音显得更为激昂了,太子丹激动得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荆轲接过酒一饮而尽,头也不回地走了。
呼啸的北风和易水看到这一切,也非常激动,它们到现在还时常怀念荆柯呢。
易水歌(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什么诗人不回家
为什么诗人不回家
一个深秋的傍晚,太阳就要落山了,在一个荒凉的古道旁边,长着一棵老树,这棵树至少活了一百年,树上的叶子都被秋风吹落了。在这棵老树上,缠绕着一颗枯藤,它和老树相依为命,在老树的上面,有一只乌鸦正眯着眼休息,也许是它白天飞得太远,所以它想早点休息了。
在老树的旁边,有一条小溪,潺潺的流水,正'在和架在上面的一座小桥议论不远处的几户人家,看到这几户人家冒
起了炊姻,他们一定是在做晚饭吧。这时,荒凉的小道上传来了一阵马铃声,一会儿只见一个清瘦的中年人骑着一匹又老又瘦的马走了过来,秋风吹起了这个人的衣襟,他不禁打了个哆嗦。
他举目四望,看到了枯藤,老树,还有睡在树上的乌鸦,他心想,就连它们都可以相依为命,就连乌鸦都能够在晚上找到家,可是自已呢?他又看到溪水、小桥,还有不远处的几户人家,他看到这几户人家都冒起了炊烟,还隐约可以听到母亲呼唤儿子回家的声音,此情此景,大大地触动了这位游子的思乡之情,他想到此时的自已还游荡在天涯,不禁悲从中来,便掏出了纸和笔,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记录此时的感受。
这位游子是谁呢?他就是诗人马致远。至于他为什么一个人流浪,至今还是一个谜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和眼睛的辩论
太阳公公照耀大地一天了,它慢慢地移到大山的旁边,看来是要落山了。
“太阳公公,你能不能再等我一会儿啊,我要登上鹳雀楼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色。”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下对着天上的太阳喊道。
“不行啊大诗人,我也忙了一整天,该回去休息休息了,你要想趁着有阳光看一下这美丽的景色,就赶紧登楼吧,我可是就要下山了。”太阳公公说。
“好,我这就上去。”诗人王之焕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一会儿来到了二楼。他张大了眼睛向远处看去,看到太阳正接近山梁,徐徐下落,就要隐身到西山背后了。他又往下看去啊.只见脚底下的黄河,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这是多么雄浑的景象,这是多么壮阔的大自然啊!” 诗人感叹道。
可是诗人睁大了眼睛再向远处看去时,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诗人不由得埋怨起自己的眼睛来:“我说眼睛啊眼睛,你为什么不能再往远处看一下呢?”
“我的主人呀,我又不是千里眼,我就这么大,你没看到我睁得眼珠子都快蹦出来了吗? ”眼睛有些不高兴了。
“想个什么法子可以看得更远?”诗人问。
“那就要问你自己愿不愿意爬楼了,如果你不嫌累,再上一层我不是看得更远了吗?眼睛说。
“对呀,我再上一层。”诗人说着便加快了脚步,上到了第三层,接着又上到了第四层,诗人一口气上到了第六层。
“果然与下面看到的不一样,刚才我在二楼的时候看不到太阳公公,以为太阳公公下山了呢,没想到它还在呀。”诗人对自己的眼睛说。
“那是当然了,主人,你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没有什么感想吗?不写一首诗记录一下你的感受吗?”眼睛问道。
“当然了,你看公公多么伟大!每天都无私地把温暖的阳光照向人间,但每天它也要经过黑暗的洗礼,第二天再向人类重新绽放光芒。你再看看黄河,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绵延了几千里来到这里,这阵势就像千军万马一样,可是最终她还是流向大海,和大海相比,这黄河也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已呀。”
“嗯,主人,你说得很有道理,那你的诗是什么呢?”眼睛问。
“我早已想好了,你听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朗诵得很投入。
诗人的眼睛听了这首诗以后知道其中包含着一个哲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哲理吗?
登鹳雀楼(王之焕)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优美歌声中的悲伤
秦淮河畔本来是个繁华的地方,现在已经很荒凉了,但仍掩饰不住往日的繁华。
这天晚上,薄薄的烟雾笼罩着秦淮河,月光便照不到
水面上来,银色的月光似乎也毫不相让,它把月光照在沙滩上,发出一缕缕银色的光。
此时,在秦淮河上,一只小船穿透石雾驶了过来,船上坐着一个人,似乎对秦淮河的美景视而不见,这个人是谁,他紧锁眉头在思索什么呢?
原来,这就是诗人杜牧,杜牧很不幸,他生活在晚唐统治时期,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便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每日都为国家人民忧心忡忡。
心情烦躁的杜牧,独自驾着一叶小舟出来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秦淮河畔,此时天已经很晚了,他只好停泊在河畔上过夜。
此时,不知哪里传来的歌声传到了杜牧的耳朵里,杜牧仔细一听,原来是酒家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歌女的声音很美妙,人们的叫好声不断,可这首优美的歌在杜牧听来,却满含着悲伤啊!杜牧苦笑了一下,他对着不远处灯红酒绿的酒家感叹道:“难道你们不知道这《玉树后庭花》是谁写的吗?这国家都快灭亡了,你们还在这里发出靡靡之音,真是可悲可叹!”
想到这里,杜牧便拿出笔墨来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秦淮》,小朋友们,杜牧明着是在指责歌女不知道亡国之恨,暗地里又是在讽刺谁呢?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找春风
诗人王之涣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凉州地区,在别人眼中凉州是苍凉的,但在诗人眼里却别有一番景色。
站在辽阔的高原上,诗人看到黄河奔腾而去,气势非常豪迈。“黄河黄河,你们要去哪里呀?”诗人对着黄河大声问道。“我们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不过往前看的话,我们大概要到天上去呢!”黄河水一边急速地向前流着,一边回答诗人的问话。“别开玩笑了,水只能往下流,哪里会流到天上去。”“不信你再向前看呀,你看我们是不是要到天上去。”
诗人顺着汹涌澎湃的黄河向前望去,果然发现远去的黄河水似乎像一条丝带迤逦着飞上云端了。“哇,你们看起来像云彩一样,真是飞到天上去了呀”诗人赞叹着说。然后,他拿出笔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
诗人写完之后接着往前赶路,他心里有些着急,就对他的小白马说:“小白马,你能不能快点呀,我们要在天黑之前赶到凉州城看望驻守边关的将士们呢。”
“主人啊,我都快累死了,你看我们走过一座又一座山,到底走过多少座山都数不清了,还没看到凉州城。”小马有些不乐意了。诗人刚要批评小马,突然发现前面有一缕炊烟。
“哎呀,小马。你紧走两步,前面应该就是了。”诗人大叫。
小马一听也来了精神,大踏步地向前跑去,过了一座山的转弯处,看到了在连绵不断的高山上,有一片城墙,城门上隐约写着“凉州城”三个字。
“凉州城啊凉州城,原来你藏在这里。”诗人欣喜若狂。
诗人环顾凉州城四周,发现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这座小城的地势显得非常重要。诗人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这里处境险恶,真是一个战略要地啊,多亏了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他们远离家乡亲人来这里驻守边关,真是伟大呀。”
想到这里,诗人又拿起笔来写道:一片孤城万仞山。
来到城里,诗人看见很多将士聚集在一起,从人群中传出了一阵悠扬的羌笛声,这些将士在静静地听着。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眼里还流出了泪水。
诗人仔细一听,知道长期驻守在这里的将士想念家乡了,便用吹笛子来缓解相思之情。“我说主人呢,这将士吹的是啥呀?我听着他吹出的曲子怎么怪怪的,连吃草都没一点滋味了。”一直忙着吃草的小马仰起头来问。
“你呀就知道吃,真是个大草包。”诗人说,“这曲子是在哀怨呢。”
“有什么好哀怨的?这里不是还有草吗?”小马问。
“唉,你不知道呀,这玉门关外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呀,你看,这里只有黄沙和白草,春天早已经到了,可是这里的杨柳还是不肯发芽,这些将士想要折一枝杨柳来送人都不能。”诗人感叹。
“为什么杨柳不发芽呢?”小马停止了吃草,好奇地问。
“这春风不来,这玉门关的杨柳能发芽吗?”你也不动动脑筋。
“那春风为什么不来呀?”小马问。
“大概是嫌这里太荒凉了。这真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一边朗诵着后两句诗,一边写到了纸上。
“主人,趁现在天还亮,我们去找春风吧。”小马说。
“好啊,我们去找春风„„”
就这样,诗人骑着小白马就出城找春风去了,小朋友,你们说,他们能找到春风吗?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叫敌人害怕的“龙城飞将”
诗人王昌龄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当时西北边地发生战争,王昌龄便来到了西北前线,他想看看当地的军情,同时调查一下人民的生活。
一路走来,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饱受战争的边关城市,这些城墙已经破旧不堪,似乎来一阵风就能吹倒。诗人见到一个赶着牛车的老人便问道:“大伯,这里的城墙这么旧,得有多长时间了呀?”
“你问这些个城墙吗?呵呵,我爷爷的爷爷告诉我爷爷,这些个城墙在秦汉时就已经有了,可有年头楼。”赶车的老人回答。
“哇,这么久了,看起来都很破旧了。”诗人说。
“呵呵,别看这些个城墙破啊,在秦汉的时候,那可是很有名的呢。”老人说。“怎么个有名?”
“这里当时可是卫青和李广打匈奴的地方呢,你说有没有名啊?” “是啊,卫青和李广那都是大英雄啊,让敌人闻风丧胆。”诗人王昌龄也自豪地说。
“可是你看看现在呢,朝廷一直没有派个会打仗的将军来,这可苦了在这里守卫边关的将士了。”老人惋惜地说。
“老人家,我这次来正要去军营里看看呢。你把你看到的情况给我说一下吧。”
“哦,你是朝廷的官员吧,我告诉你呀,这里的将士大多来自万里之遥的内地,他们每天有多少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驻守边关,不能回家。可是你看他们的将军却 顿顿大酒大肉,从不上战场领兵打仗,整天喝酒作乐,完全是一个酒肉将军啊,让我们老百姓也跟着遭殃喽。”
诗人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哆嗦起来,他问老人:“老人家,你说该咋办?”
“这很好办,只要朝廷派一个能打仗的将军来,事情就全解决了,秦汉之时,只要一提卫青、李广这些大将军,仗还没打,贼寇就被吓破胆了。”
“嗯,是啊,是啊,只要有一个像样的将军来把守边关,就不怕外敌入侵了。”诗人连连点头。
“是啊,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边防的一个天然屏障。我和那些打仗的将军经常聊天,他们说只要来个像样的将军,收拾那些个外来的贼寇简直就像老鹰捉小鸡一样轻松,贼寇休想度过这阴山半步。”
诗人一边点头,一边写出了《出塞二首》中的第一首。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将军打醉拳
这一天下午阳光明媚,诗人王翰正在为自己的朋友李将军担忧呢:李将军领兵打仗去了,不知道回来没有。
王翰越想心情越低落,还是出一去喝点酒解解闷吧。王翰骑上了自己的小毛驴,他走过了一家又一家酒店,尝了好多家酒店的酒,但都觉得不好喝。
“你这凉州城里的酒家我都走遍了,没有一家有好酒的。”王翰对一家酒店的老板说:
“哎坳,我说大诗人,如果我家的酒不好喝,我看就只有军营李大将军家的那坛葡萄酒了,不过,听说大将军一般不喝,只有打了胜仗才会和将士们喝呢。这李大将军不是刚 打完一个大胜仗回来吗?你和他又是老朋友,赶紧去蹭酒喝吧。”酒店老板催促他。
“哈哈,原来这家伙打胜仗回来了,好家伙,还藏着美酒呢,找他.算账去!”王翰连忙骑上毛驴去了军营。
到了军营,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将士们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看来的确打了大胜仗,王翰心想。
王翰刚要进门,正撞见李将军抱着一大坛子酒往外走。
“哎呀,大哥,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呀?”李将军惊诧地问。
“什么,还嫌我来早了,我要来晚了你这一大坛子酒不早就喝没了。”王翰都有些生气了。
“大哥,你这是哪里话呀,我这坛子酒是皇上御赐的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我这第一个要请的就是你呀,嘿,我这刚派出一个人去你家里请你,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来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是在外面闲逛呢,听说你打了大胜仗,所以我就过来祝贺祝贺了。”
“哈哈,我看大哥是惦记我这坛子美酒吧,来吧,今天咱们喝个一醉方休!”
酒席安排好了,月亮也上来了,照在军营里一片白,这时李将军又不知从哪里拿来两个用白玉精制成的酒杯,在月光的照耀下发出灿烂的光芒。
“嘿嘿,这是我精心收藏的‘夜光杯’,来,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喝酒。”李将军说。面对着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酒宴,一个性急的将士兴奋地喊:“将军啊,你和诗人用夜光杯,我们用碗喝酒就可以啦,咱们快点开始吧,我们都等不及了,都馋得流口水了。”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将士都哈哈大笑起来。
“好啊,我宣布,酒宴现在„„”将军暂停了一下说:“现在我宣布,酒宴,先不开始„„”
这些将士本来把酒杯都端了起来,只等将军说开始,来个一饮而尽呢,没想到将军却说了一句“不开始”。
正当将士们纳闷,将军哈哈大笑起来,他说:“先奏一曲琵琶。”
将军话音刚落,乐队就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又像是催促将士们去奋勇杀敌,顿时,气氛活跃起来了。
“现在我宣布酒宴开始,大家喝酒!”
“喝喝喝!”将士们纷纷端起了酒杯,咕咚咕咚地喝起酒来。
诗人王翰完全被这种气氛感染了,他找来纸和笔,写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时候,不知道是谁提议,“我们请将军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好好好,将军来一个,将军来一个!”将士们开始大叫起来。
“来一个就来一个。”李将军也不客气,挽起袖子就开始表演起来。
王翰看到李将军打起拳来东倒西歪,一会儿好像端着酒杯倒在地上睡着了,他不解地问旁边的一个将士:“你们将军这才喝了几杯酒啊,这是喝醉了吗?怎么打起拳来站都站不稳呢? “大诗人,看来你只会写诗啊,我们将军这练的是醉拳,醉拳就是这个样子,这才叫功夫呢,哈哈。”将士告诉他。
将军为大家表演完一段醉拳以后,赢得了一阵叫好声和掌声。
“大哥,我这醉拳打得怎么样?”将军问。
“看起来不错,真像喝醉了一样。”
“呵呵,大哥你别见笑呀,像我们这样,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能有几个人平安归来?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了,所以我们也是难得一醉呀。”
诗人王翰完全被这些将士的爱国情怀打动了,他强忍着泪水写下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梦中杀敌
十一月四日的夜晚,风雨大作,一个68岁的老人独自躺在冰冷的被窝里,他不时地咳嗽,看来是感冒了。从他紧锁的眉头来看,他似乎是在为什么担忧着。他担忧什么呢?是担忧自己年老多病无人照顾吗? 当然不是,这个老人是大诗人陆游。由于战争频发,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这位老人一直胸怀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腐败无能,陆游的理想一直没有实现,使他一直壮志难酬、无路请缨。陆游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也曾出任过朝廷重臣,可是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派的打击排挤而独居乡村。但这个时候,陆游担心的还不是自己的处境,他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这时夜已经很深了,陆游抖着手趴在床上写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时,风雨似乎更大了,陆游半倚半躺着辨听风雨的声音,他觉得这风雨的声音像极了战场上厮杀的声音,什么时候我再上战场呢,与那个可恶的敌军将领再大战一场,我一定要取了那个贼军将领的首级。
“冲啊,杀呀!”不知何时,陆游一身戎装,骑着战马,已经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展开了猛烈的厮杀了,顷刻间神勇的陆游便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面对着溃败的敌军,陆游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笑着笑着,梦醒了,陆游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梦中杀敌。
陆游不由得仰天长叹一声:“也只有在梦中才能这么痛快地厮杀啊!”然后他挣扎着爬起来,点上油灯,写下了这句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对于一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年迈之时还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啊!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比鬼哭还可怕的喇叭、唢呐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习俗,有官来到,不只敲锣开道,还有一帮吹鼓手鼓着腮帮子用力吹喇叭和琐呐。这些官啊,到处欺压老百姓,见什么抢什么。导致老百姓远远听见喇叭和琐呐声就浑身颤抖,真是比听见鬼哭还害怕二三分。
这扬州高邮的运河边上住着一位叫王磐的人。这天,他经过运河边,看见运河上有一艘官船开过来,行人们纷纷四散奔逃,那声声喇叭和唢呐像催命的符音。王磐心想:这一船的官兵一上岸,老百姓就该遭殃了。只见店铺里的人急忙往下撤货物,路边卖鱼的也挑着鱼挑快速逃跑,卖水果的水果撒了一地一也顾不上捡;连卖草鞋的都急忙收拾逃走。整个高邮县的街市呈现出一副鸡飞狗跳的景象。
看到这副场景,王磐拿出纸笔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一个过路人不解地问诗人:“这是谁家在娶媳妇吧,这么热闹。”
“呵呵,”王磐干笑了一声,对那个过路人说:“看来你是外地人,你不知道前面有条河,这喇叭和琐呐是从那河里传来的,这喇叭、唢呐一响,真是黄金万两啊!”
“哦,这是怎么回事呢?”路人更不明白了。
“晦,这喇叭一响啊,就是吸人骨髓、搜刮民膏的官员们在迎来送往了。不论官儿大的,官儿小的,所有的官船今天来明天去如穿梭一般,全靠了喇叭、唢呐的高嗓门来抬高身价呢。”诗人王磐告诉那个路人。
说完,诗人铺开纸,大笔写下: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呵呵,那你们是不是最讨厌这种声音了呢?”路人问。
“岂止是讨厌,简直是可怕!可以说鬼我们都不怕,就怕听到喇叭和唢.呐的声音。我们当地的军人听了,军人怕;当地的老一百姓听了,老百姓怕;这种声音一吹起来,哪里管老百姓的死活,哪里还辨当官说的是真和假,这种声音真是杀人不见血呀。”王磐说道。
“有这么可怕?”路人迷惑了。
“可怕?这喇叭、唢呐一吹,吹得地方上官库见了底,平民百姓断了粮,都倾家荡产变成穷光蛋了。你可以仔细听,这喇叭唢呐吹出的声音是‘吹吹吹,我们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王磐感叹。
路人侧耳倾听,还真听到了装腔作势的喇叭和唢呐声:吹吹吹,我们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
看着一边侧耳倾听一边摇头的路人,无奈的诗人铺开了纸,愤怒地写下了这一句: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第四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
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第五篇: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王维与孟浩然之比较
作者: 指导老师:
摘 要 :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人物,他们以杰出的创作成就并称于世。他们都以山水田园风物为主要创作对象,表现出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二者的个性差异,仍然显示出较多的不同。就思想来说,王维虽表面上亦官亦隐,但实质上“身心相离”。实现了由儒到佛的根本性转变,而孟浩然却始终生活在儒和道的矛盾中。就诗歌的意境说,二者都创造出“静”,但一个是佛教的“空灵”,而另一个却是道家的“清幽”。就艺术表现看,王、孟诗都表现出画的效果,但王诗是山水画、,而孟诗是风景画、风俗画。就创作技巧看,王诗常用纯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而孟诗却不仅善用动词,而且多用连词和助词。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王、孟诗歌的“异同”。关键词 :王维;孟浩然;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创作技巧;比较
目录:
一、思想方面
二、意境方面
三、表现手法
四、创作技巧 序言: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陶渊明和谢灵运。利用诗歌这个文学形式,前者抒写了大量田园生活情趣,后者歌咏大量的山水风光。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人们思想的活跃,许多学子四海游学,广泛交际,遍览祖国名山胜水。于是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的诗作兴盛起来,或抒发壮志豪情,或表达隐逸趣尚,这样,一个新的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便逐渐形成了。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中两位并称的杰出代表。王、孟并称首先是因为他们交情笃厚,志趣契合。其次是政治思想一致,他们都曾是张九龄开明政治的拥护者和支持者,并先后受到张九龄的引荐。然而,王孟并称最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成就。虽然王维早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但王维主要还是以描写自然景物著称于世,而孟浩然则是地地道道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赢得了世人的赞誉。然而,“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为了使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相似的表层上,而能够潜入反映个性特点的深层中,“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本文即试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王、孟山水田园诗的特色
一、思想方面
思想是一个人行为的主导。文学作品的特点之所以呈现出形态各异,主要就是作者思想的差异造成的,因此我们分析王、孟诗歌的异同还是应该首先从他们的思想入手。
我们对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分析应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居辋川别业前,属于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作品。就王维整体创作来看,这一时期其作品主流是奇劲雄浑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他所要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维二十一岁时所作《燕支行》一诗中充满着追求边功的慷慨豪情,描绘出壮伟激烈的战争场景。这显然是其内在襟怀意气的迸发。又如《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等诗看,则更为全面地展示出诗人既任侠豪爽又积极进取的少年意气与壮伟豪情。无疑,这时期的思想完全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但是其间也有数次的遭贬失意,在贬谪途中,王维的思想像其他许多失意文人一样“仕途上的挫折与失落,往往造成诗人注意力向自身处境的转移”③,因而在发抒失落之感的同时,王维开始对旅途所见的景象与农家生活进行了观察和描写,并寄予思情。如贬济州途中所作《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鸣机杼悲,雀噪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夜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将此诗与王维遭贬之前在京中所作诗相较,不仅在表现内容上已截然不同,而且在艺术风貌上也显见差异。诗写遭贬出京孤独失落之感,以朴素明畅的语言构成对内心真实情态感受的抒发,特别是“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从一个独特新颖的角度,表达出一种在离别熟悉的环境与亲友之后的旅途生活中人类所共有的普遍心理。又如《早入荥阳界》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所作的山水田园诗完全是一般积极功名知识分子的失意情怀的寄托,是一种宦海沉浮的嗟怨。在其思想的深处表现出的仍然是欲回官场,一展宏图。因此说这时的主导思想完全是儒家思想。
王维进行大量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主要在其后期,即居辋川别业之时。这时王维的思想遭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即迫受伪职,治罪入狱,险遭诛戮一事。这一事件“堪称王维整个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中的最大事件,对其心灵造成了无比深重的刺痛与压抑” ④。这就使本身有信佛家庭渊源影响的王维“产生了一种主观心理之要求与选择”。⑤《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叹白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便表明了王维的心迹。然而,其“与神会禅师相遇于南阳‘语经数日’领悟了佛教南宗禅旨,并撰写著名的《能禅师碑》”⑥则实现了王维思想由儒到佛的完全转变。其后“购宋之问蓝田县南辋川别业居之,每蔬食素衣,日与文士丘为、裴迪、崔兴等游于别业亭馆林苑间,绘画赋诗,琴樽自乐。”⑦看破了红尘便不再有所牵挂,更彻彻底底地实现了思想的蜕变。即使身在官场,亦“身心相离”。⑧自此王维的诗歌创作便以佛教思想为主导,闪烁着佛学的灵光。
极其希望入世的孟浩然,求仕长安前,诗云:“感激遂弹冠,安能受困穷”。(《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表明他早已做好了出仕的准备了,排列了三点条件:其一以大儒之后为荣耀,其二以秉承诗礼的合适代表自居,其三是擅工词赋之才学。然而,“嗟吁命不通”,眼看不惑之年即将到来而依然寂寞于山野,五内躁乱而无可奈何地叹呼:“翻飞何日同”。孟浩然家境还比较的富裕,有资本隐读而不需要像王维那样小小年纪便外出闯荡一试运气,加之其家乡襄阳一带风景绝佳,“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北涧泛舟》);“敝庐在郭外,素业惟田园。左右林野阔,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非常适合完成出仕前的准备活动。孟浩然满以为有“三顾”之邀的机遇,或如李白那样由人荐引而不需要应试则可“仰天大笑”着走出蓬蒿,然而,“寄寄何可待”,等到四十岁终于等不及而自己走了出来,心境自然不十分好。来到长安他四处活动,“朝朝空自归”的一无所获,很能让人想起杜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尴尬来。纵观孟浩然所走过来的生活道路,连一次小小的开展的机遇都不曾有过,而且,又是在不断碰壁的境况中走向了绝无一线希望的空返,其心情不可能不为惘怨和孤愤所笼罩着:“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政治上、精神上失败的沉重打击,使其走不出失败主义的阴影,王士源评价他“动则的真”、“期以放性”,必然不能忘情山水而专注于美,而总要千方百计地“感发”起来,借山水诗成为其心气和其所要表现的名理的载体,至少不可能像王维那么的潜心和悠游。
总的说来,从思想上王维实现了由儒到佛的彻底转变,在表面上虽呈现出身与心的矛盾,但实际上“身与心离”;而孟浩然却一生在儒和道的矛盾之中,只不过儒和道的思想有主次而已。
二、意境方面
王维与孟浩然同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他们田园山水诗的相似与不同,突出地表现在意境上。王维的诗主要表现生活在政务纷繁争激烈的官场上的官吏的 情趣,他喜欢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自然风光的清幽美好;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则主要表现布衣之士的情趣,生活在田园山水中的闲适自在和与田园山水的天然融洽,抒发没有出仕的苦闷,表达出仕的愿望。二者虽然都表现田园山水之美,都有闲适恬静的情调,但王维的诗的背后总有官吏的背景、别墅的影子,有官吏的恬退隐衷。孟浩然的诗则有布衣的形象、庄园的影子,有高士的进取思想。二者的共性与区别都非常明显的。试比较王维的《终南别 业》和孟浩然的《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两首诗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表现山林隐逸之乐。然而仔细品味,情调韵味却大不相同。王维的诗表现官吏的别墅休闲之乐,表现外来人物力求融入美好的环境。孟浩然的诗表现士人的庄园自娱自乐之趣,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和谐融洽。意境的区别非常明显。
王维和孟浩然选取素材的喜好大致相同,都喜欢写山、水、泉、石、松、柳,都喜欢表现闲、静、淡、远,都喜欢 吟咏黄昏、月夜,都喜欢用白云、飞鸟作象征。总之,田园村庄和大自然是他们喜欢歌咏的主体。但是,在运用这些素材创造意境时,方法却迥然不同。王维主要是从田园或山水中选取某些典型事物,与自己构成美好的画面,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孟浩然则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为主,结合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来构成意境。请看王维的《渭川田家》和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
王维的诗表现的是他观察到的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由此产生有禄而思隐的思想。孟浩然的诗表现的是他自己在田园的活动和无禄而忧农的心情。两首诗的意境不一样,表现意境的方法也大不一样。从格调看,王维和孟浩然的诗虽然都表现出闲适宁静的情调,但实际仍有很大的区别。王维的诗往往是由动趋静,静是诗的基调。孟浩然的诗常常是静掩盖着动,动是诗的基调。诗的格调的这种差别,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与思想的差异造成的。王维长期置身官场,对官场的纷扰和争斗感到厌倦恐惧,但又不愿放弃官僚的优越生活和社会地位,采取亦官亦隐的方式,以保持优越与平安,诗的基调自然是静。孟浩然是布衣,希望登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故而在平和闲寂的生活中,总躁动着不安与追求,诗的基调当然是动。试对比王维的《鸟鸣涧》与孟浩然的《春中喜王九相寻》: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幽涧中。
(《鸟鸣涧》)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开樽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春中喜王九相寻》)
王维的诗也写动,但动是为了烘托静。桂花的凋落更衬托出人悠闲,空山鸟鸣更显出山的清幽,诗的主旋律是静。浩然的诗也写静,但以静压抑动,动变得更严重。林花是扫而更落,径草是踏而复生,一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生机蓬勃的景象,诗的主旋律是动。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的思想大多是表现他们自己对自然、生活、人生特有的观察与体验。他们的观察与体验往往是真切的、细致的、深刻的,而表现的笔调却是平淡的、自然的。在诗的创意上,王维与孟浩然的最大区别在于,孟浩然一般表现的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的士人特有的思想感情,王维则不同,他作为一个佛教信徒,常常将自己在社会中产生的思想感情会中用禅宗的观念和思想表现出来。简言之,王维在诗中常常表现出的禅意,则是孟浩然诗中很难见到的。
三、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王维与孟浩然也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王维与孟浩然在艺术手法上的最大共同特点是都用一种叙述的笔调来写诗,很少穷形极相的描写。这是造成他们平淡诗风的重要因素。两人相比较,王维的描写性要强些,孟浩然的叙述意味更浓。孟浩然的诗有某种事实情节,有某种故事性。比较王维的《淇上田园即事》和孟浩然的《采樵作》: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目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淇上田园即事》)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采樵作》)
二人的诗都是除最后二句共写一事外,其余都是一句写一景或一事,用叙述性的笔调把事情说清楚,让事情来表达思想感情。没有深刻的描写,也没有多角度的刻画。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却很有诗味。两首诗相比较,孟浩然的诗围绕采樵,进行一系列动态性叙述,叙述性更强,诗也显得更平淡。王维最善于用白描手法。他的诗将景物、人物和事物组成一幅风景画,并将思想感情融人其中。在构成画面的时侯注重诗的景物、人物、事物的关系,运用它们的大小、远近、高低等,使诗的画面显出层次。同时运用它们的色彩和声响,构成有声有色的画。孟浩然则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他主要运用对人物(主要是孟浩然自己)行动或事件过程的动态展示,加上对环境(包括景物与其他人物)。的表现来构成画面。如果说王维的诗是有声画的话,孟浩然的诗则像用电视表现的一则短的动态的生 活报导。二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比较王维的《 春中田园作》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 春中田园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王维的诗用春鸠、杏花、归燕和伐枝、荷锄和看历的人,构成一幅春天的有声图画,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表达的是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孟浩然的诗则是表现到朋友家作客的过程。从朋友相邀写起,写至村,开筵,把酒,交谈,最后写临别时又约重阳再来。一连串的动作,像一则电视小新闻报导,表现朋友之间亲切赤诚的友谊。王维写景,注重形似,也注重神似。孟浩然写景,则更多地追求神似。王维写景注重景物外观,特别注重其色彩和声响。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暮霭苍茫,淡红的落晖,白色的鹤,苍翠的松,绿竹,红莲,青烟,多么丰富的色彩,还有“掩”、“落”的轻轻的声音,构成的是色彩斑斓的有声画。孟浩然写景则不同,他往往只作简单勾勒,多写景物的大小、远近、高低、浓淡、深浅,没有细致的描写,也没有形象化的形容,也不喜欢用颜色词(他的诗红色写得很少,也很少将“红”与“绿”或“青”相对仗),他很多时候写景比较抽象,甚至有时候干脆不写景。孟浩然诗题有关襄阳名山岘山的诗很多,共六首,但岘山是什么样子,他从不描写,甚至山的大、小、高、低也不写。在写景时,更注重表现景物的内涵,求得神似。因而他写景重视从人文的角度写,用历史典故写,用传说写,用想象写。写会稽的山是“山藏伯禹穴”(《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 楼作》),写钱塘江大潮是“城压伍胥涛”(题同上),写长沙是“鸱飞今始见,鸟堕旧来闻”(《晓人南山》)。用大禹穴写山,用伍子胥化为波涛的典故写涛,有厚重的人文精神。写“鸱飞”,写“鸟堕”,是用过去的寓言与传说来写景。世上本没有鸥,而要说“今始见”,完全是以虚为实。他的《登望楚山最高顶》和《与诸子登岘山》最能见他写景的特色。诗云: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落月映深溪。
(《登望楚山最高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巾。
(《与诸子登岘山》)
前诗写景着重突出楚山的险峻和高出于众山之上,写石壁用夸张(或者说比拟),写高用众山烘托,都不是直接描绘。而写远望所见之景,则是想象之词。在望楚山上不可能望见手掌小的云梦泽,甚至也不能模糊地看到武陵源,完全用虚构来烘托楚山的高峻。后一首写登岘山,完全避开对岘山景物的描写,只写登岘山所见的汉水中的鱼梁洲因水落而浅,写梦泽因天寒而色深则实际上并非所见,而是根据历史湖北有梦泽而做出的想象的写景,表现出历史的厚重。它的写景与写登山感慨的主题相协调,景写得非常别致,很有创造性。
四、创作技巧
在创作技巧上,王维有些诗略去动词,纯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如《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运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回顾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四句无一动词,因此没有情节和动作序列,纯是空间意象的并发映出;同时没有时态的变化,所以又使意象带有种 永恒的普遍的性质。另外,如《送方城韦明府》“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田园乐七首》其三“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而孟浩然有不少诗则不光善于用动词,造成动态意象,而且多用转折性的连词和助词,造成情感的落差与起伏变化。如《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从“以”、“始”、“常”、“时”、“况值”等不同的时态,反复舒写了江上行舟的所闻所见及舒畅的胸襟,跌宕有致。
以上,从思想、意境、艺术表现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王、孟山水田园诗作了一些比较,着重于同中辨异,分析每一个诗人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总之,王维和孟浩然由于其个性的差异,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使唐代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的展现于世人面前。他们都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在中国文学上享有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维著 杨文生笺注 王维诗集笺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2】孟浩然著 佟培基笺注 孟浩然诗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王明居 唐诗风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4】陶文鹏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三秦出版社 2004 【5】曹旭 诗评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