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综合试题
历史七年级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野兽
B.大家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将吃剩的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在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尧 ②黄帝 ③皇帝 ④炎帝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
A.按军功授爵赐田宅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私有现象 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 5、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春——赵州桥 C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公元207年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的曹操 “志”在()
A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8、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9、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胡人汉服图 汉人胡食图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10、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是:()①加强南北交通 ②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乘龙舟游江都 ④开通一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1、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2、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C.她能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1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14、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的图是根据相关史实制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有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 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16、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的特点,与下面历史时期最相似的是(A.春秋
B.战国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17、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C.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18、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明朝 D.秦朝、宋朝
19、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
①陈胜 ②项羽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⑤岳飞 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0、观察右边漫画,请为该漫画选择一个最佳主题
A.大清盛世 B.闭关锁国 C.和谐社会 D.自给自足
二、非选择题
21、秦朝与西汉的地图及人物的对比。
图
一、秦朝疆域图
图
二、西汉疆域图
(1)图一与图二中A、B字母分别代表秦朝和西汉的首都的大致位置,请分别 写出A、B所代表朝代的首都的名称:
A:
; B:。
(2)历史上著名的“秦皇汉武”分别是谁?(写出帝王名称即可):
秦皇:
; 汉武:
。(3)秦皇汉武对待儒家文化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
秦皇的做法:采纳
的建议,对儒家采取了“
”; 汉武的做法:采纳
的建议,推行“
,”的措施。
(4)你认为上述两位皇帝,谁更胜一筹?理由是什么?(1)A:咸阳; B:长安。
(2)秦皇:秦始皇; 汉武:汉武帝
(3)秦皇的做法:采纳李斯的建议,对儒家采取了“焚书坑儒”;
汉武的做法: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措施。(4)答:更胜一筹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 ;
理由是: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大一统的巩固措施。
汉武帝: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知错能改.23、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该地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标志是什么?(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
(1)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答新疆也对)。西域都护的设置。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适当给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或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第二篇: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书载:“初,纥风俗 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
]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答案】B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
]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答案】C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
]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 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答案】B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
]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答案】D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
①养蚕 ②铸铁 ③酿酒 ④制碾磨 ⑤制瓷 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
]
第 1 页
①丝绸 ②茶叶 ③铁器 ④瓷器 ⑤人参 ⑥药材 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答案】A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
]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答案】A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
]
①耧车 ②水排 ③翻车 ④筒车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答案】A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答案】A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A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第 2 页
【答案】D 13.元朝和清朝都设立的省有
[
]
①甘肃 ②陕西 ③河北 ④江西 ⑤山西 ⑥山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⑥
【答案】B 14.下列古代中国名画中,生动反映当时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答案】D 1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
]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农民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发展 C.统治者调整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社会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答案】A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
[
]
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 B.通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C.利用农民起义所造成的局面 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政变的方式
【答案】A 17.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咏叹的古都在今天的[
]
A.西安 B.南京 C.扬州 D.杭州
【答案】B 18.唐朝文化在科学技术上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不可估量,突出表现在[
]
第 3 页
A.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B.纺织、印刷术、医药等 C.造纸、纺织、印刷术等 D.造纸、火药、造船等
【答案】C 19.下列哪项属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特点?
[
]
A.顶上刻有姿态不同的美女,凌空飞舞 B.洞窟里雕有佛像、飞天、供养人 C.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D.洞窟里有很多塑像、壁画
【答案】D 20.吸收唐朝的优良技术,织出精美的朝霞锦、大花鱼牙锦的国家是
[
]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答案】B 21.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
]
A.一年收两次税 B.改用银两收税
C.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D.可以纳绢代役
【答案】C 22.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
]
A.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B.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C.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赋税收入 D.使政府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答案】B 23.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第 4 页
[
]
A.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答案】B 24.下列关于两税法的概念,最确切的是 [
]
A.是政府在原赋税之外增设的新收税办法 B.是政府在一年内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的办法 C.是政府主要按土地、财产多少进行收税的办法 D.是政府取消人丁税,改收两种实物税的办法
【答案】C 25.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
]
A.安史之乱 B.均田制破坏 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宦官专权
【答案】C 26.中国的“夜市”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唐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明朝时期
【答案】C 2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土地 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答案】A 28.范缜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然舍利而无刃,舍刃而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其意图是要说明
[
]
A.刀刃与锋利的关系 B.鬼神与人的关系
第 5 页
C.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D.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答案】D 29.《齐民要术》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阶级斗争激烈 B.民族矛盾尖锐 C.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D 30.中国古代下列科技成就早于欧洲1000年以上的有:
[
]
①地动仪 ②唐本草的颁布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④活字印刷发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31.下列哪项是南朝和北朝的明显不同点? [
]
A.南方农业发达,北方农业落后
B.南方是汉族政权,北方是少数民族的政权 C.南方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 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
【答案】B 32.下列各项中,哪项战役的作用和影响同赤壁之战最相似?
[
]
A.垓下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33.以下对《齐民要术》一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总结了公元6世纪中期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 B.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状况 C.反映了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 D.系统地记载了北方地区兴修水利的方法
【答案】D
第 6 页
3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
]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答案】D 3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答案】D 36.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政治基础是 [
]
A.庶族地主 B.自然经济 C.鲜卑贵族 D.士族势力
【答案】D 3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答案】A 3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北方民族的融合 C.鲜卑族的封建化 D.阶级矛盾的激化
【答案】B 39.在《江宁府志》中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选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丝织业发展,从事纺织业的人增加 B.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腐朽的封建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第 7 页
【答案】C 40.隋朝末年,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江南河 ⑤白渠 ⑥邗沟 A.②③⑤① 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 D.④⑥③①
【答案】D 4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答案】D 42.从初唐到盛唐几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唐高宗 ②唐太宗 ③唐高祖 ④唐玄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答案】D 4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C 44.史学界之所以对武则天做出肯定的评价,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重用有才能的人 C.重视农业的发展
D.在其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答案】D 45.我国今台湾在隋唐时期称作 [
]
第 8 页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台湾
【答案】C 46.南朝范缜与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其本质是
[
]
A.儒学与佛学的斗争 B.世俗地主与佛教的斗争 C.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D.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答案】C 47.隋朝大运河有四段,拥有段数最多的省份是
[
]
A.浙江 B.江苏 C.陕西 D.河北
【答案】B 48.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答案】C 49.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
]
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
【答案】C 50.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
]
A.它使平民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B.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C.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D.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答案】B 51.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
第 9 页
①均田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52.北魏解体后,控制江淮以北沿海地区的政权是
[
]
A.东魏和北齐 B.西魏和北周 C.东魏和北周 D.西魏和北齐
【答案】A 53.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 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 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 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
【答案】D 54.在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的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 [
]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B.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C.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D.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
【答案】C 5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56.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第 10 页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答案】D 57.“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新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答案】C 58.以下对“一条鞭法”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
]
A.各项赋税统一折合成白银征收 B.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征收赋税 C.合并各项赋税徭役分摊于田亩 D.把人丁税折成银两摊入田亩
【答案】C 59.明成祖迁都北京与下列哪项活动具有相同目的?
[
]
A.设东厂、西厂 B.与俺答汗和好 C.八股取士 D.营建长城
【答案】D 60.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是
[
]
A.进行商品生产
B.使用手工机械的集中劳动 C.雇佣劳动关系
D.商人投入资金控制手工业生产
【答案】C 61.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第 11 页
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答案】A 62.明朝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其主要影响是
[
]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答案】C 63.“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答案】C 64.元世祖对汉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
]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之间并无根本的矛盾 C.元朝时各族人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D.元朝统治者禁止所有汉人掌握武器
【参考答案】B 65.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新疆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第 12 页
【答案】D 66.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在新疆各地统一驻扎军队、设置哨所
[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答案】A 67.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张择端 ④赵孟頫 ⑤郑燮 ⑥徐渭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
【答案】D 68.清代学者颜元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看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认识一致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C 69.甘薯传入中国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书记载了这种作物的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图书是
[
]
A.《农政全书》 B.《日知录》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参考答案】A 70.依据《中俄尼布楚条约》
[
]
A.黑龙江是中俄界河 B.乌苏里江是中国内河 C.外兴安岭完全在中国境内 D.贝加尔湖东岸属于中国
【答案】B 71.清朝前期,下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或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第 13 页
【答案】B 72.李自成起义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 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③山海关战役 ④建立大顺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答案】C 73.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评价正确的是
[
]
A.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B.扑灭最后一支反清武装 C.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答案】C 74.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
]
①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③粉碎噶尔丹的分裂势力 ④设置伊犁将军府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75.下列关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满洲族社会进步 B.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进 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答案】C 76.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B.封建自然经济渐趋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
第 14 页
【答案】A 77.据史书记载, 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 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 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
[
]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地丁银制在全国执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答案】C 78.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时的皇帝是
[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高宗
【答案】C 79.北宋哲学家邵雍在其《无酒吟》中写道:“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日宾朋至,尽日闲相守。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外。”从上述诗句中反映出邵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
]
A.支持新法 B.反对新法 C.参与新法 D.漠不关心
【答案】B 80.我国最早在南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是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C 8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大沽之间海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农业生产环境优越 B.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C.便于镇压南宋残余势力 D.增加海外贸易收入
【答案】B 82.“靖康之变”所以能够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宋钦宗只要求和,不想抗敌,排斥了主战派大臣和各地义军 B.北宋政府只想依靠政府军抗金,不发动人民抗金 C.北宋军队腐败,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
第 15 页
D.金军力量强大,北宋无力抵抗
【答案】A 83.岳飞至今被人们歌颂、受人们尊敬最主要是因为
[
]
A.他带领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他的抗金活动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
C.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对南宋人民的掠夺 D.他积极支持农民起义军的斗争
【参考答案】C 84.一个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在经济生活中可以遇到
[
]
①在东京或山西居住,可以用煤作燃料 ②可以吃到原产美洲的甘薯 ③可以吃到淮河流域生产的占城稻 ④在四川地区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⑤可以在东京的“瓦肆”里看到《窦娥冤》和杂技、武术演出和表演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C 85.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答案】D 86.北宋政府采取有利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包括
[
]
A.推广占城稻 B.设置榷场 C.鼓励垦荒 D.兴修水利
【答案】B 87.下列省份在北宋时期,完全处于北宋辖区之内的是
[
]
A.甘肃 B.山西 C.云南 D.广东
第 16 页
【答案】D 88.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解决了中央的财政危机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基础
【答案】D 89.赵普建议宋太祖对方镇“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对赵普策略的正确解释是
[
]
A.用钱粮换取节度使交出行政权和军权 B.收回节度使的部分行政权、财权、兵权 C.收回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政、兵权
D.给节度使以财权,削弱其行政权,收回兵权
【答案】C 9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D 91.在元朝统治时期,我国经济有所发展的几个方面是
[
]
①海外贸易 ②交通运输 ③纺织业 ④纸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92.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
]
A.汉族 B.白族 C.黎族 D.高山族
第 17 页
【参考答案】C 93.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哪一机构 [
]
A.吏部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答案】C 94.蒙古族的发源地也里古纳河东部,在元朝时由何机构直接管辖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答案】D 95.元朝时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其最主要的后果是
[
]
A.造成民族矛盾尖锐、复杂 B.促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C.迫使元政府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少数民族大多数不懂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破坏
【答案】B 96.元朝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主要目的是
[
]
A.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 B.确保蒙古族的社会地位 C.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 D.分化各族人民的团结
【答案】A 97.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是为了
[
]
A.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B.加强对外交往 C.发展北方经济 D.结束北方封建割据
【答案】A 98.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第 18 页
【答案】D 99.淝水之战、澶州之战、北京保卫战是按照同一标准归类的,下列符合此标准的是
[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东京保卫战 D.雅克萨之战
【答案】C 100.棉花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始于:
[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101.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
]
A.商品经济活跃,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 B.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城市 C.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D.机户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织机
【答案】C 102.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答案】B 103.中华民族的概念,应是
[
]
A.民族联合体 B.民族融合体 C.民族共同体 D.民族集合体
【答案】C 104.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
]
A.战国时秦的统治之下 B.汉武帝设置郡县机构 C.蜀汉政权统治时期 D.南朝江南大开发时期
第 19 页
【参考答案】A 10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答案】A 106.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当时主要是出于
[
]
A.兼并战争的需要 B.废除旧贵族特权的需要 C.奖励军功的需要 D.保护土地私有制的需要
【答案】A 10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奴隶怠工 B.生产工具进步 C.私田开垦增多 D.封建制比奴隶制优越
【答案】D 108.战国七雄中,下列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方位的顺序排列应是
[
]
A.燕、齐、秦、楚 B.齐、楚、秦、燕 C.燕、齐、楚、秦 D.齐、秦、楚、燕
【答案】B 109.《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里反映的实质是
[
]
A.春秋时期已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C 110.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第 20 页
A.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B.诸侯争霸需要 C.重农抑商政策 D.水利的兴修
【参考答案】A 111.战国时期,下列哪一城市既是冶铁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
]
A.邯郸 B.临淄 C.大梁 D.郢
【答案】A 112.《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了当时什么人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富商 D.没落贵族
【答案】D 113.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桓公是
[
]
A.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B.封建诸侯势力的代表 C.齐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D.豪强地主的代表
【答案】C 114.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周分封制的必然结果 B.井田制的瓦解 C.诸侯国实力超过了周王室 D.春秋五霸战乱局面
【答案】C 115.齐桓公联合诸侯,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是为了
[
]
A.与楚国争夺霸主地位 B.树立自己的威信 C.维护周王的尊严 D.使楚国履行诸侯的义务
【答案】A 116.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铁器牛耕用于农业生产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少数民族进攻华夏小国
第 21 页
【答案】C 117.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其性质而言,是
[
]
A.促进民族融合的战争 B.推进祖国统一的战争 C.推翻周王朝的战争 D.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答案】D 118.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成就突出,主要是由于
[
]
A.统治者重视科学技术 B.生产发展的需要
C.原始迷信需要破除 D.唯物主义思想需要科学证明
【解答】B 119.史书记载,秦在兼并统一战争中,采取“远交而近攻”策略,符合这一策略的秦灭六国的顺序应是
[
]
A.齐、楚、韩、魏、赵、燕 B.燕、齐、楚、韩、魏、赵 C.楚、齐、燕、赵、魏、韩 D.韩、赵、魏、楚、燕、齐
【答案】D 120.北朝起止时间是
[
]
A.386年至581年 B.439年至581年 C.439年至589年 D.420年至589年
解析 B 121.秦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是
[
]
A.韩国 B.赵国 C.魏国 D.楚国
【答案】A 122.“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应是谁的思想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D 123.百家争鸣中下列政治主张,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
[
]
第 22 页
A.兼爱 B.非攻 C.仁政 D.法治
解析:A 12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答案】A 125.《史记》中写道:“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连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的材料说明 [
]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了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有财力的富商能够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答案】A 12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
【答案】C 127.《吕氏春秋》中“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先王之法不可变 B.时代变了,法不能变 C.时代变了,先王之法仍然存在
D.法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D 12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他表达了小生产者
[
]
A.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B.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第 23 页
C.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D.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答案】D 129.以下各项,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
【答案】B 130.下列哪些书籍不属于秦始皇焚书的范围?
[
]
①秦国的历史书 ②民间收藏的诗书 ③诸子百家书 ④医书 ⑤卜筮和种植的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C 131.下列关于半坡氏族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同之处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普遍使用新石器 B.按血缘关系组成集团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按才德民主推选首领
【答案】D 13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①世袭成为一种礼制 ②奴隶制度确立
③虽有伦理道德上的沦丧感却又表明了历史的进步 ④奴隶制度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第 24 页
133.下列关于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状况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种植粟和蔬菜 B.饲养家禽、家畜 C.纺麻织布 D.建筑木结构房屋
【答案】D 134.下列古代文化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有①元谋人 ②蓝田人 ③北京人 ④半坡遗址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135.下列文化遗址中,哪项能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历史全貌? [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氏族 C.半坡氏族 D.大汶口文化
【答案】D 136.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有
[
]
① 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②使用弓箭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 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 ⑤开始使用简单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137.对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B.标志着原始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 C.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D.由文明的无产阶级社会进入野蛮的阶级社会
【解析】A 138.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解析】A
第 25 页
139.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答案】A 140.可以全面反映氏族公社时期发展状况的原始人类遗址在[
]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B.山东泰安大汶口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答案】B 14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社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B.山顶洞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C.半坡人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处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答案】B 142.《韩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处“中古之世”是指
[
]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早期 D.父系氏族公社晚期
【答案】D 143.春秋后期,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
]
①铁器在农业上使用 ②开始用牛耕地
③井田制逐渐瓦解 ④新剥削方式提高劳动者兴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14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第 26 页
【答案】A 145.《吕氏春秋》中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当时 [
]
A.生产工具进步 B.私田开垦增多 C.奴隶厌恶井田 D.封建制度优越
【答案】D 146.下列关于晋国的陈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 B.都城位于今山西境内 C.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D.春秋末年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答案】D 147.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
A.“天下为家”局面出现后 B.“殉葬”、“人牲”盛行时 C.分封制发展时期 D.“尊王攘夷”口号提出后
【答案】C 148.周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西周国家政权 B.消灭商朝残余势力 C.保障西周国家兵源 D.向诸侯国征收财物
【答案】A 149.牧野之战与“国人暴动”
[
]
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B.都是民主对专制的胜利 C.都是反抗暴政的奴隶起义 D.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
【答案】D 150.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时日曷(何时)丧,予与汝皆亡”诅咒的暴君是 [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第 27 页
【答案】A 151.西周的奴隶制比殷商更为发达。是因为西周[
]
A.疆域更加辽阔
B.供作“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量增加 C.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 D.曾经建立“共和”政权
【答案】C 152.现在已知我国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153.从夏、商两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
A.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B.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C.重视教育,奖励发展 D.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答案】D 154.对于“甲骨文”的下列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B.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C.它演变为今天的汉字 D.它是一部商王朝的信史
【答案】B 155.我们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
[
]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载
【答案】B 156.古老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
[
]
A.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第 28 页
C.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活动 D.中华民族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C 157.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
A.西汉前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西汉中后期 D.东汉前期
【答案】C 158.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的最大贡献在于 [
]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 D.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答案】B 15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
[
]
A.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B.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C.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答案】C 160.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举制配套 D.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A 161.汉朝时受到广泛喜爱的活动是
[
]
A.蹴鞠 B.角 C.击剑 D.秋千
【答案】A 162.“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变弓驽”,这次事件发生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第 29 页
【答案】D 163.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答案】C 164.西汉初年匈奴南下打到最南边的位置是现在的 [
]
A.山西大同西南 B.河南洛阳东北 C.山西太原西南 D.陕西西安东南
【答案】C 165.下列最能证明西汉时期中国对西亚和欧洲的丝绸贸易相当兴盛的是
[
]
A.张骞通西域后,沟通了西亚和欧洲的商贸关系
B.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西汉时期的丝织品 C.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华
D.古时候,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答案】B 166.秦始皇大量迁移人口到边远地区,这些边远地区是
[
]
①河套一带的北方地区 ②辽东一带的北方地区 ③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区 ④东南沿海的南方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167.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历史根源是
[
]
A.王国问题的发展 B.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黄巾大起义的结果
【答案】C 168.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B.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民族之间的战争
第 30 页
【答案】C 169.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C.是一次利用宗教为外衣的农民起义 D.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起义
【答案】A 170.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大秦王安敦遣使来中国 ②东汉皇帝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③④①②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答案】D 171.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明
[
]
A.东晋国力强盛 B.前秦统治腐败 C.东晋军队能征善战 D.统一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答案】D 17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中国南方的是南朝的[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173.南北朝开始于 [
]
A.拓跋建立北魏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东晋建立 D.刘裕建宋
【答案】D 174.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汉族地主的建议
第 31 页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答案】A 17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是为了
[
]
A.解决汉末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保证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答案】C 176.从三国后期到西晋,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打破了南北均势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177.发明家马钧制造了翻车,其主要用于
[
]
A.运输 B.播种 C.灌溉 D.鼓风
【答案】C 178.祖逖北伐时,北方地区正处于 [ ] A.十六国时期
B.北魏统治时期 C.苻坚统治时期
D.东魏和西魏并立
【答案】A 179.西晋灭亡后,各族在北方和西南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主要国家,其中建立国家最少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和羯族 B.鲜卑族和羌族 C.羯族和羌族 D.氐族和汉族
第 32 页
【答案】C 180.东晋的都城建在 [
]
A.建业 B.建康 C.洛阳 D.临安
【答案】B 181.316年灭亡西晋的政权是
[
]
A.前秦 B.后秦 C.汉 D.成汉
【答案】C 18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答案】B 183.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吏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
]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
【答案】C 184.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地 D.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答案】C 185.西汉发行的五铢钱是
[
]
A.记重量 B.记价值 C.记年号 D.记国号
【答案】A 186.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
A.中央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第 33 页
【答案】B 187.王莽改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官僚和大地主反对 B.无地农民不满
C.封建生产关系决定了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 D.不许土地买卖,违背历史发展
【答案】D 188.汉高祖五年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对这道命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
A.所有的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
B.原来的平民因饥饿而成为奴婢的人恢复平民身份 C.因饥饿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
D.因饥饿自己将自己卖为奴婢的人,不得为平民
【答案】C 189.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答案】D 190.“(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191.西汉纺织技术的重要进步表现在
[
]
A.丝织物的品种增多 B.在织物上直接织出花纹 C.织出绚丽动人的花鸟纹锦 D.用百鸟羽毛织成毛裙
第 34 页
【答案】B 192.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工程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是 [
]
A.六辅渠 B.郑国渠 C.通济渠 D.白渠
【答案】D 193.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要集中在泾水、渭水和洛水流域 B.大多出于战争的需要修建的 C.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继续发挥作用 D.新开凿的有六辅渠和白渠
【答案】B 194.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铲除异姓王侯 C.分封同姓王 D.铲除王国
【答案】C 195.秦朝在越族地区设立了①南海郡
②象郡
③桂林郡。从东到西排列,其顺序应为
[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答案】C 196.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省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19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第 35 页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19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徭役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99.“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上文中的“朕”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200.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20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以来,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通考》
材料二:(唐肃宗时)(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不分本地土著和外地迁来的农户),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以土地定户籍)而地著(依靠土地务农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所炎传》
材料三:两税之立,则异于斯(旧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丁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者物虽贵而人
第 36 页
莫能窥;有积于场圃仓,直(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 ……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陆宣公奏议》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字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答案】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国家收入减少。特点:以资产多少作为征税标准。
作用: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使政府的收入增加;遏制了官吏的盘剥。
弊端:出现商业与农业负担不均的现象;物价下跌,导致人民负担加重。两税法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0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削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引自《汉书》
材料3: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乃定制以子弟二十一人,又以功臣一十四人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4:高祖、太宗之制,……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而自世,继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边衡(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而王室。唐自中叶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此,可不戒哉!--引自《新唐书·方镇表序》 回答:
① 比较材料1李斯和材料3太宗对分封制认识的差异,太宗是否坚持了这一观点?试用材料3加以说明。
② 比较材料2与材料3,他们对秦亡原因的认识是否相同?他们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试简
第 37 页
单说明之。
③ 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否与材料3有直接的联系?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④ 综合材料1、2、3,他们讨论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什么?
解析
① 李斯认为周分封制造成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而唐太宗则认为周分封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唐太宗没有坚持这一观点,他“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说明他也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②相同。他们的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实行暴政,并非由于没有实行分封。③藩镇割据。没有。封建经济的独立性和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割据性。④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的统治。历史的经验教训。
20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摘自杜牧《题乌江亭》
材料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摘自王安石《乌江亭》
材料三: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摘自张耒《项羽》
材料四: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乌江时,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摘自《史记》
材料一、二、三中的三位文学家对项羽流露出了怎样共同的思想感情?项羽失败是因为他所说的“天之亡我”吗?请分析一下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
【解析】
① 上述三人对项羽都怀着惋惜和敬佩之情。
② 项羽失败不是由于他自己所说的“天之亡我”。项羽失败是由于他骄傲,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行为残暴,失去民心;大封诸侯,想把中国倒退到割据分封的旧时代,违背了历史潮流。③ 刘邦注意收揽民心,重用人才,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注意农业生产。④ 综上所述,项败刘胜是必然的。[评分说明] ① 对材料理解正确,表述恰如其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者,可给10~12分。② 对材料理解基本正确,分析评述不够完善,表达尚通顺者,可给5~9分。③ 对材料理解有错误,要点缺漏较多,语句欠通顺者,给0~4分。
第 38 页
20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上(明宣宗)罢朝,谕朝臣:“贪污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明成祖年号)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明成祖)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尾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唯方宪(人名)有贪名”。上顾杨荣曰:“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观民风,正吏治的机构)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为本,顾刘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28 材料2:山东抚按劾昌邑知县也鸣凤贪贿,上怒甚,欲遣逮张居正曰:“贪人固当尽治,但故事(按惯例)俱下台(御史台)讯。”上曰:“然。鸣凤之婪,乃出进士乎?”居正曰:“此人唯恃进士,故尔恣肆,若乙科明经(考入国子监的生员)尚有畏忌,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上深然之。
--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61 回答:
①从这两段材料中看出明代官场严重的贪污方式主要是什么?材料1、2所提到的贪官刘观和孙鸣凤的官职和地位有何不同?
②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永乐年间形成的贪污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孙鸣凤贪贿的原因是什么?
③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刘观的做法有何危害?
④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明经”对贪污有“畏忌”的原因是什么?
⑤这两则材料分析的封建官吏贪污的原因是否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
【答案】
①接受贿赂。刘观是掌管全国社会风气和监察官僚的最高长官,孙鸣凤则是一个县的地方官。②明成祖有病不能理政。进士出身。③上行下效影响全国。④乙科明经地位比进士低。
⑤没有,实质是封建统治本身的腐败造成的。
20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保机,异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材料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第 39 页
《新五代史》
材料三: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史·百官志》
材料四:北朝(辽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汉人),盖已久矣。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衙门中的低线衙役),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兼赋役颇轻,汉 人易于供应。……若其朝廷郡县,盖粗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也。苏辙《栾城集》卷41 根据以上材料,把辽历代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作用逐条概括列出(不得摘抄原句),并简单评价。
【答案】
政策:建城池屋舍,发展农业; 用中原的制度管理辖区内的汉人; 使契丹人不能随意侵犯汉人的利益; 汉人的赋税徭役较轻; 任用汉人,注意吸收汉文化。
作用:使契丹辖区的汉人生活较安定,契丹的统治稳定。
评价:这些政策有益于民族间的融合,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0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通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职能演变过程、性质及其影响。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不得超过180字
第 40 页
【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④性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中央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⑤影响:使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207.以下材料搞自1366年朱元璋发布的讨张士诚檄文
材料1: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柄,官以贿成……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戮杀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材料2:予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
材料3: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为前主,依额纳粮,余无科取,使汝等求保乡里,以全室家。此兴师之故也,敢有千百相聚,抗拒王师者,即移兵剿灭,…… 回答:
①材料1中的“愚民”、“有志之士”各指什么人?
②依据材料1、2,说明朱元璋面对元末“天下土崩瓦解”而“引兵渡江”的原因。③材料3表明朱元璋“引兵渡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④联系朱元璋的出身,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朱元璋阶级属性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①农民;地主阶级。
②农民(红巾军)起义“不能成事”;元朝统治难以挽救。③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④由佃农变成地主阶级代言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战争往往变成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20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币(帛)者,必走浙之东也。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第 41 页
材料二: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毅庵祖,家道中微,以沽酒为业。……因罢沽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①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末”、“本”分别指什么?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③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
④材料四中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
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中心。
②“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反映作者重农抑商思想。③雇拥劳动者。
④早期资本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三、问答题
209.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八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以上史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唐太宗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你对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看法?
【答案】
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少数民族问题。
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汉族王朝安定强大,周边少数民族就会服从管辖。“绥之以德”,对少数民族也要以德服人,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重要史实: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唐中央政府领导。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打败突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作都督。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蕃联系。唐初,唐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第 42 页
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完全正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尽管长期用兵耗费国力,但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210.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各有何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各有哪些?
【答案】
北方: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五代末期由于周世宗改革,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从此,逐渐失去其先进地位。
②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由于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中原汉族躲避战乱迁入契丹境内,带去先进技术和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人,学习汉族封建制度等原因,契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开始封建化。
南方:①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许多中原人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等原因,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②特点: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逐渐开始超过北方,各国均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较快,商业繁荣,商业贸易收入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211.唐朝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了一批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试说明其原因、现象及影响。
【答案】
唐朝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向东、向南偏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沟通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江南地区有几次大发展时期,特别是三国、南朝、宋代等几个时期,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
南宋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之出现大港口。明朝,由于农业、手工业产品的丰富,商业随之发达起来。
明朝出现了纺织、木材、茶叶等集散地和商业中心,也出现了广州、泉 州、福州等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于江南的。
212.试比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异同。
【答案】
(1)不同点
① 背景不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不同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官渡之战是200年中国
第 43 页
北方两大军事集团,即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赤壁之战是208年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刘备、孙权之间的战争。而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之间的战争。② 战术运用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数精兵插入敌后,焚毁袁绍全部军粮,乘袁绍军心大乱之机出击破敌。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利用火攻破敌。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利用秦军不得人心的弱点,诱其稍退而乱,“引兵渡水击之”破敌。
③ 结果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此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淝水之战,东晋胜利,此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2)相同点
① 特点相同:都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 性质相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213.结合史实比较汉高祖与明太祖政治、经济政策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原因,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相似点:汉高祖和明太祖在经济上都采取了比较宽舒的政策。汉高祖恢复因战争逃亡的人家原有田宅,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明太祖下令农民垦荒归开荒者所有,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明太祖让军队屯田自给。这些政策都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采取措施的原因也是相似的。即在农民战争的打击后,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就必须采取一些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不同点:汉高祖采取了分封同姓王国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明太祖取消了宰相和行省,建立锦衣卫,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原因:汉高祖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还没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而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加强君主专制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必然采取的方式。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后,新的封建统治者必然要在各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任何措施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反映。
214.试分析“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相同影响。
【参考答案】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注意用人纳谏。由于二者都处于政权建立初期,经济急需恢复,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都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同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边疆稳定,并有力量开拓对外交流。“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同时带来了文化的发展。
2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史实说明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说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之间关系。
第 44 页
【答案】
①政治上出现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发展趋势;经济上出现了封建经济取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②春秋战国时期, 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弱国被兼并, 到战国时形成七个主要诸侯国, 统一在局部地区形成;人民遭受战争灾难严重,厌恶混战,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变法成为最强大国家,具备了统一的力量,因此统一成为历史趋势。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大量产生,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一些贵族采取新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部分产品,从而形成封建剥削方式,旧式奴隶剥削随井田制瓦解而逐渐消失,因此封建经济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新兴地主随着自身经济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变法是这些要求的体现;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封建制,所以说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③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基础形成;封建制经济的代表新兴地主通过变法方式确立了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体现了这一理论。
216.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注:众建,增加多建>诸侯而少<注:少,削弱>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天下之势方病大(同肿)一胫(即大腿)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即小腿)……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 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建议?
试述贾谊提出这个建议的历史背景,并评价这一建议,分析其对汉武帝统治政策的影响。
【答案】
贾谊的建议是:众建诸候而少其力。这个建议提出的历史背景是:①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实现了“文景之治”局面。②刘邦曾分封一些同姓的子弟作王,受封诸候权力很大。诸候力量发展,严重地影响中央政权的巩固。
评价:①此建议切中时弊,不失为解决王国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因王国问题不仅危及中央集权,也影响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休养生息。贾谊提出这个建议是符合人民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王国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作用。但各王国同中央政府的斗争只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贾谊建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中央政权的统治,其建议的实施只能起到削弱王国力量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产生的重大影响:①实行“推恩令”,把王国分成若干小诸候国,直属的领地小了后,各王国再无力量与中央政权对抗。促使汉武帝后来解决了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现了大一统。
第 45 页
第三篇:中国古代史综合问题
1、试选一种理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特征与途径进行解说。(试就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点分析我国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路径的特色)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其他文明起源最大的不同是:古代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时,氏族制度不仅没有被炸毁,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顽强地保存着,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氏族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不仅是夏商王朝统治的基础,而且是当时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氏族组织剥削劳动者的力役地租是当时最主要的剥削形式。
文明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是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任何文明的产生 都建立在财富的绝对积累和集中上,而财富的积累和集中首先需要凭借政治权力的行使来实现,政治王朝与中国文明的形成一直形影不离。政治权力在中国的成长为几个内在联系的因素所促动 :①亲族层序系统的建立②统治者的道德权威③武装力量④对神与祖先沟通手段的独占⑤对财富本身的独占,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天地神人沟通手段的独占。红山文化就是以规模宏大的祭祀建筑群及其所表现的“通神为礼”作为其进入文明社会特征的。张光直认为,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以人和自然关系的改变为契机,通过技术的突破、生产工具和生产手段的变化引起社会的质变,另一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为主要动力,在技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通过政治权威的建立与维持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前者以苏美尔文明为代表,特征是金属工具在生产和灌溉领域的大规模运用,贸易的扩展、文字对经济的促进,神权与国家的分立等。它成为近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后者则以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为代表,特征为金属在政治与宗教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政治分层系统与网状结构的形成、文字和艺术成为宗教的附属品,成为天人沟通的工具。前者在兴起的时候突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束缚,并与旧时代之间产生了断裂,后者则从史前继承了各种制度观点与仪式。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即认为中国---玛雅文明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苏美尔文明只是一种例外。这个观点无疑是对传统历史观的严重挑战。古代中国文明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把世界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层次,如天和地,人和神,生与死。上天与祖宗是知识与权力的源泉,天地之间的沟通必须以特定的人物和工具为中介,这就是巫师与巫术。统治者只要掌握了这二者以及附属于他们的艺术、文字等物品,就占有了与天和祖先的交通大权,也就取得了权威。三代的统治都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主要特征,即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
2.结合中华文明形成的自然条件特点,说明我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存在严重宗法血缘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印度河、两河、尼罗河三个河域加在一起都没有中国的这块地方大。换句话说,中原腹地之大等于一个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没有严重的交通阻碍,黄河流域也不象印度那样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于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从东到西都有差不多的风貌。这种横向的延续性表明交通良好,可以彼此相互学习。就物资来说,以安阳为中心,向外画50公里到60公里的半径圈里,什么样的资源都有。而黄土层又构成特殊的条件,黄土并不天然地肥沃,有赖人为的努力,有一分力气下去出一分东西,放两分下去出两分,不放就什么都没有。耕作也象尼罗河一样,需要长期地保持一块耕地才可能有好的收获。长期改良小耕种地区的条件造成中国地缘的土著和亲缘的结合,同一地点的乡亲住在一切久了就变成了一家人,使得在土著之外也有亲缘上的紧密结合。新石器时代中原村落的高密度是世界少有的,其原因在于,中国的移民从一个母群一个村子移植出去时,走到哪儿都会碰到别的小村落,早已有人居住在那里了。没有宽阔的开拓空间,人们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所以中国的移民形态是填空隙,而不是长程移民。这个特性使母群和子群之间的距离并不疏远,相互的依存关系可以保持很长久的时间。演变的后果则是大量人口在高密度的分布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利于造成大型的复杂政团。这样扩展的政团可以是没有界限的,政团以人群为基础,而人群基础可以是血缘基础的同姓,也可以是非血缘关系的异姓,但是他们往往号称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比如祝融八姓),也就是说虽然是地缘关系,却以亲缘作为结合的方式。周代以血缘来结合人群,这个选择成为中国文化很大的特色。中国的扩大政团是以亲缘的团体扩大的,反映在词汇上是“天下一家”。我们的国与家不分,我们可以扩张成为一个普世的大帝国,而这个帝国是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这是上述三个文明所没有的特色。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就是亲缘关系是所有关系里的基因。这正是导致我国早期国家存在严重宗法血缘性的根本原因。
3、论述西周时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对于保证分封制的实行有重要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补充,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位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宗法制旨在通过划分宗族等级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为此从宗族的角度对“大宗”和“小宗”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建内对士而言又成为大宗。各大宗均称作“宗子”,掌握祭祀与财产,代表贵族统治人民。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虽然宗法制适应于同姓宗族内部,但异姓贵族往往与同姓贵族之间有婚姻关系,因而宗法制对异姓贵族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宗法制度之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隶属。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即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宗法制在各个社会等级之间划分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各级贵族各安其分,并必须尊奉他们的共同祖先。由于周天子是直接继承祖宗事业的人,因此,他们在尊奉祖先的同时,也要尊奉周天子。显然,宗法制把族权、政权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
4、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答:大变革是社会形态的转变,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特点是在铁器牛耕广泛发展,导致井田制被破坏,封建领主制经济基础瓦解的基础上,各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建立起封建地主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土地私有的经济制度,废除了世卿世禄和土地国有的旧制。私学的出现导致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影响:积极方面,经济上,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是土地可以买卖,土地的流动性导致封建土地所有制能够不断巩固和强化,更多的人通过土地为主的财产转移使社会等级的流动性大增,有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使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非常牢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发展,使中华文明扩大,民族向心力增强。进步的选官制和官僚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社会等级流动性增强,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思想领域的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雄厚基础。
消极方面,没有经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推翻旧的统治阶级,统治基础没被彻底破坏,旧贵族蜕变为新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妥协性导致旧的奴隶制残余大量长期存在,压迫剥削残酷,阶级矛盾尖锐,严重影响了社会进步。由血缘关系发展而来的宗法制度长期存在,宗族势力强大,形成地方豪强势力,对统一和中央集权形成威胁,是割据分裂的土壤。专制集权制度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思想解放,尤其是文化专制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科技发展。
5、试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首先,他用大量精力搜集整理了《诗》、《书》、《乐》,删修了鲁国史书《春秋》,对《易》也进行了整理与研究。《易》、《诗》、《书》、《礼》、《乐》、《春秋》在当时称作“六艺”,后世称作“六经”,成为学校长期使用的课本。
其次,他打破了官府独家办学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有了重大的改革。他在实践中,打破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接收贾人、贱人和农家的子弟入学。在一定程度上说,孔子促使“私学”走向兴盛,并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再者,他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如要求教师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这些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是孔子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孔子还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坚持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还针对各人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各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才,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在培养目标上,孔子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打破商周以来选材任官上的贵族性宗法性,为广大学有专长的下层人士参与国家管理开辟了道路;同时主张出仕后还要不断学习,提出了终身受教育的思想。这是春秋后期社会下层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此外,他还以六经教授生徒,讲解为人之道与治国之道,培育教育了众多的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现在有姓名可考的有70余人,其中一部分人出仕为官,另一部分则从事教育,在社会上发生很大影响,形成了儒家学派。两千多年来,孔子倡导的和谐、友爱、克己、为人、团结、凝聚的群体主义伦理道德,孔子倡导的三大教育观,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巨大的影响。孔子已被国际学术界尊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6、试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1)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1、统一是战国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统一创造了物质基础。
2、连年的战争,人心厌战,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各阶级、各阶层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都希望统一,要求统一,为统一创造了心理基础。
3、各民 3 族的初步融合,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及相近的生活习惯的华夏族,为统一创造了民族基础。
4、经过改革和变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奠定了统一的政治基础。
5、思想领域中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都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2)统一的偶然性——秦的强大
1、秦的变法最为彻底,最少领主制的残余,政治上比关东六国更为先进。经济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奖励耕战,拥有足够的财力,秦居关中,又握有四川天府之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是秦取胜的关键。
2、秦善于招揽和重用人才,秦招揽了一批精干的文臣武将,如韩非、李斯之流,为秦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3、在外交上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先灭三晋,后伐燕,楚齐,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在合纵连横中居于主动。
4、秦占据了关中有利的地理位置,拥有崤函之固,进可攻,退可守,且战场主要在关中之地,秦本土受战争的损害较少。
5、秦有一支勇猛善战的军队,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军功爵制,用“庆赏”和“刑罚”激励人民参加公战,英勇杀敌。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秦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为统一奠定条件。
6、秦始皇个人作用不可低估,由于他的英明领导,加速了秦统一的步伐。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制定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7、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三十六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因此,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民族精英,千古一帝;有人把他贬得很低,说他是十恶不赦的独夫和暴君;有人则不赞同这两种观点,说他有功有过,功过参半。最近几十年,不少学者对秦始皇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不少著作。尽管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绝大多数学者对秦始皇都持肯定的态度。
从大量的资料来看,秦始皇是有历史功绩的。首先,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畏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使中国从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走上繁荣统一的轨道。其次,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疆域和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者,他在统一全国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特别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道路系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他还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灵渠和万里长城,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当然,秦始皇也是有缺点和错误的。灭六国后,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五帝,地广三王,居功自傲,不可一世,“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博士形同虚设,丞相、大臣只能“受成事,倚办于上”。群臣为了保官,不敢说真话。但他的主要过失是对百姓的残酷暴虐达到了极点,这主要包括以下有四点:其一,施行急政。在统一全国后,不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接着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活动,要用十几年时间做完几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其二,赋役繁重。为了施行急政,不断向老百姓征发徭役,增收赋税,结果使赋役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人民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其三,用刑严酷。对人民防范过严,对犯人用刑太重,在社会上造成恐怖气纷。其四,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迷信神仙,影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他宠信赵高,指鹿为马,倒行逆施,引起了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虽然过失,但这不是他的主流,我们不能因此对他进行全面的否定。
8、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的分析,说明为什么从汉代起儒学在思想领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经过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武帝时经济发展,政权巩固,需要新的统治思想取代黄老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应运而生。为迎合专制皇权需要,新儒学不泥于先秦儒学,积极吸取法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并进行改造,重构了儒家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是:春秋大一统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其新儒学体系论证了君主集权统治的合理性,维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顺应了统一集权的历史趋势,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也是经学神秘化。得到汉武帝赏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成为为历代统治者提倡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改变创新,使之适应统治需要,始终维持正统地位
9、通过史实对比两汉经济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汉代经济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两汉经济的共同点有: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大规模垦荒,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使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发展,生产部门增多,产品数量和质量提高,先进生产技术应用。不同点有:西汉农业生产以自耕农为主,政府通过编户齐民进行严格控制。手工业以官营为主,前期工商业发展较快,中期之后为官府所垄断,但工商业仍有较快的发展,商业城市增加,民族和对外经济交流扩大。东汉经济中农业、手工业在西汉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商业迅速萎缩,政府出现财政危机,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南方经济发展。
原因:西汉中央集权发展,政府凭借强大国家力量推行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的经济政策,打击豪强地主,保护自耕农,基本能控制工商业者为国家服务,使经济得以发展。东汉政府为豪强地主势力把持,无力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豪强世族通过政治特权保护扩张经济利益,自给自足的大地主田庄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田庄可以有效组织生产,因此使农业和手工业能继续发展,但极大抑制了商品生产和交流的发展。土地兼并使大批自耕农破产,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田庄主有免赋税特权,造成政府财政危机。战乱和民族问题使中原汉人南迁,推动了南方生产力发展。
10、通过史实对比两汉民族政策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答:作为统一王朝,相同点:中央集权的统治有利于民族融合和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对疆域的管理和巩固边境,使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规模。与匈奴、与西域各国、与南方各族关系都有很大发展。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4分)不同点:西汉只是在初年实行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一旦国力强大便积极反击,基本消除了边疆威胁,使汉朝疆域进一步向外扩展,征服和拒敌于国门之外。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军事机构,如西域都护府等,实行直接管辖。东晋则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对边疆地区消极防御,逐渐失去管辖权,使大量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胡汉杂居局面。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甚至爆发长达五十年的羌人起义。原因;西汉国力强大,对边疆治理积极主动,大一统的思想是理论根据。东汉由于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展,使国力衰弱,边疆空虚,无力进行大规模反击,使北方各族逐渐发展,并向中原地区迁徙。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新石器时代是以生活上使用烧制陶器,出现定居村落,生产上使用磨光石器,经营原始农业和饲养家畜为基本特征的。其中农业的发生是旧石器时代迈向新石器时代的关键一步,因此人们又称新石器时代的革命为农业革命。
简述人类社会早期的群体结构形态以及与之相识应的婚姻形态的变化。
答:人类社会早期的群体结构形态大致经过了原始群时期、血缘群居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四个时期,相对应的婚姻形态上:原始群婚、血缘群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简述夏代王朝政治文明出现的原因与特点。
答:由于没有证据表明夏人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越其他地区,所以夏代王朝政治文明出现的原因只能着眼于人类对自然挑战的应对方面。水患和其他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这个地区人类的生存,人们需要集结成比分散的城邦和氏族组织更加强大有力的集体来对抗自然灾害,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超越个别城邦和氏族组织的政治权威——王权国家。这种王权国家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包容原有的地方性集团势力和血缘氏族组织发展起来的,王的权力只有一个有限的范围,还没有直接地贯彻到社会中的个人。
简述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水利工程”说的主要观点。
答:魏特夫在他的名著《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东方专制主义国家起源于对大规模灌溉工程的组织和管理的假说。他认为,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是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的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
简述商周王位继承制度的发展。
商代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亡子继,辅以“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并不严格,故商代中期曾出现“弟子或争相代立的局面”。到了康丁以后,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才逐渐确立。西周时随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实行,王位继承制度趋于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得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天子是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位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简述井田制的内容及实质
答: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它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或家庭公社的土地制度演化而来的一种土地制度,是一种多层次的宗族贵族占有制。国王是最高一层的土地占有者,他通过分封的办法把土地、臣民层层分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各级贵族又 6 是封国和采邑土地以及臣民的实际占有者和所有者,他们世代世袭,未经过国王的特许,土地不准随意转让或者买卖,叫“田里不鬻”。由于土地的形状被田间小道和田间水道划分开呈井字,因此而称井田。井田制的经营方式有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公田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保留下来的原始公有地的残存,平民在公田上集体劳作,公田上的产品全部归贵族所有。私田是指公社农民的份地,定期重新分配。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产品归农民所有
商周时期上帝观念有何不同?
商人的上帝既非他们的至上神,也非他们的保护神,而是商人在思索与追溯统一世界根本力量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神。对商人而言,上帝是一种强大而不可捉摸的神灵,不具有理性,会恣意降灾或降佑。周人在殷之前即有自己的上帝。周人的上帝是他们的至上神和保护神。周人赋予了上帝主持正义、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品格。
简介战国时期所建立的封建官僚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使封建官僚体制得以确立,君权得到加强,确立起君主集权制,出现将相分职,文武分职。在职业官僚的任用和管理方面,各国都采取了俸禄制代替以前的采邑制;实行文官制度,包括任免制、推荐制、军功爵制等,改变了以往世族垄断官职的局面;对官员实行符玺制和考课制,通过“上计”来对官吏进行考核,加强对官员的管理;设御史,加强监察各级官员;行符节制来调动军队。标志着封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建立,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过程与意义。
春秋早期,田亩制度基本上沿袭西周,实行井田制。井田被分为公田和私田,农奴在种私田之外,还须共耕公田,向领主提供力役地租。由于生产力落后,耕地连种几年就需要弃置抛荒、另换新地以恢复地力。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的利用率逐渐有了提高。春秋中叶开始出现辕田制,农奴无须再频繁地换土易居,而仅在自己小片田地上分区休耕。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人们开辟私田的积极性高涨,耕种公田时则常常消极怠工,公田荒芜的现象日趋严重。封建领主感到让农奴种公田不如把田地分给农奴去耕作以收取地租更有利,于是逐渐放弃了原来的剥削方式,以实物地租取代力役地租,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分封贵族的土地渐次取消,直属于国家的耕地渐次扩大,于是,以前贵族圈占分区的小规模井地逐步解放为整块的农田。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正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形势而进行的。改革使得领主经济走向了瓦解,为地主经济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简述春秋时期士阶层的崛起与意义。
答:在春秋的前期,诸侯卿大夫和士之间有着严格的宗法关系。上级贵族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宗法上的大宗。到春秋末期,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处于最低层的士阶层崛起,他们充任贵族的家臣,成为贵族手下管理政事的官员,他们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政治上的统属关系,而非宗法上的血缘关系,他们领取实物俸禄,而不是采邑。这表明,世官制度和旧的宗法秩序在春秋末期已经遭到破坏和动摇,各诸侯国出现了一批非宗法性的、无封 7 邑的、领取实物俸禄的官僚群,这成为春秋晚期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士阶层的形成和封建官僚制的出现,导致了宗法制的崩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什么法家思想最受统治者青睐?
答: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各国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为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制,巩固政权,纷纷在国内变法,主张强化君主集权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法家主张顺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各国变法的主持者。变法的成功更巩固了法家的地位,完善了法家的思想,战国末年出现了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将法术势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非常适合地主阶级当权者需要,为秦始皇采用,也是历代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简述战国前期的变法运动
战国前期,随着七雄对峙局面的形成,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七国的地主阶级在取得争权斗争的胜利后,为巩固和扩展地主阶级利益,加强对农民的奴役和剥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展开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对旧的经济基础进行封建改造,以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变法遂成为历史发展的需要。在“智能之士”的策划下,各国相继出现了变法运动。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齐威王的改革措施,申不害在韩国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赵国的改革,燕国的改革。其中商鞅变法是最有名。各国的变法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扶持了新兴地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各国变法之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局面。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答: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小家庭制,造就了大批小农家庭,推动了秦的迅速强大。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完全确立了封建制度。
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商鞅变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始于前359年,主要内容:(1)、编制户口,定“连坐”之法。(2)、推行小家庭政策。(3)、重农抑商。(4)、奖励军功,严惩私斗。(5)、制定十二级爵。第二次始于前350年,主要内容:(1)、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2)、以县为进方行政单。(3)、废井田,开阡陌。(4)、统一度量衡。
商鞅的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较彻底的推行。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君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所以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关东六国,统一全中国。
战国县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战国时期,七雄纷纷改邑为县,或在新开辟的地区设县,使县的数量大增。与春秋时期 不同的是,战国时期县的设置有总体的规划,每县的面积和户口数量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人口和土地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如秦制“县大率方百里”,齐国“大县百里,中县七十里,小县五十里。大县二万家,中县万五千家,小县万家”。各县直属于国君,县级长官由国君任命,乘承国君意志,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大县设令,小县设长,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和较为完备的地方政府的职能。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新的封建统治制度。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学术分裂,百家蜂起,各家都以自己的见解为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见解,“以是 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当时的士,可以说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门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于是形成了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简述秦始皇消除割据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秦始皇为了防止封建贵族割据的复辟,做了许多工作。包括:①迁豪销兵;他把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到咸阳、巴蜀、南阳等地,使他们脱离乡土;他把缴获的六国武器和没收的民间武器加以销毁,在咸阳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他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尽可能消灭封建贵族依以割据的手段。②广修驰道,巡游中国;为了在全国范围加强统治及调发士卒和转运粮饷方便,在全国大修驰道。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巡游,立碑歌颂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业。这些活动对威慑旧贵族势力、巩固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③焚书坑儒,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焚书坑儒是野蛮残暴的事,对于古文献的保存和学术的传授,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在当时统一与分裂激烈斗争的年代里,秦始皇用这种手段来打击复活封建贵族政治的思想,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④整齐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以及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主要有:集中政权,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颁布“推恩令”,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夺爵、削地,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在中央设置中朝,削弱宰相的权力,皇帝通过中朝更方便地实施统治;向地方派遣刺吏,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颁布新的选官制度,选拔有才能的人作官;通过迁徙、诛杀的办法,打击地方豪强,削弱豪强对抗中央的势力。
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包括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回中央,全国用统一的五铢钱;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国家统一生产销售,利润归国家所有;均输与平准,即国家运用其经济力量,干预乃至经营商业贸易的措施;“算缗”和“告缗”,政府征收财产税打击大商贾的政策。汉武帝的经济改革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豪强,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础,同时也为击败匈奴提供了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
简述汉代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结亚、非、欧三洲的陆地通道。汉武帝时,通过对匈奴的战争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开辟了连通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丝绸之路”。
西汉时,通过新疆的中西陆路通道主要有两条:南路从长安出发,经敦煌(阳关)、鄯善、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到大月氏、安息等国;北路经敦煌(玉门关)、车师前国、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由此南下可以到达安息,由安息向西可以到达大秦。往来与这条通道上的有各国的商人,使臣,学者,艺术家及僧侣,流通于这条通道上的商品有各国精美的手工艺品胡珍奇特产,如当时运往西方的物产有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经“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物产有良马、囊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其中最受人们的喜爱的,且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是我国精美的丝绸。因而这两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简述汉朝的今、古文经之争
汉代经学有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分别。所谓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自战国以后就是由学者师徒父子相传,至汉代才写成定本,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就,所以汉人称之为“今文”。所谓古文经,指相传汉武帝时期在孔子旧宅发现的,用秦统一之前的战国古文字书写的而由汉代学者加以阐释的儒家典籍。古文经在文字、篇章、涵义等方面与当时流行的今文经不同。今文经学者重在发明经典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者重在阐释古代典章制度。自武帝时始,在朝廷的太学中教授今文经,跟随五经博士学习的弟子又得入仕作官之便,这就使得今文经学在当时地位即高,影响又大,获利也多。由此,今文经学者为了维护自己在朝廷和学术界的垄断地位,把自己装扮成孔子和“五经”的唯一合法解释者,借以排斥正在兴起的古文经学,俨然以当时学术思想界的统领而自居。与今文经在朝廷的显赫相对,古文经长期在民间授受流传。刘歆对古文经很欣赏,于是作《让太常博士书》,批抨今文经学者。这篇尖锐的批抨文章揭开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序幕。
古文经在经过刘歆提倡及王莽时一度立于学官之后,其影响渐大,引起知识界普遍重视,而今文经学因文章句繁琐、破碎大义等弊病,日益招致批评。在马逵、马融之后进一步混淆今古文经学的界限,完成了经学的融合与统一。
简析王莽改制的失败原因。
答:王莽改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附会西周的制度,完全脱离实际,这是他改制的致命伤。这种不切实际的改革使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受到很大冲击,而且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官爵制度的变革,使得大批官吏竞为奸利,广收贿赂以自给。王莽对多次对货币制度进行改革,不仅币种多而且换算不合理,徒然造成市场秩序的紊和社会的不安定,使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王莽轻视边地少数民族的做法导致了边境的**,经济结构的混乱无序致使整个社会面临严重的动荡。结果未能解决社会矛盾,既得罪了地主,也使农民不满,还激化了民族矛盾,所以很快失败。后来爆发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政权被推翻。
简述光武中兴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刘秀建立东汉后,为了真正复兴汉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废除了王莽制定的一切政治制度,基本恢复了西汉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臣”,礼遇功臣列侯,予以优厚爵禄,但不任以政事。诸功臣与皇权产生矛盾的危险业因此大大减小,皆以功名自终,得享天年。对宗室外戚的权势,也都加以限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儒学,表彰名节,重建太学,完善察举制度,擢用普通士人为官。标榜“以柔道治天下”,不尚严刑峻法。在中央,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皇帝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由皇帝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时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地方上提高原监察区长官——州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使州部开始向郡以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转化,最终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简述两汉民族政策的异同。
答:作为统一王朝,相同点:中央集权的统治有利于民族融合和边疆开发,有利于加强对疆域的管理和巩固边境,使中华文明的影响扩大,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规模。与匈奴、与西域各国、与南方各族关系都有很大发展。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不同点:西汉只是在初年实行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一旦国力强大便积极反击,基本消除了边疆威胁,使汉朝疆域进一步向外扩展,征服和拒敌于国门之外。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军事机构,如西域都护府等,实行直接管辖。东晋则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对边疆地区消极防御,逐渐失去管辖权,使大量北方少数民族逐步向中原地区迁徙,形成胡汉杂居局面。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甚至爆发长达五十年的羌人起义。
简述黄巾起义的特点
黄巾起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三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这次起义比秦末和西汉末两次农民起义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有计划,有纲领,有组织,有准备——张角及其弟子在各地,以传教为掩护,进行宣传革命的活动,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信徒数十万之多。信徒按郡国组织划分为三十六方,各方有首领,准备同时起义。张角提出政治纲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二,提出了“平均”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比较直接反映农民“平均”思想最早记录。同时也提出反对贫富悬殊,富人欺压穷人思想,反映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阶段矛盾深刻化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的重要标志。
三、利用宗教组织发动农民起义。张角利用太平道以组织农民起义,这是一个很大创造。黄巾起义也因此规模巨大,来势汹猛。
简介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
答:经过西汉后期的土地兼并,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是:大,跨郡连县,山林川泽私有化;全,农业手工业行业俱全,完全做到闭门成市;拥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因此其经济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者主要是依附性很强的农民,农奴化倾向,剥削重;庄园聚族而居,血缘关系掩盖了阶级矛盾,在社会动荡时期能有效的组织生产。强大的田庄经济是豪强地主的物质基础,其政治特权又使田庄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割据的经济基础。
简述东汉以来士族门阀势力迅速崛起和发展的原因。
答:东汉时期,豪强势力迅速发展,建立了发达的田庄经济,通过察举、征辟制垄断各级政权,形成累世公卿、累世经学局面,为门阀世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魏晋时期,给客制、世袭领兵制、官吏占田荫客制、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士族门阀阶层的政治经济特权由习惯上的传承变为法律上的承认,门阀制度确立。表现出士庶区分的严格性和士族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的稳定性。在东晋达到鼎盛,南朝开始衰落。
第四篇: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题 ——1
中国古代史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
26.(16分)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宗族通过修谱、建 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 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宗祠往往臵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 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 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儒家思想中的一大部分是这种宗族制度的理性论证,也就是它的理论表现。经济环境成为这种社会制度的基础,儒家思想反映了它的理论价值。……正是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的哲学,一直保持到近代欧洲和北美工业化的潮流侵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为止。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三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l918 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 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 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四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 的实行是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1958 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宗族制度反映了那些儒家思想?(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1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宗族作用在 1958 年后增强和 1978 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4分)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4)材料四中,作者说“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28.(16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臵。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7分)
(2)根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有哪些变化?(6分)
中国古代史答案
1-5CAACD6-10BACDA11-15CBCCA
16-20AABDD21-25 BBBAC
26.(16分)答案:
(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治: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4分)
(2)慈、义、孝、悌等伦理思想,仁、礼、忠、恕、信等纲常礼教思想。(4分)
(3)外:侵略战争打开国门;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内: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人)。(4分)
(4)增强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衰退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推动了农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4分)
27.(18分)答案:
(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2分)
(2)指商品经济。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4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6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
28.(16分)答案: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3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与加强。(4分)
(2)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分)
(3)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经世致用。
(6分)
第五篇: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上册试题
2013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检测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我国境内发现的下列远古人类按其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应是()
①北京人②陕西半坡人③浙江河姆渡人④云南元谋人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2、有一项伟大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并且20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该工程建造于()
A.战国时期B.秦朝C.隋朝D.明朝
3、下面是秦汉时期有关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C.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D.西汉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传说时代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群众同甘共苦,治理洪水的英雄是()
A.尧B.舜C.禹D.启
5.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
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③
6.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相距()
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7.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周武王率兵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阪泉B.逐鹿C.牧野D.巨鹿
8.右图所示文物证明了我国哪个地区的商朝文明也有很高成就()
A.黄河流域B.珠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9.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政于民B.实行“法治”
C.“道法自然”D.“兼爱”
10.舞蹈《千手观音》获得2005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A.施仁A.209
你是否知道“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这些词汇跟哪个宗教有关?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道教D.佛教
1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
12.下列货币中,哪一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
ABCD
13.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黄帝D.蔡伦
14.《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15.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史记》——司马迁 B.《齐民要术》——贾思勰
C.《资治通鉴》——郦道元 D.《天工开物》——宋应星
16.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17.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
18、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镐京“国人暴动”B.西北犬戎进攻西周C.商周牧野大战D.盘庚迁都到殷
19.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吴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20.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名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21.下列关于东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取得的重大成果,正确的是()
A.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B.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
C.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很有个性,被后世称为“画圣”
D.石窟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为世界所瞩目
22.曹操亲历的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后相隔()
A.6年B.8年C.10年D.20年
23.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A.陈胜、吴广B.司马炎、刘裕C.司马迁、王羲之D.张衡、祖冲之
24.东晋比西晋存在的时间长()
A.53年B.51年C.50年D.103年
25.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贡献?
A.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C.写成,《齐民要术》
B.发现了月食的原因 D.写成《水经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6.禹死后,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27.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28.___________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9.阅读下列材料(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
材料1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九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2京兆尹(官名)慕容垂(人名,鲜卑人)对苻坚说:“弱小被强大合并,这是很自然的事,陛下威震海外,雄兵百万,小小的东晋,竟敢违抗你的命令,怎能让它存在!”
材料3苻融(人名,前秦贵族)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羌都把我们当作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而且后患无穷。”
材料4375年,王猛病危时,曾认为东晋无隙可乘,建议苻坚不宜攻晋。
请回答:
(1)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谁分析的比较正确?为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及平时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30.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摘自丝博网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的路线?(3分)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3)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1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英国哲学家培根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曾经这样评价“它们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简述指南针传入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方今天下大势,只有变法才能强国。就政事而论,秦国变法大要有四:
一、奖励农耕以富国;
二、激赏军功以强军;
三、统一治权以理政;
四、移风易俗以正民。”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西汉)贾谊
材料三:“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中的这种认识,秦国实行了哪场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⑵为巩固统治,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较好地体现了材料二的观点?此外,他在思想文化方面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⑶材料三所说的这种情况与哪次改革有关?材料中鲜卑族“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指的是什么?试列举本次改革使鲜卑族得到“永生”的措施两例。(6分)
⑷材料一、三中的两次改革性质是否相同?(1分)
32.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