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类活用的概念及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词类活用的概念及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一、词类活用的概念
汉语的词有一定的分类和一定的职能,也就是说,某一个词归属哪一类,具有什么功能是比较固定的,它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都有一定的分工。这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共有的现象。但是,古代汉语的实词有它特殊的语法,那就是: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语法结构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地改变原来的基本功能、基本词性而灵活运用。这一现象就是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词类活用不同于一般的词义引申。一般的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词类活用则是临时取得某一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该意义便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有三种:名词用于(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用于(一般)动词
名词用于(一般)动词是指在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环境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用来表示与人或事物本身密切相关的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
①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合乎法度)②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鸿门宴》)(用眼色暗示)③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鞍之战》)(用肘撞、推)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称王)⑤秦师遂东。(《左传•僖公十三年》)(向东进发)⑥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为鲁仲连寿。(《战国策•赵策》)(走上前来)
⑦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用手拿)⑧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刀杀)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一,就语法功能而言,它们可以直接充当叙述局的谓语。第二,就词汇意义而言,它们在保留了名词的词汇意义外,还增加了与之相关的动词意义。第三,就语法形态而言,他们在句中跟其他词语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在特定的语法结构中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地位、语法特点,具有了相关的动词意义。
判断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的方法: 其一,两名词连用,如果它们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我们就可以考虑它们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样,两个名词中就有一个活用为动词了。如: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称王)②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走上前来)③“许子冠乎?”,曰:“冠。”(《孟子•滕文公上》)(戴帽子)④方今唯秦雄天下。(《战国策•赵策三》)(称雄)⑤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汉书•邹阳传》)(用水灌)⑥面山而居。(《列子•汤问》(面向)
其二,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构成动宾关系。如:
①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感恩)②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给我穿鞋,属于名词的为动用法)③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用鞭抽打)④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照明)
其三,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而又别无动词者,该名词就是活用为动词。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吹风)②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有志于)
其四,如果名词放在了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后面,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如:
①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行君道,象个君主)②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游水,游泳)
③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凭借亲戚关系和喜欢而封为王),诸侯不平。(《史记•淮阴侯列传》)
其五,名词用连词“而、以、则”连接时,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活用为动词。如:
①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穿好衣戴好帽,穿戴整齐)
②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以衣,衣不可穷也。(范缜《神灭论》)(养蚕)③风则袭衣,雨则御盖。(苏轼《教战守策》)(刮风,下雨)
其六,助词“所”后、“者”前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孟子•梁惠王下》)(割 草砍柴,狩猎野鸡野兔)
②且失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七患》)(珍视,看重)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使动用法可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古代汉语中具有使动用法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数词偶尔也有这种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具有这种用法的名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①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使我成为吴王)②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盐铁论•非鞅》)(使白骨长肉)③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祸,名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使人们遭受祸害。”)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表示当时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古代汉语里用作意动用法的是名词和形容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指当事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
①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把众人的议论当作一剂良药)
②友风而子雨。(《荀子•赋》)(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弟子)③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把万民当作子女)
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有此用法。 如:草菅人命、党豺为虐、幕天席地
问:“草菅人命”“党豺为虐”应怎样解 释?
答:把人命看作野草;把豺狼看作同党去作残暴之事。 区别名词的使动和意动,主要应从语义上分析,使动是客观变化,使宾语怎么样;意动是主观看法,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当作)什么。名词的意动有的地方称之为“处动用法”,含有处置义。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活用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动词的为动用法等。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动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产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
①求也退,故进之(使之进,鼓励他前进);由也兼人,故退之(使之退,打击他的积极性)。(《论语•先进》)
②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使姜氏受惊)③贾有汤镬之最,请自屏于胡貊之地,唯君生死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使我生、使我死)
④伯宗曰:“吾饮诸大夫酒,而与之语,尔试听之。”(《国语•晋语》)(使诸位大夫喝酒,招待诸位大夫喝酒)
⑤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公二年》)(使士卒吃饭)
⑥焉用亡郑以倍邻?(《左传•僖公三十一年》)(使郑国灭亡)⑦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使鼓鸣叫,击鼓)
由于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一般的动宾结构在形式上一致,如不留意,就会产生误解,因此需要对文意思加以认真考察。如:
①(李)成至凌稽山,与虏战,多斩首,建至天山,虏行去,因降车师(使车师投降,降伏了车师),皆引兵还。广利败,降匈奴(投降了匈奴)。
②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武丁使诸侯朝拜他)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朝拜君王)③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前:不吃饭,一般动词。后:使动词,使吃饭)
现代汉语中保留此用法的成语有“惊天动地”、“惊世骇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为”可以语译为“给、替、因、对”等,如: ①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左传•鞍之战》)(给齐侯驾车)
②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动陵之上。(《庄子•骈拇》)(为名声而死)
③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战国策•齐策》)(给他准备车马)
三、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
形容词用为动词,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容词取得了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由表示性质或状态转而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事态的发展。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的坏话)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尊敬、爱护)
③夷吾善鲍叔牙。(《吕氏春秋•贵公》)(与鲍叔牙友好)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形容词在意义上由表示性质或状态转而表示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在语法上由原来充当谓语、定语转而充当主语、宾语。①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鞍之战》)(地势不平坦之处)
②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肥美香甜的食物,轻柔暖和的衣服)
③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大国,小国)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带上宾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夜泊瓜洲》)(使江南岸绿起来)
②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閈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左传•子产坏晋馆垣》)(使宾馆完好,使閈闳高大,使墙垣厚实)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使愚昧)
(四)形容词的意东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带上宾语,表示当事人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小国寡民》)(认为食物甘甜,认为衣服美丽,认为居处安适,认为民俗满意)
②以贤勇知。(《礼记•礼运》)(认为具有勇敢和智慧的人为贤才)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④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现代汉语俗语:重男轻女,幸灾乐祸,急人所难,不远千里,均此类用法。
形容词可以用作一般动词、使动词和意动词,如何加以区别呢?请看以下例 子:
①匈奴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汉书•张骞传》(远远地避开他,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②曲其突,远其积薪。(《说苑•权谋》)(使堆积的柴草远离锅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③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认为千里遥远,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数词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数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活用作动词,其活用条件与名词用作动词大致相同。如:
①“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统一)②夫金鼓旗旌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统一指挥)③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檀弓》)(一百遍地去做,一千遍地去做)
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发未怒,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燕策》)(成为四个)
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词类活用的条件)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一)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则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二)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配使用。
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用如动词。连用的名词有联合(并列)、偏正、同位三种关系,如果不是这三种关系,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特指代词所、者的前后,名词用如动词。
所、者作为特指代词常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合用,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者”前出现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3、名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乎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前面的副词为其状语。
如: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但副词“非”后面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非”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饰)。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
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另如:驴不胜怒,蹄之;
从左右,皆肘之;
孟尝君客我。
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而名词又不是主语和宾语,名词用如动词 介 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宫之奇谏假道》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山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作业:说出下列词的用法与意义
①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贾谊《论积贮疏》)②南与楚境,西与韩境。(《战国策•魏策》 ③象入舜宫,舜在床琴。(《孟子•万章上》)④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墨子•贵议》)⑤请再囊之。(马中锡《中山狼传》)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⑦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⑧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亮传》)⑨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⑩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11、将尉醉,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12、夫人将启之。(《左传郑克段于鄢》)(为开启城门,动词的为动用法)
1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售者。(《聊斋志异•促织》)
14、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之母。(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
15、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16、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17、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18、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有改变、反复之意。)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词类活用
《与朱元思书》词类活用
(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西飘逸)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5)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6)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7)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
(8)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9)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的意思)
第三篇:PPP,BOT,BT项目融资模式的概念及区别(最终版)
PPP,BOT,BT项目融资模式的概念及区别
项目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融资模式也可称为 “公私合营”融资模式,是指政府和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 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 是适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自然资源 开发等大中型项目的越来越流行的重要筹资手段。“鸟巢” 就是中 国首例实行 PPP 经营模式的体育馆。政府出了 58%,中信联合体出 了 42%,联合体中,中信、城建、金州的股份分别是 65%、30%和 5%。”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 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 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 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 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是指政府经过法定程序 选择拟建的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人,并由投资人在工 程建设期内组建 BT 项目公司进行投资、融资和建设;在工程竣工 建成后按约定进行工程移交并从政府的支付中收回投资。
PPP 本质上和 BOT 差不多,都是通过项目来融资——通过该项 目的期望收益来融资的活动”。但 PPP 的含义更为广泛,除了基础 设施和自然资源开发,还可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和国营机构的私有 化,等等,因此,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采用 PPP 这个词,以取 代 BOT。
BT 属于 BOT 的一种演变形式,政府在项目建成后从民营机构 中购回项目(可一次支付也可分期支付);与政府借贷不同,政府 用于购买项目的资金往往是事后支付(可通过财政拨款,但更多 的是通过运营项目收费来支付);民营机构用于建设的资金可自己 出但更多的是获取银行的有限追索权贷款。
BT投资是BOT的一种变换形式,是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由承包方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项目业主。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业务知识简介
一、概念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PPP模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以其政府参与全过程经营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项目需要私人参与部分或全部投资,并通过一定的合作机
制与公共部门分 担项目风险、共享项目收益。根据项目的实际收益情况,公共部门可能会向特许经营公司收取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给予一定的补偿,这就需要公共部门协调好私人部门的利润和项目的公益性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因而特许经营类项目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特许经营类项目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节约整个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项目的资产最终归公共部门保留,因此一般存在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移交过程,即合同结束后要求私人部门将项目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移交给公共部门)。方式转移给社会主体(企业),政府与社会主体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政府的财政负担减轻,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减小。
狭义的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广义的的PPP可以理解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狭义的PPP更加强调合作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机制和项目的衡工量值(ValueForMoney)原则。
二、优点
在于将市场机制引进了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不是所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可以商业 化的,应该说大多数基础设施是不能商业化的。政府不能认为,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基础设施项目等于政府全部退出投资领域。在基础设施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将不得不继续向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资金。对政府来说,在PPP项目中的投入要小于传统方式的投入,两者之间的差值是政府采用PPP方式的收益。
1、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2、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利用私营部门来提供资产和服务能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能,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私营部门参与项目还能推动在项目设计、施工、设施管理过程等方面的革新,提高办事效率,传播最佳管理理念和经验。
3、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双方可以形成互利的长期目标,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风险分配合理。与BOT等模式不同,PPP在项目初期就可以实现风险分配,同时由于政府分担一部分风险,使风险分配更合理,减少了承建商与投资商风险,从而降低了融资难度,提高了项目融资成功的可能性。政府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5、应用范围广泛,该模式突破了引入私人企业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组织机构的多种限制,可适用于城市供热等各类市政公用事业及道路、铁路、机场、医院、学校等。
三、意义
PPP模式是一种能使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政府
与私人部门的分工边界,通过构建公共产品新产权关系,整合公私部门的各自优势,来拓宽企业的发展空间,缓解财政支出压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关键时期,从传统政府包办的公共服务模式向PPP模式转变,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方式更新”,更是深层次的机制变革,对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以往采用的“国家管理”相比,一字之差,反映的内涵和实质却相差深远。现代国家治理更加注重契约精神、市场观念,更加注重公开参与、平等协商、绩效评估和结果导向。运用PPP模式,其必要条件就是,政府和企业“按照合同办事”、平等参与、公开透明,这恰恰是现代国家治理关注的重点。因此,大力推进PPP融资模式,以创新的方式筹集公共服务设施投入资金,并进行运营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
2、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我省“两个率先”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率从13.7%提高到了现在的64.1%,但作为东部的发达省份,我省的城镇化进程还在加快,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的目标为72%。推进城镇化,满足新进入城镇居民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需求,完善公共服务缺失和供给不足以及修缮老旧设施等,都存在巨量的融资需求。过去主要依赖财政、土地的投融资体制弊端已经显现,且难以持续,亟需建立规范、透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PPP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基于特许经营权”的投融资机制,抓住了有效解决城镇化融资需求这一关键环节,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和企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3、提高公共资源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PPP不仅仅是单纯的融资方式,更是一种机制、一种制度设计,是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改革的催化剂。PPP机制的指向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明确提出的“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运用PPP模式,政府将部分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职能转移给了高效的私人或社会运营商,同时保留并完善监督、定价等公共部门的核心职能,不但可以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作用,推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配置,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有助于破除行政垄断,进一步简政放权,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向宏观战略、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有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实现“1+1>2”的效果。
4、创新财政管理理念,适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包括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PPP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各尽所能,强调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能够有效减轻政府债务压力,将一部分政府的负债转化为社会和企业的负债,平滑间财政支
出,又有助于我们创新财政管理理念,从以往单一的“预算收支管理”,逐步转向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和“资产负债管理”,符合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和“一次承诺、分期兑现、定期调整”的预算管理方式,与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四、任务
当前,我省经济总体平稳,一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适度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财政增速回归理性,收支矛盾压力进一步加大。而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的资金缺口不断增大,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要。当前,我省的政府总债务率为60.34%,在全国各省份中处于靠前位置,债务资金有87.83%投向了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全省的资金需求预计在数万亿元以上,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巨大,推广PPP模式不仅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未来大有可为。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进一步明确积极推广运用PPP模式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1、理顺机制,成立各级PPP协调管理机构。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各级财政部门都专门设立了PPP管理机构,负责推动PPP模式发展,履行研究设计、项目储备、融资支持、招投标管理、争议协调等职责。从国内情况看,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PPP实践,主要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多局限在项目层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牵头主管部门,缺乏经验总结、制度安排和理论指导。
在国务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要举措分工方案中,财政部门是落实“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改革举措的第一责任部门。目前,财政部正在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着手建立PPP工作机制,并积极推动设立PPP管理机构,2014年将制定PPP总则性规章,待条件成熟后再上升为法律,并加强对项目选择、风险分担、竞争机制、政府合理承诺、后续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统一指导,选择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PPP试点。我省是首批PPP试点省份之一,省财政已经建立PPP省级中心,由分管厅领导负责,金融处牵头,经建、预算等相关处室参与,省级中心内设综合组和项目组,主要负责PPP省级中心工作机制、相关制度的建立,并加强与财政部、省级部门及市县的联系和沟通,选择、落实PPP试点项目,建立我省PPP项目储备库,指导、监督省级PPP项目的实施和绩效评价,为市县开展PPP项目试点提供指导和配套服务。要按照财政部“试点先行”的要求,在财政部推动法律行政框架和制度环境建设的同时,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抓紧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尽快组建PPP协调管理机构,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在财政部门内部明确牵头负责部门,以务实有效的组织机构来推进PPP项目的各项工作。
2、明确规则,构建适应PPP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
完备的制度是管全面、管长远的根本所在。从目前国内实践看,现行与PPP相关的法规政策多为部门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权威性不足,部分文件之间甚至相互矛盾,如各种模式的称谓和内涵、项目所有权的转移与归属等。推广运用PPP模式,要对现行法规政策进行梳理,消除有冲突的制度障碍,进一步明确PPP项目操作规则,包括市场准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风险分担、流程管理、会计核算、绩效评价和争议解决等。各级地方财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推动构建有利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的制度环境,先从管用的、急用的制度建设入手,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推动PPP模式健康有序发展。
3、精心筛选,建立分类指导的PPP项目库。
PPP模式兴起于英国,普遍运用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是国际社会在基建领域广泛采用的投融资模式,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项目选择、规划、招标、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而目前国内PPP模式的实践,尚处在比较“浅层次”的层面。如奥运鸟巢项目、北京地铁4号线、江阴污水处理项目(PPP)、常州新北垃圾发电项目(PPP)、南京城北污水处理厂(TOT)和很多BOT领域的实践,在利益分配、风险分担、政府监督等环节,与真正意义的PPP模式相比,“形似神不似”,从项目的发起目的看,更多的是从招商和投资角度吸引资金,后续监管也不到位。
现在,在我省推广PPP模式,就要在借鉴国际国内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状况和监督管理体制,挑选合适的项目,尽快组织开展一批真正的PPP项目试点。现阶段,一方面要尽快推荐PPP试点项目,凡符合PPP模式要求、地方政府同意的项目可以上报省财政厅,省厅经过挑选选择一批项目上报财政部,争取列入国家试点,同时确定一批省级试点项目。对列入国家和省试点的项目,我们将跟踪了解进展情况,通过争取政策支持、技术援助、外国政府贷款、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给予支持,加强操作指导,并及时总结完善,以提升我省PPP融资水平。另一方面,我们要做好PPP整体规划,明确适用于PPP的项目类型,并对相关项目进行梳理分类。要把收益性项目作为PPP模式推广的重点,优先选择收益比较稳定、投资规模比较大、长期合同关系比较清楚、技术发展比较成熟的项目,如市政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房建设、城市地下管廊等,尽快建立PPP备选项目库,形成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对已经建成的公共设施项目,拟转换为PPP模式的,也一并进行筛选列入项目库。
4、真抓实干,做好 PPP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
第一,要开展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宣传培训,形成良好的市场与社会氛围。这是PPP协调管理机构一项重要职责,对PPP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宣传培训工作要贯穿项目全过程,通过PPP相关知识的学习,挑选出适合本地区的项目;项目确定后,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增进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市场主体共识,提高公众对PPP模式的认可度,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积极踊跃参与其中。
第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PPP融资项目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PPP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在于在满足项目建设和运营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和回报率,而作为我们公共部门来说,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平衡项目的风险和收益,避免出现暴利和亏损,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需要政府的补贴,这就要求合作各方建立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机制。PPP模式在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归根结底,成败的关键
在于收益和风险分担不对等。利益分配的实质就是定价,最理想的状态是让私营资本盈利但不暴利。所以每一个PPP融资项目,都要通过竞选的方式委托专业中介机构、顾问单位参与项目评估和方案制定,要进行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科学准确地估算项目未来现金流和定价的基础数据,确定合理定价及特定的调价公式,项目方案经有权部门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省财政厅将于近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筛选一批资质合规、管理规范、专业特色明显、业绩突出的中介机构作为我省开展PPP融资项目的合作伙伴,供各地择优选择。
第三,要坚持公开招标,充分体现竞争的机制。PPP项目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PPP项目管理部门应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信息的统一发布和技术指导,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团队,确定合理的定价,进行招标评议,按照法定的程序确定中标者。PPP项目不得由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指定合作伙伴,这是PPP项目的核心要点。在组织招标工作中,各级政府采购中心具备条件的可参与组织招标。
第四,要明确定位、落实分工,使合作伴随项目“全生命周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PPP模式的运作基础。PPP项目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合作就需要双方按照市场规则、按照合同契约办事。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合同条款”,而不是“行政权力”,来约束政企双方的行为。PPP项目需要政府与企业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合作,政府和社会资本要在平等协商、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达成合作关系,政府树立契约精神,严格按契约规则办事,是确保项目成功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严格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实现“激励相容”的目标。
在PPP项目中,要引导社会资本更早地介入项目的可研、立项等前期论证阶段,通过深度参与,加深对项目的全面理解和对风险的识别评判,以提高项目运营的成功率。项目运转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的关系。该由企业做的,要放手交给企业,坚持市场运作,政府要减少干预。由合作双方共同成立的项目企业要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也承担相应的风险。该由政府管的,要切实管住管好,承担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具体来说,在准入期要加强对竞争程序的监督,在建设期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在运营期要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监管,做好绩效评价工作,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马虎,政府的付费、补贴要与质量挂钩,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并在特许经营期内,根据约定及项目运营情况、公众满意度等,定期对价格、补贴等进行调整。双方要互相监督,强化合作,提高项目运作的透明度。
第四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范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内涵
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一级学科。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和造成疾病的主要因素,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和原理,探索病因和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预防服务是最经济有效、受益面最广,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
2.与疾病自然过程有关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目的 措 施
增进健康 健康教育 环境保护
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营养 良好行为生活方式 生活劳动 卫生设备
体育锻炼 心理卫生
特殊防护 预防接种 清除病因
婚前检查 禁止近亲结婚 保护高危人群
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目的 措 施
早期发现 病例发现、周期性健康检查 ; 早期诊断 社区筛检、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早期治疗 早期、合理用药
防止带菌(虫)防止恶化 防止慢性化 心理治疗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目的 措 施
防止病残 防复发、转移
力求病而不残
力争残而不废
力求早日出院
康 复 功能性恢复
心理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社会服务
社会教育爱护病残 3.预防医学发展的两次变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传染病、病原体——细菌、免疫方法——疫苗、抗菌药物——抗菌素、预防措施——消毒、隔离等、成就——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疾病谱发生明显的改变。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
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病、肿瘤等)、意外死亡等; 病因——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 取得成果。
从历史角度 人类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的过程离不开预防医学的作用,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今天人类征服号称“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更需要从预防入手。
即使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今天,单纯依靠药物也无法避免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征服病魔,单纯靠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
4、健康的概念
最早粗浅的认识是无病就是健康。
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WHO 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行为生活方式; ③卫生服务; ④生物遗传因素。
5、医学模式与疾病谱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
现在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2)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正在增加。
3)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4)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
5)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缺乏运动、过量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1992年,世界健康大会维多利亚宣言)即一半以上的死亡可以预防。
第二节 食 物 中 毒
一、概 述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的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中毒:致病菌及其毒素 2.真菌性中毒:真菌及其毒素
3.动物性中毒:有毒动物或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毒素的可食动物性食物
4.植物性中毒:含有毒成分的植物、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去除有毒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物
5.化学性中毒:有毒的化学物、营养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
食物中毒的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病因 件数(%)
总数 1131(100.0)细菌性 441(36.3)动植物性 131(11.6)化学性 293(25.9)
原因不明 266(23.5)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病因分类
中毒原因
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死亡率‰
细菌性食物中毒 1851(37.03)7 3.8 自然毒食物中毒 905(18.10)18 19.9 化学性食物中毒 1442(28.85)77 53.4 病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801(16.02)1 1.2 合 计 4999(100)103 20.6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就餐形式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就餐形式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学生集体食堂 2043 0 家庭(包括家庭婚宴)386 75 饮食服务单位 2491 14 其它场所 79 14 合计 4999 103
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发病即停止。
2.潜伏期短,多呈爆发性。
3.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较短。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高,以夏秋季为主; 2.病程短,病死率低,预后好; 3.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感染型: 活菌 内毒素
致病菌→ 繁殖 → 毒素型: 肠毒素(外毒素)
混合型: 活菌 肠毒素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中毒
(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类 型 中毒机制 潜伏期(h)临床特点 污染食物 沙门菌属
感染型
6~36
高热、黄绿色水样便
动物性食品
混合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属 感染型 4~48 发热、米泔水样或脓血便 各类食品
毒素型
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型 12~20 发热、脐部阵发性绞痛 海产品,咸菜
混合型 血水样或粘血便 葡萄球菌 毒素型 1~6 剧烈呕吐伴腹痛、水样便 奶制品 肉类
自制发酵食品
肉毒杆菌 毒素型 12~48 肌肉麻痹,神经功能不全 罐头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 流行特点: 临床表现:
中毒食品及污染来源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结果 动物实验
2)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
迅速排除毒物(催吐,洗胃等)特殊治疗
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
特殊治疗:合适的抗菌素(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早期使用多价抗毒血清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1)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防止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贮存过程中被污染;(2)低温保存食品,控制细菌繁殖和毒素形成;(3)食品加热充分,彻底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4)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强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卫生培训,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四)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含氰甙植物中毒、砷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一、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
河豚毒素: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作用 肌肉麻痹 扩张外周血管 血压下降 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尚无特效解毒药,尽快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物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服。
(二)毒蕈中毒 毒素类型及中毒特点:
1.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症状。
2.神经、精神型:神经兴奋或抑制等。
3.溶血型:胃肠道症状、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等。
4.肝肾损害型:早期急性胃肠炎症状,重症者假愈期后出现肝肾损害。5.光过敏性皮炎型:皮肤暴露日光部分肿胀、疼痛或皮疹。常见的毒菇类:毒伞类、环柄菌类、生长在畜粪上的菇类 治疗措施:
1.迅速排出毒素: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导泻、灌肠等措施 2.特殊治疗:神经精神型 阿托品
溶血型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害型 巯基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预防措施:加强宣传与管理,防止误采与误服。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引起中毒的常见毒物:农药、亚硝酸盐、砷化物
引起中毒的原因:污染、误服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一)食物中毒的调查
1.一般调查:判断中毒与食物的关系,找出可疑食品并立即封存。2.采样检查:明确中毒的性质。
3.明确中毒的原因,追查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以便采取处理和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1)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2)现场调查
3)现场处理 4)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积极处理病人; 2.重点可疑食品的处理; 3.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的处理; 4.引起中毒的可疑人员的处理; 5.对引起中毒的加工场所的卫生整改措施; 6.总结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第三节 职业病的防制
1、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及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 2)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2)异常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 5)电离辐射
3、生物因素
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
4、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
劳动过程中的强迫体位、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厂房布局不合理 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
2、职业性损害
1)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的范围 医学上: 立法意义上:1957年14种,1987年9类102种,2002年10类115种。
国家法定职业病由原来的99种增加到115种,新增加的病种有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一甲胺中毒、放射性肿瘤、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以及尘肺病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的新趋势
1)低毒物质中毒增加; 2)致病因素变的复杂; 3)“清洁生产”行业发生中毒增加; 4)脑力劳动、工作紧张、工效学等问题造成的工作有关疾病增加; 5)新材料、新工艺等存在潜在危险等。
职业病的特点
病因明确。病因多数可定量检测,有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接触同一种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
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史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 ;综合分析,参考国家有关标准,由法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2)工作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这些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
职业特征: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有时不至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表改变,这些改变仍在生理范围之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
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等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工作中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健康损害;长期接触高温和噪声的工人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
金属毒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苯化合物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职业性中毒的防制
广东省有1000万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患职业病的条件;自1992年以来,全省新发现严重职业中毒11种,其中9种为国内最早发现。
1989至2001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4848例,其中新发尘肺病2486例,死亡1160例;急、慢性职业中毒1656例,死亡107例。
据调查,全省的职业病漏报率为120%,因此,1989至2001年职业病实际发病总数应为10666例,平均每年800多例;死亡数应为2787例,平均每年死亡214人。2001年报告发病总数是1997年的2.78倍,平均每年递升6.95%。
3、职业病的防制 1)基本措施
(1)开展职业卫生服务、作业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危害控制咨询等(2)开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工作;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4)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2)工程技术措施
(1)预防职业有害因素的发生 如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2)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扩散 如有毒气产生时,可采用局部排气罩等;
(3)防止直接接触 如自动化操作等。3)控制个人因素
(1)加强健康监护:岗前、岗中、离岗、应急等健康检查;职业病普查(2)加强个人防护
(3)保健措施
(4)加强职业健康促进
第五篇:毛概先进典型与偶像崇拜区别论文
如何学习先进典型
机电2班
范声波
2012442533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的日益增长,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先进典型
关键词:先进典型、偶像崇拜、区别、学习先进典型。
一、学习先进典型
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先进典型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1、先进典型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2、先进典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他们顾不得照顾家里的亲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
3、先进典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们为公司、为企业踏实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二、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通常指对任何一种偶像、图像或物体的崇拜,与敬拜一神论的神相对。偶像崇拜,是一个人对信仰着的象征物、对象信仰的极端。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以中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把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追星族们对于其心中偶像的崇拜极度喜爱、热情,有的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常常导致某些偏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社会的忧虑。
偶像崇拜的意义:人可以没有偶像,但不能没有信仰和理想。信仰和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意义,是“追求的不灭的灯塔”。人若没有了信仰与理想,与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这里也为“信仰”赋予了“度”的意义,过之则趋向于偶像崇拜,不及则陷入困惑与迷茫,过之与不及都可能不是最佳抉择。对信仰信奉的表象虽然不一而足,但信仰却可能从某种维度上催生理想,闪烁着无限可能的光芒。偶像崇拜属于信仰发生畸变的范畴,偶像崇拜也有发展至极端的边缘,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追星族”现象就是偶像崇拜发展到极致的一种表现,成为盲目的疯狂的崇拜;颓废的人,由生存压力与张力促成对生活的茫然,出现所谓的“离经叛道”行为,堕落自毁,似乎失却了信仰和理想,实际上颓废人群的潜在信仰也许是颓废和茫然本身;而自负的人以及觉悟者的信仰是可能的自我„„ 信仰和理想也在不断地建设、构筑与完善,选择因人而异,这是人本意义上的自由。不过,充实的自我如同坚韧的果实,汲取人类世代相传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确立高尚的人生信仰与理想,让自己的生存不再像失掉了信仰与理想的尸肉那般悲哀,寻求所谓的“有价值的存在意义”或许也是一种选择„„
偶像崇拜的弊端: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是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再次,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
三、当代大学生如何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树立和宣传身边的先进典型是实现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学习身边的先进个人我们大家都该注意哪几点呢?
一、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要注意和克服“目光转移”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先进典型往往一树立起来,宣扬出去了,身边人的目光往往会发生转移,看缺点多于优点,嫉妒心多于敬重心,自然而然地排斥他们,嘲笑和挖苦的语言随之纷至沓来。对身边的先进典型要求他们做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现实,多比他们的吃苦耐劳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少嫉妒他们的奖励与表扬;多比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少羡慕他们的物质和名气,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目光转移”现象,自然而然地以身边的先进个人为榜样,从而帮助大家增强向身边的先进典型学习的驱动力。
二、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要注意和克服“不过如此”的现象。他们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都有着非凡的一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有些同学认为他们的成绩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过如此,不值一提,所以对他们产生了一种轻视的心理。要防止和克服这种“不过如此”现象,首先要帮助大家认清他们虽有不平凡之处,但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们之所以先进,重要的是他们比我们多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从平常工作中去发现他们,让我们大家切实感觉到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很亲切,教育很深刻。他们和我们所学习的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大家都肯努力,愿去做,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而且每位同学都能成为优秀的先进典型。
三、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我们大家必须做到“三要”。一是要主动和他们共同学习。二是要学习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取得优异的成绩;三是我们大家都要一致地向先进典型看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使我们大家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书通网《学习先进个人心得体会》
2、《双汇时空》集思广益——如何学习身边的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