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诵方法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同时,朗读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朗读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目标要明确,有的放矢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方法要灵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为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为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完美和谐。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时,自然就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第二篇:古诗词朗诵方法
古诗词朗诵方法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而且要注意诵读的音乐美。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音节划分,或按语意划分。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例如:“城阙辅三秦”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依意义可划分为“城阙/辅三秦”。“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按意义可划分为“劝君更尽/一杯酒”。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
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儿》中陆游的性格: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将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读出来。
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第三篇:朗诵诗歌的方法
诗歌的朗诵方法
一、什么是朗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朗诵的作用
朗诵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陶冶性情,开胸舒肺。
三、朗诵前准备
1、扫清生字障碍
2、把握诗歌内容、作者情感
3、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
4、注意朗读语调,声音的舒缓轻重
四.注意情感
诗歌的情感,就是领会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下面8种情感: 1爱国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爱情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父母情 《归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兄弟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朋友情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故乡情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7.生活态度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8.感怀身世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五、节奏、停顿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1)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六、注意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节奏是指根据诗歌在该轻快的地方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注意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第四篇:如何指导朗诵经典诗文
如何指导朗诵经典诗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
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一、简介背景、疏通诗意引领背诵
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鼓励引导学生诵读积累,而对语法结构、诗意解读等没做过多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读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若隐若现的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
二、图文并茂、想象画面引导背诵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诗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常让学生据诗的内容配上相关插图或利用书中插图,想象画面,指导背诵,这样的背诵方法也适合低中年级学会的认知水平。
三、积极评价促进学生成长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采用“办古诗小报’、”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作品和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还组织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亲子诵读赛”中,既激励了学生又提醒了家长,也让孩子们在“亲子行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好的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除外,还在学校举行的大型文艺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我在教学实践中,一路探索,一路总结,一路积累,一路收获。但我想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我会一直引导我的学生前行在诵读积累经典之路上,哪怕历经艰辛与坎坷。相信,当孩子们小学毕业时,其收获的语文知识,形成的语文能力,具备的语文素养,培养的高尚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会灿烂绽放。
第五篇:《沁园春·雪》朗诵指导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千里冰封──,(拉长)万/里/雪/飘。↗(高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慢)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慢)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低沉)略输文采;(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俱/往矣──,(慢,拉长)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