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作文)
作文题
作文占据60分,写得好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写得差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的提高,同学么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但肯定没仔细研究过作文的得分档次,哪些错误我们绝不能犯等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全面系统的看看高考作文的注意事项、阅卷老师的忠告,以及怎样写好一篇作文。
一、阅卷教师的要求
1.必须体现积极的人生观,切忌低俗或偏激
2.不要写危险题材。校园恋情、社会黑暗、抨击高考制度。
3.卷面要整洁美观。字迹不清,卷面模糊,勾画较多,会降分的。字可以不漂亮,但必须好认。
4.阅卷教师给你的时间是九十秒:你必须主题鲜明,你必须优点突出。
二、注意事项
1.偏题跑题,输定了。
2.没有题目,题目不合要求,不只扣二分。3.字数不够,损失绝对惨重。
4.不要写错别字,一定写过文章至少读上一遍。
5.没有结尾,不得高分。结尾一定要扣题、照应开头,否则损失大。6.材料作文抛开试题所给的材料,直接划入四类卷。7.机械套用考前作文或范文,最高进入三类卷。8.文体不要四不像。
9.要多从课本里找素材。10.不要写与考试无关的话。如写阅卷教师多么地辛苦,请多给自己一些分,请多同情学生,手下留情之类。
11.写作基础不牢,不要盲目创新。
12.尖子生:力求不犯低级错误:卷面草,低档;立意偏,低分;思想偏激、另类;文意深奥,低分。
13.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力求作到:以题目贯穿始终;形象具体,感情真挚,主题鲜明。14.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力求作到:结构规范,文通字顺,立意准;掌握技巧,制造亮点。
三、阅卷老师给你的忠告
1、关于审题
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36分。
2、关于基准分
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3、关于抄袭等情况的处理意见
第一种是抄袭,就是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而且不给发展分。但是,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能凭想当然办事。
第二种是套用,或者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创造的成分较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第三种是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得超过50分。
我们如何应对?
一、关于审题
1.命题作文
①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②抓住题眼 ③挖掘喻意
2.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抓对象。弄清对象的数量、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抓真相。材料以“面”为内容,分析材料要看“面。
(3)抓倾向。所给材料并非纯客观的,藏于文字之中的情感倾向是可以体察到的
(4)抓关键词法。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5)分析关系法。(6)因果分析法。审题立意的思路
1、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2、压缩——概括材料大意
3、选择——确定立意角度
4、联想——提炼中心论点 中心明确
思想健康
1、不宜玩深沉——不必太复杂,不可太超前,不要太逆向。
2、明确的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3、一篇文章中心论点应该始终不变。
4、不能提出与中心论点相对立或矛盾的观点。
5、思想积极健康向上。
二、关于文体
1.注意题目要求,是否规定文体。
2.如果没有规定文体,看题目适合写何种文体。3.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文体。
4不要刻意采用创新文体,否则东施效颦。尽量避免选择科幻小说、编故事、童话、寓言等“弱智”文体。
三、关于选材
1.确定选材范围: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选材范围。如教育、亲情、友情、环保、时势、战争、腐败、做人、人文等。
2.联系事例:古今中外
三百六十行
来自书本、报纸杂志电视新闻的感人素材
富有历史底蕴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动人故事
正面的、反面的„...3.灵活运用,注意和观点相结合
活用近几年发生的带时代感的材料,如奥运精神、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创建和谐社会、抗震救灾等。
特别强调: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不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写早恋等敏感话题。
材料事例的基本要求:切题、典型、新颖
四、关于谋篇
1、写好开头:切忌抄原材料。入题要快。要展示自己的文采,让改卷老师先入为主。
2、主体段落有层次:应试作文上最忌首、腹、尾三段组成的“猪样式”结构。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最主要的还是能使评卷老师一目了然。一般要求分成5-8段就可以了。
3、要写好每一段的首句: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4、结尾。结尾要展示自己的文采,有韵味。让改卷老师刮目相看。
五、关于卷面
1、书写。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
2、字数。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但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
3、错别字。高考作文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上不封顶,所以,不会的字或拿不准的字最好回避。
写字潦草出现错别字扣分挺冤枉。考生在考试书写上要做到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四不——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造字,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三自作文别丢冤枉分
1、跑题扣分挺冤枉。
2、漏写标题扣分挺冤枉。
3、字数不足扣分挺冤枉。
【考场作文的几个问题】(1)作文拿不准怎么办 ?
一是根据材料,展开多向思维,设想多种立意,划出发散思维扩展图; 二是仔细鉴别,择取最佳立意。
(2)作文写了不少发现文不对题(偏离中心或要求)怎么办? 这需要根据剩下考试时间来作出补救。
一是时间够用,据自己平时写作速度,如时间允许,合理安排写作部分剩余的空白,让阅卷人能看清楚或找到。
二是时间不够用 :快速结尾
如果题目和中心是由考生自己定的可采用扶偏为正法补救,即保留已写出的部分用与之相吻合的题目取代原标准,再续写完。如果题目和中心是不可变的,可纠偏为正法补救,即检查成文部分,删去不对题目或偏移中心的句段,(尽量少删节多留)然后,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回到题目和中心上去。
(3)交卷时间快到了作文还
未写完怎么办?
在此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写出结尾,避免不完卷的情况。
写在最后:写好作文不是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多方面的努力,平时要加强阅读,上好每一堂课。对课文内容及表达技巧要深刻理解,还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从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学习写作的技巧;多看,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多写,就是要多练笔,做到“熟能生巧”。
第二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要在语文考试中文言部分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对平时所学教材中的文言课文认真阅读,争取做到“逐字逐句”会翻译。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准备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欢迎大家查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译时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第三篇:初中议论文阅读方法 解题技巧(模版)
初中议论文阅读方法 解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 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⑵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6、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ü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新课标对初中的议论文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显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这段话告诉我们,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中所学的议论文是简单的,观点较清楚,论据容易接受,论证方法较易辨别。题型主要有论点的归纳、论据的概括、句子的含义、修辞的运用、结构的掌握、论证方法的运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及评价等。
要想准确答题需掌握以下技巧:
一、找准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不能只有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4.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要记住: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支撑材料。
二、分析论据:
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论据只有事实和理论两种,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在掌握了这些论据的内容范围之后,重要的是要分析这些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和论据在证明论点时所起的作用。论据的作用,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
(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三、明确论证方法:
辨析议论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重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阅读议论文,必须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
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究这么安排的道理。
五、明确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六、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
七、辨识文或段的中心句、关键句及理解其含义: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真题实战】
业精于勤荒于嬉
要想精通学业,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不能稍稍懈怠①;而贪玩懒duò③必然导致荒废学业。
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有的同学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后做作业,都很认真、踏实,一丝不ɡǒu④,结果学到了很多知识。而有的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做作业不认真思考,专抄别人的,上课不认真听讲,贪玩好耍,结果没有学到什么知识,只能望着辛勤劳动的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累累果实感叹。这难道不是勤与懒的两种结果吗?
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奋者。以我国的大文学家鲁迅来说,人们都说他是天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他却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从1912年起,无论生病、避难,他始终未停止过和反动文人的斗争,直至生命停止前的几分钟。又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有1300多种发明,人们称赞他是天才。可他却说:“天才,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瓦特在23岁时就发明了蒸汽机,对人类的生产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成名以后,当了老板,成了百万富翁,就不再勤奋了,不仅在科学上止步不前,甚至还压制别人的发明创造。
土地虽然肥沃,但不勤于耕种,便不会得到丰收。俗话说得好:“最香甜的蜂蜜酒,辛勤劳动才能酿②成。”
总之,人们想精通学业,就离不开辛勤劳动。只有辛勤劳动,持之以恒,踏踏实实地下工夫,埋头苦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那种走捷径,图省事,怕艰苦的懒汉必将一事无成,望洋兴叹。
1.给文段中①②两处注上正确的读音,给③④两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①懈怠()②酿成()③懒duò()④一丝不ɡǒu()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论证方式是________,题目引用的是________(人名)的名言。
4、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和____。
5、下面两句是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请在横线上将原句补充完整。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
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dài②niànɡ(声韵调全部正确才能得分)③惰④苟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立论 韩愈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或对比论证
5.①行成于思毁于随②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了解议论文的“一”“二”“三”“四” “一”指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二”指议论文的两种论据形式: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 “三”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四”指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二、关于议论文的题目
1、议论文题目的作用: ①表明议论文的文体特征。②揭示文章中心论点。③提出文章论题。
2、如何判断议论文的题目揭示了论点 要判断议论文的题目是否揭示论点,要看题目是怎样的结构类型。一般地,如果题目是主谓短语或是一个句子,也或者表明“要”怎样、“应该”怎样的,那么这个题目就揭示了论点。如下面的文章题目中表明了论点的有()
A.《怀疑与学问》 B.《谈骨气》 C.《读书贵有疑》 D.《理想的阶梯》
E.《发问的精神》 G.《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H.《谈读书》 I.《学习要下苦功夫》
J.《科学需要探索精神》 K.《有志者事竟成》
三、关于议论文的论点
1、论点(证明什么)的形式
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2、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①标题 ②开头 ③中间 ④结尾
3、中心论点发提出方式:
(1)在文章开头时,一般出现在开头第一段或第二段。
A.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如吴晗的文章《谈骨气》开头第一段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B.引用名言或者列举事例现象后提出中心论点。如语段
(二)、语段
(七)。(2)在中间时,一般出现在文章第三段或第四段。
通过列举事例分析现象后引出文章论题,进一步提出论点。论点提出后,再通过事例、道理论据进行论证。如语段
(八)《呵护“童趣”》:先解说了什么是童趣、童趣的特点,再举了丰子恺具有善于呵护童趣的心的例子和没有童趣的孩子没有真正的快乐的例子后提出了中心论点。(3)出现在结尾,一般是文章最后一段。
通过列举事例、分析现象,再举例说理后,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如:语段
(四)(五)
(六)。
4、怎样找中心论点。
(1)知道了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后,我们就可以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题目没揭示出论点,找论点的方法是:
首先从文中找出与标题相呼应的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进行比较、辨别,看哪个句子简洁,而且表明了作者观点;最后确定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特别要注意的文中“因此”“所以”“总之”“可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等这样的词句后的句子,往往这些句子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3)有些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的,我们就要围绕文章的话题来概括中心论点。
5、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有的文章在中心论点的统帅下还有几个分论点。分论点起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作用。
四、关于议论文的论据
1、论据(用什么证明)的类型有种: ①事例论据;②道理论据
2、多个事例的排列顺序。
文中如果用多个事例论据证明一个观点,那么这些论据一般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如语段
(一)第三段列举了三个人的例子,这三人依次是欧阳修、毛泽东、列宁,这就是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的。
3、怎样围绕论点概括事例论据。
一般的格式是“某人做某事”或“谁干什么”,但概括时一定要在“做某事前”扣住论点来进行。
4、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点一致。
五、关于议论文的论证
论证,即怎样去证明。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1、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①事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也包括作者自己的说理。
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技巧。
①事例论证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作者列举了什么事例(即对所举的事例进行概括),充分地证明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就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作者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深入地论证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就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明确。③对比论证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什么和什么对比,突出强调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就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④比喻论证 一般的答题格式是: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有力地证明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就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分析论证过程。论证过程就是指作者在论证某一问题时,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再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在事例论证时,举的是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在道理论证时,是从正面说理还是从反面在说理。
另外,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加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层次的词语。答题的句式一般是“作者先……然后……接着……最后……(其中省略号要补充的内容就是每一段所论述的内容)。
六、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部分就是指作者提出论点或论题的段落,“分析问题”的部分就是指作者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段落,“解决问题”的部分就是指作者得出结论、总结全文的段落。
2、两种类型:
(1)横式结构: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2)纵式结构:①递进式 ②起承转合式
如语段
(五)的第2题考的就是文章的结构,要做对此题,就必须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画分三个部分,然后确定答案即可。
七、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八、议论文中开放性、拓展题解题思路。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第四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2 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3 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 4 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7.比及:等到,等到了。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译时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第五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