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时间:2019-05-15 02: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第一篇: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问:有时,我在语文练习册里能做到课外的文言文,一做到这,我就头疼,怎样才能做到,做这种题时游刃有余?

答:同学,你好!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 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问: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

(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例1】2006福建厦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①②③④[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⑤⑥⑦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⑧字,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无从致书以观(3)弗之怠

(4)家贫无资 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_______ 假:(1)借;(2)宽容;(3)如果,假如;(4)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

解析:第1题考查了词语,既有虚词,也有实词。“以是”是个固定文言词语,翻译为“因此”,其余三个均为实词,要注意和今义区别开。

第2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要善于根据上下文和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一个。 第3题考查了停顿,本题可用意义法区分,A项应在“余”后,C项应在“公”后,D项应在“诵”后,只有B项正确。

第4题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如“走”“稍”“及”等词语。

第5题(1)甲文讲了两个意思:一是借书及时归还,讲信用;二是刻苦学习。C项正符合这两个意思。(2)是对内容的理解,注意两文之间的联系。

答案:1.(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钱财 2.(1)3.B 4.(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5.(1)C(2)欧阳修母亲的做法有益于欧阳修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欧阳修和宋濂学习都刻苦用功,可见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实地演练 例年真题

一、(2006江苏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①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②③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夫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④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自是数年之后()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顾不暇廉耻耳 温故而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二、(2006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媵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3)再适长山朱氏()

(4)往往馕粥不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8题(10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2分)女忘会稽之耻邪?

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开放性试题,注意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实际。

第二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责无旁贷(推卸)严惩不贷(宽恕,饶恕)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第三篇: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2 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 3 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题解题技巧

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

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

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

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

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

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

三、实词的考查:

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 4 具体语境。

2.实词释义方法:

①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②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③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

四、虚词释义:

《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材料

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

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 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

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

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7.比及:等到,等到了。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 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

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译时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

文言文被称为古文翻译,但是我把诗词欣赏也说一下,课本上的诗词要全力去记,每天抽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不要多,去背诵,早读时间认真把课本上的古文先翻译一遍,记字的意思,是动用法,虚词的意思,用法,看一遍,强行记下来,看过一遍后,再看书回忆字义,记不住的,再去看。记住的要记住那些不会的后再去看,多看反复看,最后送你一句话,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加油!

有一个教授写了一篇《乌有先生传》,号称囊括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点。你可以找来看看。我高三的时候,语文老师找来做的,很权威的。

一、高考文言文命题特点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97年15题考了“陛下”“臣”“卿”“朕”,1998年18题考了“有司”“首领”“春秋”等)。02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又有了较大调整,在文言文方面的调整除了赋分增加,主要是把文言句子译文的辨析从阅读题中抽出,由Ⅰ卷移到Ⅱ卷,由选择题变成主观题,直接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增加的2分,就是增加到翻译一项中。

(一)、明确高考文言文试题的特点

纵观近十几年的文言文试题,除了在选材方面注重史传类,文质兼美,命题点多,适合高中生阅读外,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近三年(1999年)以来的文言文试题,题量一般是6道,6道题的测试内容分工明确,基本上是前三题注重测试“言”,后三题注重测试“文”,分数“平分秋色”,各占9分。文言文测试“言文”并重的特点,改变了过去重“言”不重文,实质上仅仅是古汉语测试的不良倾向,对中学文言文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好评。故这一命题特点一直在文言文命题中保留着。2002年虽然有调整,但阅读部分的命题不会出大的变化。2.从测试能力看,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可能考虑到考生答卷的总书记写量和阅卷等多种因素,在题型方面,文言文测试一直采用选择题,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文言文”。而这必须掌一定的文言知识,这是阅读的“阶梯”。因此,从测试能力看,对“言”的重视,实质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即利用有关文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的重视,主要是考文意的理解能力,只有个别题目(一般是最后一道题)考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分别是B级或C级。这就使考生在掌握较扎的文言文知识的前提下,感到文言文试题相对简单,心中有“底”。因而,文言文整体得分情况相对稳定,区分度较好。文言文测试能力的相对稳定,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从答案的编制看,文言文测试是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

“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推断。近几年的文言文选材多出自封建社会官修的所谓“正史”,如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1999年苏琼选自《北齐书〃苏琼传》,1998年李若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等,以上史书都列在“二十四史”中。选文内容或忠孝,或法制,或处事高明,或英勇有智谋,或清正廉洁……这些都是材没有出现过的,其包含着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适合中学生阅读。高考把学生没学过的内容和课内学过的容结合起来,非常巧妙地测试出学生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中的实词“拔、附、乘、龙”和12题中的古词,“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等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不过换了一下语境而已。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推断的题目,如1991年第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意思,如果注意到上文的“贤俊者自可赏爱”,二者是对举比较,则不难据“贤俊”一词推断出“顽鲁”的意思是“愚昧而蠢笨”。

4.文言句子翻译由辨析改为笔译,即由选择题改为语操作题。如前所述,这是2002年将增加的新要求,说其“新”,只是与近十几年的高考相对而言,在1990年以前的高考中,文言文笔译的题目并不少见。增加文言文笔译的好处,一方面体现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另一方面,从测试的目的看,既考了理解文意,又考了语言表达,可以说一举多得,导向良好。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不同的考生,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习惯,自然复习方式也不能强求一律,从教学实践看,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有熟练地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的错误。

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来一篇文言文,通过整读,应能快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读题、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意,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还会混淆是非,如2001年第16题,如果不把握文意,就极易作出错误选择。

二是倒啖甘蔗法。这是根据试题的测试特点,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方法。考生速读了一篇文章,有时受理解能力限制,可能不会迅速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便可试用此法:当考生速读了一段文字,也已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但不判断自己提取的信息是否正确,也可使用此法印证。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题,近年来的考点一般都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前者设问点定在把文中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有怎样的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等。

2.理解词语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如1990年第15题,“上车弗谢而去”中的“谢”,有以下几个义项:

3.A.急欲 B告诉 C.感谢 D.告辞,4.认真细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如前所述,2002年翻译文言句子将在第Ⅱ卷单独设题,文言文翻译的三字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当然是应追求的目标,但这毕竟是对专业翻译的要求。作为高考,应特别注意一个“信”字,即以直译为主,按照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译成现代汉语,只有难以直译或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

用意译(只翻译原文基本意思,不拘于原文词句特点)。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因为,文言文翻译测试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如果重点实、虚词或活用的词语译不出,当然句意的表达要受到损害,这自然要影响得分。如1997年第16题,理解“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一句,就必须注意辨析词是否译出,否则就没法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要灵活运用“留(保留)、补(增补)、删(删除)、换(替换)、调(调整)”等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翻译效率。

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题目,不仅考查考生能不能读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维细致、严密的品质。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对原文细加分析,将选项中的表述与原文一一对照,方可保证没有疏漏。例如,1998年高考第22题: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其他三项BCD都没失误,只有A项“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哀”,原文实际是在李若水“章再上”,而后“乃止”的,并非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这题目的设计,若不细致推究,必然会做出错误判断。

(三)、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文试题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臵。由于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而不可忽视。可以说,一个考生语文试题的总分能否进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Ⅰ卷,而文言文又是第Ⅰ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太多,第Ⅰ卷的分数上去,进入高分段则很难,这是许多考生多年的答卷实践证明了的。而作为选择题的15分文言文题目,如果细心推敲,实际极有希望得满分。那么,解答文言文试题应注意哪些具体问题呢?

1.切忌读不懂原文就急着做题。语文试卷文字多,容量大,除了语言知识运用题,还有阅读、写作等;又加上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处于首场考的地位,因而极易造成考生的紧张心理,致使许多考生在做文言文题目时,读不懂甚至读不完原文就急着做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答好题目是很困难的。所以,考生必须克服心理障碍,安排好时间,一定要读懂读原文再做题,要牢记“磨刀不误砍柴功”,“读”就是磨刀,是“砍柴”的基础。

2.克服轻“敌”麻痹心理。文言文试题选材稳定,题型稳定,测试点稳定,致使许多考生产生错觉,认为文言文题目真的简单,分数唾手可得。其实,高考任何层次、任何测试点的题目既有较易的题,也有较难的题,在轻视不得,麻痹不得。事实上近几年的文言文试题得分率虽然由1997年的0.48到2001年的0.6以上,逐年提高,但从文言文测试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水平看仍不十分理想,所以应指导他们努力做好每一道题,以提高得分率。

3.做书面翻译题除了注意准确体现原文的意思外,还应注意语言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工整、清晰。有的考生或许认为文言文翻译考的是“翻译”,只要意思对即可得分,其他方面“差点”无伤大雅。孰不知每年考生多,阅卷的时间短,考生答卷的整体质量一定会影响阅卷人的印象和情绪,可以肯定地说,如果题目翻译得好,不认真,书写潦草,一定会影响文言文的得分。

4.注意选择题中障碍的设臵。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的编制方面必然也会设臵一些障碍,以检验考生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文言文其实不难、三道选择题、两句翻译。(我们这里是这么考的)

先说选择吧、第一道考实词:四个选项、你把它给你的意思代回原文、看看通不通顺。针对这道题、你就积累诗词吧、除非你的文言文感觉很好。要知道、高考语文所考的内容一定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就比如他可能在背诵默写篇目范围外的一些课文中的不经意间的一个位置挑出一个实词考你什么苏武传、什么陈情表、什么孔雀东南飞(偏义副词什么的)。记住、他不会考你不知道的、就算有不知道的、剩下的三个你一定学过、只不过可能你没印象而已。第二道考的就是挑事件、就比如什么“直接表现XXX骁勇善战的是”“表现XXX怎样怎样性格的是”等等。这个就看你的理解能力了、不过这个不难真的、只要你文言文不算很差、就应该能选对。

第三道也是找事(理解题)。这个题就是看你对全文事件的理解了、他可能把时间或地点或人物悄悄给你换了什么的、这个你只要仔细一点就可以不错。【选择题的正答率就是题海战术虐出来的(把感觉虐出来、最后生成条件反射)】 最后就是翻译了、翻译吧...翻译有翻译的采分点、采分点对了、句子大体上没有什么毛病就可以得满了。关于翻译、我建议你没必要玩题海、首先把课本上的实词弄会、然后你在做文言文的时候、千万别做完就完了、一篇文言文、5道题、但是重要的却不是题答得对不对、而是文言文本身、它的用处还是很大的、你不能局限于这篇文言文考的翻译我会了就完了、要是下次还是这篇文言文、但是翻译换成别的句子、你就好傻眼了、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把做过的文言文拿出来翻译(翻译有用的、什么介绍他小时候家里怎样就不用了、翻译内些跟传主关系较大的语言、行为什么的)。我还是内句话、他不会考你没学过的、都是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

下载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练习

    课外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练习一、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世说新语》比较阅读文言文

    一.比较阅读文言文《童趣》和《咏雪》: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文言文比较阅读五篇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浅析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

    浅析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技巧与方法【摘要】选择题是高考理科综合卷生物部分的必考题,而且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来说属于风险较大的题,既容易得分也容易丢分,所以提高考生做选择......

    高中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作文)

    作文题 作文占据60分,写得好语文成绩突飞猛进,写得差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的提高,同学么写了这么多年的作文,但肯定没仔细研究过作文的得分档次,哪些错误我们绝不能犯等问题。今天我......

    文言文断句方法

    文言文断句方法一、文言文断句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3、寻找标志,辅助断句。二、文言文断句标志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在阅读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