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
《风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学常识。2、掌握生字新词。
3、整体感悟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把握课文脉络。学习重难点:
1、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能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心情。知识链接: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为什么叫 “鲁迅”呢?原由有三:“
1、母亲姓鲁;
2、周鲁是同姓之国;
3、兼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学习过程:
一、常识、背景及生字。
1、文学常识填空:(学法:阅读知识链接,查阅相关资料。)
《风筝》选自,作者,原名,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一生著作很多,其中有小说集、、杂文集、、、、散文诗集、散文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2、了解写作背景:(学法:查阅相关资料)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这一天恰逢旧历年正月初一。后来由着这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3、读准字音(学法:先做,然后借助书本及工具书纠错,再强化记忆。)
丫杈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虐杀
宽恕
苦心孤诣 伶仃 模样 惩罚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其中“风筝”在课文中起着
作用。
2、通读课文,文章分几个部分,并说出每层表达的意义?(学法:先读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小展示)
三、当堂训练:
做《优化》56页1---3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能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感情观,感悟亲情的意义。学习重难点:
1、理解鲁迅的自省精神
2、正确看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知识链接: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渲染、以小见大等。
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 《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 “故乡的榕树”为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质疑、讨论、答疑 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学法引导:
1、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回忆的精神虐杀一幕,理解悲哀之情。
2、作者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结合下文的故事来回答,要仔细研读文本。)
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2、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学法引导:找出描写小兄弟对风筝着迷的情状的语句)
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学法引导:把“我”分为明理之前的“我”和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学法引导:朗读体会;调动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
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要学会把它化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在鲁迅先生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么样才是对的?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学法引导:从正面思考,鲁迅先生正面的主张是什么?)
二、纵观全文: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学法指导:用词语或短语概括)本文表现了的中心是什么?
三、当堂训练:完成课后习题三。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质疑的学习习惯。
2、积累鲁迅的更多知识。学习重难点:
1、培养质疑的习惯。
2、培养信息搜集整理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你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学法指导:可从文章词语、句子、内容、主旨等提出。)
二、拓展延伸:搜集整理记录鲁迅先生的其他相关知识。(学法指导:查阅有关资料,积累交流。)
三、当堂训练:完成优化56页12---15题。
第二篇: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教学重点
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教学难点: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一、精彩导入(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5分钟)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学法指导:回忆所学知识,查阅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生字词,并标上小节数。然后写出下列划线字的读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宿儒()渊博()鼎沸()珊瑚()锡箔()倜傥()脑髓()蝉蜕()盔甲()攒()东方朔()敛()
3、读后感知:课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习时间:10分钟)
三、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全文,感知结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你找出它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并说说哪一段又是过渡段?由此归纳出结构划分的方法。
(学习时间:5分钟)
2、赏析课文,思考:(学习时间:十分钟)
(1)作者为什么喜欢百草园?(学法指导: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2)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学法指导:自读第一部分,归纳所写内容。)
(3)百草园中有哪些景物?(学法指导:找出相应段落,把景物用横线标出来。)(4)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学法指导:从写景的角度、顺序、修辞、词语等多方面考虑。)
四、交流展示:(十分钟)
五、当堂检测: 听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学习课文3---9自然段,精读雪地捕鸟段落。
一、复习回顾,导入:
二、自主学习:
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学习时间:8分钟)
三、合作探究: 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学习时间:10分钟)
1、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学法指导:回顾所学知识,联系课文。)
2、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学法指导:用横线标出,再联系生活经验。)
3、“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4、“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四、交流展示:(15分钟)
五、当堂检测仿写:(10分钟)
模仿第二小节,描写春天美丽的校园。(方法指导:按一定的顺序,采用相应的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目标导航: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讨论文章的主题。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因而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探究:(学习时间:10分钟)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三味书屋的环境如何?试用自己的话有层次的描述出来。
2、本文作者选取了三味书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真实再现了三味书屋怎样的生活?
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鲁迅对老师及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如何?
4、鲁迅的童年学习生活与你的小学时期甚至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何相似之处吗?
5、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和老师?
三、交流展示:(10分钟)
四、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10分钟)
五、当堂检测:做《优化》上相关习题。(10分钟)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标题的双关含义,掌握拟题技巧;把握行文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知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习插叙手法在记叙中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还要让学生在读中认识到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使自己真正的成熟起来。【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伏笔在文中的运用。
2、感受父亲的情,理解父亲的深情是怎样影响着“我”的成长的。【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2、感知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结构特色。整体感知
本文是从《城南旧事》中节选,小说展示的基本是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这一部分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学法点拨
小说展示的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轨迹,节选的部分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学习课文要留意现实与回忆的转换,了解插叙的技巧。
要加强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体味文章情感。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感情。
一、精彩导入:(5分钟)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读准下面加横线字的读音:
肿胀()叮嘱()骊歌()廊堆()徘徊()(学习时间:5分钟)
三、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学习时间:15分钟)
1、课文写了哪些生活片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的事?请理清课文脉络。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展示交流:(15分钟)
五、当堂检测:(5分钟)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目标导航:
寻找课文中的美点。
一、默读课文,揣摩人物美:(15分钟)
(一)爸爸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表达了爸爸对女儿怎样的感情?
3、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二)、英子
1、”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归纳一下“我”成长的历程:
二、跳读课文,品味情感美:(10分钟)5
1.《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最打动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2.细细品读,文中写到的感情具体讲有哪几种?结合精彩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选择两个精彩语段全班齐读,教师辅导朗读,体会感悟其间蕴涵的真挚情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很近,读后确能引发切身之感,心有所动。学生谈感要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曾经的学校、老师、同学,能谈出真情实感。
3.《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如此丰富、真挚的感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比如:爸爸先打英子后送夹袄一事表现出爸爸对女儿那份独特的爱:既严厉又慈祥。
借助“花儿”来表现。如:毕业典礼上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儿无声地诉说着爸爸的爱和期待。
通过人物对话、人物动作来表现。比如写妈妈的眼睛红肿着,暗示爸爸病情严重,生命垂危,妈妈为此深切悲痛。
通过抒情语段来表现。
正因为借助上述种种手段来表现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真情,感情表露含蓄深沉,分外动人。
三、回读课文,体会语言美: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风格特色,探讨后明确:语言质朴淡雅,蕴含真情;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包含深情或含义深刻的语句。
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10分钟)
四、拓展延伸,表述看法:(8分钟)父爱如山,让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
请你仿照此句,用比喻的方式写出你对父爱的感觉。
五、作业(2分钟)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第三篇: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中心学校八年级政治下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教学案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正确行使权利
学习重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学习难点:在行使权利时,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完成下列“我的合作探究”
1、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确认的-------------
(3)公民怎样正确行使权利?
(4)材料P8★上述材料涉及主人公的哪些权利?
★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
★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5)材料P9★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
★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
★ 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
2、我的疑问。就本节学习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
二、展示运用
P12页材料 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并回答问题。(1)老吴实施上述行为法律上允许?
(2)小辛的父母有没有经营权?
(3)取得合法经营权的法宝程序?
三、我的练习提高:
(1)必做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有()①四项基本原则 ②文化教育权 ③人身自由权 ④宗教信仰自由 ⑤政治权利和自由 ⑥社会经济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2.下面两幅漫画中的行为人都侵犯了公民的___权利()
A.平等 B.政治 C.人格 D.社会经济
3.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A.确认书 B.确认书和保护书 C.保护书 D.保护书和思想基础,4.在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要受到法律的限制,表现在()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来侮辱、诽谤他人
②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③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教唆、煽动他人实施破坏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5.我国公民在行使权利时()①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④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采用合法的方式,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风筝在空中的自由,靠线的束缚而获得,一旦系着的线断了,风筝就会落地。这一事例告诉我们()A.真正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B.自律是对自由的否定
C.公民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D.公民没有任何自由
7.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必须依法进行,不得()①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②破坏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③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 ④按照集会游行示威法规定的程序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A.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B.国家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C.社会成员道德水平的提高 D.依法治国的贯彻和实施
9.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这一规定,体现了()①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②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具有立法保障 ③我国法律制裁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④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具有司法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2)、选做题 :
主某和李某是楼上楼下的邻居,楼上王某的卫生间从去年起就漏水,楼下李某经常上去找王某:“我们家卫生间要打伞了!你们赶紧找人修一修吧!”可李某却说:“我们家又不打伞!你们找房管局去吧!”僵持了许久,楼下的李某自己去买了厕所用具,要求楼上王某换上,可王某就是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的家修不修是自己的权利,别人管不着。他给楼下邻居造成的不便,却不考虑。
(1)王某的说法是否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2)请你给楼下李某出个主意,解决他遇到的麻烦。
(3)上述材料对你有何启示?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风筝》学案语文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新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作者简介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预习检查
1、丫杈hà
憔悴qiáuì
模样ú
嫌恶xián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â
惩罚hãng
虐杀nûâ
宽恕shù
苦心孤诣ì
堕duî
蜈蚣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î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3.多音字:
shí什物
ï
劳模
什
模
shãn什么
ú
模样
4、理解词义:
四、阅读文,整体感知
1、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
——是本文的线索,将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的主要内容。(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第二时
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
精读文,深入探究
(一)、研习第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而这样的“春天”离作者已经很久远了。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习第三、四自然段
1、“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不爱且嫌恶,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作者毁坏弟弟风筝时那无情的表现,内含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绝望
(三)、研习第五——十一自然段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毁坏弟弟的风筝是错误的,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我”无情地毁坏了弟弟酷爱的风筝,对弟弟心灵造成了伤害。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做了错事后沉重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深深后悔和自责的情感。、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讨他(弟弟)宽恕”。当面讨弟弟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
6、“我”向弟弟讨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弟弟受辱而全然忘却,这使得作者想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受到黑暗的反动派的迫害而精神麻木,不知道振作反抗,这不能不让作者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作才弃医从文)
(四)、研习第十二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方面,“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这让作者感到“悲哀”;另一方面,“我”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2、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因为春天会让作者望见风筝,会让他产生忏悔和自责的悲伤心情,这样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
3、“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有什么其他含义?——用双关手法,说明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正给老百姓无情的迫害。
文总结、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敢于自省。
本文通过对作者毁坏弟弟风筝并恳求宽恕的事情的叙述,表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和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
板书:
风筝
鲁迅
我 弟
无情毁坏
幼稚纯真
浓浓亲情
自责反省
全然忘却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002
赐山中学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执笔:授课:编号:002 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忆读书 目标:
1,了解文章体裁,把握课文记叙的内容要点,理清记叙的顺序。2,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旨。
3,品味精彩的动词,感悟精彩的句子。一 抽测(C类学生展示)
1,词语解释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挂念、惦记。
(2):形容某处景色或某件作品打动人,使人心神为之移动。(3):为人处世的道理。(4):没有一点趣味。
(5):比喻堆砌词藻、内容空乏的文章。(6):好像失去了什么。2,阅读(A类学生展示)移位鲁迅说:“只看一个人得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1)“蜜蜂采蜜”比喻:
(2)“叮在一处”比喻:
(3)这段话告诉我们: 二独学
1选择题(B类学生展示)
(1)选择与下列人物相关的事件: 挥泪斩马谡()醉打蒋门神()
A 孙悟空B孔明C 林冲D 武松(2)冰心的代表诗集是()A 《繁星》《南归》B 《繁星》《同情》 C 《繁星》《春水》D《往事》《春水》(3)下面属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
A 关羽 武松B诸葛亮 林冲C 关羽刘备D 林教头 关羽(4)《聊斋志异》是()
A 寓言故事B文言长篇小说C 文言短片小说集 2 读书笔记整理(A 类学生展示)精妙的词语积累:
精美的句子积累:
名言警句积累:
你知道的“读书”的名人名句:
注:每小组分别派学习组长为别的小组评判展示的正误。三对学、群学。
1,文章开头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该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3,结尾九个字是冰心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该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重点介绍哪三个字?结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布局全篇的?
4文中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的哪些书?作者认为怎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
5文章大部分内容写“好”,因为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A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罗贯中。
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B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官逼民反”的长篇小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有林冲、A、《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鲁智深。
B、《水浒传》让作者C《茶花女》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大仲马。
C、《红楼梦》让作者5,选词填空
D、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下去,E、《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
四班内展示
1,第一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第一题
第二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第二题
第三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第三题
第四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第四题
第五、六小组各派一名同学展示第五题
五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笸箩(po)天罡(gang)怒发冲冠(guan)
B 勉强(qiang)崇拜(cong)朦朦胧胧(nong)
C 悬念(xuan)无聊(liao)无病而呻(sheng)
D 堆砌(qi)挑剔(ti)索然无味(su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A 烦琐B 遗事C 催促D 栩栩如生E 人情事故 F 兴亡盛衰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B “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这句话运用了引用。
C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用了夸张。
D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用了排比和反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竟然当然居然)越看越懂,(虽然仍然竟然)字音都读得不对。6,主旨概括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和多年来的积累的宝贵经验,旨在勉励广大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