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学基础(共)
地质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3.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风化作用受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4.承压水——处于地下水面以下,储存于任意两个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饱和水。5.间冰期——介于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时期。
6.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两翼地层较年轻的褶皱。7.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8.变质作用——当岩石形成以后由于环境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改变,在不发生整体熔融和溶解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的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9.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且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这些平面称为解理面。
10.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11.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至上地幔上部的圈层(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12.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13.海进——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14.荒漠化——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荒漠环境向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延伸或侵入的过程。
15.侵蚀基准面——具有某一特定高程,控制某一河段或全河的纵向侵蚀过程的水平面。河流下切到该水平面以后将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下切到该平面以下。
16.重力异常——由于地面起伏和地球物质密度不均匀以及结构差异等原因使实测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符的现象称为重力异常。
17.潮汐——海面周期性的升降或涨落现象。
18.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岩石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
19.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
20.节理——破裂面两侧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
二.填空题
1.地球外部圈层分为 大气圈、水圈 和 生物圈。
2.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要的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冰期、第四纪冰期。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气候、岩石成分、岩石结构构造 等。
4.根据板块边界,可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5.中心式喷发按照喷发的激烈程度又可分为: 宁静式、爆烈式 和 中间过渡式 三种。6.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海浪、潮汐、洋流 和 浊流 等。
7.沉积岩按成因及结构可以分为 陆源碎屑岩、粘土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其它内源岩。
8.海底表面形态分为:
大陆边缘、洋盆
、洋脊。
9.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 莫霍面。10.按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湖泊可以分为: 外流湖、内陆湖、。
11.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将其划分为 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 和 流动作用 四种类型。
12.风化壳具有垂直分带性,自下而上,大致可以分为 基岩、残积层、粘土层、红土层。
13.我国有三大主要成煤时期,它们分别是: 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
14.成岩作用主要包括 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四种方式。15.地层与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可以分为: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16.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三种类型。
三.单项选择
1.下列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D)。
A.滑石 B.方解石 C.长石 D.石英 2.沉积岩中最特征、最基本的沉积构造是(A)。
A.层理 B.层面 C.结核 D.化石 3.滑坡属于重力地质作用中的(C)。
A.崩塌作用 B.潜移作用 C.滑动作用 D.流动作用
4.由于昼夜、季节温差变化,岩石反复遭受膨胀和收缩发生的风化作用是(A)。
A.剥离作用 B.潮解作用 C.卸载作用 D.冰劈作用 5.在岩浆岩的分类中,玄武岩属于(B)。
A.超基性岩 B.基性岩 C.中性岩 D.酸性岩 6.寒武纪是(A)。
A.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B.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C.元古代的第一个纪 D.中生代的第一个纪 7.冲积物的特征不包括(D)。
A.良好的分选性 B.较高的磨圆度 C.清晰地层理 D.较差的磨圆度
8.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育一古风化壳,且下面一套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面一套地层无变形,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应是(A)。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
9.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称为外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下列选项中属于内能的是(D)。
A.太阳辐射能
B.日月引力能 C.生物能 D.结晶能与化学能
10.(B)是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A.包气带水
B.潜水 C.承压水 D.毛细水 11.按照解理发育的程度,石英属于(D)。
A.极完全解理 B.完全解理 C.不完全解理 D.极不完全解理 12.T1所表示的年代地层单位为(D)。
A.晚三叠世 B.早二叠世 C.晚二叠世 D.早三叠世
13.在下列由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地貌形态中,较易形成河流冲积物二元结构的是(C)。A.边滩 B.心滩 C.河漫滩 D.三角洲 14.羊背石是下列哪种地质作用产物(D)。
A.风化作用 B.河流侧蚀作用 C.海水的剥蚀作用 D.冰川刨蚀作用 15.岩层的产状一般记录为(C)。
A.倾向∠走向 B.走向∠倾角 C.倾向∠倾角 D.倾角∠倾向 16.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C)。
A.动力变质作用 B.混合岩化作用 C.接触变质作用 D.区域变质作用
五.简答题
1.简述风积物的特点。
答:风成沙的分选性较好,沙粒均匀,圆度和球度较高,表面常有一些相互撞击而形成的麻坑,常堆积成沙丘和沙垅等地形,沙层常形成高角度的斜交层理,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风积物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沉积物。
2.简述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
答;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3.在野外条件下,如何识别断层?
答:1)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断层面和断层带是断层存在的直接证据,可通过断层面(带)上遗留的断层擦痕、断层滑面(镜面)、阶步、断层构造岩、构造透镜体等痕迹来判别断层的存在和确定断层的性质。
2)岩层上的标志。断层活动常常导致岩错断、造成岩层的不连续、重复或缺失、加厚或变薄、岩层产状的变化等。因此,可通过这些现象来判别断层的存在和确定断层的性质。
3)断层两侧伴生的构造标志。如断层伴生的褶皱、节理等构造,亦可作为断层存在的证据,并可以此判别断层的力学性质和两盘的移动方向。
4)其它间接标志。由于断层活动改变了近地表岩层的状况,从而影响了断层所在区域的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因此可利用这些特征间接判断断层的存在。如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脉的错开或中断、断层谷、断陷湖、断层泉、火山分布和植被分带等均是类别断层存在的间接证据。
4.变质岩的主要显著特征是什么?特有矿物是?
答:变质岩最主要的特征是:1)岩石重结晶明显;2)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构造。
变质岩特有的矿物有: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
六.论述题
1.试述节理的分类和研究节理的意义。
答:节理的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节理可分为非构造节理(主要是指岩石在成岩的过程中形成的原生节理)和构造结理(指在构造运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于岩石中的节理)。
2)按节理与其所在岩层或其它构造的几何关系:(1)按其与所在岩层的产状关系,节理可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和斜向节理;(2)按节理的走向与所在褶曲枢纽的关系,节理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
3)按节理的力学成因:节理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研究节理的意义:
研究节理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研究节理的分布、性质和组合情况,有助于推断区域性应力场的特点和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造的相互关系。其次,研究节理有很大实际意义。有些节理,主要是张节理常提供岩浆活动侵入的通道,并控制矿体的形成和分布;富含张节理的岩石,对于地下水的运动和富集有密切关系,有时构成地下水的含水层。此外,节理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空间产出状态、力学性质、闭合程度等严格控制了岩体的结构、力学性质和岩石质量等级,不但是影响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对区域地貌的发育、形态等有深刻的影响。2.试述滨海的环境分带及沉积特征。
答:滨海区环境为发育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的及其临近地带的狭长滨海区,以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占主要地位。可以分为潮上带(高潮面以上)、潮间带(高潮面与低潮面之间)和潮下带(低潮面以下)三个带。滨海环境下的沉积机理及沉积物的特征十分复杂,在陆源碎屑供应较多的情况下,沉积物以碎屑物如砾石、砂等为主,由于海水时进时退,波浪作用强且反复进行,所以磨圆度和分选性好,常具有交错层、波痕、干裂等,多含破碎的海生动物贝壳。当有适量陆源碎屑供应时,在滨海区常形成大体与海岸平行的倾斜非常平缓的地区——潮坪。在此地区,一方面陆源物质从陆向海运移,另一方面浅海及潮下物质从海向陆运移,形成的复杂的沉积分异方式。总的来说,在潮上带,主要沉积以泥质为主的细粒为物质;在潮间带,则以泥沙混合物沉积为主;在潮下带,则以砂质沉积为主。
第二篇:《地质学基础》论述题
《地质学基础》论述题
1、阐述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和主要的思想理论。(14分)
2、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和主要思想理论及其主要贡献。(14分)
3、试述如何识别沉积岩和火成岩及其主要岩石类型?(15分)
1、答:大洋中脊实地勘测,据,使大陆漂移说复活。1967年,摩根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总之,板块构造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和延伸,而从海底扩张到板块构造又促进了大陆漂移的复活。(5’)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思想:板块构造说认为,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一个整体,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其次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岩石圈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样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作为岩石圈活动带的板块边界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从开始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线。(5)’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学理论的贡献:板块构造学说对各种地质现象,如:现代地槽、造山作用、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蛇绿套岩、双变质带、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都有合理的解释。(4’)
3、答:1.可以根据其地质产状进行识别,也就是根据其成因区别,一般认为火成岩是由于岩浆作用形成的,包括侵入作用形成的侵入岩和岩浆喷出作用形成的火山岩以及界于两者之间的次火山岩。而沉积岩是由于先形成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最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4分)
2.可以从其结构、构造上进行区分:火成岩可以有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等,而沉积岩一般可以看到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等。火成岩构造可以看到有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等,而沉积岩有层状构造、示顶构造(如波痕、泥裂等)、生物遗迹构造等。(5分)
3.火成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脉岩等,而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有沉积岩按成因及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碎屑岩类、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类。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
碎屑岩类,主要包括沉积碎屑岩类和火山碎屑两个亚类。按颗粒大小沉积碎屑岩进一步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据火山碎屑粒度,火山碎屑岩大体可以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主要包括铝、铁、锰质岩类,硅、磷质盐类,碳酸盐岩类,蒸发盐岩类和可燃有机岩类。
特殊沉积岩类有风暴岩和浊积岩等类型。(6分)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习题(定稿)
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岩石圈;
2、解理;
3、岩浆作用;
4、三角洲;
5、变质作用;
6、地层层序律;
7、地震烈度;
8、产状;
9、矿石品位;
10、地质环境;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3、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
A.侵蚀作用;B.刨蚀作用;C.溶蚀作用;D.潜蚀作用
4、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A.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B.河流的沉积作用及河流袭夺所形成; C.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向源侵蚀所形成;
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5、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6、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7、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9、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0、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和 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岩浆岩分为、和
三大类。
5、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6、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9、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 三种。
10、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和
三种类型。
四、简答题(前两题每题6分,后两题每题9分,共30分)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2、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 地质学基础
绪 论
一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表面形态 高低不平65%陆地在北半球(陆半球)35% 南半球(水半球)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大地水准面)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 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 山地 丘陵平原 高原 盆地 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 海洋 :洋 海 陆间海 陆缘海 洋(中)脊、洋隆 海岭 大洋盆地 海山 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物理性质 密度及变化 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 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 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 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先对高差200以下平原:面积广。坡度平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 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 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
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磁倾角 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短期变化 磁暴 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
主要在地球表层
岩浆岩中
6地热 来源放射能
重力能 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
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 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 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 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 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 地壳(结构)地幔(俩面之间)地核 范围,特点等 外圈 大气圈(结构)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生物圈
内圈结构 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 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 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作用 概念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 地震。外动力地质作用(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风化 河流。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褶皱 扩张 变形。构造运动:现代、新、古 地震 类型 参数 地震带 3岩浆作用 概念 特点 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挥发组分 温度:无法直接测量 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 火山灰 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 侵入作用 岩床 岩盖 岩盆 岩基 岩株 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 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 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 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 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