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学基础简答题
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勘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2简述地球内部的主要圈层,分界面的名称和所在深度:地球内部圈层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平均深度33千米)和古登堡面(平均深度2898千米)。
3详见书上15页表格。
4简述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内容:肉眼鉴定矿物主要是根据矿物的颜色、光泽、条痕、解理、硬度的特点来进行鉴定工作,所需的简易工具:小刀、放大镜、磁铁、瓷板。5岩浆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包括哪些?简述鲍文反应系列。长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六种。鲍文反应系列是指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6.全球地震大多集中在那三个地震活动带上?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7.何为地质作用?简要说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和区别。
引起地球(或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类型: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根据动力及作用方式分: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质作用。按作用方式分: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8.什么叫变质作用?可分为那几种作用形式? 指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过程中,使原来的沉积岩,岩浆岩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的变化。分为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9.什么叫岩浆作用?可分为那几种作用形式?全世界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那几个带上? 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分为浸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尼火山带,洋脊火山带,大陆裂谷火山带。10.依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及岩浆岩产出的部位,简述岩浆岩的简单分类。详见书上96页。
11简要说明三大岩石演变关系及之间差别
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12说明碎屑物质在机械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化学性质不稳定和质软的碎屑越来越少,碎屑粒度越来越小,圆度越来越好,分选也越来越好。
13什么叫风化壳,风化壳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影响风化壳形成的外因很多。首先是大地构造单元。其次是生物气候条件,再次是时间因素。14化学风化有哪些作用方式
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15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
16简述海蚀槽,海蚀崖,波切台地,波筑台地的形成过程
海蚀槽是在海浪和潮汐破坏下,在岸壁基部海浪到达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海蚀崖是海蚀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形成的陡峭崖壁。波切平台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波筑台地是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的一侧沉积下来形成。17论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形成经过的四个阶段:母岩的破坏阶段、搬运作用阶段、沉积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
18论述沉积岩的分类
一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二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三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
19简述内碎屑,鲕粒的成因
内碎屑是水盆地内已沉积的弱固结碳酸盐沉积物经流水或波浪冲刷搅动成碎泥块原地堆积或近距离搬运,沉积而成。20论述沉积岩结构,成因分类 21简要说明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是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颗粒的大小、密度、形状、矿物成分进行分异的作用。
22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包括几种?生物碎屑,鲕粒,和造礁生物各属于哪种组分?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包括粒屑组分,晶粒组分,生物格架组分。分别属于粒屑组分,粒屑组分,生物格架组分。
23沉积相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
24简述河流沉积相的主要特征,以及河流相的划分。
岩石组合,结构,沉积结构,生物化石,横向和垂向变化,相组合。河流相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25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三角洲亚相和微相类型。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微相、沼泽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前三角洲亚相 26.简述淡水湖泊碎屑沉积物的特点。
由湖盆边缘向中心依次为滨湖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27.什么样的化石叫标准化石?
指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
28.说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包括那几个纪?并写出相应地层的代号。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二叠纪P。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T、侏罗纪J、白垩纪K。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R、第四纪Q.29.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有哪些?
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间带。
30.简述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1.岩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2.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变化而变化的,当地面坡度相同时,厚度大的岩层露头宽度就宽;岩层厚度相同时,坡度越缓,露头宽度越宽。
第二篇:工程地质学简答题
简答题
一、矿物和岩石
1.隐晶质和玻璃质在本质上和现象上有何区别?
本质上,玻璃质是非晶体,隐晶质是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观察的晶体。现象上来说,具隐晶质结构的岩石没有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脆性程度低,有韧性,常具有瓷状断口
2.岩浆岩的构造有哪些?1.块状构造 2.流纹构造 3.气孔状构造 4.杏仁状构造
3.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沉积成岩作用、岩浆成岩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变质成岩作用、花岗岩化作用
4.变质作用类型有哪些?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二、地质构造
1.褶曲要素有哪些?1.核部2.翼部3.轴面4.轴线5.枢纽6.脊线7.槽线
2.节理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方位 2.间距 3.延续性 4.张开度 5.结构面侧壁粗糙度 6.结构面风化程度 7.被充填情况 8.渗流情况 9.结构面组数 10.块体大小
3.断层要素有哪些?断层面(带)、断盘、断距、断层线
4.写出地质年代表中代,纪的名称和符号.新生代(Ks):第四纪(Q)第三极(R);中生代(Ms):白垩纪(K)侏罗纪(J)三叠纪(T);古生代(Ps):二叠纪(P)石炭纪(C)泥盆纪(D)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Є)
三、水的地质作用
1.地表流水地质作用的类型和产物有哪些?
(1)淋滤作用及残积层(Qel)(2)洗刷作用及坡积层(Qdl)(3)冲刷作用及洪积层(Qpl)
2.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1)侵蚀阶地,也称基岩阶地(2)基座阶地(3)冲积阶地
3.地下水在岩,土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气态固态 液态(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重力水)
4.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类型有哪些?(1)溶出侵蚀(2)碳酸侵蚀(3)硫酸盐侵蚀(4)一般酸性侵蚀
(5)镁盐侵蚀
四、岩石工程性质和岩体
1.对岩石工程性质进行评述,应评述哪些内容?
物理性质:1密度和重度2颗粒密度和比重3孔隙度与裂隙率4孔隙比
水理性质:1吸水性2透水性3软化性4抗冻性5可溶性6膨胀性7崩解性
力学性质:1抗压强度2抗拉强度3抗剪强度4点荷载强度5回弹强度6变形模量及弹性模量7泊松比 风化作用:1物理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
2.防止岩石风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向岩石孔隙、裂隙灌注各种浆液,提高岩石整体性和强度,增强岩石抗风化能力;
2在岩石表面喷抹水泥砂浆、沥青、或石灰水泥砂浆,防止空气、水分与岩石接触或渗入其中。
3.举例说明结构面按成因分类.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
1、原生结构面:指岩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结构面。如层理、层面、软弱夹层等。
2、构造结构面:指地壳运动引起岩石变形破坏,形成的破裂面。如构造节理、劈理、断层等。
3、次生结构面:指地表浅层因风化、卸荷、爆破、剥蚀等作用形成的不连续界面。如风化节理、卸荷节理、爆破节理、溶蚀节理、泥化夹层、不整合接触面等。
4.影响岩体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1)节理发育程度(2)结构面组合特征(3)岩性特征
(4)地下水发育请况(5)软弱夹层发育特征(6)人为因素
五、不良地质
1.滑坡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其形态特征和结构比较完备,是识别和判断滑坡的重要标志。滑坡形态特征有:1.滑坡体 2.滑动面(滑动带)3.滑坡床 4.滑坡周界 5.滑坡后壁 6.滑坡台阶 7.封闭洼地 8.滑坡舌 9.滑坡裂缝 10.主滑线(滑坡主轴)
2.崩塌的常见防治措施有哪些?1.绕避 2.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彼 3.修筑拦挡建筑物(1).遮挡建筑物
(2).拦截建筑物 4.清除危岩 5.做好排水工程
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1.丰富松散的固体物质 2.陡峭的地形 3.充足的水源
4.岩溶地区常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绕避、挖填、跨盖、灌注、排导、打桩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习题(定稿)
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岩石圈;
2、解理;
3、岩浆作用;
4、三角洲;
5、变质作用;
6、地层层序律;
7、地震烈度;
8、产状;
9、矿石品位;
10、地质环境;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3、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
A.侵蚀作用;B.刨蚀作用;C.溶蚀作用;D.潜蚀作用
4、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A.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B.河流的沉积作用及河流袭夺所形成; C.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向源侵蚀所形成;
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5、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6、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7、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9、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0、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和 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岩浆岩分为、和
三大类。
5、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6、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9、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 三种。
10、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和
三种类型。
四、简答题(前两题每题6分,后两题每题9分,共30分)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2、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 地质学基础
绪 论
一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表面形态 高低不平65%陆地在北半球(陆半球)35% 南半球(水半球)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大地水准面)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 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 山地 丘陵平原 高原 盆地 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 海洋 :洋 海 陆间海 陆缘海 洋(中)脊、洋隆 海岭 大洋盆地 海山 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物理性质 密度及变化 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 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 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 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先对高差200以下平原:面积广。坡度平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 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 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
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磁倾角 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短期变化 磁暴 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
主要在地球表层
岩浆岩中
6地热 来源放射能
重力能 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
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 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 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 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 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 地壳(结构)地幔(俩面之间)地核 范围,特点等 外圈 大气圈(结构)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生物圈
内圈结构 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 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 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作用 概念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 地震。外动力地质作用(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风化 河流。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褶皱 扩张 变形。构造运动:现代、新、古 地震 类型 参数 地震带 3岩浆作用 概念 特点 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挥发组分 温度:无法直接测量 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 火山灰 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 侵入作用 岩床 岩盖 岩盆 岩基 岩株 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 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 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 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 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质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岩石圈
第一节 岩石圈的表面形态
二.洋底地形
(一)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相连接的过渡地带,称大陆边缘。
1.大陆架(陆棚)是指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小于0.3°,平均深度小于130m。
2.大陆坡 大陆架外坡度明显变陡的斜坡地带,坡度平均约4°最陡可超过20°,下界平均水深约2000m,平均宽度30km,最宽可超过100km。大陆坡上常发育有海底峡谷(谷壁陡峭,剖面形态呈“v”字形)。
3.大陆基(大陆裙)是介于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坡地带,下界水深约4000m,宽度几百公里,坡度一般小于1°。(*在海沟发育的地区没有这一地形单元)
4.海沟和岛弧 大洋盆地边缘深度超过6000m的带状凹地,称为海沟。宽度仅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长度最大可达几千公里。
太平洋西北侧的海沟多呈弧形,沿其凸出的一侧排列着大小岛屿,称为岛弧(多为火山 岩)。
(二)洋盆
洋盆是指位于海沟与洋脊之间辽阔而平坦的洼地,一般深度4000-5000m。可进一步分为洋底丘陵、洋底平原、海山。
(三)洋脊 ` 贯穿于洋盆中央或一侧、延伸几万公里的洋底山脉,称洋脊。
第二节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一.岩石圈的化学成分
地壳元素的平均重量百分含量称克拉克值。(地壳的元素丰度)
1.元素在地壳、上地幔和地球中的分布相差十分悬殊,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种元素合计占地壳总质量的99%。
2.Al、Na、K三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最高,但在上地幔和地球中的丰度显著降低,而Fe、Mg的丰度却显著增高。
二.矿物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是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三.岩石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由岩石圈中、下部以及软流圈中的熔融岩浆上升到浅处或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冷凝形成的称为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等。涌出地面冷凝而形成的称为喷出岩或火山岩,主要有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等。组成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和云母。
沉积岩是在表生条件下由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后被埋藏在一定深度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等几大类。主要组成矿物有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一些矿物或岩石的碎屑。含有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化石是沉积岩最突出的特点。
变质岩是由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受地质环境(温度、压力和高温热液等)变化而使原岩的结构与成分被改造而重新形成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和区域变质岩。
第三节 岩石圈的构造
一.现代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是划分现代板块的首要标志。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带
世界地震分布图(震源深度0~700公里,记录时限6年)
(据Physical Geology,2001版)
据此全球可划分为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世界板块划分(引自金性春,1984)
1-洋脊;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
二.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型板块边界类型
洋脊轴两侧的板块作相背运动,板块被拉开,软流圈中的高温熔融岩浆顺裂隙上涌,凝结在滑移的板块后缘上,成为最新的洋底岩石圈。
2.汇聚型板块边界类型
(1)俯冲边界 一侧板块向下俯冲并斜插入软流圈,另一板块则仰冲并叠覆其俯冲边缘之上。二者间在地貌上形成海沟、岛弧或大陆边缘山系。(例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板块之间)(2)碰撞边界 两板块相对运动,前缘有洋壳的边缘下插,造成二者的陆壳碰撞接触,形成地缝合线。(欧亚板块南缘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板块西段)
3.平错型板块边界类型 两板块相互平行边界滑错,不造成新的山脉和海沟,地质构造上表现为转换断层或大型走滑断层。
**思考题 简述板块边界类型及其地貌特征。
第四节 地质作用的概念
一.一般概念
由自然动力引起岩石圈或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按地质动力来源分为作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地热能、重力能和旋转能。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1.地壳运动 主要是指岩石圈的机械运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降与上隆;岩层的断裂和褶皱等。
2.地震作用 地震是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造成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引起的一种现象,是由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地面快速颤动的作用。
3.岩浆作用 是指软流圈和岩石圈中、下部内集聚的高温熔融物质,顺通道运移至浅部甚至涌出地面冷凝成岩石的过程。
4.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圈内先存的岩石在新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也可有外来气液物质参与,使原岩在固态状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的改造过程。三.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的辐射能。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风化作用
岩石在原地因气温变化、大气、水、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分解、破坏的过程。
2.剥蚀作用 是风、冰川、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和湖泊水等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破坏并脱离原地的作用过程。3.搬运作用
4.崩塌作用 指基岩块体和松散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烟斜坡下滑的过程。5.沉积作用 由于搬运动力和介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沉淀和堆积的过程。6.固结成岩作用 松散的沉积物被压实、固结而形成岩石的地质过程。四.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关系
内动力促使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滑移、升降、分裂和碰撞聚合,导致地震,岩浆上涌和喷发,形成岩浆岩,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造成海洋盆地和大陆高地以及区域性地面起伏等。而外动力则对地面的起伏加以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面准平原化,同时造就表生矿物和沉积岩。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停地作用,推动着岩石圈的演化和发展,使地表形态、矿物、岩石和矿床以及地质体的构造变形不断地变化和改造。
复习题与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岩石圈;2.地温梯度;3.重力异常;4.莫霍面;5.岩石圈;
6.现实类比和历史分析原则 二.选择题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约位于地下的()
A.25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25km处
3.地震波横波的地球内部不能被传播(或被吸收)的圈层是()
A.内核 B.外核 C.下地幔 D.软流圈 4.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A.大洋盆地 B.海沟 C.大洋中脊 D.岛弧
三、填空题
1.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和。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3.板块构造学说把板块边界分成、和 三类。4.地壳的下限是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是 ;
地壳厚度最小的地区是。
5.表示地磁场强度的三个要素是、和。6.地壳中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7.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 六大板块。
四、问答题
1.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2.对比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在分布、厚度和成分(结构)方面的差异。3.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外动力地质作用可分哪些类型? 4.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