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很多、保存完好河容易鉴定的特点,称为标准化石。
26、地质构造:指由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的变形产物,具体表现为岩石的弯曲变形(塑性变形产物)和断裂变形(脆性变形产物)等。
27、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28、同沉积褶皱:指在岩层形成过程中即产生沉积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29、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应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30、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工业性油气流的沉积盆地。
二、选择题(30个)
1、地球的形状为()
A、球形;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C、苹果形;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岛弧;B、丘陵;C、裂谷;D、盆地。
3、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A、赤道;B、南极;C、北回归线;D、北京。
4、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
A、大陆区;B、太平洋;C、大西洋;D、印度洋。
5、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
6、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A、日本;B、台湾;C、阿拉斯加;D、广州。
7、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8、分布于洋中脊的地震特点是()
A、震源浅而震级大;B、震源深而震级大;C、震源浅而震级小;D、震源深而震级小。
9、下列不属于地下水沉积作用的现象是()A、溶洞滴石;B、石化木;C、泉华;D、示底构造。
10、下列不是矿物的是()
A、冰;B、石英;C、煤;D、自然金。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黄玉;B、萤石;C、正长石;D、方解石。
12、花岗岩属于()
A、酸性深成侵入岩;B、中性浅成侵入岩;C、基性深成侵入岩;D、基性浅成侵入岩。
13、某碎屑岩含中砾石8%,细砾石10%,粗砂17%,中砂16%,细砂18%,粗粉砂14%,细粉砂17%,则应命名为()
A、含砾的粉砂质砂岩;B、含粉砂的砾质砂岩;C、砾质粉砂岩;D、粉砂质砾岩。
14、无障壁海岸带的波浪带中能量最高的是()A、升浪带;B、破浪带;C、碎浪带;D、冲浪带。
15、障壁海岸潮坪亚相中砂坪属于()
A、高潮坪;B、中潮坪;C、低潮坪;D、潮上坪。
16、燕山构造阶段属于()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
17、寒武纪最重要的标准化石是()
A、笔石;B、珊瑚;C、半淡水鱼;D、三叶虫。
18、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度层()A、高热层;B、外热层;C、常温层;D、内热层。
19、大陆地壳由()组成
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20、下列作用中属于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有()
A、温度变化;B、冰劈;C、岩石的释重;D、根劈;E、构造运动。
21、河水流动时能量的大小与()有关
A、河床宽窄;B、河水流量;C、河水流速;D、河床地形高差。
22、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表现为()A、海浪;B、潮汐;C、洋流;D、浊流。
23、碳酸盐岩结构中常见的粒屑有()A、内碎屑;B、生物碎屑;C、鲕粒;D、团粒。
24、一个典型的现代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可分为()A、泻湖;B、海岸沙丘;C、后滨;D、前滨;E、近滨。
25、中生代包括()
A、二叠纪;B、三叠纪;C、侏罗纪;D、白垩纪。
26、在下列地层中发现煤最多()
26、在下列地层中发现煤最多()
A、石炭纪;B、侏罗纪;C、二叠纪;D、三叠纪。
27、岩层产状要素包括()
A、走向;B、厚度;C、倾向;D、倾角。
28、断层的几何要素包括()
A、断层面;B、断盘;C、位移;D、倾角。
29、含油气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有()A、背斜带;B、隆起;C、坳陷;D、斜坡。30、重力流的形成条件包括()
A、一定的深度;B、物源条件;C、触发机制;D、滞水环境。
1、D;
2、A;
3、B;
4、B;
5、A;
6、D;
7、C;
8、C;
9、D;
10、C;
11、A;
12、A;
13、A;
14、B;
15、C;
16、B;
17、D;
18、BCD;
19、AB;20、ABCD;
21、BC;
22、ABCD;
23、ABCD;
24、BCDE;
25、BCD;
26、ABC;
27、ACD;
28、ABC;
29、BCD;30、BCD;
三、判断题(30个)
1、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
3、每个大洋底都有一个洋脊或者洋隆,其中,太平洋底为洋隆,其余三大洋底都为洋脊。
4、平顶海山是高度在海平面附近的海山,其顶部被风化剥蚀和海水冲蚀夷平后,由于区域性下沉淹没于水中而形成的。
5、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两层组成。
6、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分界线在海岸线处。
7、地表的重力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小。
8、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与地内物质地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9、放射性元素一般都集中在固体地球表层,而且主要集中在变质岩中。
10、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
12、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
13、活火山只能分布在板块边缘。
14、整个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的,到处都存在岩浆。
15、变质作用中,静压力的主要作用是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
16、碎屑物质在流水中搬运时,粘土级颗粒一旦沉积后被再一次侵蚀需要更大的流水速度。
17、瀑布的后退是河流的下蚀作用造成的。
18、云南路南石林是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19、千湖之国芬兰,其众多的湖泊是河流成因。20、火山岩中的杏仁体属于显晶集合体形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20、×;
四、填空题(90个空)
1、地磁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根据变质作用的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变质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双变质带分别是靠大洋一侧的___________和与之平行的___________。
6、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几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海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按冰川在大陆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的特点将冰川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标明其二氧化硅含量,否则判错)
10、沉积物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1、沉积岩的颜色按照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碳酸盐岩的结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3、碳酸盐岩中常见的粒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14、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按照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可将河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类型。
16、河流相根据环境河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__________四个亚相。
17、按湖水深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将碎屑型湖泊相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几个亚相。
18、盖洛韦关于三角洲的成因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一个典型的现代无障壁海岸沉积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几个次级环境。
20、障壁海岸相的亚相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2、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3、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4、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5、高压低温变质带,高温低压变质带;
6、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7、海浪,潮汐,洋流,浊流;
8、大陆冰川,山岳冰川;
9、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2%,中性岩SiO2 52-65%,酸性岩SiO2>65%;
10、压实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11、继承色,原生色,次生色;
12、粒屑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
13、内碎屑,生物碎屑,鲕粒,团粒;
14、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余沉积;
15、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
16、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
17、湖泊三角洲,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
18、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19、海岸沙丘,后滨,前滨,近滨;20、泻湖亚相,潮坪亚相,障壁岛亚相
五、简答题(9个)
1、简述世界地震地分布。
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2、简述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遭受破坏的作用。风化作用包括三种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机械风化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的物态变化(水的冻结与融化以及盐晶体的生长)、岩石的释重以及正在生长的植物根的作用。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的化学分解,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等重要的化学反应。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新陈代谢产物及尸体腐烂分解产物与岩石中矿物的化学元素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原矿物或岩石破坏的过程。
3、简述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 答:母岩的风化产物有三类:
其一,陆源碎屑物质:它是母岩遭受机械风化后破碎而成的碎屑物质再经机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如石英、长石等。
其二,粘土物质:粘土矿物主要是由母岩化学风化中长石分解而成。
其三,化学及生物化学物质:这类沉积物来源于母岩化学分解。主要是:Al2O3、Fe2O3、FeO、SiO2、CaO、Na2O、K2O、MgO等。它们以胶体真溶液的形式在水中搬运至适当的环境中沉淀下来。
4、解释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答:机械沉积是在碎屑的重力大于水流的搬运力时发生的。由于流水的流速、流量不定,碎屑本身的大小、形状、比重不同,故沉积顺序有先后之分。从碎屑大小上看,最先沉积的是颗粒粗大的碎屑,依次过渡到最小的碎屑;从碎屑比重上看,比重大的颗粒沉积先于比重小的颗粒。这样,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使沉积物按照砾石--砂--粉砂--粘土的顺序,沿搬运的方向,形成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因此,沉积物固结后分别形成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
5、简述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
答: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以后,由疏松的沉积物变成固结岩石的作用。成岩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压实作用
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压力也不断增大,因此,沉积物中的附着水分逐渐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进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2、胶结作用
填充在沉积物孔隙中的矿物质将分散的颗粒粘结在一起,称为胶结作用。
3、重结晶作用
沉积物受温度和压力影响,使非结晶物质变成结晶物质,使细粒结晶物质变成粗粒结晶物质,这种作用称重结晶作用。
6、解释喀斯特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CO2和有机酸,在可溶性碳酸盐岩广泛分布的地区,地下水沿层面及孔隙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溶蚀沿途岩石。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再加上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使地表和地下形成一些特殊地形,这些地形以及作用过程称喀斯特。喀斯特形成的基本条件为:节理等裂隙发育的、产状平缓的厚层可溶性岩石及丰富的可流动的地下水。
7、列举陆源碎屑岩的类型并说明其粒度含量标准。
答:碎屑岩中砾石(粒度>2mm)的含量大于50%者叫砾岩。碎屑岩中粒度为2~0.lmm的陆源碎屑含量大于50%者称为砂岩。碎屑岩中粉砂级碎屑(粒度0.05~0.005mm)占50%以上者叫粉砂岩。粘土岩主要是指粒度<0.005mm的细颗粒组成,并含大量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的疏松或固结的岩石。
8、简述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答:在河流相的垂向剖面中,下部为河床亚相,常为河流相沉积的主体,一般厚度较大,主要由河床滞留砾岩、砂岩(边滩或心滩)组成,因位于河流相剖面的下部,又称为底层沉积;剖面上部为堤岸亚相与河漫亚相,称为河流相的顶层沉积,主要由粉砂岩、粘土岩等细粒沉积组成。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组合所组成的垂向剖面下粗上细的正旋回称之为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9、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 答:连续沉积的一套不同时代地层的接触关系,叫整合接触。上下地层连续,无间断,岩性和所含化石一致或渐变,产状基本一致。
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即两套地层间缺少了一部分地层,这种地层接触关系叫不整合接触。它反映了一个地区长期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两套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上下地层的产状关系及其反映的构造运动特征,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反映整体上升。
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反映不均匀升降运动或水平运动,使地层褶皱或倾斜,新地层与不整合面平行,而老地层却与之斜交。
六、问答题(6个)
1、论述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
答:影响和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在变质过程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又相互制约,在不同情况下起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一般说来,温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温度升高,岩石内部分子或原子活动性加大,为变质创造前提条件,主要引起重结晶和新生矿物形成。压力的作用分两种。静压力是上覆物质重量造成的,随深度增加。其作用使变质反应的温度升高以及形成分子体积较小和比重较大的矿物。而应力是一种定向压力,与构造运动有关,在地壳浅部较强,深部则减弱。地壳浅部,地壳运动应力最集中,以形成岩石构造上的变化为主(机械改造)。在地壳深处,由于温度较高,矿物之间易发生化学反应。最大应力方向溶解(压溶),最小应力方向沉淀,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形成柱状,片状矿物。在地下流体中,主要是H2O、CO2还有F、Cl、B等挥发分。一般存在于矿物粒间孔隙,裂隙中。可能来自于原岩粒间孔隙,原岩矿物脱水,或岩浆及地壳深处。流体的作用是起溶剂作用,促进组分的溶解,加大扩散速度,从而促进重结晶和变质反应的进行,也可以作为一种组分参加变质反应,形成不含水或含水的矿物,水溶液又是交代作用中物质带入或带出不可缺少的介质。上述各因素不是孤立的,而是并存的、相互配合和制约的,在不同情况下,以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质作用特征。
2、论述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海水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及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方式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溶蚀作用,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机械剥蚀作用有两种:一种是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积导致岩石破坏,称为冲蚀;一种是运动着的海水所挟带的砾砂摩擦、碰撞海岸或海底使其遭受破坏,称为磨蚀作用。海蚀作用的主要营力是海浪。海浪在基岩组成的海岸带以拍岸浪猛烈冲积海岸以及以其挟带的砾砂磨蚀海岸带海底和海岸岩石。潮汐在开阔的海岸带可助长海浪的破坏作用。
在海浪和潮汐的不断破坏下,首先在岸壁基部海浪达到的高度附近,形成沿海岸延伸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继续扩大、加深,海蚀凹槽上部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直的陡峭岩壁,称为海蚀崖。海蚀崖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后退,则在海蚀崖前形成由基岩组成的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或波切台)。底流把剥蚀海岸的物 质带到波切台外靠海水一侧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残留于波切台上未被剥蚀掉的基岩岩柱称海蚀柱。海蚀平台因海蚀作用而不断加宽,使波浪冲击崖基时要经过越来越长的距离,波浪的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最终,海浪的能量全部消耗在海蚀平台上。海蚀作用趋于停止。此后,如果地壳上升使波切台上升到海水不能淹没的高度时,形成海蚀阶地。
3、论述矿物中水的存在类型
答:水是很多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在矿物晶体结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 吸附水:中性水分子被机械吸附于矿物颗粒表面或孔隙中,如粘土矿物表面的薄膜水,T≈110℃全部脱失,水的数量也不固定。水不参加晶体构成,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
结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水的数量固定,并遵守定比定律,因受晶格束缚,脱失温度较高,约200~500℃,甚至更高,脱失后,结构被破坏。
结构水(或化合水):以OH-或H+、H3O+离子形式参与构成矿物晶体结构,因而也有确定的含量比。结合强度更高,脱失温度500~900℃, 以H2O放出。
沸石水:沸石矿物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的空腔和通道,以H2O存在其中,占有确定位置,含量有一定上限,随温度变化逸失后不破坏结构。
层间水:存在于层状结构硅酸硅矿物结构单元之间的中性水分子,如蒙脱石的层间水,含量不定,水逸失,结构不破坏,只是相邻结构单元层间距缩小,有水时,再吸收,膨胀。
4、论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
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
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
(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4)解释了岩浆岩中某些结构上的特征。如斜长石的正常环带结构和暗色矿物的反应边结构。
5、列举沉积岩层理构造的主要类型,并加以说明。
答:层理是沿原始沉积平面的垂直方向上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等特征发生变化所构成的一种层状构造。层理不仅是沉积岩的基本构造特征,而且也是研究沉积环境或沉积相的良好标志。一般按形态特点把层理分为下列类型:
1、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互相平行,主要形成于细粉砂和泥质岩石中,多见于水流缓慢或平流的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内,如河漫滩、牛轭湖、泻湖、沼泽、闭塞的海湾沉积物中。
2、平行层理:类似水平层理,细层之间以及细层与层系界面之间也互相平行,但出现在粒度较粗的砂岩中,常伴有冲刷现象,它形成于急流、水浅的水流条件下。
3、波状层理:细层呈波状起伏,但其总方向相互平行,并平行于层系面。其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往复振荡的波浪造成的,波层对称,多见于湖泊浅水带、海湾、泻湖环境的沉积物中;另一种是微弱的单向水流造成的,波层不对称,多见于河漫滩沉积物中。
4、斜层理: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且层系之间可以重叠、交错。它是水流(或风)中形成的沙纹或沙波被埋藏以后在岩层剖面上所呈现出的构造特征。细层的倾向反映了介质的流向(风向),细层的厚度(相当于沙纹或沙波的高度)反映介质的流速。因此,斜层理常用来作为水流动态(流速、方向、水深等)和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常见者如下:
a、板状斜层理:细层单向倾斜,单向水流所造成,见于河床沉积中。
b、槽状交错层理:在层理的横切面上,层系界面呈凹槽状,细层的弯度与凹槽一致或以很小的角度与之相交;在纵剖面上,层系界面呈缓弧状彼此切割,细层与之斜交。河流沉积物中常见之。c、楔形层理:层系呈楔形,多出现于三角洲及湖、海的浅水地带。
5、透镜状层理:砂质小透镜体连续地且较有规律地包裹于泥质层中,砂岩透镜体内部又具有斜层理。它在潮汐沉积物中最常见。
6、粒序层理:又叫递变层理,是无明显的细层界线,整个层理主要表现为粒度的变化,即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到细逐渐递变。它是浊流的沉积特征,并且比较常见。
7、块状层理:岩层自下至上岩性均一,肉眼看不出其它内部层理构造,一般厚度大于lm,是沉积物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可为生物扰动所致。
6、论述砂岩成分分类的依据并解释为什么以此为分类依据。
答:在岩石分类时,首先必须选择在客观上能够鉴定而又最能联系岩石成因的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其次应当考虑分类方案既适用于野外工作,又适用于室内研究。根据上述原则,目前一致认为砂岩分类应当反映这样三个问题:
1、来源区的母岩性质;
2、搬运和磨蚀历史,即岩石成熟度;
3、沉积时的介质物理条件,即流动因素。
因此,从具体标志来说,应当选择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和粘土基质四种组分作为分类依据。因为这些变量容易鉴别,又有成因意义,它们彼此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反映砂岩的成因特征。
不稳定碎屑组分可以反映物质来源。长石是花岗质母岩的标志,岩屑则是火山岩、沉积岩和浅变质岩母岩的标志。长石和岩屑的比值(即F/R,称来源指数)可以反映出来源区母岩组合的基本特征。
搬运和磨蚀的历史可以通过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的相对量比来表示(即Q/F+R,称矿物成熟度)。在一般情况下,矿物成熟度越高,磨蚀条件越好、搬运历史也越长。砂岩中分布最普遍的稳定组分是石英。
介质的物理条件(密度和粘度)是影响碎屑物机械沉积的重要因素,砂岩中粘土基质的有无和数量多少,是机械分异作用好坏的具体指标,介质的这种性态可以用碎屑与基质比值(即C/M,称流动指数)来表示。C/M比值可以直接反映砂泥混杂的程度,即岩石分选性的好坏。如果C/M比值很小,则砂泥混杂、分选性很差,说明簸选不彻底,沉积物堆积速度很快。
第二篇: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
(1)低山,海拔500—1000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差200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
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分。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米的海底。大陆
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度7分平均宽度约75公里,深约60米,下界深度约为130米。)。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米的狭长形凹地。宽约几-几十公里。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海山:洋盆中高度>1000米,呈孤立的锥状高地。多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无震海岭:多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呈脊状隆起的高地,以无地震或少地震为其特征。
大洋中脊:横穿大洋的全球性洋底山系称之为洋中脊。它是洋壳生成的地带,其地震与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在大洋中脊的中央部位存在一巨大裂谷称之为中央裂谷。
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圈层。
地热:地球内部具有的巨热能。
地热的来源: 1)放射形元素的衰变能(地热主要来源)。2)化学反应能。3)重力能。4)地球旋转能。5)结晶能等。
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
地温深度:在地表以下到地心不同深度上的温度,即在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的温度。
莫霍面:地震波在地下若干深处,传播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即上地幔中心的盖层与低速层的界面。
古登堡面:在2891KM处,地震波在地下约3000KM深处,传播连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不连续面既在下地幔与外核之间的界面。
地壳:由固体和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层。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的部分。
硅铝层:上地壳平均厚度15KM,平均密度在2.98克/CM,其物质组成类似玄武岩,岩石圈:莫和面以下至80KM,是上地幔的盖层为固体,它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共同组成了地壳的坚硬外壳。
软流圈:深度80—220KM,地震波速明显下降,横波在局部不能通过,推测部分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具有可塑性。
岩石:固体矿物的集合体。
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内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外地质营力产生的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由各种地质营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表面并不平坦,内部各处密度也不均匀,实际测量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不等。
地磁异常:所得数据与正常值不一致的现象。
磁偏角:在某种有地磁针(磁力线)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它与该地地子午线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丰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
第二章
矿物: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单质元素:矿物由一种元素构成,该类矿物在自然界较少。
化合物:矿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自然界绝大多数矿物均为化合物。
晶体:内部质点(分子、原子、中子、质子)有规律排列的几何多面体形态的固体。
非晶体: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律排列更无几何多面体外形。
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非晶体矿物: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呈无规律的排列矿物称之为晶体矿物。
空间格子:将晶体结构中的相当点抽象出来,这些相当点就构成了在三维空间无限延伸的几何图形,这个几何图形称之为空间格子。
类质同象:矿物在结晶过程中,晶体中的某一质点(离子、原子)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它质点替代,而不改变原有晶体结构,只改变矿物的物化性质的现象。颜色: 矿物的颜色是指矿物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吸收的结果。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矿物自身所固有的颜色,如水晶(SIO2)无色透明,孔雀石翠绿色等。
他色:矿物由于外来带色杂质机械混入,而呈现的颜色,如紫水晶、烟晶等。
假色:由于矿物表面氧化膜或解理面等所引起的光线干涉现象。
条痕: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一般指矿物在白色瓷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因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稳定,故利用矿物的条痕鉴别矿物比利用矿物的颜色要更可靠。
光泽 :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根据其反射光的强弱可将光泽分为
摩氏硬度计: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根据硬度高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低的矿物的道理,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10 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 级,这10 种矿物依次是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力的程度,根据机械作用力的性质分为刻划硬度、压入硬度和研磨硬度。)
解理:矿物在外力敲打或挤压下,按一定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其光滑面称解理面。
断口:指受力后,形成任意方向的破裂面。断口可在晶体矿物中形成,也可在隐晶质或非晶质矿物集合体中形成。
宝玉石的定义:广义的说宝玉石是指颜色艳丽、光泽诱人、质地坚韧的矿物或矿物的集合体。人们常说的珠宝既指宝玉石。
第三章
岩石:是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并在一定地质和物化条件下稳定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石的结构:其组成物质(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及其相互关系。
岩石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和体之间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
侵入作用:岩浆沿断裂上升运移到地壳中一定部位冷凝形成的过程,熔浆:喷出地表的岩浆
岩基:一种规模巨大、平面上多呈长圆形的深成侵入岩体。
岩浆: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炽热、黏稠。含有挥发分以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熔岩:熔岩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作用:岩浆从形成、运移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对岩圈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
喷出作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的过程。
火山:地下岩浆岩沿地壳的一定通道到达地表。
围岩: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无定向排列。
第四章
风化作用:地表近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生物等作用下在原地遭受破坏作用的过程。【指表生条件下(常温、常压、富氧和水),由于气温、大气、水和生物等的作用,使岩石和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过程。】
残积物:经过长期风化作用形成的残积在基岩表面上的风化产物。
风的搬运作用:风将碎屑物携带至它处的过程。
土壤:有有机物、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松散物质。
风化壳;在大陆地壳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组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
片流(坡流):雨水或雪融水沿地面斜坡成片状向低处流动。
洪流:坡流向小沟或山涧汇集,形成一股股快速奔腾的流水。
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侧蚀作用:河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的冲蚀破坏河床,使谷坡后退,加宽河谷的现象。
冲刷作用:洪流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泥沙,石块对沟谷岩石的破坏作用。
洪积物:洪流流出洞口时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堆积下来形成洪积物。洪积扇:洪积物在平面上多成扇状分部。
坡积物:坡流将斜坡上部洗刷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坡下堆积下来。
冲积物:河流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河漫滩:由于河流的侧蚀作用,原来的河床逐渐变为河漫滩
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层或岩石空隙的水(赋存于岩石和松散堆积物中的水体)。
哈斯特(溶岩)作用: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的溶蚀破坏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分为机械潜蚀(仅在地下河中明显)和化学潜蚀作用(又称岩溶作用)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的独特地形称岩溶地形或称喀斯特地形。]
海水的波浪运动:由于风等原因引起海水波状起伏的运动称为波浪运动。
冰川:陆地上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
雪线:终年积雪区称雪原,其下限称雪线
冰蚀谷: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冰斗:由冰川剥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
鳍(刃)脊:相邻的两个冰斗间的锯齿状山脊。
角峰:若多个冰斗共同拥有的残留山峰。
波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
潮汐:在月球—地球系统产生的引潮力作用下引起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
蚀流: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
泻湖:因沙坝或沙嘴扩大相连,使之与大海隔离的海湾。
海蚀作用:海水的溶蚀作用在碳酸盐组成的海岸较为明显。海水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
湖泊:大陆水的积水洼地。
沼泽:陆地上极度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区。
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能和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的冲击和磨蚀使岩石破坏的过程。
第五章
化石 : 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与遗迹。
岩浆的分异作用: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情况下,原本成分均匀的岩浆依靠自身的演化,形成不同组成岩浆的全过程。
变质作用:由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及地热流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物质、化学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原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转化的作用。
重结晶作用: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中矿物发生溶解、组分迁移,再沉淀结晶的过程。
交代作用:在变质作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体相运移发生了物质组分的带入和带出时,引起组分之间的互杂置换的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是一种发生在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的规模不大的局部变质作用。
气液变质作用:是由具有化学流动性的气水溶液对周围的围岩进行交代作用而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发生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产生的应力作用下,使岩石或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以至重结晶等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是指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的一种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是在区域变质作用基础上的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便产生深部热液及局部重熔熔浆的渗透、交代、贯入等方式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第七章
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向斜:指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背斜:指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平行不整合:岩层界线大致平行,有显著的缺层现象。
岩层的产状:地质体(岩层、岩体、矿体等)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位置和产出状态。
地垒: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其两侧为下降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
地层: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层,即地层具有时代与顺序的含义。
地层不整合:在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的地层。造成上下地层时代的不连续。
地震的级数: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
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是指地质体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
第八章
矿物:指在一定的地质和物化条件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矿石:只不过是含有一定量有用矿物的岩石。
矿产:在岩石圈中赋存的、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天然矿物资源。
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矿体:矿床中能被开采利用的块段。
品位:矿石中所含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单位含量。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金属元素的有用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非金属产品或其性能可被直接利用的矿产。
思考题
1.举例说明“将今论古”的基本原则。
2.举例说明沉积环境与沉积岩相的概念。
3.活动沉积组合类型与稳定沉积组合类型的区别有哪些?
4.不同补偿条件下的沉积岩在纵向上有什么变化?
5.地史时期地壳运动在发展演化上可分为哪几个阶段,青藏高原生成应属于哪个阶段?
6.简述现今地球表面的基本特点。
7.地球为什么是一个椭球体?为什么又是一不规则椭球?
8.按地形起伏特征,大陆与海洋可进一步划分为哪些主要单元。
9.按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几层,各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0.地震时,地面震动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1.简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
12.地球形成至今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代(以代为单位)。
13.解理与断口的关系(实习时应特别注意)?
答: 1)解理与断口互为消长,解理极发育的矿物断口不发育。
2)解理只出现在晶体矿物中,而断口可在晶体矿物、非晶体矿物集合体中出现。
14.简述矿物的条痕、光泽和透明度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15.如何区分矿物的解理面和晶面?
16.简述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的关系。
17.详细说明出露地表的岩石为什么会发生风化?
18.简述地形的陡缓对风化进行程度的影响。
19.简述冰川的运动及搬运物的特点。
20.简述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的形成原因
21.简述基岩海岸机械侵蚀作用的特点与海蚀地貌。
22.简述海滩沉积的基本类型与沉积物特点。
23.为什么说浅海沉积环境是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共同发育的场所?
24.简述沉积岩的化学成分特点及原因。
25.何谓沉积岩的结构与构造?
26.何谓层理,层理的结构术语有哪些?
27.何谓成熟度,研究碎屑岩的成熟度有何意义?
28.简述碎屑结构与粒屑结构的区别。
29.简述岩浆、熔浆和岩浆作用的定义,岩浆按其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分为几种基本类型?
30.作图说明火山构造的基本组成单位,简述影响中心式喷发程度的主要因素。
31.简述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构造的形成原因与分布特点,研究侵入岩和喷出岩原生流动构造的地质意义有哪些?
32.岩层与地层的概念有什么差别?
33.何谓地层的层序律,地层正常有哪些标志?
34.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意义。
35.年代地层单位与岩性地层单位有何不同?
36.作图说明岩性地层单位的建立原则。
37.试述倾斜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图说明)。
38.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标志。
39.试述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的标志与原因。
40.简述外力、内力、应力、应变与应变椭球体的基本概念。
41.图示变形的基本类型。
42.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有哪些?
43.试述当褶皱轴面直立时,枢纽产状的变化如何影响褶皱的平面形态。
44.试述弯滑褶皱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
45.试述在褶皱区如何开展石油、煤炭的钻探工作。
46.举例说明地层断距、水平地层断距、铅直地层断距的定义。
47.做图说明何谓正断层、逆断层、右行—平移正断层。
48.做图说明地堑的形成机制及应力轴特点。
49.为什么说线状分布的湖泊、泉水意味着断层的存在?
50.断层的形成时代判别的依据有哪些?
51.何谓连续(不连续)劈理,它们是如何分类的。
52.简述面状构造的置换条件与过程。
53.简述岩石的岩性如何影响石香肠构造的形态。
54.简述前寒武生物界发展演化的三次飞跃的特点。
55.简述前寒武大气中含氧量的变化特点及依据。
56.简述前寒武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57.简述晚古生代古生物三分天下局面的基本特点。
58.地史上最早的大型含煤岩层应位于哪个层位?为什么?
59.简述加里东、海西构造运动对中国东部沉积环境的影响。
60.简述华北地块区上古生界底部铁、铝矿的形成原因。
61.简述中生代生物界的基本特征。
62.简述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景观的影响
第三篇:《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矿物:
7.向斜:
8.转换断层:
9角度不整合:
10断层:
11磨拉石建造:
12背斜:
13沉积相:
14矿物:
15倒转褶皱:
第 1 页
共 3 页 16地层倾向:
17指相化石:
18整合接触:
19岩层走向:
20岩石:
21晶质体:
22古登堡面:
23类质同像:
24地层层序律:
25气孔构造:
26克拉克值:
27片麻构造:
——整合八套试卷中的名词解释题而得第 2 页
共 3 页
1新构造运动:一般是指晚第三纪及其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变动(2分),表现为垂直升降运动(1分)和水平运动两种表现形式(1分)。
2风化壳:不整合的标志(2分),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残留难分解的物质,一般是铁和硅质物(2分)。3莫霍面:是一级的不连续的界面,在地下33公里处(1分),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3分)。4标准化石:演化速度最快,分布最广的化石(1分),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3分)的化石。5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都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统称为岩 石圈。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7向斜:两翼基本对称,核部地层较年轻(2分),两翼地层较老(2分)的褶皱。8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大洋中脊处(2分)的一种特殊的平移断层(2分)。
9角度不整合:不整合的一种类型,(1分)由于构造运动使不整合面的上、下两部分地层的地层产状不平行(1分),二者之间有一个交角的地层接触关系(2分)。10断层: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错动(3分)的断裂(1分)。
11磨拉石建造:是地层由海相转化为陆相后(2分),在山间盆地、山前盆地等地形成的一套陆相的砾岩、砂岩沉积(2分)。
12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2分),两翼地层较年轻(2分)的褶皱。13沉积相:根据沉积地层的颜色、沉积物的矿物成分、颗粒粗细、结构构造、生物化石种类等进行岩相分析,从而恢复古环境(2分),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地层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2分)。14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1分)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1分),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2分)。
15倒转褶皱:是指褶皱的一翼地层倒转(2分),而另外一翼地层正常的褶皱(2分)。
16地层倾向:沿着地层斜面与地层走向垂直(2分)所引的线叫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倾向(2分)。
17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2分),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称指相化石或指相化石群(2分)。
18整和接触: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19岩层走向:走向线指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走向指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表明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20岩石:矿物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岩石。
21晶质体:由于质点规则排列的结果,就使晶体内部具有一定的晶体构造,称为晶体格架。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晶质体,通称为晶体。
22古登堡面:在2900km 深处。在这里纵波速度由13.32km/s 突然降为8.1km/s,而横波至此则完全消失。这个面称古登堡不连续面。
23类质同像:所谓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24地层层序律:地层的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下部的地层时代老,上部的地层时代新,叫做正常层位。地层层序律。
25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孔构造。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26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27片麻构造:岩石主要由较粗的粒状矿物(如长石、石英)组成,但又有一定数量的柱状、片状矿物(如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在粒状矿物中定向排列和不均匀分布,形成断续条带状构造。
共 3 页 第 3 页
第四篇:地质学基础习题(定稿)
地质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岩石圈;
2、解理;
3、岩浆作用;
4、三角洲;
5、变质作用;
6、地层层序律;
7、地震烈度;
8、产状;
9、矿石品位;
10、地质环境;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 C.转换断层 D.消减带
2、下列矿物中无解理的是()
A.黄铁矿 B.辉石 C.闪锌矿 D.萤石
3、冰川对地面的破坏作用称为()
A.侵蚀作用;B.刨蚀作用;C.溶蚀作用;D.潜蚀作用
4、河水流过弯曲地段,其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进,这是由于()A.河流的下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B.河流的沉积作用及河流袭夺所形成; C.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向源侵蚀所形成;
D.河流的侧蚀作用及底流沉积所形成
5、在下列各组岩石中,均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砾岩、页岩、泥岩、灰岩 B.砾岩、页岩、泥岩、板岩 C.板岩、千枚岩、片岩、页岩 D.砂岩、灰岩、页岩、板岩
6、下列各组岩石中均属区域变质岩的应是()
A.角岩、片岩、片麻岩 B.板岩、千枚岩、混合岩 C.片岩、板岩、千枚岩 D.角岩、矽卡岩、板岩
7、晚古生代最晚的一个纪是()
A.志留纪 B.石炭纪 C.二叠纪 D.三叠纪
8、群、组、段等单位是()
A.时间单位 B.生物地层单位 C.年代地层单位 D.岩石地层单位
9、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0、潜水应属于()
A.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B.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的重力水;
C.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D.包气带中的重力水;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地壳中克拉克值前三位的元素依次是、和。
2、地球外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内核物质的物理状态是 态。
3、在肉眼鉴定矿物时,主要是根据矿物的、和 三大方面的物理性质。
4、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将岩浆岩分为、和
三大类。
5、风化作用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方式可分为、和。
6、海水运动的主要方式、和。
7、促使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和。
8、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9、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 三种。
10、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和
三种类型。
四、简答题(前两题每题6分,后两题每题9分,共30分)
1、列出岩浆岩的七种主要造岩矿物。
2、简述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及其对河流地质作用的控制作用。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说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状况及据此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
第五篇:地质学基础 笔记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1
章大港 地质学基础
绪 论
一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的上部-岩石圈-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主要是地球表面;地质学重点研究地下。2研究内容包括:
1)地球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形成过程及其演化过程 2)地球的内部结构 3)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4)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 5)地质灾害 3 分支学科:
a矿物学、岩石学(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b构造地质学(地球结构、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形成发展变化规律)c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形成的历史演变规律)
d矿床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找矿勘探地质学(各种矿产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调查勘探的理论和方法)
e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及旅游地质学(防灾及保护和利用环境); 二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特点:
a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周长4W公里,表面积5亿平方公里、化学成分及化学元素的特性、晶体结构、气体分子的特征)
b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各圈层相互影响和渗透、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大陆海洋丘陵等)
c 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46亿年、海陆形成、山脉形成缓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天气的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瞬间的)
d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及有序性(不可逆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具有内在规律是重要的研究任务)2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自然界是地质学的“天然实验室”,野外调查是地质工作者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像野外的地质调查、水系与水文调查、自然地理调查、土壤调查、资源与环境调查等等;石油工业的区域地质调查…)
2)仪器观测(是获取研究对象定性和定量资料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参量的静态特征以及动态变化,为我们科学的分析和推理提供了依据)
3)大地测量(大地水准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21世纪的海洋测深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激光测距、人造卫星定位技术,即GPS技术)
4)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等,来获得大区域的动态资料)5)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主要目的是在研究对象中提取所需要的各种样品和标本,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和测试,以获取物质成分、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形成历史等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的资料,并且来通
过我们设计的科学实验来分析和推断它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等)
6)历史比较法(地质学中的最基本方法。总体思路,即将今论古或称现实主义原则,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7)综合分析(自然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地球科学必须采取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自然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自然过程的多解性(不确定性),决定要了地质学要采用综合分析方法)
8)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不可缺的手段和方法,计算机向各个领域都有渗透;数据量大、模拟的演变过程太复杂、靠计算机模拟很快,结构只管。最早的应用领域:一是军事领域,二是地球物理学勘探领域)地球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 1)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数据,样品和其他资料(包括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已有的各种资料和成果等等。2)归纳、综合和推论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纳,综合,并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推论 3)推论的验证
通过生产实践活科学实验来证实或检验推论是否正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错误、提高认识、总结规律。
三 地球科学的发展简史与未来展望
地球科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
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
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
现在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四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理解与记忆,看图作图、想象与推测、培养兴趣)性质:基础性
内容:地球概述、地质作用、矿物、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重要性: 石油和天然气储存于深埋地下的岩石孔缝、裂缝之中,油气藏作为含有油气的地质体是主要的研究对象,各项工作都是在地质研究和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分重要。谁掌握地质知识越丰富,将来工作中就越有成效。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2 主要名词 概述 表面形态 高低不平65%陆地在北半球(陆半球)35% 南半球(水半球)2 物理性质 3 地球结构 4 地壳物质组成
1地球形状、大小(大地水准面)接近椭球体 形态特征 有一系列呈弧形或线状展布的山系 有众多湖泊和河流组成的水系 地表形态 山地 丘陵平原 高原 盆地 裂谷 海底表面形态 海洋 :洋 海 陆间海 陆缘海 洋(中)脊、洋隆 海岭 大洋盆地 海山 岛弧/海沟 大路边缘: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基
2物理性质 密度及变化 推测地内必有密度大的物质 压力及变化
地球重力 重力变化,重力异常,重力勘探
(我国重力分布 地球内部重力变化)由于地质构造,造成重力异常 大地地表形态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 相对高差200米 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先对高差200以下平原:面积广。坡度平坡脚不明显 高原;海拔600米以上
盆地; 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凹下且平
裂谷;路上宏伟的线状低洼谷,长几千公里,宽几十公里两侧或一侧为裂谷 海地表面形态
陆缘海受岛屿或半岛环抱 陆间海;位于两大陆之间的洋脊海岭 海底的山脉叫海岭贯穿洋盆呈线状延伸几千公里的海岭 其顶部中央有裂谷的称脊或洋中脊;顶部伍明显中央裂谷的称为洋隆.大洋盆地 地球表面最大洼地
海山
洋底孤立龙骑地形 h>1000m 多成圆锥形
岛弧与海沟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3 第三讲 地球的磁性
地磁场
地磁三要素 磁偏角 磁倾角 地磁场强度 地磁场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短期变化 磁暴 长期变化 地磁异常:实际观测的地磁与地球正常场的差异 磁法勘探
古地磁: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4地电
与地内物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
根据大地电磁场的分布及其频率的变化,可研究地球内部高导层的分布及深度 地电异常:指示矿体或地质构造的存在 5放射性
主要在地球表层
岩浆岩中
6地热 来源放射能
重力能 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地球从表到里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地温梯度
地温级 热流 地热异常 地热 勘探
7地球的弹塑性:表现地震波 固体潮 地球形状,赤道突起
是地内物质能发生变形 运动和位移的重要原因
地震波传播特点是了解地内各圈层物质特性的主要线索和依据 地震波速大小与介质有关 体波(纵、横)面波 地震勘探 3 地球的结构
内圈 两个地震波速变化界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低速带(范围划定看不清)弹性、密度,压力等的变化
内部全层划分 地壳(结构)地幔(俩面之间)地核 范围,特点等 外圈 大气圈(结构)水圈(可循环,地质作用主要动力来源)生物圈
内圈结构 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速度变化明显的深度,说明成分或物态上有变化 横波(s)纵波(p)有折射和反射 地壳:特点 4 岩石圈 软流圈 4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组成 分布特点
矿物 岩石
《地质学基础》听课笔记:04 第二章 地质作用 作用 概念 类型 能量来源
内动力地质作用(内能引起,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地壳 地震。外动力地质作用(外能引起,作用在地壳表层)风化 河流。类型:内、外
内: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升降、水平)褶皱 扩张 变形。构造运动:现代、新、古 地震 类型 参数 地震带 3岩浆作用 概念 特点 成分
特点成分:硅酸盐为主,次为金属硫化物 氧化物 富含水蒸气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挥发组分 温度:无法直接测量 实验模拟测量 火山喷发:火山弹 火山灰 火山尘 类型:火山作用 侵入作用 岩床 岩盖 岩盆 岩基 岩株 岩墙 活火山分布(与地震带分布联系)火山的各个部分
岩浆起源 温度升高或压力下降---局部熔融 一元论 多元论 岩浆演化
分异作用(液态 结晶前发生,重下轻上;结晶 结晶过程中发生,重沉轻浮)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活动过程中,融化围岩改变自身成分 强弱取决于地质构造条件、岩体规模、热力条件、围岩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