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的对联

时间:2019-05-13 08:5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寺的对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寺的对联》。

第一篇:佛寺的对联

佛寺的对联

佛寺的对联

《普陀山佛教》

蒋谱成

对联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族文化。

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在春节时,就有人以“桃梗”悬挂于户,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对联了,这“桃梗”又称“桃符”,到了宋代,已经是十分地普及,对联应用于各种场合,所以王安石才有“干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寺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对联就是所展示的内容之一。因此,寺院的亭、台、楼、阁、榭、柱,几乎没有不写上或镌刻上对联的,这些对联不但宣传了佛教文化,增添了文化氛围,而且装饰了寺院,为寺院生辉添彩。

寺,古代为官署名,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但主要还是僧众供佛所在地,如白马寺,灵隐寺等。我国的寺院不但是成千上万的信众做为顶礼膜拜的宗教殿堂,而且是继承发扬佛教文化的道场,是别于常人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因此,寺院所用的对联有其独特性,对联内容也独具匠心,常常寓意深刻,令人深思。但根据所用对联的场合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虽然撰写自由,一般不外乎如下几种类型。

一、佛理禅意醒悟世人

这种满含佛理、禅意,劝世醒人的对联一般用在寺院的山门、大殿等地方,因为对联紧紧扣住宣扬佛教宗旨这个主题,以佛法佛典、禅趣禅理来醒悟世人。如四川新都的宝光寺有联曰: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作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对联中“法无定法”,“了犹未了”,皆为佛学观点。而以朴素辩证的手法,阐述佛陀释义,使人读后有猛然醒悟,反省自身之感。

又如成都文殊院山门对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还如舟山岛普陀寺有联曰:

自在,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见,见如来。

这种类型的对联寺院都有,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立意与撰写手法各有不同。如上面舟山岛普陀寺联,在手法上虽然采用了叠字、齐巧,但用典自然,通俗易懂,给人轻松自如,活在当下的感觉。

二、地理景物偶意其意

这种以所处地理环境、周围景物为内容的对联,在寺院里较为普遍。因为寺院一般处于名山大川,而一些亭阁楼台,也常建在山顶或溪涧之侧,青山白云,风景秀丽。况且还有各种名人事迹,民间传说,因此,对联内容往往顺手拈来,恰到好处。如杭州圣因寺有一联曰: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都空,说甚么南宋衣冠,西湖烟柳;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敌人禄米,邻舍园蔬。

联中有景有典,气势磅礴,既体现了禅家闲云野鹤,行云流水,出世人世,全心即佛,又说明了大干世界,江河大地,万物更替的自然现象,寓意深远,令人深思。

又如湖南衡山雁峰寺有联曰:

大梦忽闻钟,任他烟雨迷离,还当醒眼;

浮生真类雁,看到天花欲坠,我亦回头。

联中的“烟雨”即衡阳南回雁峰上有烟雨池,此处用景人联。“回头”在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回雁峰这个典,世传阳鸟不过衡山,至此而返。如杨慎夫人黄娥有“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的诗句。二是劝世人回头,认识自我,向佛从善,回头是岸。

还有浙江天台山中的方广寺,筑于高山幽谷之间,下临石梁飞瀑,因此有一联为: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对联中虽然是在写景,但后面的“无色不寂”与“有色皆空”,给联中的境界更上层楼,使人虽置身在山色水光,风景奇丽之中,但不至于得意忘形,而回味再三。

三、以典记事新意诲人

这种对联一般在有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等寺院的某一殿堂或亭阁上采用,联中以典说事,以事见意,以意诲人。如云南武定狮子山正觉寺有一联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年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上联是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与他的孙子朱允炊二人的一段历史。朱元璋出身贫穷,在他十七岁那年,他便到家乡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投军,带兵打仗,再后来就当了皇帝,这就是“僧为帝”。朱元璋立他的儿子朱标为太子,但朱标在洪武25年(1392)就病死了,朱元璋就立朱标之子,即他的孙子朱允炊为皇太子。洪武31年,朱元璋逝世,理所当然地朱允炊嗣位,称惠帝,改年号为建文;朱允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引起诸藩王的不满和反对。这时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因他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于是借各藩王之口起兵南下“靖难”,与朱允炊争夺皇位。建文四年(1402)克南京,朱棣夺取皇位,称成祖,改年号为永乐,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据传南京城破之时,朱允炊放火焚烧宫殿,身穿僧衣潜逃出城,芒鞋徒步到云南,在正觉寺出家当了和尚,这就是“帝亦为僧”。所以上联有“数十年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句,用典体贴自然。

下联的叔是朱棣,侄当然是朱允炊,联中说叔在争夺皇位这件事上,不大光彩,对不住侄子朱允炊,使得朱允炊跑到几千里之外的云南。因此才有“狮山更比燕山高”,这是作者对他们叔侄二人的评价,即朱允炊在人品上比朱棣高。因正觉寺在狮子山,而燕山在北京。

又如苏州寒山寺有联曰: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这对联可能在重修寒山寺时所撰,寺最初建于南朝梁时,相传唐时诗僧寒山、拾得居此,故名寒山寺,所以上联才有“历一千余年”、“名贤来作主”。而下联即以唐诗人张继事为内容,这里的“诗人”即为张继,“二十八字”即是张继写的那首《枫桥夜泊》的诗。其诗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正因为有了这首诗,才使他名传千古,寒山寺也正因为有了这首诗,妇幼皆晓,享誉中外。确如联中所说,“佳句不须多。

四、特定场合内容引申

这种对联针对性强,一般是根据特定的场合与环境来创作,内容特指,只能专用。如如来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座下的对联,还如寺院藏经阁、钟鼓楼等对联,这些都是有所指,内容就得紧贴主题。如北京潭柘寺弥勒佛座对联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根据弥勒佛的神态形象引申开来,既为大肚佛描容画像,又给大肚佛赋予思想,既是说佛,又是叽人,使对联内容雅俗共赏,风趣盎然。类似这种对联各寺院还有许多,如峨眉山灵岩寺弥勒龛联: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客。

由大肚佛的笑与容而引申到我们应具的生活态度,教导人们要容天容地,任运自在地生活,做一个智慧的禅者。

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山门弥勒座也有一副题联,但另一番立意,饶有风味,令人深思。联曰;: .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

寺院对联要说还有许多的类型,如果粗分不外乎上面四种类型。因为对联是一种文化,其中有着许多的内容,特别是对联技巧,更是一言难尽。因此,我们如果有幸游览各佛教圣地,一定要对悬挂各处的对联仔细拜读欣赏,否则就是一大遗憾。

第二篇:铁佛寺小学

铁佛寺小学

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化我校教改工作,巩固我校教改成果,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安阳市委教育局关于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的通知》,为全面提高全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进程,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铁佛寺小学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禁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心存高远”为目标,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一支让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要求

1、通过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政策法规,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师德风范,对本校在“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进行宣传和表彰,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的责任感、事业心。

3、通过“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学校师德教育的建章立制和规范办学管理,积极探索规范师德师风管理和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步骤

我校“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从2月开始,到11月份结束。活动主要分宣传学习、查摆整改、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教育、宣传动员(2——3月份)

1、活动安排

(1)成立铁佛寺小学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2)召开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动员大会(3)进行每周一次的集体政治学习活动;(4)开设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

2、阶段要求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为使我校的“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富有成效,学校将成立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我校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实施方案。

(2)学习宣传,广泛动员。

召开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文件精神,使每位教师都能认识到本次“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使每位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参加到 “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中来。(3)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为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水平、道德水平及法律水平,我校把“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与学校“转变工作作风”师德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认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的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区教体局有关师德教育和建设的文件资料等,通过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站等载体广泛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的良好氛围。

在本阶段,我校制定计划,并要求每个教师认真学习,做好学习记录,并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查摆整改、组织实施(4月份)

1、活动安排

(1)开展创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专题讨论。(2)开展教师自纠自查活动,攥写自查报告。

(3)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法。

2、阶段要求

(1)认真剖析,找准问题

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改进作风大讨论,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引导全体教师认真开展自我剖析,分析现状,切实找准个人存在问题;查找差距和原因,坚守高尚情操,不攀比、不灰心,安心从教,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挖苦学生、严禁各类违反师德规范行为的发生。在群体师德师风创优上有新的口碑。(2)落实实施

针对查找的问题,认真进行剖析,研究提出整改措施,撰写学校和个人书面剖析整改方案。坚持边找边改,把整改贯穿在活动的始终。(3)坚决查处违规行为。坚决实行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要按照《铁佛寺小学小学师德评价考核方案》的要求,把师德考核作为考核的基础,将师德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评先晋优、评聘职务的重要依据,作为单位争先晋优的重要依据。对违反师德师风的现象和行为,严肃惩处,决不姑息,进一步纯洁教师队伍,规范教育行为,优化行业风气,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实践活动(5月至10月)。

1、活动安排

(1)开展教师宣誓仪式;

(2)开展“三满意、四对照”师德评议活动;

(3)开展校师德演讲比赛活动;

(4)开展校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5)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征文活动;(6)办好家长学校,2、阶段要求

(1)深入开展“三满意、四对照”(三满意: 即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四对照:即对照自己对教育事业是否忠诚、热爱,对照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认真、勤奋,对照自己对同事、领导是否团结、尊重,对照自己对学生、家长是否关心、爱护)师德评议活动。通过自查自省、互查互评、社会评议等方式,找准单位和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写出书面剖析材料,制定出整改措施。要通过评议活动,重点解决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违规加重课业负担和乱收费;言行失范、以教谋私;强行推销商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2)通过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征文活动;开展满意不满意教师评议活动、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3)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评教活动。开展师德论坛、师德演讲会、“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将结合本次“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选拔2名师德先进个人。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本次评选活动。

(4)开展“走入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活动”,倡导全体教师进行家访,及时向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情况,宣传当前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积极详细解释我校的新措施,新做法。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兴师生关系,进一步搭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活动期间,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家访不得少于10次。走访过程要有记录。使学校、家庭、社会联系更为紧密,第四阶段:总结表彰、巩固提高(10月至11月)。

1、活动内容

(1)写出“师德师风先进校”活动总结。

(2)进行“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总结表彰。

2、阶段要求

(1)对师德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总结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写出总结报告。对在“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活动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同时,要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上报和资料的整理保存工作。(2)改进工作作风,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型学校,一切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满意。班子成员要深入实际、倡导调查研究之风;全体教师接待家长和来访者要文明用语、热情周到、对待家长所反映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虚心接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细心询问、耐心解释,增加透明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打造“阳光教育”。

(3)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师德考核制度。引导全体教职工从每个工作环节入手,规范教师行为;严格考勤制度,严肃上班纪律,制定我校发展和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逐步建立和落实师德教育与教师个人工作考核、职称职务评聘等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使我校师德师风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学校把本次活动作为本学年的一件中心工作,校长亲自抓。通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促师德建设,切实把师德教育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师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逐步培育广大教师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关爱学生、关心学校、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

2、舆论引导,营造氛围。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抓典型,通过典型的人物事迹来教育和影响广大教师,让广大教师学习典型人物,向典型人物看齐,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要加大对活动中出现的典型进行宣传,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3、抓好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要把加强师德建设与争创一流业绩结合起来,深入持久的开展此项工作,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有重大师德缺失问题的,不能评先评优。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强化师德考核。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师德高尚,知行统一,用自己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万佛寺导游词

万佛寺位坐落于沙田道风山上,上山首先必须登431个石阶。之所以称此寺为「万佛寺」,是因为自1950年代建寺以来,感恩的信众便不断供奉小神像,使得它成为一座拥有10000尊佛像的寺庙。这些神像各个不同,有些是黑色的、有些则盖以金箔,而且每尊神像的姿态各异,这象征着佛祖修成正果的各个不同阶段和过程。寺内尚有玉皇殿、准提殿、弥陀殿、万佛宝塔及十八罗汉塑像等。可惜,万佛寺在九七年七月的一场暴雨中倒塌,有关方面现正着手筹募经费重建佛寺,希望能够尽快令万佛寺重现昔日的光辉。从中庭的边缘可以俯瞰沙田美妙的景致,中庭里有座九层的佛塔和一些佛祖追随者的雕像。再往上走则是另外四座寺庙,其中一个拥有全香港第二高的佛像.供奉的该寺创始和尚月溪法师肉身漆像,是香港仅有的一座。

| “东方之珠”香港导游词 | 香港迪斯尼乐园导游词 | 北帝庙导游词

第四篇: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渤海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所学专业________________ 入学________________ 学习地点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

唐代佛寺诗歌研究

摘 要:在唐代,佛教发展非常兴盛。随着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佛教,对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遍布各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佛寺文化为唐代诗歌的创作提供了题材,其中以佛寺命名的诗歌多如繁星,在《全唐诗》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佛寺题材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题。本文主要对唐代佛寺诗歌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唐代佛寺的发展概况和唐代的佛寺诗歌;第二部分介绍了唐代诗人和佛寺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唐代佛寺诗的主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唐代佛寺诗的艺术特色和取得的成就。通过以上几部分的分析,从而对唐代佛寺类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关键词:唐诗; 佛教 ;佛寺;主题;艺术成就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m is flourishing.As Buddhism spread, more and more people learned about Buddhism, the Tang Dynast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ll aspects of life had a profound impact.Buddhist temple as a carrier of the Buddhist culture is all over the country, become part of life.Buddhist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provides the subject matter, in which Buddhist temple named poetry greater, in the “full Tang” accounted for a considerable part.Buddhist themes emerged, enriching the them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The main Buddh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article gives a brief ex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Buddhist temple in the Tang Dynasty poetry;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poet, and Buddhist temples;s three parts of the main theme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try;fourth part of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Poems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The above sections of the analysis to the Tang Dynasty Buddhist temple was further grasp the poetry category.Key words: Tang Poetry;Buddhism;Buddhist temple;theme;artistic achievements

目 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1 引

言 „„„„„„„„„„„„„„„„„„„„„„„„„„„„„„„„3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4

一、唐代佛寺概况 „„„„„„„„„„„„„„„„„„„„„„„„„„„4

二、唐代佛寺诗歌 „„„„„„„„„„„„„„„„„„„„„„„„„„„5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5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7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7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9

一、写景抒怀主题 „„„„„„„„„„„„„„„„„„„„„„„„„„„9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10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1 1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1 1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1 2

三、山水与佛理的融合„„„„„„„„„„„„„„„„„„„„„„„„1 3 结

„„„„„„„„„„„„„„„„„„„„„„„„„„„„„„„1 4 参考文献

„„„„„„„„„„„„„„„„„„„„„„„„„„„„„„„1 5

引言

佛教从东汉年间传入以后,发展到了唐代达到了全盛时期,更多的人了解了佛教思想,开始接受佛教,佛教变的大众化。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佛寺也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唐代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佛寺的出现,为唐诗的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从此以后,在唐代诗坛佛寺诗歌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古代文学史上,研究佛教文化、佛教对于唐代诗歌影响的作品数不胜数,但是对于佛寺题材类诗歌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在刘小平的《唐诗与佛寺》,唐黎标的《唐诗与佛寺》的研究中,只是对佛寺诗歌进行了的简单的分类和分析。戴军的《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和李芳民的《水亭山寺长年吟—唐代诗人寺院之游与诗歌创作》仅仅对佛寺诗歌的一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对于其他类的佛寺诗歌很少涉及。杨妹美的《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对佛寺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是对于佛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成就这一块没有涉及。之前这些作品虽然对佛寺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还不能够展示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全唐诗》①入手,我查找了大量的唐代的佛寺题材类的诗歌,对这些诗歌进行研究概括,分析并且归纳与总结佛寺诗歌的类别,主题和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

① 《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第一章 唐代佛寺与佛寺诗歌

一、唐代佛寺概况

谈到佛寺,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寺”这一个字,在中国古代,“寺”本来是官府衙门的名称。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再提起“寺”,就代表佛教寺院建筑了。说到佛寺,指的就是“佛教寺院,是专为供奉佛教圣像、圣物,僧侣礼佛念经,参禅打坐,生活居处,以及一般人等礼佛进香之所”。①佛寺也被叫做精舍、招提、兰若、梵宇、伽蓝、檀林、禅宇等,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入,这些名字大多是梵语音译过来的。佛寺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佛教思想盛行之处,佛寺必然会多,同样有佛寺存在之处,推崇佛教之人必然存在。

佛教于东汉年间传入中国,建筑了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的“白马寺”。到了唐代以后,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开明的政治环境,给了佛教自由发展的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到了空前繁盛时期,最重要的是唐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对佛教的态度是开明的、积极的。唐代统治者有六次迎接供奉佛骨的事件就是最有力的表现,这使佛教思想的影响迅速扩大到全国,越来越多的民众了解了佛教,慢慢接受了佛教。佛教的兴盛,使得佛寺也兴盛起来,遍布唐代各个地方,一时之间,僧尼和佛寺的数量迅速增长,在贞观年间、玄宗开元年间、和宣宗在位期间,唐代形成了几次造寺高潮,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开元年间,唐代佛寺达到了5358座,僧尼的数量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人。②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寺大多数都在在山林之中,远离城市的喧嚣,如上文所说,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佛寺功能主要是僧尼参禅礼佛的场所,老百姓礼佛进香的地方。但是到了唐朝以后,佛教逐渐兴盛,尤其是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以后,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来往于佛教寺院的人们不再仅限于僧人和香客了,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代,佛寺不仅出现在山林中,越来越多的佛寺出现在城市里,比如长安城内著名的法门寺、慈恩寺、弘福寺等。③佛寺成为元宵节观灯的场所,① 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考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2008年

③参考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章碣有诗《上元夜建元寺观灯呈智通上人》:“建元看别上元灯,处处回廊斗火层。珠玉乱抛高殿佛,绮罗深拜远山僧。临风走笔思呈惠,到晓行禅合伴能。无限喧阗留不得,月华西下露华凝。”①这首诗就写了正月十五在建元寺观灯无限热闹的场景。很多佛寺还是看戏的场所,钱易在《南部新书》中说:“长安戏场,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可见唐代的很多佛教寺院内是设有戏场的。

颜真卿在《泛爱寺重修记》中称:“予不信佛法而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既仕与昆,时援徙于东寺,待客于西寺;每至姑苏,恒止竹堂”。②由此可见佛教寺院在唐代可以留宿客人了,很多人开始把佛寺作为临时的住所,佛教寺院多在山水之间,有美丽的风景,是休息的好地方,因此佛教寺院成为很多路人最好的去处。

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唐代佛教寺院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想这是唐代佛寺诗歌兴盛的最根本原因。

二、唐代佛寺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各种题材类型诗歌集大成的时期,不同种类和不同题材的诗歌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每一类诗歌都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佛寺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唐代佛教思想盛行,佛教被大多数人接受,很多人来佛教寺院佛教寺院,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更多的佛寺引起了诗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唐代出现了很多佛寺题材的诗歌。查阅《全唐诗》,佛寺诗歌数不胜数。可以说唐代佛寺诗歌是中国历史上佛寺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佛寺诗歌多种多样,是之前的佛寺诗歌无法比拟的。

在之前研究唐代佛寺诗歌的论文中,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游寺诗、宿寺诗、寺学诗、僧诗等。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把佛寺诗歌分为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两大类。

① 本文诗歌全部选自《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 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南都学刊》2008年第3期

(一)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

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就是对于佛寺的建筑和佛寺周围环境的直接描写。佛寺多在青山绿水间,雄伟的佛寺与幽静的佛寺环境成为很多诗人关注的焦点,如宋之问的《灵隐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显示出灵隐寺的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到美景的感染,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最典型的直接描写佛寺的诗歌是岑参的《登嘉州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空可淹留。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这首诗是岑参登上嘉州凌云寺所作。在凌云寺内,青山与红塔相融合,诗人以自己的笔法,勾画出巍峨高峰上凌云寺的轮廓,着力描写佛寺周围美丽的景色,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吸引了诗人,为美景所感动,似乎已经融入了佛寺美丽的景色之中了。如此美丽的佛寺景色,必然会有很多诗人的关注,因此唐代佛寺诗歌中,有很多都是这类诗歌,这在佛寺诗歌内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佛寺的美丽景色、别致的建筑固然吸引了诗人,但佛寺的另一番景象同样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如皎然的诗歌《宿吴匡山破寺》:“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作者来到吴匡山寺院,满眼是尘埃、蔓草、悲风和野花,一片荒凉的景象,与大多数美丽的佛寺胜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代佛教寺院很多,遍布唐代的各个地方,由于各种各样的的原因,很多佛寺已经被废弃,荒无人烟,成为唐代的别致的一景,被很多诗人们记录了下来。有的因战乱被荒废,有的因佛寺大火废弃,如顾况的《经废寺》:“不知何世界,有处似南朝。石路无人扫,松门被火烧。断幡犹挂刹,故板尚支桥。数卷残经在,多年字欲销。”满是落叶的小路,烧毁的寺门,残存的经卷,一切是如此的凌乱荒,让人心生悲凉之情。

(二)与佛寺有关的诗歌

与佛教寺院有关的诗歌中,有很大部分是禅理诗和偈颂诗。这类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佛寺和佛寺内的景色,却是在佛寺内所作,与佛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属于佛寺诗歌的范畴。因为这类诗歌的作者大部分是佛教寺院内的僧人或者是居住在佛寺学习佛理的隐居者,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佛教寺院里,与寺院的山水为伴,每天多半的时间是在焚香、拜佛、讲经、参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由于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诗作题材范围相对较窄,多是参禅悟道禅理诗和偈颂诗。

禅理诗,就是对佛理禅意的感悟和体验的诗歌。①这些禅理诗大部分都是精通佛教理论的高僧所作,他们能够理解高深奥妙的佛教理论,并且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如著名的诗僧寒山大师有:“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诗人在佛寺中参禅悟道,在这首禅悦诗中可以感觉到诗人空灵淡定,与世无争的心境。

偈颂是将佛理教义收摄概括于精练的文字中,它应力求竭尽经义这类诗歌大多属于格言警句诗,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大部分都是佛寺内的僧人所作。如诗僧长沙景岑的《竹竿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偈,百尺竿头的顶端,仍是有道可求的,有法可得的,故并未终结,以此来鼓励众学者应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可得少为足。

第二章 唐代诗人与佛寺的关系

随着玄奘大师西去印度天竺求取真经,佛教兴盛国来唐交流佛法,佛教典籍的翻译和流传,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打上了深深地烙印,诗人佛教思想也有了更多的了解,越来越多的诗人往来于佛寺之间,与佛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很多佛教寺院因为诗人的到来而名扬天下,如江苏的破山寺,常建来到破山寺,写下了著名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 ①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如苏州的寒山寺,张继在经过寒山寺时,写了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大名因此闻名天下。

在唐代诗人中有很多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信仰佛教,经常去佛教寺院,学习佛经佛理。其中有很多著名诗人,如:王维,白居易,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张祜等。他们喜欢居住在佛寺,与高僧往来,追求佛教给他们带来的宁静淡泊的心境。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王维信仰佛教,精通佛教经书,追求宁静而幽寂的生活,淡泊自然的心境。因此王维有很多著名的禅悦诗,这与他常年居住在佛寺之内,研读佛经有很大的关系,如他的诗作《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白居易也常常来往于佛寺,喜欢佛寺淡雅幽静的环境,欣赏佛教寺院的美景,远离尘世,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并乐在其中。如他的诗作《旅次景空寺宿幽上人院》写到:“不与人境接,寺门开向山。暮钟寒鸟聚,秋雨病僧闲。月隐云树外,萤飞廊宇间。幸投花界宿,暂得静心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在唐代信仰佛教的人很多,很多人来到佛寺参禅拜佛,并且在佛寺中自发形成了很多僧社,在僧社里这些诗人可以共同同僧人探讨佛理、吟诗、品茶,体味宁静淡泊的佛寺生活。这在唐代很多佛寺诗歌中都有所体现,如白居易在《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中写道 :“一别东林三度春,每春常似忆情亲。头陀会里为逋客,供俸班中作老臣。清净久辞香火伴,尘劳难索幻泡身。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还有一部分诗人他们往来于佛教寺院,并不是因为信仰佛教,来到佛寺烧香拜佛,而是因为向往佛寺的美景,喜欢佛教寺院幽静的环境。在唐代很多诗人来佛教寺院读书,李嘉佑有诗歌《送王正字山寺读书》:“欲究先儒教,还过支遁居。山阶闲听法,竹径独看书。向日荷新卷,迎秋柳半疏。风流有佳句,不似带经锄。”置身于优美的寺景中,与曲曲折折的竹林小径中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佛教寺院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安静舒适,很适合读书人在这里读书。①为了便于一些学子读书,有很多佛寺还特别设置了书堂,李绅有诗歌《忆题惠山寺书堂》曰:“故山一别光阴改,秋露清风岁月多。松 ①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下壮心年少去,池边衰影老人过。”

中国古代文人都喜欢自然,向往自然,唐代文人也不例外,佛教寺院内景色幽静自然,自然吸引了很多诗人来到佛寺内游玩观赏,如杜甫有诗《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诗人携同几位友人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一起来到慈恩寺,登上佛寺,登高望远,欣赏佛寺周围的美景。

第三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

自从佛教传入以来,佛寺开始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在佛教刚刚兴起,佛寺只是作为风景中的一个烘托物出现而已,关于佛寺题材的的诗歌也少之又少,大部分只停留在对于佛寺风景的描写。到了唐代以后,大量的佛寺诗歌出现,佛寺诗歌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出现在唐代诗坛上。而且佛寺诗歌的也变得多种多样,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的描写上,增加了很多主观上的看法,因此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有了很大的扩展。我主要把唐代佛寺诗歌概括为两大主题:写景抒怀的主题和归隐佛教的主题。

一、写景抒怀主题

唐代,是古代封建文明社会发展的最高峰,整个社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经济快速发展,政治开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佛教也有了很快的发展,佛教寺院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多数佛教寺院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背靠着青山,寺内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流水、深深的长廊、美丽的小亭,吸引了很多游人。在初盛唐时期,佛寺诗歌中最常见的是表现山水之美的山水诗,欣赏美景的同时抒发自己情怀。

有一类佛寺诗歌是表达对于佛寺周围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如陈子昂的《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钟梵经行罢,香林坐入禅。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

里,疲病得攀缘。”作者来到清净的开元寺,雨后的佛寺景色更加宜人,岩石、树木、清泉都在雨水的洗涤下变得更加美丽,因此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更好,表达了对美景的热爱,发出“宁知人世里,疲病得攀缘”的感慨。

还有一类佛寺诗歌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离愁别绪。随着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佛教功能发生很大的改变,佛寺成为朋友之间交往的重要场所,有相聚必然有离别,因此佛寺诗歌中表现离别之情的诗歌数不胜数。如白居易的《福先寺雪中饯刘苏州》:“送君何处展离筵,大梵王宫大雪天。庾岭梅花落歌管,谢家柳絮扑金田。乱从纨袖交加舞,醉入篮舆取次眠。却笑召邹兼访戴,只持空酒驾空船。”这首诗歌表现的是诗人白居易曾在福先寺为友人刘禹锡办的离别酒筵饯别的场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开时的。还有一些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如刘禹锡的《虎丘寺与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因知早贵兼才子,不得多时在世间。”

二、归隐佛寺的主题

“佛教的寺院一般都在建筑在山水俱佳的名胜之地,这些地方也是唐代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的隐逸之所,以及心灵向往之地。”①信仰佛教能够消除烦恼,佛寺内更是景色宜人,适合修身养性,很多诗人都向往这种生活,表现了归隐佛寺的愿望。诗歌可以反映当代诗人的生活,因此在唐代佛寺诗歌中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歌非常丰富。

宋之问有诗歌《游称心寺》:“释事怀三隐,清襟谒四禅。江鸣潮未落,林晓日初悬。宝叶交香雨,金沙吐细泉。望谐舟客趣,思发海人烟。顾枥仍留马,乘杯久弃船。未忧龟负岳,且识鸟耘田。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齐年。”作者来到称心寺,看到佛寺的美景,感受这里带给他内心的安宁,深受感染,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处于被流放时期,对于官场生活心生厌倦,表达出了对这种佛寺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前期,有很多诗人在受到挫折时,来到佛教寺院,感受这种幽静的佛寺环境,对佛寺生活很向往,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放弃入仕的理想,真正选择归隐山林,归隐佛寺。

到了唐代中后期,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后,盛唐时期的胜景不再存在,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社会变得更加黑暗,很多诗人在 ① 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92页

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隐居于山林之中。这些诗人来往与佛教寺院,参禅礼佛,他们每天身处佛寺之中,在欣赏佛寺的山水之美同时,听经、焚香、礼佛,追求一种恬淡平和的心态,远离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烦恼。①因此他们的大多数诗歌都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描写的都是归隐山林之后的佛寺生活。

张祜多次参加科考不第,最后归隐佛寺终老于此,终日与山林为伴,他在《题惠山寺》中写道:“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泉声到池尽,月色上楼多。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清冽的泉水,明净的水池,皎洁的月色,使诗人的心性回归到自然宁静的状态。月色过滤了诗人心上的污浊,泉水洗净了诗人身上的不洁之气。由此看出作者很喜欢这种归隐与佛寺的生活。“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在惠山寺里如此清净悠然,而城市里却是红尘滚滚,到处污浊不堪,此时诗人进入了一种,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怡然境界,卸去尘世虚妄不实的缠绕。两种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更愿意身处佛寺之中,远离喧嚣的现实社会。

第四章 唐代佛寺诗歌的艺术成就

佛教在刚传入中国时,佛教寺院开始走入了诗人的视线,成为诗人笔下的有一种诗歌类型,但是那时的佛寺只是作为一种风景而出现的,大部分诗人对于佛寺只是提留在简单的风景描写上。唐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寺诗歌,使得佛寺诗成为一种独立的题材,佛寺诗歌达到了全盛时期,与之前的佛寺诗歌有着很大不同,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佛寺诗歌得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唐代以后,佛教走入了民间,佛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佛寺诗歌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诗人不再是仅停留在对佛寺山水的描写上,在作诗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作手法上不再是单一的记叙和描摹佛寺与风景,也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手法,使得佛寺诗歌变得 ①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291页-302页

更有变现力。如刘得仁的诗歌《晚游慈恩寺》:“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采薇。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最后一句的议论“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就使得诗歌主题呼之欲出,更容易理解。

二、诗歌意象的扩展

在唐代,佛教发展迅速,佛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佛寺作为文学家的描写对象成为他们众多作品题材中的一个,同样佛寺也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花、草、树、木、鸟、鱼、虫、日、月、星、辰一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众多意象之一。通过佛寺还衍生出许多意象,如“僧人”、“钟声”、“禅房”等意象。

在唐代,由于佛教的盛行,僧人和诗人有了更多的联系,使得“僧人”走进了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成为佛寺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代佛寺诗歌中,描写僧人和僧人生活的诗歌有很多,如薛能的《送禅僧》:“寒空孤鸟度,落日一僧归。近寺路闻梵,出郊风满衣。步摇瓶浪起,盂戛磬声微。还坐栖禅所,荒山月照扉。”在这首诗歌里,寒空、孤鸟、落日、初月构成了一幅优美寂静的图画,而“僧人”的出现,增加了离别时的凄清之感、离愁别绪,使得这首诗更有韵味。

最著名的要数“钟声”意象,唐代以后,“钟声”意象不仅在佛寺一些佛寺诗歌内出现,在一些其他题材的诗歌内也经常出现,并且在不同的诗歌里能够烘托出不同的气氛。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欣赏着枫桥周围的夜景,月落夜深,在朦胧的月色中,独自一人,伴随自己的只有寒山寺和寒山寺里的钟声。这里的佛寺“钟声”把环境烘托的更加寂静,是诗人感到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剧增。

三、山水与佛理相结合

在中国古代,很多人就向往隐逸的生活,喜欢大自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生活,有很多著名的山水诗,形成了著名的山水诗派。如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在他们的诗歌里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地向往之情,渴望闲适、自由的生活。到了唐代以后,佛教盛行,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最下层的劳动者,可以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深受其影响,影响着唐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加深远,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的佛寺大多数在山水之中,与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诗人深受佛寺文化的影响,向往自然,喜欢学习佛理,所作的佛寺题材类诗歌,很多都把山水和佛理相融合,也就是在描写自然山水的同时,与佛教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与之前的佛寺山水诗歌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王维的诗歌最具有代表性,如他的《蓝田山石门精舍》是山水与佛教思想里的“空寂”最好结合:“落日山水好,漾舟信风归。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该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落日、扁舟、清流、老僧、牧童、樵客,人与环境相互协调,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的情感。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可谓曲径通幽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结 语

唐代佛教上承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并且走向世俗,走向民间。而佛教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与百姓的生活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佛教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寺成为了人们活动时的主要场所,佛教寺院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多,诗人对于佛寺也关注的更多,唐代佛寺题材的诗歌因此特别兴盛。本文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简单阐述唐代佛寺诗歌的发展状况、佛寺诗歌的类型及唐代诗人与佛寺之间的关系,分析概括唐代佛寺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成就,以便于从整体上掌握唐代佛寺诗歌,反应唐代佛寺诗歌的全貌。由于时间的限制,本文对于唐代佛寺诗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只是粗陋的概括,还需要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一、图书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中华书局,1960年版。

2、董诰:《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关永礼:《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4、沈松勤:《唐诗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黄新亚:《唐代城市生活长卷—消逝的太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7、韩欣:《中国名寺》,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8、刘洁:《唐诗题材类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出版。

二、论文

1、张会:《从文学角度试析唐代牡丹与佛寺文化》,2008年第3期。

2、刘小平:《唐诗与佛寺》,《寻根》2005年第2期。

3、唐黎标:《唐诗与佛寺》,《华夏文化》2006年第2期。

4、戴军:《唐代寺院题诗与寺院学习之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5、杨妹美:《唐代佛寺题材诗论稿》,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第五篇:东佛寺碑文

东 佛 寺 碑 文

东佛寺简介:东佛寺始建年代不详,历经沧桑,屡废屡建,重建年代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以重建年代开始算起,寺庙历经风雨200年有余,可谓历史悠久。《謀貽》石刻碑

我祖建立斯庙

供奉關聖神明住持口行 培修橫屋 革故鼎新 公私樂捐 青蚨喜見 不日落成 今將各捐誌数理合刋碑立名從比 神灵人安 禄閣旄倪長春 愚未業儒淺 述見者勿哂小引

继建公 文德 御選 華典 華起 華後 勤春 盈州 勤保 勤江 勤益 勤然 勤滿 勤柯 勤淇 勤班 勤珂 勤應

口香会 勤恩 勤讓 斈易 斈詠 斈书 斈春 斈隆 高口 斈永 斈吂 斈名 斈志 斈雲 斈才 斈元 斈口

《公立重修碑记》

修山門左口 橫屋捐資芳名列

祖門公

漢文

惠卿公

口山庄下門

子仁公 文高公 子厚公

益山公

口山庄上門

口口公 良才 衍元 常万公 金堂 寿和 宫庄 衍璜 衍貴 衍清 衍久 嘉慶十八年冬月吉旦(1813年冬月)

《守世》石刻碑

斈禄 斈准 斈口 山庄 道春公 正和公 大佐公 口口公 国伸公 国仱 国仲 国住 国安 国高 華蘭 官莊華桂 董昌鎧 殷董氏 光聖 光銀 郑氏 華貴 華全 華仁 華富 勤福 勤口 国礼 華喜 華財 華順 住持(熊信定 陳克明 阮崇夹)

光緒廿七年(1901年)歲次辛丑陽月敬譔

此碑碑文历经风雨,已模糊不清。

下载佛寺的对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寺的对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石佛寺游记散文

    五月榴花红似火,孟夏山林绿如翠。天地山水合一,日月风气交融。癸巳年六月与驴友同游石佛寺,那山那水,那情那景不记不快,作游记一篇以记之。——题记初闻石佛寺之名是在网上,听其名......

    精神文明建设总结【石佛寺】(五篇)

    创区级文明单位总结 灞桥区石佛寺小学 2010年12月 精神文明建设总结我校按照区级文明单位标准继续开展创建工作,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学校通过创文明......

    铁佛寺小学综合治理工作措施

    铁佛寺小学综合治理工作措施为了进一步响应政府提出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校园的号召,我校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校园环境综合整治。 一、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校长任......

    铁佛寺小学招生工作制度

    铁佛寺小学招生工作制度根据区教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规范我校招生工作,特制订下列招生工作办法。 一、招生原则: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安阳市《关于......

    金佛寺学区2008年度教研工作总结

    金佛寺学区2008年度教研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学区教研工作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课堂......

    铁佛寺小学读书总结

    铁佛寺小学《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活动总结 我区推行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改革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转变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深化课改成果,推进课堂改革走向深......

    铁佛寺小学消防工作总结

    铁佛寺小学消防工作总结 一、认真进行宣传、动员 学校是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我校目前拥有学生895人,消防安全事关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着“责任重于泰山”和......

    对联集锦

    名胜〃北京 001 昼永琐窗闲,竹边棋墅 日迟帘幕静,花外琴声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之一) 002 心澹水木秀 兴幽鱼鸟闲 (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之二) 003 胜赏寄云岩 万象总输奇秀 清阴留竹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