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编稿老师:连中国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 徐冬杰
一、学习要点 1.写作背景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感于此,作了这篇赋,假借秦始皇奢侈虐民自取灭亡的史实规讽唐敬宗。这年作者才23岁。
2.结构内容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工程浩大,雄伟壮丽。
第二自然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生活的奢侈、腐朽,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自然段:写秦朝统治者虐用民力,以致自取灭亡。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应该励精图治,爱惜民力的警告。
3.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
文章首先从建筑规模和宫中生活两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为了突现写作意图,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秦为主,六国为宾;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秦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六国与秦之亡,皆因不“爱其人”;结论自然是:不“爱其人”者必亡,当朝的敬宗也不例外,更无出路,这正是全篇用意所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语警策、明快,言有尽而意无穷。
4.分析提高
(一)重点词语
1.一
①数词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记》)
②相同,一样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
③全,一概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④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
⑤专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⑥一旦
一出门,袭马过世家焉(《促织》)
⑦才,一下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⑧竟,乃
靖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靖郭君对于寡人,竟这样吗)
⑨语助词,加强语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2.回
①旋转,回旋
②掉转,运行
③曲折,迂回
④回来,回去
⑤回首,回头看
⑥量词
3.尽
①完,空
②全部使出来
③全部取到、占有
④全部,都
⑤死
⑥尽,极
4.哀
①悲哀,悲痛
②怜悯,同情
③哀叹
5.取
①捕取,俘获
②拿
③取得
④提取
⑤采取,采用
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诗)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词)一日走千回(辛弃疾诗)奈何取之尽锱铢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冯婉贞》)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珍宝尽有之(《鸿门宴》)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促织》)林尽水源(《桃花源记》)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入蔡州取吴元济(去蔡州捉拿吴元济)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⑥夺取
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通“娶”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二)特殊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古:宫室建筑精巧
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古:景象
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经营: 古:文中指珍宝
今:筹划、计划、组织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
2.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3.名次作动词
①未云何龙
龙,出现龙
②不霁何虹
虹,出现虹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鼎视为铛,把玉视为石;把金视为土块,把珠视为石砾
4.使动用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秦灭族
5.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之为鉴
(三)写法上的借鉴
1.铺陈夸张
气势夺人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力极强。如第一段中写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建筑一段,和写桥梁复道的一段,不仅突出的描绘出楼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绮丽、壮观而且颇有气势。还有第三段写秦统治者不恤名利,横征暴敛,也用了铺陈夸张的写法。铺陈夸张是“赋”的主要特点,加上杜牧丰富大胆的想象,纯熟灵活的笔法,使这一篇中的这一写法的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感情充沛,铿锵有力
文章除夸张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如:
比喻:繁密的楼阁如“蜂房”“水涡”,尤其是把比喻与反问、对偶结合使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
排比:如写宫女梳妆、秦爱纷奢两段全用排比,铺张达意,气势非凡。
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作者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二、能力训练、检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下列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功名俱著于春秋(历史)
B.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泛指民间)
C.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学习的人)
D.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灾难、困境)
2.下列句中加红的字所指代的内容与“不爱其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①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②然其言必信
③而弟子志之不倦
④而不矜其能
A.②
B.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句中的“志”与“而弟子志之不倦”的“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其志不在小
B.吾使有五而志于学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红的字的意思()
固无可言者
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
然其言必信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A.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不同
B.两个“言”字相同,两个“德”字也相同
C.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相同
D.两个“言”字不同,两个“德”字也不同
5.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A.儒者以舞文弄墨而败乱法度,侠士逞个人的勇力,不顾法制的约束。
B.读书人用写文章来破坏法纪,而侠士用武功来使禁令失效。
C.儒家的文章是法律混乱的根本原因,而侠士的武功是使国家禁令失效的根本原因。
D.读书人用文墨治理法律,而侠士却用武功破坏国家的禁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缗王时,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齐缗王出奔,已而保莒城。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涂,以轊折车败,为燕所虏。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东保即墨。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即墨不下。
燕军闻齐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齿既杀缗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习兵。”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注:
①市掾:管理市场的属吏
②轊:车轴头
6.下列加红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保莒城(维修)
B.令其宗人尽断其车轴末而傅铁笼(装)
C.城坏,齐人走,争涂(同“途”,抢道)
D.齐诸田疏属也(属于)
7.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不见知
②为燕所虏
A.①不让人知道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B.①大家都不认识他
②是燕国的俘虏
C.①并没有受到重用
②被燕国所俘虏
D.①大家并不了解他
②做了燕国的俘虏
8.下列各句中加红的词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唯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操虽托名为汉相,其实汉贼也
④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
⑤城坏,齐人走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A.②⑥
B.③⑤
C.①④
D.②④
9.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田单在逃难中,令族人将车轴换为铁笼,使族人得以脱险。
B.田单的族人因铁笼的关系得以保全了身家性命,足见田单智能过人
C.田单深谋远虑,在当临淄市掾时,就已经看出时事,因而深藏不露。
D.田单族人在逃亡中,因有铁笼,所以车轴转动速度快,因而得以迅速逃离。
10.下列关于田单的性格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①机智过人
②具有政治远见
③精通兵法
④身先士卒
⑤有勇有谋
⑥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附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A
6.C
7.C
8.D
9.B
10.A
作文推荐
园日涉自以成趣
高二(11)楼悦晨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的确,陶渊明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只在自然之园中找到真正的乐趣。日日在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他的傲岸啊!
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从为州祭酒,到作彭泽令,十三年中,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抱负,但黑暗的政治社会,腐败的官场,对自由的束缚,对他不羁性情的压抑,何其沉重。
既然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探求什么呢?“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辞官归里,躬耕自资,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家。他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期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而是悠然于园中,由自然山水探寻到了最为纯真质朴的快乐。
只有在他的园中,在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才能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低头见青草绵绵,一处花团锦簇,竞相争艳,一处孤芳静绽,傲岸独立;抬头见柳枝依依,薄云勾卷,青山峻拔,群鸟徘徊,盎然生机,不使他欢欣鼓舞?晨曦中重露湿襟,草香四溢;黄昏里斜晖暧暧,炊烟袅袅,融融暖意,不使他心神安详?三九寒天,雪覆万物,天地一白,百草萎靡,众花枯残;而青松屹立,擎起白雪,傲梅怒放,凝着冰晶,坚忍昂扬,卓然独立。不使他久久凝望,心潮宕动?待到冰消雪逝,春意轻拂,草芽破土,柳树抽枝,生气重现,始知万物造化,周而复始,何其悠然,不使他快慰?大自然的生机、韵律,鼓荡着陶渊明的心脉,溶于自然,他如高山苍苍,流水潺潺,乐夫天命,别无所求。这等沉静清新,洒脱悠然,古来又有几回闻!
绝世俗,诗意地栖息,纵情山水田园。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这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就是陶渊明日涉园的乐趣。
[评语]
对诗句品评得如此细微准确,不仅是心灵的工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所以本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作者深入的体会与正确的感悟。细品深思,这就是成功的法宝之一。
此外,作者的语言也很精彩,四字短语的使用,恰切、精当、优美,错落有致,音节铿锵,富于美感,读后让人口颊生香。如:
低头见青草绵绵,一处花团锦簇,竞相争艳,一处孤芳静绽,傲岸独立;抬头见柳枝依依,薄云勾卷,青山峻拔,群鸟徘徊,盎然生机,不使他欢欣鼓舞?晨曦中重露湿襟,草香四溢;黄昏里斜晖暧暧,炊烟袅袅,融融暖意,不使他心神安详?三九寒天,雪覆万物,天地一白,百草萎靡,众花枯残;而青松屹立,擎起白雪,傲梅怒放,凝着冰晶,坚忍昂扬,卓然独立。不使他久久凝望,心潮宕动?(指导教师:连中国)
第二篇: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最终版)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一)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未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杜牧感于此,作了这篇赋,假借秦始皇奢侈虐民自取灭亡的史实规讽唐敬宗。这年作者才23岁。
(二)结构内容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阿房宫的工程浩大,雄伟壮丽。
第二自然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生活的奢侈、腐朽,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自然段:写秦朝统治者虐用民力,以致自取灭亡。
第四自然段:总结六国和秦王朝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应该励精图治,爱惜民力的警告。
(三)语言掌握
1.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古:宫室建筑精巧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古:景象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经营:古:文中指珍宝今:筹划、计划、组织
④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可怜,古:可惜今:怜悯
2.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3.名词作动词
①未云何龙 龙,出现龙
②不霁何虹 虹,出现虹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鼎视为铛,把玉视为石,把金视为土块,把珠视为石砾
4.使动用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使秦灭族
5.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以之为鉴
(四)写法上的借鉴
1.铺陈夸张,气势夺人
这篇文章通篇使用了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力极强。如第一段中写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建筑一段,和写桥梁复道的一段,不仅突出的描绘出楼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绮丽、壮观而且颇有气势。还有第三段写秦统治者不恤名利,横征暴敛,也用了铺陈夸张的写法。铺陈夸张是“赋”的主要特点,加上杜牧丰富大胆的想象,纯熟灵活的笔法,使这一篇中的这一写法的作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2.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感情充沛,铿锵有力
文章除夸张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方法。如:比喻:繁密的楼阁如“蜂房”“水涡”,尤其是把比喻与反问、对偶结合使用: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
排比:如写宫女梳妆、秦爱纷奢两段全用排比,铺张达意,气势非凡。
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作者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3.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
文章首先从建筑规模和宫中生活两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突出其建筑的宏伟、豪华和宫中生活的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为了突现写作意图,作者在构思上采用了以宾衬主、层层逼进的写法,秦为主,六国为宾;有六国之灭,才有秦阿房之兴;而秦阿房之兴,已隐含秦亡之因。六国与秦之亡,皆因不“爱其人”;结论自然是:不“爱其人”者必亡,当朝的敬宗也不例外,更无出路,这正是全篇用意所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结语警策、明快,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阿房宫赋》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人、________家,为有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________。他的作品集是________。
2.赋是一种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文章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在写作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法为主。文章显得齐整和谐,富有文采,同时又具有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而现代的赋则有________的意思,如《茶花赋》《雄关赋》中的“赋”即是此意。
3.本文写于________元年,这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唐敬宗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作者在《________》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________》”。可见,作者感于此,作了这篇赋,假借________规讽唐敬宗。
4.写出红色词在文中的意义
①直走咸阳()②廊腰缦回()
③各抱地势()④歌台暖响()
5.与“盘盘焉、囷囷焉”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崤有二陵焉B.輮使之然也
C.于是余有叹焉 D.气息惙然
6.“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原因是()
A.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占地面积广,造成宫内各处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
B.阿房宫“高低冥迷”,建筑物高低错落,曲径通幽,使人处在不同位置,感到气候不同。
C.阿房宫“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时而热烈欢快,时而哀怨忧伤的歌舞让人时而感到春光的温暖,时而感到风雨的寒冷。
D.阿房宫“各抱地势”,随地势高低修建,故而高处寒冷,低处温暖。
7.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并非古今异义的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8.从修辞的角度看与其它项不一致的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选自《震川文集》,作者杜牧,字牧之,唐朝文学家。诗歌清丽自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之作。
B.《阿房宫赋》的体裁是“赋”,这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在手法上多用夸张铺陈,在结构上多在篇末寓含讽谏之意。
C.成语“钩心斗角”出自《阿房宫赋》,“心”指宫室的中心,“角”指屋檐。原来形容宫室建筑物都向中心攒聚,尾角互相对峙。现在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
D.《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解释文中的词。
①荧荧:___________②乍:___________
③剽掠:___________④逦迤:___________
2.把“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杳不知其所之 ②秦人视之
③一肌一容 ④一旦不能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4.这段文字主要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复哀④后人也。
5.文段中的两个“族”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共出现了四个“后人”,他们都是同一类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直译画线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
1.杜牧 牧之 唐朝诗人、文学家 小杜 《樊川文集》
2.韵文 散文 铺陈 排比 对仗 夸张 赞颂
3.唐敬宗宝历 《上知己文章启》 《阿房宫赋》 秦始皇奢侈虐民自取灭亡的史实
4.①伸展②旋转、环绕③依傍④指歌声
5.D(均为形容词词尾)
6.C
7.C(A项中的“勾心斗角”在文中是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攒聚,尾角互相对峙;B“收藏”“经营”“精英”在文中均指金银珠宝。D项中的“一旦”在文中是指忽然有一天)
8.C(A、B、D用了比喻的手法,C用了夸张的手法)
9.A(明代文学家归有光世称震川先生,他的文集为《震川文集》。杜牧,世称杜樊川,其文集为《樊川文集》,注意不要混淆)
(二)1.①明亮的样子②突然、骤然③抢劫、掠夺④连续不断(或到处都有)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碎石。
3.D(①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到”,②中的“之”是代词;③中的“一”可译为“全部”,而④中的“一”是数词)
4.秦王朝宫廷生活的奢靡、腐朽。
5.“族秦者秦也”中的“族”做动词用,意为灭族:“谁得而族灭也”中的“族”应为名词,意为族人,子孙后代
6.①和②是指后代的人,③是指更后的人④是指哀秦者
7.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戒,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哀叹后代的人了。
越王与绍兴
鲁 莽
又是一个万物死寂的隆冬,树木被雪压弯了枝,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那单调的白。茫茫的雪路上,留下了两行模糊的马蹄的印记。越王勾践和他的大夫范蠡在雪中艰难地前行着。
这是勾践自从战败后第一次踏上这一片土地,与先前相比,现在的身材瘦弱了,肤色黝黑了,脸上的皱纹加多加深了,但眼神却也更加坚毅了。虽已多年不曾回国,但踏上国土后,他却强迫自己压制住久积心中的兴奋,带着范蠡四处寻找一个他需要的地方。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勾践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将都城牵到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天空上又下起了如鹅毛般的雪,雪花一片片、一片片地落下,先前的蹄印,现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勾践与范蠡的蓑笠上早已铺满了雪,他们仍旧在寻找着——终于,他们找到了一座小镇,这座小镇虽然尚未被大量开发,但城内有水流流过,城外四面环山而且山路崎岖,这确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宝地。而城后的那座山——会稽山,正是数年前,吴军围困越军的地方。望着这座山,勾践微微一笑:“我,就背负上这种耻辱感吧——”于是,越国复仇的序章,就从绍兴开始了。
在归国的前几个月,勾践一直勤于政务,但人总是容易在欲望面前屈服的,勾践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增加,先前坚定的信念也开始动摇了。他常常问自己既然已经重新回国了,又何必一定要灭吴呢,舒舒服服的做自己的小诸侯不好吗?为了灭吴,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了,如果最后失败了,自己的努力就没有回报了,这样做又何必呢——在反复的内心斗争中,他越发犹豫了。
又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心浮气躁的勾践想到屋外去寻找一丝宁静,他推开屋门,站在院内,静静地俯瞰着整个绍兴。望着满是灯火的城市,他突然回想起了那一夜的情景:在那一夜,勾践与仅剩的500名士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望着山下敌人的军营,他看到的是满城的火光,火光是那样的红,像血,又像地狱之光在向他召唤——第二天,当他又向山下望去时,看到的是满城的死尸——他的臣民的死尸,那时,他下定了决心,日后一定不会再让自己的臣民受到伤害,他一定要灭吴——
一阵风吹过,树木都摇动了起来,仿佛是他已故的臣民和士兵在呼唤着:“大王!大王!大王——”勾践的心震动了,血液沸腾了,他决心不再为个人的舒适而犹豫,不再为结果的成败而动摇,他想,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人民。
在那以后,勾践便一直勤于政务,虽然他经常会犹豫,但绍兴会教给他忍耐,教会他坚毅,是绍兴鼓励着勾践,使他一直努力到最后。终于,公元前473,勾践灭吴。
绍兴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它秀丽而坚强,它宁静而坚韧,这就是我眼中的绍兴。
[简评]作者将一个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故事演绎得起伏跌宕而耐人寻味。作者用他简约而又跳荡的笔让我们不由得深思:绍兴之于越王的,越王之于绍兴的,究竟是什么呢。文章在刻画人物的时候,环境描写起到了很好的衬托渲染的作用,这也是为人所称道的。(指导老师:连中国)
第三篇:《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课文内容简讲
结合课文内容,设拟下列问题,请思考回答。
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⑤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能力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C.比其复来
比:等到。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玮用兵智慧的一组是
①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②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
③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④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⑤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⑥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辎重缓慢地返还。B.曹玮部下为此忧虑,认为应抛弃牛羊而使军队整齐地返回。
C.敌人还军来袭击,离得很近时,曹玮派人告诉已行近百里疲劳的敌人休憩再战。
D.敌军歇定后,双方鼓军而进,敌人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逃回去了。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几:接近。)
2.D(两个“乘”是“趁着”之义,两个“以”都是表目的连词“来”。)
3.B(失部伍:不成行列。少选:片刻。)4.C(歇定:歇息好了。阑:残尽。)
5.B(第①⑥句不能表现曹玮用兵智慧,所以有①⑥句的项不能选。)
6.D(抛弃了牛羊,是曹玮胜利后做的事。)
【译文】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疲劳极了,都很高兴,使军队严整地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人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能力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附参考答案
1.C(竞:争逐,比赛)
2.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
4.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
5.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第四篇:《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
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阿房宫的来历。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宫人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3)“秦爱纷奢”的具体表现为什么?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秦亡的教训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综合练习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蜀山兀(wù)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架梁之椽(yuán)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C(“铛”“椽”“锱”读音错。)
2.下列四组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一
B.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取
D.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都是夺取,获取。)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
B.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B.夫
D.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都是介词,比。)
4.下列加粗词语古义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C)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B(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B(独夫,指独裁者。)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B)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人;④是指宋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C(没有同情。)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和______。第④句是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假设使则;转折而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自己本身(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哈布哈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1.下列句中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或棍子打。B.夜潜出。潜:悄悄地。
C.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竞:全,都。D.怅怅无所依。怅怅: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C(竞:争逐,比赛)
2.下列同一个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蹊:忘其牛,来责蹊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恬:恬若不见。——恬不知耻。
C.去:去不百步。——去国怀乡。
D.会: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会天大雨,道不通。
A(“或牵牛来责蹊田”的蹊是“践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蹊是“小路”。其余:恬——满不在乎,坦然;去——离开;会——正好,恰巧。)
3.下列各句子中“已”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听已辄默记。
B.时冕父已卒。
C.学不可以已。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时冕父已卒”的“已”是“已经”,其余是“完毕”之意。)4.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
B.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韩性去世以后,他的门客对待王冕的态度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C.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这是连小孩子都觉得耻辱而不愿做的事,我怎么可以沉迷其中呢? D.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B(“事”没有“对待”的含义,该句应为“他的仆人像侍奉韩性一样地侍奉王冕”。)5.下列句子不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是()A.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B.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C.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D.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D(D项体现了他重情义,道德高尚。)
6.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第五篇: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逦迤(lǐ)骊山(lí)妃嫔(Pín)剽掠(piào)
B.横槛(jiàn)椒兰(jiāo)秀妍(yán)突兀(wù)C.媵嫱(yìng)涨腻(nì)横祸(héng)鼎铛(chēng)
D.椽子(chuán)发生口角(jiǎo)不霁何虹(jì)2.下列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B.辇来于秦 C.燕赵之收藏 D.鼎铛玉石 E.楚人一炬 F.族秦者秦也
3.选出与“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六王毕,四海一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C.用心一也 D.古今一也
E.参代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尊萧河约束 4.选出对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曹军破,必北还 ④缦立元视,而望幸焉 ⑤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③⑤/②④⑥ C.②⑤⑥/①③④ D.①②⑥/③④⑤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明星荧荧 B.雷霆乍惊 C.缦立远视 D.杳不知其所之也 6.对划线词语的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②“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 指唐朝统治者
7.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 C.“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长桥卧博,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8.翻译下列各句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页 共2页 D.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9.填空
《阿房宫赋》选自。杜牧是 时杰出的,颇负盛名的,后人将他与 并称为“ ” 10.填空
“赋”是介于 和 之间的一种文体。句式多以 为主。在铺陈中又间以、、等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1——15题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尧、舜、禹)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去其君,如此之厚也。公孙丑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何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11.对“之”字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愚观贾生之论 ②苟非大无道之国 ③将之荆 ④君子之欲得其君 ⑤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⑤ D.①②/④⑤/③⑥
12.对“庶几一日得行其道”中的“道”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政治主张 B.道理 C.法则、法律 D.道路 13.对“何为不豫”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不高兴呢? B.为什么不多作考虑呢? C.为什么不作预备呢? D.为什么不再犹豫呢? 14.翻译“舍我其谁哉”一句
15.对“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除了汉文帝没有谁能重用贾谊,可是贾谊的主张却又偏偏不宜用于汉文帝 B.汉文帝没能始终重用贾谊,这不能全怪汉文帝,因为贾谊并没有竭尽全力去让汉文帝重用自己
C.并不是汉文帝不愿重用贾谊,而是贾谊不愿为汉文帝所用
D.汉文帝不能始终重用贾谊,是因为贾谊不是汉文帝所需用的人才
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