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舒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舒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14春法学本科,杨志,学号:1434001208213 我于4月28日—5月08日,通过采取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舒城茶文化的有关事宜,现就调查情况,归纳整理如下: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江淮之间。自然概貌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地、丘陵、圩畈兼备。其西南为大别山茅岭支脉曼延部分,山高岭大,林木葱笼,最高点万佛山主峰老佛顶(猪头尖)海拔1539米;东部属冲积平原,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拔7米。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52%,丘陵岗地约占20%。县域处北纬31°27’—31°48’、东经116°49’-117°01’,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温-16.3℃,最高温度41.5℃,≥10℃积温5072.4℃。年平均降雨量1075毫米,最少年份700毫米,最多年份近15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1968.9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2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11日,终霜期3月30日,最迟为4月16日,PH值在5.5~6.5之间。这样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舒城县种茶历史悠久,所生产的茶叶久负盛名,为文献所记载,文人墨客所赞赏。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中列有茶的17州,有„„庐州”舒城县当时属庐州,这说明唐时舒城茶叶已被列为贡品。《建炎杂记》曾记有“庐州,有舒城王同茶场”,这就是说舒城种茶已有一定规模。《宋史、食货志》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也都有关于舒城茶叶的记述。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晚年回归故里舒城,他在《春秋山庄四时乐》诗中就生动地描写了农妇送茶到地头的场景。在《舒城李氏家谱》中,还记载了李公麟隐居舒城后先后于城东老宅和龙眠山庄以“山水煮山茶”招待老友苏东坡和黄庭坚等,宋代时期,品茶饮茶的习俗不仅在士夫阶层流行,而且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在清嘉庆《舒城县志·食货志》中明确记述:“茶出晓天主薄园,毛坦厂”。同在这部县志《艺文志》中关于描写茶的诗句层
出不穷,不胜枚举。其中如任为楫的“石鼎烹茶余味永,铜瓶贮水落英迟”。(《高峰听雨同亦士垫庵赋》);张应元的“龙舒幽静地,绝顶见烟霞。有径皆依竹,无畦不种茶。(《法华山》);郭维祺的“微风配宿酒,细雨啜新茶。”“安得龙眠在、谈经北斗斜”(《春秋山庄》);鲍功的“石火烧风箨,云厨煮雪芽”(《汤泉》);任之有的“烹茶汲山泉,晚饭进菜菔”(《宿九井寺》)“上人好贮兰芽片,还待花开一破颜”(《双松庵探梅》)等等。种茶、煮茶、饮茶等生产和生活实践被提升为文化元素,张扬了茶叶生产,促进了茶叶商品化的进程,“舒城兰花茶”品牌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特色的舒城茶文化逐步形成,茶叶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末、民国初,每年茶季都有山东和江苏的茶商到舒城来收购“兰花茶”,按旧时时制,每斤磨子园兰花茶可兑换银元一块半或四斗五升大米,茶叶价格看好,生产一直很旺。后因战火连年,茶叶生产虽然受到破坏,但因市场需求,很快得以恢复。建国初,海军大将徐海东曾专车来舒城购买白桑园兰花茶,驻皖西的苏联专家指名要喝舒城兰花茶,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十上黄山时,品尝了舒城兰花茶后,称赞:“兰花茶很浓很香,看似兰花”,欣然题写“龙舒剑兰”四个大字。山东省农业厅茶叶专家段家祥对舒城小兰花评价:“喝遍神州茶,独爱小兰花”。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夏涛点评舒城兰花茶:“舒城兰花生长在森林茂密的兰花丛中,植被丰富,从而使舒城兰花茶形成独特的兰花清香高品质”。舒城人更把兰花茶当作招待贵宾和赠送亲友的佳品。舒茶人民就以当地生产的兰花茶先后招待来此视察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和受人敬重的温家宝总理。
兰花茶这一传统的地方名茶,主要产地在大别山以东的地区,产量以舒城县最多,质量也数舒城最好。县境内著名的茶山有白桑园、轿子石、磨子园、龙眠山、黄土关、香炉山、小麦岭、鼓击寨、滴水岩、寒山、独山、色树、天子寨、石关、云雾山等10多处。其中以白桑园和磨子园生产的兰花茶最为著名。
关于兰花茶的溯源,我国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在《安徽茶经》(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说:“传说在清朝以前,当地士绅阶层极为讲究兰花茶生产”。他还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和《制茶学》(农业出版社出版)中说:“舒城兰花茶与碧螺春、太平猴魁、涌溪火青、六安瓜片、铁观音等名茶同在清朝创制,距今在360年以上”。为何名叫兰花茶?上海市商检局曾派专家深入大别山以东茶区进行考察,记为:一是外形似兰花;二是采茶季节正是兰花盛开;三是伴兰花而生,茶叶吸附兰花香气。茶区还流传一些关于兰花茶得名的故事,如晓天地区,相传古代白桑园有个名叫兰花的姑娘,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她采摘炒制的茶叶,形似兰草,香气如蕙,深得茶商青睐,争相收购,供不应求。兰花姑娘夜以继日地向邻居传授技艺,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邻居们将此茶取名兰花以为纪念。又如河棚龙眠山地区传说磨子园一位姓沈的茶农,得祖传绝技,生产的茶叶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泡在杯内亭亭玉立酷似兰花,得茶行老板称赞:“形似兰,香如兰,兰花茶也”。兰花茶因此而传开。专家认为,兰花茶的名称主要是由“外形芽叶相连似朵兰花,内质具有幽雅的兰花香的品格特征而来”。正如陈椽教授所说的“茶名形容色香味的„„安徽舒城兰花”。(《制茶学》)
舒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炒制工艺,造就了兰花茶品质特征的形成,即外形芽叶相连,自然舒展,色翠匀润,毫锋显露,泡后似兰花绽放,香气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成朵。舒城兰花茶色香味形俱佳,在众多名茶中胜出,荣登“十佳品牌名茶”榜首、全国名茶评比特等奖。
舒城兰花茶以高质量高品位荣登绿茶品牌制高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是茶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攻坚克难,永不满足,不断创造完善生产兰花茶的传统技艺。完成了从种植到采制再到品饮的系列工程。兰花名优茶传统的制作工艺,从鲜叶采摘——摊凉分级——锅炒杀青、做型——炭火烘笼初烘——拣剔——足烘——包装等要经过十几道工艺流程,而且全系手工操作。每一道工艺要求极严格,稍一大意就会影响茶
叶的质量。
鲜叶采摘:按“早采、嫩采、勤采”的原则,鲜叶嫩度、色泽、大小一致,保持鲜叶原料新鲜、清洁、不夹带茶果、老叶等杂物。过去茶区有“‘谷雨’前三天没得摘,‘谷雨’后三天摘不彻”的说法。这就要求灵活掌握,抓住时机是鲜叶采摘的关键。
锅炒杀青、做型:用特制的竹丝把在两口跨连斜锅茶灶中完成杀青、做型,按照“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嫩叶老杀,老叶嫩杀”的要求,熟炼地掌握技术要领,锅温适当,过高易焦边,过低杀不透,易产生红变;投叶量要适当,炒茶手势要轻巧,手腕运力按顺时针回旋翻炒,做到把不离茶,茶不离锅,出锅适时,摊凉适中。
初烘:用木炭火、竹烘笼进行烘干。摊叶均匀,勤翻轻放,至7成干即出叶摊凉。
复烘:初烘茶坯,摊凉半小时后,采用木炭火烘笼打足,温火烘至足干,茶香显露,色泽显毫,手捻茶叶呈细末状,即可下烘,隔日复烘(称为壮火),即可包装。据测定,特级小兰花成茶每千克大约在2.5~2.7万个芽头。20世纪80年代中期,兰花茶成功地实现了机械化制作,不仅减轻了制茶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提升了茶的品位。2010年4月《舒城小兰花茶制作技艺》入选六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5月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品饮兰花茶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过去民间曾有这样的说法:“山泉水,桃树柴,瓦罐煮水,瓷盏泡茶,加个盖”,这里对茶具和水质已提出了要求。舒城兰花茶叶质厚实耐泡,“头开扑鼻香,二开刚来汤,三开正出汁,四开五开还有力”,其中泡茶方法极考究功夫,主要有备器、候汤、赏茶、洁杯、投茶、润茶、冲泡、敬茶、品茶、收具等十六道程序。其中以茶具、择水、温杯、水温、茶量、冲泡、品茶最为关键。最佳茶具是无色透明玻璃杯或
瓷碟杯。可看到茶在杯中缓缓舒展,似兰花初放,游动,变幻,冲泡后芽叶冲向水面,悠悠兰花展开,然徐徐下沉,极品兰花在杯中可三起三落,极为美妙。水质优劣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陆羽《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泡茶以山泉为佳。冲泡前应先用热水暖杯,特级兰花芽叶细嫩,以100℃开水冷却至85-9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芬香物质在高温下易挥发散失;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泡成一杯好茶,茶叶与水的比例要适当,一般比例为1:50,即每杯用茶3克,注水150毫升。暖杯后,取茶入杯,先将开水入杯约四分之一,微微摇晃,使茶叶慢慢浸润,稍后沿杯边注水至杯沿2厘米,使茶叶充份浸润。5分钟后,茶香浓郁扑鼻,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饮。第一泡的茶汤尚剩三分之一,则可续水。二泡汤色正浓,饮后知本回甘,齿颊生香,茶味隽永。饮至三、四泡,茶味还有力。
在长期实践中,劳动人民培育出“兰花”这一名茶品牌,同时,为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是龙舒儿女为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作的贡献。
第二篇:茶文化调查报告
英德茶文化研究报告
摘要:如今,茶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是因为茶有提神消疲等功效,而且喝茶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针对人们喜欢喝茶的习惯和功效,就以英德红茶为例,就英德红茶的历史,现状,发展,特征,文化内涵,传承与利用等方面,希望通过此种方式更好的宣传英德红茶及传承英德红茶文化。关键词:英德红茶;宣传;传承;文化
前言
红茶的干茶色泽与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所以称为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红茶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红茶有健康保健的作用,而且还有预防疾病的功效,有益于心脏健康。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英德市,属叶型红茶。茶色乌黑雪亮。身披金毫,冲泡后汤色格外鲜红,味醇清爽,回味无穷。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的英德市的英山区,这里在19世纪前半叶就曾是红茶的产地。“英德红茶”是与“祁门红茶”“云南滇红”齐名的三大红茶之一。
主体 一.英德红茶的历史与现状:
英德茶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代;英德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岭南英德产茶”的记载。英德红茶创造制于1959年,品质优异,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外,与选用适制红茶的云南大叶种为主体,搭配凤凰水仙和推广成功高香、优质大叶红茶新品种有关。1963年英国女王的盛大宴会上,英德红茶就被用于招待贵宾,并受到一致推崇,英德红茶此后作为高级红茶被英国指定为王室用茶。英德红茶中以英红九号最为出名。英红九号产自英德市的英红镇,英红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产出了高香型的英红九号,广受英德人民的喜爱。英德红茶还出口到世界各地,与国内被誉为“茶中明星”的滇红(云南红茶)和“茶中英豪”的祁红(祁门红茶)一起被认定为中国三大著名出口红茶。
英德红茶英德红茶花色品种齐全,品质特点突出,规格分明:
叶茶:条索紧直,匀齐,色泽乌润、芽尖肥壮,金黄色毫尖显露,无梗杂;汤色红亮,香气清高、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匀红亮,抖筛8~9孔,长度1~1.5厘米。
碎茶一号:颗粒紧结重实,芽尖金黄显露,色泽油润;汤色红亮,香气高爽持久,花香明显,滋味鲜爽浓醇,叶底嫩匀明亮,圆筛8~10孔。
碎茶2~5号:颗粒紧结、匀齐,色泽油润,不含毫尖;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爽浓郁而持久,滋味浓强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
碎茶6号:较细嫩的茎子茶,色泽乌褐尚润;汤色尚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叶底红匀,圆筛9~12孔。
片茶:叶片皱褶,大小匀齐,色泽尚润,汤色红亮,香尚鲜纯,味醇尚浓厚;叶低红匀明亮,圆筛12~28孔之轻身茶。末茶:手感重实呈砂粒状,色泽润,不含粉灰及泥砂;汤色浓红、香气纯正,滋味厚,叶底红匀尚亮,圆筛28~60孔。
金毫茶:外形条索圆紧,金毫满披,色泽金黄润亮;汤色红亮,香气毫香或花香,浓郁持久,滋味浓爽甜润;叶底芽叶完整,肥嫩红亮。成为红茶名茶的新花色,填补国内大叶种红茶类高档名茶的空白。
英德红茶在以往与现在都受到人们的喜爱,2010年12月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英德红茶和英红九号以其独特的韵味征服了大多数人。英德红茶的发展带动的茶文化的发展,并以其独特的魅力一如既往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带给人们茶的享受。二.英德茶的文化内涵
在英德人民的眼中,英德红茶文化是与英石文化同等重要的,它们不仅展现了英德人民热情好客的一面,更是代表了英德人民的文化内涵。通过英德红茶那种苦中带涩,反映了英德人民刚毅又有温柔的一面,与英德人民的性情结合在一起了。虽然英德人民不像其他城市的人民那样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又不及潮汕人民的好客,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通过英德红茶来诉说自己的独特的山区文化。英德红茶带动了英德茶文化的发展,喝茶已经成为了英德人民的“家常饭”。1.客来敬茶成为英德人寻常礼节 凡是有客人来作客,人们总是先敬上一杯热乎乎的茶,让客人有种在家的感觉,然后宾主啜饮交谈。通过茶这种媒介,沟通宾主双方的心,让客人令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让主人心感温暖。“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这已经成为英德人民约定俗成的规矩,一种为人豪放的美德。不管客人是否需要,主人都会敬上热茶,英德茶乡人民把“客来敬茶”当作一种崇高的礼仪对待。英德人民通过茶体现了英德人民的好客,以茶会友是英德人民的待客之道。
2.以茶馈赠,以茶交友
以茶交友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喜爱的交友方式,茶不仅作为待客之物,更是朋友间礼尚往来的酬赠佳品。“茶山滴绿翠,处处有佳茗”。茶作为一种礼物,是英德人民探亲访友的必备之品,体现了茶乡人民的一种情怀,一番美意。在英德,喝茶是最容易交友的方式之一,无论相识与否,一杯茶之后就会有一种“遇知音”的感觉。以茶交友被称为“君子之交”,与那种被斥为酒肉朋友的“小人之交”不同。“君子之交”是通过相互的品茗而谈茶艺,“茶经”,是一种和谐知音而高雅的交往。以茶交友常在挚友和志趣相投朋友之间,发展到高层领导和知识界层之中,且愈有发展之趋势。3.茶店林立、茶叶芬芳、琳琅满目
在英德的大街上,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庄与茶室。“陆羽茶庄”等茶庄更是人民喜爱的名字。兼营茶叶的专柜顾客盈门,各个茶类,各种茶叶,花色品种,各种包装一应俱全,俨然是茶的世界,处处是茶的芬芳。英德还有一条长长3.3公里,宽30公尺的茶园路,以及以喜欢喝茶的诗人杨万里为名的杨万里大道。4.英德独特的“擂茶粥” 吃擂茶粥的习惯是英德人的传统习惯,不但从历史上保留了下来,而且变得富有新意,并被推而广之。擂茶粥不仅在普通百姓家里有,而且在一些的餐馆也提供擂茶粥,可以说是擂茶粥的一大推广。擂茶粥不但清香可口,四季皆宜,而且生津止渴,健胃提神,而且人们一有小病就会吃擂茶粥用以治病。三.英德茶文化的发展,保护和利用
由于英德盛产茶,所以英德人民把茶花定位英德的茶花,不仅表达全市人民的心愿,更加反映了英德人民爱茶的浓厚情怀和精神风貌以及热情好客的美德。大力鼓励人民经营茶类的商品经营,把英德红茶继续的推向全国及全世界。英德还开辟了旅游观光茶园枣茶趣园。茶趣园离市区3公里,有茶园面积20公顷,在美丽的茶园中,设有大茶壶笑迎客人,茶寮观景、采茶区、制茶坊、品茶轩等景点,还喜食“擂茶粥”。游客在欣赏茶园大自然风光之余还可实践采茶、制茶、识茶、品茶的技艺。英德市政府还对英德茶区拟进行第二次创业,其重点是大力发展高香型名茶3000公顷,推动英德茶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及弘扬英德红茶文化。英德还建设“茶叶博物馆”、“旅游茶馆”、“茶苑”、“茶庄”和“百茶园”,成为广东的茶城,鼓励人民继续发展茶类事业,学习泡茶的技术,推广茶艺。茶城的兴建反映了英德人民为推动茶文化的奉献精神,是英德茶文化的新起点。为弘扬茶文化,英德还拟建茶叶一条街,拟建建成具有展览、贸易、信息交流等多功能的大型茶叶市场,集齐全国各地的名茶,在此处交流与发展。在这方面来说,从茶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是汲取各地茶文化之营养;切磋交流发展茶文化之经验;融合贯通各地茶文化之精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这不仅发展了英德茶文化,而且还发展了英德的商业,做到了文化反哺经济。英德还拟建一座塑像“茶花女”,作为英德茶的象征。英德市政府及英德市民都极力的发扬发展英德茶文化,通过茶经济推动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茶文化的发展反哺英德的经济。
英德红茶是英德茶的代表,更是英德茶文化的重要弘扬途径,通过英德红茶的推广与发展,英德红茶把英德推向全国,让全国都知道英德,知道英德人民的热情好客及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此次的报告,可以更好的把英德红茶宣传出去,让英德红茶走进更多人的视线里,让更多的人知道英德红茶。这更是一种发扬英德茶文化的一种途径,希望借此机会更好的传承英德茶文化,也希望政府更加的重视英德的茶文化,不仅把茶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来建设,还要更好的把茶文化当做是文化产业来宣传和发展冀传承下去。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食品,更是一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可以建立博物馆或者纪念馆来弘扬茶文化,更是把茶作为广东的一个特色,广东的文化事业和广东的文化产业来发展,不要只靠一个小县城来发展茶文化,如果把茶文化放在全省的文化事业来发展,相信茶文化一定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的。参考资料:
【1】 《英德茶文化》 【2】《英德政府网》
第三篇:茶文化知多少调查报告
关于茶文化知多少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茶文化是制茶,饮茶,品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与品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同时还有“客来敞茶”、“以茶会友”的传统风俗。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于宗教哲学性。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此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认识及了解情况,主要对20岁到60岁的人群就其有无饮茶习惯,喜好哪类茶,及其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此次调查采用随机问答的方式,每个年龄段的被调查人数为5人。
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人没有饮茶习惯,有85%的人有饮茶习惯,有饮茶习惯的中年人居多,老年人次之,年轻人最少,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品茶习惯,而且很多人还将绿茶和乌龙茶等混为一谈,只是把茶当做解渴佳品。有饮茶习惯的年轻人中女性群体占有绝大多数比例,其饮茶的主要目的是减肥,美容养颜,但是对于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认识了解很少,比如茶的分类,制作流程,冲泡方法等,很少有人能答的上来,然而对茶叶质量的好坏更是分辨不明。年轻人群中几乎没有人有品茶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工作学习太忙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去品饮。在中年人当中有饮茶习惯的以男性群体为主,这些人当中由于个人的阅历,文化水平及工作环境的不同,所以对茶文化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的层次各不相同,有的可以说出几种茶的产地及制作方法,以及茶叶的冲泡方法以及各种茶具的各
种用法。然而在这些人当中有品茶习惯的也不是多数,有20%左右的人只是把茶当做是解酒,解渴,助消化,提神的工具之一。有50%的人虽然对品茶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忙于工作应酬,家庭琐事等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品茶,他(她)们对茶文化的了解能够更深入一些,能够说出几种代表性的茶叶,比如绿茶的龙井,碧螺春。红茶的大红袍。黑茶的普洱。乌龙茶的铁观音,凤凰单丛等。还对茶与养生的知识了解一些。剩下30%的人是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品茶。他们对茶文化的知识了解的更多一些,比如知道茶叶的采摘时间和注意事项,知道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的品质特征,知道绿茶由于加工时由于干燥的方法不同,绿茶又可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和晒青绿茶等。老年人品饮茶习惯的所占比例仅次于中年人,他们大多是与老友会面,打发闲暇的时间时品茶与饮茶,他们对茶文化的知识的了解可谓是丰富多彩,他们不仅知道茶的分类,制作流程及方法,茶的冲泡方法,茶的生长环境,茶的品质与形态,他们还知道有关于一些茶来源的传说故事及民间茶俗。
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贸易,医学保健,茶艺表演等。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茶文化在中国曾闪耀过耀眼的光芒,然而现在的中国人由于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原因逐渐对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予的漠视的态度,虽然大多数人还保持着饮茶的习惯,但是有品茶习惯的人却只是一小部分。茶文化的现代意义: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着传统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可以与其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不同的民族将其它民族,以期获得互相补足,一体提升的效果,而不是一方同化於另一方。若只套取其他民族的西能够为模式价值标准,而失去了自己,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绝非好事。但是茶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其基本精神更是饱含哲理。只要我们合理发扬它的现代价值,用好它,茶文化必将在中华大地重新兴起,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第四篇: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中国茶文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涪陵实验中学高2013级4班 苟珈瑞(组长)刘菲菲 张鑫 冷雪妃 杨英培 李红伶 指导老师:杨寿文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茶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力,将我们深深吸引,于是决定对其展开全面探究。因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中国茶的历史、种类、冲沏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几个好茶的同学就组成了这个有关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
关于茶,可以研究的极多,有茶具,茶饮,茶道等等。我们上图书馆,上网,请教老师等,从多方面研究,不仅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调查的技术有了更深的实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了解茶的起源、发展、流行以及茶具、茶道等。
(二)、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更深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其发展历程,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还可以培养成员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
(二)、亲身体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找机会去品尝一些种类的茶
(三)、讨论法: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5月23日-2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5月25日-2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5月27日-6月5日:1.品茶,写下感受。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6月6日-9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茶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6月10日-13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6月15日-17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培养学习兴趣,使我们了解中国茶文化。
六、条件分析
(一)主观条件:全体成员对中国茶文化兴趣浓厚,行动积极,团结协作。
(二)可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
(三)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成员可以自筹解决
第五篇:关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茶文化的调查报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也耐人寻味,接下来就我们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做出调查报告。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平日里,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学习着、拼搏着、忙碌着。
也许,也有人会说,忙碌是一种幸福,可以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理解人生。
但是无论如何忙碌,手边都需要有一杯茶,除了解渴,亦可养心。
茶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驿站,心灵的驿站。
饮一杯茶,在心灵的驿站,可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云林精舍。
可体验春的轻盈、夏的浪漫、秋的萧瑟、冬的寂寞,脱离尘嚣浮躁,回归于自然,做一次心灵放松的SPA。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
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
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
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
诗僧皎然说的好: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
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却不愿喝茶了,他们更喜欢喝饮料,咖啡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做了深思,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年轻人喝茶的阻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我们找到了原因。年轻人认为喝茶太繁琐,而且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泡茶。而对于茶饮料他们宁愿选择可乐等刺激性饮料。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茶文化。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作出努力。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