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择业与求职中的心理健康 一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择业与求职中的心理健康
一、2006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一)择业的心理矛盾
1、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视现实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
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加强了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时,其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求职主动性与就业机会呈正相关关系,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呈正相关关系,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1]
本文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的嬗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2.从择业首选标准看,呈现从“看重社会价值”到“看重经济价值”再到“看重未来前景”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是“职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和“专业对口”。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条件好”和“有社会地位”排在择业考虑的前两位,“经济收人高”被排在了第4位,[4]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因此,1980年代初,大学生大多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因为在这一时期,市场化改革刚刚起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生命力还很弱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未能很好地体现,而全民所有制企业、大专院校和政府机关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于是,虽然已经处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但是大学生择业的价值观还停留在改革前。
到了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观由“社会价值型”转变为“经济价值型”,把经济利益、物质待遇放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都放到了较为次要的位置,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北京大学近几年来的连续调查中,“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以1996年为例,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73.7%,远高于其他选项的比率。[5]择业中把经济收人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反映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实际上,市场化改革对人们包括广大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到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凸现出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有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6]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未来发展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了。
3.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无二致,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7]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的比例依次为14.0%、25.9%、46.l%、8.1%;希望单位性质为国营、集体、三资、私营、其他的比例依次为26.2%、6.8%、49.2%、11.7%、5.2%。可见,“三资”和“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8]加人wto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我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日趋凸显。此时,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单位为: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12%)。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说明随着竟争的加剧和职业风险的增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开始转向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
4.从对薪金的期望来看,呈现由“不看重薪酬”到“过分追求高薪”再到“注重个人发展”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择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9]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5.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择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择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10]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11]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择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项对武汉市大学生择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61%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26.5%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12]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择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分析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过程,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和以教育大众化为基础的社会变迁始终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主要因素。另外,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也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1.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时代变迁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基础
198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家对利益讳莫若深。而到了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言利已不再“内向化”,而是趋向“外向、公开化”,甚至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利益观念逐渐深人人心,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的不良倾向。大最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的职工纷纷下海淘金。表现在大学生择业观念上的功利趋动也在不断强化。大学生开始以经济收入的高低来决定职业的选择。正如世界银行公布的《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在篇首就指出:“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不论是穷还是富,工作收人是他们生活条件的主要决定因素。”[13]
另外,市场化改革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置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等院校供给的人才,而是根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客观需要向社会吸收人才。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不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而是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时代。这无论对社会来说,还是对个人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生不再接受“统包统分”这种被动的择业方式,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更为主动的择业方式。
2.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现实选择
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招,大学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56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实现了“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转换,竞争观念已经超越了,双向选择”的规范,在更大程度上向市场机制靠拢。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精英”优越感逐渐消失,学校和社会舆论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甚至产生了无助的感觉,伴随着这种就业困难局面的出现,大学生择业的途径、方式网络化、中介化、市场化等特征开始出现,大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都更趋现实和理性。
3.大学毕业分配和就业制度的变化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推手
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学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择业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85年以后,我国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扩大了办学部门、地方和学校分配毕业生的自主权,缩小了国家计划分配的范围,尝试多渠道的分配方法,实行“供需见面”和计划分配相结合,这种办法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几所大学试点。1989年,国家对高校毕业分配又进行了改革,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1994年以后,大学生就读和择业已基本与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读大学需要自己分担教育成本,国家不再包分配,大学毕业自谋职业。
这项制度的改革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推手。一方面,打破了大学生原来统包统分的依赖观念,让大学生走向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在竞争中去检验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更像是市场的“逼迫”。在这种“逼迫”下,大学生开始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的变化也同时打破了扼杀人才自由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樊篱”,使大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理想选择职业和工作所在地,这也符合市场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4.当代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重要条件
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条件。进入21世纪,大学生开始更加注意个人发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以此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比如,大学生择业更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更更加频繁的时代,择业模式也因此改变。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能够一辈子做同样的工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日益稀少。有些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几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在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或调换了工作单位。[14]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些都促使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观念。同时,随着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提法将被淡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追求未知科学的素养和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能力,将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适应能力将更强,就业领域将更加宽广。
第二篇: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准备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 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了 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适应。
因社会变动迅速,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 做的预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中,却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种种现象使同学们在毕业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和迷茫。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之塔,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不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亲友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关心当成社会给予的最终认可,而要勇敢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因为求职择业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马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 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张莉是一个出色的音乐教师。上大学时,作为出色的演员、教师、业余教练而出名,参加过各种专业和业余比赛以及音乐会。虽然她并没有雄心勃勃地在事业上向上爬,但由于她热爱音乐教师职业,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省内任何一个学校里找到工作。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 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生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好象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近几年,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其它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致后来就业困难,悔之不及。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而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如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某女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时,她被推荐到重庆市内一中学讲课,由于备课充分,现场发挥又好,一篇高中课文《蒲公英》讲得绘声绘色,学生耳目一新,中学领导拍案叫绝。课后,校长当即拍板接收她到校任教。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臵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如何? 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 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
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步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因此,而对以上情况,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3、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广大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选择。
一是要改变一家统包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分配都是国家统包统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对安排大学生就业和稳定社会铁序虽然起过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包下来”而且是“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主要是由于否认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权,不允许专门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既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又不利于劳动资源的优化配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就业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流动必要受到劳动力市场供和求两方面的影响,政府不再像在传统体制中那样采取行政命令统包统配,而是要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即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双方按自愿的原则自主选择,合理流动,让市场机制调节大学生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间的配臵。
当然,大学生就业由计划走向市场,有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主动适应,放开眼界,转变观念。大学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全面发展,力争在社会上凭实力谋取一席之地;要丢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二是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事,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臵、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替,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必将使失业和就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因此,每个大学生在一生中,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朋友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西方不亮东方亮”,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是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工作,大学生朋友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挫折,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4、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一次转折,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背上沉重精神负担,成为困扰莘莘学子们的一大难题,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
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当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十年寒窗付之东流,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据《中国青年报》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尤其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有时恨时间过得太慢,简直是度日如年;有时又恨时间过得太快,最后期限将至,单位仍无着落;他们埋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怨父母亲朋办事不力,希望能一 帆风顺,一蹴而就;一旦遇到挫折后便暴跳如雷,怨声载道,特别是那些在规定期限内未落 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这种急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
(2)幻想
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严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 不要参与竞争,“天上就能掉下馅饼”,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隐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 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 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能找到理想职业,如愿 以偿。
(3)自卑 自卑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有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总是过低估价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一些 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麻木不振,心灵扭曲、孤独、丧失生活信心等心理现象。
(4)怯懦
怯懦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面试前,如临大敌、紧张不安、手忙脚乱,大有“丑媳妇见公婆”之态;面试中,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支支吾吾、答非所问、手足无措,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一急之下,都抛到九霄云外,忘的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深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答不好,影响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为克服上述弱点,就要求毕业生平时要加强面试技巧的训练,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帮助自己顺利就业。
第三篇:大学生择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择业指导论文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择业指导选修课的学习,使我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的技巧以及简历,求职信的制作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我还重新认识了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对于大一的我来说,可谓是笨鸟先飞了。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打有准备的战,才更有把握取得胜利。
(一)知己方能荐己
只有了解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特点才可以更好的推荐自己,更好的就业。我就读于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专业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和运筹控制技术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的理科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本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具备在信息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某个方向上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就业前景:主要到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上海、江苏、广东、北京、浙江。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而且本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编程经验,扎实的C++基础,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及实习经验,并且掌握多种编程工具及编程语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容易么?非常复杂,因为学的是基础学科,所以很多职位都可以在稍微熟识以后胜任。主要方向:银行,经济管理,软件,继续数学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自身的素质也要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学习能力,才能在就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更好的得到自己满意的职位。这也为我以后三年多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动力之源。除了课堂教学的东西之外,还要自主学习一些对自己有用的技巧,如photoshop,视频处理等„„„„
(二)心态很重要的初步训练,能解决信息技术或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生一般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一)功利心理
这种谋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谋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望。
(二)安全心理
所谓安全心理就是指在选择职位时有些人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那些国有制的企业单位。这种心理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谋职者身上常常遇到。
(三)竞争心理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们竞争心理产生的源泉。
(四)求闲心理
求闲心理是指在谋职择业中追求舒适、清闲的心态。在一些大城市里常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即有些工作无人愿意干,而有些人无工作干,大批农村打工者填补了无人干的工作空白。在一些招工见面会现场,常常看到许多手持谋职证的人在“挑肥拣瘦”地寻谋职业
(五)奉献心理
这种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谋职者。例如,放弃到国外继承万贯家财,立志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甘当螺丝钉的国家机关干部;愿意做“蜡烛”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教师;甘为人梯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甘当“无名英雄”或自愿到边疆工作的人们等等,他们以过硬的思想素质和对人民、对祖国、对事业强烈的献身精神,义无返顾地选择国家急需的工作,这些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往往更能做出较大的成绩。奉献心理是我们在择业指导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
(六)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谋职择业时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大学生在谋职现场寻找热门职业,报考的人数越多,他们对那些热门职业的渴求越大。谋职择业是一项严肃郑重的大事,一定要认真考虑,谨慎从事,决不能“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七)依赖心理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反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即使毕业分配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盼望国家继续“统分统配”。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于是有的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帮助,有的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要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这些都是毕业生缺乏自信的表现,殊不知,这些思想危害甚大。本校的招聘会是十分有限的,况且还有外校的学生前来公共竞争一个岗位。我们可以直接去需要人才的单位推荐自己。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艰难的选择和难以预料的挫折,选择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我们不能以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它们!警惕这些不良心理的产生,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方可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才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树立信心,获得自己想要的职业。理性的认知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多变的社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却没有正视这个现实,却是更多的寻求更加稳定的工作。一次性就业决定终身命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去国有企业,但目前已经没有不被淘汰的制度,就连师范生所面临的教育行业也更多的是民办教育机构的聘用制度。随着人才市场制度的建立和用人制度的改革,终身职业的观念逐渐会退出历史的舞台。找到的工作将会从一个部门转到另外一个毫不相关的部门,或者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一切皆有可能。更多的会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以及在遇到不同问题时候的应对措施,提高他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据有人调查过,大学生必要后最终从事的行业有50%是与大学所学的专业不相关的。大学锻炼的是交往能力与学习方法,而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正如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目前很多专业毕业生都供过于求的情况之下,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方面,可谓无孔不入的去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吊死在一棵树上。
(三)就业市场的了解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资源能够在市场机制下得到有效配置,使得双方能够共赢。目前的就业市场方面却不是特别完善,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还是处在学生的阶段,虽然在热情和思想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目前市场需要在短时间出现效果的情况下,并不能使得用人单位很满意。所以在同一个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宁愿选择熟悉业务有经验的人才,而不愿去尝试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我们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在就业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用人单位给予你的一定不会只有
金钱,更多的收入取决于自身的认识和感受,以及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其次,择业方向的选择要根据个人所学的专业,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本身的志向、愿望、兴趣和社会需要,这几个方面在确定择业方向只要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四)自我就业准备及方案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很关心的问题,从大学生本身来讲,自身应该从哪几方面做准备呢?放低心态,先找份工作积累经验.首先,应当做好硬件方面的准备,即在学校期间要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
其次,在求职招聘前要做好自身的定位,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品,客观的为自己制定就业计划。
最后,要做好招聘前的准备工作,认真设计自己的简历,在招聘过程中不急不燥,从容应对招聘方的提问。可以自己创业,为自己的以后打算
投简历、跑招聘会,一个字:累,但结果却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可以说迈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发展遇到挑战的时候,就业形势确实不容乐观,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才队伍脱颖而出。
先就业再择业?零工资就业?托关系就业?毕业就失业?这是很多应届毕业生正困惑的问题。本期职场讲坛,商振将与您共同探讨大学生如何顺利就业。
现在大学生毕业,要读很多年的书,这其中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是个很大的数值。当付出那么多之后,才发现换来的那几张纸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值钱,有点怨言也就难免了。曾经有人总结出了80后的十大尴尬,其中有几个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辛辛苦苦小学六年勤勤恳恳初中三年废寝忘食高中三年,眼看要走进考场却赶上国家扩招,任他猫猫狗狗也都能混个大学文凭,现在大学文凭算什么葱啊!还有一个就是稀里糊涂大学混了四年,使尽浑身解数拿到英语(Q吧)四级、计算机三级证,毕业证、学位证二证在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意的工作,有的连工作都找不到——刚毕业就失业。
就业难,难在何处?我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就是毕业生资源在市场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样就使得毕业生在应聘某一职位的时候,存在很多的竞争。这无疑就提高了对毕业生自身水平、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其次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问题。一方面毕业生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招聘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其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其所开出的薪资待遇,并不能让毕业生满意。
有的人把问题的根源向上追,有社会的问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企业的问题。我不想就宏观环境继续讨论下去,因为引导就业、开拓就业机会是需要政府主导的事情,大部分身在社会之中的人对其所能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对上层建筑、生存环境影响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作为身在其中的我们所能做的事如何去适应环境,实现自我增值,在能力达到一定条件下再反补社会做出更有利于发展的影响和改变。因此,身为其中的我们,要考虑的是在宏观中的个案——我们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境况!
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
1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彻底解放思想,发挥就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且坚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摈弃“等靠要”的被动思想,规避向优势地域、高薪岗位集中的“就业扎堆”观念,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确立目标以提升就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对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分析、弄清自己对职业的需求,想从工作中得到哪些收获,从而确定自己的方向,选择想投入的工作,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3改变求职态度及坚持。把刚进入职场的前几年,当作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找第一份工作时,不只着眼在职位及薪资福利,更应思考的是能从工作中学到什么东西,及这份工作对于自己日后的生涯规划是否有助益。无论学到的是专业素养、人脉关系或敬业态度,都是比薪水好坏或职位高低更重要的个人资产。
4不要因为所学而自我设限。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也不要画地自限,应该着眼在职务内容所要求的能力与本身是否相符,不要拘泥于“仅限本硕博”的迷思之中。
5加强第二专长。大学生具备的能力愈多愈强,愈不会被职务内容及工作条件所限制,就愈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语言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业务销售能力及财务报表阅读能力,更是永不失业的法宝。其实还应重视自我投资,无时无刻为职场生涯做好准备,才能弹性因应变化快速的社会。
6就业前培养自信心。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应该要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对于工作的选择就能量力而为,以免眼高手低或大才小用。此外,还建议除了本身已有的能力及学识外,不妨多方探索自己拥有哪些其它的潜在能力,如此一来,工作的可选择性也会因此宽广许多。7对薪资福利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刚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该太在意职称与薪资的高低,工作中所受到的完整训练及经验累积,比起漂亮的职称具有更大的实质意义。
8用心并完整地填写自传及履历表,切忌夸大不实。刚入社会的大学生最好能够完整地填写自传及履历,尤其是“应征项目”,一定要注明清楚,否则容易被求才企业忽略。若履历表中诚实强调明确的求职目标、专长,并加上可以符合公司需求的说明,再附上具有职涯规划方向与目标的自传,不但可减少企业的疑虑,也能提高得到面试的机会。
9面试过程注意礼仪。在面试时穿著得体、谈吐有礼,不但会让企业有受到尊重的感觉,也会让人直接感受你重视这份工作的心意,绝对有加分效果。
结语:通过这节课的选修,我从对就业一无所知到现在的基本了解。这对于我以后的就业与择业有很大的帮助,也使我的简历更加规范、更加有吸引力。上完这节课我可谓是收获颇丰。这也达到了我上选修课的目的。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不良心态与调整
学院:文法学院
姓名:廖思浙
学号:200909030210
教师:汪帆
论大学生求职不良心态与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下,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各种困扰、挫折和冲突,导致了一些不良心态的产生。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几种不良心态 1.一步登天 大学生在择业时,总是设想找到一份环境舒适、收入稳定、竞争平稳、生活安定的工作,心存“一次选择,终身就业”的观念。在他们看来,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己将在这个单位厮守终身,单位好了,自己就好,单位不行了,自己跟着倒霉。因此,他们觉得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在实际择业中,很多学生都把目光盯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总认为这些单位实力强、自身发展机会多,而对民有经济和私有企业持有偏见,担心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竞争程度强、失业危险高。然而,他们却没看到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的悄然兴起,看不到新的择业观正在进入人们的头脑,看不到越来越多的人正是通过流动,才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这种一步到位、一次成功的观点,就是从一而终的观点.也是缺乏长远目光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2.功利倾向
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中认为,要去大城市。在他们看来,到大城市一定会有更多的发展 机会。他们宁肯到大城市改行,不愿在当地或到边远地区干自己的专业,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他们选择的目标不是深圳、就是天津、上海、北京。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更少考虑国家的需要。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上往往过分地看重了工资待遇,注重眼前利益,甚至忽视了自己的专业与发展,紧盯着热门的外企、金融、IT等收入高的行业。对一般性收入的工作不屑一顾。“为官,想一步登天;经商,思一夜暴富。”功利心态厚重。急功近利,反而欲速不达,这种发财梦想往往以破灭而告终。也容易被用人单位“真实的谎言”欺骗,甚至误入“非法传销”等歧途。
3.好高鹜远
大学生在求职中还有一个很普遍的心态,他们对于好的。单位,往往不敢去投简历,而对于那些小的单位,他们不屑一顾。一家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无奈地说:“基层岗位大学生很少问津,但高层职位又需工作经验。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一味追求薪资高,结果失去很多就业机会。理智对待工资与待遇,等自己有“本钱”之后,挑肥拣瘦才有“筹码”。这类学生以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和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社会关系接触面宽泛,见多识广,“皇帝女儿不愁嫁”,他们择业期望值过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 现,又对职业、薪金、发展前途、地区环境等考虑过多,挑剔过多,求全责备多,这也不如意,那也不理想,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好高鹜远,甚至夜郎自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4.焦虑恐惧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如:有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急躁,东奔西跑,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对能否找到可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且经济效益、工作环境又好的单位感到忧虑。这种焦虑心理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是否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平平,或自己没有特长,或因为是女生而不被录取;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面试中如果存在不公平现象怎么办等等。这些焦虑,使大学生精神上负担过重,紧张烦躁,有的甚至产生了恐惧感,影响正常择业。
5.消极被动
有一些毕业生由于他们习惯于一切由家长代劳。自身缺少独立自主性和计划性,对求职面试意识淡漠,表现出消极依赖和无能为力的心态,就业主动性差,就业信息也知之甚少,择业目标游离不定。要么盲从效仿,进退取舍随大流,缺乏独立性;要么完全依赖父母包办,坐享其成,陷入了消极被动的误区。他们不愿去主动的参加面试,缺乏积极的心态。如::求职信息闭塞,不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求职有关的各种信息;还有的大学生把他们的择业就业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和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父母的力量,动N用他们的各种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家长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托关系、托人情,甚至出现了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局面。他们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以致于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6.妄自菲薄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有一种心态就是自惭形秽,轻视自己,认为己不如人。它典型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缺乏。对自身缺乏完整、准确的认识。有些毕业生过分注意自己的缺陷或不足,如身高不理想,相貌不佳,人际交往不擅长等,或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抱有悲观看法,不能充分认识自身长处。结果,在职业定位时缺乏自信,即使自己完全能够胜任.也不敢去应聘那些高挑战性、高报酬的职位。相对而言,这类大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不愿主动与他人一较高下。女性自卑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部分用人单位招聘职
员时,有意无意地向男性倾斜,“女大学生择业难”因此成了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不少女大学生为自己生为女儿身备感沮丧和焦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她们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中不良心态的调整
上述所列举的各种不良心态,给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学校、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要科学地认识这些不良心态产生的消极影响,分析 原因,进行心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不良的心态得到调整,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求职择业。
1.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求职择业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求职择业是指,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既要考虑眼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用 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求职择业。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和单位,防止短期行为。但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毕业生 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职业选择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次定终身。当前,很多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目光短浅,缺乏长远打算,缺乏战略眼光,总希望第一次就业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业,有个高的起点,然后终老一生。这种一步到位、一次成功的观点,就是从一而终的观点,也是缺乏长远眼光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因此,毕业生应该发挥年轻人固有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要靠真才实学,敢于竞争,从实际出发,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2.正确评估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
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有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败 感。因此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进一步的行动方案。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应立足于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一致、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3.正确认识择业挫折,保持良好心态 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它也不是导致情绪低落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态度,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 学生怕陌生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压力,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过于片面化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正视自己的能力与素 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积极采取行动,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去求职。
4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
许多毕业生往往自负和自卑相交织,使之顺利时自高自大,困难时一愁莫展,这是自身素质不全面,特别是自信心不强的表现。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较强的自信心,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心,怀疑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地推销自己,甚至在用人者面前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首先就给人留下一种无能而缺乏自信的印象,岂能求得好职位?因此,必须要有“我能行”的信心。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 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为后盾,才会具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淡化享乐心理、强化吃苦意识
人的一生中.谁都希望自己美满、幸福,人具有享乐欲望也是很正常的事。但问题是,享乐应当建立在自己有所成就的基础之上。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一些大学生容易忽视的因此对在校生来说,应当淡化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意识,多参加一些实践和劳动锻炼,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只有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有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向自我挑战,将来才能战胜自我,勇挑重担。此外,大学生只要调整择业心态,肯吃苦耐劳,愿到基层一线,仍有很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不应把自己看成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只能“劳心”,不能“劳力”,应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为个人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五篇: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问题
大学生求职择业常见问题汇编
1、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能有哪些?
(1)制订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部署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负责毕业生资源统计工作并上报主管部门;
(3)组织实施毕业生资格审查工作;
(4)收集、发布毕业生供需信息,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
(5)组织双向选择活动,负责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
(6)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
(7)组织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
(8)组织开展就业工作研究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加强毕业生信息反馈;
(9)制定并上报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
(10)负责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及传递工作;
(11)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和评估,并定期公布毕业生就业率;
(12)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和毕业生评优工作,办理毕业生就业派遣和离校手续。
2.什么是毕业生资格审查?
每年1月份左右,各省教育厅(局)会对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名册进行一次资格审查,称为毕业生资格审查。审查依据是本届毕业生入校时的新生录取审批名册和在校期间的异动情况,资格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不能参加就业派遣。
3、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审核的基本程序?
(1)学生班级或班主任签署意见;
(2)学院教务办审核成绩单并签字盖章;
(3)学院学工办审核学生基本信息、获奖、任职、实践等情况并签字;
(4)学院相关负责人写出推荐评语,并加盖学院公章;
(5)学校就业办审核盖章。
4、毕业生求职择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1)学院签署意见、学校就业办审核盖章的毕业生推荐表;
(2)个人自荐信;
(3)学院审核并盖章的学习成绩表;
(4)各类获奖证书;
(5)计算机、外语等级及其他等级、技能证书;
(6)其他能反映自己水平和才能的有关材料
5、获取就业信息的常见途径有哪些?
(1)学校组织的供需见面活动;
(2)其他学校组织的供需见面会及各地教育、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人才交流会;
(3)各地人才市场组织的正规的交流会;
(4)互联网;
(5)传播媒体;
(6)社会职介机构;
(7)个人搜集;
(8)社会关系。
6、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1)毕业生按协议书的“说明”填写好协议书中的基本内容;
(2)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后,双方在就业协议书上签字盖章;
(3)无独立人事权的用人单位还将就业协议书上报主管部门签字盖章;
(4)毕业生所属学院学工办审核就业协议,并签字盖章;
(5)学校就业部门审核就业协议,并签字盖章。
7、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生效的协议书是学校制订就业派遣方案、用人单位申请用人指标和省级就业主管部门办理“报到证”的主要依据,对签约的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都具有约束力。因此,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弄清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只有具备合法主体资格的单位,才拥有录用毕业生的自主权。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前,要仔细了解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以免上当受骗。
(2)要按规定的程序签订就业协议。按照签订就业协议的程序,学校应是最后签章。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为图方便.要求学校先盖章,再交用人单位签章,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用人单位拿了协议书后迟迟不肯签章,一拖再拖,一两个月或更长时间后,突然找个理由说不能录用毕业生了,因用人单位未签章,协议尚未生效,毕业生有口难言,浪费了精力不说,还白白耽误了与其他用人单位签约的机会;二是个别用人单位未经协商便在协议书上增加一些毕业生不愿接受的条款,待毕业生提出异议,协议已经用人单位盖章生效,若要违约,毕业生又不得不承担违约责任。
(3)双方协商条款的内容必须在备注栏中注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洽谈中,必然会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一定要在备注栏中书面写清协商条款,并由双方签字盖章。备注栏中需要注明的条款一般有以下三类:一是关于工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服务期限等。这些有利于保护毕业生的自身权益,毕业生报到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不需要重复协商此类问题;二是明确违约处理办法。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经订立,任何一方都不得随意解除,否则就应承担违约责任。但由于各种原因,违约难以避免。为维护自身权益,有必要约定双方违约所要承担的责任,如违约金数额等。这样如用人单位提出违约,毕业生可获得一定的补偿,若毕业生提出违约,也可避免一些用人单位不允许违约或漫天要价的被动局面;三是考研出国问题。若毕业生考研待录或准备出国,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一定要注明“如考研录取或办理出国手续后,协议自行解除”等相关内容,这样就可避免承担违约责任,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引起其他争议。
8、什么是《报到证》?《报到证》有何作用?
《报到证》由原来的《派遣证》转化而来,其全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签发,是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他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报到证》的用途主要包括:
(1)到接收单位报到的凭证;
(2)证明持证的毕业生是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的学生;
(3)凭《报到证》及其他有关材料办理落户手续;
(4)干部身份证明;
(5)人才服务机构存档的证明。
9、如何办理就业《报到证》?
每年6月10日前后,学校根据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书制定的就业方案到省(市)就业指导中心统一集中办理就业《报到证》。毕业生在学校就业方案上报后落实就业单位或离校后两年择业期内落实就业单位的,由毕业生持就业协议书和毕业证书原件及学校就业办开具的介绍信或证明,自行到省(市)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报到证》一式两联,毕业生持上联到用人单位报到,下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
10、毕业生如何办理改办《报到证》手续?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上报主管部门审定办理的就业《报到证》,原则上不能随意改动。但自签发《报到证》之日起一年内,遇到下列情况,可以申请改派:①错派,没有这个用人单位,或已经撤消或单位隶属关系发生变化;②毕业生遭受不可抗拒的因素或其他特殊原因;③毕业生违约后要求改派的;④其他符合政策规定的情况等。改办时须持原就业《报到证》、原单位同意解约的书面证明或退函、新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书或接受函、毕业证原书、调整改派申请表(到学校就业办领取填写)等材料到省(市)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新的就业《报到证》。
自毕业生派遣报到后,时间超过一年的不再受理改派,由毕业生自行联系新旧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档案关系的移动转入,或通过工作调动解决。
11、《报到证》不慎遗失, 如何补办?
毕业生自签发《报到证》之日起一年内遗失的,需先到当地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刊登遗失启事,声明作废。再凭该报纸和本人申请到校就业办开具证明,然后持上述材料到省(市)就业指导中心补办《报到证》。签发一年以后遗失《报到证》的,不予补办。按有关规定,由毕业学校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证明。
12、毕业生的户口关系如何迁移?
应届毕业生户口是根据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上的单位地址转迁的。户口已迁入学校的毕业生户口由学校保卫处户籍科负责办理,户口尚在原籍的毕业生户口由毕业生本人凭就业报到证到原籍派出所办理。领到《户口迁移证》后,毕业生应仔细核对并妥善保管,不能丢失,有错漏时不能自行涂改,否则无效。毕业生报到后,持《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到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留两年。在此期间,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本人要求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按照户籍管理规定为其办理落户手续,档案可转入户口所在地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
13、《户口迁移证》遗失后应如何办理?
《户口迁移证》不慎遗失,应在当地有影响的报刊上发布遗失申明,然后凭遗失申明的报纸、登报手续及学校保卫处的证明,到公安部门重新办理《户口迁移证》。
14、《毕业证》和《学位证》遗失后如何办理?
《毕业证》和《学位证》不慎遗失,应在地市级日报上刊登遗失启示,然后持报纸回学校教务处补办学习证明书。
15、毕业生离校时需取得哪些材料?
毕业生离校时一般应取得以下材料:
(1)毕业证、学位;
(2)报到证;
(3)户口迁移证;
(4)党团组织关系;
(5)档案。
17、哪些用人单位可以接收毕业生档案?
根据我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一般只有县团级以上公有制单位、知名的大型非公有制单位(不含外企、合资企业、三资企业,其法人代表必须是中国公民)才能接受档案。县教育局、人事局等县级以上(含县级)可以接收档案。
18、毕业生档案中主要有哪些材料?
主要材料包括:高中档案、高考报名登记表、学生登记表、学年鉴定表、学籍成绩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党(团)组织材料、奖惩材料、毕业生体检表、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通知书等。上述材料如有遗失,可向相关职能部门申请补办(如学院学工办、学工处、教务处等)。
19、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天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为无效劳动合同。
20、劳动合同有哪些基本条款?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8)违反劳动合同者应当承担的责任;
(9)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第9项为协商条款。
21、如发生劳动争议,应该怎么办?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办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2、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
位,享有法律规定的平等权利,因此,双方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协商合同条款内容,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更不能采取欺诈手段订立劳动合同;
(2)合同内容必须合法,不得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冲突;
(3)合同条款的表述要规范,语言表达要清楚,避免产生歧义;
(4)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格式合同要认真推敲。有些用人单位为方便订立劳动合同,事先已拟好格式合同。毕业生在签订此类劳动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有关条款,对条款中出现的不愿接受的“霸王条款”要坚决拒绝,以免吃亏上当。
23、什么是“择业期”?
按国家有关规定,毕业生从毕业之日起两年内为择业期。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应届毕业生同等待遇。
24、“五保一金”指的是什么?
“五保一金”指的是: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国家规定每个用人单位都应给员工缴纳上述“五保一金”。
25、什么是“国家编制”?
编制是国家人事部门对所管辖的国有单位(全民、集体)正式职工人数予以核定的方案,编制内职工的工资由国家财政支付。编制仅存在于国家财政拨款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单位,非公有制单位不存在编制问题。
26、什么是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接受单位和个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和法规,对其人事业务、人事档案及相关事宜进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和系列服务。各级人才流动机构受理人事代理业务后,可提供人事政策咨询,人事档案保管,聘用(任)合同鉴证,代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代办户籍、档案关系保管迁移及档案工资定级(晋升)手续,代为申请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等人事代理服务。
27、哪些毕业生需要办理人事代理?
毕业生到不能接收人事档案关系的用人单位就业,可申请办理人事代理,如外资企业,乡镇、区街企业,集体、私营企业、民办机构等。此外,暂无接收单位又想落户当地的毕业生也可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28、如何办理人事代理?
(1)办理人事代理需准备下列材料:①就业报到证;②户口迁移证;③身份证复印件;④毕业证复印件;⑤就业协议书、员工聘用(劳动)合同、人事档案等材料。
(2)填写《代理人员情况登记表》,签订《人事代理合同书》,领取代理证,交付规定的代理服务费。
(3)一年后凭代理证到人才中心领取《大中专毕业生见习期满考核签证表》、《初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表》,办理转正定级和初定职称手续。
29、哪些机构可以办理人事代理?
全国各地取得人事代理资质的人才交流中心均可办理人事代理相关手续。
30、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
凡高校毕业生(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
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签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关出具普通高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个人身份证,以及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签发的就业报到证;登记机关核实无误后,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在报到证上注明登记注册时间、加盖登记机关印章后退回本人,在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者姓名后注明: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凭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免交上述规定的有关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