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

时间:2019-05-13 08:1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故事》。

第一篇:唐诗故事

唐诗故事:公孙舞剑

陈友冰 唐诗与舞蹈(其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1]杜甫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2]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3],壮其蔚跂[4],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5]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6],舞剑器浑脱[7],浏漓顿挫,独出冠时[8],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9],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10],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11]。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12],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13]。昔者吴人张旭[14],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15],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16]即公孙可知矣[17]。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18]。<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19]。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20]。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21]。临颍美人在白帝[22],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23],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24],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25]。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26]。金粟堆前木已拱[27],瞿塘石城草萧瑟[28]。玳筵急管曲复终[29],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30]。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注释】

[1]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相见下面解说;剑器:古代一种健舞(“健舞”与“软舞”为唐代两种相反相成的舞蹈)舞者戎装,执剑(一说执某种发光体),表现战斗姿态。

[2]夔府别驾元持宅:夔府,夔州,今四川奉节市;别驾,州郡太守的辅助官员;元持宅,夔府别驾元持的住宅内。

[3]临颍李十二娘:临颍,县名,故址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李十二娘,公孙大娘弟子名,排行十二。

[4]壮其蔚跂(qǐ):称赞她舞蹈时豪放的身姿;蔚跂,豪放的样子。

[5]开元三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开元三载为公元715年。

[6]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在郾城看公孙大娘表演剑气舞;郾城,今河南郾城,在临颍南。

[7]剑器浑脱:“浑脱(tuó)”,译音,即“囊袋”,后来成为“健舞”名称,具体见后面解说。武后末年,有人把“剑气舞”和“浑脱舞”综合成一种新的舞蹈,叫“剑气浑脱舞”。

[8]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浏漓,形容舞姿的活泼;顿挫,按着节拍起舞,很有节奏感;独出冠时,超出当时一般水平。

[9]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据程大昌《雍录》卷九:唐玄宗天宝年间在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梨园,教宫女学习音乐舞蹈之地,后作为歌舞艺人的代称;高头,即“前头人”,意谓常在玄宗面前表演音乐舞蹈;伎坊内人洎外供奉,伎坊为当时皇宫内乐人生活习艺之所。“内人”即由数百宫女充当的歌舞艺人;外供奉,即使从宫外请

来的音

人;

jì),到。

[10]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

[11]亦匪盛颜:也不是当年的容貌了;“匪”同“非”。

[12]波澜莫二:一脉相承。指李十二娘颇得老师真传,[13]抚事慷慨:追忆往事让人无限感慨。

[14]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唐朝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时称“草圣”。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为人洒脱不羁、极富个性,常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又好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15]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邺县,今河南安阳县;西河剑器,《剑器》舞中的一种;“西河”疑即“河西”,河西、河湟一带,详见下面简析。

[16]豪荡感激:激励奋发。

[17]即:那么。

[18]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色沮丧”为之大惊失色;“天地为之久低昂”,觉得天旋地转,指舞姿惊天动地。

[19]<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火霍kù):闪烁状;羿射九日:羿,后羿,传说中的上古神箭手,当时天上有九只金乌(太阳),大地焦渴,被他射落八个;矫如群帝骖龙翔,指公孙大娘舞姿矫健,犹如众神在驾龙飞翔。

[20]“来如”两句:是形容舞蹈开始和结束时的情景: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

[21]“绛唇”两句:感伤公孙大娘已逝,幸好有李十二娘传其技艺;“绛唇珠袖”,公孙大娘的容貌和舞姿。

[22]临颍美人在白帝:临颍,河南县名;临颍美人,指李十二娘;白帝,即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原名紫阳城。据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当时杜甫暂居在奉节。

[23]以:根由,原委。此句是照应上面的题序。

[24]先帝侍女八千人:先帝,指玄宗,此诗写于大历二年(787),玄宗已死,其孙代宗在位;八千人,形容歌舞伎之多。

[25]“五十年间”两句:自玄宗开元五年(717)到写此诗的大历二年(767)正好五十年;似反掌,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昏王室”:指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风尘澒洞,天昏地暗貌;澒洞(hòngtóng),弥漫无际状。

[26]女乐余姿映寒日:女乐,擅长乐舞的女子,指李十二娘;余姿,指李十二娘的舞姿颇有昔日公孙大娘的风韵神态;寒日,写此诗的时间是十月,也暗示作者此时心态是日暮途穷。

[27]金粟堆前木已拱:指玄宗已死了很久;金粟堆,指玄宗泰陵;木已拱,墓前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

[28]瞿塘石城草萧瑟: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

[29]“玳筵”句:写元持别驾宅内丰盛的宴席,急促的乐声;玳筵,宴席上有海龟肉;玳,玳瑁,一种大海龟;急管,急管繁弦。

[30]“老夫”两句:形容一生到处奔走,足生厚茧。迟行荒山,不禁百忧交集,去住惘然;“转愁疾”即“疾转愁”,很快感到忧愁。

【翻译】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人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玄宗开元三年,那是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县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当时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中,从皇帝身边的侍女到到宫外约请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当年擅长书草书的苏州人张旭,曾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受其激励奋发,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美人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为之大惊失色,连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天旋地转。剑光闪烁,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前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如今美丽的容颜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庆幸的是,到了晚年有弟子继承发扬了她的技艺。这位弟子就是临颍县美人李十二娘,来到在白帝城表演。和着乐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通过对话,我明白了上述根由,原委,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当年玄宗身边的舞女很多,但在剑器舞中名列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在掩映着日暮途穷的冬日寒意。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元持别驾宅内盛宴上急管繁弦,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我一生到处奔走,足生厚茧,真不知哪里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唐王朝乐舞之盛的两个原因】

在上一篇白居易《七德舞》(秦王破阵乐)中已谈到舞蹈至唐代已臻于极盛,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唐代的开国君主李世民起,对音乐舞蹈与风俗教化的关系,在认识上有着革命性的突破,而且喜爱乐舞,亲自为之填词。到了唐玄宗,这位音乐天才,能谱曲、能编舞,而且是位是位羯鼓演奏的高手,并用鼓点指挥乐队。他认为羯鼓是“八音之首,诸乐不可为比”(南卓《羯鼓录》),并作鼓曲《秋风高》,每当秋高气爽,即奏此曲。当时著名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也善击羯鼓,一次,唐玄宗问他打断了多少根鼓杖,李龟年说:“臣已打折了五十只鼓杖”。唐玄宗说:“你不算特殊,我已经打折了三立柜了”。在历代帝王中,对舞乐精通和真正懂得鉴赏的,莫过于这位风流帝王。开元年间,舞乐达到中国舞蹈史上顶峰,唐玄宗的爱好和倡导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宋人笔记,唐代三大舞乐之一《霓裳羽衣舞》就是由他创作序曲并命名的:

开元中,道人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回於天半,尚闻仙乐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李上交《近事会元·霓裳羽衣曲》)

君主喜爱,身边的嫔妃自然以善歌舞获宠:“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就“通音律,善歌舞”,尤精于唐代三大舞乐中的《霓裳羽衣舞》和《胡旋舞》;太子李瑛的母亲是位歌伎,因善歌舞而受宠,“以倡进,善歌舞”;他的贞顺皇后亦是“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新唐书·后妃传》)。更重要的是他设立多处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对乐舞的普及和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教坊的设立并不始于玄宗,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就在宫廷内设立,称为“内教坊”。但教坊的规模大大扩充并对乐舞真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则是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713—756)这44年间。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开元二年,他下令在蓬莱宫侧东内苑设置教坊,教习宫女乐舞。这即是白居易《琵琶行》中说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第一部”。这些宫女又称为“内供奉”。其中又分等级:最高一等艺人入宜春院,称为“内人”。因为常在玄宗面前表演音乐舞蹈,所以又称“前头人”,即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说的“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其中特别受到宠幸的如“念奴”等谓之“十家”,赐予第宅等。其次是在云韶院,称作“宫人”。两者在身份上有明显区别:“内人”可佩带“鱼袋”,“宫人”则没有。另外,还在宫外的长安光宅坊设立“右教坊”,仁政坊设立“左教坊”,又在洛阳明义坊北、南两处分别设立“右教坊”和“左教坊”。“右教坊”善舞,“左教坊”善歌,统称“外供奉”,由民间艺人组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当然,唐代乐舞能达到极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帝国富有自信,敞开襟怀,大胆接纳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外来文化。唐代用于朝会、宴饮和祭祀的大型宫廷音乐《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其中除了“清乐”是汉魏六朝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燕乐”是唐初自己创制的外,其余八部皆是边疆少数民族音乐或域外音乐,可见其对外来音乐接纳的广度。由这些带有异族或异域情调的音乐编织乐舞,就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席卷中原大地,开元、天宝年间的长安和洛阳尤其盛极一时。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百姓,旁及书法绘画,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响之大,受众之广,非其他艺术门类所能及。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皆有描绘这类带有异族或异域情调的乐舞,除了杜甫诗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外,颜真卿的《赠裴将军》,描绘的亦是剑气浑脱舞名家裴旻的舞姿和风采。白居易和元稹各自的《胡旋女》则是描绘唐代三大乐舞之一的“胡旋舞”;李端的《胡腾儿》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描叙的则是石国(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一带)传入的男子独舞《胡腾舞》;刘禹锡的《和乐天柘枝》和张祜的《观杭州柘枝》描叙的亦是石国传入的异域乐舞。

【剑器舞、浑脱舞和剑气浑脱舞】

剑器舞属于古代乐舞中的健舞。当时人们按照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将流传在宫中、贵族士大夫家中及民间的各种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这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健舞”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如“秦王破阵乐”、“剑器浑脱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等。“软舞”则是指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的乐舞,著名的“软舞”有“霓裳羽衣舞”、“春莺啭”和“绿腰”等等。

“剑器舞”是由民间武术中的舞剑、竞技、格斗演变而来。至于何为“剑器”?舞者的道具是什么,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舞者戎装,执剑”,表现战斗姿态;一说是手执双剑,四川出土的古砖上绘的“剑气浑脱舞”图案上表演的女子就是手执双剑;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中则说是一种徒手舞,不过身着戎装而已:“女伎雄装,空手而舞”;中唐诗人姚合则说他看过的“剑气浑脱舞”除剑器之外,还兼有旗帜、火炬:“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剑器词》);还有的说是剑器是系长绸或彩帛扎成的球。另外,剑器舞除独人舞外,鸿门宴中描绘的还有双人舞(项庄与项伯的对舞);甚至还有群舞,用以表现战斗场面、战阵变化,如姚合《剑器词》:“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

“剑器舞”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为唐代三大舞乐之一。她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身着戎装在孔子面前表演舞剑;楚汉相争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更使剑舞带上传奇的色彩。此舞发展到唐代达到极盛时期。从杜甫诗中所说的“西河剑器”舞蹈名称来看,此舞已带上异域色彩。据有的学者考证,“西河”即“河西”,唐代前期河西地区是指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为吐谷浑、突厥、回纥、铁勒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唐朝在此设立凉州和瓜州两个都护府。安史之乱后,河西之地逐渐被吐蕃侵占,河西在地域上的界定转为指代旧关内道北部的内地,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西地区。杜甫说他在“开元三载”在郾城曾观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舞”,书法家张旭,也“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说明这种带有异域特色的剑器舞在民间已很流行,并得到“剑器舞”一流表演者的首肯。

剑器舞

浑脱舞原名《泼寒胡戏》,又名《苏幕遮》(波斯语“披巾”的音译)。出自伊朗,由龟兹传入中原。北周大象元年腊月在正武殿上使胡人作此舞,以水互浇身子,谓之乞寒,其得名《泼寒胡戏》的来由。唐代以武后、中宗时为最盛行,不但民间相率为之,宫廷中亦舞《浑脱》。此舞原在隆冬举行,张说《苏幕遮》诗云:“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由于舞时“挥水投泥”,戏谑成份较浓,而且“裸体跳足”,“腾逐喧噪”,更被认为“亵比齐优”,有伤“盛””,故吕元泰、张说、韩朝宗等大臣上疏进谏,泼水而舞的形式终于于玄宗开元元年禁断。但此音乐和舞蹈则融入“西河剑器舞”之中,成为“剑器浑脱舞”。

浑脱舞(程十发绘)

开元、天宝年间“剑器舞”或“剑气浑脱舞”著名的表演家有两位,一位是将军裴旻。据唐代李肇《国史补》,他是开元年间人,曾担任龙华军使,守北平,为人勇武,能射虎,任北平守时,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头。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此人战功卓著,著名诗人王维在诗中称他是“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赠裴旻将军》)。但裴旻最著名的不是他的勇武与战功,而是擅长“剑器舞”。文宗时,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和“剑圣”。《太平广记》引《独异志》,描绘了他在名画家吴道子邀请下,跳“剑器舞”的情形:“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慄”。吴道子受其激荡启发,“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这段记载出自小说,是否事实,自然可以存疑,但裴旻“剑器舞”之精妙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前面提到的颜真卿的《赠裴将军》就描绘过他的舞姿和风采:“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

另一位即是公孙大娘。与将军裴旻相比,公孙大娘则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专业舞蹈艺术家。《明皇杂录》记载:“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妍妙皆冠绝一时”。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但从“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来看,她起先应该是民间艺人,后来才被玄宗受为“外供奉”的。“能为《邻里曲》”,说明她歌唱的也很好;能为“《裴将军满堂势》”,说明他对另一位剑器舞高手裴旻的仰慕和学习,而且超过了裴旻,因为她不但善舞“西河剑器”,还善舞《西河剑器浑脱》。对公孙大娘表演“西河剑器”、《西河剑器浑脱》的精湛技艺,当时的文人笔记和诗歌中多有记载:郑嵎《津阳门诗》云:“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并在诗下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唐人李肇《国史补》和沈亚之《沈下贤集》中均提到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对唐代书法的巨大影响。前者说是对“书圣”张旭的影响:“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后者说是对另一位草书巨擘怀素的启发和触动:“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公孙大娘剑器舞对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影响,包括前面提到的裴旻剑器舞对吴道子绘画的影响力,这类记载应当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剑器舞或剑气浑脱舞皆是以急速的舞动的线条造型和顿宕的节奏为其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线的艺术”,这与中国绘画、书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何况,艺术本身就是互通的。

但在这许多关于公孙大娘舞“剑器”或“剑气浑脱”诗歌、文字中,应当说,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最为传神也最富有社会意义和史学价值。下面对作者和诗歌内容加以介绍和简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评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内容评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人运用烘托、陪衬、夸张和多重比喻,出色地描绘了开元盛世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表演剑气浑脱舞的惊人技艺,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安史乱后国运的衰微和自己饱经忧患,滞留异乡的深沉慨叹。因此它不是一首单纯表现舞蹈艺术的诗歌,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和寓世事浮云、兴衰无常的哲理诗。这一切,又是通过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和自己足茧荒山、去住惘然的人生感叹相互映衬加以表达的,从而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前有篇长序,介绍创作此诗的事件、地点和缘由。但绝不是这首诗歌创作背景的简单交代,而是融入了深沉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人生喟叹。从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角度看,它甚至比诗本身更为重要。

序中介绍说,作者是开元三年(715)在河南家乡巩县附近的郾城县看公孙大娘舞剑气浑脱的,时年五岁。到这次大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在夔府别驾元持宅看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气浑脱,作者已进入垂暮之年(三年后即去世),其时间跨度整整五十年。这五十年,唐王朝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当年公孙氏起舞时,正值开元盛世,社会安定,国家、民间皆富庶兴旺,就像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今日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已是夕阳西下,民生凋敝。公孙大娘本人已是“绛唇珠袖两寂寞”,其弟子也是“亦匪盛颜”。而当年在郾城县看公孙大娘舞剑气浑脱的五岁孩童,今已“白首”,而且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至今却仍滞留异乡,有家难回。抚今追昔之中,将家国之难、历史沧桑的喟叹交融在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蹈描叙之中,这是形成同类诗篇所缺乏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原因所在。

序后的诗章分为四个层次:

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先总括一笔,交代咏歌对象以及总体评价。“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则承接“动四方”从观众和天地两个角度对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进行烘托。“天地”句更有夸张和拟人手法。“(火霍)如羿射九日落”是正面描绘公孙大娘精妙的舞技:她身手矫健,如如羿射九日;舞姿妙曼,像众神在驾龙飞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两句则集中选择舞蹈开始和结束两个片段来描绘和渲染: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

接着的第二层“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写公孙氏身后情形,中有两番波折:先是写公孙大娘身后寂寞,从上一层热烈气氛转为萧条冷落;再写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这又聊胜于无,失望后再生希望。这种写法不仅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也暗含前面所说的历史沧桑和人生喟叹,“感时抚事增惋伤”直接点出。

第三层为“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锋一转,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当年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但经过安史之乱,国家盛世不再:“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盛况也不复存在:“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诗歌主旨亦悄悄位移:由咏歌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舞技转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包括诗人在内的民众带来的灾难!

第四层从“金粟堆前木已拱”到结尾。由历史回顾回到眼前,由舞技表演时的“乐极”回到现实中的“哀来”。仍是国家与诗人自己两个方面:国家是“金粟堆前木已拱”,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皆成为历史;“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诗人也是身处难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至今却仍滞留异乡,有家难回。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咏歌公孙大娘师徒精妙的“剑气浑脱”舞技,但通过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绛唇珠袖两寂寞”和“女乐余姿映寒日”,以及开元盛世和今日的“金粟堆前木已拱”等今昔对比,可知诗人的重点不是咏歌艺人高超技艺,而是借此回顾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抒发自身颠沛流离,饱经忧患,有家难回的人生喟叹。清代学者王嗣奭认为此诗思路是“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臆》)这一段评语,对此诗的层次、重心的分析,还是把握较准的。

当然,这首诗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多,例如,它还在当时的梨园等内廷的乐舞服务于民间和宫廷乐舞的大普及提供了证据。从诗中我们可以获知:杜甫能够在郾城看到公孙大娘的表演,张旭也在邺县多次观赏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既然公孙大娘是“先帝侍女八千人”之一,出色的梨园弟子,为什么又能在民间表演,让百姓观赏呢?这就与玄宗的“与民同乐”思想有关。关于乐舞的演出,玄宗有个训示,叫《示节俭敕》。其中提到:“朕闻舞者,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岂徒夸翊时人,眩曜耳目而已也。自立云韶内府,百有馀年,都不出于九重。今欲陈于万姓,冀与群公同乐,岂独娱于一身”(《全唐文》卷三五)其中提到要把“百有于年,都不出于九重”的宫廷音乐“陈于万姓”,希望“与群公同乐”。即不仅要给一般的官员看,还要给普通百姓看。我们知道,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建宫廷音乐机构“云韶内府”,到唐玄宗开元六年(718)颁发《示节俭敕》,已经百年。玄宗百年后开创新局,让宫廷音乐走向民间,这不仅仅是“与民同乐”,这对宫廷音乐获得丰富的生活源泉,对唐代乐舞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是乐舞在唐玄宗时代达到极盛的原因,也为唐玄宗为何能创造开元盛世提供了某种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提供的上述叙述料,连同他在《江南逢李龟年》所说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都是极其珍贵的同类史料。

【附录】

裴旻

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缞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慄。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李昉《太平广记》卷212)

公孙大娘

(张)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唐·李肇《国史补》)

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子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字舞,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花舞,著绿衣,偃身合成花字也。马舞者,栊马人著采衣,执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应节奏也。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序)

昔张旭善草书,出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鼓吹既作,言能使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旭归为之书,则非常矣(唐·沈亚之《沈下贤集》-卷九)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郑嵎《津阳门诗》,诗下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司空图《剑器》)

第二篇:唐诗故事(二)

唐诗故事

(二)唐诗故事

(二)陈友冰 破镜重圆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徐德言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乐昌公主

这就是成语典故“破镜重圆”中两位主人公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对咏的两首诗。徐德言是南朝著名的才子,飘泊在北方时曾写过一首著名的《长安听百舌诗》,抒写他对故乡的怀念:“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乐昌公主是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大妹,名叫陈贞。为人不仅体态婀娜,端庄秀美,而且工诗词、精乐礼,是一位才貌双全的美丽公主。才子佳人自然宜其室家,陈后主便将乐昌公主下嫁徐德言,并将徐提拔为中书舍人,夫妇二人互敬互爱,夫唱妇随。但好景不长:北方的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后,便厉兵秣马,矛头直指南方陈朝。眼看国势危如累卵、亡国在即。徐德言有天拿出一面铜镜对妻子说:“你才艺容貌冠绝当时,又出身皇族,如果陈朝灭亡,必然会被权贵之家掠去,我俩就此永诀。假若情缘未断,我俩有重逢之日,但也会关山重重且形容改变,难以相认,必须有一件信物作证。”说着,将手中的镜子劈为两半。自己留下一半,将另一半递给妻子,说:“分别以后,请你每年逢正月十五,让仆人到京城街上去卖这半面镜子。那一天,我也一定到街上去寻找,也许那时还能见面。”妻子含泪答应下来。陈国灭亡后,乐昌公主随着陈国皇室被掳到北方。根据《北史》所载,这些皇室成员有的充实后宫,如陈后主姑姑宁远长公主纳入后宫后受隋文帝宠爱,封为宣华夫人者,有的赐赠功臣贺若弼、杨素等为妾。史籍中记载的隋文帝赐给杨素的“陈主妹”,就是乐昌公主。杨素爱乐昌公主的容貌和才艺,对她很是宠爱。此时徐德言饱受战乱之苦,但仍坚守信约,一路上忍饥挨饿,也来到了京城。就在正月十五那天他依旧约来到街上。果然,他看到一个老头,也手持半面破镜在那里叫卖,而且要价颇高,过往人均笑这老头发疯弄傻。徐德言见状,连忙把老头叫到自己住处,拿出自己的半面镜子与之合成一面,又详细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并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余明月辉”。当年镜子和人一道离去,现在分开的镜子重圆了,人却难圆。就像天上的月亮,空见其清辉,却不见了月宫中的嫦娥。乐昌公主见到此诗后感慨万分,哭泣得寝食俱废。杨素见状,连忙亲自问讯,方得知这一悲哀动人的爱情盟誓。感动之下,让人把徐德言叫来,把乐昌公主仍还给徐德言,并且赠了许多礼物,还设宴款为二人送行。杨素知道乐昌公主颇有才华,席间让她写诗一首,乐昌公主思前想后,心中又悲又喜,既欣喜破镜重圆,回到心爱之人身边,又感激杨素磊落大度,有君子成人之美而不忍作别,真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于是写道:“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信做人难”。诗中新官是指杨素,旧官是指徐德言。公主感叹世事变迁,现在是哭笑不得,去留皆难,真叫人难舍难分啊!后来,乐昌公主和徐德言一起回到江南,两人白头偕老。

夫妻分离,破镜为凭,这则传说最早见于托名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神异经》在说到为何在铜镜的背后铸上一只喜鹊时解释道:“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此时的铜镜是作为背叛盟誓的警戒物。但自隋初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镜重圆的故事发生后,唐代诗人对这类题材的处理由负面变成正面,皆是咏歌二人的爱情坚贞,被迫分离的无奈和对盟誓的坚守,如中唐诗人元稹长诗《古决绝词》就引用这个故事作为例证,写有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等句,其中既有对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坚守盟誓、破镜重圆的感慨,也有移情它恋的担忧,仍才残留有《神异经》故事的影子。但到了晚唐杜牧的《破镜》诗,已成为专门咏歌两人信守盟誓、爱情坚贞了。诗云: 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宋词基本上秉承杜牧等唐代诗人对此的基调,且更多借破镜分离来抒发自己爱情遭遇中的伤感和思念,如北宋词人赵令畤的《蝶恋花》:“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只道新来消瘦损,玉容不见空传信。

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南宋宰相、词人吴潜(1195-1262)的《蝶恋花》:“野树梅花香似扑。小径穿幽,乐意天然足。回首人间名利局。大都一觉黄粱熟。别墅谁家屏簇簇。绮户疏窗,尚有藏春屋。镜断钗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绿。”;南宋末年著名词人 张炎的《渡江雪》:“锦香缭绕地,深灯挂壁,帘影浪花斜。酒船归去後,转首河桥,那处认纹纱。重盟镜约,还记得、前度秦嘉。惟只有、叶题堪寄,流不到天涯。

惊嗟。十年心事,几曲阑干,想萧娘声价。闲过了、黄昏时候,疏柳啼鸦。浦潮夜涌平沙白,问断鸿、知落谁家。书又远,空江片月芦花。”类似者还有吴潜的《永遇乐·祝告天公》、《水调歌头·过了中秋后》和《满江红·楼观峥嵘》,赵长卿的《一丛花·阶前春草乱愁芽》、《蓦山溪·满城风雨》等。

北宋词人秦观有《调笑令》10 首, 模仿调笑转踏歌舞曲诗词结合的形式,咏叹10 位女子。其中第二首即是 “乐昌公主”。这首调笑转踏,可说是在北宋时期,集合叙事和抒情手法来演绎“乐昌分镜”故事最完整的一种。

其诗曰:

金陵往昔帝王州,乐昌公主最风流,一朝隋兵到江上,共抱凄凄去国愁,越公万骑鸣萧鼓,剑拥玉人天上去,空携破镜望红尘,千古江枫笼辇路。

其词云:

辇路, 江枫古,楼上吹萧人在否? 菱花半襞香尘污,往日繁华何处? 旧欢新爱谁是主?啼笑两难分付。

词中提到的德言分镜、乐昌去国、越公(杨素封为越国公)纳宠几乎与孟棨《本事诗》前半段情节相同,词作最后两句“旧欢新爱谁是主?啼笑两难分付。”也是从乐昌公主诗“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引申而来,当强调的仍是分离相思之苦。北宋末年还出现一首大曲《新水令》,更加详细地记述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相见、相爱到相分、相合的整个过程:

冒风连骑出金城,闻孤猿韵切,怀念亲眷。为笑徐都尉,徒夸彩绘,写出盈盈娇面。振旅阗阗,与睹同讶阆苑神仙,越公深羡。骤万马、凌凌转盼。感先锋,容放镜,收鸾鉴。一半归前陈。惨怛切,同陪元帅恣欢恋。二岁偶尔,将军沉醉连绵,私令婢捧菱花,都市寻遍。新官听说邀郎宴。因命赋悲欢,孰取,做人甚难。梅妆复照,傅粉重见。

词中带有调笑的意味,反映了宋代歌舞大曲喜插科打趣的市民倾向,但他以中心事件作领的叙事手法已经和接近明清传奇相当接近。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曾提到:“宣和末,京师盛歌《新水》”并具体说到“大曲新水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复合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第十二卷“尚公主”条目下亦记载记载了这首《新水令》,更指出这是宋人“作词嘲之(徐德言)”。可见徐德言和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故事已在文人和市民间广泛流传。

但孟棨《本事诗》的价值在于:他在赞美两人信守盟誓、爱情坚贞之外,又加上“杨素还妻”、君子“成人之美”的主题,不但使情节更为丰富,而且在爱情盟誓之外增添了作者的人文理想。宋元话本小说、传奇故事和戏曲基本上都是按《本事诗》的基调来发展丰富的,如宋代李昉辑纂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中,即按《本事诗》增修文句,并收录在第一百六十六卷“气义”类,小标题也改成“杨素”。

据周德清《中原音韵》、《永乐大典》中的戏文著录以及徐渭的《南词叙录》考证,我们知道乐昌公主破镜重圆故事在宋代已改编成戏曲。收录在1956 年编纂的《宋元戏文辑佚》中就有宋代南戏《乐昌公主破镜重圆》,其情节就是在《本事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根据现存残曲的内容,可以分作6 个主要情节: 嫁娶后夫唱妇随四时游赏,祸乱之中夫妻分镜盟誓述怀,徐德言村店相思、描画妻容,乐昌公主村店被抓北去,德言元宵京城买镜,杨素畏妻不犯乐昌。宋代戏文之后,又有元杂剧沈和甫的《徐驸马乐昌分镜记》。明传奇方面,则有佚本《破镜重圆》,见录于徐渭《南词叙录》。另外《曲品》和《南词新谱》则分别著录有《合镜记》和《新合镜记》。万历年间,凌虚子(清余居士)编选的曲集《月露音》,其卷三“愤”集收录的〔四朝元〕以下七支曲子,就是选自《合镜记》。胡文焕的《群音类选》有《合镜记》六出共三十九支曲子选入“官腔”。以邪初刻和二刻《拍案惊奇》闻名于世的凌蒙初编选的《南音三籁》、《旧编南九宫谱》和《增定南九宫曲谱》也有选录《新合镜记》曲子。可见,《新合镜记》以及上述入选的相关曲子在万历年间非常流行。因该剧已经失传,但再从《群音类选》选出的曲文内容来看,其主要情节是:徐德言娶公主;两情相悦,徐德言赐镜定情;逃难在即,乐昌分镜以志后约;元宵破镜再合;杨素向乐昌探问前事;徐德言乐昌公主夫妇团圆。

破镜重圆这一题材,还对一些小说、戏剧的人物、情节产生影响:

杜光庭所著的唐人传奇《虬髯客传》中,有一侠女叫红拂。杨素府中家妓,因手持红拂而得名。她不但武艺高强而且富有政治远见。他看到隋末天下即将大乱,杨素虽居高位,不过是“尸居余气”,便跟着后来成为唐朝开国功臣的李靖私奔。但到了张凤翼著的明代传奇《红拂记》之中,手持红拂深受杨树才宠爱的却变成乐昌公主。冯梦龙的《墨憨重定女丈夫传奇》则用乐昌故事润色关目。宋人话本《宋小官团圆破毡笠》,通过描写宋小官与刘宜春感情上的坎坷挫折,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赞扬了刘宜春对宋小官坚贞不渝的爱情。其中主要道具便是一顶破毡笠,颇类乐昌公主故事中的“铜镜”,也许就是受了“破镜重圆”故事的启发。红叶题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宫女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顾况

这就是传奇故事《红叶题诗》中一位宫女所写的诗。反映的是整日闭锁深宫中宫女的寂寞与悲哀。盛唐诗人王昌龄也写过一首宫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盛唐时代是被千百年来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无保留称颂的“开元盛世”,但这首《红叶题诗》和王昌龄的《长信宫词》却证明,这些幽闭深宫宫女们的痛苦和不幸,并不比“路有冻死骨”的市井和荒村稍轻。

《红叶题诗》的故事最早见于孟棨的《本事诗》中“情感第一”。一共有两则,一则说的是:

中唐诗人顾况在洛阳时,闲暇时与三诗友在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流水从宫墙内飘来一片大梧桐树叶,上面写有一首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亦曾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韩滉幕府判官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著有《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其中就有《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另有《宫词》亦是抒写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顾况》,但并无红叶题诗这段故事,可见是小说家言。

另一则说的也是宫女题诗,但情节人物均有所改变。说的是盛唐时代开元年间,玄宗下诏赏给边塞守军军袍,让宫中宫女们缝制。一位边塞守兵士在短袍中发现一首诗,上面写着:“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这位士兵不敢隐蒙,上报边帅,边帅又呈报朝廷帅进之。玄宗下令将此诗拿给六宫嫔妃宫女们看,并宣告说:“作此诗者只要坦白出来,我不降罪于她。”有一宫人上前承认自己罪该万死。玄宗非常同情她,下令见这位宫女嫁给得到诗的那位兵士,说:“我与汝结今身缘。”边疆将士听到后都很感激!

相比之下,“红叶题诗”情节更离奇,更富浪漫色彩,也没有君主仁义大度,免罪赐婚这类颂圣内容。所以,后来的类似传说、诗词、戏剧都是按“红叶题诗”这个版本发展下去,只不过人物、内容各自不同,情节越来越细致生动。

在笔记小说方面有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宋代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刘斧《青琐高议·流红记》。

范摅《云溪友议》下卷,此篇名《题红怨》即根据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增饰而成,只是内容增加了一倍:除顾况题诗外,又增加卢渥的题诗,时间分别在玄宗和宣宗朝,题诗的内容也不同于《本事诗》:

唐明皇以杨贵妃妃、虢国夫人专宠,宫娥们都不备掖庭,一个个都潦倒而憔悴。她们常常在落叶上题诗,书写此时的感受,让这些题诗的红叶随着御沟水流出宫苑,其中一首写道:

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

著作郎顾况听到后和了一首:“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这事被皇上知道后,将一些宫女遣散放出后宫。中书舍人卢渥舍人当年在京应举时,有次偶尔来到御沟,看见水上飘一红叶,便让仆人取来,叶上乃有一首绝句。于是便将这首题诗的红叶放到自己的箱子里,有时也取出公诸同好。等到宣宗皇帝下召,将部分宫女遣散出宫,任其嫁人。但规定只许嫁给百官和司吏,唯独不准嫁给在京应举的举子,这大概也是对卢渥这类举人写和诗的惩罚。卢渥后来到范阳任职,才得到一位出家的宫女。婚后,这位宫女看到卢渥保存的红叶,发出长长的叹息说:“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人们听到这段奇遇后,没有不惊讶的。这位宫女题在红叶上的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卢渥字子章,生卒年不详。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大中年间举进士第,历中书舍人、陕府观察使,终检校司徒左丞相。唐代诗人代表作品有《赋得寿星见》、《题嘉祥驿》等,并无这首“题红叶” 诗。从故事内容来看,《本事诗》中只云“树叶”,到这篇笔记中才具体为“红叶”,真正成为“红叶题诗”。题诗的宫女有以为变成了多位,笔记中就保存有两首不同的五绝。故事的男主人公有一位变成了两位,但反不如《本事诗》情节集中,叙事生动。

到了五代和北宋,又分别有孙光宪《北梦琐言》和王铚《补侍儿小名录》这两本文言小说,其中均载有“红叶题诗”故事。《北梦琐言》将男主人公改为进士李茵;《补侍儿小名录》则改作贾全虚,故事基本情节则与《本事诗》一致。但从《补侍儿小名录》将人物姓名改为贾全虚,颇类《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言。可以作者已认定为虚构的小说,而不是孟棨笔下的人物“本事”了,这也是中国文学创作体裁上的进步。李昉《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九十八“文章一·卢渥”基本上是摘取《云溪友议》中卢渥这一部分:

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怨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閒。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相比之下,刘斧《青琐高议》中《流红记》这类故事中内容最详尽,叙述最生动的一种:

唐僖宗时有位读书人叫于祐,有天傍晚在皇城宫墙外漫步。当时万物飘零,秋风萧索,残阳西坠,不由得让于佑生出无限乡愁。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看见御沟不断有红叶流出。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忽然他发现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似有墨迹,就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果然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佑把这片题诗的红叶带回家里,藏在书箱内。终日吟咏着红叶上的诗句,喜其句新意美,不知是何人写在红叶上面?但推想御沟水出自皇宫禁掖,必定是宫中美人所作。于祐珍藏着这片红叶,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也常常对自己的友人说起这件事,于祐时时眷恋着这片红叶,搞得寝食俱废。

有天遇见一位友人。友人问他:“几月不见,阁下为何如此清瘦?其中必有缘故,请告诉我。”于祐说:“数月以来,我为此眠食俱废”,便把得到红叶的经过从头到尾告诉了这位朋友。友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怎么蠢到这样?那位写这首诗的宫中美女,并不是为你而写的,你只是偶然得到它,为何要这样执着钟情呢?况且,你虽然这样思念,但她被禁锢在深宫内,你就是长上翅膀,也不敢飞进去。你真是愚蠢到可笑的地步!”于祐说:“天虽然高但也会倾听卑下者的心声。人若果意志坚决,苍天也会从人愿的。我听说当年王仙客遇无双的故事,不就有位侠客古生帮助成全了吗?所以,只怕自己意志不坚决,事情不一定办不成!”于是,他费尽思量,写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之后,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朋友听,有笑他痴愚的,也有被他这片心意所感动的。有的赠诗给他曰:“君恩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

于佑后来累次应试均落第,旅情客思、倦于游历,只好安下心来到河中贵人韩泳家教书,所得之酬金稍稍能够自给,于是便无意进取,在韩家安心住下来。过了很久,韩泳召把于祐叫到跟前说:“皇宫内有宫女三千因罪遣出,让她们各自嫁人。有位叫韩夫人者,和我同姓,久在宫闱。今日被遣出宫,住在我处。你至今未娶,年令已过已过壮年,总不能老是这样一个人孤苦地生活下去,我很同情你的处境。这位韩夫人本是良家妇女,年才三十,长得又漂亮,又很富有,存钱不下万贯。我替你做媒,将她娶过来,你看如何?”于祐听后拜倒在地,说:“我是一个穷困书生,寄食门下,衣食得以温饱,长期受阁下的恩惠。只恨自己一无所长,无法报答,整天从早到晚都处于羞愧之中,不知该怎么办?哪里还敢再生此妄想?”韩泳听后便派人做媒,并帮助于祐下聘,准备了六样聘礼,以合礼数。结婚的当晚,于祐以为自己遇仙了,高兴得神魂飞越。婚后某一天,韩氏在于祐的箱子中见到了那片题诗的红叶,便惊奇地询问于祐:“这是我当年题诗的红叶,为何会在你的手中?”于祐便一五一十告诉此事的经过。韩氏听后,便从自己的箱子中取出一片红叶,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所作也?”于祐大惊,见正是自己题两句诗的红叶。于是夫妇二人相对惊叹感泣久之,曰:“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就在这时,韩氏又告诉于祐说:“当初妾得到题有这两句诗的红叶后,又写了一首诗在红叶上,说着便从箱中又取出一片红叶,只见上面写着:

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过了不久,韩泳宴请这对新婚夫妇。席上韩泳开玩笑说:“你们二人今日应该谢谢大媒了!”韩氏笑着说:“我和于祐是天作之合,非你媒人之力也。” 韩泳说此话怎讲?韩氏便从头到尾告诉韩此事的经过,并取笔写下一首七绝:“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韩泳听后感叹说:“我终于知道是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前定的!”

后来逢黄巢之乱,僖宗幸蜀。韩泳令于祐率家童百人作为前导。韩氏以旧宫人身份得以见帝,告诉自己嫁给于祐的前后经过。僖宗说:“我也稍稍听到过传闻。”于是召见于祐,笑曰:“卿乃朕门下旧客也。”祐伏地拜谢罪。黄巢之乱平定后,僖宗返回长安,于祐以扈驾幸蜀有功,封为神策军虞候。韩氏生五子三女。儿子皆以努力学习成为官员,女儿亦许配给名家。这皆是韩氏治家有方,自己终身也被封为命妇。宰相张浚曾为此事作诗曰:“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与子相遇。通媒六礼具,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古无,可以传千古。”

《流红记》在这类故事中不仅内容最详尽,叙述最生动,而且成为元人杂剧和明清传奇的渊薮元人白朴的《韩翠苹御水流红叶》、李文蔚《金水题红怨》以及《元宫词百章笺注》皆是取材于刘斧《青琐高议》中《流红记》。云雨分飞

赠广陵妓

张又新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赠新妇

张又新牡丹一朵直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阑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这首唐诗故事发生在张又新和一位歌伎之间。张又新是中唐诗人,著名诗人李贺的好友,李贺有诗《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就是向张又新和李汉倾吐自己不愿做“奉礼郎”这种“臣妾意态间”的小官,离开京都回故乡昌谷时的愤懑。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今陕西深州旧州村一带)人,生卒年均不详,约生活在唐代宗、宪宗年间。为人才貌双全,李贺在上述诗中称赞他和李汉是“二子美年少,调道讲清浑”。他初此应试“博学宏辞科”就考了第一,接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814)又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历任左右补阙、广陵从事。张又新嗜茶,著有《 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诗文也很好,《全唐诗》存诗有《郡斋三月下旬作》《赠广陵妓》、《牡丹》、《罗浮山》等十多首,其中就有这首《赠广陵妓》。

这两首诗的背景牵涉到张又新的为人和另一位诗人李绅。原来张又新虽才貌双全,人品却很差,有点像六朝时的潘岳。在当时的“牛李党争”中,他依附牛党李逢吉,与一帮宵小之辈组成臭名昭著的“八关十六子”小集团,对以李绅、李德裕为首的朝廷股肱大臣。李绅(772—846)亳州(今属安徽)人,千古传诵的《悯农》二首的作者。宪宗和元年(806)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其《乐府新题》20首为新乐府运动开山之作。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穆宗登基后,李党失势。长庆四年(824),张又新在李逢吉的指使下,罗织罪名,将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李绅被贬到蛮荒的岭南之后,张又新仍不罢休,不停地上书皇帝,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朝中正直大臣韦处厚为他据理力争,才免于死罪。但到了文宗朝,历史又翻了过来:有天年轻的新皇帝从先皇留下的一堆遗物中偶然翻出一件奏章,乃是李绅、裴度等人一年多前请求立他为太子的内容,这与此前张又新们所说的恰恰是完全相反。于是,以裴度、李德裕为首的一帮被贬大臣重新回朝来当政,李绅的仕宦之路也重现光明,开成元年(836)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李逢吉诏夺一季俸,贬为涪州刺史。张又新也坐贬为江州刺史,后又连江州刺史也被罢免。从江州北上返乡要途经淮南,而此时的淮南节度使恰恰是他当年欲置之于死地的李绅。这下张又新吓得可谓灵魂出窍了,左思右想之下,只好写了一篇求饶文送到李绅府上,乞借一条生路。孰料李绅看完他的长文,竟对他的遭遇生出哀悯之情,于是将他接到府上好生宴请了一番,接着便发生下面这段故事。孟棨的《本事诗》作了如下记载:

李绅任淮南节度使时,张又新又被罢免江州刺史。张又新与李绅有宿仇,这事另外有记录(按:至上述的张又新受李逢吉指使迫害李绅之事)。祸不单行,张在从江南返乡途中,在荆溪遇风翻船,两个孩子又被淹死。悲伤之中,又担心自己从淮南经过时遭李绅报复,于是写了一封长信给李绅,切责自己往日之过,希望李绅放他一条生路。孰料李绅看完他的长信后,竟对张的遭遇生出哀悯之心回信说:“我对当年流放到端州一事,不放在心上。只是对阁下在荆溪所遭之祸,倒是深怀悲悯。”于是将张又新接到府上好生宴请了一番,自此以后竟尽释前嫌,待之如旧友,常有往来。就在李府的宴会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二十多年前张又新曾任广陵从事,看中了一位佐酒的歌伎,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将她娶回家。这次在李绅招待的宴会上,张又新发现佐酒的歌伎正是自己二十多年相恋的情人。这位歌姬也发觉时张又新,于是眼内充满哀怨,眼泪都快流出来。这时,李绅要如厕。张又新趁李不在,用手指沾着酒,题了一首诗在盘子上,表达思念之情。诗曰:“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这位歌姬读后也深深感动。李绅回到酒席上后,发现张又新端着酒杯闷闷不乐,就命这位歌姬唱歌佐酒。于是这位歌妓便唱起张刚写的这首诗。张又新为此喝得大醉,李绅命这位歌姬晚上就在张又新处歇息。

这位张又新不但给情人写诗,给自己新婚的妻子也写诗,其中的故事也很有趣。据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40“张又新”条:张与杨虔州齐名友善(按:杨虔州名虞卿,字师皋。元和五年进士,官至京兆尹,文宗太和九年贬虔州司马,卒于任上,故世称杨虔州)杨虔州的妻子李氏,有德而无容,杨并不在意她其貌不扬,很是敬重她。张又新曾对杨说:“我少年成名,仕途是不必担心了。唯一的心愿是得到一位美漂亮的妻子,我平生之愿就都满足了。”杨虔州回答说:“你的愿望和我一样,我一定会让你满意。”张又新对朋友的话深信不疑。但等结婚之后,发现杨虔州介绍的这位新人并不漂亮,心里很不满意。杨发现后,用手板碰了碰张又新说:“你怎么这样笨?”而且不止说了一遍。张不胜其忿,回应之曰:“我和你关系不错,才告诉你我求妻的标准,你为何要误我的事,反而说我傻?”杨回答说:“我俩是好朋友,都很重视名誉,是不是?”张回答“是。”杨又说:“我俩做官的目的也一样,对不对?”张回答“对!”杨于是说:“我有一位丑老婆,你为何就要和我不一样了呢?”张又新听此话后不再生气了,便问道:“你老婆真的很丑吗?”杨说:“比你老婆丑多了!”张又新于是哈哈大笑,两人和好如初。张又新为此还赠给新妇一首七绝: 牡丹一朵直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阑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

第三篇:唐诗的故事

1、说明崔护提督城南庄诗本事,并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于桃花树下,向一女子讨水,双方一见钟情。第二年清明日,崔 故地重游,但见门院如故,院中桃花盛开,却未有人应。睹物思人,崔感慨万千,题诗于院门之上。”正伤心时,有老人告知,他怀念的女子因思念崔护不见,已于前日故去。崔抚尸而哭,女子竟然苏醒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深情的女子。崔护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殷勤周到,有村女特有的淳朴、好客。这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妖姿媚态,绰有余妍”。这又是一位怀春的女子,面对崔护的挑逗,虽默然“不对”,有“知书”女子的含蓄自持,但“目注者久之”,“如不胜情而入”,见出女子对属意男子的爱慕与眷恋之情。美丽多情,淳朴善良,心性贞静而不乏风情,正是男子理想中的女子形象。

故事中的崔护则是一个风流倜傥、有情有义的才子。他不仅“姿质甚美”,而且善为诗歌,从题都城南庄诗不难看出其风流才子的心性与风采。他对女子的挑逗,近而不狎,并无轻佻之嫌,正是其风流本色。

2、说明李适之《罢相》故事,并说明诗意

故事:李适之从天宝元年至五载担任左相。为相五年中,与奸臣李林甫争权相斗,但是每次都斗不过李林甫的口蜜腹剑。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贬官流放。李适之害怕自己与他们的结局一样,所以就辞去宰相一职,避免灾祸。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设宴请亲友,并写了这首诗。

诗意:这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

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尾句一问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3、说明宋之问题寺诗故事,说明“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的好处

故事:曾在武后朝中得宠的诗人宋之问遭到贬谪,后来被放还,经过江南,游灵隐寺散心。宋之问长廊漫步,望着夜色笼罩的西湖和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吟出两句诗道:“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可是后面的怎么也想不出来。这时有个老和尚走来点佛前长明灯,见状问什么事。宋之问如实回答。老和尚微微一笑,立即接口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得了这个提示,很快就把整篇诗做成了。第二天天亮之后,宋之问迫不及待想再向老和尚请教,找来找去,整个寺院里却再看不见老和尚的身影。询问其他寺僧,都推说不知。被他逼问急了,才有一个人悄悄对他说:“这位师傅云游四方,在家时的俗名好像是骆宾王

好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的楼上纵目远眺,可见海上日出,而寺院的大门又正对钱塘江,可以观赏著名的钱塘大潮,足见灵隐地势之高峻,视野之开阔。这里的写寺已明显超出了灵隐本身的范围,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深拓宽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形成壮阔的诗境。对仗工稳,气势雄伟,“气韵生动,境界幽远”。这两句和前两句相配合, 一为清嘉, 一为壮观, 从而更显示了灵隐风光的非凡。

4、说明杜牧《叹花》的本义,以及在《杜舍人牧湖州》故事中的附会之意

本义:杜牧游湖州,识一民女,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为湖州刺史,该女已嫁三年,生二子。杜牧有感而作此诗叹之。事虽不可信,但诗人借惜春咏花感慨人生情缘容易失之交臂则是无疑的。“自恨”是主题词。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附会之意: “寻春去较迟”包含了深深的对现实社会的沉痛失望和对自身的遭遇的无限辛酸。是对怀才不遇自身遭遇的何等的遗憾,对大中朝何等的失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李党在会昌年间不能缓引自己的的愤懑。“不须惆怅怨芳时”表面上是说自己没什么可惆怅的,但其实惆怅更深,不但为自身的不遇惆怅,更为晚唐政治飘摇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而惆怅。“狂风落尽深红色”表现了晚唐社会那种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绿叶成阴子满枝”还包含了杜牧对不思安危、醉生梦死、竟相豪奢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的无奈喟叹和强烈不满。

由此知叹花不是一首风情诗,而是一首感伤实事很强的政治诗。

5、说明崔铉咏鹰诗本事,并说明诗意

本诗:魏公宰相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他小时候跟他父亲去拜访韩滉,韩滉见了很喜欢他。他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能力有很大进步。”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叫他歌咏。崔铉接过纸笔,不假思索,很快就写完了。韩滉十分惊奇,感叹着说:“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有万里前程啊!” 诗意:鹰本是天上飞的,有凌云之志。但是现在却被拴在架子上,想要腾飞却没有机会和条件。最终总会翱翔在万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谁是解开绳子的人。比喻作者胸怀远大理想,并渴望能有伯乐助他大展宏图,实现理想。

6、说明刘禹锡《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诗意,并说明因此得罪的原因

诗意: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

原因: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7、试述《北梦琐言》记载的李茵与云芳子的爱情故事,并分析云芳子这一形象

故事:进士李茵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侍书宫女,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说是她所写。于是同行到蜀地去。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云芳子,并强行带走了她,李茵难过,但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说自己贿赂了中官,可以跟李茵走了。于是两人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身体消瘦,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绵竹相遇的时候自己已经死了,但知道李茵情深意重,就跟随了他。但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李茵。说完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形象:云芳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她有才华而且忠贞不渝,痴情专一,不计回报的付出,她还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反对束缚的自由精神。

8、试述《河岳英灵集》记载的王弯诗句的故事,并说明王弯诗句的艺术成就

故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艺术成就: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已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倍受读者喜爱。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9、试述宜春王李从谦《观棋》本事,并说明诗意

本事:宜春王从谦,嗣主第九子,李煜的同母胞弟。幼年时就聪明颖悟,好学有文采,未成年就以会写诗而出名。继主曾经在花园里和宰相下棋,李从谦站在一旁服侍。李煜命他写观棋感想,李从谦立刻作出《观棋诗》来。李煜看了惊叹,把此诗颁布给百官以作规诫。士子名流争相传写,使建康的纸价都上涨了。

诗意:竹林中有两位君子,整日意念沉浸在其中.相对而作始终没有什么对话,然而争先的心思却各自都有.认为自己强的人终究会有失败,安守本分的人也没用受到什么侵吞.倘若要算计谋,沧澜溟海都比之不及.这首诗明写下棋,语中都为对弈.也只治国,恃强者终会失败,固守的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朝堂之上无语,但是尔虞我诈争先有心,机谋算尽,城府深沉.也有点明和劝诫的意味。

10、试述郑谷改齐己《早梅》诗故事,并分析改动的好处

故事: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好处:“在积雪皑皑的大背景下,独放的这一枝梅花尤其引人注目。“一枝”,既言梅花比别的花开得早,又言比别的梅开得早。如果用“数枝”,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凸显不出“早梅”那“一枝独秀”“早”的意韵。

第四篇:唐诗故事(一)

唐诗故事

(一)唐诗故事

(一)陈友冰 旗亭画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唐诗题为《凉州词》,作者是王之涣。关于王之涣,我们只知道他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武则天垂拱四年(688)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间在世,享年五十五岁。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游历名山大泽间,闲居十五年,其高风亮节,深受黄河沿岸民众仰戴。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尤善五言诗。全唐诗存此诗六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登鹳雀楼》和这首《凉州词》。但《登鹳雀楼》一直有人怀疑是诗僧畅当或王文奂所作。《国学网·诗词清话》 中《登鹳雀楼故址、诗意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四》对此有较详细的考辨。因此,唯一知名于世的的就是这首《凉州词》。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因此“凉州词”并非诗题,而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当时的诗人依谱创作者,多以抒写边塞风情。王之涣这首《凉州词》也是如此:诗中描绘了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边塞孤城块然独处苍凉而壮阔的地理环境,抒发戍守边塞的将士在春天到来时悠长而哀怨的思亲怀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的凉州词脱颖而出,被清诗神韵派领袖王士祯推为唐人绝句中“压卷之作”(《带经堂诗话》)。主要是诗中显现的阔大盛唐气象和精妙的构思:诗的一、二两句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调《折杨柳》又凸显典型的异域边塞风光,暗示戍守的将士离家千里、有家难回,为第四句抒发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铺垫。但三、四两句在表达方式上又不是直抒其情、直接鞭笞,而是含蓄婉曲:“羌笛何须怨杨柳”表面上是在劝慰,是在否定,但“何须怨”的前提是有“怨”,是“少妇城南,征人蓟北空回首”,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何须怨”,不仅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因为 “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的最后一句更是直接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因为,他们从来就自诩是“春风雨露”、“化育万物”。明代的杨慎就认为内中含有讽剌之意:“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只不过不怨朝廷而怨春风,使诗意的表达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这首诗不仅流传千古,而且在当时就获得人们的喜爱,不仅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如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时也获得包括下层歌妓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欢迎。薛用弱的《集异记》就记载了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

玄宗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诗人名声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天,天下着小雪。三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所谓“旗亭”即酒楼,古代酒家在道旁筑亭,门前挑着一面旗子,上面画着酒坛或写个大大的“酒”字,故称为“旗亭”。刚坐下不久 忽有梨园中十几位歌妓,在伶官带领下,登楼会讌。于是,三位诗人为避喧闹进了里间。不多久,又进来四位妙龄女郎,皆是当时京都著名的歌妓。于是,王昌龄对高适和王之涣说:我们三人都以诗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现在我们在此偷听诸歌妓歌唱,谁的诗入乐被歌最多,谁就为优。三人都说好。不一会,一位歌妓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于是,王昌龄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不一会,有一位歌妓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诗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于是,高适也用手在壁上一画,说到:“这是我的一首绝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半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于是,王昌龄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画:“又是一首乐府”。但是,始终没有歌妓唱王之涣作的诗歌。但王之涣并不着急,徐徐对高适、王昌龄说:“这些唱你们诗作的皆是潦倒乐官,只会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词耳。我的诗是‘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后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长得最漂亮的歌妓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诸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三人大笑,在里间等候着俟之。等到这位歌妓歌唱时,开口便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笑着对王昌龄等二位说:“乡巴佬,我没有说错吧”!于是皆大笑。

其实,在王之涣仅存的六首诗作中,有两首《凉州词》,另一首是:“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此诗虽同为王之涣所作却不为人知。可见诗不要多,关键要好。另一位盛唐时人张若虚就留下一首乐府《春江花月夜》,结果是“以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唐诗杂论》)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题为《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崔护。崔护,中唐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文宗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官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郡斋三月下旬作》《五月水边柳》《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山鸡舞石镜》《晚鸡》《题都城南庄》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题都城南庄》写作者在郊外踏青时的一次艳遇。题材并无多少新意,但作者处理的十分精妙。全诗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抒物是人非的今日之叹。四句诗写了两个场面:一是去年今日:场面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另一是今年今日,场面是物是人非:“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因而具备了典型性,打动了古往今来看到过或经历过的千千万万的读者。

孟棨《本事诗》曾记录了这首诗中发生的故事,不知是先有这段经历,诗人有感而写下此诗,抑或是后人根据此诗敷衍成下面这段故事:

博陵人崔护,资质甚美,性情孤洁寡合,进士及第后清明节这一天,他一个人去都城南门外郊游,遇到一户庄园,房舍占地一亩左右,园内花木丛生,静若无人。崔护走上前去扣门想讨点水喝,一会有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瞧他,问道:“谁呀?”崔护告诉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姑娘打开门,让崔护进去坐下并端了一杯水。然后靠着小桃树静静地立在那里,似有深厚的情意。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极有风韵。崔护用话挑逗,她只是默默不语。两人相互注视了许久,崔护起身告辞。送到门口后,她似有不胜之情地默默回到屋里,崔护也不往地顾盼,然后怅然而归。此后,崔护再没有去过城南庄。到了第二年清明节,他又想起此事,思念之情无法控制,于是直奔城南去找她。到那里一看,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是大门已上了锁。崔护便在左边一扇门上题诗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过了几天,他有事经过城南,又忍不住去寻找那位女子。到了门前,听到里面有哭声。扣门询问时,有位老父走出来说:“你是不是崔护?”答道:“正是。”老父哭着说:“是您杀了我的女儿。”崔护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老父说:“我女儿已经成年,能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见了你后,经常神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陪她出去散心,回家时,见在左边门扇上有题字,读完之后,进门她便病了,于是绝食数日便死了。我老了,只有这么个女儿,迟迟不嫁的原因,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寄托我的终身。如今她竟不幸去世。这不是您害死她的吗?”说完又大哭起来。崔护听后极为感到。要到遗体前祭拜。来到床前,枕在姑娘的腿上,并托起姑娘的头,边哭边喊着: “我来了!我来了!”姑娘听到呼喊,突然活了过来。老父大喜过望,于是便让两人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有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浪漫成分,古往今来不知打动了多少痴男怨女,而且成为中国文学长河中的母题,宋人话本中的《崔护渴浆》,元代杂剧中的《墙头马上》、《桃花人面》就直接取材于这个唐诗故事;元代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这类浪漫主义杰作,也直接受其启发。而且情节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贴近生活。如《宋人话本》中的《崔护渴浆》,就给这位姑娘起了个名字宜春,加了许多两人相思相慕的情节。并将结尾的神怪情节去掉,改为宜春由于思念崔护,病倒在床。崔护闻讯,不顾双方家庭阻扰和世俗观念,设计前往探视,最后终成连理。使这个故事更加世俗化。明代戏曲家孟称舜《桃花人面》是明人杂剧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这则唐诗故事而情节基本不变:讲述了主人公蓁儿与崔护清明节游春偶遇,两下有情,私定终身。次年清明,崔护又来找蓁儿,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只得题诗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蓁儿回家后见诗极度伤感,思念成疾,香消玉殒。后来崔护再次寻访,知道蓁儿为情而亡,抚尸痛哭,竟使蓁儿死而复生,二人终于结成夫妇。与同时代的传奇《牡丹亭》主题相近,突出情可以使人死而复生,“情”可以战胜“理”这个反理学的主题。其曲文在抒情写景中营造出诗意的氛围更令人称道,如:

【混江龙】“断山凝翠,小桥流水自东西。霞光新靓,雾影凄迷。店舍无烟花满树,旗亭唤酒蚤凉时。绕孤村长河如带,映雕车细柳成帷。牵绣袂田田水荇,铺翠褥漠漠江篱。俺则是闲趁香风信马行,身游光入壶山里。过了些芳郊绮陌,曲径幽堤”。

这段唱词是崔护进士及第后,抒发自己已到弱冠之年却未获良缘的感慨。作者不直抒崔护希望得到佳偶的渴望,而将崔护置身于春光美景之中,“断山凝翠,小桥流水自东西”,如此美好的景致,不由让人意惹情牵,而在对如诗如画景致的勾勒中,崔护对爱情的渴求已和盘托出。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诗情盎然的抒情世界。

其曲词宾白浅深浓淡、恰到好处,往往是三言两语,人物形象便神态活现。如:

【七弟兄】似这般烟花闷天,绕花边,几回儿盼不见可人人面,单则见数朵儿花开照眼前。问春光飞入谁家院?

【甜水令】呀!为甚呵村庄冷落,朱扉镇锁?春风静掩,桃李笑无言。可正是云离楚岫,雾散秦楼,玉去蓝田。则教我对花枝空忆当年。今日定县崔护题诗处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氏

这两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和他的情人柳氏的唱和之作。韩翊,字君平,南阳人,生卒不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新唐书·艺文志》有传。韩翊著有诗集五卷,但最著名的有两首,皆有生动的故事。一首就是无人不知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中描绘了唐代长安寒食节的风俗习惯,更不露声色鞭挞了中唐时代宦官政权的弊政一时传为佳话。另一首就是上述的《章台柳》,其中有一个更为动人的故事。据孟棨的《本事诗》介绍:

韩翃少负才名,天宝末举进士。为人孤贞静默,所与游皆当时名士,但家境贫寒,徒有四壁。韩愈邻居李生常邀韩去饮酒。韩也敬李生是位大丈夫,所以也不推辞。两人成了好朋友。李生有位歌妓柳氏,常从门缝看韩翊的居处,见韩家虽萧然葭艾,但来的客人都是名人,便私下对李生曰:“韩秀才穷甚矣,然所与游必闻名人,是必不久贫贱,宜假借之”。李生也很赞同柳氏的看法。过了一日,李生又具馔邀韩。酒酣,谓韩曰:“秀才当今名士,柳氏当今名色,以名色配名士,不亦可乎”。于是让柳氏傍着汉韩翊坐下。韩翊感到意外,恳辞不敢当。李曰“:“丈夫相遇杯酒间,一言道合,尚相许以死,况一妇人,何足辞也”坚持要让韩翊接纳柳氏,不让他推辞。又谓韩曰:“夫子居贫,无以自振,柳资数百万,可以取济。柳,淑人也,宜事夫子,能尽其操”。随后长揖而去。后数年,淄青节度使侯希逸辟韩翊为从事。当时淄青一带社会扰乱,韩翊便将柳氏留在京都,只身去赴任,等淄青一带社会秩序好一些再将柳氏接过去。就这样过了三年。因音信断绝,韩翊买了个练囊托人带往京都给柳氏囊中题诗曰:“章台柳,章台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以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接到诗笺后,知道韩翊对自己有误解,便回复说:“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柳氏深知自己颜色较好,过去又是歌妓,如这样独居下去恐不自免,难免不被玷污。于是削发为尼,居佛寺。后来韩翊随侯希逸入朝,也去找过柳氏,但柳氏已遁入佛寺,所以寻访不得。后来得知柳氏被番将沙吒利所劫走,宠之专房。韩翊怅然不能割舍。后来韩翊回到京城。有次在子城东南角看到一辆贵者专乘的犊车,编缓缓地跟随在后面。这是,车中有人询问:“后面莫非是青州的韩员外吗?”韩翊连忙回答说:“是的”。于是车中人披帘探身曰:“某柳氏也。失身沙吒利,无从自脱。明日如果你还路过此处,再来话别”。韩翊深为感动,第二天如期前往。犊车很快驶过来。车中投下一块红巾包着的小盒子,里面是香膏。柳氏呜咽着对韩翊说:“从此永诀”。车如闪电般逝去。韩不胜情,为之泪流满面。这天,临淄大校置酒於都市酒楼,邀韩。韩赴之,怅然不乐。座中人询问说:“韩员外平日风流谈笑,未尝不适,今日何惨然邪?”韩翊便将此事告诉在座诸位。其中有位虞候将许俊,很年轻,借着酒性对韩翊说:“徐某从来以义烈自许,请你写个字条,我将柳氏夺回还给你”。大家都赞成,韩不得已与之。徐俊于是迅速装束,乘一马牵一马而驰,迳趋沙吒利之府第。正好沙吒利外出,徐俊即对府上人说:“ “将军坠马,且不救,请柳夫人快去。柳氏惊出,徐即以韩翊的手书示之。挟上马,绝驰而去。等到了酒楼,宴席还未罢,即以柳氏授韩曰:“幸不辱命”于是一座惊叹。此时代宗正借番将平定安史之乱,沙吒利又立有大功,众人担心大惧祸作,于是同去见侯希逸报告此事。希逸听后扼腕夺髯曰:“这像我往日的行为,今日徐俊能像我那样”!于是,立即修表上闻,深罪沙吒利。代宗称叹良久,御批曰:“沙吒利宜赐绢二千匹,柳氏却归韩翃”。

这故事也被许多笔记和戏剧、小说采录,如唐人传奇许尧佐的《柳氏传》,宋代《太平广记·柳氏传》、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明代梅鼎祚《玉合记》等。今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中篇小说《柳氏传》,清醉月楼刊本。原系民国时期齐如山先生旧藏。四卷十六回,有回目,清人作,然姓名已不可考。考其文笔辞藻,当为清初作品。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中篇小说《柳氏传》

民国年间出版的《新刻章台柳》

其中以许尧佐的《柳氏传》最为杰特,只要与孟棨《本事诗》中相关记录比较一下就可知晓,如韩翊与柳氏在京城再会和徐俊抢回柳氏一段,传奇《柳氏传》中描绘如下:

希逸除左仆射,入觐,翊得从行。至京师,已失柳氏之所,叹想不已。偶于龙首冈见苍头以驳牛驾辎軿,从两女奴。翊偶随之,自车中问曰:“得非韩员外乎?某乃柳氏也。”使女驻窃言失身沙吒利,阻同车者,请诘旦幸相待于道政里门。及期而往,以轻素结玉合,实以香膏,自车中授之,曰:“当速永诀,原置诚念。”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辚辚,目断意迷,失于惊尘。翊大不胜情。

会淄青诸将合乐酒楼,使人请翊。翊强应之,然意色皆丧,音韵凄咽。有虞候许俊者,以材力自负,抚剑言曰:“必有故。愿一效用。”翊不得已,肯以告之。俊曰:“请足下数字,当立致之。”乃衣缦胡,佩双鞬,从一骑,径造沙吒利之第。候其出行里许,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急趋而呼曰:“将军中恶,使召夫人!”仆侍辟易,无敢仰视。遂升堂,出翊札示柳氏,挟之跨鞍马,逸尘断鞅,倏急乃至。引裾而前曰:“幸不辱命。”四座惊叹。柳氏与翊执手涕泣,相与罢酒。是时沙吒利恩宠殊等,翊俊惧祸,乃诣希逸。希逸大惊曰:“吾平生所为事,俊乃能尔乎?”遂献状曰:“检校尚书、金部员外郎兼御史韩翊,久列参佐,累彰勋效,顷从乡赋。有妾柳氏,阻绝凶寇,依止名尼。今文明抚运,遐迩率化。将军沙吒利凶恣挠法,凭恃微功,驱有志之妾,干无为之政。臣部将兼御使中丞许俊,族本幽蓟,雄心勇决,却夺柳氏,归于韩翊。义切中抱,虽昭感激之诚,事不先闻,故乏训齐之令。”寻有诏,柳氏宜还韩翊,沙吒利赐钱二百万。

比起文史笔记《本事诗》,这篇唐人传奇的情节更为集中:他将韩翊寻访柳氏和再次会面并为一次,放在韩翊随侯希逸除左仆射入京觐见之时,情节上也更为合理。韩柳再次相会和徐俊抢回柳氏一段,多了更多的细节描绘,显示出小说与文史笔记的不同。至于侯希逸的奏章内容尽为刊出,不仅代表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亦可看出作者对代宗借番将平叛,引狼入室的微词。这直接启发了明代剧作家梅鼎祚的《玉合记》。这出戏曲直接取材于许尧佐的《柳氏传》。除了咏歌下层妇女任人宰割的命运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这个传统主题外,又加上安史之乱、韩翊从军和番将跋扈等政治批判,扩大了社会容量,并加进有才难用、有志难遂的个人孤愤。该剧第一出《标目》就将其题旨说得很明: “才子韩翃,名姬柳氏,多情打得成双。参军出塞,鼙鼓起渔阳。暂向禅林寄迹,遭番将强逼专房。还朝后,香车绮陌,邂逅各沾裳。

雄威看许俊,立时飞马,夺取孤凰。把当年玉合,再整新装。为问王孙侍女,重相会下界仙乡。章台咏,风流节侠,千古播词场”(满庭芳); “三尺字龙泉,影含星,气烛天。芙蓉溢水精光变,这时节那贵妃专宠,禄山擅兵。眼见得天下将乱也,妖狐在前,长蛇在边。五都名价君当献。〔合〕问苍天,学成文武,遇主是何年”(黄莺儿)。

孟棨的《本事诗》还将韩翊的两首代表作串在一起。这篇笔记在记述御批曰 “沙吒利宜赐绢二千匹,柳氏却归韩翃”后接着写道:

柳氏回归韩翊之后便离开淄青节度使府,罢府闲居将近十年。后又担任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勉的幕僚。此时韩翊已到迟暮之年,同职皆新进后生,不了解韩翊,甚至将有名的《寒食》一诗目为恶诗。韩翊亦郁郁寡欢,多时常托病在家不去幕府。唯有一位职务很低的韦巡官,也是知名士,与韩翊交好。德宗即位后建中初年(780),有天半夜,韦巡官急叩门,韩出见之。韦巡官恭贺说:“员外已被任命为贺部郎中,知制诰”。韩翊大惊,说断无此事,定是误传。韦巡官说:“不会错,这是朝廷邸报上登的”。并且还说出其中的具体经过:中书省开始上报两名中书舍人候选人,请皇上选定。但迟迟不见批件。于是中书省又请示:皇上是否有中意人选,德宗批曰:“与韩翃”。当时士大夫中有两位韩翊,另一位是江淮刺史。中书省不知皇上中意的是哪一位韩翊,于是又请示,“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翊”。可见其诗被德宗记了几十年,也足见此诗在当时的影响。

第五篇:唐诗的故事

1、试述王维《息夫人》诗的思想内容及创作起缘。《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释义: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 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思想内容: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运用了春秋时期的息夫人典故十分辛辣地讽刺了宁王李宪依仗权势强行夺取他人妻子的行为。,王维此刻俨然是传统的正直而又正义的士大夫的化身。儒家思想中的“怨刺不平”之美彰显无遗。创作起缘: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在楚宫里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王维运用了春秋时期的息夫人典故十分辛辣地讽刺了宁王李宪依仗权势强行夺取他人妻子的行为。

2、讲述贾岛题兴化池诗歌的故事,并解释诗歌的意旨。故事:文宗时裴度进位中书令,大肆修造兴化寺亭园。贾岛题此诗来讽刺权贵劳民伤财的事实行为。意旨:这是作者对当时“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现实而写下的。仅“池”便可“破却千万家”的园庭中却没种“桃李”反植“蔷薇”反映了贫富的心理殊异。“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明写秋后园景,暗写敛财的后果,以“种花”拈连“栽刺”蕴藉含蓄,自然贴切,本篇以家常语,从眼前物中提炼出讥诮聚敛、讽嘲权贵的题旨。

3、试述刘希夷的诗“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四句,并讲述相关故事。第一句释义:今年的花凋谢、颜色变了,明年繁花绽放的时候又有谁 还在这里观赏? 第二句释义:年年岁岁繁花依旧依旧盛开,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同。故事: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

4、试述顾况红叶题诗的故事并分析宫女及顾况所题诗的诗意(写下故事)。宫女: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宫女: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5、试述李义府《咏鸟》诗意,并以此诗为例,说明唐诗意象的特征(托物言志)(写下此诗所表达的本意)。《咏鸟》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诗意:在阳光里映衬朝霞,夜里伴着鸣琴啼叫。上林苑里那么多的树木,却没有可托身的枝条意象特征:托物言志,借无枝可依的小鸟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情感。

6、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编辑本段]注释

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编辑本段]译文

去年今日。

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分外的艳丽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第二个场面: 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 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7、唐代汉民族笔记小说集。撰者唐代孟棨,字初中。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进士,凤翔节度使令狐绹辟为推官。後为司勋郎中。[1]

《本事诗》1卷﹐所记皆诗歌本事﹐分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徵异﹑徵咎﹑嘲戏 7类。其中唯宋武帝﹑乐昌公主二条为六朝事﹐馀皆唐人事。其书以诗系事﹐乃是一种创体。作者自序说:“诗者﹐情动於中而形於言”﹐“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说明撰书本旨是提供有关诗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便了解作品含义。例如王维为讽谕宁王强占卖饼者妻而作《息夫人》诗﹐张九龄因受李林甫排挤而作《海燕》诗﹐倘不说明本事﹐很难知其用意。书中有些记载﹐富有传奇色彩。如“韩翃”条记叙韩翃和柳氏的悲欢离合﹐情节曲折动人﹔“崔护”条写男女相恋﹐精诚感动﹐女死而复生﹐终成眷属﹐乃是一篇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他如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上阳宫女红叶题诗和刘禹锡玄都观看桃花题诗等﹐都为後世广泛流传。此书对於了解唐代诗人生活和作品﹐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有记载失实之处﹐如骆宾王为宋之问续《灵隐寺》诗和李白讥嘲杜甫作“饭颗山头”诗等。

五代以後﹐颇有仿此书体例之作。如五代有署名处常子撰《续本事诗》﹐分7章﹐今不传﹐《诗话总龟》中有遗文。别有聂奉先所撰《续广本事诗》﹐1卷﹐重在阐释唐﹑宋诗中词汇和名物﹐和此书不同﹐《本事诗》有《古今逸史》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津逮秘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历代诗话续编》本排印。

一位叫宋之问的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夜间,他就借宿在灵隐寺里。宋之问看着月色下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他沉思再三,吟出了这样两句:“鹫岭郁〔上山下召〕〔山尧〕,龙宫隐寂寥”。下面呢?他一时滞塞,怎么也接不上去了,只是苦苦在殿阙间徘徊,不断地重复着这两句,不知不觉间步进了一个禅堂。

突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从耳边响起:“这位少年,深夜不眠,还在作诗?”宋之问连忙抬头,只见一们须眉皓白的老僧正在上方端坐,抖抖瑟瑟的长明灯把他的身影照得十分巨大。

宋之问心想僧侣中不乏诗中高手,便把已作的两句读给他听,并说自己正诗思枯塞。老僧听罢,立即朗声说道:“何不接这样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着实一惊,这是多好的诗句啊,远远高出于自己的水平”他在惶惑中赶紧谢别,后面的诗句也就源源而来。他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8、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永贞元年(805年),即贞元二十一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贬离长安作连州刺史,半途又贬为朗州司马。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作者在《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前小序中追述这次被贬途中和柳宗元作别事,说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侄、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9、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云芳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她有才华而且忠贞不渝,痴情专一,不计回报的付出,她还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反对束缚的自由精神。

10、观棋

李从谦

竹林二君子,尽日竟沉吟。相对终无语,争先各有心。恃强斯有失,守分固无侵。若算机筹处,沧沧海未深。

宜春王从谦,嗣主第九子,后主之母弟。幼而聪悟,好学有文词,未弱冠有能诗之名。嗣主尝于苑中与宰相奕,而从谦侍侧,嗣主命之赋《观棋诗》,从谦乃命笔立赋曰:“竹林二君子,尽日意沉吟。相对终无语,争先各有心。恃强终有失,守分固无侵。若算机谋处,沧溟想未深。”嗣主览之惊叹,令颁示百寮以为规诫。士流争写,纸价动于建康。及后主嗣,立封王。开宝中天王诏后主入朝,煜未行乃遣从谦奉朝贡。既至,敷奏无失礼节。太祖优恩,封之为充王,赐第宅锡赉颇厚,恩及藩戚。未几侍上,上从容谓之曰:“卿可贻书与国主,令入朝奉,朕当大驾抵宋毫而迎,封之以大府,所谓彼此遭逄,自无失时。”从谦对曰:“臣兄以庸菲之才嗣守宗庙,陛下垂覆载之恩许之入朝,寔千载一遇,必须奉诏。”太祖因赐酒食缗帛而罢,及从谦为书使至建康谕以上意,而后主为陈乔等所制,乃不从。及平建康,后主入朝。太宗诘以不从从谦之旨,拒命劳师,后主惧乃伪对以不闻其命。太宗怒,遂降从谦于南班。

下载唐诗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故事:太宗骗《序》

    唐诗故事:太宗骗《序》  设缸面酒款萧翼探得“来”字辩才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答辩才探得“......

    唐诗

    唐诗 引言 中国两千多年诗歌史,唐代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留下的诗篇统计如下(载《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体载时期数量 五言古诗初唐663 盛唐1795 中唐2447 晚唐561 七言古诗......

    唐诗

    唐诗简易版 五言绝句:行宫(元稹登鹳雀楼(王之涣) 新嫁娘词(王建) 相思(王维) 杂诗(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 问刘十九(白居易) 哥舒歌(西鄙人 )静夜思......

    唐诗大全

    七言律诗大全 1、《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唐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

    唐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最终版)

    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 【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养在闺中的少女杨玉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共17集)范文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合集(共17集) 百家讲坛《唐诗的故事》合集(共17集)2018-02-19 《唐诗的故事》01《唐诗的故事》02《唐诗的故事》03《唐诗的故事》04《唐诗的故事》05《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