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子兵法繁体字全文加译文
孫子兵法全文譯文
一、始計篇 2
二、作戰篇 5
三、謀攻篇 8
四、軍形篇 11
五、兵勢篇 14
六、虛實篇 17
七、軍爭篇 21 八、九變篇 25
九、行軍篇 27
十、地形篇 32 十一、九地篇 36
十二、火攻篇 44
十三、用間篇 47
一、始計篇
【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系民衆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譯文】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爲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就是從政治上使民衆與君主的思想一致,這樣,民衆就能與君主同生死共患難,誓死效命,毫無二心。所謂“天”,就是氣候的陰晴、寒暑、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等。所謂“地”,就是指行程的遠近、地勢的險峻或平易,戰地的廣狹,是死地還是生地等。所謂“將”,就是看將領們是否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素質。所謂“法”,就是指部隊的組織編制制度,軍官的職責範圍規定,軍需物資的供應管理制度等。大凡這五個方面,將領們沒有誰沒聽說過,但只有透徹掌握了的人才能取勝,沒有透徹掌握的人則不能取勝。因而,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這些條件是: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將領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時、地利哪一方占得多?軍中法令哪一方執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強大?士兵哪一方更訓練有素?獎賞與懲罰哪一方更嚴明?我憑著對這些情況的分析比較,就可知道戰爭勝負的情形了。
【原文】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任用我領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軍事思想,用我領兵作戰必定失敗,我就離開。我的軍事思想您認爲好並且能夠接受,我將爲您造成軍事上的勢,從外輔佐您。所謂造成軍事上的勢,就是在戰爭瞬息萬變的情況中抓住有利的時機采取恰當的應變行動。
【原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 1
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是以詭詐爲原則的。因而,“能”要使敵人看成“不能”,“用”要讓敵人看作“不用”。“近”要讓敵人看作“遠”,“遠”要讓敵人看作“近”。敵人貪利,就誘之以利而消滅它;敵人混亂,就抓緊時機立刻消滅它;敵人實力雄厚,則須時刻戒備它;敵人精銳強大,就要注意避開它的鋒芒;敵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敵人小心謹慎,穩紮穩打,就設法使它驕傲起來;敵人內部和睦,就離間其關系。在敵人沒有准備的情況下進攻,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出擊。這些,是軍事家用兵之佳妙奧秘,是不可事先規定或說明的。
【原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譯文】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爲會勝利的,是因爲具備的致勝條件多;未開戰而在廟算中就認爲不能勝利的,是具備的致勝條件少。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勝,何況一個致勝條件也不具備的呢?我從這些對比分析來看,勝負的情形就得出來了!
二、作戰篇
【原文】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孫子說,根據一般作戰常規,出動戰車千乘,運輸車千輛,統兵十萬,沿途千裏轉運糧草,內外的日常開支,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武器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須耗費千金,作好了這些准備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啊!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勝任裕如,舉兵必克,否則,長久僵持,兵鋒折損、銳氣被挫,攻城就力竭,長期陳兵國外則國內資財不足。如果兵鋒折損,銳氣受挫、兵力耗盡、財政枯竭,那麽,其他諸侯國就會趁這個困頓局面舉兵進攻,即使睿智高明的人也難以收拾好這個局面。用兵打仗,只聽說計謀不足但靠神速取勝的,沒有聽說有計謀卻要拖延戰爭時日的。戰爭時間長而對國家有利這種事,從來就沒有過。因此,不能全面了解戰爭害處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戰爭的有利之處。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譯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糧饷不再三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內取得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那麽,軍糧就可滿足了。
【原文】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于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財殚,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譯文】國家由于興兵而造成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軍隊經過的地方物價高漲,物價上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汲汲于應付賦役。民力耗盡,財物枯竭,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資財耗去了十分之七。國家的資財,戰車破損了,戰馬疲病了,盔甲、矢弩、矛盾、牛、車之類,耗去了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譯文】因而,高明的將領務求從敵方奪取糧草。就地從敵方奪取糧食一鍾,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鍾;就地奪取敵人飼草一石,相當于自己從本國運出二十石。
【原文】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譯文】激勵士卒奮勇殺敵,是使之威怒;鼓勵將士奪取敵人資財,要用財物獎勵。因此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獎賞那先奪得戰車的士卒,並且更換敵戰車上的旌旗,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俘虜,則予優待、撫慰,任用他們作戰,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原文】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 所以,用兵作戰以勝任裕如,舉兵必克爲貴,不主張力不從心,僵持消耗。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衆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啊!
三、謀攻篇
【原文】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舉國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旅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旅而取勝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敵全卒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敵全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伍而取勝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戰百勝,並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戰而使敵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原文】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譯文】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謀略勝敵,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勝敵,再其次是通過野戰交兵勝敵,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的(辦法)。爲了攻城,修造望樓車、車,准備各種攻城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積攻城的土丘,又需三個月才能完成。這時,將帥們已焦躁忿怒異常了,驅趕著士兵像螞蟻一樣去爬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城還不能攻下,這便是攻城的災害啊!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譯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野戰交兵的辦法,奪取敵城不用蟻附攻城的辦法,消滅敵國而不采用長久用兵的辦法。一定本著不訴諸兵刃就使敵完整地屈服的原則爭橫天下,做到軍隊不受挫而勝利可全得,這便是謀攻的原則。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根據用兵規律,有十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包圍殲滅敵人,有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就猛烈進攻敵人,有多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比敵人兵力少時就擺脫敵人,不如敵人兵力強大就避免與敵爭鋒。小股兵力如果頑固硬拼,就會被強大的對方俘獲。
【原文】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譯文】將帥,是國君的輔佐。輔佐得周密,國家就強盛;輔佐有疏漏,國家必然衰弱。【原文】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譯文】君主對軍隊造成危害的情況有三個方面: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他們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他們後退,這叫束縛、羁縻軍隊;不懂軍中事務卻幹涉軍中行政管理,那麽,軍士就會迷惑;不知軍中權謀之變而參與軍隊指揮,那麽將士就會疑慮。如果三軍將士既迷惑又疑慮,諸侯乘機起而攻之的災難就到來了。這就叫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原文】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預測勝負有五條:懂得什麽條件下可以戰,什麽條件下不可以戰的,勝;懂得衆與寡的靈活運用的,勝;上下一心,同仇敵忾的,勝 以有准備之師擊無准備之敵的,勝 將領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從中幹預牽制的,勝。這五條就是預知勝負的途徑。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因此,可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對方而了解自己的,勝負各半;不了解對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戰必敗。
四、軍形篇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爲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爲。
【譯文】孫子說:古代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處于不可戰勝的地位,然後等待敵人能被我戰勝的時機。做到不可戰勝,關鍵在于自己創造充分的條件;可以戰勝敵人,關鍵在于敵人出現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戰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戰勝,不能使敵人一定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原文】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余(竹簡爲:守則有余,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譯文】有了不可戰勝的條件,就可以守;敵方出現了可勝之隙,就可以攻。守,應依靠自己不可戰勝,力有裕如;攻,要針對敵方弱點、不足,舉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敵措手不及。因而,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獲取全面的勝利。
【原文】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爲多力,見日月不爲明目,聞雷霆不爲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譯文】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經過力戰而勝,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好中最好的。就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戰的人,總是取勝于容易戰勝的敵人。因而,這些善戰者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他所進行的戰爭的勝利是不會有絲毫誤差的,之所以沒有誤差,是因爲他們所進行的戰鬥舉動是必勝的,是戰勝那已處于失敗地位的敵人。善于作戰的人,總是自己先立于不敗之地,而不放過任何一個打敗敵人的時機。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條件然後再去交戰,失敗之師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總是注意修明政治,確保治軍法度,所以能成爲戰爭勝負的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镒稱铢,敗兵若以铢稱镒。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 4
者,形也。
【譯文】用兵必須注意:一是土地幅員,二是軍賦物資,三是部隊兵員戰鬥實力,四是雙方力量對比,五是勝負優劣。度産生于土地幅員的廣狹,土地幅員決定軍賦物資的多少,軍賦物資的多少決定兵員的質量,兵員質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優劣。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镒對铢,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取勝于弱小的敵方,敗亡之師如同以铢對镒,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人指揮部隊作戰,就像決開千仞之高的山澗積水一樣,一瀉萬丈,這就是強大軍事實力啊!
五、兵勢篇
【原文】孫子曰: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
【譯文】孫子說:大凡治理大部隊與治理小分隊原理是一樣的,抓住編制員額有異這個特點就行了;指揮大部隊戰鬥與指揮小分隊戰鬥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掌握部隊建制規模及其相應的名稱不同這個特點就行了。統帥三軍兵士,能讓他們一定立于受敵而不敗的地位的話,就在于巧妙地運用奇兵、正兵;軍隊所指之處,像以石擊卵一樣,就在于靈活運用虛實,以實擊虛。
【原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複始,日月是也;死而複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譯文】大凡作戰,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勝。善于出奇制勝的人,他的妙法是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就像天地萬物的變化無窮,就像江河流水的奔騰不息。周而複始,日月運行就是這樣;去了又來,四季更替就是這樣。音階不過五個,但五個音階融合演奏的音樂卻是賞聽不盡的;原色不過五種,但五種顔色調和繪成的畫圖之美是觀賞不完的;原味不過五種,但五味調配的滋味卻是品嘗不盡的;作戰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運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奇與正相互轉化,就像順著圓環旋轉一樣沒有盡頭,有誰能窮盡它呢? 【原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鸷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譯文】湍急的流水疾速奔瀉,以至于能沖走石頭,這便是勢;鸷鳥疾飛,竟至于毀折,這是擊發節奏掌握得准確。因而,善于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他發動攻勢的節奏是短促的。勢就像張滿待發的弓弩,節就是觸發的弩機。
【原文】紛紛纭纭,鬥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譯文】人馬攢動,紛紛纭纭,在混戰中指揮戰鬥一定不可使行陣混亂 渾渾沌沌,結爲圓陣就不會戰敗。戰場上,一方的混亂産生于對方的嚴整;一方的怯懦産生于對方的勇敢;一方的弱小産生于對方的強大。或嚴整或混亂,是由各自部隊素質決定的;或勇或怯,是由各自所處態勢決定的;或強或弱,是由各自的軍隊實力表現出來的。因而,善于調動敵人的高明的指揮員,就善于故意給對方以假的表象,敵人就會根據這個假像作出相應的錯誤舉動;給敵人一點利益,敵人就一定來取。以小利來調動敵人,以嚴整的伏兵來等待敵人進入圈套。【原文】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因此,高明的指揮員,總是從自己造“勢”中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戰取勝。因而,他能恰當地選擇人材巧妙地任用“勢”。善于任用“勢”的人,他指揮軍隊作戰,就像轉動木、石一樣。木、石的禀性,置于平地則靜止,置于高峭之地則滑動;方形靜止,圓形滾動。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態勢就像從千仞之高的山上滾下圓石一樣。這便是兵法上的“勢”。
六、虛實篇
【原文】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譯文】孫子說:大凡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到來就沈穩、安逸,後到達戰地而疾行奔赴應戰就緊張、勞頓。因而,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自己不爲敵人所調動。能使敵人主動來上鈎的,是誘敵以利;能使敵人不得前來的,是相逼以害。因而,敵若閑逸,可使它勞倦,敵若飽食,可使它饑餓,敵若安穩,可使它動亂。
【原文】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譯文】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行軍千裏而不勞頓的原因,是行進在敵人無設防的地方;進攻而必取的原因,是進攻敵人不能固守的地方;防守而一定穩固,是在敵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防守。因而,善于進攻的人,敵人不知該于何處設防;善于防守的人,敵人不知該于何處進攻。微妙啊,微妙啊,達到了無形可窺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以至于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因而能成爲敵人命運的主宰者。進攻而敵方不可抵禦,那是沖擊在敵人的薄弱環節;撤退而敵人不可追及,那是行動神速,敵人追之不及。我想與敵交戰,雖然敵人高築防禦工事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因爲我攻擊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不想同敵交戰,只要在地上畫個界線便可守住,敵人無法與我交鋒,是因爲我設法調動它,使它背離所要進攻的方向。
【原文】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譯文】因此,示敵以假像而我不露真情,那麽,我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敵勢必分散兵力。我集中兵力爲一處,敵分散兵力爲十處,這就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態勢,那麽,我就兵力衆多而敵人就兵力寡少了;能以衆多兵力對付寡少兵力,與我交戰的敵人就陷入困境了。我與敵交戰的地點敵人不知道,不知道,那麽敵人防備的方面就多;敵人防備的方面多,在局部與我交戰的敵兵就少了啊。著重防備前方,後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後方,前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左翼,右翼就薄弱;著重防備右翼,左翼就薄弱;無處不防備,那就無處不薄弱。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就是處處設防啊,形成兵力集中的優勢在于迫使敵人處處防備我啊。
【原文】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敗哉?故曰:勝可爲也。敵雖衆,可使無鬥。
【譯文】知道作戰的地點、知道作戰的時間,哪怕奔赴千裏也可如期會合交戰;不知作戰地 6
點、不知作戰時間,那就左翼也難救右翼,右翼也難救左翼;前軍難救後軍,後軍難救前軍;何況遠者相隔幾十裏、近者相隔幾裏的呢?依我推測,越國的兵力雖然衆多,又于勝利有何補益呢?敵人雖多,可使它無法戰鬥。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于衆,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于無窮。【譯文】分析研究雙方情況,可得知雙方所處條件的優劣得失;挑動敵人,可了解敵人的行動規律;偵察戰地,可知戰地各處是否利于攻守進退;小規模的兵力與敵試探性較量,可知敵人兵力部署的或有余或不足等虛實情況。以假像迷惑敵人的用兵方法運用到極至程度,就會不露一絲真迹,使人無形可窺,那麽,即使埋藏狠深的間諜也不能窺測到實情,即使狠有智謀的人也無法設謀。通過以假像迷惑敵人的“示形”方法取得的勝利放置在衆人面前,衆人不能了解其中的因由,衆人都知道我取勝的外在作戰狀況,而沒有誰了解我導致勝利所用的內在方略。因而,我取勝的謀略方法不重複,而隨著敵情變化所采取的應變“示形”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用兵的規律有如流水的規律。流水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趨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實處攻擊虛處。水流根據地形決定流向,用兵根據敵情采取致勝方略。戰爭無固定不變的態勢,流水無固定不變的流向。能隨著敵情發展變化而采取靈活變化的措施取勝的人,才稱得上是神秘莫測的高明者。須知五行是沒有常勝的,四時是沒有不更替的,日照的時間也有短有長,月亮也有晦有朔。
七、軍爭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衆,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譯文】孫子說:根據一般戰爭規律,將帥向君主領受命令,聚集民衆,組編軍隊,到與敵軍兩相對壘,沒有什麽比兩軍相對爭奪制勝條件更難的了。兩軍相對爭利之所以難,就難在以迂回的手段達到直捷的目的,就難在化禍患爲有利。采取迂回的途徑,但引誘凝滯敵人,後于敵人發動,卻先于敵人達到目的,這便是懂得變迂爲直謀略的人。
【原文】故軍爭爲利,軍爭爲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譯文】軍爭是有利的,軍爭也是危險的。全軍帶著全部辎重去爭利,就會行動遲緩而趕不上;全軍舍棄笨重器械去爭利,那麽辎車又損失了。卷起铠甲,輕裝快跑,日夜不停,以加倍的速度兼程行進,奔襲百裏去爭利的話,那麽,三軍將領都可能被擒;精悍的士卒在前面,疲弱的士卒在後面,按通常規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達;像這樣奔赴五十裏去爭利的話,那麽前軍將領必然受挫,按通常規律只有一半人能到達;像這樣急行三十裏去爭利的話,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能到達。然而,軍隊沒有辎重就會滅亡,軍隊沒有糧食就會滅亡,軍隊沒有物資儲備就會滅亡。
【原文】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爲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 7
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衆,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譯文】不了解諸侯國的企圖,不能參與結交;不了解並善于利用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條件,不能率軍行進;不使用向導,就不能得到有利的地形。用兵靠詭詐立威,依利益行動,把分散與集中作爲變化手段。部隊快速行動起來猶如疾風;舒緩行進起來猶如森林;侵掠起來猶如烈火;不動時候穩如山嶽;難以窺測有如陰雲蔽日;發起進攻有如迅雷猛擊。掠奪敵鄉,應分兵進行;開拓疆土,應區別利害。這些都須比較利害、權衡輕重後才能采取行動。先懂得以迂爲直計謀的人才會取得勝利,這就是軍爭的原則。【原文】《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爲金鼓;視不相見,故爲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譯文】《軍政》上說:“用言語指揮聽不清就用金鼓,用手勢指揮看不清就用旌旗。”金鼓旌旗這些工具是用來統一軍隊視聽的。軍隊行動統一以後,那麽,勇武的人不得擅自前進,怯懦的人也不能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大部隊作戰的辦法。夜間作戰,多使用火與鼓;白天作戰,多使用旌旗。這是適應將士們視聽的辦法。
【原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譯文】敵之兵衆,可剝奪其士氣;敵之將領,可動搖其決心。初戰時氣銳,繼戰時氣衰,戰至後期,士氣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攻擊敵人的惰氣、歸氣(乘敵士氣衰敗、消亡時實施攻擊。)這是從士氣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嚴整的部隊對付混亂的部隊,用沈著、冷靜的部隊對付浮躁喧亂的部隊,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靠近戰場的部隊等待遠途來奔的敵軍,用休整良好的部隊等待疲勞困頓的敵軍,用飽食的部隊對付饑餓的部隊,這就是從體力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不要攔截敵人嚴整的軍隊,不要攻擊敵人盛大的軍陣,這是以權變對付敵人的辦法。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阙,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譯文】用兵的原則是:占據高地的敵人,不要去仰攻;背靠山丘的敵人,不要去迎擊;假裝敗退的敵人,不可跟蹤追趕;精銳的敵軍,不要去進攻;充當誘餌的小部隊,不要去吃掉;回撤的敵人,不要去遏止;包圍敵人要網開一面;陷入絕境的敵人,不可逼迫太甚。這些都是用兵的原則啊。
八、九變篇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衆,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于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譯文】 孫子說:根據用兵的規律,將領向國君領受命令,聚集民衆組成軍隊,在“圮地”不要駐紮,在“衢地”要結交諸侯,在“絕地”不可滯留,在“圍地”要巧出奇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有的道路不宜通過,有的敵軍可以不擊,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盤可以不爭,甚至國君的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將領能通曉靈活機變的好處的,就算懂得用兵了;將領不通于靈活機變的好處,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治軍不了解機變的權術,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過”等“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士卒們最大的戰鬥能力和作 8
用。
【原文】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
【譯文】 因而,高明的將領考慮問題,一定兼顧利與害兩個方面。在不利的條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利條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禍患便可及早解除。【原文】 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
【譯文】 這就是要以禍患威逼諸侯屈服,以各種貌似正經的大事來役使諸侯,用各種小利來引誘諸侯疲于奔命。
【原文】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譯文】 打仗的原則是: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備,嚴陣以待;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敵人不可攻破的條件。
【原文】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譯文】 將領有五個方面的性格偏執是危險的:勇而無謀、一味死拼,可以誘殺;貪生怕死,畏葸疑懼,可以俘獲;浮燥易怒,剛忿偏急,可以淩侮;矜于名節,可以汙辱;過于仁慈,可予煩擾。大凡這五個方面,都是將領素質上的缺陷,是用兵的大害。全軍覆沒,將領被殺,一定因爲這五個方面的危險因素,因而,不能不看清這個道理啊。
九、行軍篇
原文:
【行軍第九】
【原文】孫子曰: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譯文】孫子說:在各種不同地形上處置軍隊和觀察判斷敵情時,應該注意:通過山地,必須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駐紮在居高向陽的地方,敵人占領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上對軍隊的處置原則。橫渡江河,應遠離水流駐紮,敵人渡水來戰,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等它渡過一半時再攻擊,這樣較爲有利。如果要同敵人決戰,不要緊靠水邊列陣;在江河地帶紮營,也要居高向陽,不要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通過鹽鹼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要逗留;如果同敵軍相遇于鹽鹼沼澤地帶,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這是在鹽鹼沼澤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在平原上應占領開闊地域,而側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上對軍隊處置的原則。以上四中“處軍”原則的好處,就是黃帝之所以能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原文】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譯文】大凡駐軍總是喜歡幹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地;重視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區,軍需供應充足,將士百病不生,這樣就有了勝利的保證。在丘陵堤防行軍,必須占領它向陽的一面,並把主要側翼背靠著它。這些對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爲輔助條件的。上遊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應等待水流稍平緩以後。
【原文】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林木、翳荟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譯文】凡遇到或通過“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 9
幾種地形,必須迅速離開,不要接近。我們應該遠離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靠近它;我們應面向這些地形,而讓敵人去背靠它。軍隊兩旁遇到有險峻的隘路、湖沼、水網、蘆葦、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須謹慎地反複搜索,這些都是敵人可能埋設伏兵和隱伏奸細的地方。【原文】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 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衆樹動者,來也; 衆草多障者,疑也; 鳥起者,伏也; 獸駭者,覆也;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譯文】、敵人離我狠近而安靜的,是依仗它占領險要地形;敵人離我狠遠但挑戰不休,是想誘我前進;敵人之所以駐紮在平坦地方,是因爲對它有某種好處。許多樹木搖動,是敵人隱蔽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物,是敵人布下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面有伏兵;野獸駭奔,是敵人大舉突襲;塵土高而尖,是敵人戰車駛來;塵土低而寬廣,是敵人的步兵開來;塵土疏散飛揚,是敵人正在拽柴而走;塵土少而時起時落;是敵人正在紮營。
【原文】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辭強而進驅者,退也;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 半進半退者,誘也;
【譯文】敵人使者措辭謙卑卻又在加緊戰備的,是准備進攻;措辭強硬而軍隊又做出前進姿態的,是准備撤退;輕車先出動,部署在兩翼的,是在布列陣勢;敵人尚未受挫而來講和的,是另有陰謀;敵人急速奔跑並排並列陣的,是企圖約期同我決戰;敵人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原文】杖而立者,饑也; 汲而先飲者,渴也;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 鳥集者,虛也; 夜呼者,恐也; 軍擾者,將不重也; 旌旗動者,亂也; 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 懸缸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衆也; 數賞者,窘也; 數罰者,困也;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譯文】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的表現;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飲的,是幹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進兵爭奪的,是疲勞的表現;敵人營寨上聚集鳥雀的,下面是空營;敵人夜間驚叫的,是恐慌的表現;敵營驚擾紛亂的,是敵將沒有威嚴的表現;旌旗搖動不整齊的,是敵人隊伍已經混亂。敵人軍官易怒的,是全軍疲倦的表現;用糧食餵馬,殺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拼死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不斷犒賞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不斷懲罰部屬的,是敵人處境困難;先粗暴然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派來使者送禮言好的,是敵人想休兵息戰;敵人逞怒同我對陣,但久不交鋒又不撤退的,必須謹慎地觀察他的企圖。
【原文】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譯文】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夠了。那種既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人俘虜。士卒還沒有親近依附就執行懲罰,那麽他們會不服,不服就狠難使用。士卒已經親近依附,如果不執行軍紀軍法,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懷柔寬仁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擁戴。平素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從來不嚴格貫徹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時命令能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十、地形篇
原文:
【地形第十】
【原文】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孫子說:地形有“通”、“挂”、“支”、“隘”、“險”、“遠”等六種。凡是我們可以去,敵人也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應搶先占開闊向陽的高地,保持糧道暢通,這樣作戰就有利。凡是可以前進,難以返回的地域,稱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敵人沒有防備,我們就能突擊取勝。假如敵人有防備,出擊又不能取勝,而且難以回師,這就不利了。凡是我軍出擊不利,敵人出擊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敵人雖然以利相誘,我們也不要出擊,而應該率軍假裝退卻,誘使敵人出擊一半時再回師反擊,這樣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們應該搶先占領,並用重兵封鎖隘口,以等待敵人的到來;如果敵人已先占據了隘口,並用重兵把守,我們就不要去進攻;如果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那麽就可以進攻。在“險”形地域上,如果我軍先敵占領,就必須控制開闊向陽的高地,以等待敵人來犯;如果敵人先我占領,就應該率軍撤離,不要去攻打它。在“遠”形地域上,敵我雙方地勢均同,就不宜去挑戰,勉強求戰,狠是不利。以上六點,是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所在,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原文】凡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怼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譯文】軍隊打敗仗有“走”、“馳”、“陷”、“崩”、“亂”、“北”六種情況。這六種情況的發生,不是天時地理的災害,而是將帥自身的過錯。地勢均同的情況下,以一擊十而導致失敗的,叫做“走”。士卒強捍,軍官懦弱而造成失敗的,叫做“馳”。將帥強悍,士卒儒弱而失敗的,叫做“陷”。偏將怨仇不服從指揮,遇到敵人擅自出戰,主將又不了解他們能力,因而失敗的,叫做“崩”。將帥懦弱缺乏威嚴,治軍沒有章法,官兵關系混亂緊張,列兵布陣雜亂無常,因此而致敗的,叫做“亂”。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衆,以弱擊強,作戰又沒有精銳先鋒部隊,因而落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均是導致失敗的原因。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
【譯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輔助條件。正確判斷敵情,考察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這是高明的將領必須掌握的方法,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能夠勝利;不了解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必定失敗。所以,根據分析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不打,堅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據分析沒有必勝把握的,即使國君主張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戰不謀求勝利的名聲,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責,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國君利益,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原文】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 11
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
【譯文】對待士卒象對待嬰兒,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象對待自己的兒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對士卒厚待卻不能使用,溺愛卻不能指揮,違法而不能懲治,那就如同驕慣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來同敵作戰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不可打,取勝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敵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隊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戰,取勝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起來不會迷惑,他的戰術變化無窮。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譯文】所以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十一、九地篇
【原文】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爲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爲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爲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爲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爲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爲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譯文】孫子說:根據用兵的原則,戰地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等多種。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這種戰地稱爲散地。進入敵境不遠的戰地,稱爲輕地。我先占領于我有利,敵先占領于敵有利,此爲爭地。我可以前往,敵人也可以進來,此爲交地。多國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爲衢地。入敵境縱深,穿過敵境許多城邑的地方,稱爲重地。山森、險阻、沼澤等大凡難行的地方,稱爲圮地。進入的道路狹隘,回歸的道路迂遠,敵人以少數兵力便可抗擊我大部隊的地方,稱爲圍地。迅速奮戰便可生存,不迅速奮戰就會滅亡的爲死地。因而,在散地不宜交戰;在輕地不要停留;在爭地,敵若占據,不可進攻;在衢地則注意結交諸侯;在重地,則掠取資糧;在圮地則迅速通過;在圍地則巧設計謀;在死地則殊死奮戰。
【原文】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衆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敢問:敵衆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譯文】 通常人們稱贊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敵人前後不相連續,大部隊與小部隊無法相依恃,官與兵無法相救援,上下級無法相統屬,士卒離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無法統一行動。符合自己的利益就立即行動,不符合自己利益就停止行動。或許有人問:“敵軍甚衆,且又整肅,將向我進攻,我該如何對付它?”回答是:先幹掉敵人所珍愛所依恃的方面,那麽,敵人就被動屈從了。用兵的情理是以神速爲主,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經由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未加戒備的地方。
【原文】 凡爲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爲不可測。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約而親,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無所之。吾士無余財,非惡貨也;無余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 12
涕沾襟,偃臥者涕交頤。投之無所往者,諸、刿之勇也。
【譯文】 大凡進入敵國境內作戰的一般規律是:深入敵人腹地,士卒們心志專一,敵人不能戰勝我;掠奪敵人富饒的鄉野,三軍的糧食給養就充足了;認真養練部隊,不使他們疲勞,鼓舞士氣,積聚力量;部署兵力,設計謀略,要使敵無法測知我方虛實、意圖;把士卒置于無路可走的境地,至死也不會敗退,死都不怕,士卒自然人人盡力作戰。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就無所畏懼;無路可走時反而軍心穩固;入敵境縱深之地,士卒自然依附而不敢渙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戰鬥。因而,在這種情況下,軍隊不用整治,也會加強戒備;不用征求,下情自然上達;不用約束,也能親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紀守法;迷信活動自然停止,士兵也不再疑慮,至死也不會逃逸。士卒們不留多余的財物,不是他們厭惡財物;士卒們不顧生命危險,不是他們不想活命。作戰命令發布的時候,士卒們坐著的淚濕衣襟,仰臥的淚流滿面,一旦把他們置于無路可走的境地時,便都有專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剛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譯文】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揮的部隊就如“率然”一樣。“率然”,是常山的一種蛇。擊它的頭部,它的尾部彈過來救應,擊它的尾部,它的頭部彈過來救應,擊它的腰部,它的頭尾一齊彈過來救應。或問:軍隊可指揮得像率然一樣嗎?回答是 可以。吳人與越人是相互仇視的,當他們同船過渡突遇大風時,他們相互救助起來如同左右手。因此,縛馬埋輪,是不足以倚恃的穩定軍陣的辦法;三軍嚴整、勇敢如一人,靠的是治軍有方;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發揮其戰鬥力,靠的是巧妙地運用地形。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隊攜手如同一個人一樣服從指揮,是將部隊置于不得已的情況下形成的。
【原文】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譯文】 統帥軍隊這種事,要沈著鎮靜而幽密深邃,公平嚴正而整肅有方,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無知。常改變所行之事,常變更所設之謀,使人無法識破用意;駐紮常變地方,行軍常迂回繞道,使人無法捉摸真實意圖。將帥給部隊下達戰鬥命令,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樣,使士卒有進無退;將帥與士卒深入諸侯重地,捕捉戰機,發起攻勢,焚舟毀橋,砸爛鍋竈,像驅趕群羊一樣,趕過去,趕過來,沒有誰明白到底要到哪裏去。聚集三軍之衆,將他們置于危險的境地,這就是領兵作戰的職責。各種地形的靈活運用,攻守進退的利害關系,士卒在不同環境中的心理變化規律,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
【原文】 凡爲客之道:深入則專,淺則散。去國越境而師者,絕地也;四達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阙;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譯文】 大凡進入敵國作戰的規律是:進入敵境越深,軍心越專一 越淺,士卒越容易離散。離開本土穿越邊境去敵國作戰的地方,稱爲絕地 四通八達的戰地爲衢地 進入敵境縱深的地方叫重地;進入敵境不遠的地方叫輕地 背靠險固前路狹窄的地方叫圍地 無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將狠好地統一士卒心志,在輕地,我將注意使部隊保持連續 遇爭地,我將緊緊地從後驅趕部隊快速前進 在交地,我就要謹慎地加強防守 在衢地,我將鞏固與加強同諸侯國的聯系;在重地,我將注意保證軍需糧饷的不斷供應;在圮地,我將率部迅 13
速通過;在圍地,我將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將向士卒表示必死的決心。士兵的心理變化規律是:被包圍就會合力抵禦,不得已時就會殊死奮戰,陷于深重危難境地就非常聽從指揮。
【原文】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衆陷于害,然後能爲勝敗。故爲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並敵一向,千裏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譯文】 不清楚各諸侯國企圖的人,不能參與外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及其運用原則的人,不能領軍作戰;不用向導的人,得不到有利的地形,類似這四五個方面的事,有一個方面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軍隊。所謂霸王的軍隊,攻伐大國,迅猛得使敵國無法及時調動民衆與集結軍隊;兵威指向敵人,那麽敵人的外交就無法成功。因而,不必爭著與任何國家結交,也不隨便培植他國的權威,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衆、士卒,把兵刃指向敵國,那麽,敵國城池可拔,國都可毀。實行破格的獎賞,頒發非常的政令,驅使三軍部隊像使喚一個人一樣。授以任務,不說明意圖;告訴他有利的條件,不告訴他危險的一面。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會拼死奮戰獲得生存,士卒陷于死地,必然舍命奮戰以求生。兵士們陷入危險境地,才能主動地奮力奪取勝利。領兵作戰這種事,就在于假裝順著敵人的意圖,我則集中精銳兵力指向敵人一處,哪怕奔襲千裏也可斬殺敵將,這便是通常說的機智能成就大事。
【原文】 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厲于廊廟之上,以誅其事。敵人開阖,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譯文】 決定實施戰爭的時候,就封鎖關口,廢除通行憑證,停止與敵國的使節往來。在廟堂上反複研討,制定戰爭計劃。敵人出現可乘之隙,一定馬上攻入,首先奪取敵人所心愛的部位,不要與敵約期決戰。執行作戰計劃一定要隨敵情變化而靈活處置,來爭取戰爭的勝利。因而,開始要像處女一般沈靜,使敵人放松戒備;然後突然發動攻擊,如同脫逃的兔子一般敏捷,使敵人來不及抗拒。
十二、火攻篇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辎,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起風之日也。
【譯文】 孫子說:火攻有五種,一是焚敵營柵人馬,二是焚敵“委積”,三是焚敵辎重,四是焚敵武庫,五是焚敵交通要道設施。實施火攻需具備一定條件,點火器材必須平日准備好。發動火攻要依據一定天時,具體點火要有恰當日子。所謂天時,指氣候幹燥的時期;所謂恰當的日子,就是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日子。大凡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的日子,都是風起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譯文】 大凡火攻,一定根據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策應措施。從敵方內部放火,則早派兵在外策應。火已燒起敵兵仍鎮靜的,要等待觀察,不要急于進攻;待到火 14
勢最旺時,可進攻就進攻,不可進攻就停止。火也可從外施放,不必等待內應,按准確的時機發火就行。火施放在上風,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發火以兵從攻,晚上發火不要從攻。大凡領導作戰一定要熟悉五種火攻所引起的情況變化,並根據火攻應循遺的自然規律緊緊把握住火攻的時機。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譯文】 用火來輔助進攻者高明,以水來輔助進攻者強大。水可以阻隔敵人,但不如火攻那樣直接剝奪敵軍實力。
【原文】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愠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譯文】 仗打勝了,城攻取了,但不能因之建立功業、鞏固政權,那是危險的,這叫白費力氣。因此說,英明的君主應該狠好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應該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不是于國有利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必勝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是處于危險境地不要交戰。君主不可因爲一時憤怒而發動戰爭,將領也不能因爲一時惱火而命令作戰。合于國家長遠利益就行動,不合符國家長遠利益就停止。憤怒可以轉化爲高興,惱火可以轉化爲喜悅,但滅亡了的國家卻不可再存在,死掉人也不可能再活過來。因而,明智的君主應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優良的將帥應該警惕這個問題,這是安定國家保全軍隊的根本原則啊!
本篇的要點在于修,即修功,鞏固勝果,把敵人的力量吸收到自己內部,人員,武器,物資等,來增強自己的力量。
孫子重利的原則在此篇得到完全體現。合于利則動,不合于利則止。只有在合于利益的情況下,才可以采取行動。世俗之人則恰恰相反,以性格、情緒、恩怨......爲行動的一時動因。結果逞一時之快,得來的只是利益的損失,陷入更惱火、更後悔的境地。
不能簡單地把利看作錢、財富,它有更廣泛的含義。比如主動權、士氣、人心、信譽、威懾等。
開戰前,不應立即考慮如何打勝仗,而要考慮此仗的結果是否對己有利。如果是,才可以集中精力考慮如何取勝;如果否,應該堅決地避免戰鬥的發生。
十三、用間篇
【原文】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衆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
【譯文】 孫子說:大凡出兵十萬,出征千裏,百姓的耗費、公家的開支,每日耗資千金;國家內外動蕩,人們疲憊地奔波于道路,不能安心從事耕作的達七十萬家。相持數年來爭奪一朝的勝利,卻因吝啬爵祿金銀,不願使用間諜,以至不知敵方情實的人,是不懂仁愛到了極點啊!這種人,不配爲軍中統帥,不配爲君主的輔臣,也不是勝利的把握者。英明的君主、賢能的將帥,之所以動辄就能戰勝敵人,成功高于一般的人,就在于他們事先了解敵情。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從鬼神取得,不可從往事中去類比,也不能用度數去應驗,一定只能從人的口中得知,這種人,就是了解敵情的人。
【原文】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15
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爲诳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譯文】 使用間諜有五種: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種間諜一齊使用,沒有誰能知道其中奧秘,這便可稱爲一條神妙的綱紀,是國君的法寶。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鄉人爲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朝內官員做間諜;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之反過來爲我效力;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情況,讓我方間諜明白並有意識傳給敵間;所謂生間,就是能親自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
【原文】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譯文】 軍中的親信,沒有比間諜更親密的了;軍中的獎賞,沒有比對間諜的獎賞更豐厚的了;軍中的機密事務,沒有比用間更爲機密的了。不是英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間諜;沒有仁義的德行不足以驅使間諜,沒有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斷能力不能得到真實的情報。微妙啊,微妙啊,無處不用間諜。用間所謀之事未行卻先被人知道,間諜以及他所告訴的人都要被處死。
【原文】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谒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爲诳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譯文】 凡是要攻擊某敵軍,奪取某城邑,斬殺敵方某重要人員,一定要事先了解敵方主管將帥、左右親信、傳達報告的官員、守門的官吏、門客幕僚諸人的姓名,命令我方間諜一定查探清楚。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的間諜,獲得後以重金收買,誘導他爲我所用,這樣,反間就可以得到使用了。從反間了解到情況,就能從敵方找到恰當人選,鄉間、內間就可得到使用了。從反間那裏了解了情況,死間就可散布假情報,並可讓他告訴敵人;由于從反間了解了情況,避開了危險,生間就可如期回報。五種間諜的情況,主君必須掌握,掌握這些情況的關鍵在于反間。所以反間的待遇不能不特別優厚。
【原文】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爲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譯文】 從前,殷代興起之際,伊摯在夏當間諜;周代興起之時,姜子牙在殷搜集情報。因此,明君賢將中,能夠以狠有智謀的人做間諜,必定成就大功。這是軍事的要點,是軍隊行動的依靠。
第二篇: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的著者是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同学们,下面就是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请看: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此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此兵法共分十三篇,内容十分丰富,举凡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干部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哲学等均包罗其中,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始计第一
这是此兵法的首篇,也是核心。首示战本论、战争论、将才论、战争指导论及战争方略论之大意。其中,重点放在战本论上,主要论述战争胜负决于未战前之妙算。下面为诸位提供原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原文大意: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用兵作战必定获胜,我就留用;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用兵作战必败,我就辞退。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在此篇中,在下需要强调以下几个要点: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兼具五德,方为才将;共其无备,出其不意,未战先算,多算取胜。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原文大意:
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
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在下需要强调的是: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兵贵神速,以快取胜。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原文大意:
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在此篇中须注意的是:
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军形第四
这篇为军形篇,主要是详论战争的前提条件,即平时充实军备之必要;着力强调:“先为不可为,以待敌之可为”。下面是兵法的原文,大家互相探讨。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篇是军形,所谓形,孙子老先生在文中已经解释了,就是最后一句,意思: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发动战争是依靠人民,犹如从万丈高山上向溪谷放下积水,这就是军事上的形。
原文大意:
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要做到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不会被敌人战胜在于自己,可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战的人,能够创造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但不能做到敌人必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人为地强求。不可战胜的时候,要采取守势;可以战胜的时候,要采取攻势。取守势是因为自己力量不足,取攻势是因为自己力量有余。善于防守的人,隐藏自己仿佛藏于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发动自己仿佛在高不可及的天上,所以能保存自己的力量,而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预见胜利不过是一般人得预想,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通过战斗取得胜利而得到众人的赞誉,也算不上高明中的高明。
所以能举秋毫算不上力大,能见日月算不上眼明,能听见雷声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于那些容易被战胜得敌人。因此,善战者打了胜仗,没有什么聪明与勇敢的名声,所以他们能够取得胜利而没有失误和差错。没有失误和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本身就是胜利的,已经赢得了那已处在必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战者,是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然后才取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去匆忙交战然后才去争取胜利。善战者,修明政治并保持法度,所以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兵法有五原则,一时土地面积的丈量,二是物资的称量,三是出军多寡的数量,四是兵力强弱的权衡,五是战争最终的胜利。土地产生面积的丈量,土地面积的丈量决定物资的称量,物资的称量又决定出军人数的多寡,出军人数的多寡又决定敌我力量的对比,敌我力量的对比又最终决定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好比是用铁称珠子那样处于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则好比是用珠子称铁那样处于绝对劣势。
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发动战争是依靠人民,犹如从万丈高山上向溪谷放下积水,这就是军事上的形。
这是此篇兵法的大意。供各位参考。
其实在这篇兵法中,孙子老先生还提醒我们:
创造条件,伺机取胜
在生活中,孙子对我们的告诫也是非常正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首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在等待战胜对手的机会。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瑕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原文大意:
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须加注意:
避虚击实,以多胜寡。出奇制胜,机动灵活。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原文大意: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
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须加强调:
先发制人,以逸待劳。兵无常势,用兵如神
军争第七
孙子说: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原文大意: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须加强调: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兵不厌诈,其诈多变。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三军夺气,将军夺心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原文大意:
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须加强调:
小利诱敌,愿者上钩。有备无患,严阵以待。大将风度,镇静从容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缸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原文大意:
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
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须加强调:
明察秋毫,成竹在胸。刑赏并用,恩威并施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原文大意: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所以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须加强调:
因地制宜,巧借地利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原文大意:
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淑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须加强调:
衢地要塞,兵家必争。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慎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原文大意: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须加强调:
火攻者明,水攻者强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原文大意:
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须加强调:
上智为间,必成大功
第三篇: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前言
擡頭仰望星空,星河燦爛明月其中;再觀蒼穹,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觀人之道,衆人各有所歸;觀天之道,行事盡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宿,衆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從何處而來?我們的生命又從何處而來?萬物是由誰在主宰?何謂真理?真理在何處?
對于這種全人類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決的。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悟道能力絕對的強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學家——老子。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開創人,是道法自然哲學的祖師。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見性。老子所著之書之所以叫《道德經》是因爲闡明了自然規律人之道的運作,是一部世出世間法的經典。只有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了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經》所闡述的大道內理,即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用一個字來統稱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歸真的大道上運作,能夠堅定不移的在歸真返璞的大道上運作就是“德”。而經是指萬物之靈所寫的著作,並能夠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其實《道德經》並非是老子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心性之道觀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觀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學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質與衆不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境界從感悟修到漸悟,從漸悟再修到明悟,從明悟然後又修到了明心悟性,從明心悟性最後修到了明心見性,通達了世出世間法,精通大道內理。老子者,心神複歸于大道,本命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就成了《道德經》。相之道:老子見多識廣所以知識豐富,然後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哲學體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義,《道德經》是老子如何所認爲。心性之道爲真?還是相之道爲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而他人聞之示于衆曰:“老子他認爲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難道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認爲?對于同樣的自然運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達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說:“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有人說:“紅日東升西落。”有人說:“日照大地,升于東而止于西。”所以覺悟的智者們都說:“我沒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經》是一部闡述人生命運行軌道的經典,是一部修身的經典,是一部闡述宇宙萬物如何運作的經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歸真的大道,回歸自性的經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縱然有仁人志士者們自我犧牲,自我奉獻,那也是爲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長壽的。《道德經》是道法自然哲學。道法自然哲學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這一性質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學是實用主義之最,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的生命還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
第1章述心相„„„„„„„„„„„„„„„„„„„6 第2章世界觀„„„„„„„„„„„„„„„„„„„6 第3章治國„„„„„„„„„„„„„„„„„„„„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態„„„„„„„„„„„„„„„„„„„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觀„„„„„„„„„„„„„„„„„„„11 第8章處世„„„„„„„„„„„„„„„„„„„„11 第9章觀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養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論道„„„„„„„„„„„„„„„„„„„„„15 第15章論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義示現之道„„„„„„„„„„„„„„„„„18 第19章治國„„„„„„„„„„„„„„„„„„„„„19 第20章述覺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處世之道„„„„„„„„„„„„„„„„„„„22
第23章順其自然„„„„„„„„„„„„„„„„„„„23 第24章處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學爲人師行爲示範„„„„„„„„„„„„„„„26 第28章以正爲天下„„„„„„„„„„„„„„„„„„27 第29章尊國貴民取天下„„„„„„„„„„„„„„„„28 第30章議兵„„„„„„„„„„„„„„„„„„„„„28 第31章議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處世„„„„„„„„„„„„„„„„„„„„„32 第37章述無爲„„„„„„„„„„„„„„„„„„„„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萬法歸一„„„„„„„„„„„„„„„„„„„35 第40章述道規„„„„„„„„„„„„„„„„„„„„35 第41章述層次„„„„„„„„„„„„„„„„„„„„36 第42章述過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5章述完善„„„„„„„„„„„„„„„„„„„„39 第46章述禍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無爲„„„„„„„„„„„„„„„„„„„„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養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舉„„„„„„„„„„„„„„„„„„„47 第57章治國之道„„„„„„„„„„„„„„„„„„„48 第58章長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國„„„„„„„„„„„„„„„„„„„„„50 第61章處國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處世„„„„„„„„„„„„„„„„„„„„„52 第64章處世之道„„„„„„„„„„„„„„„„„„„53 第65章治國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7章述修爲„„„„„„„„„„„„„„„„„„„„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層次„„„„„„„„„„„„„„„„„„„„57 第71章處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論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煉„„„„„„„„„„„„„„„„„„„„62 第79章處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處世之道„„„„„„„„„„„„„„„„„„„64
第1章 述心相
第一章是闡述本原與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們常認爲自然有界,認爲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麽自然有沒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維次空間的邊界是大到無外,小到無內。大到近無邊無際,小到極小,小的沒有裏面。大到極點成了小,小到極點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絕對沒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謂的“自然界”。道的運作是按自然規律來進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絕對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靈之類的事。人只有與自然共爲一體,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長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闡明了宇宙的締造者,並告訴了人們如何可以觀察到這些大道的。
道可道①,非常道;名②可名③,非常名。
“無”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萬物之母⑥。故常無欲⑦,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⑧。此兩者同⑨,出而異名⑩。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⑪。
①道:說,闡述。
②名:名稱。
③名:命名。
④無:無是指本源。無不是什麽也沒有,而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本源産生出了天地。
⑤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又叫心性。
⑥母:母體,因爲本原産生了一切。
⑦欲:欲望。
⑧徼:邊界。
⑨同:同一體。⑩異名:這是指名稱裏所代表的具體實物不一樣。
⑪門:門道,法門。
譯文:
道是可以闡述的,但並非是長久不變的大道;名稱是可以來命名的,但它並非是長久存在的名稱。
“無”,稱作是天地的開始;有,稱作是萬物的母體。所以常常沒有欲望,可以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常常有欲望,則觀察時就有了邊界所束縛。這本源與本原,兩者其實是同一體,但展現出來的卻不一樣。都可謂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解析: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靈性最高的就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靈與其它生命或靈性物不一樣,萬物之靈可以解脫,有自由,有自主之權。所以萬物之靈給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稱來命名。本維次世界是以萬物之靈的生命爲主要表現的,所以叫:“人之道。”人只要不著相,就可以心神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陰陽。要使自己心神複歸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常沒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強,心神就被業力所牽制,不能複歸于大道,幹的事情就經不住時間的檢驗,甚至還會違反人之道。本原這個本體産生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陽,所以萬物是一個整體。這些世出世間的大道內理給人帶來的是莊嚴感神聖感,帶給人一種玄妙的感覺。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說得出口,但又說不出來,這正是萬法的開始,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第2章 世界觀
這一章是確立正確世界觀的述語。首先觀察自然規律的運作,再觀人之道的運作
規律,然後確定了正確的世界觀。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把事迹一直流傳在世,從而不會因爲時光飛逝而銷失匿迹。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①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③,長短相形④,高下相傾⑤,音聲⑥相和⑦,前後相隨⑧,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⑨。萬物作而弗⑩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⑪。夫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斯:于是,就。
②相生:相互産生。
③相成:相互對立。
④相形:相互成形狀。
⑤相傾:相互傾嚮。
⑥音聲:音是指旋律,節奏;聲是指散發出去的波,聲音。
⑦和:和諧,協調。
⑧相隨:相繼跟著,一個跟著一個。
⑨教:教導,教育。
⑩弗:不。
⑪居:居功。
⑫夫:代詞。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爲美,于是厭惡就呈現出來了;都知道善所以爲善,于是不善就呈現出來了。
有無相互轉化,難易相互對立,長短相互成形狀,高下相互傾嚮,音聲相互協調,前後相互跟隨,這是自然永恒的狀態。
所以聖人用無爲的方法來處理事情,實行不用言語常闡述的教導。萬物運作卻不宣告已經開始,生養卻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爲卻不倚仗它,功業成就了卻不居功。萬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沒。
解析:世界觀價值觀等觀都是與其它對比而形成的。大道無窮無盡,其中適合人的占一部分,把這些大道內理與其它大道內理進行對比,就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觀。有了正確的自然觀才可以正確的處理事情。自然産生萬物時就已經有了對立,對比,矛盾,這是自然本體自有的性質。舉其中的一些例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都是自然對立界永恒的狀態。明白了這些狀態所呈現的原因後才知道了如何處理事情。不要有個人的主觀意識,按照自然規律中的完美規律進行運作,就是無爲而無不爲。在開示他人的時候,要實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啓發,使他人能覺悟。只有悟出來的道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只有明白了這些大道內理後才會功業成就卻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會因爲時空的轉移而被磨滅掉。
第3章 治國
本章闡述的是自然規律人之道治國處世的方法。治理國家的任務就是如何的服務人民爲人民作貢獻,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自古以來上行下效,人民都嚮統治者看齊,統治者實行什麽樣的治國制度,這個國家的國民就呈現什麽樣的狀態,具有什麽樣的國民素質。統治者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言亡國。所以統治者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實行正確了就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生活。實行錯了就成了禍國殃民的造孽作亂。那麽就會發生國破家亡,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的事情。
不尚①賢,使民不爭;不貴②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③,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④,實其腹⑤,弱其志⑥,強其骨⑦。常使民無知無欲⑧,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①尚:推崇。
②貴:貴重。
③不見可欲:不讓可以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見(xiàn),同“現”。
④心:心裏所想要的念頭。
⑤腹:肚子。
⑥志:過分追求的意志。
⑦骨:筋骨,體格。
⑧無知無欲:沒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譯文:
不推崇賢才,使人民不爲“賢才”爭鬥;不貴重難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爲珍物而進行盜竊;不讓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使人民的思維不混亂。
因此,聖人的治國方法是:空虛百姓心裏所想要的念頭,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實,削弱百姓過分追求的意志,強壯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沒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謀的人不敢有所作爲。這就是無爲之道,所以沒有治理不了的國家。
解析: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當命存于危機則天道無德。百姓忠于帝王將相,就是因爲他們給了百姓生存之道,把關愛給了百姓。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爲他們去死,從而效忠于他們。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與他人去爭鬥的,聖人之道是爲而不爭的。有德能的人奉獻給社會大衆卻不求回報,功業成就了卻不會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賢才的結果是人人都說自己是賢才,要爲自己爭利益。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會炫耀自己,稱贊自己的。真正有德能的人誰願意去毀謗他人來推崇自己?這是絕不可能的事。這明顯是造惡業,甚至是造孽。所以不推崇賢才避免了因爲所謂的“賢人”而出現的鬥爭。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爲貴,人們爲了那些珍貴的物品常是爭得頭破血流,不偷盜就搶奪,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實珍物並不珍貴,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人生在世,一邊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邊是人的欲望業力在牽制,完全弄得人們思維混亂,所以才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給了一些有計謀的野心家實現野心的機會。這些野心家就會煽動人心制造社會動亂,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但是人們卻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那些奸賊所利用了,到死的時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裏糊塗的命喪他人之手。所以只有把這些不該犯的錯,不該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這就是無爲治國的方法。
第4章
述心性
本章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無闡述從本原産生出來的相。心性是本性與禍性共融一體的。本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本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而禍性本自濁劣,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變現的。自然是沒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絕
對的真理。然而神道主義宣揚道法不自然主義,宣揚道法神靈主義。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根本就不講科學,卻大肆宣揚神道主義。
道①沖②而用之或③不盈④。淵⑤兮⑥,似萬物之宗;湛⑦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⑧之先。
①道:心性,本原。
②沖:指本體內的運動。
③或:副詞,又。
④盈:盈滿,這裏指停止。
⑤淵:深邃。
⑥兮:語氣詞,啊。
⑦湛:清澈,這裏指道呈現清楚的狀態。
⑧帝:造物主。
譯文:
本體心性不斷運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會停止。深邃啊,好像是萬物的宗主;清晰可見啊,好像又不存在。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誰締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
解析:本原沒有由任何者創造,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産生出了一切。道的運作不管是在本原,還是在本原産生出來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作。在本原上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心性運作的狀態是極端的變化莫測,但是由心性産生出來的相則運行的就是現實常規,所以稱爲:“科學。”科學就是心物世界的現實常規。當世界在以現實常規運作時,自然就正常。當世界脫離常規時,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災害。科學講的是現實,講的是客觀,講的是常規。然而世界的運作規律在某些地方會出現突然脫離常規,但是也是現實的現象,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科學不科學的事。但是整體來講,世界自然規律的運作一般是不會出現脫離常規的問題。闡述世界現實常規的文化就是科學文化。所以科學有時候是指實物,有時候是指文化。如果一種文化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那就純粹的是謬論。本原無窮無盡,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不斷産生一切法,這是永恒的狀態。所謂象“帝”之先,其實是間接否定了萬物由神靈創造。人因爲自我主觀意識強,所以才會按自我主觀意識襯托出一個生命者的造物主,這就是所謂的“帝”。因爲這是出世間法,所以用言語辯論不清。哲學家,科學家當然知道這是怎麽一回事。但是自我主觀意識很強的人是死不承認現實,還要進行無意義的辯解,而且辯解的是頭頭是道。有道理未必是真理。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那何謂真理?真理的基本是科學,根本是自然。一種理一但連最起碼的科學都不是,那就純粹是絕對的謬論。所以開悟的人都說:“世上沒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進行的。”而對于不講客觀實際的人,道者也無言。只能不承認也不否認。否則就會招來無聊的擡杠。就算“承認”那也得說:“道不知是誰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第5章
述常態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來襯托自然常態的。只有見證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貴。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頃刻之間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通過知曉反常的狀態來襯托常態的珍貴,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靈神盈,人傑地靈。實現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覺悟。知曉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後言。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爲刍狗②;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天地之間,其猶③橐④籥⑤乎?虛而不屈⑥,動而愈⑦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⑧。
①仁:仁義。
②刍狗:祭品。
③猶:如同。
④橐(tuó):一種口袋。
⑤籥(yuâ):古代管樂器名。
⑥屈(juã):竭,盡。
⑦愈:疊用,跟‘越„„越„„’相同。
⑧守中:守中道,恰當。
譯文:
天地不仁義的時候,把萬物作爲祭品來肆虐;聖人不仁義的時候,把百姓作爲祭品來肆虐。
天地之間,難道不是如同一個管樂器嗎?裏面空虛然而卻不竭盡,運動不止而且還不斷湧出。
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
解析:人道世界的運作狀態常常是呈現正常的狀態,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但是自然規律一但反常了,那真是滅絕人性,敢任意肆虐萬物,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聖人也會做不符合常規的事,如爲了皇位而弑親。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並非直觀說聖人不仁義。這是排比句式。其目的也是爲了表達自然反常的狀況。哲學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馳騁的,所以大道泛兮,哲學家的心神也泛兮。哲學家這一瞬間心神在這一大道,下一瞬間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學家所闡述出來的大道內理是變化莫測的。所以才會給人一種感覺:哲學文章的內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層次。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樂器,裏面是空虛的,但又不竭盡,不斷地運動並還産生出了美。然後又複歸于人生之道,人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言精語,莊嚴神聖大道其中。
第6章
述心性
這一章還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重在于說心性的不生不滅,具足一切。心性是一切的根源。
谷①神②不死,是謂“玄牝③”。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④若⑤存,用之不勤⑥。
①谷:山谷,這裏是指大的意思。
②神:本命。
③玄牝:玄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意思。
④綿綿:連續不斷地樣子。
⑤若:如,像。
⑥勤:指道不斷地運作,不會停止。
譯文:
偉大的本原自然體不會死亡,所以稱爲“玄牝”。玄牝這不可思議的生育門,稱作是天地的根源。好像是連續不斷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會停止的。
解析: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是呈現永恒的狀態。而從本原産生出去的相就出現了時間。所以在世界所爲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然而回歸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狀態。
第7章
人生觀
這一章闡明了人生觀。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從何處而來?人嚮什麽看齊?那就是嚮自然完美的大道看齊。自然在何處?天地就是自然。首先得明悟天長地久的道理,然後才能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故建言有之:人不爲己,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②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③,故能成其私④。
①不自生:不爲自己所生。
②身:自身,自己。
③私: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
④私:自己的事業。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不爲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長久存在。
同理,聖人把自身置于衆人之後,然而又受衆人的推崇在于衆人之先。不以個人爲中心並把自己置于衆人之外從而保全自己,因爲沒有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所以最終成就的還是自己的事業。
解析: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人之道,是共生的一體。如果人人都損人利己,則天下就危矣。所以覺悟的人們常常想著爲大衆求福報,而不會以個人爲中心,爲利益而爭鬥。仁人志士們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因爲給大衆有所奉獻,所以得到大衆的認可,最終成就的其實還是自己。
第8章
處世
本章講述的是處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經曆很多事情。如何處理好各種事情很重要。會處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揚天下。而不會處事的人則是茫茫從事,碌碌無爲,不斷受挫。一個人會處世的大道之理是什麽?那就是在于這個人的本質,這個人的修爲,還有這個人所處的環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②;與善仁③,言善信④;政善治,事善能⑤,動善時⑥。夫唯不爭,故無尤⑦。
①幾(jī):將近,接近。
②淵:指程度深。
③仁:仁人志士。
④信:誠信,信用。
⑤能:允許的,可以的。
⑥時:時機。
⑦尤:過失。
譯文:
上善的本質如同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利,居處在衆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靈很善良;與仁人志士結交,言語就誠信;治理國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動時把握好時機。只有不爭奪,所以才沒有過失。
解析:一個人與一個人的本質都不相同,本質是上善的人是最莊嚴神聖的。上善之人的本質就是本性。在本原裏本質是上善的生命是無數,然而在現實的人之道上,本質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類都沒幾個,甚至都沒有。上善的本質就是至淨圓滿的永恒。上善本質的人比聖人都高萬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與衆不同,不會傷害衆生,對于名利毫不動搖,完全做到了見素抱樸,清淨爲天下正。上善本質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學家都高萬萬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質的人從古至今都沒幾個,所以嚮如此本質的人學習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來,那就只能是一個感慨而已矣。
第9章
觀自在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然,自然有所觀。所以觀一切都很自在。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開。常常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樂而不爲?天蒼蒼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妄想很久,原來都是一場空。那什麽是現實的?修下的福是現實的,積下的功德是現實的;造下的業是現實的,犯下的罪而造下的罪孽是現實的。功德是回歸至淨圓滿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歸至惡濁劣永恒的中介物。此大道內理是出世間法。只要心神複歸于道即可悟出。所以大道內理並非“玄理”,“玄理”不玄,皆爲萬物原理。本自不玄,只因未進入境。身臨其境,萬物奧妙盡掌其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①。揣②而銳③之,不可長保。金玉④滿堂⑤,莫之能守。富貴⑥而驕,自遺⑦其咎⑧。功遂⑨身退,天之道也。
①已:停止。
②揣(chuǎi):藏在衣服裏。
③銳:犀利。
④金玉:泛指珍寶。
⑤滿堂:充滿廳堂。
⑥富貴:擁有了財富和地位。
⑦遺(wâi):贈與,送給。這裏指招來的意思。
⑧咎:災禍。⑨遂:成功,成就。
譯文:
把持的滿滿的,不如趁早放棄。把犀利的東西藏起來不可以長久的保存。一大家子的珍寶也沒有能夠守得住的。有了財富和地位就唯我獨尊,狂妄自大,這是故意給自己招來災禍。功業成就了自我退下,這是自然的規律。
解析: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法喜充滿,以功德心來處世。所以能了悟大道 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義。世道是短暫的。一粒沙裏有一個世界,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甯非是刹那時光。致虛極,守靜笃,大道無形,行者無疆,體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有慧根的人可以通達世出世間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爲有一天妳放得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
第10章
自省
世上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哪些只是短暫的存在?看透了才能覺悟。覺悟的人常常會自省,什麽是真,什麽是假,什麽是短暫的,什麽是長久的,什麽是永恒的。
載營魄①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②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③除玄鑒④,能無疵⑤乎? 愛民治國,能無爲⑥乎? 天門⑦開阖⑧,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①魄:本命,生命。
②專氣:生命運作的氣息。
③滌:洗。
④鑒:鏡子,這裏指內心世界。
⑤疵:缺點,瑕疵。
⑥無爲:按照自然完美的規律進行作爲。
⑦天門:把道比作生命體,而天門就是指道産生其它的器官。
⑧開阖:打開關閉。
譯文:
本命與身心共融一體,能夠不離開嗎?生命運作的氣息達到柔順,能夠如同嬰兒一樣嗎?洗滌內心世界的塵埃,能夠沒有瑕疵嗎?熱愛人民治理國家,能夠按照自然完美規律來進行作爲嗎?産生萬物的器官打開關閉,能是雌性的嗎?明白知曉通達四方,能夠保持冷靜認爲自己什麽也不知道嗎?
解析:賢者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對于哲學家來講每日自省的更多。只有把事考慮周全了,才能行事盡其善美。研究哲理的人經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後才能做到爲天下正。
第11章
人生所需
本章闡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必需的就是實用主義,所需的就是有用主義,無需的就是無用主義。無用之用不可所缺,實用主義最爲重要。人在沒有的時候才知道了什麽是需要,但在有的時候和過多的時候,常會感到多而無用。所以世物的生産都得有量有度,否則就會浪費資源。無用之用就是不是很有價值,但又不能缺少的;而實用主義就是以創造現實價值爲根本目的的,以推動改善國計民生爲根本目的的。世物的生産即使是實用主義的也不能過度,因爲需求是有限的。
三十輻①共一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埏③埴④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⑤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⑥,無之以爲用⑦。
①輻(fú):車輪的輻條。
②毂(gǔ):車輪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軸的部分。
③埏(shān):用水,用土來和成泥。
④埴(zhí):粘土。
⑤戶牖:門窗。
⑥利:指輕松自在,沒有壓力。
⑦用:需要。
譯文:
三十根車輪的輻條彙聚在車輪中心上,當沒有這些輻條的時候,才知道了車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當沒有這些原料的時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鑿開房屋的牆壁作爲門窗,當沒有門窗時,才知道了房屋需要門窗。所以有比沒有強,在沒有的時候才知道了需要。
解析:人生在世活著就必然有所需求,必需的關系到人的生存命脈,所需的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對于無需的那就是浪費資源。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所以這些是實用主義。把實用主義的內容不斷地改進革新,從而與時俱進以便形成強大的經濟實力體。
第12章
養生
本章闡述的是人生的養生之道。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對于追求物質的享受常會是窮奢極欲,然後就會出現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古代社會是以人性爲主,人的本性是至淨圓滿的永恒。所以古代社會會束縛住人的很多欲望,從而給人感覺古代社會是封建壓迫束縛人的社會。而現在社會是以人的欲望爲主,所以人的作爲就常會壞倫亂綱。有時候真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但是卻還認爲這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是黑白混淆,是非顛倒。
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②令人耳聾,五味③令人口爽④,馳騁畋獵⑤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⑥。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⑦。故去彼取此。
①五色:青,黃,赤,白,黑,這裏指多種顔色。
②五音:宮,商,角,徵(zhǐ),羽,這裏指多種音樂。
③五味:酸,甜,苦,辣,鹹,這裏指多種味道。
④爽:過度的舒服從而導致麻木。
⑤畋(tián)獵:打獵。
⑥妨:傷害。
⑦爲腹不爲目:以肚子得到充實爲主,不以眼見可欲想要爲主。腹:肚子。目:眼睛。
譯文:
五彩缤紛的顔色使人眼花缭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聽覺出錯,各種各樣的味道使人味覺麻木,騎馬奔馳打獵使人內心發狂,難以得到的寶物使人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因此聖人以肚子得到充實爲主,不以眼見可欲想要爲主。所以去掉貪婪之心選擇正確的養生之道。
解析:對于世上可見物想要的念頭都得適可而止,守持中道,不然就會終將得不
償失。世上的可見物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負的一方面。以陰陽平衡之道講之,世上的可見物都不能太執著了,否則就成了著相,完全就隨著相的運動而運動,隨著相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境隨心轉,不能心隨境轉。
第13章
修身
此章闡述的是修身之道。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然是以修身爲本。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力夠了,修爲深厚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修爲深厚了,能力提升了才能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沒有修爲就去行事就會把造孽當事業幹。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③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④天下。
①寵辱若驚: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
②貴大患若身: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③寄:寄托。
④托:托付。
譯文:
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爲什麽說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受寵爲上,受辱爲下。得到了就感到驚恐不安,失去了就感到驚恐不安,這就叫作寵辱若驚。爲什麽說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擔心有災禍降到自身上的人,是因爲自己有身,如果自己沒有身,那自己還有什麽所擔心的?因此治理天下如同重視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治理天下如同愛惜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
解析: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齊之于家,家和萬事興;無爲治于國,國泰民安;安平于天下,萬世之太平。至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愛天下如同愛自身才是長生之道。
第14章
論道
本章闡述的是道的一些規律。這些規律天地産生時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名稱來稱呼這些規律。所以才給予了這些規律名稱。一種規律,一種事物在予以名稱時,一定得恰當得體,不能名實不符,不能命名不當。
視之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⑤,其下不昧⑥,繩繩兮不可名⑦,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⑧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①夷:看不見的存在。
②希:聽不到的聲音。
③微:捕捉不到的存在。
④诘(jiã):诘問。
⑤皦(jiǎo):潔白,明亮。
⑥昧(mâi):昏暗,不明。
⑦名:命名。
⑧禦:駕馭。
譯文:
看不見的存在,命名爲“夷”;聽不到的聲音,命名爲“希”;捕捉不到的存在,命名爲“微”。這三者不可追問到底,所以混爲一體。嚮上的時候不明亮,嚮下的時候又不昏暗,不斷地精確合理的名稱卻又不可命名,又回歸到了沒有事物的狀態。真是可謂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實物的象,所以稱作是“惚恍”。迎接它不見到它的首部,跟隨它不見到它的後方。
掌握古代的道來駕馭當今的事物。能知道過去是怎麽來的,就稱爲“道紀”。
解析:道的規律無窮無盡,什麽樣的規律都有。有些規律真是十分玄妙,就如有些道就在有形和無形之間不斷轉換,讓人琢磨不透。有些則是清晰明了,讓人直接了悟。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就是用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所以做的事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擁有世出世間的智慧就得修道通達世出世間法,或修道明悟世出世間法。通達了世出世間法思維就能進入時空隧道,所以才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道紀。
第15章
論境界
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決定了修道人的層次,智慧,所爲之事,以及事業成就的大小。修道境界有五層,從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漸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見性。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概;漸悟者對事理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明悟者則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強了很多,對社會大衆的影響比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達世出世間法,知曉天地的由來,生命的由來,能心神複歸于道;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萬倍不止。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絕對理解不了的,明心見性者通達世出世間法,心神複歸于道,本命複歸于道。
古之善爲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猶兮④,若畏四鄰;俨兮⑤,其若客;渙兮⑥,其若淩釋⑦;敦兮⑧,其若樸;曠兮⑨,其若谷;混兮⑩,其若濁;澹兮⑪,其若海;飂兮⑫,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⑬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①善爲道者:擅長掌握道運作規律的人。
②容:形容。
③豫兮:猶豫啊。
④猶兮:擔心啊。
⑤俨兮:莊嚴啊。
⑥渙兮:消散啊。
⑦淩釋:冰河融化消散。
⑧敦兮:厚道啊。
⑨曠兮:空曠啊。
⑩混兮:混沌啊。
⑪澹(dàn)兮:安靜啊。
⑫飂(liù)兮:西風吹噬啊。⑬徐:緩,慢慢地。
譯文:
古代擅長掌握道運作規律的人,微觀的玄妙都能通達,境界高深不可認識。正因爲他們不可認識,所以勉強形容他們:猶豫啊,好像大冬天過河川;擔心啊,好像四面都有危險;莊嚴啊,好像有貴客來到;消散啊,好像冰河融化消散;厚道啊,好像質樸一樣;混沌啊,好像濁劣一般;安靜啊,好像大海一樣平靜;西風吹噬啊,好像沒完沒了不能停止。誰能夠在靜態中慢慢將渾濁澄清?誰能夠在動態中慢慢地産生?能夠保持這種境界的人,不想過份地追求。正因爲他們不過份地追求,所以才能革除舊的産生新的。
解析:一個人修道成功後,就可以擁有與衆不同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極高層次的。當有了這種大智慧後就可以完全不按常規來行事,所以叫人琢磨不透。當然,有些人並未修過道也具備這種能力,這就是天份。一個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極力的犯錯,甚至是把造孽當事業幹。因爲具有與衆不同的絕世能力,所以帶給人類的災難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會走火入魔。只有修好境界功成身遂了,才能利益于大衆,利益于衆生。
第16章
述境界
這一章闡述的是明心見性者的境界。只有明心見性者和明心悟性者才能完全明白此章所闡述的大道之理。一個人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可以見到常人所見不到的現象。虛極靜笃就是禅定。禅定可以本命複歸于道,比心神複歸于道更高級。明心見性者是出俗修道人,明心見性者可以超越陰陽斷掉兩性情欲。因爲見到了心性所以才知道了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虛妄的,什麽是永恒的,什麽是短暫的。
致虛極①,守靜笃②。萬物並③作,吾以觀複④。夫物芸芸⑤,各歸其根⑥。歸根曰“靜”,靜曰“複命⑦”,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全⑩,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⑪。
①致虛極:達到空虛無欲完全不著相的境界。
②守靜笃:執守住清靜的狀態。
③並:一起。
④複:周而複始的規律。
⑤芸芸:形容衆多。
⑥根:根源。
⑦複命:重複生命。
⑧容:包容。⑨公:公正。
⑩全:全面。
⑪ 殆:滅亡,死亡。
譯文:
達到空虛無欲完全不著相的境界,執守住清靜的狀態。萬物在一起運作,我在其中觀察萬物周而複始運作的規律。萬物紛繁衆多,各自回歸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靜,靜就叫重複生命,重複生命就叫常,知曉常就叫明悟。不知曉常,就胡亂做了凶惡的事。知曉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體,全面得體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沒有身體也不會死亡。
解析:從心性上講,生命是不生不滅的。從相上講,生命是出生入死的。相是在不斷地變化,而心性才是真實本質。相是世間法,心性是出世間法。只有心神複歸于道,才能明白此大道之理。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學闡述的世出世間法是以修道
所證得,只用思維是不能全理解的。就如每天日出東方而落西方這如何理解?這就是自然的規律。所以大道之理是以修道心神複歸于大道所證得的。
第17章
政效
人在人道的生存勢必是以國爲家,以家爲本。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對于以權效國者們,都必須是以修身爲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只有德行夠了,能力夠了,才能治理國家。無德無能就會禍國殃民,造孽作亂。凡是仁人志士的以權效國者,都是爲天地立心的,爲生民立命的,是以天下爲己任的。所以人民對統治者才擁護愛戴。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③之;其次,畏④之;其次,侮⑤之。信⑥不足焉,有不信⑦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①太上:非常擅長治理國家的國君。
②有之:在政治上有作爲。
③譽:稱贊。
④畏:害怕。
⑤侮:侮辱。
⑥信:誠信。
⑦信:信任。
譯文:
非常擅長治理國家的國君,人民不知道國君在政治上有作爲;其次,人民親近;其次,人民害怕;其次,人民侮辱。誠信不夠,就有了人民對當權者的不信任。
悠悠自在啊,言語還莊嚴神聖。功業成就了,事情辦成了,百姓們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解析: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這種政效出現的狀況就是人民都不知道統治者有什麽政治作爲。天之道,非常完美,美在不言中,這種美的感覺是親身體會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其次,人民會稱贊統治者。其實很多情況下,人民稱贊統治者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這種稱贊是統治者作政治秀所出現的産物。當權者最叫人反感的作爲莫不過于政治秀,假仁假義,心不誠不足以爲信。什麽是政治秀?無非就是把本該爲人民所做的事,進行宣揚全面擴大化,達到了暫時取得民心的地步。這是經不住時間的檢驗的,終將被人看破。所以要求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
第18章
忠義示現之道
這一章闡述的是忠義示現之道。忠義是本來就存在的,奸詐也是本來就存在的。一個人忠義了則證明此人不奸詐,一個人奸詐了則證明此人不忠義。忠義者當道,衆生都有福;奸詐者當道,天下人皆命存于危機。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①出,有大僞②;六親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國家昏亂,有忠臣。
①智慧:聰明才智。
②僞:詭詐。
③六親:六種親屬,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親屬。④和:和睦。
⑤孝慈:尊長愛幼的秩序。
譯文:
大道被廢除了,所以就有需要仁義的提倡;聰明才智出現了,就有了大的詭詐;六親不和睦了,就有需要尊長愛幼的秩序;國家昏亂了,就有了忠臣的顯現。
解析:好的是通過不好的所對比出來的,不好的是通過好的所對比出來的。在不好的時候知道了要取擇好來完善。事物的出現有好的一方面,也常會有負的一面。善美的事物本來就存在,在特定的環境下,就把這些善美之物體現出來了。
第19章 治國
治國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讓人民大衆覺悟。要使人民大衆覺悟,首先得解決人民的生存,然後再使人民的生活好了。當人民的生存生活不成問題時,就可以以道來引之了,使其覺悟。這是有道之國的必須作爲,只有以此作爲才能使人民踏上歸真返璞的大道。所以國貴民富民上進,窮山惡水出刁民。
絕聖棄智①,民利②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欲,絕學無憂⑥。
①絕聖棄智: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和棄絕智慧。
②民利:人民的財富。利:錢財。
③文:短暫的表面現象。
④屬:歸屬。
⑤見素抱樸:見到本性執守至淨圓滿的永恒。
⑥絕學無憂:斷絕了學習也沒有什麽所擔憂的。
譯文:
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和棄絕智慧,人民的財富可以獲得百倍不止;斷絕了仁義,人民就需要尊長愛幼的秩序;斷絕了獲取財富的奸巧計謀,盜賊就沒有了。這三者,還只是個短暫的表面現象。所以令有個長久的歸宿:見到本性執守至淨圓滿的永恒,減少自我的意識和減少欲望,斷絕了學習也沒有什麽所擔憂的了。
解析:如果人能夠通達世出世間法了,修道境界達到明心見性,那就可以修來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德能,很好的外象。從理論上講,這是人的本能。對于上上善人,上善之人來講,修來這些德能較容易,這些人精通大道之理,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對于有慧根的人來講,也可以通達世出世間法,較通大道之理,境界可以達到明心悟性。明心見性者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高萬倍都不止,但是明心見性者全人類也沒幾個。能修道境界達到明心悟性的人必然有慧根,因爲本質與衆不同所以才能通達世出世間法。修道者,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最高,精通大道之理,知曉政治,知曉經濟,知曉生死,知曉養生,知曉宇宙的由來,知曉„„這些必然都是實用的,其中的生死那是最重要的,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生命還重要。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人既然有了如此大智慧,那還有必要再不斷地學習?去學習短暫的,去學習虛妄的,去學習經不住時間檢驗的,去學習不實用的,去學習浪費生命的,去學習„„所以人學習是要學習實
用的,學習真實性的文化。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現方式,轉文化爲智慧,運智慧創造文化。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意味著可以有很大的智慧,有著很大的智慧就意味著有著很廣的文化。因爲如此,所以才絕學無憂。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絕對理解不了的。因爲不著相,所以幾乎沒有自我主觀意識,沒有自我主觀意識所以就盡以客觀所展現。一個人是否能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完全在于本質。古代社會以人性爲主,現在社會以人的欲望爲主。當以人的欲望爲主時,那就必然刺激消費加速消費,從而促成經濟發達。而聖賢的教誨是要束縛這些欲望的,是要使人嚮淨嚮無雜念嚮無執著的方嚮發展,這就束縛了人的很多欲望。所以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可以使人民的財富獲得百倍以上,故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等之類,那還只是一個短暫的表面現象,所以才要有一個長久的歸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能做到好就不錯了,但要盡力嚮更好的方面去發展。
第20章
述覺悟
人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就能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人,觀一切事,所以才能看出事物的外在與內在。如果只以世間眼光觀一切,那就會隨著相的變化而變化,那就只能知曉現在,不能知曉過去和未來。所以一直茫茫從事,茫然而不能自拔,是爲哀大莫過于心死也。何謂心死?心亡爲忙。萬物在不斷地運作,時空在不斷地轉移,不是永恒卻近似永恒,本命附著于身也終將有朝一日所離去,故觀天地,朝聞道夕死可矣!衆人都以爲自己很高貴,這是我的財富,這是我的地位,這是我的名聲威望,這是我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我獨異于人,而貴在于取擇大道,大道泛兮!
唯之①與阿②,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③,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④,不可不畏。荒兮⑤,其未央哉!衆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獨泊⑨兮,其未兆⑩。沌沌⑪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⑫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余⑬,而我獨若遺⑭,我愚人之心也哉⑮!俗人昭昭⑯,我獨昏昏⑰;俗人察察⑱,我獨悶悶⑲。
21且鄙○22。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23。衆人皆有以⑳,而我獨頑○
①唯之:自己擁有的。
②阿:別人擁有的。
③美之與惡:美好的事物與醜惡的事物。
④畏:畏懼。⑤荒兮:一片荒涼空曠啊。
⑥熙熙:縱情狂欲。
⑦太牢:出世間因業障重所被困束的界域。
⑧如春登台:如同春天再次生機勃勃。
⑨泊:清靜淡薄。
⑩兆:凶兆。
⑪沌沌:蒙昧無知的樣子。⑫傫傫:疲勞不堪。
⑬余:指爲自己所執有的利益。
⑭遺:贈與,奉獻。
⑮哉:語氣詞。
⑯昭昭:清醒明白好似覺悟。
⑰昏昏:昏昏沈沈好似糊塗。
⑱察察:明白了悟事理。
⑲悶悶:蒙昧無知事理。
⑳以:以爲。以某爲自己的意識,以某爲自己的地位,以某爲自己的名聲威望,以某爲自
21頑:幼稚,這裏是自謙用語。
○22鄙:身份卑微,這裏是己的利益,以這些來顯示自己的典雅高貴。
○23食母:取擇大道。因爲大道泛兮,擁有一切實物。自謙用語。
○
譯文:
自己擁有的和別人擁有的,自己能舍去多少?別人又能舍去多少?美好的事物與醜惡的事物,相差距離又有多少?人們所畏懼的,自己不可以不畏懼。一片荒涼空曠啊,又找不到邊際與中心。衆人縱情狂欲,其實是在受著太牢的痛苦,業障報盡後又如同春天再次生機勃勃;而我獨自清靜淡薄,所以沒有凶兆。蒙昧啊,如同還沒有長成孩子前的嬰兒;疲勞不堪啊,好像沒有歸宿一樣。衆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利益,而我獨自卻奉獻出去,我愚昧的心也樂足道哉!常人清醒明白好似覺悟,而我獨自昏昏沈沈好似糊塗;常人明白了悟事理,而我獨自蒙昧無知事理。衆人都有以爲,而我獨自幼稚卑微。我獨特與衆不同,而貴在于取擇大道。
解析:世上什麽是短暫的?什麽是長久的?什麽是永恒的?自己高貴又如何?他人高貴又如何?自己擁有的能奉獻給大衆多少?事物好如何?壞又如何?好能長久的好?壞能長久的壞?該害怕的不可以不害怕啊。人只有修爲深厚了,境界層次夠了,然後才可以心神複歸于道,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所以才能看出萬物運作的大致軌道,所以就能知曉過去現在未來。知曉了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有了世出世間的智慧,以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就能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第21章
述境界
本章闡述的是修道人的境界。一個人修道境界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不著相了,因爲不著相所以會對萬象感到恍惚。境界再高時再觀一切那就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無窮無盡,什麽樣的道都有,有非常完美的,有非常濁劣的,有毫無常規的,有始終如一的。人道是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所以取擇道當然也要順其自然。要人與自然共爲一體那就得德能足夠了,具足了德能那就惟道是從,而這個道非常的完美,這就是天之道。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自己不按自我主觀意識行事,按自然完美的規律運作,所以才是無爲而無不爲。再觀一切相,似有似無,恍恍惚惚。究竟是誰在恍惚?自己在恍惚,一切相也在恍惚。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而人的靈性是最高的。所以人以觀自在的方式觀萬物,而萬物只能被其所觀。人可以觀自在,因爲觀自在所以知衆甫之狀。
孔①德之容②,惟道是從③。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④;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窈兮⑥冥兮⑦,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以閱衆甫⑪。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①孔:大。
②容:度量。
③惟道是從:完全按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爲。
④象:虛象。
⑤物:實物。
⑥窈兮:幽深啊。
⑦冥兮:昏暗啊。
⑧精:支持生命體運作的一種存在。
⑨信:指道運作規律的信息。
⑩名:指名稱裏的具體存在物。
⑪甫:開始。
譯文:
大德的度量完全是按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爲。道所産生的相,瞬間虛有瞬間實有。惚啊恍啊,這時就以虛象所表現;恍啊惚啊,這時就以實物所表現。幽深啊昏暗啊,這其中有支持生命體運作的精;其精非常真實,其中有道運作規律的信息。從古到今,這些存在不會磨滅,所以以此知曉萬物的開始。我如何來知曉萬物開始的狀況?以此來知曉。
解析:自然哲學和科學都是人類非常高級的文化。大哲學家們和大科學家們都能心神複歸于道,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悟道方式都是探索發現。
哲學研究的對象是大道之理,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世道奧理。一個重大體,一個重細節。哲學是大道泛兮,每一個大道之理都是一具體實有物的代名詞。而科學是由衆多微小細節所聚合成的成果,所以科學是小道聚兮。世界是由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所構成的,即由陰陽構成。陰陽有先後,陰先于陽,但是這個時間是極短的。心元存在和物元存在可以相互轉化,心元存在通過某些自然方式轉化爲物元存在,所以物質世界才會膨脹。陰陽的轉化規律就在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的交界處。世道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相的人會感到相非常的真實,而修道境界夠高的人會恍惚。因爲不著相所以才能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從而能知曉過去現在未來。道者們不著相,心神複歸于道,所以知曉衆甫之狀。
第22章
處世之道
此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人生在世要經曆許多事,所以處事就得以得當的方式進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須從小事做起。一個人行事要盡其善美,想得長遠,不能只看眼前。該舍的時候一定要舍,不該爭的時候一定不去爭。競爭提升了就是鬥爭,鬥爭提升了就是戰爭。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到死都爭不休。
曲①則全②,枉③則直④,窪⑤則盈⑥,敝⑦則新⑧,少則得,多則惑⑨。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⑩。不自見⑪,故明⑫;不自是,故彰⑬;不自伐⑭,故有功;不自矜⑮,故長⑯。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⑰而歸之⑱。
①曲:委屈。
②全:保全。
③枉:受屈。
④直:正直。
⑤窪:低窪。
⑥盈:充滿。⑦敝:破舊。
⑧新:革新。
⑨惑:困惑。
⑩式:處世的方式。
⑪見:通“現”,顯現。
⑫明:明智。
⑬彰:表彰。
⑭伐:誇耀。
⑮矜:驕傲,自負。
⑯長:長久。
⑰誠全:全心全意。
⑱歸之:回歸大道。
譯文:
委屈就能保全,受屈就會正直,低窪就能充滿,破舊就得革新,缺少就得獲得,多了就會困惑。
所以聖人執守返璞歸真的大道作爲行馳天下的處世方式。不自己顯現,所以明智;不自以爲是,所以值得表彰;不自我誇耀,所以有功;不自負,所以能長久。
處世者只有不爭鬥,才能天下沒有能與自己爭鬥的對手。古者所說的“委屈就能保全”豈能是虛假的空話?全心全意引領大衆回歸大道。
解析:想要得到就得有所付出,越能成大事的人付出的就越多。凡是能成就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的人,無一不是經過了各種磨煉才功成身遂成其事業的。因爲經過了與常人不同的磨煉,所以才有了與衆不同的德能,所以處世處事就能把握好度。不賣弄示現自己,不自以爲是,不自我誇耀,不自負這些都是基本。不刻意的與別人爭鬥,所以能減少我執,減少我傲。與別人不斷爭鬥增長我執增長我傲,得到的只是短暫的,終將得不償失。
第23章
順其自然
此章闡述的是順其自然的哲理。人生在世,個人有個人的福報,有的人大富長者,有的人貧賤終身。福可以修,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若我命由天不由我,要麽就是遵天命行天道,無爲而無不爲,生命運行軌道與衆不同;要麽就是罪孽深重,本質有問題,所以造就了悲慘的命運。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憐的,歸根結底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生命一直在生命運行軌道上運作,有時運作在常規之上,有時運作在常規,有時運作在常規之下。大善嚮上大擺,大惡嚮下大擺。與其胡作非爲,不如順其自然;與其順其自然常規,不如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進行完美。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不終朝②,驟雨不終日③。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故從事于道④者,同于道;德⑤者,同于德;失⑥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①希言自然:簡言精語莊嚴神聖自然就常了。
②朝:早晨。
③日:一整天。
④道:自然規律實用主義。
⑤德:嚮自然規律完美方嚮運作。
⑥失:布施。修道常進行布施,舍掉我執我傲。
譯文:
簡言精語莊嚴神聖自然就常了。所以暴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不變,更何況人呢?從事于研究自然規律的人,同于自然規律;從事于研究自然運作方嚮的人,同于自然運作方嚮;善于布施的人,同于布施。同于道的人,研究道樂在其中;同于德的人,修德樂在其中;同于布施的人,布施的快樂也樂在其中。
解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言精語莊嚴神聖,大道其中。以權效國者多言了,有損國威;黎民百姓多言了,有損社會風氣。自古以來上行下效,百姓嚮以權效國者們看齊,以權效國者們又嚮聖賢看齊,聖賢又嚮返璞歸真的大道看齊。希言就自然,自然就完美。人道的自然規律在不斷運作,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天地也在不斷變化,人也如此。如果一個人能始終如一,那這個人就不是一般人,是爲上善者也。上善者之德是性德顯露,性德是圓融圓滿的,比世間道德高很多。個人有個人的福報,一個人是什麽樣的本質就具有什麽樣的德能,什麽樣的德能就從事于什麽樣的事業。自然是較完美的,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憐的,歸根結底盡是自作自受。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去何從就由自己決定,不要待罪孽深重命不由己才後悔莫及。
第24章
處世之道
本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自今及古,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君子行馳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間,執守陰陽平衡之道,闡大道之理以此開導大衆。所以處世之道非常重要。
企①者不立②,跨③者不行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⑤行⑥,物⑦或⑧惡之⑨。”故有道者
不處⑩。
①企:擡起腳後跟站著。
②立:站立。
③跨:兩腿分在物體的兩邊坐著或立著。
④行:行走。
⑤贅:多余的;無用的。
⑥行:攜帶物。
⑦物:人物,指衆人。
⑧或:副詞,都。
⑨惡之:厭惡這些沒用的。
⑩處:指做沒用的事。
譯文:
擡起腳後跟站不能站立,兩腿分開立著不能行走。自己顯露,不明智;自以爲是,不值得表彰;自己誇耀,沒有功;自負,不能長久。行馳在道上所明白:“多余的食物無用的攜帶物,衆人都厭惡。”所以得道的人不做沒用的事。
解析:人行馳在天下運作于大道,做事就得把握好度。過了,亂了規則;少了,又不行。人生在世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做有功德的事。做些沒必要的事,衆人都反感;做些可惡的事,衆人都憎恨,甚至是天之所惡。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和明悟了世出世間法的人,都求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這才是最重要的。對于那些沒必要的,即使是道者也會感到無趣。
第25章
述自然
宇宙萬物是由本原産生的,本原就是道。以道所表達的自然哲學又把本原稱爲心性。心性本自具足,本自混沌,本不生滅,並在産生萬法。心性産生了無數的相,所以無窮無盡的空間維次重疊在了一起。從心性上講,生命不生不滅;從相上講,生命出生入死。生命待以緣成熟之時,隨萬法現于天地間。生命是什麽樣的本質就現什麽樣的生命體。生命生于世道,世間法:出生,成長,成年,衰老,最後死亡。生命者的靈性靈還好,不靈則就亡靈矣。萬物在不斷地運作,時空在不斷地轉移,靈性物在不斷地變化,生命者在不斷地複命。生命者若命存于福還尚幸,若命存于苦難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又恐懼。相與心性一直以自然規律在運作,相與心性都可以稱爲道,所以道法自然絕對的真理。相是以現實常規長久運作,而人把世道現實常規的自然規律稱爲:“科學”。而本原是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規律常而不常,極端的變化莫測。但是回歸了本性就成了至淨圓滿的永恒,回歸了禍性就成了至惡濁劣的永恒。道法自然大于科學,科學只是道法自然的世間法。
有物①混成②,先天地生③。寂④兮寥⑤兮,獨立而不改⑥,周行而不殆⑦,可以爲天地母⑧。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⑨”。大曰“逝⑩”,逝曰“遠⑪”,遠曰“反⑫”。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⑬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⑭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物:神聖。
②混成:混沌而成。
③生:存在。
④寂:寂寞。
⑤寥:寥廓。
⑥改:改變。⑦殆:停止。
⑧母:指萬物的創造者。
⑨大:形容詞,形容道不可思議的程度。
⑩逝:離開本原。⑪遠:遙遠。
⑫反:反通“返”,返回,指回歸心性。
⑬域:自然。
⑭法:法性。
譯文:
有一聖物混沌而成,先于天地前就存在。寂寞啊寥廓啊,獨自存在而且永不改變,不斷地進行運作而且不會停止,這就是天地的創造者。我不知道這創造者的名字,就特意用一個字命名爲“道”,又特意用“大”形容道。大相離開本原,離開本原就已遙遠,遙遠卻又終將返回心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是首位的。人的法性是地,地的法性是天,天的法性是道,道的法性是自然。
解析:自然在不斷地産生相,那自然有沒有界?“自然界”以外又是什麽?本原和本原所産生出去的相都是自然,而在自然以外的“界域”是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靈性,沒有生命,沒有實物,就連虛物都沒有,是一個什麽也沒有的“界域”,這就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界域”。既然自然以外什麽也沒有,那自然還有沒有界?若說有也可以,那就是“自然界”外有‘什麽也沒有’。既然自然以外什麽也沒有那說自然有界就沒必要了。自然産生萬法就必須要有“界域”來承載,這個“界域”要承載時間,空間,萬物。所以自然不斷地侵食“自然界外”,因爲萬法需要“界域”來承載。本原是無所不有,本原産生萬法是侵食“自然界外”,所以形成本源。“自然界外”是什麽也沒有,所以本源就是“無所有無所不有”。然後本源又産生心元世界,心元世界又産生物元世界,這就是陰陽的誕生。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學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是首位的,這是以人回歸本性的慧光來看待。若人回歸了本性,人與自然共爲一體,人很大;若人未回歸本性,人與自然對立,則人很渺小。人的生命體來于地,所以人法地;地的本體來于天,所以地法天;天的本體來于道,所以天法道;而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
第26章
重形象
人生在世與人結交,最講究的就是禮節,氣質。人爲了什麽而活?人爲了尊嚴而活,其次爲了生存而活,其次爲了地位財富而活。仁人志士們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雖死猶榮。諸君在世之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穩重處世盡善得體,可稱爲衆志士之楷模。
重①爲輕根②,靜③爲躁君④。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⑤。雖有榮觀⑥,燕處超然⑦。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⑧輕天下?輕則失根⑨,躁則失君⑩。
①重:穩重。
②根:根除。
③靜:冷靜。
④君:控制。
⑤辎重:指爲維護莊嚴形象的攜帶物。
⑥榮觀:榮耀的感覺。
⑦燕處超然:飛躍在高超以外不會以高貴而自居。
⑧身:身份高貴。
⑨根:根本。
⑩君:主動權。
譯文:
穩重就要根除輕率,冷靜就要控制浮躁。君子行馳在天下從來不放棄維護莊嚴形象的攜帶物。雖有榮耀的感覺,卻飛躍在高超以外不會以高貴而自居。所以有了萬乘的人豈能以身份高貴而輕視天下?輕率就失去根本,浮躁就失去主動權。
解析: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從心性上講人與人是平等的,但由于人的本質不同從而導致有所差異。人的地位雖有高低,但人性是平等的。成功者要想使衆服己那就得以德服人,豈能以功高而自居,輕視他人?只有不以功高而自居,事迹才不會被時間抹去。要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得穩重處事冷靜處事。輕率就會失去根本,嚴重時甚至會到了萬劫不複的地步。浮躁就會失去主動權,喪失機會。
第27章
學爲人師行爲示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個人能成爲師者,那自己的文化智慧人生境界一定得高于他人,而這就是師資。師者啓發學者爲何去奮鬥,師者爲學者指明前進的道路。師者把關愛給了學者,待學者功成身遂後又把關愛給了大衆。縱然人各有志,或以奉獻國家社會者,或以爲己追求者,或以把造孽當事業幹者,但師者還是以誠相待。道路給學者指明了,至于何去何從,那就由學者自己決定了。
善行,無轍迹①;善言,無瑕谪②;善數,不用籌策③;善閉④,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⑤,無繩約⑥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⑨”。
①轍迹:遺留的痕迹。
②瑕谪:不好的責備。
③籌策:詳細的計算。
④善閉:好的關口。
⑤善結:完美的繩結。
⑥繩約:解開繩結的扣。
⑦襲明:明智的一種。明智有聰明,微明,襲明。
⑧資:將層次境界對比的衡量對象。
⑨要妙:奇怪的小聰明。
譯文:
好的行使沒有遺留的痕迹,好的教誨沒有不好的責備,好的數數不用詳細的計算,好的關口沒有關鍵之處從而不可以打開通過,好的繩結沒有扣從而不可以解開。
聖人常善意的救人,所以不會抛棄別人;常善意的拯救衆生,所以不會抛棄衆生,這就是關愛他人關愛衆生的智慧,所以稱爲“襲明”。善人是不善人的學習模範,不善人是善人將層次境界所對比的衡量對象。不尊重師長,不珍惜襯托自己的對比者,雖然有些小智慧那也是很大的糊塗,這奇怪的小聰明就稱爲“要妙”。
解析:人生在世行馳天下,想要不斷地嚮前進步那就必須得學習。待博學多才通達世出世間法,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爲功成身遂學業圓滿。在家孝父母,出門事師友,學爲人師行爲示範,凡民族仁人志士者之道皆一以貫之。自己有了大智慧也不會以爲自己有智慧,智者不言,言者不智,道在不言中,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爲謀。
第28章
以正爲天下
人之道一切皆以順其自然合乎人性,順其自然合乎人性就是正道。凡是違背人性反自然的終將走嚮衰退而滅亡。嚮著人性大道的方嚮運作就是道德,一如既往就是常德。人生境界能一直在常德確實不易。何謂常?就如雌雄必然相對,這就是常。若雌雄不相對,卻以同性而相對,這就是反常。反常就是反常德,反常德就會天災人禍。常德其止在于至善,至善就是樸。樸散發于天下,聖人用之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爲天子,然後社會大制就可以不被破壞。天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①。爲天下谿,常德②不離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④,爲天下谷⑤。爲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⑥。樸散則爲器⑦,聖人用之,則爲官長⑧,故大制不割⑨。
①谿:指正常的流傳之道。
②常德:一直嚮人性大道的方嚮作爲。
③離:脫離。
④辱:恥辱。
⑤谷:指心胸寬廣包容天下。
⑥樸:質樸。本性圓融圓滿的恒道。
⑦器:有利于大衆的才能。
⑧官長:衆官的首領,即遵天命行天道的人,天子。
⑨割:破壞。
譯文:
知曉雄,守護雌,成爲天下正常的流傳之道。成爲天下正常流傳之道時,一直都運作在人性的大道上而不會脫離人性之道,回歸成嬰兒的樣子。知曉潔淨的自尊,銘記恥辱,就能爲天下而心胸寬廣。爲天下而心胸寬廣,嚮返璞歸真大道運作的德能就足夠,最終回歸本性。質樸散發出去就成爲有利于大衆的才能,聖人以其德能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爲天子,所以大的社會制度不會被破壞。
解析:常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在嬰兒時,呈現本性的法相,但隨著時空的轉移,本質就顯現出來了,人的本質是各不相同。說人與人的本性一樣是從心性上講的,是將人看作回歸自性來講的,但這只是個理論。講實際的,真正能大徹大悟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更是執迷不悟。早悟晚悟早晚都悟,就怕一直是執迷不悟。一個覺悟的人是常知自尊銘記恥辱,心胸寬廣包容天下,終將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生命運行軌道與衆不同的人帶給了大衆大福,這種生命運行軌道就是天命。本質符合天命的人才能遵天命行天道,而這個人能成爲國君,成爲了國君就被稱爲天子,天子是衆官之長。國威君威民威都在,那大的社會制度就不會被破壞。
第29章
尊國貴民取天下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少數人之天下。天子所貴之處是因天子貴重天下人,若天子不貴天下人,那天子也是一條蟲而不是一條龍。天子失魂落魄,命如草芥;天子命行于天道,天下人之貴。一個人本質不行德能不夠,就是有福命成爲國君那也不會長久,因爲厚德才能載物。天下是莊嚴神聖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載了的。一個偉大的以權效國者,待把才能施給天下人後就功成身退,奉行天下人之天下大義。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①,不可爲也,不可執也②。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③。夫物④,或行或隨⑤,或歔或吹⑥,或強或羸⑦,或載或隳⑧。是以聖人去甚⑨,去奢⑩,去泰⑪。
①神器:莊嚴神聖的存在。
②執也:爲自己執有。
③無失:不會喪失。
④夫物:世上的可見物。
⑤或行或隨:要麽奉獻別人要麽隨緣擁有。
⑥或歔或吹:要麽稍微保留要麽全部舍掉。歔:呵氣,指對世物的保留態度。吹:吹起,指對世物的舍去態度。
⑦或強或羸:要麽發展壯大要麽逐漸縮小。
⑧或載或隳:要麽傳承要麽毀壞。
⑨甚:過度。
⑩奢:奢侈。
⑪泰:極度。
譯文:
想要爭得天下進行一番作爲,我看這目的是不能達到。天下是莊嚴神聖的存在,不可以按自我主觀意識進行作爲,不可以爲自己執有。以自我主觀意識作爲的人大業失敗,爲自己執有的人天下喪失。所以聖人不以自我主觀意識而以自然法則進行作爲從而不會失敗,不爲自己執有從而不會喪失。世上的可見物,要麽奉獻別人要麽隨緣擁有,要麽稍微保留要麽全部舍掉,要麽發展壯大要麽逐漸縮小,要麽傳承要麽毀壞。其重要的是聖人去掉過度,去掉奢侈,去掉極度。
解析:人與自然共爲一體,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則,事業就進行的完美。然而有人卻不與自然一致,選擇與自然對立,迷信人定勝天,诳言人可以戰勝自然。人因爲修爲不夠深厚,所以才會禍國殃民才會把造孽當事業幹,最終是天災人禍災難不斷,但卻還認爲這是“自然災害”。自然是嚮著較完美的方嚮運作,豈能莫名其妙的猛來災害一下?人因爲修爲不夠深厚所以才會拼命爲自己執有,卻不曉得爲天下才是真正的爲自己。世間一切法,終將有朝一日空,所以執有又能執有多久?處世要穩重處事要得當,去掉過度奢侈極度就是其中重要的。
第30章
議兵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大勢嚮于亂,亂世出枭雄;天下大勢嚮于盛,盛世出英雄。江山多少英雄豪傑,方顯出男兒本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只有人民的軍隊才是無往不勝的。順應道法,尊天敬地,以正道指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以感慨仁者無敵,大愛無疆。
以道佐①人主者,不以兵強②天下,其事好還③。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④,必有凶年⑤。善有果而已⑥,不敢以取強⑦。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⑧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①佐:輔佐。
②強:壓迫。
③還:收手。
④後:過後。
⑤凶年:災害的年頭。
⑥已:停止。⑦強:逞強。
⑧物:生命體。
譯文:
以道輔佐國君的人,不用軍隊壓迫天下,事情做的差不多就收手。軍隊所到 的地方,荊棘就生長出來了。大戰過後一定會有災害的年頭。作戰有好的結果就該停止了,不敢用武力來逞強。有了戰果卻不自負,有了戰果卻不誇耀,有了戰果卻不驕傲,有了戰果卻是迫不得已,有了戰果卻不逞強。
生命體過度強壯就會提前衰老,這就不符合養生之道了,不符合養生之道就會提前消亡。
解析:造殺業最重的就是戰爭。世間有三大重業,那就是淫業,殺業,妄業。殺業過重的地方就會有災害。業力關系著萬物的運作方式,而殺業是不善的,殺業的方嚮是常爲禍性,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殺業過重時就會滅絕人性喪心病狂。戰爭是爲了除惡,是爲了大衆求生存之道,而不是爲了屠害天下蒼生,所以戰爭達到符合道義的目的時就該停止了。
第31章
議兵
兵者,詭道也;詭道,兵者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方能取勝。兵道,必然尊重一個軍人的尊嚴。先禮後兵,雖死猶榮。戰爭是迫不得已而爲之,沒人喜歡戰爭,喜歡戰爭則非人也。爲人民解放事業而就義的英烈,人民將永記在心。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①,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②,用兵則貴右③。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④。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⑤尚左,凶事⑥尚右。偏將軍⑦居左,上將軍⑧居右。言⑨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①物或惡之:衆人都厭惡它。
②左:柔和。
③右:強硬。
④恬淡爲上:適可而止爲上策。
⑤吉事:善美的事。
⑥凶事:凶惡的事。
⑦偏將軍:指懂政治會安撫百姓的軍官。
⑧上將軍:指爭強好勝好戰的軍官。
⑨言:命令。
譯文:
兵器,是不祥的器具,衆人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喜歡與它打交道。
君子處世就要貴重柔和,用兵就要注重強硬。兵器是不吉祥的器具,不是君子常用的器具,只有迫不得已才使用,適可而止爲上策。勝利了卻不贊美,而贊美的人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是不可以得到天下的人心。善美的事嚮柔和,凶惡的事嚮強硬。懂政治會安撫百姓的軍官居處柔和,爭強好勝好戰的軍官居處強硬。命令用喪禮處理戰死者,殺人很多,要爲戰死者哭泣追悼;戰爭勝利,用喪禮處理戰死者。
解析:人類的戰爭從古至今一直有,以後還會有,要想人類再也沒有戰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類爆發戰爭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利是一切社會動亂的根源。人類的很多戰爭都是無義戰,完全就是損人不利己,損人而害己。和平發展絕對比戰爭發展所獲利大,以戰爭的方式發展終將是損人而害己。人爲了爭利大打出手,但其結果卻是到頭一場空,爭得把命都丟了。是利益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生是那麽一回事,死了就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 的生命還重要,所以絕對不能拿生命當兒戲。兵者,生死就在一瞬間,軍人不怕死,但軍人也不輕言死,縱然是死也要死而不亡。
第32章
述自然
道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自然的感覺是完美的,永遠的這樣運作,沒有盡頭。因爲一直這樣運作,所以常不會被生命者所注重甚至是發覺。因爲不會被重視,所以就沒有名。無名的英雄是小,無名的道才是大。道大卻以小所示,因爲道終不爲大,所以才能成其大。人之道是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因爲完美所以人才生命所嚮。
道常無名①,樸②。雖小,天下莫能臣③。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④。天地相合⑤,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①無名:沒有名聲,不被衆生知曉。
②樸:質樸。
③臣:臣服,順從。
④賓:歸順。
⑤相合:相互作合。
⑥均:均勻。
譯文:
道常常沒有名聲,不被衆生所知曉,質樸。道法所示雖爲小,但天下沒有能使道臣服的。侯王如果能執守道,萬物將會自己歸順。
天地相互作合,所以降下甘露,天下人沒有命令然而卻自己均勻。
萬法開始有了名,名既然有了,那就應該知道界限了,知道界限可以沒危險。比喻道在天下,就如同大川最終彙聚在江海一樣。
解析:道永遠以自然規律在運作,沒有任何生命者可以改變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或以完美,或以惡劣,或以常態。因爲自然永遠自然,所以才沒被生命者所發覺。執守自然完美之道運作,萬物將會自己歸順,因爲天地運作的方嚮就是完美。人以完美的方嚮作爲就與天地一致,這就是順其自然,所以就是天地人合一。以完美方嚮運作才是常規,脫離了這個常規界限就有了危險。大道莅天下分散爲小道,但最終又彙聚在了一起。
第33章
自知之明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在。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就知道了何爲正,何爲得當,何爲恰得其所。觀他人的事迹就知曉了他人是什麽樣的本質,什麽樣的德能。各人有各人的本質,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德能,從而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個人從事的事業一定是以得到大衆認可爲上,是與自然運作方嚮一致才可行。
知人者智①,自知者明②。
勝人者有力③,自勝者強④。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⑤。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壽⑦。
①智:明智。
②明:明悟。
③力:力量。
④強:剛強。
⑤志:志嚮。
⑥久:長久。
⑦壽:長壽。
譯文:
知曉別人的人明智,知曉自己的人明悟。超越別人的人有力量,超越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堅定不移行事的人有志嚮。不失掉根本的人才能長久。身死但事迹卻不消亡的人才是長壽。
解析:兵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從而不會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學會處世處事。知曉自己,就明白自己可以成就什麽樣的事業;知曉別人,就明白了什麽人可以結交什麽人不可結交。能超過別人的人,說明自己能力強于他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說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曉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富有。人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長久,這就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即使有朝一日命離于世,但事迹也不會立刻隨著時空的轉移而消失匿迹,這才是長壽者。
第34章
述大道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大道不以大自居,卻以小所示,因爲終不自爲大,所以才能成其大。
大道氾①兮,其可左右②。萬物恃③之以生而不辭④,功成而不有⑤。衣被萬物而不爲主⑥,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①氾:同“泛”,廣泛。
②左右:左右萬物。
③恃:依賴。
④辭:推辭。
⑤有:占有。
⑥主:主宰。
譯文:
大道廣泛啊,可以左右萬物。萬物依賴大道所生,然而大道卻不會推辭,功業成就了而且也不會占有。雖覆蓋萬物然而卻不主宰,並把名歸于“小”,萬物歸順卻不會成爲主宰者,可以稱爲“大”。因爲一直不自爲大,所以才能成就大。
解析:大道大,卻把名歸于小,其實大道是大名。衆生發覺了這真實的一面,才更加佩服大道之大。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最大的生命體就是大道,大道的本命就是自然。而人把自己的本命稱爲“靈魂”或“魂魄”。何謂“靈魂”?“靈魂”靈在哪裏?如果“靈魂”靈,那麽誰願意來到世上受罪?來到世上一定是享受大富大貴。既然命不由己做主,那麽“靈魂”一點也不靈。
既然“靈魂”不靈,那麽人還有沒有靈魂?人來于道,道的本命就是自然,所以人的生命去嚮當然由自然決定,絕不會以個人主觀意志所決定,更不會以“神”的意志所決定。人與自然共爲一體,自然中有四大,當人本命複歸于道,則人居首位。
第35章
述世道
心性在不斷地産生相,並呈永恒的狀態。人的本命在某一瞬間隨著相的産生而誕生于世道。人因爲是人的本質所以生于人道。人生存生活在人道世界當然就得以人道規律來行事了,違反了人道那只有走嚮衰退而滅亡。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②,安平泰③。
樂與餌④,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⑤,聽之不足聞⑥,用之不足既⑦。
①象:同“相”,指相之道。
②害:損害。
③平泰:和平安甯。
④樂與餌:美樂和美食。樂,指音樂。
⑤見:看見。
⑥聞:聽見。
⑦既:盡,完了,用過。
譯文:
執大道,與天下人來往,來往卻不損害別人,就會和平安甯。
美樂和美食,吸引路過的人停止。道從口中闡述出來,平淡的沒有真實的感覺,口述的看見不如真實的看見,口述的聽見不如真實的聽見,口述的使用不如真實的用過。
解析:人生在世與人結善不結惡,與人禮尚往來。該舍利的時候舍利于別人來換取友誼,從而謀求長遠的利益。對于世道之理,當人的境界層次足夠高時,再高的哲理也會感到平淡。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雖然平淡,但卻不會滿足。法源相傳,世代流傳。
第36章
處世
這一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處世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控制好度非常重要。想要這樣的結果,先必須得那樣做。不按此規律來作爲就不能實現,不能實現的就不會成爲現實。
將欲歙①之,必固張②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③”。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⑤。
①歙:收斂。
②張:擴張。
③微明:明智的一種。明智有聰明,襲明,微明等。微明是指能作出正確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
④淵:深水。
⑤人:天下人。
譯文:
准備收斂,必然先擴張;准備削弱,必然先強盛;准備廢除,必然先舉薦;准備取代,必然先在一起。這就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稱爲“微明”。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以脫離深水,國家的銳利武器不可以展示給天下人。
解析:想要成功,必然得遵循成功之道。成功是有必然條件的,把必然條件都具足了才能成功。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就是微明。人生在世行馳天下,不要總爭強好勝,過度的爭有時候會把命都丟了。柔弱之道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該出擊的時候也一定要出擊。生命者要生存就必然不能失掉根本,失掉根本就會招來災難。
第37章
述無爲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的規律在運作,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差錯。若出現差錯就以天地人合一的大德來鎮住,鎮住就可以減少災害,然後使其恢複常態。道的運作就如人的身體一樣,難免不會發生病變。發生了病變就得進行治療,治療好了身體就健康,健康了便是常態。所以一人之身即有天下之象,即有宇宙之象。吾心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吾心,心乃心性也。只有自然常了才能天下所正。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②。化而欲作③,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④。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①無爲而無不爲:以自然完美規律運作,不以生命者的主觀意志所運作。
②化:造化。
③作:違背常態而運作。
④無名之樸:至淨完美的質樸。
譯文: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規律在運作,侯王如果能執守住道,萬物就將會自己造化。造化時如果違背常態而運作,我就用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用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就沒有反常態的傾嚮。沒有反常態的傾嚮就平靜,天下將自己歸于正道。
解析:人道世界必須得以自然常態來運作,一但自然不常了,那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這就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生命存在于危機中,完全還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了,就突然之間死不瞑目。人心是可以改變外在世界的,這就是境隨心轉。人心嚮善,自然就完美;人心嚮惡,自然就災害。以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反常,自然就常了,常了就平靜和諧。平靜和諧了,天下就歸于正道。所以和諧能拯救危機。
第38章
述道德
何謂道德?道是指本原和本原所産生出來的世界。而德是指以自然完美方嚮進行運作。本原是本性與禍性共爲一體,本性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道的運作方嚮有兩大:一是歸真返璞,二是歸惡返劣。歸真返璞是善,歸惡返劣是惡。嚮著善的方嚮運作是上德,嚮著惡的方嚮運作是下德。所以道德有兩種。因爲人的道德是善,是嚮著完美的方嚮運作,所以通常說的道德當然是人之道德,是上德。若以下德爲道德,則非人也。道必然以德而運作,而人是道的一部分,所以人必然離不了德。離失上德,選擇下德,則壹與禽獸且不如。
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②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③而無以爲④;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⑤,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①上德:嚮著善的方嚮運作。
②下德:嚮著惡的方嚮運作。
③無爲:沒有作爲。因爲已經順其自然,符合本性之道了,所以無需再作爲。或以順其自然,符合禍性之道。
④以爲:主觀認爲。
⑤應:回應。⑥攘臂而扔之:拂手離去並不再理睬對方。
⑦薄:淺薄。
⑧首:首位。
⑨前識者:所謂有知識的先知。
⑩華:光彩;虛僞。
譯文:
上德不用示現德,還是有德;下德不失掉德,卻是無德。上德沒有作爲而且沒有主觀認爲;下德沒有作爲然而卻有主觀認爲。上仁做事沒有主觀認爲;上義做事卻有主觀認爲。上禮待人卻沒有回應,就拂手離去並不再理睬對方。所以失去道然後就剩下德,失去德然後就剩下仁,失去仁然後就剩下義,失去義最後就剩下禮。而這個禮,因爲忠信淺薄從而是導致禍亂的首位。所謂有知識的先知,做事自以爲光彩,然而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處世厚道,不居淺薄;處世實在,不居虛僞。所以去掉糟粕,取擇完善。
解析:自然運作或以嚮完美運作,或以嚮惡劣運作。人之道德是以嚮善爲准則,嚮善運作不用說明就已經證明是德,所以上德不示現德,本自就是德。然而以嚮善爲准則看惡,惡道不運作了才是德。所以下德不失掉德,卻是無德。人際交往必然以禮相待,講究禮尚往來,即使是戰爭那也得先禮後兵。如果以禮都相待了,對方卻不回應,目中無人,那就沒必要再予以理睬。大丈夫處世要實在些,沒必要虛僞的自欺欺人。衣冠禽獸者是常說人話卻不幹人事。人生處世要爲人厚道,所以才能看得長遠,幹的事業也就長久。
第39章
萬法歸一
萬法由壹産生,壹就是本體。一切皆由自然本體産生,所以萬物是一個整體。因爲是一個整體所以萬法才歸一。萬法歸一,谷靈神盈,人傑地靈,萬物和諧,天下太平。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②,地得一以甯③,神④得一以靈⑤,谷⑥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⑦,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⑧。其致⑨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⑩;地無以甯,將恐廢⑪;神無以靈,將恐歇⑫;谷無以盈,將恐竭⑬;萬物無以生,將恐滅⑭;侯王無以正,將恐蹶⑮。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⑯,珞珞如石⑰。
①昔之得一者:從前萬法歸一的狀況。昔:從前。者:狀況。
②清:碧藍。
③甯:甯靜。
④神:本命。
⑤靈:自由。
⑥谷:大道。
⑦生:長生。
⑧正:引領正確之道。
⑨致:達到。
⑩裂:巨變。
⑪廢:廢棄。
⑫歇:停止。指生命休克。
⑬竭:竭盡。
⑭滅:滅亡。
⑮蹶:政權垮台。
⑯琭琭如玉:繼任事業艱難曲折如同美玉般難找。
⑰珞珞如石:繼任事業舒適的如同石頭般隨處可挑。
譯文:
從前萬法歸一的狀況:天歸一就碧藍,地歸一就甯靜,本命歸一就自由,大道歸一就充滿,萬物歸一就長生,侯王人生境界歸一就爲天下引領正確之道。一切達到完美歸一就可以。天不碧藍將要巨變,地不甯靜將要廢棄,本命不自由將要停止生命,大道不充滿將要竭盡,萬物沒有長生之道將要滅亡,侯王引領天下者沒有正確之道將要政權垮台。所以高貴是從低賤過來的,高層次是以下層爲基礎。然而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也是從低賤過來的?不是?那就有了地位也不會有榮譽。是因爲不想繼任事業艱難曲折如同美玉般難找,卻想繼任事業舒適的如同石頭般隨處可挑。
解析:萬物是一個整體,萬法歸一,天長地久。物元世界是由心元存在轉化過來的,心元世界的存在通過某些種自然方式不斷地轉化爲物元世界的物質,所以物質世界不斷地膨脹,當膨脹到極點時就發生了大爆炸,所以就産生了許許多多的星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所現,執著于現狀,所以不能追溯根源。萬物是一個整體,所以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王侯將相甯有種乎?非也!人生境界未歸一是承載不了大福報的,厚德才能載物。
第40章
述道規
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陽之相。陰就是心元世界,陽就是物元世界。在本原,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而從本原産生出來的相,以陰陽構成的世界,則運作的是現實常規,這個現實常規就是科學。而科技是改變心物世界現實常規的技術,當常規盡被打亂,那就會發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的事,所以科技是追求極端的末路。科技帶給了人類文明,帶給了人類高級的生活方式,但科技帶給人類的負面作用也是很大的。
反①者,道之動②;弱③者,道之用④。天下萬物生于有⑤,有生于“無⑥”。
①反:違反。
②動:行動。指自然災害。
③弱者:順其自然,不對立。
④用:給予生存用來完善
道。
⑤有:指物元世界未爆炸前的狀態。
⑥無:本源,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
譯文:
違反道規,道就要行動;順其自然不與道規對立,道給予生存用來完善道。
萬物産生于有,有生于本源。
解析:逆天行道,天地誅之,萬人唾棄;順其自然,合乎人性,功成身遂,天之道也。萬物是由物元世界的大爆炸産生的,在此之前萬物是一個整體。物元世界是由心元世界的存在轉化過來的,心元世界又是由本源産生的,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本源不是徹底的什麽都不存在,如果是徹底的什麽都不存在那是絕對産生不出來其它的,因爲毫無現實根據。只有“無”裏本來就已經有了才能産生出來其它。所以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
第41章
述層次
一個人和一個人的本質不同,所以一個人和一個人的人生境界也不同。人生境界不同,那思維層次當然就不一樣了。人的層次大致可以分爲三層,那就是上中下三層。自然哲學只有中人和中人以上的人才可以看得懂。所以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層次爲上等的人,對于自然哲學這種高級的文化會很敬佩,所以認真修學;層次爲中等的人,會半信半疑。因爲境界還不行,所以還需要師者的引導;層次爲下等的人,從來都喜歡唯我獨尊,狂妄自大。即使再高級的文化那也不會放在眼裏。所以這種人總是在晃蕩時間,終將一事無成。就算成了事那也是把造孽當事業幹。
上士聞道①,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③,進道若退④,夷道若颣⑤。上德若谷⑥,廣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質真若渝⑨。大白若辱⑩,大方無隅⑪,大器晚成⑫,大音希聲⑬,大象無形⑭,道隱無名⑮。夫唯道,善貸且成⑯。
①道:自然哲學所闡述的大道之理,即哲理。
②若存若亡: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指因境界不夠而對哲理感到困惑。
③明道若昧: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樣。
④進道若退:前進的道好像後退一樣。
⑤夷道若颣(lèi):平坦的道好像有坑窪。
⑥上德若谷:上德好像無際的空谷。
⑦廣德若不足:廣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夠。
⑧建德若偷:樹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竊一樣。
⑨質真若渝:真實的本質好像會更改。渝:更改,改變。
⑩大白若辱:很潔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
⑪大方無隅:廣大的方正好像沒有角。
⑫大器晚成:成大氣候的人較遲才成就。
⑬大音希聲:巨大的聲音恰似響聲希少。
⑭大象無形:廣大的道沒有形狀。象同“相”,指相之道。
⑮道隱無名:道隱約而沒有知曉者。
⑯善貸且成:完美給予並且使其成就。
譯文:
層次爲上等的人聽到哲理,不斷地將其實踐;層次爲中等的人聽到哲理,因境界不夠會感到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層次爲下等的人聽到哲理,因境界低下會感到荒唐而大笑。不笑,就不足以稱爲哲理。所以用言語來解釋其原因: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樣,前進的道好像後退一樣,平坦的道好像有坑窪。上德好像無
際的空谷,廣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夠,樹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竊一樣,真實的本質好像會更改。很潔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廣大的方正好像沒有角,成大氣候的人較遲才成就,巨大的聲音恰似聲音希少,廣大的道沒有形狀,道隱約而沒有知曉者。只有道,完美給予並且使其成就。
解析:本原是由至淨圓滿的永恒和至惡濁劣的永恒共同構成,這兩者其實質完全不同,但其卻共爲一體。因爲不同但卻又共爲一體,所以就産生了矛盾,這就是一切矛盾産生的根本。矛盾由來已久,是因爲本原就已存在。既然矛盾就已存在,那就要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是首當其沖。矛盾就已存在,若再進行對立,那就是亂上加亂。若陷入這種混亂的困境並且長久不能自拔,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也不行,真是相當的受罪。因爲要徹底解決矛盾,所以才要追求解脫。解脫後回歸本性,回歸至淨圓滿的永恒。回歸了本性就永遠沒有了對立永遠沒有了矛盾,至惡濁劣的永恒也徹底不複存在。這就是終極歸宿。本性與禍性實質完全不同但卻又共爲一體,這就是大矛盾。而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等,這些都是由心性産相的小矛盾。對于大器晚成一定得認清,有的人生命運行軌道特殊,經過了多少的歲月曆經滄桑才取得了成功。這成功是一番與衆不同的大事業,所以大器晚成只限于某些本質與衆不同的人,只限于某些生命運行軌道特殊的人。有的人迷信自己是個特殊者,認爲自己大器晚成,所以一直在晃蕩時間浪費生命,但卻還盼著自己有一天成就一番大事業。其結果是發甲都已花白但卻還是一事無成,最後只能抑郁的一命嗚呼。
第42章
述過程
道産生萬物有一定的過程,其過程就是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陰又産生陽。從宏觀上講,陰陽共生;從微觀上講,陰陽有先後。先有陰,後有陽,陰先于陽不到一瞬間,這個不到一瞬間究竟是多久,沒人知道。哲學家不知道,科學家也不知道,唯有天知道也。
道①生一②,一生二③,二生三④,三生萬物。萬物負陰⑤而抱陽⑥,沖氣⑦以爲“和”⑧。
①道:本原。
②一:第一者本源。
③二:第二者陰,即心元世界。
④三:第三者陽,即物元世界。⑤負陰:不著重陰,即不著心相。
⑥抱陽:著重陽,即著物相。
⑦沖氣:不斷補充生命力。
⑧和:生命力充沛。
譯文:
本原産生第一者本源,本源又産生第二者陰,陰又産生第三者陽,最終物元世界膨脹到極點就發生了大爆炸從而産生了萬物。
萬物不著重心相卻著重物相,不斷補充生命力就是“和”。
解析:自然以外是什麽都不存在的“界域”,本原産生相需要“界域”來承載,所以侵食了“自然界外”,從而形成本源,本源與本原還是一體的;然後本源又産生陰,陰與本源還是一體的;最後陰産生陽,陽與陰同樣也還是一體的。因爲
一切都是一體的,所以最終才能回歸自性。一是本源,二是陰,三是陽。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陰是以心元存在所表現的唯心世界;陽是以物元存在所表現的唯物世界。本源是相,陰是相,陽也還是相。相之道就是這些大相的統稱。放下了物相,再放下了心相,最後放下了相源,有了功德然後就回歸了自性。物元世界是最後一個相,壹是本源,貳是陰,三是陽,而陽就是物元世界。人天生就著相,尤其是著物相,所以唯物主義是正常現象。因爲唯物所以才把物質的物元世界稱爲唯物世界。本原産生相,是先本源然後陰最後陽;而回歸自性則是與其倒著來,先放陽再放陰最後放相源。其中有一個條件非常重要,那就是功德,功德是回歸自性的中介物。生命者在世道的生命體是唯物世界的身體和唯心世界的心共同構成,所以身心就是生命體。回歸自性是踏著自然規律返璞歸真的大道走,是倒著來,所以當然就得先放物相。人著相是按自然規律産生相的順序走,而人不著相是按自然規律回歸本性與其産相時的順序反著走,哪一個相在最後,當然哪一個相著的最重。物相在最後,當然物相就著的最重,所以才唯物,所以才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之靈如此,萬物之其它更是如此。萬物之靈高于萬物之其它,在于可以解脫。物相和心相,物相在前,心相在後。身體屬物相,心靈屬心相,所以身心之相是以身體所著重。身體著重,身體以外的那些世物更是著重。生命體是由物相之身和心相之心共同構成,要說完全不著相那根本不實際。但如何能做到不著相但還又實際了?那就是陰陽平衡之道,心物平衡了就可以既不著相而且還又實際了。所以陰陽平衡之道才能順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終極歸宿。
第43章
稀奇之道
道無窮無盡,有明白了悟之道,有極爲難懂之道,有完全不可思議之道,有荒唐至極之道,有稀奇古怪之道,等等之類。世間必然是物以稀爲貴,這些稀罕之道不僅讓人追求而且還實用。稀少之物必然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這些能得到的少數人就是有能耐的人。
天下之至柔①馳騁②天下之至堅③,無有入無間④。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⑤之。
①至柔:最柔軟的。
②馳騁:駕馭。
③至堅:最堅硬的。
④無有入無間:無形的進入沒有間隙的界域。
⑤及:做到。
譯文:
天下最柔軟的駕馭天下最堅硬的,無形的進入沒有間隙的界域。
我是以知曉無爲的好處來處世。不常用言語的教導和無爲的好處,天下做到的很少。
解析:柔弱勝剛強,柔弱不知不覺無形的進入剛強中,然後控制了剛強,使其剛強所敗。人生境界足夠高的人才能知道無爲的好處。然而人生境界足夠高的人又是較少的。所以不常用言語的教導和無爲的好處,天下做到的人很少。
第44章
看破
待修道人通達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明心悟性或明心見性就可以心神複歸于大道。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就可以看出事物的實質。看出了實質所以才能看破放下自在而不著相。以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①孰多?得與亡②孰病③?
甚愛必大費④,多藏⑤必厚亡。故知足不辱⑥,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①貨:指身體以外的可見物。
②亡:喪失。
③病:痛苦。
④費:耗費。
⑤藏:儲藏。
⑥辱:屈辱。
譯文:
名聲與身體哪個更親近?身體與身體以外的世物哪個多?得到與喪失哪個痛苦?
過度的喜愛必然巨大的耗費,過多的儲藏必然重重的喪失。所以知道滿足不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不危險,故而可以保持長久。
解析:人因爲著相,所以過多的追求名,追求利,追求享受。有的人更是窮奢極欲,所以把造孽當事業幹,就比如近現代社會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産生就是有功德的錢緊握不花,造孽的錢拼命亂花,自己的錢緊握不花,拿著別人的錢拼命亂花。抑制金融危機的産生就在于國家的控制,就在于民德歸厚矣。知道滿足可以不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可以沒有危險,這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第45章
述完善
做事講究完美的人常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完善,因爲在不斷地完善所以才使其完美。世間法沒有最完美的,但有更完美的,非常完美的就是天之道。許多的世間法是美在不言中,完美是體會出來的,不是用言語修飾出來的。把完美之道呈現給天下人,以此來引領天下者。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弊②。大盈若沖③,其用不窮④。大直若屈⑤,大巧若拙⑥,大辯若讷⑦,大贏若绌⑧。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①大成若缺:能使其大成就的東西好像還有所欠缺。
②弊:出現差錯。
③大盈若沖:很充滿的好像還在不斷補充。
④窮:窮盡。
⑤大直若屈:很正直的好像會屈服下勢。
⑥大巧若拙:很靈巧的好像笨拙。
⑦大辯若讷(nâ):很高級的辯論好像口齒遲鈍。
⑧大贏若绌(chù):很大的收獲卻好像還不夠。
譯文:
能使其大成就的東西好像還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來不會出現差錯。很充滿的好像還在不斷補充,所以使用起來不會窮盡。很正直的好像會屈服下勢,很靈巧的好像笨拙,很高級的辯論好像口齒遲鈍,很大的收獲卻好像還不夠。
冷靜戰勝浮躁,寒冷戰勝炎熱。內心清淨,以正道引領天下。
解析:要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要修爲深厚,人生境界起碼得是明悟。如何能行正確恰當之道確實也不易。行事的方法有許多種,但其能正確恰當那才是重要的。所以才要提升層次提升人生境界。如何提升人生境界?那就是進行修身。修身就是爲了把自己的心神複歸于道。心神複歸于道就知曉了何謂順其自然合乎人性,所以就可以無爲而無不爲。待以自己功成身遂後,就引領天下者也走嚮成功。
第46章
述禍咎
正道當道,天下蒼生命存于福;邪道當道,天下蒼生命存于苦難。禍來源于何處?回溯源頭,一切之禍皆爲禍性所現。一切世界皆由本原産生,本原裏就已經有禍了,所以産生出去的世界當然也就有禍,所以世界運作的方式就有完美有惡劣。災禍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世間的禍根是除不去的,但禍是可以避免的。要防患于未然才是重要的。
天下有道①,卻②走馬以糞③;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④莫大于不知足,咎⑤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①道:正理。
②卻:後退,回到。
③糞:施肥,耕作。
④禍:禍患。
⑤咎:罪過。
譯文:
天下有正理,戰馬回到地裏去施肥耕作;天下沒有正理,戰馬在荒郊野外産仔。
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罪過沒有大過想要的。所以有著滿足的心才可以常充足。
解析:世上的很多禍患都來源于貪,人常是貪的無厭,死不悔改。想要名,所以不擇手段去出名;想要利,所以不擇手段去爭利;想要享受,所以拼命的去糟蹋東西。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罪過沒有大過想要的。知足之足才能長久。享受不能窮奢極欲,追求不能追的連命都丟了。執守陰陽平衡之道才是重要的,執守中道才是重要的。
第47章
述境界
人與道是共爲一體的,道如何運作,在人身上就可以表現出來。人身病疾,道亦反常;人身健康,道常無爲。身體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人與道是共爲一體的,如何知曉道的運作,在于心神。所以心神複歸于道,就知曉了道的運作。自然規律如何運作,是常規,是反常,是完美,還是災禍,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都可以看出來。
不出戶①,知天下;不窺②牖,見天道。其出彌③遠,其知④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⑤,不爲而成⑥。
①戶:門。
②窺:從小孔或細縫中看。
③彌:更加,越。
④知:知曉如何走嚮。
⑤明:明白。⑥成:完成,實現。
譯文:
不出門,知曉天下大事;目光不穿過天窗,看見天道。離道越遠,知道的越少。
所以聖人不用行動就已先知如何走嚮,沒有親自見到就已明白,不用親自去做卻可以完成。
解析:人生境界爲明悟和明悟以上的人,根據一些條件就可以作出判斷,就知曉了自然現實規律的如何走嚮。而境界不行的人,則是茫然而不能自拔,完全不知所措。這就是人與人的差距,人與人本質的不同之處。因爲人的本質所以決定了人的德能,從而各人有各人的命運。人生境界行的人,心神複歸于道,因爲思維進入了自然規律中所以才知曉了過去現在未來。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是思維進入時空隧道,萬物運作都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時間和空間在不斷地進行,所以萬物在不斷地變化。思維能進入時空隧道的人與常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因爲只要人的境界夠高了就都可以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能心神複歸于道的人與常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只不過在做事時常先于常人先知,強于常人所能,美于常人所善,久于常人之時。不出戶知天下並不是完全閉關與世隔絕,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必要信息。人與道共爲一體,道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而人的思維是可以進入自然規律中的。自然規律是在不斷地運作,並且是有走嚮的,所以人才知道了道怎麽運作。知道了道怎麽運作就是心神複歸于道,就是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是思維進入時空隧道中。道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所以不能誤以爲閉關自守與世隔絕就什麽都可以知道,那純粹是謬論,純粹是荒唐之舉。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可以不用行動就已先知如何走嚮,沒有親自見到就已明白,不用親自去做卻可以完成。
第48章
述無爲
君子行馳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間,以無爲之道處世。無爲有二:修之于身,常使心神複歸于道,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則,運作自然完美之規律;或以傳承先哲述而不作,亦是無爲。無爲而無不爲,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什麽境界可以無爲而無不爲?那就是達到博學多才,達到通達世出世間法。有道之人常感慨:天長地久,願吾事業也與天地一樣長久,長久不衰,生生不息。
爲學日益①,爲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①益:精進。
②損:放下。
③事:事故。
譯文:
從事于學習是不斷地精進,從事于修道是不斷地放下。放下又放下,一直到無爲的狀態。不以自我主觀意識作爲而以自然完美之法則來作爲從而無所不善
爲,取得了天下常常沒有事故。一但有了事故,就不可以長久擁有天下。
解析: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現方式。文化如何獲得?智慧如何獲得?文化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所以爲學是以日益;智慧是以修道轉文化爲智慧或以心神複歸于道來獲得,所以爲道是以日損。放下又放下,最後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徹底的放下就明心見性了。修道境界達到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時,就可以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了。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的人不缺名利。所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第49章
仁者之心
君子之心,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聖人之心,爲天下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善人之心,普度衆生離苦得樂。這皆爲仁者之心。而不仁者是何之心?不仁者損人利己,甚至是踐踏他人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利益。不仁者是常不會有幫助他人的意念,更不要說是行爲了。以道德觀其是爲無道德,以大道之理觀其是爲著相也。講到根本上,還是其本質不行,而人的本質又是絕對無法改變的。再好的教育那也只能感化一時,卻感化不了一世,更甚至是有的人是連一時都不能感化。
聖人無常心①,以百姓心爲心。
善者,吾善②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③者,吾信之④;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⑤焉,爲天下渾⑥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⑦,聖人皆孩之。
①常心:常人爲自己執著的心。
②善:善待。
③信:誠信。
④信之:對其有信心。
⑤歙歙:無所執著。
⑥渾:渾濁。
⑦耳目:耳朵和眼睛。這裏指人的作爲。
譯文:
聖人沒有常人爲自己執著的心,以百姓的心作爲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品德善;誠信的人,我對其有信心;不誠信的人,我對其也有信心,品德誠信。
聖人行馳在天下無所執著,爲天下渾濁自己潔淨的心靈。百姓都關注聖人的作爲,聖人一切的行爲都如孩子一樣自在。
解析:君子和上善聖人有何區別?君子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則必犯人。君子有仇必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上善聖人之道:冤冤相報,何時完了。大德之人以慈悲爲懷,願舍命相救蒼生。上善聖人之道確實讓很多人理解不了,所以好似不實在,但卻又是現實。世上理解不了的事太多了,就如上善聖人以慈悲心來淨化外在世界,境隨心轉,人心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第50章
生死有命
萬物運作都有運行軌道,萬物之靈的生命體運作自然也有運行軌道。軌道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無窮無盡,但其走的卻是現實常規。生命以生命運行軌道進行運作就是命運,命運是活的不是死的。命運常會給人似有似無的感覺。萬物之靈高于萬物之其它在于命由己握,而萬物之其它則是聽天由命。生命者命存于世時,不是造惡業就是造善業。當惡業達到一定程度時,生命運行軌道就會發生事故,所以生命者自然就有災禍了,當業報來時,是根本擋不住的,是在劫難逃。除非造大善業把惡業壓下去,使其災禍未發生就提前扼制了。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③,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④。蓋⑤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⑥虎,入軍不被⑦甲兵⑧。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⑨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①出生入死:出于生進入死。
②徒:人。
③死地:死亡地帶。
④生生之厚:追求富貴奢華的生活。⑤蓋:大概。
⑥兕(sì):一種與犀牛相當類似的生物。現指雌犀牛。
⑦被:遭遇。
⑧甲兵:利甲士兵。
⑨容:容許。
譯文:
出于生進入死。生的人,有十分之三;死的人,有十分之三;命存于世卻活動在死亡地帶的人,也有十分之三。這是什麽原故呢?是因爲追求富貴奢華的生活。聽說會生存的人大概是:行走在地上不會遇到犀牛猛虎,遇到戰爭不遭遇利甲士兵。犀牛不用角攻擊,猛虎不用爪攻擊,士兵不容許利器傷害,這是什麽原故?是因爲命不該絕。
解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與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很多人爲了富貴奢華,常是刻意地追求,但追了半天卻什麽也沒追到。有了富貴確實人就高貴,但是富貴是否能保持長久?君子也愛富貴,但不是爲了貪圖享受。是爲了自尊,是爲了他人尊敬。君子富貴,幫助其他人也富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得道衆生就都有福了。因爲心胸寬廣,包容天下,所以遇福所受,遇禍所避。
第51章
養育之道
道産生了萬物,萬物運作都有走嚮。其中的生命者,是以常德育之。是以天下之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若不尊道而貴德,那就只有走嚮衰退而滅亡。道産生生命者,德養育生命者,使其最終返璞歸真回歸自性。
道生之①,德畜之②,物形之③,勢成之④。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⑤,亭之毒之⑥,養之覆之⑦。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⑧,是謂“玄德⑨”。
①生之:産生萬物。
②畜之:養育萬物。
③物形之:萬物成形。
④勢成之:環境形勢成就其結果。
⑤長之育之:成長培養。
⑥亭之毒之:考核磨煉。
⑦養之覆之:養活覆滅。
⑧宰:主宰。
⑨玄德:玄妙不可思議的德。
譯文:
道産生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成形,環境形勢成就其結果。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貴重德的。道的尊,德的貴,沒有任何者命令卻常常都是自然。所以道産生萬物,德養育萬物,先使其成長並培養,再考核磨煉,最終結果是養活而覆滅。産生卻不占有,有所作爲卻不依仗功勞,使其成長卻不主宰,這就是玄妙不可思議的德。
解析:人之道是以父母養育之道而生,天下之道是以尊道貴德而生。人與人的性德是一樣的,因爲本性一樣;人與人的道德不一樣,因爲本質不一樣。世界是由自然産生的,自然的本原是本性與禍性共爲一體,所以自然的運作就有完美有惡劣。自然的運作是以自然規律爲客觀的,絕對不會以生命者的主觀意志爲客觀。所以什麽都是自然的,只不過是或以完美,或以常態,或以惡劣。然而不可思議之處就在于自然是以常德運作,常德不離,就是玄德。
第52章
人生之道
心性不生不滅,而生命者的本命存于心性中,待以緣成熟之時,就隨萬法現于天地間。所以從心性上講,生命不生不滅。回溯源頭,傳承命脈。既知心性,就知産相。心性之命不生不滅,而相命是出生入死。相命就是身心。口者,心之門戶;心者,神之主也。常常人說的話就自己心的門戶,而心又在關系著生命體的如何運作。
天下有始①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②,閉其門③,終身不勤④;開其兌,濟其事⑤,終身不救⑥。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⑦複歸其明,無遺身殃⑧,是爲“襲常⑨”。
①始:開始。
②塞其兌:堵住口。
③閉其門:關閉心門。
④終身不勤:一生不勤奮。
⑤濟其事:用捭阖之術成就自己的名利。
⑥終身不救:一生不得救。
⑦光:慧光。
⑧無遺身殃:生命不遭禍害。
⑨襲常:傳承常道。
譯文:
天下有開始,是天下的産生者。既然得知産生者,就可以知曉誕生者;既然知曉誕生者,回歸本性,沒有身體也不會滅亡。
堵住口,關閉心門,一生不勤奮;打開口,用捭阖之術成就自己的名利,一生不得救。
見到小能嚮其看齊就是明悟,執守柔就是強。用慧光引領心神回歸明悟,生命不遭禍害,就是傳承常道。
解析:生命從本原産生出來,是終將要回歸自性。自性是什麽那就得看本質是什
麽了。本質嚮善終將回歸本性,本質嚮惡終將回歸禍性。回歸自性所用的時間也取決于本質。或許一生,或許三生有幸,或許萬世之劫,甚至是永恒差一瞬間。命若享福還尚幸,命若受罪那真是痛苦。這種感覺不是拿語言就能形容的,只有親身經曆才知道了何爲真實的感覺。人生在世,默默無語,不與人結交,關閉心門,一生不勤奮,所以才會自甘墮落;人生在世,用捭阖之術利用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名利,那自己也最終不能得救。
第53章
感慨人生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對的。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甚至有時自然就不公平。自然不公平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之事,而這又能奈何?對于自然只能敬畏,對于人則是盡力改造。人對自然雖然也能進行一定的改造,但其只限于常規。人對常規能改造是因爲自然在常規以外還有別的規律,而對于自然整個規律,人是根本無法改變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絕對的真理,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自然或以完美或以常態或以惡劣。生命者靈性最高的就是人,所以人的自由權有很多。人可以改造他人,使其行于常德之道。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唯施②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③。朝甚除④,田甚蕪⑤,倉甚虛⑥。服文彩⑦,帶利劍,厭飲食⑧,財貨有余,是爲盜誇⑨。非道也哉!
①介然有知:進入其環境有所認知。
②施(yí):邪道。
③徑:不正當的道路。
④朝甚除:上朝甚至都廢除。
⑤田甚蕪:田地很荒蕪。
⑥倉甚虛:倉庫很空虛。
⑦服文彩:穿著豔麗的衣服。
⑧厭飲食:貪圖豐盛的宴席。
⑨盜誇:強盜的頭目。
譯文:
進入其環境使我有所認知:行馳于天下大道,就怕踏上邪道。正理大道很正直,而人卻還要走不正當的道路。上朝甚至都廢除,田地很荒蕪,國庫很空虛。但其卻穿著豔麗的衣服,帶著鋒利的寶劍,貪圖豐盛的宴席,自己的財物綽綽有余,這就是強盜的頭目。真是無道!
解析:命存于世,行馳在天下,就怕走上歪門邪道,走錯道就會把造孽當事業幹。國君無道就會視天下人命如草芥,國君自己活的很高貴,但黎民百姓卻很貧困。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國君若不愛民,則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無道就會被誅滅。
第54章
修身之道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之道在于養性,在于養生,在于加深修爲,在于覺悟,在于回歸自性。修道的目的就是爲了通達世出世間法或明悟世出世間法。世間爲這一瞬間,世出爲下一瞬間。知曉現在將來,那自己活的自然就不會迷茫。一直踩著現實的大道走,那現實從何處而來?現實從虛妄來。
虛妄轉現實的公式:虛妄+修身爲本現實。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脫②,子孫以祭祀不辍③。
修之于身④,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⑤;修之于鄉,其德乃長⑥;修之于邦,其德乃豐⑦;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⑧。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①善建者不拔:完美的創建者不拔除根基。
②善抱者不脫:完美的守持者不脫離守護物。
③辍:忘本。
④身:自身。
⑤余:指家人都有德。
⑥長:更加長進。
⑦豐:豐厚。
⑧普:普遍。
譯文:
完美的創建者不拔除根基,完美的守持者不脫離守護物,子孫用祭祀不忘祖先之本。
修道于自身,其德真實;修道于家庭,其德家人都有;修道于家鄉,其德更加長進;修道于國,其德豐厚;修道于普天之下,其德普遍。所以以自身觀他人,以自家觀他家,以本鄉觀他鄉,以本國觀他國,以自然大德觀天下者。我如何知曉天下的狀況?就以此大道之理觀察。
解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爲本。國民嚮以權效國者看齊,以權效國者嚮聖賢看齊,聖賢又嚮人性大道看齊。嚮人性大道看齊就能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後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正因爲如此,所以人生活不迷茫,並知曉天下的狀況。抓住機會,解決問題,成功也不亞于功成。
第55章
初始之命
萬法因緣所現,待生命緣成熟就從本原産生了出來。本命從永恒進入時間,而形成生命體又由空間所展現。世間法:出生的嬰兒,成長的孩子,發育的青年,成熟的大人,衰老的老人,逝世的逝者。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性。性相近,習相遠,本性一樣,但本質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所差別。本性是出世間的本命,本質是世間法的本命。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之,當然是嚮返璞歸真看齊,所以皆是至淨圓滿的永恒。但世間法是不到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空間真理都是謬論,那未解脫的出世間法人與人的本性一樣還有何意義?所以得從實際出發,一直踏著現實的大道走,那才是真理。
含德之厚①,比于赤子②。毒蟲不螫③,猛獸不據④,攫鳥⑤不搏⑥。骨弱筋柔而握固⑦,未知牝牡之合⑧而朘作⑨,精之至也。終日號⑩而不嗄⑪,和⑫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⑬曰“祥⑭”,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①含德之厚:具有深厚德的。
②赤子:初生的嬰兒。
③螫(shì):蟄。
④據:抓傷。
⑤攫鳥(jué):猛禽。
⑥搏:捕捉。
⑦握固:緊握拳頭。
⑧牝牡(pìn)之合:男女交合。
⑨朘(zuī)作:陽具立起。朘:男性生殖器。
⑩號(háo):大聲哭。
⑪嗄(shà):嗓音嘶啞。
⑫和:指生命力充沛。
⑬益生:好的生活。
⑭祥:祥和。
譯文:
具有深厚德的好比是初生的嬰兒。毒蟲不蟄,野獸不抓傷,猛禽不捕捉。身子骨柔弱卻緊握拳頭,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卻陽具立起,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大聲哭卻不嗓音嘶啞,生命力充沛的表現。知曉生命力充沛就是常,知曉常就是明悟。好的生活就是祥和,心裏有怨氣就是好爭強。
生命體過度強壯就會衰老,這就不符合養生之道了,不符合養生之道就會過早消亡。
解析:覺悟的人可以創造出許多實用主義的價值,從而可以奉獻于國家,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在創造價值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財富,當自己富貴了還要謀求衆人富貴。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追求的目的就是爲了尊貴感和尊嚴,當有了現實的經濟實力後才能幫助更多的人。一個人是否能覺悟有六成在于本質,四成在于教育,而教育是首當其沖的。人在出生時,人與人並沒有多大差距,有先天性德圓融之法相。精力充沛,生命力充沛,整天大聲哭卻不嗓音嘶啞。少時所學是人一世的免疫,一個人的啓蒙教育會對自己形成人生免疫系統,所以以後才能分得清是非。人與人的本性一樣,但人與人的本質卻不一樣,所以隨著時空的進行最終還是使得人們各不相同。不過全民接受過啓蒙教育的效果總是比未接受過啓蒙教育的效果是要強很多的。無論如何,天下大勢的走嚮還是由智者們引領大衆走嚮完美。
第56章
明智之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做事正確,做事完美就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明智之舉。能進行明智之舉的人就是智者。智者不刻意地求名利地位,但這些卻還不斷湧來。智者更大的明智之舉就是將其奉獻給了大衆。智者親賢人遠小人,得富貴舍利益,貴他人而愛自己。
知者不言①,言者不知②。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③,解其紛④,和其光⑤,同其塵⑥,是謂“玄同⑦”。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①知者不言:有智慧的人不多說話。
②言者不知:不斷說話的人不明智。
③挫其銳:挫損銳氣。
④解其紛:解決紛爭。
⑤和其光:調和注意力。光:目光,指注意力。
⑥同其塵:融入世俗中。⑦玄同:玄妙不可思議的共同。
譯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說話,不斷說話的人不明智。堵住口,關閉心門,挫損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注意力,融入世俗中,就可以稱爲不可思議的共同。所以得道後不可以至愛,不可以疏遠,不可以講利益,不可以傷害,不可以居高而自貴,不可以認爲其它低賤。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解析:哲學家闡述哲學文化,闡述大道之理只對實用對象講。對于中人以下的那些人只能智者不言。因爲這些高級的哲理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理解力,認知力。若對中人以下的人講哲理,其結果就是自己被別人認爲是荒唐而可笑。不僅哲學文化被其笑之,就連科學文化也常有被其笑之。所以哲學文化,科學文化的實用對象是知識分子。何謂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是對文化對智慧追求的人,好學習的人。人生在世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中人以下的人怎麽打交道?那就是用合理的方法與之交往,這個合理的方法就是玄妙不可思議的共同,所以稱爲“玄同”。若不玄同就會矛盾重重。何必要爲自己找麻煩?當解決完了各類問題後取得了成功,當然不能自遺其咎。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第57章
治國之道
哲學家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並經過不斷學習,最後功成身遂通達世出世間法,闡述出了哲學文化,形成了一套實用主義的價值體系。然後以權效國者們將其學習將其參考來作爲一些治國的理念。忠效國家,忠效人民,是以權效國者的根本。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爲一個以權效國者,那必然是以權效國。要創造實用主義的價值奉獻于國家,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最偉大的以權效者是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爲以權效國者一定是以權效國的,如果不是以此作爲,那就完全是一個從刁民投機到國權中的奸賊。這些敗類不會爲人民大衆服務,只會爲自己的升官發財著想。受損的是國權,得利的卻是這些奸賊。如此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以正治國,以奇①用兵,以無事②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③而民彌貧;人多利器④,國家滋昏;人多伎巧⑤,奇物⑥滋起;法令滋彰⑦,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爲而民自化⑧,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①奇:意想不到的方法。
②無事:沒有禍國殃民的戰術。
③忌諱:沒必要的講究。
④利器:銳利的武器。
⑤伎巧:投機取巧。
⑥奇物:奇怪的事物。
⑦彰:公布。
⑧自化:自己被教化。
譯文:
用正道治理國家,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指揮軍隊,用不會禍國殃民的戰術爭取天下。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以這些根據:天下有過多沒必要的講究從而導致人民更加貧困,過多的人有銳利的武器使國家增加混亂,人們過多的投機取巧導致奇怪的事物不斷湧現,法令不斷公布導致盜賊更多出現。所以聖人說:“我沒有作爲從而使人民自我教化,我喜歡清靜從而使人民自我端正,我沒有事端從而使人民自己富貴,我沒有私欲從而使人民自己淳樸。”
解析:忠效國家忠效人民的以權效國者把握國家大權,守持正道,引領國家引領民族有著正確的走嚮。這些以權效國者們有共同的信仰,他們爲了信仰生,爲了信仰活,爲了信仰死。這些以權效國者在一起就是人民的政黨,其政權當然也是人民的政權。因爲有著至高無上的信仰,所以絕不容許有投機分子混入政權來蠶食國家的政治命脈。若被那些烏合之衆掌握了大權,那政權就會不斷腐敗,最終
而腐朽絕頂。然後就又是一次巨大的曆史變革,改朝換代的悲劇就又再重演,成千上萬的人就會無辜死去。當權者創造法律將其公布,然後用來維護社會的秩序。法律的義務是先衛國,再衛民,最後衛黨。若順序相反,那就會國法刻薄,天下皆罪民,人民幹什麽那都是犯罪。國法豈能盡以當權者的利益爲核心?只有昏庸的國君,無道的政權才會如此作爲。社會是要有講究的,但也不能窮講究。該講究的不講究,不該講究的窮講究,這就限制了社會的進步,限制了國民素質的提升,限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國家的走嚮,關系著人民的安危,甚至關系著人類的命運。
第58章
長久之政
政治是國家的命脈,政權是國家的核心。以權效國者以明智之治才可以使國家長久。政治隱患是始終存在的,有無所事事卻故意給國家發難者,有因生存危機才嚮國家發難者,有野心極大而故意給國家發難者。這三者任一者得勢那都可以顛覆國家。如何解決這些憂患?首先得保證國家金融體制和實體經濟體制不出現問題。金融體制不出現問題,不給投機分子制造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機會。實體經濟體制不出現問題,社會正常運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對于故意給國家發難並想顛覆國家的亂臣賊子,那完全沒有必要與之講理,因爲講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出兵進行武力剿滅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作爲一個以權效國者。當權者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只有人民對當權者認同,政權才可以穩固。一但人民不認同了,那就會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大勢已去,氣數已盡,無可救藥。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①;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③。
禍兮,福之所倚④;福兮,禍之所伏⑤。孰知其極⑥?其無正也⑦。正複爲奇⑧,善複爲妖⑨。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⑩,廉而不刿⑪,直而不肆⑫,光而不耀⑬。
①淳淳:淳樸厚道。
②察察:嚴格冷酷。
③缺缺:全都躲避。
④倚:靠著。
⑤伏:隱藏。⑥極:禍福轉換的極限處。
⑦其無正也:這極限處沒有准確的標准。
⑧正複爲奇:找到准確的標准就是奇迹。
⑨善複爲妖:善轉過了就是禍患。
⑩方而不割:品行正直不傷害人。
⑪廉而不刿:廉潔公正不亂治人。
⑫直而不肆:直率卻不妄爲。
⑬光而不耀:光彩卻不炫耀。
譯文:
政治好似昏昏沈沈,人民就淳樸厚道;政治嚴格冷酷,人民就全都躲避。
災禍啊,福報所依靠著;福報啊,禍患所隱藏著。誰能知道禍福轉換的極限處?這極限處沒有准確的標准。找到了准確的標准就是奇迹,善轉過了就是禍患。人迷惑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聖人品行正直不傷害人,廉潔公正不亂治人,直率卻不妄爲,光彩卻不炫耀。
解析:什麽樣的政治就會産生什麽樣的國民教育,什麽樣的國民教育就會産生什麽樣的國民素質。人民大衆是被國家教化著。民風淳樸厚道天下得之者已鮮矣!只有經過了各種磨難才知道了民風淳樸厚道的重要性。禍福是同時存在的,塞翁
失馬焉知非福?福有時會轉爲禍,禍有時會轉爲福。人要是走運擋都擋不住,人要是倒黴同樣是擋都擋不住。所以要惜福愛福培福,讓福長久就是幸福。
第59章
述功德
世出世間法,功德是永久的存在。功德與福報不一樣,福報有限,功德無限。福報隨著時空的轉移會消耗殆盡,而功德不會殆盡。功德有形而無形,功德是回歸自性的中介物。百世之功就是功德,百世之後依然法源相傳,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因爲經得住時空的檢驗,所以才可以成爲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⑤,無不克則莫知其極⑥。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⑦”。
①治人事天:對待別人祭祀天地。
②莫若啬:不要如同吝啬一樣。
③早服:提前服從道法。指修道。④重積德:注重積累功德。
⑤克:攻克。
⑥極:極點。
⑦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命脈深厚牢固長久生存並看得長遠的道。
譯文:
對待別人祭祀天地不要如同吝啬一樣。只有吝啬的人應該提早服從道法,開始修道。提早服從道法就是注重積累功德,注重積累功德就沒有不能攻克的,沒有攻克不了的就不能知道極點,不能知道極點的就可以擁有國家,有功德的國家就可以長久。這就是命脈深厚牢固長久生存並看得長遠的道。
解析: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國家能所以長且久者,是以其以權效國者們重積德,故而成其百世功萬代名。功德是世出世間永久之存在。國君重功德則國家大統,衆志士重功德則盛世之太平。大統之道,盛世之德,雖百世而可知也;大統之道,盛世之德,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深根固柢長生久治。
第60章
治國
黎民百姓嚮以權效國者們看齊,以權效國者們又嚮國君看齊。一個人能力絕對強于他人,德行絕對高于他人,則可成國君也。國君者,福兮,從莫敢于天下先;禍兮,勇于敢爲天下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道莅天下,天下人猶如川谷彙于江海。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①烹小鮮:煮小魚。
②莅:到,抵達。
③神:顯靈。
第四篇:孙子兵法原文加翻译
《孙子兵法》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孙子兵法原文加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
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7.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译文:【作战第二】
1.孙子说:要兴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轻车千辆,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这样的标准准备之后,十万大军才可出发上战场。
2.因此,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高招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旷日持久而有利于国家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处。
3.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驻军附近处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必然导致物资枯竭,物财枯竭,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在战场上,军力耗尽,在国内财源枯竭,百姓私家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财产,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4.所以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在敌国解决粮草,从敌国搞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启运时的二十石。
5.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必须怒之,激励之。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以缴获的财物作奖赏。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越发强大的方法。
6.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谋攻第三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译文:【谋攻第三】
1.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军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第四】
1.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2.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
3.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4.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5.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
6.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兵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译文:【兵势第五】
1.治理大军团就象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象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2.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象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3.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4.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胜利在我把握之中。双方交战,一方之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5.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一方面用这些办法调动敌军,一方面要严阵以待。6.所以,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象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虚实第六】
1.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先我来到战场,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敌人若处军安逸,能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就能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动起来。
2.通过敌人不设防的地区进军,在敌人预料不到的时间,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进军千里而不疲惫,是因为走在敌军无人抵抗或无力抵抗的地区,如入无人之境。我进攻就一定会获胜,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稳固,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一定会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做到使敌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样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从哪进攻,不知怎样进攻。深奥啊,精妙啊,竟然见不到一点形迹;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漏出一点消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3.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
4.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敌我总兵力相当),我集中兵力与一点,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就是以十对一。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则我军所与战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敌军不知道我军所预定的战场在哪里,就会处处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与我军在特定的地点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
5.所以,既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预知交战的时间,即使行军千里也可以与敌人交战。不能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仓促遇敌,就会左军不能救右军,右军不能救左军,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何况远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6.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通过挑动敌人,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对敌有利;通过试探性进攻,可以探明敌方兵力布置的强弱多寡。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得极其巧妙时,一点破绽也没有。到这种境地,即使隐藏再深的间谍也不能探明我的虚实,智慧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采取制胜的策略,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方法,却不能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制胜的。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应适应敌情灵活运用。
7.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取胜的关键是避开设防严密实力强大的敌人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军队根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正如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去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相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万物皆处于流变状态。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军争第七】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2.“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3.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4.《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5.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6.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九变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译文:【九变第八】
1.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2.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3.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
4.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5.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行军第九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译文:【行军第九】
1、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2、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
3、凡遇到或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4、敌人离我很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
5、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
6、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7、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地形第十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地形第十】
1、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2、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3、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4、对待士卒象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象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5、所以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九地第十一】
1、孙子说: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我方得到有利,敌人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多国相毗邻,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行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强攻,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碰到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2、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络,士兵分散不能集中,合兵布阵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试问:敌人兵员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向我发起进攻,那该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最关心爱护的,这样就听从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3、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越深入敌国腹地,我军军心就越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地区掠取粮草,部队给养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土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能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么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再存在恐惧,一旦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牢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并不是不爱钱财;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也不是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但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象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4、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象“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缚住马缰、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5、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象使其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象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把他们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要点。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6、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则军心稳固,浅入敌境则军心容易涣散。进入敌境进行作战的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区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就是死地。因此,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就要保障军粮供应;在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拚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7、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得到地利。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王霸的军队,进攻大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施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意图。只告知利益而不指出危害。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千里奔袭,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的。
8、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充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情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火攻第十二】
1、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2、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3、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译文:【用间第十三】
1、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后方**不安,戌卒疲备地在路上奔波,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这样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用来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算不上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
2、所以,明君和贤将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众人,就在于能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求神问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现象作类比推测,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的口中去获取。
3、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谓乡间,是指利用敌人的同乡做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就是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所谓死间,是指制造散布假情报,通过我方间谍将假情报传给敌间,诱使敌人上当,一旦真情败露,我间难免一死;所谓生间,就是侦察后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人。
4、所以在军队中,没有比间谍更亲近的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优厚奖赏的,没有比间谍更为秘密的事情了。不是睿智超群的人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谋虑精细的人不能得到间谍提供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间谍的工作还未开展,而已泄露出去的,那么间谍和了解内情的人都要处死。凡是要攻打的敌方军队,要攻占的敌方城市,要刺杀的敌方人员,都须预先了解其主管将领、左右亲信、负责传达的官员、守门官吏和门客幕僚的姓名,指令我方间谍一定要将这些情况侦察清楚。
5、一定要搜查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军情的间谍,从而用重金收买他,引诱开导他,然后再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乡间、内间也就可以利用起来了。通过反间了解敌倩,就能使死间传播假情报给敌人了。通过反间了解敌情,就能使生间按预定时间报告敌情了。五种间谍的使用,国君都必须了解掌握。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使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6、从前殷商的兴起,在于重用了在夏朝为臣的伊挚,他熟悉并了解夏朝的情况;周朝的兴起,是由于周武王重用了了解商朝情况的吕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智慧高超的人充当间谍,就一定能建树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敌情来决定军事行动。
第五篇:九地篇 第十一-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九地篇 第十一-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汜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在自己境内打仗的地方叫散地,进入敌人国境不深的地方,叫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交地。多国交界,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入敌境纵深,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叫重地。山林、险要、沼泽等大凡难行的地方,称为汜地。进兵道路狭隘,退回的道路迂远,敌军以少数兵力即可击败吾军的,为围地。迅速奋战即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灭亡的为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交战,在轻地不要停留,在争地不要冒然进攻,在交地行军序列不要断绝,在衢地应结交诸侯,在重地要掠取粮秣,遇到汜地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运谋设计,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奋战。
古时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不相续,主力与小部队不能相倚恃,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级无法相统属,士卒离散而不能集中,对阵交战阵形也不整齐。对我有利就立即行动,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或许有人问:敌人人数众多、阵势严整地向我开来,用什么办法对待?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爱惜不肯放弃的物资或地盘,就能使它陷于被动了。用兵的道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大凡对敌国采取进攻作战,其规律是:越深入敌境,军心士气越牢固,敌人越不能战胜我军,在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就有足够的给养;谨慎休养战士,勿使疲劳,增强士气,养精蓄锐;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企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虽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宁死不退,怎么能不上下尽力而战呢?士卒深陷险境而不惧,无路可走,军心就会稳固;深入敌国,军队就不会涣散。处于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奋起战斗。因此,不须整饬,就能戒备;不须强求,就能完成任务;不须约束,就能亲附协力;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消除士兵的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退避。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他们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不是他们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士卒们坐着泪湿衣襟,躺着泪流满面。把他们放到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敢。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如同率然一样。率然是恒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过来救应,打它的腹部头尾都来救应。或问:军队可指挥得像率然一样吗?回答说: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是互相仇恨的,当他们同船过渡同遇大风时,他们相互救助如同左右手。因此。缚马埋轮,是不早以倚恃稳定军阵的办法;三军勇敢,如同一人,就是要靠平时的军政修明;要使强弱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在于地形利用的适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携手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将部队置于不得已的情况下形成的。
统帅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而幽密深遂,管理部队严正而有方,要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改变作战计划,变更作战部署,使人们无法认识;经常改换驻地,故意迂回行进,使人们推测不出意图。将帅给部队下达战斗命令,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重地,捕捉战机,发起攻势,像射出的箭矢一样勇往无前。对士卒如同驱赶羊群,赶过来,赶过去,使他们不知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置于险境,这就是统帅军队的任务。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都不可不反复详究,留意考察。
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就愈是稳固;进入敌国腹地越浅,军心就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上穿越边境去敌国作战的地方,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战地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叫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就是轻地;背靠险固前有阻隘的地方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方叫死地。因此,在散地上,要统一全军意志;在轻地上,要使营阵紧密相联;在争地上,就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邻国的联盟;入重地,就要补充军粮;在汜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殊死战斗。所以,作战的情况是:被包围就合力抵御,不得己时就会殊死奋战,深陷危境就会听从指挥。
不清楚各诸侯国意图的人,不能参与外交;不熟悉不会运用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人,就不能领军作战;不使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这几个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算是王霸。的军队。所谓王霸的军队,攻伐大国,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指向敌人,敌人的外交就无法成功。所以不必争着与任何国家结交,也不随意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众、士卒,把兵威指向敌国,敌国城池可拔,国都就能被攻下。实行破格的奖赏,颁发非常的政令,驱使三军部队像使唤一个人一样。授以任务,不必说明作战意图。赋予危险的任务,但不指明有利条件。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转危为安;把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转死为生。军队陷于危境,然后才能取得胜利。所以,领兵作战这种事,就在于假装顺着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处,即使千里奔袭,也可斩杀敌将,这就是所说的巧妙用兵能成就大事。
所以,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再三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一旦有机可乘,就马上攻入。首先要夺取敌人战略要地,不要与敌人约期决战。破除成规,因故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而,战争开始要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突然发动攻击,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始计篇 第一 作战篇 第二 谋攻篇 第三 军形篇 第四 兵势篇 第五 虚实篇 第六 军争篇 第七 九变篇 第八 行军篇 第九地形篇 第十 九地篇 第十一 火攻篇 第十二 用间篇 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