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

时间:2019-05-14 14: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

第一篇: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

黍离

bǐshǔlílízhīwǒzhě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wâiwǒxīnyōu

bùzhīwǒzhěbǐjìzhīmiáohángmàimímízhōngxīnyáoyáo

心摇摇。

yōuyōucāngtiān

cǐhãrãnzāi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bǐshǔlílízhīwǒzhě

wâiwǒhãqiú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wâiwǒxīnyōu

bùzhīwǒzhěbǐjìzhīsuìhángmàimímízhōngxīnrúzuì

心如醉。

yōuyōucāngtiān

cǐhãrãnzāi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bǐshǔlílízhīwǒzhě

wâiwǒhãqiú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wâiwǒxīnyōu

bùzhīwǒzhěbǐjìzhīshíhángmàimímízhōngxīnrúyē

心如噎。

yōuyōucāngtiān

cǐhãrãnzāi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

wâiwǒhãqiú

第二篇:医学专业感谢信黍离原创

感谢信

尊敬的医务处和护理部的白衣天使:

您好!

您现在看到的这封感谢信,来自您前不久帮助过的XXX同学所生活和学习的学院——XXX学院。您一定还记得,在您帮助下,于XXX时间,我们的家人XXX同学获得善款XXX元人民币,对此,XXX同学,以及我们XXX学院全体师生,对您,与其他捐款的医务人员表达最真诚的感谢,与由衷的敬佩。

XXX同学在校期间一直表现优异,勤奋刻苦,用功读书。而此次她突患重病,我们所有教师以及同学都非常担心,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在时时刻刻她身边给予帮助,甚至没能在第一时间得知他的病情,正因为这些,我们更加感谢您在医院对XXX同学的照顾;感谢您在第一时间捐出了爱心;感谢您为XXX同学能渡过难关所做出的所有努力。世人都说医者父母心,胸怀天下心怀万民,而今,我们也真真正正见到了这句话的分量,更见到了“仁心仁术”这四个字在您身上的体现。

我们最真挚的感激,我们最真诚的祝福,会化作漫天繁星夜空中那轮皎洁明月,照亮您回家的路;而您的善人善举,更会化作XXX同学,以及我们所有师生未来人生旅途中的方向标,指引我们善良地做人,善良地做事。我们素昧平生,我们却萍水相逢。我们不可知未来人生几何,却可知未来的人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来行走,我们已在心中埋下善良的种子,我们将以您的事迹为榜样激励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深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也许没办法回报您,但是我们会将你们的宝贵精神传承下去,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遇到有困难的人会尽力伸出援手,未来也会步入医学行列工作、以及正在行走于这一行列里的我们,也必将以真心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患者,请您放心,我们会不负众望,将爱心传递下去。

您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您是这20位天使的一员,您以身为医者为荣,医者更以您的善举为荣,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因有您这样优秀的医务人员而骄傲,我们因有您这样的同行、前辈而自豪!

致以最真挚的敬礼!

XX大学医学XXX学院全体师生

Xx日

第三篇:学记注音译文

《礼记·学记》白话解+《学记评注》注音译文

礼记卷十八

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统治者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依靠宗亲贵族中善良人辅佐治理国家,只能诱致一些声誉,但还不能使统治阶层较多的人拥戴自己;延揽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上层人物,可取得较多的人拥戴了,但还不能使所有自由平民顺从自己。统治者如果要平民都受到感化,遵守现行社会秩序,形成良好风俗,看来只有通过教育这条渠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jiào)学为先。《兑(yuâ)(说(yu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璞玉不经过一番琢磨,就成不了贵重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一番教育,就不懂得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自古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方面着手。《尚书》的《兑命》篇说:“统治者要始终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两个读音似乎都说得通}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áng)也。故曰:教(jiào)学相长(zhǎng)也。《兑(yuâ)(说(yuâ))命》曰:“敩(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虽然烧了好菜,不经过品尝就领会不到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说,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知识水平不够;只有经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白己教学质量不高。懂得不够,便能督促自己去加紧学习;懂得不高,便能鞭策自己去努力进修。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篇说:“教与学一方面有区别,另一方面又有联系”,就是这个意思吧。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导)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因素,才能胜任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诱导的方法,那就是: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关系;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可以让学上独立思考。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进行独立思考,这才算善干诱导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zhě)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jiào)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四种缺点,教师必须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人们在吸取知识过程中,有的缺点表现在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缺点表现在知识面狭窄,使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有的缺点表现在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的缺点则表现在畏难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缺点反映着学生对待学习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良好的教学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yù)乎,力不能问,然后语(yù)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只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应付学生发问,是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的。要能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只有当学生提出问题又说不出究竞的时候,教师才讲解给他听。要是讲解后还不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讲解。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jī);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有经验的冶铁工人给儿子传授冶铁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皮革制成鼓风裘;有经验的造弓工人给儿子传授造弓手艺总是先教他学会用柳条编成箭袋子;训练小马驾车,总是先用大马来带,小马跟在车的后头跑。教师搞清楚了这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人的途径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古时候研究学问,总是从各个事物的类比中,概括出某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东西来,鼓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没有鼓,就不能使音调和谐;水不在五色之列,但五色没有水润,就彰施不出文采;学问不在五官之列,但五宫没有经过学习训练,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五服没有通过师教,就难用以维系宗法社会的亲亲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权威者说:最有道德修养的人,不限定于担任某一种官职;最有高深学问的人,不在于要掌握某一门技艺;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重于盟约的诺言;最识时务的人,必善于顺应历史的潮流。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够从根本看问题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夏、商、周三个帝王祭祀百川,总是先祭河,后祭海,因为河是水的本源,海是水的归聚。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师的深远意义。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能在全国造成重视教育的风尚。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君王才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对待臣子:一是臣子在祭祖时充当受祭者的时候,一是臣子身为教师的时候。按照大学的规矩,教师给天子讲课或问对,可以不受君臣之间礼节的约束,表示做帝王的也一样地尊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cóng)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不必花多大气力,收效却很大,学生又会把学习成就归功于教师的教学得法。不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尽管花很大气力,收效却很微,学生又会埋怨教师教学不得法。善于发问的教师,就象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干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jiào)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歌唱。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自然地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教师的讲解能引人人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â),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教师懂得了入道有难易,学生的资质有美恶,就能多方诱导学生;只有善于多方诱导学生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就能当一地之长;能当一地之长,就能当一国之君。这说明了,教师本身也在学习如何统治人民。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夏、商、周三个帝王和颛顼、帝喾、尧、舜四个朝代都重视教师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法,禁(jìn)于未发之谓预,当(dāng)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为孙(训、驯),相观而善之谓摩(mó)。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教育的方法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注意防止叫做预防,抓住适当时机因势利导叫做及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叫做顺序,同学间相互学习帮助叫做观摩。这四点都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因素。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gâ)而不胜(shēng);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huài)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如果到了不良行为发生了才去禁止,就不容易矫正过来;如果错过了求学时机,学习就不容取得成就;如果教材杂乱无章,不注意循序渐进,教学就不容易收到效果;如果关起门来学习,缺乏同学辅助,知识就不容易得到增长。平时安于同表现不好的同学结伴为非,以致违背师教;安于同那些同学搞不正经的事,以致慌嬉学业。这六点都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因素。

大学之教(jiào)也,时教(jiāo)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cāo)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lâ)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lâ)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yuâ)(说(yuâ))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juã)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课外不练习好缦乐,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服习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胜,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己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 篇说:“对那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shēn)其占(zhān)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bâi),其求之也佛(fú)(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是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得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大学之教(jiào)也,时教(jiāo)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cāo)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lâ)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lâ)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yuâ)(说(yuâ))命》曰:“敬孙(逊)务时敏,厥(juã)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句读略有不同。)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的教学制度是:按时进行正课教学,课后从事课外作业。课外不练习好缦乐,课内就完成不了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习好声律,课内就完成不了《诗》教的任务;课外不服习好洒扫沃盥等劳役,课内就完成不了礼教的任务。就是说,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胜,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所以,有教养的人对于学习,务使做到:在掌握了己学的东西之后,进而修习未学的东西;在完成了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进而把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做到左右逢源。这样才能巩固学习,亲近教师,交好朋友,恪守信念,将来即使离开了师友,学业和政治上也不会发生倒退、反复《兑命》 篇说:“对那修习的课业,能够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以赴,是会得到成就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shēn)其占(zhān)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速)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bâi),其求之也佛(fú)(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现在的教师教学,老是照本宣科,令学生呆读死记,上课搞满堂灌,急于赶进度,却不考虑学生学习能否巩固,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采取措施既不符合教学原则,提出要求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这样做,只能是学生厌恶学习,埋怨教师,把学习视为畏途,而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即使勉强结了业,学得东西也会很快忘掉,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此吧。古之教(jiào)者,家有塾(shú),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bǐ)年入学,中(zhōng)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lâ)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lùn)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fú)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就是这个意思。《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古时候的学校制度是:乡(遂)属每二十五家组成的闻(里)设立塾,乡属每五百家组成的党设立庠,每万二千五百家组成的遂(术)设立序。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都设立大学。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察他们的学业及操行成绩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对周围的人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学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就叫做“小成”。另九年,做到认识事物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和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做“大成”。只有这样,才有本领教化人民,移风易俗,使近的悦服,远的来归。这就是大学的目的任务。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随大蚂蚁引导的路径走”,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始教(jiào),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xiǎo)雅》肄(yì)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逊)其业也;夏(jiǎ)(槚(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guān)而弗语(yù),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等也。此七者,教(jiào)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学记评注》高时良译为:大学开学的时候,最高统抬者或士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戴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致祭先圣先师,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学生吟诵《诗· 小雅》 中《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三篇为的是首先学习如何当官从政。学生听了击鼓声音打开书箱,为的是使重视课业,端正学习态度。学校里摆着体罚学生用的棍棒,为的是维持校风校纪,处分不服管教者;最高统治者或代表他的主管教育的官员,不到春祭过后,不来视察学校,为的是要承先启后,激励学生趁学年开始,从容地考虑自己学习的计划和志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一下子告诉这和那,为的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年纪小的学生只许旁听,却不必发问,为的是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以求循序渐进。这七点,是大学教育的要旨。古书上说:“凡是教育学生,对那些带着官爵入学的,首先要指导他们处理政务;而对那些没带官爵入学的,首先要引导他们确定学习智取,”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四篇:黍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黍离原文、翻译及赏析

黍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

黍离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刚发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神不定愁难消。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已结穗。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事沉沉昏如醉。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那儿的黍子茂又繁,那儿的高粱子实成。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郁结塞如梗。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在上的苍天神灵啊。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注释

⑴黍稷(shǔjì蜀记):两种农作物。黍,黄米;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离离:行列貌。

⑵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

⑶摇摇:形容心神不安。

⑷此何人哉:致此颠覆者是什么人?

⑸噎(yē耶):忧深气逆不能呼吸。

赏析: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黍离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⑴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⑵离离:繁茂貌。

⑶稷:谷子,一说高粱。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⑷行迈:道上走。

⑸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⑹中心:内心。

⑺摇摇:心神不宁。

⑻谓:说。

⑼悠悠:遥遥,形容天之无际。

⑽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⑾实:籽粒。

⑿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翻译:

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黍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入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昔日气派恢宏的王宫,转眼之间已是苔痕遍地,黍稷杂生,曾经拥有的辉煌,犹如明日黄花;鼎盛的人群,而今已如鸟兽散去。独有我孤独地踯躅在昨日风采的遗迹面前。质问苍天,为何如此对我?却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有独自黯然垂泪,任那亡国之痛一泄千里。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第五篇:蒹葭注音及译文

jiān jiā 蒹 葭

《诗经·国风·秦风》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苍,白 露 为 霜。sǔo wâi yī rã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伊 人,在水

一 方。sù huí cï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之,道

阻 且

长;sù yïu cï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之,宛

在水

央。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sǔo wâi yī rãn zài shuǐ zhī mãi 所

伊 人,在水

湄。sù húi cï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sù yïu cï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之,宛

在水

坻。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âi yǐ 蒹

采 采,白 露 未

已,sǔo wâi yī rã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伊 人,在 水

涘。sù húi cïng zhī

dào zǔ qǐe yîu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右;sù yïu cï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之,宛

在 水

沚。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思念的那人啊,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边。

下载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黍离》注音加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二级注音译文

    古诗二级注音译文 1.《悯农(二)》唐 李绅 chūn zhǒnɡ yí lì sù ,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无......

    语文诗经文言文翻译《诗经_王风_黍离》赏析[小编推荐]

    《诗经·王风·黍离》赏析 《诗经·王风·黍离》赏析 《诗经·王风·黍离》译注 题解: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原 文 彼......

    王风黍离阅读答案[合集]

    王风黍离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风黍离......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古诗四首,带注音、译文 1、赠刘景文 宋 苏轼 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荷 尽 已 无 擎 雨 盖,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大全5篇)

    《孙子兵法》的著者是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同学们,下面就是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请看: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此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

    诗经 氓(原文译文附鉴赏)

    诗经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

    爱国诗词加译文(精选5篇)

    爱国诗词 全是爱国诗词并有译文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

    孙子兵法繁体字全文加译文(5篇模版)

    孫子兵法全文譯文 一、始計篇 2 二、作戰篇 5 三、謀攻篇 8 四、軍形篇 11 五、兵勢篇 14 六、虛實篇 17 七、軍爭篇 21 八、九變篇 25 九、行軍篇 27 十、地形篇 32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