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发现教学案例及反思
我的发现教学案例及反思
内容:四上语文园地三中的《我的发现》
师:我好想知道本单元上的是什么内容,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生:老师,我能帮你,本单元上的是童话。
生:对,童话。老师,你不是要我们多去看看童话吗? 师:(作惊讶状)想起来了,谢谢!
这时,有一学生突然冒出一句:老师,从这一单元的童话学习,我已爱上她(其他学生大笑),因为童话里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带入美好的情境。昨天阅读课上,我找了本《格林童话》看,都舍不得放下呢!
众生:我们也好喜欢童话。
师:那谁来说说,通过本单元童话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1:我发现每一篇童话故事里都有一些神奇的地方。如《巨人的花园》: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幸福是什么》:说完,姑娘突然不见了,正像她突然来到一样。这些超人体的语言,我好喜欢。
生2:我发现每一篇童话里都藏着一个道理。如《去年的树》让我们懂得了友情是无价的,友情是永恒的。《巨人的花园》让我们懂得了快乐要与大家分享。《小木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笑虽然很重要,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就用不同的表情。
生3:我发现这一组童话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如《巨人的花园》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幸福是什么》是用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去年的树》是用对话的形式写。以后我也要按这些方法去编编我的童话。
生4:我发现《巨人的花园》里有很多描写的方法。如:心理描写: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语言描写: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行动描写: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我要好好学学这些描写方法,并把它记下来。
……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要把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例善于总结性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差异,通过对童话的学习,让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同学交流。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童话特点的教学,学生学了之后,不但去找了些童话去看,也对《小木偶的故事》进行续编,同时自己找出不同的动植物编有趣的童话的练习,学生对童话很感兴趣。因而在今天的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及体会时,都能抓住童话的特点来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能谈出这样的体会,我也感到满足了。
第二篇: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篇一: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的课上的很艰难,嗓子都喊哑了,可是学生就是养不成听讲动脑的习惯,课堂常规不健全。
上“我的发现”时,我让学生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又找两组同学分角色对话,然后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什么。可是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我想这个问题很好答呀,怎么没人举手呢?就让他们再自由读对话,继续思考。可是读完后仍那几个人举手。我有点火了,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读,谁读出答案了谁就坐下。有的同学站起来了偷偷地笑,我看了直气得口鼻生烟。心里想莫不是这个问题提得不好或是难了?学生为什么总是不举手回答呢?问题应该不难呀,只把他们的话读出来也行呀!现在想来,是不是可以这样问:他们是怎样学这一单元的呢?这也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试应该是出在没有在导入时进行预热吧。上课的时候直接说今天上“我的发现”,然后是读文,而没有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这可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是被动的,当然就没有多少人答问题了,更何况学生本身就没有养成上课听讲动脑想问题的习惯。
启示:
1、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为重要。
2、要想办法养成学生动脑听讲习惯。
3、建立课堂常规。
篇二: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下题的“我会认”中的六个字也是从此题中产生的。识字是一年级的难点也是重点。而“我的发现”属归类识字的范畴,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1、带“月”旁的字和身体有关,带“足”旁的字和脚有关,带“目”旁的字和眼有关,带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2、形声字。3、由此展开类似的新的发现。
有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1、让学生认识这四个偏旁,然后看带月字旁的字,自己先读一读,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2、学生说不认识的字,全班交流识记“膀腰”两个字。3、全班齐读后,教师读字,学生相机指出身体部位。4、让学生再读这几个字,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说出了“带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我相机板书。5、想想还发现了什么?又有部分学生举手:形声字。进一步举例学习:膀,膀字中的旁的韵母和膀的韵母相同:形一半,声一半。6、拓展:想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带月字旁的字?学生举手交流,说出了:脑 腿 胳 膊 脏 肾等。
带足字旁的字,采用办扶办放的教学方法;带目字旁的字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提手旁的字采用自学的办法。整体学完出示儿歌:
拍拍手啊跺跺脚,揉揉肚子掐掐腰。
摸摸肩膀摇摇头,抬起腿跳一跳,运动运动身体好!
拓展:我写一个字让学生大声念一个:林 森 树 杨 柳 桃,学生读完我趁机问:这几个字的偏旁都是谁?这些字和什么有关?学生脱口而出:和树木有关!“谁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举出了和口有关的字:吐嘴 吹 吃 喝 唱 叫 喊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动用了学生的多项功能,眼耳鼻舌手,从看到读,再到做动作、思考,不仅让学生产生学语文的兴趣,更对识字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学完后,我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随机的提问,知识点掌握的非常到位,学生由此认识了许多原来不认识的生字。有的学生课下告诉我: 李老师,今天的认字真有趣;李老师,学习认字的方法真好玩!刚才上课的时候我举手了,你没叫我,我还知道和身体有关的字是肠 „„
第三篇: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1
今天的课堂是沉闷的,文本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和学生的情绪都很低落。是不是课前听写生字的不理想,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引入部分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是这样的文本我们应换一种方式切入。
这堂课的'设计,在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思考“孟奂发现流行群的经过,分析他成功的原因?”先引导学生概括出成功的原因“兴趣”“恒心”“思考”“探究”,然后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流行群的经过。“你能说说发现的经过吗?在这个过程中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思考?”没想到,看到的只是漠然、茫然的眼神,在失落中责备学生。
如果把课前引入改为欣赏宇宙、星座的图片,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太空的了解和疑问,会不会将学生情感体验与文本紧紧联系起来。
如果让学生欣赏满天如精灵般的流星雨,会不会激发起学生对流星雨产生同样的兴趣、结缘呢?会不会激起学生探究孟奂成功的过程及原因呢?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遗憾和反思中我能更快更好地实现“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AABC式词语的特点,了解五句诗都是表现友谊的名句。
2、巩固熟字加偏旁的认字方法,掌握本课生字。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AABC式词语的特点,了解五句诗都是表现友谊的名句。
2、掌握本课生字。
3、积累词语、诗句。
教学难点:
学到一些积累好词好句的方法,并学会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1、语文园地的课件。
2、花朵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列小火车,瞧,它漂亮吗?大家跟它打打招呼吧。今天这列小火车要带大家到一个有趣的园地里游玩(课件出示),在这里你将会有很多新奇的发现,让我们赶快坐上小火车吧。
二、游百花园,学习“我的发现”
1、开动小火车,将学生带入词语百花园。
学生做开火车的动作,念“轰隆隆,轰隆隆,小火车往哪开?”“到百花园去欣赏美丽的鲜花。”
2、自读词语,同桌互帮互学。
3、多种形式展示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
4、读了这些词语,你发现了这些花朵的秘密了吗?说说你的发现,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发现AABC式的词语特点,教师板书。
6、像这样的词语还有那些呢?写在花朵(卡片)里,种入百花园(贴黑板)。
7、花朵姐姐想跟大家做个小游戏:比赛谁能在一分钟里记住的词语多,谁就可以获得勤劳的小蜜蜂奖。
8、比赛二:任意用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奖励聪明的小蜜蜂奖)
三、游生字娃娃园,学习“读读认认”
1、开动小火车进入生字娃娃园。
2、电脑出示左边的'生字娃娃“熟字”,生字娃娃变身:出示右边的“生字”。
3、观察每组生字娃娃的特点,学生发现: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板书)
4、同桌互学:你指我认,我指你认。
5、比赛和生字宝宝交朋友,去拼音认字组词。
6、生字娃娃超级变变身(生字开花),用熟字加偏旁法拓字。比如:直——植、值、埴、殖。
四、游古诗园,学习千古名句
1、开动小火车进入古诗园。
2、出示图片,老师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故事。
3、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五句古诗的共同特点:都是反映友情的古诗。
4、简单说说诗的意思,自己知道的有关诗人的知识,或编一个故事。
5、同桌互背诗句。
6、出示五个画面,根据不同的画面男生女生轮背诗句比赛。
7、拓展:出示一张贺卡,你想用哪句诗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表达什么感情。
五、回到收获园,总结收获
1、小火车开进收获园。
2、学生交流收获的知识。
3、鼓励学生用分类收集的方式积累好词好句,展示一两个学生的《好词好句本》。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
案
教
案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4
这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和识字方法的练习。下题的“我会认”中的六个字也是从此题中产生的。识字是一年级的难点也是重点。而“我的发现”属归类识字的范畴,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发现:
1、带“月”旁的字和身体有关,带“足”旁的'字和脚有关,带“目”旁的字和眼有关,带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
2、形声字。
3、由此展开类似的新的发现。
有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1、让学生认识这四个偏旁,然后看带月字旁的字,自己先读一读,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2、学生说不认识的字,全班交流识记“膀腰”两个字。
3、全班齐读后,教师读字,学生相机指出身体部位。
4、让学生再读这几个字,看看发现了什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说出了“带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我相机板书。
5、想想还发现了什么?又有部分学生举手:形声字。进一步举例学习:膀,膀字中的旁的韵母和膀的韵母相同:形一半,声一半。
6、拓展:想想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带月字旁的字?学生举手交流,说出了:脑腿胳膊脏肾等。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5
《语文园地》作为每一单元的结尾,相比于先前生动有趣的课文来说总是略显枯燥和乏味。而《语文园地》又恰恰是每个单元最重要的板块。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新老知识的衔接,学生的自主探究、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在提高学生自我发现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巩固识字的过程中,通过一首自编的儿歌复习,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复习巩固了6个生字,朗朗上口的儿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年级的孩子们对新鲜的事物都感到惊奇。如何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一开始就能主动地认识汉字,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课题。孩子们好观察、爱表达,我就引导他们从“看字”“说字”做起。对于”多,吕,从,森,品“等这种特殊的字,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其特点,领会了其意义,记住了其字形。由于学生自主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教学中多次鼓励了能发现规律的学生,致使这样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发现新规律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不仅运用新规律指导了自己的学习,识记了生字新词,而且初步培养了识字能力,形成识字教学的良性循环。
在“读读记记”里有六个四字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阳光灿烂、随风舞动、芬芳扑鼻、黑白相间。教材上安排这一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注意积累词语,在备教材时我感觉到,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多读几遍直到让学生能背诵下来,这样的方法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并且可能几分钟就可能完成这一部分的教学。但是我意识到这个可能大多数老师都想采用的.教法在新课程中已不合乎课程理念,其一、这是一个机械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会使学生感觉到语文渐渐枯燥,久而久之语文教学将走入死胡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在有意无意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了。其二、这样的教法根本没有没顾及到新教材“删繁就简”之后留给教师驾驭教材的空间,就几分钟的教学不仅学生没有深层理解识记而后拓展,而且教师浪费了一个重要的设计空间。
那么,如何施展才华,把语文的词语教学也放到文化的平台上,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闪耀光彩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让孩子们自由地朗读这些词语,要求把词语读准了,之后让他们读一读课文中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等他们大概理解了这些词语以后,我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小段文字:(课件)夏天的一个午后,天空突然间( ),紧接着,下起了( )… 雨后( ),花儿在微风中( ),( )。那“嗡嗡”飞着的蜜蜂,穿着( )的衣裳,成群结队地在玩耍呢!
让孩子们在语境中再来读这些词语,这一次,孩子们读到的这些词语已经带有了情感!孩子们读“阳光灿烂”时,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开心,读到“芬芳扑鼻”时我看到了几个嗅着鼻子陶醉的小脸。是的,无论如何,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而要求孩子感情读词是很难的,也不实际的,而在语境中读词,不用太多技巧的指导,孩子们也会读出情感来的。这是因为语言文字已经站到了文化的平台上。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先生说过: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把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演中还原为生活情境,学生兴趣盎然,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逐步提高。
在这次精品课程的研究中,本课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在形近字的对比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两者的偏旁进行对比,更能加深学生对于形近字利用偏旁区分的概念,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减少错别字。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把做练习放在了整堂课的最后进行,像此类知识性板块没有较大衔接的练习,可在一个知识板块结束后直接进行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6
今天下午的课上的很艰难,嗓子都喊哑了,可是学生就是养不成听讲动脑的习惯,课堂常规不健全。
上“我的发现”时,我让学生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又找两组同学分角色对话,然后讨论交流他们发现了什么。可是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我想这个问题很好答呀,怎么没人举手呢?就让他们再自由读对话,继续思考。可是读完后仍那几个人举手。我有点火了,让全班同学站起来读,谁读出答案了谁就坐下。有的同学站起来了偷偷地笑,我看了直气得口鼻生烟。心里想莫不是这个问题提得不好或是难了?学生为什么总是不举手回答呢?问题应该不难呀,只把他们的话读出来也行呀!现在想来,是不是可以这样问:他们是怎样学这一单元的呢?这也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试应该是出在没有在导入时进行预热吧。上课的时候直接说今天上“我的发现”,然后是读文,而没有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这可能有很大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僵化的,是被动的,当然就没有多少人答问题了,更何况学生本身就没有养成上课听讲动脑想问题的习惯。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通过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位老师的故事。班主任徐老师脚步的特点是快,像蜻蜓点水;李校长的脚步声很轻,像猫儿走路;体育老师的脚步声很重,但他又瘦又矮;音乐老师的脚步声一响一闷;辅导员的脚步声变化最多。通过各位老师的脚步声,我们可以做课前准备,也可以多看会儿课外书,还可以多说几句话。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重点词语朗读,反复读课文,来发现我是如何发现老师脚步不同的。
反思问题
第一、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情感不到位,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引导?
比如引导孩子们感受老师脚步有何不同?趣模仿老师的脚步声和动作。由于我的引导还不到位,所以有些孩子们朗读时,没有感受到每一个老师脚步声的不同之处,朗读时感情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第二、当自己放不开,不够有激情,该如何突破自我?我的声音比较轻柔,上课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没有出来,有时语气没有起伏,导致课堂气氛不足,气氛活跃度不够。
第三、语言衔接,过渡语不够自然。
有些环节的过渡有些突兀,生硬。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体育老师脚步声很重,好像和地面有仇似的时,如果换个问法会好一点。
课堂重建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的发现》,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好几遍,有生和无生的都上过,但是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有收获,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老师不同的'脚步声的特点以及精彩描写的学习理解,让同学们在读中掌握特点,领悟描写方法。
第二,采用游戏教学,让孩子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老师脚步声的不同。上课开始,可以让孩子们做“找不同“的游戏”,边找变做总结,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第三,采用美读教学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读,对课文提炼总结时师生接读。师父说老师要少说话,让孩子们读,让孩子们说,不要“霸占”他们说话的机会。在整个课堂中,有前后课文的想象对比读,在读中感悟爱的力量,感悟爱能够感动一切,无需老师多言。在总结回顾课文时,把课文串成一条线,读中回顾,读中体悟,读中升华。
第四,类文同读将课文与《戴维的发现》进行对比。一节课学一篇课文已经远远不够,作为老师,要挖掘和课文同类的文章,帮助孩子们拓展阅读,学习阅读方法。课堂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还应该给孩子们推荐相关的书籍,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面。
第五,在课堂中渗透生字教学,把识字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三年级小学中段的孩子,识字教学仍属于一个重点,不能只集中教学一课时就放任不管,应该是渗透在每节课中教学中。教会孩子们识字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主动识字,会识字。
第四篇: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重点在于反问句和肯定句的句式转换,在讲解的过程中先将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两组句子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但是在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生成了很多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很流畅。小组学习需要多加练习,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五篇:公开课《我的发现》教学反思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我的发现》
自我评价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我”通过脚步声判断出是哪位老师的故事。班主任徐老师脚步的特点是快,像蜻蜓点水;李校长的脚步声很轻,像猫儿走路;体育老师的脚步声很重,但他又瘦又矮;音乐老师的脚步声一响一闷;辅导员的脚步声变化最多。通过各位老师的脚步声,我们可以做课前准备,也可以多看会儿课外书,还可以多说几句话。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重点词语朗读,反复读课文,来发现我是如何发现老师脚步不同的。
反思问题
第一.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情感不到位,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引导?
比如引导孩子们感受老师脚步有何不同?趣模仿老师的脚步声和动作。由于我的引导还不到位,所以有些孩子们朗读时,没有感受到每一个老师脚步声的不同之处,朗读时感情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第二、当自己放不开,不够有激情,该如何突破自我?我的声音比较轻柔,上课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没有出来,有时语气没有起伏,导致课堂气氛不足,气氛活跃度不够。
第三、语言衔接,过渡语不够自然。
有些环节的过渡有些突兀,生硬。比如,在引导学生感悟体育老师脚步声很重,好像和地面有仇似的时,如果换个问法会好一点。课堂重建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的发现》,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好几遍,有生和无生的都上过,但是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都有收获,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第一,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受老师不同的脚步声的特点以及精彩描写的学习理解,让同学们在读中掌握特点,领悟描写方法。
第二,采用游戏教学,让孩子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老师脚步声的不同。上课开始,可以让孩子们做“找不同“的游戏”,边找变做总结,你是怎么找出来的?
第三,采用美读教学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读,对课文提炼总结时师生接读。师父说老师要少说话,让孩子们读,让孩子们说,不要“霸占”他们说话的机会。在整个课堂中,有前后课文的想象对比读,在读中感悟爱的力量,感悟爱能够感动一切,无需老师多言。在总结回顾课文时,把课文串成一条线,读中回顾,读中体悟,读中升华。
第四,类文同读将课文与《戴维的发现》进行对比。一节课学一篇课文已经远远不够,作为老师,要挖掘和课文同类的文章,帮助孩子们拓展阅读,学习阅读方法。课堂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还应该给孩子们推荐相关的书籍,拓宽孩子们的阅读面。
第五,在课堂中渗透生字教学,把识字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三年级小学中段的孩子,识字教学仍属于一个重点,不能只集中教学一课时就放任不管,应该是渗透在每节课中教学中。教会孩子们识字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将其运用于生活中,主动识字,会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