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我不 》教学反思
四下第一篇作文《我不
》教学反思
昨天利用两节语文连堂课,把本学期的第一篇作文《我不
》引导学生写了。从翻看学生的作文看,效果平平,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针对教学过程,注意剖析反思。1.导入环节:
师述: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来尽情抒发心声,尽情吐槽。
学生自由说。可出示:我不想 我不喜欢 我不会 我不能 我不敢 我不是
(果然如我所料,好几个学生脱口而出:我不想写作业!我不喜欢上学!现在的孩子真的很有个性,即使是我的语文课,他们也能毫不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心声!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全部是吐槽,在学生的眼中,只看到世界的灰暗,只盯着别人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忽略掉生活中的美好。)
2.范文引路环节:出示了三篇范文:我不嫉妒了;我不自卑了;我不做小动作了 3.在看完三篇范文后,引导学生找出写作的共同点,明确作文提纲。第一部分(开头):
概述式;简单概述自己做小动作的表现
场景描述式:比较细致描述下自己嫉妒的一个小场景 对比式:介绍自己的一串优点,最后带出这个自卑的缺点 第二部分:
对嫉妒、自卑、做小动作等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害处、痛苦加以描述。根据学生不知道如何具体展开,指导学生可采用列举的方法: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自己自卑造成的打击、伤害、痛苦等等。最后发自内心的喊出——我不()!第三部分:
首先可写自己或父母老师等帮自己改正缺点想出的办法,这个采用概述式; 接着借助一件具体的事件,生动描述自己是如何转变过来的心路历程。第四部分:
转变后自己的感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
第二篇:《上学不迟到》教学反思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师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做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它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于这样的理念,针对我这节课的教学情况,现反思如下:
这次进取杯,我上了一节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当听说要我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立即投入到紧张有条理的准备之中。首先我将写好的教案进行认真修改,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并准备好教具和学具。做好这一切我才回家。并写好祥案,每天做好听课的准备。所以当评委来听课时,我从容的组织着教学,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一个游戏接一个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教学活动,学生情绪高昂、积极主动。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四十分钟里,知道了如何做到上学不迟到,避免了简单、单调的说教。因此,此次活动我对如何上好一节《品德与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深地体会到组织低年段《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量的游戏内容,学生在游戏中活动积极,情绪高涨,有效地达到了教育目标。但游戏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同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涂一涂,来辨别哪些行为会造成上学迟到、哪些行为能让我们按时上学。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没充分利用电教设施,如果运用了展示台将图片放大,那效果会更好。再就是学生的学具没充分利用到最大限度。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太快,不学习就要落后,我愿在这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学校里,成为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第三篇:教学反思失败课不失败
“失败课”不失败
“失败课”不失败,你信吗?如果你不信,让我慢慢的向你道来吧!我仍记忆犹新的是那次镇级优质课评比------冀教版《大米的观察》。
课前,我预设第一环节,让学生们用感官观察眼前的一粒米,并填写报告单(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第二环节,对一小袋米进行观察统计;第三个环节,认识淀粉。经过同事们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一节优质课。
上课之初,由于有领导和多名教师在场,学生不能适应这样大的场面,情绪有些紧张,开始观察时放不开,大多学生低头不语,课堂气氛出乎我的意料,我心中为之一惊:坏了!怎么办!我的大脑迅速旋转„„
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临时采用小组对抗赛形式,每个小组发一个抢答卡,同时,我走下讲台、深入每个小组、细致、耐心的指导,两种手段都起到一定的效果。学生逐渐放开了,课堂活跃起来了。
“大米是白色。” “大米很小!” “大米是椭圆形。” „„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一个学生刚说完,另一个学生马上发言;甚至有的同学没有说完,其他学生就抢着回答。气氛之活跃超出我的想象。我正在暗暗窃喜,但手表的嘀嗒声告诉我,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计划。如果按原计划进行下一个“汇报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同时下面的环节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
是跟着学生的节奏,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还是让学生服从教师的节奏,让这节课“顺利”的讲完?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内心的呼喊让我选择了前者。我心理安慰自己说:“失败课怕什么,失败也要失败的精彩”。
后面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令在座的教师惊叹的发现。“我发现,大米咬一咬有点甜。”
“我发现轻轻吹一吹,大米就会跑,它很轻。” „„
我心中认定的失败课,最终得到的却是一片掌声和赞叹声。“失败课”不失败,原因是课堂属于孩子们„„
第四篇:《不用手也行》教学反思
《不用手也行》是一次让幼儿不直接用手接触乒乓球,将球从红筐运到蓝筐的“做中学”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与纸条、扭扭棒、筷子、牙膏盒和吸管等这些不同层次的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相关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幼儿对于这些材料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的尝试借助这些材料来运球。在这些材料中,最简单的当属筷子了,选择这个材料的幼儿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乒乓球给运了过去。选择纸条的幼儿在把玩了一阵后想到将纸条包住运球的方法,(其实还可以将纸条对折运球)特别是当看到一个成功的范例后,小组上的其他成员纷纷加以模仿,而没有进行其他方法的尝试。选择牙膏盒的幼儿刚开始很起劲的拨弄着牙膏盒,反复几次把球拨到桌上后,一个孩子想到了打开牙膏盒,把乒乓球卡进牙膏盒里运球。旁边的幼儿看见了学着他的样子也把牙膏盒打开,可惜翘在外面的牙膏盒总是将调皮的乒乓球给挤走。粗心的他们没有发现把牙膏盒的盖子藏在里面会更方便卡住乒乓球。用扭扭棒的幼儿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发现了多种方法,有的幼儿把扭扭棒对折当筷子夹着把乒乓球运到了蓝筐;有的幼儿把扭扭棒变形成一个小弹簧把乒乓球圈绕在里面运球;还有的幼儿把扭扭棒的一头绕成圆形当成勺子运球。问题最大的就是选择吸管的幼儿了。
他们想到了用吸管吸住乒乓球但是经过几次尝试后却始终运不过去,最后还是把吸管当成了筷子使用才完成,更有的幼儿在几次失败后不耐烦的把乒乓球用手直接抓到了篮筐里,可是记录单上呈现的却都是吸管吸的方法。幼儿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和亮点与我预设的相差不大,因此,在指导幼儿操作环节时,我采用信任和等待的方式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并重点观察了牙膏盒、扭扭棒和吸管的小组。在讲评时也主要结合这三种材料的幼儿记录单展开,帮助幼儿梳理运球材料的多样性以及同种材料不同的使用方法。通过个别演示的方法帮助幼儿发现打开牙膏盒后盖子放在哪里更方便运球。通过观察使用扭扭棒幼儿的记录单帮助其他幼儿发现同样一种材料,只要愿意尝试,不怕失败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运球方法。通过纠错的方法,请用吸管夹球却记录用吸管吸球的幼儿进行演示,提醒他们如实记录的重要性,再通过我的示范帮助幼儿明确吸球也是一种方法,但需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将吸管对准球再吸住一口气才能顺利的把球运到篮筐。活动看似很顺利的按照预设的步骤展开结束,但事后反思幼儿在本次活动中出现的作假问题,让我重新审视材料提供的价值。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对成功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当他们反复尝试猜想的方式却没有成功后采取了错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心里需求。而吸管这一材料虽然相对其他材料来说是一种新的方法--吸,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还是太大了,一个是球形表面不容易固定,虽然我把吸管尖尖的一头给剪掉了,但还是容易漏气。另一个是屏住一口气的时间长度过于高估幼儿了,对于幼儿来说,吸住一口气、将吸管固定球面可能已经超过中班幼儿的能力范围了。在材料的提供的细节上还是有很多需要我思考的地方,只有教师对提供的材料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让材料为幼儿服务。正如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所说:潜能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发展条件,这些种子就会生长,并有所展现,但如果缺乏条件,它们就会夭折。
第五篇:《不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在二(10)班上了新课时,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以孙晓燕校长为领衔的数学课组的指导,听罢孙校长的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感受,不禁唏嘘不已,感触良多,故写下本篇反思,以促进步!
新课《不进位加法》 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学生掌握竖式的算理与规范的书写格式,教具的准备上,用到了计数器、小棒、课件,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具体这节课的不足有:
一、教学重点的把握
本节课我是将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内容一起完成的,是在观摩老教师的课后自己进行的尝试,为了完成这一设定的内容,我基本没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教材设计中,这部分是分成两个课时去上的。孙校长指出,作为新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规范,比较严格地按照教辅说明来上,不能看着老教师课上的快,就跟着快。我想这的确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另外,课堂上应注意【精讲巧练】,把练习的机会还给学生,练习时间大于讲解时间,正如名言一样“我听过的,我就忘了;我做过的,我就记住了;我教过的,我就理解了!”
二、口算铺垫的开展
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十道口算题,主要是一年级已经学过的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通过PPT形式呈现,请举手的同学发言。为了让学生说类似“25加30等于55”而不是直接冒答案“55”,我几次提示“完整的说”,在评课中孙校长提出可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并在做提前明确要求“看算式说得数”,还可以以如“转盘、卡片”等更【有趣形式】展开教学,另外口算的练习数量可加多一些。
三、课堂节奏的调节
在第一个知识点“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既用了小棒,又用了计数器,比较费时,其实只用一个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即可,但这部分内容我已用时大约25min,课堂节奏拖沓,学生到后面的学习都比较烦躁,孙校长提出,课堂教学应注意【劳逸结合】,学生的注意力大约15-20min,过了这段时间,就容易走神,这时候,请孩子们静静休息,或者玩一些比较轻松的数学游戏如“我拍3,我拍7(10的组成)”将会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课堂常规的处理
低年级学生更需要【明确规定】,运用丰富手段进行教学激励。如请学生做题时,提出指令“左手拿笔,右手拿尺子”;学生发言精彩、课堂表现突出,要不吝于发小红花等;上次听课,张老师也指出我的课堂调控能力比较欠缺,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对我来说,的确刻不容缓!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
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在上课时,没有深化【竖式的算理】,写在十位表示几个十,写在个位表示几个一。另外一个班的课,我决定还要增加练习铺垫如:下面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73、26、31、4、40),以便学生对竖式书写注意的地方“个位与个位对齐,数位要对齐”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