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身后的眼睛》阅读答案
身后的眼睛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1.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孩子和野猪的对峙?而野猪逃跑了,孩子却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怪父母没有帮他。这样是否矛盾? 3.文章为何要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父母该如何培养教育孩子? ⑴美国调查:继承15万美元以上财产的小孩,会有两成放弃工作,多数一事无成;他们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甚至失去奋斗目标。这股“富裕病毒”正席卷全球,从美国、日本到中国„„ ⑵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详细地记下自己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他也让孩子们学记账,不管买铅笔、玩具都一一记录,都要有合理的解释。此外他拒绝儿女们进入自己的公司,他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的奋斗。⑶据了解,我市某校某生在看到家里的存折后对老师说:“我每天用50元,一直可以到死。”言下之意不想读书。而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身后的眼睛》答案1.我七岁那年,父母在背后用眼睛帮助我打败了饥饿的野猪。2.为了体现孩子的勇敢和顽强。不矛盾,孩子毕竟只有7岁,并且是向父亲保证过的,才激发出一时的勇力,所以后怕很正常,这样也体现故事的真实性。3.“身后的眼睛”这个标题形象含蓄,它代表一种健康合理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4.没有标准答案。参考要点:父母长辈要相信孩子,为孩子留下单独面对困难、自主发挥潜能的空间,不要在物质上过分满足孩子更不能越俎代庖。
第二篇:《身后的眼睛》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小说起笔峥嵘,镜头径直展示了那“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暗示小说的内容, 暗示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说明孩子是来看护窝棚的,他的任务是防止野猪偷食包谷棒子。)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因为他的“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是孩子没有这么做,因为这是一种胆怯,一种懦弱,一种退缩。)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运用了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恐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与父亲的一言之诺,而敢与野猪相对峙的精神。)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说最后追述道“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给人带来真实感,并给人以余音袅袅、韵味悠长之感。)
推荐语:本片小说主要讲述了孩子战胜恐惧心理,独自打跑野猪的故事。小说以孩子独自战胜野猪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孩子面对 野猪时不易降服、不肯认输的硬骨头精神。本片写法值得称道,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孩子形象,通过窝棚四周阴森恐怖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孩子的勇敢。借助“野猪”这一物象来衬托孩子形象,通过描写野猪的野蛮凶悍,从侧面表现孩子的勇敢。借助“孩子的父母”来表现“孩子”形象,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扬,从侧面表现出孩子的勇敢。
小说的题目是《身后的眼睛》,在文中指的就是孩子的父母的眼睛。从情节上看,在孩子与野猪的搏斗过程中,父母虽担心孩子,但没有直接开枪去帮助孩子打跑野猪,而是在背后用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孩子的行为。从结构上看,小说以孩子的父母在背后用眼睛支持鼓励孩子为暗线贯穿全文,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英勇无畏,都是因为有背后牵系的那“身后的眼睛”。从人物上看,小说虽以较多的笔墨写孩子,但孩子之所以敢于独自打跑野猪,就在于身后总有父母支持与鼓励,写孩子就是为了衬托出孩子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从主旨上看,孩子的父母在背后支持鼓励孩子,揭示了小说的主旨: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战胜困难的勇气。
第三篇:身后的眼睛读后感(范文模版)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哦,当一头敢和老虎有一拼的凶猛的野猪,瞪着粗鲁的小眼睛蔑视你的时候,孩子你害怕了;但是,你也别无选择:要不就是你把野猪赶走,让它悻悻地滚蛋;要不就是野猪把你赶开,眼巴巴地看着它糟蹋苞谷棒子,临走时再美美地冲你来个喷嚏,即使远了,也许你还能听到它打的饱嗝。
呵呵,可喜的是你没有退缩,你拿着一根短短的木棒和自己的誓言守护着丰收的庄稼和宝贵的尊严。孩子,我为你叫好。对,就是不要怕,当我们有一个完美的退路时,可以选择逃避;如果没有,那就下定决心干一场吧。这是难得的锻炼自己不向对手低头、勇于面对、不屈不挠品质的机遇呀,别担心,在你的身后有一双注视的眼睛为你加油。
也许你会说,像这种惊险的奇遇不是想碰到就碰得到的,那我还怎么锻炼自己呀。其实,生活里锻炼我们的机会多着呢,比如独立地刷碗,比如洗自己的小袜子,比如独立地上街买馒头。这可不是爸爸妈妈的偷懒,这也是对你的自立自强的锻炼呀。
你会说,这么点的小事能锻炼我什么,呵呵,这可不对。听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么?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的朋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脏乱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你这个家伙为什么不把庭院打扫干净以表示对我的来访欢迎)?”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干大事业的人,是要治理天下的,干吗非得做扫屋子这种小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间屋子都不肯扫,也扫不好,你靠什么本事来为君王治理天下呢)?”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想“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同理,如果不锻炼自己独立做好一件小事,长期积累自己的胆量、本领和能力,那么当真的面对像野猪那样的大事的时候,你要说我不害怕,这样的话,你自己恐怕也不会相信吧。
再给你讲个小故事,说古时候有个秀才很迂腐,只会读书不会生活。看看没得吃了,邻居说你养猪吧,卖了钱可以买米呀。秀才自己动手垒了个猪圈,结果他忘了留一个小门方便猪进出呀。没办法,他只好每天把十来斤的小猪喂饱了,就一提溜猪的俩腿儿再扔进猪圈。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小猪长成了几百斤的大肥猪。
一天,附近村子的俩小流氓听说秀才有一口大肥猪,又听说秀才很迂腐,就跑了来,说道:“秀才,你养的猪偷吃了我家的菜,你得拿猪赔我。”其实,哪呀,秀才的猪连猪圈都出不去怎么会跑进地里偷东西吃呢;但是秀才很老实,说:“那你们把猪拿走吧。”俩流氓挺高兴,可是几百斤的大猪怎么从猪圈里给弄出来呢?俩家伙费了半天劲,弄了一身的猪屎,还被猪给咬掉了其中一个家伙的手指头。
秀才见状,边跳进猪圈边说道:“来让我把它弄出来吧。”秀才一把攥住猪的俩腿儿,轻轻一轮就把几百斤的大肥猪给扔出了猪圈。俩流氓一见这架势,吓得二话没说夹着尾巴溜了。嘻嘻,孩子,你说说秀才为啥能把几百斤的大肥猪给轻轻抡起来呢?
孩子,好好的锻炼自己吧。爸爸妈妈爱你们,但是我们不会永远跟在你们屁股后头呀。因为我们会老的,到那时你也不忍心让俩老头老太颤巍巍地伺候你了吧。很多很多的事情,就只有你自己面对了,所以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地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吧。别胆怯,记住,在你的身后,永远有我们帮助你的眼睛。
第四篇:身后的那双眼睛 我的父亲母亲
身后那双眼睛
陈福玉
《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3日 12 版)
据母亲讲,我来到人世,是父亲盼了多年盼来的惊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了儿子,左邻右舍通知了一遍之后,竟担心不是真的,又匆匆跑回家再看个虚实。那年,父亲已满48岁,是一个给日本人当过苦力、在井下采了近30年煤的老采煤工了,父亲当年惊喜的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从我懂事开始,却不曾记得父亲对我有过什么偏爱,母亲打我,他往往非但不拦,还在一旁助阵:“狠打,打他个不懂事的东西。”学校里组织种试验田,不少家长都有意见,父亲却鼓励:“去吧,干点活儿好,没害处。”在我15岁时,放暑假父亲硬把我送到煤矿铁道线替母亲当起了护线工。于是,我在内心深处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漠然的感觉。记得父亲给我的唯一一次帮助,就是高中毕业那年冬天我要当兵,母亲坚决不同意,悄悄藏起了户口本,父亲却偷偷把户口本塞给我,对我说了句:“出去吃点苦,比在家里有出息!”
入伍后首次见到父亲,是父亲因缺铁性贫血住进了医院,我请了假回去看望。父亲见到我来到床前,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意思,反复追问是谁告诉了我,消瘦的脸上布满了阴云,当我洋洋自得地告诉父亲我已到了团部当兵时,父亲却极不赞赏地连连摇头:“团部有什么好,要出息还得到那吃苦的地方去。”只过了两天,我便被父亲撵回了部队。临行,父亲拉着我的手一再说:“别怕出力,到那锻炼人的地方去!”说话时父亲的手有些颤抖,他那苍白的脸色和语重心长的神情好像定了格,一下子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后来,我主动申请离开机关,回连队当了一名炮手。再后来,我由一名炮手当上了副班长、班长,入了党,并被保送上了军校。这期间,我每次探亲回家,父亲都极少同我说更多的道理,我想帮家里干点家务,父亲也不客气,既不像母亲那样又阻又拦,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对我指指点点,只是每当我干完了活儿,父亲就不声不响地把老白干烫好拿上桌,淡淡地告诉我:“喝点吧,男人长大了不能不喝点。”邻居和同学前来看我,夸我上了军校、当了军官有出息,父亲却坐在一旁从来不搭话,好像说的全然与他无关。然而,每次我离家归队,父亲却一次又一次地嘱咐我,“在外面别怕吃苦,别干那些不争脸的事儿!”
于是,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无论去干一件什么样的事情,都好像有一双父亲的眼睛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对我的行为作着评判。
1995年农历正月初八这天,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黑色日子,这天,我生活在黑龙江老家、已近80岁的父亲在出门倒垃圾的路上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我赶到家中的时候,是父亲遗体火化的前夜,我守在父亲的遗体旁,看到父亲的面容很安详,他的手上裂满了细细的小口子,在一只手背上,还留着劈柴留下的伤痕。顿时,我的心头一酸,眼前涌起了父母多年来生活上可能遇到的许多艰辛。也就在这时,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父母多次安慰我的话:“家里挺好,什么也不缺,生活得很舒心,你就在外面安心地干吧!”
送走了父亲,我在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落寞的状态,仿佛不再有父亲的眼睛看着我如何进取了,我变得懈怠起来。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家中老母亲打来的电话,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一向只过问我生活的母亲,完全改变了关注的内容,越过以往的话题竟问起了我工作上有什么长进?这种转变令我愕然,一时间,我无言以对,母亲的语气和声调和父亲是那样的相似,瞬间里我感到透过母亲的话语,父亲的那双眼睛还在身后紧紧地盯着我。尽管我岔开了母亲的话题,却一连数天睡不踏实,我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那双眼睛一定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很快,我又回到了原来的我。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得知母亲在家里安装了能直拨的程控电话,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每周打来两次电话,成了母亲铁打不动的“制度”。每次与母亲在电话里唠家常,都免不了要主动说说自己工作上的努力,这些虽然不是每次都有更新的内容,母亲却听得总是很认真,有时还会评价几句。2006年的夏天,母亲因患腿部皮肤癌来到沈阳就诊。几天时间里,我陪母亲去了多家医院,请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会诊和“支招儿”,最后确定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做肿瘤切除手术。对于85岁高龄的母亲来说,术前准备既重要又繁杂,在我推着她去做检查时,她总是像个孩子似地抓着我的手,每做完一项检查,都不停地看着我,仿佛要从我无意的神色中看出点破绽和实情。可是只要检查一结束,她就会催着我抓紧回单位去。手术那天早晨,母亲老早自己收拾利索,当我把她推到手术室门前时,她紧张的神情像个孩子,对我说,“你别走,等我出来。”那一时刻我就是她的主心骨。可是,当她顺利结束手术回到病房时,还没等麻药劲儿过去,就又开始撵我快回单位,叮嘱别耽误了工作。
那段时间里,尽管我天天都去医院,但由于工作拴身,很难在那里久留。有时赶上母亲去做检查或者放射治疗,我都是抢着来背母亲,而母亲也总是极其配合,她会主动说身材高大的姐姐背她时碰疼了她,于是我成了最合适的替换人选。瘦小的母亲趴在我的背上,虽然疾病的折磨十分难耐,她却看上去很是享受,脸上洋溢着幸福和灿烂。可是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就在疗程刚刚结束的时候,母亲突然提出了要回老家的想法。围绕走和留的问题,我和母亲发生了严重争执,最后到了再阻拦就是不孝的程度,我只好按母亲意愿把她送回了鸡西矿区。
2009年9月,在我正在筹备一次重要会议的时候,接到了母亲病故的噩耗。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成了我此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其实在军队事业的浩瀚林海中,我只是一棵“有其不见多,缺其不见少”的小草,在非战争、非灾害的和平年代里,我不曾有过一次守在老人身边送终的机会,这难免成为我深藏心底的一种纠结。然而,这一切却又似乎都是父母的心愿,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对组织、对事业有诚信和贡献的人。我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都是父母殷切盼望的,哪怕是十分微不足道,父母也能从中得到莫大的欣喜和宽慰。我暗自领悟,尽管我的所有进步和成长从未给老人带来什么,却给了他们莫大的欢乐和快慰,也许这就是长辈对后人的血脉情结。中国自古有崇“忠”敬“孝”之风,也许某种程度上的忠与孝,未必就是长期的相守和侍奉,了却长辈的愿望与企盼不也是一种真诚的忠孝吗?
第五篇:《眼睛 》阅读答案
《眼 睛 》⑴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⑵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一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含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⑶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⑷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⑸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份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废,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⑹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暗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直又阔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憾了„„⑺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⑻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⑼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啊?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⑽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⑾“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⑿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⒀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⒁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行的意义。⒂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14.文中第②自然段写道:“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联系全文看,“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4分)15.读第8段和13段,请概括两段中“宿店“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16.文章具体描写了哪几种眼睛?作者分别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14,【 ①乌黑的小眼睛 ②眼睛里充满憧憬,无丝毫阴影 ③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 ④从乌黑的小眼睛中可以窥见自由而明朗的灵魂 】 15,【 A 旅店 B 实现人生理想的境界、目的地 】16,【文章分别写了孩子的眼睛和老盲人的眼睛(2分)作者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懂得了应该怀一份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仍坚毅行进,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