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训练之作文立意和排比句的写作(共)
作文训练之作文立意和排比句的写作 作文立意:
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要确立一个好的中心:
记住这五个好的中心:爱(爱祖国,爱家人,爱动物,爱生活,爱自己);坚强;远大的志向;奉献;感恩;鲜明的个性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思考,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相信社会的主流价值,相信等待和希望,相信依靠自己的拼搏和智慧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相信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不占多数的。作文头脑风暴:
一.拿到一个作文题目,要自信审题,弄懂作文题目的要求:作文中的提示语很重要,提示语往往暗示了作文的中心和选材,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侧面去写,但不要偏离材料的主要倾向,不然就偏离了作文的中心。
二.要快速打开自己的思路:过去----现在---未来;
家庭-----学校----社会----自然
我,我们------你,你们—他,他们(动物植物的它们)
化大为小,不要面面俱到,最好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去写,这样可以避免面面俱到而面
面不到的缺陷。有时题目所指范围太小时有需要推而广之:化小为大
比喻义,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当见到一个题目不好写的时候,可想想他的比喻义,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这样题目就好写了);
反义(反义的目的是为了出新意);
要想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达到?达到会怎样?”涉及到那些人和事,通过那些方式和方法达到等。
三.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中心论点。(这一点特别重要,论点一定要明确具体,正确深刻,如能有新意则更好)
四.联想一篇范文:自己熟悉的或自己写过的比较成功的文章,模仿其写法,最重要的是其结构。若果自己有更好的结构或写法则更好。
五.确定自己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达到?达到会怎样?”
“为什么?”“怎么样” 可重点抓住其中一点去写。
推荐五步式结构
要辩证的看问题使自己的立意更辩证: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3.辩证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 1 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5.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
作文排比句的写作: 分类联想巧设喻 自然类。
我们要表达“生活处处是美,美是多姿多彩的”这个话题,便可这样设喻: 美是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 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缕浮云 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 美是回荡在密林中的几声鸟鸣
在训练时我们可以先确定好一个角度,然后用一个合适的引导句,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诗词类。
灿若星辰的古诗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引用和化用充满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打开思路,巧妙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以“生命”和“乐观”为例:
(1)引用古诗词。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2)化用古诗词。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 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人文类。
如果能在比喻中注入文化含量与人文精神,那自然也就更有文采了,而这样的角度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开掘,从名人、名事、名言、名德等方面灵活选择运用。例如:(1)名人+名事。
命运就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叹。命运就是屈原留在汨罗河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命运就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2)名人+名言+名德。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
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以上三个类别的联想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也可进行三个角度之间的交叉联想写作训练,然后再变换主体继续练习,以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的语感。
二、花叶相宜巧映衬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衬。”借这个比方,文章中的一些中心句好似红花,一枝独艳稍嫌单调,如果能从其他角度铺排几句(绿叶)陪衬起来,就有韵味和风采了。拨叶寻花——铺垫式。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 叶—铺垫句 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
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花—中心句 擎花携叶——牵引式。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 花—中心句 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 叶—牵引句 就好像大地上没有群峰 就好像山川内没有了飞瀑 就好像河流里没有了浪花 训练时应先确定好中心句,再从自然或其他角度给个引导句,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生发出类似的句子,这样可使文意丰满,文句流畅,成为文章亮点。纵横交错巧排比
1、层层深入法(纵式)。宽容的朋友一定情同手足 宽容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满 宽容的民族一定强盛不衰 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丽
这样通过层层递进,造成语义上的不断深化,不仅有层次感,而且也很有力度,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
同类并列法(横式)。
青春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 青春是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 青春是片片馥郁醉人的花瓣 青春是颗颗晶莹透亮的露珠 异类交叉法(交错式)。两袖清风是廉者的幸福 加官进爵是政客的幸福 生意兴隆是商人的幸福 春种秋收是农人的幸福 该例与同类并列的写法不同,每一个排比句所选取的角度都不一样,是一种异类交叉的手法,显得灵活多变,姿态万千,意蕴丰赡。
第二篇:作文立意训练
作文立意训练
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一半,虽然话题作文对审题立意的要求难度在逐步降低,但审题立意仍然是应试作文的关键.袖手于前,疾书于后,这是写作的一般规律。因为不管什么时候立意都会有高下、优劣、巧拙、善恶、美丑之分。高三作文我们就从作文的审题立意做起。
一、立意训练目标
1.立意要做到准(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深(思想健康、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新(见解新颖)。2.提炼材料,开掘生活,学会一些炼意的方法。3.学会不同的文体的主题(或中心)的提炼。
二、审题立意的原则 先看几则作文材料的审理
(1)1997年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有三则材料,一是讲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二是讲大多数家长为孩子买的书是教学辅导读物,三是讲青少年课余读的大多是漫画武侠等休闲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把三则材料统摄起来考虑,如只看到材料三,把论点定为“多看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无益”,显然是审题时把三则材料割裂开了。
(2)《回声的启示》,讲的只是一则寓言。一定要吃透其寓意:你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那么,他人、社会,自然也会善待你。如果你只是讨论那个小孩如何如何,显然只是停留在材料表面,就事论事了。
(3)《时间啊,时间》,这中间隐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与《时间》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客观地、冷静地审视“时间”这一概念,必须融进对“时间”的慨叹,要用抒情、议论的笔调。因为,文题中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格,中间又夹了一个感叹词“啊”,这些信息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4)《说说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可涉及的范围很广,只要是针对身边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皆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考生也谈到了对文化遗产的一些思考,但大多仅仅停留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这个层面上,立意就显得较浅。也有主题挖得较深的。有的考生就从保护文化遗产上看到了文化的传承问题,既要保护、继承,又要扬弃、创新,如此高屋建瓴,自然立意探远。这又是对立意的高一层要求。如你既能见人之所未见又能道人之所未道,你的立意将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
总结:所以对作文材料的审理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整体性2.本质性3.全面性4.正确5.鲜明6.集中7.深刻8.新颖 以下题目你是如何审理的? 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示例:这道题目被一致认为给写作者以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正因如此,考生的认识生活、驾驭题材、编织文章的能力,也就更加经受了考验。首先遇到的就是把握题旨、确立中心的问题。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要注意的是,这个想象决不会是毫无约束的,那么这里的约束是什么呢?中心问题:记忆移植究竟有什么意义。应该说,材料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考生不必深究记忆到底能不能移植,只需根据材料快速确立一个中心,为进一步想象、取材.构思做好准备就可。这次作文凡是写得比较好的,大多是根据材料紧扣中心来展开想象的。从公布的满分试卷来看,有的用各种生动的事例说明移植可以改变人的生存条件,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有的以“生生不息”为题,说明记忆移植可以达到“精神永驻”;有的对移植持否定态度,以“我,不要别人的记忆”为题,表现了做人要保持自己的人格操守的主题,有的对此持分析态度,论证了科学技术的创造取决于人的运用这一主旨,对移植的意义作了辩证的阐释。而大部分作文平淡、松散,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乏想象、偏了话题、取材不力、构思乏术等,但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主题不集中、立意不明确,以致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误。
三、题的类型与审题立意
1.对直接命题作文,第一要“释义”,第二要“界定”。
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确立文章的中心,必须有一个审题的过程:比喻义:行千里路,必须从脚下开始。本义;任何远大理想,都必须从现实生活开始。接下来就是选择角度:理想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个人的,单从个人理想看,可供选择的现实起点有:从本职做起(工作上看)、从现在做起(时间上看)、从点滴做起(从具体的事情上看)。选好了角度还要确定中心: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或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从上述分析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审题才算明确。
2.对材料作文首先必须辨明材料的用途,然后,或分析材料、提炼主旨,或使用材料、构思成文。
材料作文的命题有多种样式:有的给标题,有的要求自拟题目,有的材料只提供背景,有的材料是立论的根据或评论的对象,有的则是写作的素材。要根据材料的特点来具体分析:
(1)对于文字性材料,不仅要看正文,还要附加说明,如解说文字,出处、写作时间等;(2)对于事实性材料,则要抓住事实性材料的主旨;(3)对于理论性材料,就要抓住关键的词句,(4)对于比喻性的材料,就要深入领会其寓意;
(5)对于绘画、摄影作品的一类材料,应仔细观察画面的内容,细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画中有人物,就要认真地辨析人物的年龄、身份、衣着、神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若有两个以上的人物,还要注意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注意观察画中的景物、场面。这些往往与人物有密切的关系,暗示主旨。再有画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往往是画家喻示主题的点睛之笔,不可忽视。
如:1995年大作文题目: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审题立意的过程,1.找材料的中心和主题:通过一群鸟儿互相攻击和诽谤的情景,批判了片面地否定别人、造成分裂的错误行为。2.自选角度、确定范围:①要全面地对待别人;②要多看别人的长处;③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④反对“窝里斗”。
四、审题立意的方法
讲解:(1)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材料。(2)借助提示语,读准材料。(3)读清题干,准确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要把材料和话题综合起来审视。
如:2002年春季高考作文题:
一个海员/他最欢喜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诗中的“出发”和“到达”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写好这篇话题作文,就要认真阅读并准确理解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尤其要深入理解“出发”和“到达”这些关键词句的象征意义。“出发”,可理解为事情的开始,对目标的追求,准备面临的考验等,“到达”,可理解为事情的结束,理想的实现,成功的喜悦等.“出发与到达”与人生中的无数个起点和终点一样,是对立统一、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船,一个追求的目标达到了,又要去追求另一个新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就是在不懈地追求中实现的。对这首诗,如果不能迅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分析,如果仅局限于从字面意义和诗中的“海员”形象去理解,就会过于狭隘,过于肤浅,甚至偏离题意。2000年高考作文题,在材料之后有一个提示语: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提示语,一方面对图形材料作了很好的解说,并揭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主要原因:一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二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标准、方法多种多样。另一方面,这段提示语提醒学生在把握“答案不止一个”的思想的同时,要放宽眼界,开拓思路,尽快从具体的图形符号的分析理解中走出来。
“题干”是命题者用简洁概括的语言揭示写什么,即要求习作者以什么为话题写文章。审清题干,就能把复杂模糊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晰。题干是对习作者的一个核心指令,习作者要严格按照指令作文,不能另起炉灶。对话题的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迅速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首先就要明确“记忆”是指保存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不是思维、性格;“移植”在这里是指“将机体的一部分组织转移到另一机体上的一种医疗手术”,不是克隆、复制。又如“诚信”是指“诚实”和“守信”,但部分考生由于不认真审题,把“诚信”单纯写成承诺、忠义、忠诚、信任,或误解为“诚恳”和“自信’,严重偏离了题意。训练题: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可编述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窟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审题示例:
从等待的主客体对象来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待,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等待,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等待.作文时我们可以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友人之间的相互等待,可以写恋人、夫妻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师生之间的等待,可以写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等待,可以写贤臣对明君的等待,可以写对手乃至敌手之间的等待。同时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事情可小可大,可以是身边事,也可以是天下事。作文时我们可以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中考录取通知书,等待元旦联欢晚会,等待高考,等待申奥,等待人世,等待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待巴以双方的和平,等待阿富汗战火的平息。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可长可短,短至几秒,长至千年。赛场上,运动员由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等待的时间可谓短矣,中国人世,十五年艰辛谈判,可谓征途漫漫。由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千年,可谓“千年等一回”。从等待的距离来看,可以是近在咫尺,虽近在咫尺,有时却也如隔着万水千山,“等你等到我心痛”;可以是远在天涯,虽远在天涯,有时却也可瞬息即至,等来一个意外的惊喜。从等待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可以是顺境,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太平盛世,可以是烽火岁月。从等待者的态度来看,可以是主
动积极的,有目的的,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以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磨平了棱角,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从等待时的心情来看,可以是自由的,自信的,乐观的,浪漫的,憧憬的.悠闲的,快乐的,美丽的,可以是压抑的,犹豫的,悲观的,无聊的,绝望的,焦急的,忧郁的,灰色的。从等待的结果来看,可能是香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聚,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想到这里,这篇文章的立意可以说非常明确了。
五、如何章旨明确而又构思巧妙
讲解:有一篇题为《O》的小小说,说某电视台准备搞一个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先到一个局机关,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儿,问大家这是什么.干部们面面相舰,不敢回答。最后局长说:“对不起,事先未打招呼,不便回答。”摄制组来到大学中文系教室,主持人照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儿,大学生们哄堂大笑,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太瞧不起人了。摄制组来到初中一个班里,一个学生说:“零。”另一个说:“欧。”摄制组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抢着回答:“是个月亮。”是个鸡蛋。”是个乒乓球。”„„到此,智力测验圆满结束。小说的结尾作者写了这样一笔;电视台仍然播放这场智力测验,题目是——“人们的想象力是怎么丧失的?”结尾这一笔,将四个材料集合在一起,赋之以神,注之以魂,使文章立意高远,发人深思。
(1)一字立骨法:作为一种立意的方法,它常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作绾毂,然后敷辞以为辐辏.由于这个字或词属于全文立意所在,自然能严密文章的结构。所以,“一字立骨”其实指的是经过高度浓缩的主旨线索,与传统的诗眼、文眼相近似。如古人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说的就是写文章应当先立纲领,并以之作为统帅全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2)画龙点睛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龙,不点睛,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未点睛者见在.”后世即以结撰文章于关键处以一两句警句点明主旨归为“画龙点睛”。无睛之龙神韵全无,一为点睛,就通体飞动。为文一有此点睛之笔,就能振起全文意脉,如异峰突起,精警陡现,从而深深打动读者,使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画龙点睛着眼于文章的整体,落笔在行文的结穴之处。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极写秦始皇营建的阿房宫祟伟壮丽,官内全是六国的财宝和美女,至最终化为焦土后,作者继之以点睛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衷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一点,使全文的主旨脱颖而出,且立意高远。
请看2001年全国高考两篇优秀作文 [例文1]
黄·蓝·红
茫茫无际的黄色。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一人一骑踽踽西行。
大地一片死寂,大阳炙烤得大地腾起茫茫云烟,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世间多的是安居地,有水单肥美的绿洲,有风景秀丽的山川,有宁静安适的乡村,有繁华欢乐的城市。他为什么抛下这些,闯进这黄色主宰的生命禁区? 大唐贞观二年,他离开了繁华的长安,临行设下宏誓大愿:此去定要取田真蛙,祈江山永固,保苍生平安.有人劝其,说水远山高,路途阴险。他以手指心,点头几度,人莫明其意。其实他说的是,我诚信在此,既已设下宏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
历时17年,行程数万里,取回佛经657部,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舍身求法的玄奘永栽史册,持之不朽。蓝色波涛,浩瀚无际。
当麦哲伦卓船队穿过美洲南端的陌生海峡,驶入茫茫的大平洋时,他心中作何感想?一天又一天,始终是水天相接,一片蓝色。驶向“不可知”的五只小小的帆船,在天地间显得多么渺小,又多么孤独!
船队1519年9月才回到西班牙,同行水手265人,生还者仅18人!如同达·伽马探索新航路,就像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诚信所支撑的仅是对国王的许诺和自己想要的黄金,但毕竟以成功证明了诚信。
火焰升腾,鲜血迸溅!1934年,湘江边,血与火。数万将士以鲜血来浇灭敌军炮火,保住了一条“通道”,让红军中央纵队通过。要保证中央突围,“军令状”就立在心中,言必估,行必果。明知敌强我弱,有死无生,仍要守阵地,与火同灭,与敌皆亡。遭是更高层次的诚信,与玄奘的弘扬佛法有质的区别,更不同于麦哲伦们的为了自己发财。
数万将士以鲜血染成的壮丽画图,永载史册,什之不朽。黄、蓝、红,三元色,组合成种种色彩,绘成无数画图。而诚信,应该是画的灵魂.以诚信为灵魂的画图,让我们读之不厌,思之无尽。
[例文2]
常存抱柱信
翻开那册优美儒雅的中华文明的线装书,常有说不出的感动.记不清哪朝哪代哪个杏花春雨的小庄,有一对恋人。有一次他们相约在石桥见面,男子到了,女子还未来,这时忽然涨潮,水越漫越高,男子记着约定,抱着桥柱,最后舍着希望与坚定葬身于无情湖水。于是有诗人世代吟诵:“常存抱拄信,岂上望夫台”。东晋时石崇有歌妓名绿珠,美艳善舞。一次宴会上,位高权重的客人看中丁她,强索之。石崇固不与,谓缘珠;“吾今若为汝而亡,将何如?”曰:“妾当身殉,以报君德。”石崇果然固得罪权贵而死。当日,绿珠跳楼。多少年后,有一女子吟遗:“粉堕白花洲,香残燕子楼。”这燕子楼,即美丽的绿珠殉身之处。而书中这位女子,也固“木石前盟”未能实现而死。她,就是黛玉。
前不久在《读者》看到一段言论;一个大学生向女皮承诺爱她一辈子,“若我有任何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的一切财产都归你,不信,我们现在就去公证。”后来,他们真的去了。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就是现代人的“诚信”?我不怀疑这对恋人的承诺,我只是愕然,愀然、茫然。愕然于现代人的精明和怀疑,愀然于真爱竟要这样的保证,茫然于古中国“情比金坚”的情怀不再,我们永远失去了纯净、不需公证的诚信。
诚信是什么?是人最基本的素质与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单系的绳索,是我们正立于天地之间的脚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中“那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今日中国,“市场经济”似乎成为诚信丧失的理由。然而,市场经济正是信用经济啊!正因为脱离政府硬性规划,自由竞争,自由流通就更需要诚信。企业如此,个人更是如此!老师教我说“honest(诚实)使人有houmr(荣誉),因此两个是同源词。”智慧之光就这样造访我的心灵,幼小的我牢记:honest——hounor。于是,当我读到一个中国人在俄罗斯接受别人一顶皮帽的帮助后无耻的笑话:“还?傻冒!明天谁还来这儿还帽子啊!”我愤怒了。由于一个人丢失诚信使得十亿人蒙羞!中国人荣誉„„
能否用清纯的目光探视乾坤,使天地一新? 能否用美丽的双手整理行囊,不忘了“诚信”? 能否?能否常存抱柱信,永葆纯洁心?
第三篇:材料作文立意训练
材料作文立意训练
高二吴 蒙
学习目标
在立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深刻透彻、有创新地表达
以增强写好高考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立意的思维技巧训练
教学难点: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一、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话题作文,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切题具体要求:
A、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貌合神离.B、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C、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二、审题三忌:
一忌无视材料或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问题探究
1、词句推用法 一则材料,总有一些揭示材料内涵本质的重点词句。如果阅读所供材料时,不分主次,不辨轻重,立意就会失之准确。因此,平时应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例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解析]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的关键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写作时抓住这一关键句就可以提炼观点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等。
2、因果推溯法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阅读具有因果关系的材料,应立足于材料所述以“果”一去溯求、推导事物的“因”,然后择其一因以立论,这样能保证写作不致于南辕北辙、高题万里。
例2:根据下列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条淡水用尽的船行驶到亚马逊河的入海处,为干渴所苦的船员打旗语要求附近的船救济他们一点淡水。邻船把旗语打过来:淡水就在你们的脚下。起初不信,以为邻船见死不救,故意作弄。等不得已,汲取海水一试。才发现这个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完全可供饮用。
[解析]这则材料所述事情的“果”是亚马逊河入海处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可供饮用。据此“果”议“因”,是因为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认为海水总是成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才知此处海域的海水的确可供饮用。根据因果的推溯,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为老经验所束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尝试。”
三、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若仅在字面上或画面上斟酌,不一定能抓得准中心。这时,必须透过材料的表象,才能挖掘其内涵,进而对寓意掌表看法,确立论点。例3:阅读下面寓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解析]寓言一般是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物体以生命.并抓住它们的某些特点来比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从中离奇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于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寓意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四、优选劣汰法有些材料思想内涵丰富,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由此得出若干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比较,想一想从哪个角度概括出来的道理最能体现整个材料的精神,富有现实意义。能避免人云亦云、老调重弹,而且也是自己体会、感受最深的。这样的立意才最有时代感,而又深刻新颖。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目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世纪80年代,法国一批年轻的数学家,组成布尔巴基学派,他们思想活跃,经常在一起展开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毫不相让;有时几个人同时大喊大叫,以致局外人以为是“疯子”集会。就是这批年轻人,写下了洋洋大观的三十几卷(数学原本),对当代数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解析]以这则材料作为论据,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在真理面前决不让步;②思想活跃,才能创新;③争论出智慧。通过比较,①没有抓住材料的“神”,离材料太远,②是可以的,③是最佳观点。
五、同异析求法 对于组合性材料作文,应该通过对每则材料的同异析来,确立文章的最佳观点。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屏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在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相互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一个论点。这样才不致于
被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例5: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上别人碰上麻烦事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作为组合性材料,写作时要作同异祈求。第一则材料赞赏别人的“助人为乐”,第二则材料表现自己的不“助人为乐”。两则材料在为人处事的关系上统一起来,文章可以立论为“欣赏别人,也要看重自己”,因为“你不是旁观者”。
六、联想引申法如果提供的是一则带有某种象征义或比喻义的材料,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先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的联想思考,进而引申出较多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正确而合理的论点来,然后进行比较辨析,根据论点的新颖与否,与所供材料的密切程度,有无针对性,自己驾驭论点的能力,认识的深浅等因素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自己的最佳论点。
例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常言道:“春雨滋润禾苗壮。”春天雨水充足,田野里禾苗长势盎然。但与此同时,杂草也竞相生长,与禾苗争夺水分和养料。
[解析]把握材料中雨、苗、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材料内涵:没有雨,则草苗俱亡,有雨则草苗俱长,不能因为苗草俱长就抱怨春雨。据此联系实际,从自然现象谈及社会现象,以“雨一苗一草”类比“政策一成就一问题”,论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能对“问题”听之任之,这样,文章立论就新颖、深刻。
七、句意阐释法 有时提供的材料是一则或一组名言、警句,它们绝大多数可以直接作为论点。或者提供的材料中某个句子蕴含深刻的哲理,也可以用作写作的论题或论点。对于这一类材料,写作时要把握其真正的内涵,通过精细剖析,然后再概括出一个能够准确揭示这种内涵的论点来。
例7:阅读下面材料,针对现实,写一篇思想评论。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春,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解析]材料的文眼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句。这句话蕴含的语意是十分明白的,转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不会干小事的是干不了大事的”,“大事是从小事做起的”。
八、反面立意法为了使自己论证的中心新鲜独特,卓然不群,有些供料作文的论题可以另辟蹊径,反原材料的中心立意。“东施效颦”的寓言故事,一般写法就是透视这则材料的寓意,根据寓意定出文章的论点:不顾自身的条件生硬地模仿别人要遭人耻笑。又如“滥竿充数”这一则寓言故事,实际上是让你论一论真才实学的重要性。但按反面立意法,前者未尝不可赞扬敢于效颦西施、虚心好学的东施,后者未尝不可提倡向知羞耻、懂荣辱、有自知之明的南郭先生学习。当然,反面立意法具体运用起来,应当谨慎行事,否则,为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结果容易适得其反,也许会“越轨”。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你的反面立意有没有现实基础。
第四篇:作文之立意.
作文之立意
立意,也叫命题,即绘画、作文时确定的主题。古人常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作文要新颖、别致,必须在动笔前的立意上下功夫。
下面介绍几种立意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热爱生活,慧眼识新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写出富有生活气息、新颖别致的文章,必须深入生活,善于发现。鲁迅先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便发现“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便有了《最先与最后》广为传诵。又如一位同学看到自家精心防范的一条鲫鱼,从鱼桶里历尽艰辛终于逃脱,而意外地觉悟到“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的力量!”
二、深入分析,推陈出新
平时的耳闻目睹,道听途说,因多而显得不以为然,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去开动脑筋,归纳、分析、提炼出有新意有价值的东西。韩愈志不得伸,又看不惯封建社会满是任人唯亲、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为千古怀才不遇的杰出人物鸣出不平,以其意深情至而千古传诵。好人好事、雷锋精神,同学们已司空见惯,要求新颖作文,很可能笔底无辙了。课文《驿路梨花》却旧壶新酒,写得别致新颖,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却奏出一曲精神文明之花处处开的颂歌,本文因挖掘深入而取胜。
三、紧跟时代,潮流显新
时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应不断充实、更新。让题材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时代特色。我们常常以自己的妈妈为作文对象,大多离不开勤劳、善良、慈祥这些主题。有的同学却能把视点投到生活的焦点上,写下了《下岗的妈妈不哭》,自立、自强给了自己无穷的力量。有人拼命往城里挤有的同学写出了《农转非的妈妈》。还有《妈妈进城学电脑》、《“WTO”与“知识无用论”》等,内容紧贴时代,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四、逆向思维,别解求新
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认识,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我们可以冲破传统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用新眼光、新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想出与众不同的观点,给人以启迪。如《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未必成》、《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亡羊补牢”真的未晚吗》、《不知足者常乐》等。
五、咬定主题,深挖见新
文章的立意定向之后,沿着主题纵深思考,把它的内涵挖深挖透,既揭示表层意蕴,又包含中层含义,再挖掘深层含义。如写《珍爱早读》,校园不需要 透明的静悄悄,要的是书声琅琅的奏鸣曲,这才是校园应有的风景。进一步思索,自古治学大师多是博闻强记,钟爱诵读的行家:白居易刻苦诵读“口舌生疮”,钱钟书几大名著可随意背诵,巴金把《古文观止》背得滚瓜烂熟。可见“文选烂,秀才丰”,热爱诵读的人,方成大才。何以早读收效颇大呢?眼、耳、口、脑全方位投入,可以多方面感受语言且容易集中注意力,有效吸收、贮存知识。层层挖掘,逐见精深。
立意的长进,是一个长期积累、日渐提高的过程,可用著名词学家王国维的三重境界作比,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探索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 ”(深思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收获之时)。
第五篇:高中作文写作训练素材及立意分析
思维素材一
学无止境
有一个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一滴水也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
徒弟:„„ 素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能很多同学都曾经在某份报刊上读过。故事中的师傅利用向碗中盛物的方式含蓄巧妙地告诉急于出师的徒弟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切忌自满。”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也可以说饱含哲理,也许你的老师曾经用它来告诉你学无止境的道理,也许你已将它用到了写作中,作为论述学习切忌自满的事例。读了一个故事,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然后运用到现实中,看来顺理成章,完美无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停步于此的话,不就“学有止境”了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思维素材二
哲学教授的实验课
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最后一课。课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一袋核桃,一袋莲子。他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希望你们每个人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吗?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
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挑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一片静默之中,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选自《中国青年》2004年第3期)素材分析:
虽然没有放那么多东西,但教授做的实验与第一个故事中师傅的举动很相似,对不对?文题已经点明,这是一堂哲学课,相似的事例对于一群钻研哲学的学生有哪些启发呢?我们看到,有学生悟到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这可以说与学无止境的道理本质相通。有的学生悟出“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还有人悟出“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你在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吗?
再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无止境,切忌自满”,“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时间像海绵里的水”,“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道理其实都是遵循着同一条思路得出的;教授的思路则截然相反:先大后小才留下了空间,如果人生被小事困扰,那就有可能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个道理你之前想到了吗?
想到或者没有想到都不要紧,所有悟出的道理都是思考的产物,所以,关键在于你是否积极主动地从多个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说,读了这两个故事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徒弟先盛一碗水呢?如果水中加点盐或者糖,你能悟到些什么?再看下面的两个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启发。
思维素材三
才华的方向
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一天,60岁左右、仪表不凡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买香烟,他递给女店员一张20美元的钞票并等待找零钱。
女店员接过钞票,低头找零钱。突然,她无意中发现弄湿了的手上沾有钞票上的颜料。她大脑一片空白,惊讶地停了下来。经过几秒钟的短暂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于是她如数找出零钱,尼戈接过钱离开了杂货店。
过了几天,那个店员还是有些怀疑那张钞票的真伪,便把钞票送到了警察局。毕竟,在一百多年前的1887年,20美元还不是一个小数目。警察局里的一名警察坚持认为钞票是真的,而另一名警察则对被沾掉的颜料痕迹大为怀疑。他们怀着好奇心与责任心,来到了尼戈先生的家里。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们竟然在尼戈家里找到一架伪造钞票的机器,还有一张正在制作的20美元假钞!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尼戈已经绘制结束的三幅肖像画。调查结果是这样:尼戈先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熟练地运用画家的手笔,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假钞。他的手法如此高超,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银行里的职员,但最后却不幸暴露在女店员的湿手上。尼戈很快被捕了。他入狱后,他画的三张肖像画被拍卖了1.6万美元,每幅画均超过5000美元。
也许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让无数人为之叹惋的是,尼戈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画一张20美元的假钞和一幅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肖像画。的确,有才华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抵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方向正确的话,但很多时候,才华并不意味着成功。毕加索说过:“准确地选择,你的才华会得到更好地发挥。”才华非凡的人误入歧途,他的非凡才华只会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加快他陨落的速度。(选自《郑州晚报》2008年4月22日)素材分析:
手工绘制一张以假乱真的美钞,简直是匪夷所思。而这种非凡的才华导致个人锒铛入狱,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我们一再说到的思考,其实并不仅限于感悟道理,也包括对事件本身的探究。以本文为例,作者的感悟其实隐含了一个判断:尼戈绘制美元是为了钱。这固然很有道理,但你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比如,尼戈是否可能为了自己手绘的美元成功地骗过别人的眼睛而骄傲,所以一直继续这样的行为。或者,尼戈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尝试了一次,而后便再难克制自己,最终落入法网。再或者,你还可以设想一下尼戈以后的人生路程。推断一种可能,再试着把这种推断放到尼戈身上,也许你也能创作一个同样吸引人的故事。这就是对于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可以说是再创作。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思维素材四
最好的老师
看到电视纪实节目中,警方一举捣毁印制假钞窝点,顺口问一旁印刷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个假钞,你们做得出来吗?
他笑说:当然做不出,至少现在做不出。那个要求多高啊。
想起以前和一个考古专业的大学生谈天,他说起盗墓贼的技艺高超,比如使用起来事半功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就是盗墓贼发明的。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真的。他们读书时,还真请盗墓者来讲过课。他说那堂课,极其生动,极其管用,记忆极其深刻。
我就对那印刷学院的学生说:你们学校,为啥不请制假钞者来讲课呢?
那么,经济院校该找偷漏税者来上课?那么,政治院校该找非法传销者来上课?那么,美术院校该找疯子来上课?那么,戏剧院校该找街头行骗团伙来上课?那么,医学院校该找百病缠身者来上课?那么,军事院校该找本·拉登来上课?„„你一句我一句,说到大家笑倒。笑归笑,说法其实成立,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对不对?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7月30日)素材分析:
高超的印刷技术制假钞,先进的挖掘技术来盗墓„„前文尼戈先生的事件经过作者的思考,得出的是“善用才华”的感慨;同样的制造假钞事件,经过本文作者的思考,产生的结论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
这两个角度都有道理:技术就是技术,知识就是知识,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熟练的开锁技术在锁匠用来可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如果用于盗窃那就是犯罪;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如果用于生活可以为我们带来方便,如果用于战争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这是从“立德”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是复杂的,随着你的成长,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一点,你会见识到许多负面的人与事,你当如何看待?从中发现其正面的因素,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你呢,你对这两个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
编者补语:
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绝对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式,它必然有着广阔的思考空间,多样化的思考角度。浅尝辄止,你的收获就微乎其微;含英咀华,你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本版文章可以说是对这一道理的再次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