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视节目分析与影片读解
电视节目分析与影片读解
在广播学院有关电视的各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见南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协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喜于发挥完一篇情采并茂的伤春文字后,别忘了凝聚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合,闲散的品茶人生背后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
【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
【专业老师的叮嘱】
分析电视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款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款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我给你的练习题】
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短剧、小品等),并练习分析。
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以便增加理性认识;
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解读能力。
【忠告】 由于考试时电视片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大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做一些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电视作品分析范文 编导的工作
编导简而言之,就是一期电视节目的主创者。以一期新闻访谈节目为例,编导首先需在浩瀚的新闻信息中选择话题,即谈什么,找谁谈。随后构思大体的节目思路,细化访谈的话题,列出提纲,与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勾通,或者是写出初步的文稿。另外,有哪些内容要做成短片,即VCR,如果需要外采,编导便要充当记者的角 色,将要做成短片的内容采访回来。然后,编导要把嘉宾请到演播室,进行勾通交流,哪些详谈,哪些略谈,哪些不谈,可以提前让嘉宾心中有数,而编导此时也可 以因此进一步了解嘉宾的观点。访谈完成后,编导还需将“母本”进行剪辑,去粗存精,也就是删掉废话,或有导向偏差,或与节目宗旨不符的东西。然后配上音 乐,配以字幕,特技,将前面采访来的VCR(多是些背景资料或介绍)穿插其中。便完成了一期电视新闻访谈节目。
由上可以看出,编导是一期节目的主要工作者,也是事无巨细的工作者。选话题时,充当了策划;外出采访时,变成了记者;访谈完成进行剪辑,又充当了后期编辑制作的角色。
一般而言,编导对一次节目的工作周期比记者要长得多,记者只对自己的每条新闻负面,选取题材,(或受指派获得题材)外出采访,写成新闻稿,待领导终审后进行编辑制作,当天的新闻当天完成播出。而编导也许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完成一期节目
二.把握主题
评析的第一段:概括节目、点明主题。
既然是节目的“主题”,未免就要想得更深更远一些,想想节目作者的创作意图,想想节目背后更深刻的思想,想想是否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或者节目让我们 感悟到了什么。比如有的节目看似部门互相推诿,实是批评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不高;有些节目看是“一场大火”,实是强调消防隐患忽视不得;有些节目看似考 古,实是反映文明进步„„这就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反映事件本质的主题思想。
节目的“主题”就好比写文章要先有“立意”一样,你的文章最终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宗旨,电视节目也是一样,也许这个宗旨不太好直裸裸地表达,而是隐藏在节目之中,需要深刻领会的,也有可能在节目的最后会点明主题,考生只要听清楚并理解了,是不难办的。
把握好了主题,可以主题进行适当分析。对主题的分析可以从下以方面着手:一个电视节目对主题的要求:要正确(明确中心思想)要集中(不要东拉西扯),要鲜明(不要含混),要新颖(陈词滥调让人乏味),要深刻(不要肤浅)。一篇通讯只能有一个主题。
举例:央视焦点访谈《难圆绿色梦》的第一段可以有以下几种着笔方法:
一: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节目《难圆绿色梦》讲述了一个造林、毁林和人进沙退、沙退人进的令人痛心的故事,以褒扬徐治明老人30年造林的坚韧精神,谴责毁林的恶劣行径,着力表现了一个重大而深痛的主题:毁林就是助沙为虐,就是毁坏自己的家园,就是作孽子孙后代。
二: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节目《难圆绿色梦》通过徐治民老人的遭遇,几十年辛苦造林,把沙地变成了绿洲,现在他老了,乱砍滥伐之风猖獗起来,绿洲又正在重返沙漠,引出了是保护环境,还是眼光短浅,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地破坏生态这一主题。
三: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节目《难圆绿色梦》通过园子塔垃的树林被毁这一惨痛事实的追踪,追溯徐治民老人为营造这片林木,倾注全部精力和心血的艰难历程,揭示了防止土地沙漠化这一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而沉重的主题。
四:央视《焦点访谈》新闻专题节目《难圆绿色梦》通过讲述前辈几十年辛苦造林,却被后辈毁于一旦,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沉痛故事,实际在控诉乱砍滥伐,控诉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的短视行为,造成了沙漠化卷土重来的恶果。节目点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三.如何表现主题
把握好了一篇电视节目的主题,接着就要分析,这篇电视节目是怎样表现主题的。或者说,该节目的特色或成功之处在哪些方面。在写电视节目评析时,第一部分分析了节目主题,第二部分就可以逐一分析节目的 特色所在了,而这些特色所在正都是为了表现主题,为主题服务的。节目如何表现主题?或者说节目有什么特色?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常见的有:
1、结构
2、人物形象
3、蒙太奇手法
4、细节
5、选材
6、电视语言的特色,包括解说词的特色,镜头的特色
7、节目切入点
8、记者的表现、主持人的表现
9、音乐、字幕
10、同期声的运用
11、色调
12、剪接手段
13、其它特色
当然,我们写一篇电视节目评析,不可能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的分析不是一篇成功的评析文章,必需有详有略,该深入透彻的就得深入透彻地分析,该一笔带过的就一笔带过,一般来说,重点写三四点,也就够了.四.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分析结构就好比分析文章的框架和段落大意。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1.纵向结构: 即节目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辑组合的。也就是从因到果,从先到后,按事件进程,依次讲述。
2.横向结构: 即围绕主题,但不受事物时间顺序限制,将同一时间,多个不同的空间、方位的情况组织起来,“并列式”地反映“面”上的情况。当然这些“并列式”也不是完全平行,可以有递进的关系。比如有“多点同时”结构,在同一时间,但有多个观察侧面,将不同空间、不同方位上的事实串起来。有“同时异空”结构,同一时间 点,在不同的空间取材。比如,一场大型球赛正在体育馆举行,说完了体育馆内的啦啦队表现,再说场外市民的关注程度,就是横向结构了。
3.点面结构: 即从个别的、典型的事例带出面上的、总体的情况。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曝光湘江一起排污现象后,接着介绍湘江水质整体监测情况;查处一起餐馆油烟超标排放后,概述全城还有多少家餐馆违规排放,都是点面结合。
4.递进结构: 即层层递进,或层层深挖,这种结构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原因,鞭辟入里,呈递进关系。
五.细节分析
任何一个成功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细节的成功。事实上,很多人看完一个电视节目,能记住的,一定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精彩细节。
可以说,细节就是节目的血肉,它让节目更加生动,更为鲜活,也更容易打动观众、震撼人心。而一期电视节目如果没有好的细节,那一定是枯燥的、乏味的,难以吸引观众的。
细节在很多节目中都起着刻画人物性格、展示内心情感、增强可视性、增强真实感、现场感,强化感染力、深化主题等诸多作用。细节越细腻、越精彩,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也越高。因此节目分析,谈细节常常是必不可少的。
《难圆绿色梦》之所以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与其成功捕捉细节是离不开的。多处细节都不十传神。比如描写沙漠化的严重:用鸡毛掸子拂一下床单,扫出厚厚的尘 土,扫过的地方与没扫的地方颜色对比十分鲜明;一只羊踮起后腿,抬起前腿,直着身子去吃树上的叶子,因为地上寸草不生了;植树老人徐治民看到他引以为豪的 树王被砍,有拐杖去戳树桩上的积沙,表现心中的酸楚与痛苦;政府为植树老人立的碑,记载了老人一生植树治沙的业绩,却有三个字被人打掉了。这样精彩的细节 在节目中比比皆是,都有强烈的视角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成为难得的佳作。
六.蒙太奇
“蒙太奇”是个法语词,法语的意思简言之,就是“剪接”。也就是镜头与镜头剪接起来。
早期的电影没有经过剪接,一件事情不关机拍摄,没有剪接,因此没有“蒙太奇”手法。像现在家庭出游拍摄DV带,婚庆公司用DV机拍摄的婚庆录像,都是端着DV机,开机之后,从头录到尾,镜头与镜头之间没有经过剪接,没有经过剪接的素材带是没有美学价值的。
有了“剪接”,也就是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电视、电视的格局就焕然一新了。
比如拍摄“八路军”对“鬼子”开枪,如果没有“蒙太奇”手法,就只好是镜头对准“八路军”拍摄,开枪后,镜头摇到鬼子,“鬼子”中枪倒下,拍一个连续的镜 头。而运用蒙太奇手法,就只需拍两个镜头,剪接起来就行了:第一个镜头拍“八路军”开枪,第二个镜头拍“鬼子”倒下,就足以让人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因此 剪接是要符合理性和感性逻辑,符合人们的生活和视角逻辑。
当我们看电影、电视剧时常会发现,当场面是激动人心的时候时,镜头往往是短暂快切的;当场面是抒发情感时,如令人感动、哀伤,往往剪接缓慢,镜头也较长。这就是剪接要符合人们的视角、心理节奏。
分析电视节目中,可以分析该节目是否运用了以下几种蒙太奇手法:
1.是“重复蒙太奇”。也就是镜头重复出现。这往往是节目表达依依不舍、或为了引起人的回忆,或者是为了反复强调、对比、首尾呼应、渲染,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是“象征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相当于写文章中所说的“比拟”或“隐喻”。用一种事物比拟另一种事物,用一种东西象征另一种东西。比如在电视节目中 讲到生命的凋谢,总不能真去拍一个人死亡经过,便可以拍摄一片落叶在风中飘零,比如节目中讲述中华民族,便可以拍摄黄河、长江来比拟;比如拍摄一株小草,或一株狗尾巴草,以象征平凡的人们;拍摄一对蝴蝶,象征爱情;拍摄电闪雷鸣,象征悲惨的命运„„“象征蒙太奇”在节目中往往会多次运用,很值得注意。
3.是“平行蒙太奇”,也就是节目平行讲述,把同一时间、不同场合的事件先后叙述出来。类似于小说里的“话分两头”。
4.是“交叉蒙太奇”,同一时间、不同场合交替叙述,比起平行蒙太奇来,频度更密集地交替讲述。如指挥所与战场,镜头先是指挥所指挥,接着是战场冲锋杀敌,镜头又回到指挥所指挥,再到战场杀敌,交替出现。
5.是“对比蒙太奇”,节目里通过两种情形进行对比,如沙漠与绿洲、善与恶,悲与喜等。
6.是“颠倒式蒙太奇”,相当于文学作品里的“倒述”。例文:
分析《难圆绿色梦》里的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手法在《难圆绿色梦》中成功运用。记者特地拍摄了多组同一地点、同一事物今昔对比的镜头,给人以强烈震撼。比如在老人重返园子塔拉时,插入了以 前拍摄的镜头,这里曾是绿树成荫、果实满枝头,而现在却是一片黄沙,满目荒凉景象,又如曾经的“树王”,枝繁叶茂,生长旺盛,需几人合抱,而现在只剩下一 个光秃秃的大树桩。这种对比是黄与绿的较量,也是树与沙,人与自然,生存与毁灭的较量。当年造林的成果毁于一旦,如今黄沙肆虐,家园遭破坏,住户被迫离开 故乡。这种具强烈反差的对比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深化了主题:只有护绿才能持续发展,只有保护环保才能赢得家园.七.音乐分析
有人说电视节目里音乐的运用要做到四个字:悄、瞧、巧、俏,是有一定道理的。悄就是在音乐起的时候悄无声息,悄悄地起来,而不是突然蹦出,要让音乐与解说 词、画面和谐一体。瞧就是说音乐产生了效果,或使人心情愉悦,或令人紧张,或动情落泪,改变了人的情绪。巧就是用得巧妙,音乐要围绕主题服务,不能乱拼 湊,一会儿一个样。俏就是俏皮,比如一些谈话节目、娱乐节目里,都有俏皮的音乐声,突出喜剧效果。
在实际编导中,使用音乐第一个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要与节目内容相吻合,要配合得当,实际就是说音乐基调要得当。比如节目是讲述考古的,介绍文物故事,音乐 就应该带有旷古色彩,让人听起来有历史的沧桑感,如果配现代流行音乐,肯定不恰当。而如果节目是讲述情感故事,一般就会配轻音乐,带抒情色彩的、悠扬的音 乐。如果是侦破题材、警匪题材,就会是节奏较快的鼓点乐,给人紧张、急促感。实际上,什么样的节目选什么样的音乐,考虑的就是音乐的基调。它是基调是忧 伤,是哀怨,是浪漫,是温情,是激昂,是躁动,是紧张,还是愉悦欢快,节目的基调就决定了音乐的基调。
除了基调,便是音乐的节奏要得当。音乐的节奏要与画面的节奏、解说词的节奏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们欣赏画面时的心理节奏。比如画面和解说词是欢快的,却配上紧张的音乐,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同样,紧张的解说词,配上慢节奏的音乐,就会冲淡效果。
如果节目中配有音乐,便可以从音乐的基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了,看其是否符合节目的基调,是否符合人们心理的节奏,有没有达到催化情绪的效果。
【英播面试】
本来我是早十一点场,九点多到了考场,想着还有很久才开始考试可以先准备一下。没想到一到四楼就有一面无表情的大哥问我是不是面试英播的,然后直接把我指到一个准备室,给张纸,说十分钟以后收纸去面试,我这个紧张啊。纸上面是一大段英文,没什么生词,大概是说大一新生进大学应该以后怎么学习的,下面有TOPIC。我大概花5分钟通读、记文章内容,5分钟想一下TOPIC。
进考场以后先看到的是一个摄像机,摄像机左边是一个男老师,右边俩女老师。中间的人发问,左边的看摄像机,右边的记录。忘记打招呼就坐下来了,之前准备的自我介绍没用上。先大声朗读文章,读到一半叫我停了。然后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我记得的问题大概有这么几个: 你来自哪里
介绍一下你的学校 你在班上排多少名 为什么不是班里前两名
你觉得班里的前两名有什么特别之处 你喜欢看什么方面的杂志 你有什么别的爱好
接下来TOPIC,好像是选择职业是金钱重要还是兴趣重要
三个问题:
1.主题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2.选择给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点评 3.电视片有什么现实意义
每个问题都要求不少于几百字的,反正两个小时勉强写完
【广播电视新闻学面试】
本来这个面试是在第二天,结果考电视节目分析的时候突然老师说明天几点几点场的改在考完节目分析后面试。所以在写完之后匆匆忙忙去准备室了。有学长模样的人问你学文学理的然后在准考证上写
给我们发了演讲主题,我的纸条上写的是温丄(百度)家(百度)宝叫大家多读书BLA„„
三人一起在教室外候考,我是第三个,所以准备了十分钟多一点,但前两个出来脸色都不怎么好。进去后有两个男老师。先自我介绍,他们埋头写东西。接着问题:
你来自哪里
喜欢看什么报纸杂志 你喜欢的记者,为什么 你能高重点线多少分
居然只记得这四个问题了,郁闷,想起来了以后补充。
演讲,我在外面准备的时候打了点草稿。讲的时候偶尔想不起来就稍微瞄一眼,挺顺利的。红圈圈起来的就是纸条上宝宝说的话。
第二篇:电视节目分析
广电
1018016012
娄荣
《天使》手法浅析
一个好的纪录片或者说是电视节目往往少不了鲜明的主题,明确的思想。编导通过这些影片或许想表达社会现象,民土风情,甚至更深次延展则是他们的人文关怀。所以分析影片节目之前首先就要搞清楚他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记录形式而没有认清主题灵魂,且不论是否能有很高层次的认识和分析,估计连最基本的故事思想都很难理解吧。这就需要编导能清晰地说明故事,巧妙地构思。
影片《天使》是个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具有强烈的新闻感,但也不是纯新闻,它不要求时效性,而是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在这个方面其实可以把它看做纪录片的一种,当然不论是哪张类型的片子,都需要彰显出对社会,人生价值的追寻思考。这是作为电视节目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刻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功能。片子讲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黄丽杰无意间就下了一只受伤的灰雁,自此一系列关于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动人的故事依次展开。通过对故事的深层次了解后,我们不难发现除却人与雁感情线外,展现的其实是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这是当下人类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的反映,而这个故事则预示了人类也是有真情存在的,当真情流露出后,这爱能感动所有人。
说完影片的故事情节之后,很自然就要谈谈这个影片给人的感触。这显然也体现了影片的消费娱乐功能,当然对这部影片而言并没有很强的娱乐感。人们从中除了能看到令人心情愉悦的“人雁”情外,静下心来更多得则是感动。这才确切体现影片的主题,人们只要付出了真心,我们的这个和谐的社会世界都能更好的发展,人与自然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这些对心底最柔软的触动无疑会感动观看影片的每一个人,相信看完的人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触。这就是电视的舆论功能,舆论的导向启示人们要爱护自然,如果人与自然失衡,带来的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巨大灾难。
影片为了使结构紧凑充实,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运用此手法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些事情,因此情景再现成了很重要的手段。随着影片叙述的不断展开,人物形象愈加清晰明朗起来。通过影片传递出来的信息,观影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融入其中,发生转变,甚至完成交流与对话。这个片子因为平实朴素的风格,出色的叙事手法,细腻的感情线索,与一般的说教片不同,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形成共鸣,达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当然片子除了上述那些优点外,镜头的正确运用,合理的声画搭配,高超的编辑水平,加上影片本身内容的丰富内涵和编导苦心设计的一些桥段,更显得平淡却不乏味,而是余味悠长,值得人慢慢回味,最终能够揭示主题,赢得观众的普遍共鸣。
《天使》以其朴素的故事感到了很多人,但是这个故事的部分情节,诸如为雁宝起名,雁宝结婚这些段落明显是编导精心刻画出来的,还有一些话语明显是作为农村妇女的黄丽杰说不出来的,为了追求煽情感人的气氛,从她口中说出显然很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否认的是,这种表演因素的确打动了众多的观众,他们仿佛都变成片中的主人公,一起为雁宝幸福而幸福伤感而伤感。总之适当的“人物表演”能够增强故事的可读性,但是关于这个适度问题则需要每个编导各自把握,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弄巧成拙,虚假做作。
无论何种形式的影片,它的最终落脚点都是揭示某种主题,以此启发观众争取达到某种效果,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影片。它们常常通过细小的故事,平淡的人物勾勒刻画出具有代表性特质的精神,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可是对于纪录片中能否“演绎”也很值得探索。
《高考天问》栏目分析
《钟山说事》是一档电视栏目,主持人钟山以脱口秀的方式对一些热点时事问题进行剖析,解说。
第三篇:如何写电视节目分析
教你如何写电视节目分析
在广播学院有关电视的各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中,有一项是考试时观看电视片,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这项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电视片的综合认识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分析与写作能力。
电视片的时间为20分钟,或者更长一些,写作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一般来说,写个读后感对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不是困难的事情。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写读后感了,所以不要将这项考试看得很难和神秘。
重要的是,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片之后,立即有写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片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当电视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这里是一个写作范围提纲,即结构方式表,可以参照。你在观看电视片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这个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
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
(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
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
(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
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
(两、三点精彩细节)
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
占总分 10%
7,结束语
占总分 5%
【注意的问题】
在看完一部电视片之后,考生应该立即感受到,这部电视片重点表现的是什么?这对于任何题型都是重要的。一部专题片或纪录片,它所主要表现的无非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物,或者是感受。当然这其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有时当考生沉浸在一个兴趣点当中不能自拔时,千万不要忘记拔出思维来,审视一下,这精彩的兴趣点背后蕴藏的真正目的事表现人物的某种品格特征。或者是事物的某种特色。
也许有时会有大量的篇幅集中在某个人物的身上,然而,他其实需要展示的还是是事件本身。有的电视片把笔墨集中在物上,比如一些风光片等。但是,电视片的表现对象其实常常是一个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一个思考层面,紧接着需要花费大量功夫的还是对于这部电视片的特征和表现手法的思考。
有时老师会选择一部富于文化色彩的电视片作为题目,这是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应当集中到电视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比如,分析电视片《江南---绍兴黄酒》
这是一部展现酒文化的专题,重点考查其实在于考生对于片中文化内涵的感悟,而不是片中所出现的人物。
如果你的文学感觉、艺术感觉较好,你会喜欢那种抒情写意色彩浓厚的电视片,因为这个时候,抒发情感的意趣将使你的评述与电视片的意味融为一个整体。(抒情写意的电视片)
然而,感性的认识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大学门槛的年轻人来说不是全部,因此在你沾沾自
喜于发挥完一篇情采并茂的伤春文字后,别忘了凝聚已经过于分散的思维,因为,也许有这样一个题目将把你掷往一个分外庄严的场合,闲散的品茶人生背后还聚集着一些更为深刻的思考,那就是表述哲理的电视片所要展现的内涵。
一切理性评述的背后总会有所谓结论的东西。在电视片的评述中,有时需要达到的是同样的效果。那么,有这种情况,他要你回答一部电视片想要说的是什么?它揭示的是什么问题?你的体会是否能够挖掘倒在表面的镜头语言下面蕴藏的意义呢?(揭示一定问题的电视片)。
【老师的提醒】
对于全面分析题的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这个方面的分析,多数考生都能考虑到。比如,在评卷中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具备严谨的主体意识,对于电视片中提供的严谨的榜样是的任务,保持一种着眼于人的品格特征的分析模式,并都能自然地结合到当今现实,对主人公的形象作出正面的评判。但是,许多考生就此打住了,通篇的评述都跳不出对主人公的赞叹和相应的对一些现实现象的对比抨击的圈子。
2,电视片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具体来说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等。这才是对于一部电视作品的评述不同于对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的评述之处。
对于电视这样的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出题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在整个篇幅中始终都还没有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你在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评卷老师的足够注意。【专业老师的叮嘱】
一些分析电视片文章的基本出发点:
这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不这样做,你的评述就可能丢分!并且层次不清。对于分析款架的驾驭就来源于考生的思维的逻辑化程度了。明了的款架、清晰的逻辑是评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一般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
对于电视片的基本评论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强你的文字的专业程度,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评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分析文章是“问答式”还是“文章式”。
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我给你的练习题】
从电视上有意识地看一些电视片(专题片、纪录片、短剧、小品等),并练习分析。
阅读一些有关电视片创作的参考书,以便增加理性认识;
练笔,看电视时写一些随感、札记,一方面练笔,另一方面也可提高自己对电视语言(视听语言)的解读能力。
电视节目分析的写法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作者:山东有线电视台 钱景芝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
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
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
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
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
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 2 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采访作为叙事手段,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狭义的采访,即记者和被采访者语言的交流,并将被采访者的语言结构在片子中。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生活等经历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要反映的内容大都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成为一种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入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广东行》的第一集《开放市场》,该片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阐述了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纪录片把采访作为一个细节,承担局部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
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访谈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毛泽东》、《周恩
来》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
三、客观记录式。
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可以想象,没有创作者较长时间的投入,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难以出现好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广义的采访,既记者为获取节目素材而进行的一切社会调查活动。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叙事方式是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一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实地采访,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一种融洽自然的氛围。当被访者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时候,真正的拍摄也就开始了。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有较深的采访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叙事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出现,原有旧的叙事方式就会消亡,只是这种旧的叙事方式会慢慢退居次要位置。即使是在客观纪录式叙事占统治地位的今天,仍不乏运用前面两种叙事方式的杰作,如运用画面加解说的《沙与海》、运用访谈加解说的《解放》。
叙事就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
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比如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经苏联人之手,无非是进行了重新剪辑,也就是改变了素材的结构方式,就变成了反法西斯的影片《普通法西斯》。这就有点象化学中的碳原子的排列,一种方式是石墨,如果改变这种排列方式,普通的石墨就会变成了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不过,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化学变化”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结构方式的变化只会引起所谓的“物理变化”,即叙事效果的优劣分野。优秀纪录片的结构严谨、统一而又自然,3 低劣的纪录片结构雕刻痕迹很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甚至混乱。结构能力的高低是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即使面对相同的素材,结构能力不同的编导也会创作出质量迥异的节目。比如《生活空间》曾播出的纪录短片《姐姐》,编导原来准备把拍回来的素材编一个反映先进警察的人物片。后来制片人发现这段素材如果重新编,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反映儿童的纪录片,正是制片人的金手指才有了《姐姐》的出笼。
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与叙事方式直接相关的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有线形结构和版块结构两大类。线形结构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三大类,根据线索交叉与否又派生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一、线形结构。
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日本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
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性。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和解说词作为转场因素相比,采访作为转场因素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会使片子更为紧凑、简洁。比如《命运》就是通过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场景,从而实现其典型的套层结构。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创作者往往在采访之初,就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以保证能采访到它需要的内容。在后期编辑时,创作者会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片子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个片子连接起来。比如《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神鹿啊!神鹿!》
中柳芭的自叙。
二、版块结构。
当然线形结构的这条线并不是每部纪录片都能具有的,也不是说纪录片就只有用线型结构。特别是那些依据文理逻辑展开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前人们习惯称呼的专题片,由于它们大都是主题先行,又基本上是解说词从头灌到底,因此拍摄的素材只是论证这一主题的工具,这使得素材和素材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如果又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线索,就只能寻找其他结构方式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版块结构。
所谓版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如《命运》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命运》是按人物来划分版块的,只不过创作者在构思人物时作了精心的挑选,常常是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来,这种特殊形式的版块结构也被称作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对立性,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祖屋》是一种传统的版块结构,共分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他们依次是:“祖宗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五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五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使用传统的版块结构最好是有张力的题材,否则,由于版块和版块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尽管纪录片存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但是这些结构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对具体的纪录片而言,它存在一个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此时再选用其他结构方式就是不恰当的了。
决定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生活事件本身,2、现场取材方式,3、创作主题,4、作者的创作风格。对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题材是事件性的,多采用线形结构;如果题材是概述性的,则多采用版块结构。比如《山洞里的村庄》,该片主要是反映山岩洞村村民拉电的故事,因此创作者选用了线形结构;而《流年》主要是反映几位剪纸艺人的生活,这种反映是概括性的,因此创作者使用了版块结构。就现场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点式取材和面式取材两种,其中点式取材是指创作者把拍摄的对象作为具体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则是把拍摄对象作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前者,那么相应的结构就应为线形结构,如《藏北人家》;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后者,则多半会采用版块结构,如《改革二十年》。主题也是影响纪录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单一封闭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版块结构,特别是那些命题作文式的作品,如《弹指一挥间》、《同心圆》;多义开放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线形结构,如《空山》、《忠贞》等。创作者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作者对结构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是体现出一种量的优势。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
第四篇: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跨越十一世纪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作者:山东有线电视台 钱景芝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
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
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
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
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
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第五篇: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 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电视节目分析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以 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长为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 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出 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 电视节目(内容形式如上),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 问题。
电视节目制作人必须具备对电视节目编排和设计的知识,以及对影视素材 的艺术处理和将散乱的影视素材组合成一个雅俗共赏的节目的能力,所以考官 主要想通过此项科目的考查,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 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 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电视节目的分析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性的。要想将电视节目分 析得全面、到位,首先应当了解一些电视节目的基础性知识。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 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电视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 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
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走向成熟的标志。电视 发展初期,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播出的电视节目都只是一些简短的新闻、零碎 的文艺片和大量的电影等,电视台被称为“空中影院”。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 上最早的专栏节目,像《骆驼新闻大篷车》等新闻节目的出现,才打破了电视播出的原始格局。我国电视真正进入节目化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现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幸运52》、《星光大道》、《实话实说》、《夕阳红》等节目已经成为王牌节目,在全国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2.电视节目的特征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 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综合性是电视节目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 与表现形式上。
观众高度参与性是电视节目的第三个特征,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电视节目分类的标准较多,有以节目的内容划分的,有以节目的形式划分 的,也有以节目的对象类型划分的。但按现行最为普遍认同和简单的一般的分 类方法,电视节目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类型。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节目类型。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节目类型。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节目类型。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在简单了解了一些电视节目的一般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电视节目分析包 括以下几个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
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的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 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前面讲的“怎样写
影评”方面的知识,应用到电视节目分析中,让自己写的电视节目分析更具专业性。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 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 演的意图布光,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师是否能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地运用录 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
(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音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所列的电视节目元素哪些该强化,哪些要淡化,何时此显彼隐,何时此
强彼弱,都要经过合成才能把各种表现要素的作用组织起来,产生整体效应。所以,合成是节目制作的终端,带有定型作用,是最终体现节目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重要工序。分析合成最能分析出节目的制作技艺。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现的,片尾是怎样结束的,两者的画面构图有何寓意,色调、节奏感如何等。
4.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风格的重要因素,他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有些电视 节目以某一位名主持人为标志而设置,往往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来选题或设 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 节目定位、主持人有何特色等。
五、电视节目分析的提纲和写作
1.电视节目分析的提纲
(1)电视节目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占总分10%。
(3)本片的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20%。
(4)本片的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15%。
(5)本片的艺术特色细节(两三个精彩细节),占总分15%。
(6)本片的缺点与不足,占总分10%。
(7)对本片的缺点与不足的建议或意见,占总分10%。
(8)结束语,占总分l0%o
以上,只是为考生提供一个大致的写作框架,并不是定制,还需要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创新,写出自己的风格。
2.电视节目分析的写作建议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电视节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艺术人生》,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期节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节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节目的整体特点等。大约写15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总的看法,可以分析本期节目制作的是否能够符合要求,又是否有价值等。大约写300字左右。
第三部分,从上面提及的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 的方向,明确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种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分析角度参照本节第四部分的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并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四部分,再次结合节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要言简意赅、简明得当。大约写l50字左右。
六、电视节目分析的注意问题
第一,由于考试时电视节目只有一次放映机会,所以,考生务必要集中注意 力看片子,同时在看片过程中,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相应的做一些笔记。
第二,分析写作要有材料,而材料只能是当时看片获得的。应该在看过电视节目之后,立即拟一个写作的纲要。如果要等到看完节目之后再靠回忆写作,就可能丢掉某些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考生要在看片的同时用笔记录一些心得要点。
第三,当电视节目片播放结束时,已经有了写作的材料。可以根据记录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确立写作的主旨和文章的标题。然后对记录的材料进行筛选,选择最有说服力、最能靠拢主体的材料进行写作。考生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围绕提纲找材料,这样写起来不会跑题,而且方便快捷。
第四,你要首先搞清楚是“问答式”的分析还是“文章式”的分析。在全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文章形式;具体层面分析题型中最好写成问答形式。
第五,对于“文章式”分析类型,大致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其主题以及主题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的启示。
(2)电视节目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电视节目表现主题的方法主要包括叙述方式、结构、表现手法、声画语言的特性等,这是电视作品分析不同于其他类型文艺作品分析的主要之处。
对于电视这种综合性艺术而言,它表现主题的方式往往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处寻找亮点才是阅卷老师希望看到的精彩答案。当然,并非要你对所有方面都要一一作答。你可以挑出其中一两个有特点的方面来进行分析。
(3)在你准备结束之前,如果你忘记在整个篇幅中提到这部片子最富特色 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那么,在你的文章的结尾还有一个机会。其实,专门开辟一个角落给予这个内容,反而能够引起阅卷老师的足够注意。
第六,考生分析电视节目要到位。如果考生对一些有关电视节目制作方面的知识尚未理解和掌握的话,最好在分析时少用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因为这不但不会提高你的分析水平,还会闹出许多笑话。鉴于这种情况,考生除了在平时多学习多践行以外,还要在实际应试分析时集中到节目创作的某一个侧面,或镜头,或音响,或主持人等,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元素来分析。分析时要集中力量,不需要面面俱到。
第七,电视节目分析关系到逻辑思维问题,层次一定要清晰。电视节目分析 的好坏、全面与否,主要来源于考生的逻辑思维程度。明了、简单的层次,清晰、完美的逻辑是阅卷老师最喜欢看到的。
第八,电视节目分析要注意一般的见解和自己独特的见解相结合。对于电 视节目的分析往往有一些特定的程式化描述,对于这些见解的阐述有时可以增
强你的文字的专业性,所以不要排斥这些内容,它至少可以在你的篇幅中形成一定的气势。写文章都贵在创新,老师往往更注重你是否有独特的见解。在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不妨尽量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只要不给老师一种过于偏激的印象,任何类型的分析都是可能获得赞赏的。
我们在本书“影视作品分析”中,选择了中央电视台电视栏目《今日说法》作了一个评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只是就《今日说法》栏目作了一个整体的介绍和解析。同学们在考试时,还要结合具体一期节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方法作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