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片分析《英与白》
影片分析——《英与白》
《英和白》是张以庆的第二部作品,本片还有一个副标题“99纪事”。本片借英和白的生活状态记录了在世纪之交,人的生存状态——作者认为的生存状态„„
作者首先对人类当前的生活状态有一个概括“1200万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们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们„„”作者用整部影片告诉了观众,人现在已经不再群居了„„
英与白捆绑作为个体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对于这个个体,一个人和一只熊猫又是无法做到彼此交流。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个体,原本应该是以“家庭”的方式来彼此照顾,彼此安慰。可是这个的家庭就是一个女人和一只动物„„为什么这个女人宁愿守着一只动物也不愿意去找一个男人呢?“我就想告诉那些要离婚的或者是那些没离婚的或者正准备结婚的人,结婚的时候谁都真的没有想去离婚,慎重的时候但是还是别委屈自己,委屈孩子,还是要有责任感。”这段画外音是几位不同年龄段的女人对婚姻的看法。这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所说的。这种讨论本身就映射着现在婚姻的不可靠„„尽管英很孤独,白也很孤独。两个人走到一个原理世界的笼子里。现实中两者的朝夕相处与心灵的孤独才是最真实的。英是本不应该在铁笼里的,它应是啜饮露水,饱享嫩竹的生灵,白也是不应在这里的,一个优雅的女人,一个能够沉醉意大利歌剧的旋律中的女人应是爱情的精灵。但是他们在片中呈现给我们的却是现代社会里最具真实性和代表性的生存状态。还有那个娟,也不应是木讷和孤独的,她应是天真烂漫地享受童年和亲情的天使。娟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面无表情的特写,第二次由全景拉到远景,前景是栅栏,后景是娟,突出了景深。而且构图上还把娟框在了栅栏内。第三次出现,背景播放着“找朋友”音乐,由上一次的栅栏外推到栅栏内。这一切都表明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而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白说带英就象带孩子,谁带的孩子随谁,但不容回避的是这种潜移默化打的影响是相互的。除了短暂的求偶期熊猫彼此间尽一切努力避免接触。14年如一日白每天24小时守候着英,他几乎不语外界接触,在我们大半年的交往中,仅见她外出过一次。白说这个世界上其实谁也不理解她,正象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英一样。但她和英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声音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读解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她说以英为伴内心获得安宁。”让现代人产生如此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什么呢?
影片开始,创作者利用熊猫英的视角,为观众掀开了一个倒立着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白,有一台电视机,还有铁的栅栏。这就是英眼中的世界。也可以说是作者眼中的世界,由始至终的出现在画面中的笼子,栅栏将将观影人群至于笼内,在笼子的内部,观看着笼子外面的世界。获得信息的方式就是电视。“今年是1999年是世纪之交之年,蛮特别的一年。这一年、这几年当中所有人对于整个世界、对所有媒体资讯的吸收其实是很膨胀的。但是人的心反倒越来越空虚、越来越萎缩。每个人心里其实都蛮空乏的蛮寂寞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战争,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感情问题„„这一切其实就是再表明人现在已经不是“群居”的了!这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决定的,而制定这些规则的,却又是处在高端的的一些人„„所以是人把人的生活变得孤独,空虚的„„
对于科索沃战争,英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而当电视里播放起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时,英随着旋律一起舞蹈,仿佛在为瓦尔特加油!为阿富汗的百姓们加油。这时画面上出现的两个德国纳粹变成了正在行礼的美国总统和中国总理。中国总理还发表着致辞:“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我们共同在这篇美丽肥沃的土地上播下中美友好的种子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棉花缔造中美友好关系的先驱者们„„”这时美国正在以战争的方式侵略着科索沃„„对于中国股市的火爆,英在自慰。“作为自然界的指标物种熊猫的繁殖是个极大地问题”,作为世界中的占重要地位的中国来说,经济发展也是个极大地问题。“据说雌熊猫每年发情期中只有一两天真发情日,而这其间最佳时段中有一两个小时,且在择偶上十分挑剔”也就说英这样的雄性熊猫被选中的几率很小。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中国的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很慢,只能靠股市来带动。可是,这种不正常的火爆就像自慰一样,瞬间的激情之后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这些英的日常行为,加之特殊的环境音效。就赋予了这些真实的生活一种态度。是一种发自人内心的指责和讽刺。《英与白》的产生不是一种偶然,它让我们镜式的反观自我,反观人类长久以来存在的情感交流危机。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失去理智而去盲目的跟从社会潮流而动,还曾想在众多乌鸦中脱颖而出,这也许是场悲剧吧。因为城市人前进途中具有一条惯性轨迹,走的人多了,会使之加固并更趋成熟,逐渐成为僵化的教条影响着的思维习惯、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意欲走出城市的心理状态使人的个性与城市社会产生了茅盾与冲突,结果却是面临着两种选择:现实中的屈服或文化中的反抗。但可惜的是片中主人公偏偏选择了逃避,这难道还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作品本身虽略显沉重,但带给人的启示却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白的逃避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她的等待中暗含着希望。这也是作者结尾想让观众感受到的。并不是没有希望,一天一天的度日中内心的对未来的的憧憬一刻不停地奔腾着„„
第二篇:英与白影评
两个寂寞的灵魂——纪录片《英和白》的解析
一个独身的有意大利血统的女人,世界上唯一一只被驯化的大熊猫——英和白。张以庆以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英和白的世界,一个只属于她和它的世界。
几乎没有语言,影像和音乐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所在。洗练的构图风格,画面中没有太多华丽冗杂的东西,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一只铁笼,这就是英和白生活的地方。每天的电视节目是英和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1999年起,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的一切大事都在镜头中的电视机中出现。倒置的镜头运用的很出色,有一点滑稽的意味。英是一只熊猫,但它却以它自认为舒服的姿势“关注”着铁笼外的电视机。
很多情形下,英都被“人”化了,它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易怒,但最常有的感情,却是孤寂。它是一只特殊的熊猫,离群索居,曾经表演过杂技参演过电影。编导因此也运用很多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它的与众不同,例如长时间地站在窗口,望着窗外霓红闪烁的花花世界。也许这有些违背我们一贯推崇的纪录片的写实风格,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所谓出奇的表现手法还是很符合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的。
片子大篇幅地在很多细节方面来表现白对英的无微不至,为它准备营养极佳的食物,给它服用包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每天检查大小便是否异常。对白来将,英就是她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她从不外出,电视,音乐还有英就是她的生活,常人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与她无关。她以前的际遇,我们不得而知,编导张以庆也曾谈到过她是很勉强才同意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她很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从片子中的照片以及字幕中,我们对她的过去也仅有只言片语的了解。甚至再为英洗澡的时候,她的眼里似乎只有英,而从不与其它的工作人员讲话。
音乐,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为感性深切的途径。白有着意大利血统,她骨子里的浪漫的情调通过她喜欢的音乐时有显现。她热爱歌剧,但播放的从来都是优美感伤的歌剧。她爱看有关意大利的电影,其中片中出现的由著名意大利演员主演的《女人香》中著名的片段,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狂躁自闭的并且失明的退伍军人,他远离所有爱他的人,对所有的人冷酷无情。但在邀请那位美丽的姑娘跳舞的时候,他却释放了内心所有的浪漫激情。那段舞曲音乐同样充满了浓重的意大利风情。白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那位退役上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许,这的确是白喜爱的一部电影,但是在片中出现,却使得这种无意变为有意,有了一种隐喻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对白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射。
片中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是一个总在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女孩——娟儿。她的出现似乎是英和白的世界中,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象征。但她总是很沉静地,表情类似于白,若有所思,却又似乎不愿向她人表露。她是白的朋友,她喜爱英。她的日复一日地等待似乎是一种坚持,是执着于一种生活的坚持。正像白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也许永远不会被他人理解,但她依然选择坚持.白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只有英能带给她抚慰,也许也只有英才能读懂她。一个孤独的人,一只孤独的熊猫,两个寂寞的灵魂。她们各自远离了自己的群体。但英是被动的,因为它无法选择。而白呢,她选择用14年的时间来照顾一只曾和她同台表演的熊猫,她们曾一同经历鲜花与掌声。如今,一切都成过往,但她还将以她自己的方式继续她与英的生活。结尾处,电视中新年钟声敲响,看着世界各地一起迎接新年的欢庆的人群,白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但嘴角却带着微笑,这其中的快乐抑或悲伤只有她自己明白。《平安夜》沉静优美的歌声响起,影片结束。英和白的生活还将继续……
第三篇:英与白影评
白(白玉陵),一个有着意大利血统、年届不惑的女人,在业已过往的14年时间里,她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献给了另一个生命。那是一只名叫英的雄性大熊猫,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只可被驯化的大熊猫”,它和驯兽员白在武汉杂技团寂静的大院里长相死守。言语在方寸空间里永远失去效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可将彼此的心意传达。她熟悉它的生活规律,它似乎明白她的心意。她们甘于这份寂寞,在繁华闹市乱中取静,固守着这块几被人遗忘的角落……
剪辑中蒙太奇的运用,拍摄中,英和白的下一个动作、下一眼神都是无法预知的,这恰恰为张以庆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为蒙太奇语言可以打破现实生活中时空相对完整的限制,可以把实际时间压缩或扩展,还可以把不同时空上展开的形象交叉组合在一起。《英和白》向我们展示了英、白、娟、电视机这四个关系层次,看似没有故事情节,其实蒙太奇思想在决定“拍什么”“不拍什么”的同时已经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1)叙事蒙太奇的运用,《英和白》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在张以庆眼中,英和白的相守渗透出孤独感反而要用那些琐碎单调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张以庆别出心裁地使用了“主观镜头”这种叙事方式,从开篇即为倒立的世界,到片中常常出现画面的前景变为或虚或实的栅栏,这都是张以庆试图用“英专注的神态(看)——隔着栅栏的世界(电视机)——英的反应”的叙事蒙太奇推动故事。(2)表现蒙太奇在《英和白》中被运用得炉火纯青。Ⅰ、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的手法,电视中喧嚣的新闻,每天播报着天下大事,而屋内英和白的生活依旧是一层不变,波澜不惊;Ⅱ、隐喻蒙太奇 借助一种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解释另一现象,类似“借代”手法。娟在片中出现的镜头共有13 个,其中至少有8 个是娟和英被剪辑在一起:娟抱着玩具熊猫发呆,英在笼子里也发呆;娟对着鱼缸调皮地做鬼脸,英也调皮地抢走抹布不放手,将他们对列起来,加以类比,突出其相似的特征。Ⅲ、象征蒙太奇贯穿着整个《英和白》。片中的电视机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线索,它本身也是一种“象征蒙太奇” 手法的代表:“科索沃战争的报道和手机的广告、天天饮食和台湾地震被荒谬地组合在一起,并被隔绝在一个序贯的小盒子里”,构成一个虚幻而荒谬的世界。Ⅳ、联想蒙太奇,其实《英和白》让人叫好的就是几首舒缓悠扬的外文抒情歌,并没有后期音响特效。这些歌曲之所以能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震颤,在于它与画面和解说词的有机配合。例如,白出场时那首意大利女声歌剧,让中意混血的白添出几分忧郁的神秘感。再如白手洗衣服,配上干净有磁性的男中音,再加上字幕:白在经济上十分宽裕,14 年的守候与生计无关,手洗衣服只是白的一种习惯。”短短几秒钟,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驯兽师的形象已经跃然荧屏,给观众以心灵震颤。
美学特征:片中运用大量符号信息来唤醒人们的意识,从头到尾的栅栏镜头象征被物质世界框架了的精神生活始终被囚禁于笼中。而电视就是那一面用来投影的墙,人们从这面墙上看到了一切被当成了全部的现实。饲养员白与熊猫英两主角同时被完全隔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电视和窗口是他们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电视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是墙壁上的投影,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就成了他们全部的现实。作为生命体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与冲动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被深深压抑着,英与白只有将自己全部的情感与追求寄予对方,并以此寻求解脱。这原本是人与人的正常的感情交流却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被完全异化了。用人与兽间不同寻常的情感来弥补心灵的空虚和失落电视中一遍遍重复的情感类节目无声的传递着这种信息。
《英和白》的孤独可以通过它的每一个镜头表现出来。英作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上台表演的熊猫,而它的能力注定了它与自然的远离,与同类的分离。它只能生活在狭窄的铁笼中,通过栏杆看世界,而它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狭窄的房间,最多也才是窗外的一角天空。”英有铁笼,白也有,那间房子就是她的铁笼。她靠在窗前看外面,就像英靠者栏杆看外面。我们通过英的视角,看到白被栏杆围着,电视里的世界也别栏杆围着英是孤独的,精彩而躁动的世界只是电视机里与己无关喧嚣;白是孤独的,来自异类的关爱与照顾也是隔着铁笼的;娟是孤独的,原本充满乐趣的童年却成为小板凳上对母亲的无限期盼;
这就是纪录片《英与白》中用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故事,白,英,一张床,一台电视机。组成了一个孤独落寞的小小世界。
第四篇:影片分析
影片中主人公凯瑟琳·沃森的第一堂课原本计划照本宣科,但学生们已经预习过课本了,甚至还参照了课后辅导资料。当学生们将她要讲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述完之后,主人公不知所措。贝蒂·沃伦更是毫不顾忌地丢下一句“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习”。
主人公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课堂的趣味性。第一堂课便以失败告终。
第二堂课首先出示一幅书外作品,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课本外地知识亦能有助于你的思考”,由此展开讨论。
课堂导入设置了悬念,没有标准,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由作品本身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自觉地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被激活,并在思考辩论中进行发问“我们将要学什么?”。老师由此进入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不再只关注课本内容,有了自我独特的见解。老师进一步引导“什么是艺术?好坏标准是什么?由谁决定?”从而打破了学生拘泥地唯课本是从,能跳出课本寻找答案。“让我们的心灵为新的思想打开一扇门”。同样的一幅作品,经老师引导后,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开始突破固定思维模式,自由思考,学生的新思想被诱发。
在引入的这个过程中,主人公出示一幅画作,并称出于名人之手,学生立刻回应真是佳作。结果学生被告知,那是主人公曾经画给自己母亲的生日礼物。又出示了一张快照,称是自己的母亲,学生即刻表示那只是一张普通的快照而已,但主人公告诉他们那是安塞姆当的作品,大家哑口无言。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流派的观点,这是先前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人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识纳入先前的知识体系中,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在学习知识时,要首先保证其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所学知识的可靠性。主人公利用这一原理让学生自己找到症结所在,自动放弃原有的刻板的思维模式。那么引导学生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也就容易得多了。
主人公授课很注重情境性。将大众传媒的新形式引入课堂,进行讨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将古典艺术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体现了她做为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技术,以及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前卫。
主人公除了以不同于当时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外,还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当她得知贝蒂用“生来注定担当的角色”来说明她们
急于成家的理由,并且如是遵循所谓的传统时,她不仅仅是生气,更是愤怒和失望,竟然用愚蠢来形容自己想改变学生的做法。于是有了一节只由她讲,别人只允许听的愤怒,伤心,失望的一课。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学生们似乎安上了新眼睛,换了新大脑,都用全新的视野来看世界。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不是止于婚姻,而是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学无止境。学习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学习是对知识的尊重,学习是对文化的传承,学习是对现实的创新。学习通过提高个人素养使生活更美好,对知识的追寻使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敢于冲破藩篱,永不妥协,是学习生涯中的可贵品质。
除了这些微观上的表现,影片还从宏观上表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按照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来培养学生。影片中浓厚的传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主人公则追求人自身的发展,以及重视教育对社会的引导作用。这也是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现。教育必须超前发展,只有教育先行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有力推动社会发展。如若教育只是耽于现状,则会使整个社会固步自封,举步维艰。因此,教育先行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
影片中还体现了师生关系,主人公作为老师,严而有慈,体现了教师的威严与亲和,不失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而且她有个性,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这样我们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并使其在师生,师师,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等关系的处理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教育是千秋大业,我们不仅要积极地投入到教育大潮中,更要创造性地做好教育事业,尤其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接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
第五篇:白书英事迹材料
用爱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希望
——灵寿县南营学区西寺岭小学教师 白书英
在灵寿县西北部,群山环抱的大山深处,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南营学区西寺岭小学。这是一所三级复式小学,是孩子们求学的乐土,也是我最温馨的心灵家园。我爱这里,我愿意与我那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共度,把我所有的青春年华都镌刻在这片热土。
我叫白书英,今年44岁,是一名七零后教师。28年的执教生涯让我见证了灵寿的乡村教育从萧条到繁荣的变迁,伴随着它的发展,我也逐渐成长、成熟。回想起这28年的教育历程,心中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成长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我所任教的第一所学校叫水峪小学。对于那里,我最深的印象不是教学环境的艰苦,也不是住宿条件的简陋,而是那里的两个女孩子。她们两个都是单亲,在没有母爱的家庭里长大。孩子们不会照顾自己,衣服破旧,头发也乱糟糟的,还长了好多虱子,再加上性格孤僻,不合群。同学们都“敬而远之”。刚刚参加工作的我看着这两个孩子的情景,心疼不已,就对这两个孩子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我给她们扎辫子,教她们洗衣服洗澡,把她们收拾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并鼓励她们和同学玩耍。孩子的心最是纯洁无暇,慢慢的,她们开朗了,也融入到班集体了。当地的乡亲们都说,“这还是以前的孩子吗?变化可真大!我们都快不认得了,老师可真有办法!”看到这俩孩子脸上快乐的笑容,我忘却了初为人师的辛苦,第一次从中体会到了教育 1 的快乐。
1993年,我调入更加偏远的学校——漫山小学任教,在当时,那里是全县唯一一所寄宿制小学。作为三级复式班的教师,工作琐细而繁重。30多名学生涵盖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我晚上陪着孩子们睡,早晨给尿床的孩子晒被褥,洗脸梳头发等,事无巨细,点点滴滴都得老师操心。而且,这30名学生中有5人离家十五、六里山路,每当一个星期结束,孩子们回家时,我就又多了一重操心,对来接孩子的家长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注意安全。对于那些家里没空来接的,我还要亲自送回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是特别贪玩的,所以,鞋子掉了底儿、衣裤挂了口、书包断了带儿、擦伤了脸、蹭破了腿这样的情况是时常都可能遇到的。于是,我拿起针线认真的学起了缝补。要知道,以前在家里我可是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娇女,妈妈是从来舍不得让我做家务的。
几年之后,我通过进修升学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时,我又调入杨树底下小学,这里距离我家虽然只有七华里,但是,需要翻山越岭,趟河过沟,山路非常难走,没有老师愿意去那儿任教。当校长找到我时,我没有推辞一口答应了。同事们不理解,乡亲们不理解,就连爸妈也不理解。但我没有解释,就那样乐呵呵的“走马上任”了。
其实,教学工作再苦再累我都不怕,但最怕遇到雷雨天,因学校地处低洼,校园下面是条小河,上面是深沟,一下大雨沟渠里的水就会倒流进校园。而且要时刻警惕泥石流滑坡现象的发生。所以,每到
下雨,我就胆战心惊。
当时我所教的是5级复式班,条件差,没有教学设备,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就地取材,利用山楂、石子摆成计数器,教学生们认数、读数等。孩子们的第一支歌、第一幅画、第一个舞蹈„„好多的第一次因我而实现。我的咽炎也是这样患上的,严重的时候,几乎发不出声音。家长和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给我治嗓子,他们送来了白糖、绿豆、鸡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个学生家长一起上深山刨大黄药材,然后回来洗净,晾干,切成段,送给我,让我泡水喝。每天中午家长们都要拉我到家里吃饭,我常戏说,我是吃“百家饭”的老师。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把舍不得吃的排骨和年糕,给我留着„„一个学生的家长曾经“生气”地“埋怨”我,“年糕都给你留发霉了,你也不来吃。”„„
2003年,我来到南营学区西寺岭小学任教,当时有7名学生离校较远,而且途中还要经过一座水库。早晨孩子们有家长送,下午因放学时家长们都还在地里忙农活,顾不得接孩子,我要亲自护送孩子们走过危险的水库段和崎岖的山路。这七名学生的午饭经常是在我家里吃的,有一个学前班的孩子因为看到这几个哥哥姐姐经常在我家吃饭,特别羡慕,有一天就悄悄和我说,“老师,我什么时候可以去你家里吃饭呢?”看着孩子充满期盼的小眼神儿,我笑了,说,今天中午你就可以去我家里吃饭,孩子高兴的欢呼起来。中午她的家长来接的时候,她很骄傲地说,我要去白老师家吃饭了,今天中午不回去了,你们自己吃吧!下午,她凑在我耳边说,老师,你家的饭真好吃!
班里有1名肢体残疾女童,需要坐轮椅上学。由于日常行动不便,经常小便失禁。所以,她上学除了书包还有一个装衣服的包裹。在学校里,抱她如厕,推着她晒太阳、看着同学们活动成了每个课间我必做的功课。有时,由于来不及带她去厕所,弄脏了衣裤,我就帮她换下来洗掉,等家长来接时交给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到这个孩子升学离开学校。
由于工作的忙碌长时间透支身体,我患上了严重的贫血,脸和嘴唇没有一丝血色,上厕所都很吃力。在医院检查后医生只叮嘱了父母一句话,“做好心理准备!”听到这个消息,爸爸妈妈如五雷轰顶,但决定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哪怕希望再渺茫。学生和家长都来看我了。孩子们趴在我床边稚气浓浓地说“老师,不怕,有我们在你身边保护你呢,你一定会好起来。”乡亲们说,“书英,你一定要好起来,你的父母需要你,我们需要你,孩子们更需要你,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把治疗的药量放到了极限,妈妈给我熬药做饭,接送我上下班。整整一年的时间,天天如此。说来奇怪,自小害怕吃药打针的我,在大家的鼓励下竟然没有被病魔吓倒,奇迹般的一天天好了起来,如今依然生龙活虎的站在讲台上!
我一直从事多级复式班教学,有着丰富的复式教学经验。复式班是一个年龄不同,知识面宽窄不同的大家庭,所有同学同坐一间教室听课,相互干扰在所难免,教师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讲完讲好所有年级的课,在备课时就得精心地、科学地搭配学科和时间。我创新了教法,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合理分配教师教学和学生自
主学习的时间,有效使用“小助手”,运用“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师生)与“静(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在此基础上,我创新复式教学的教案,做到“动”、“静”活动的对应,让老师把精力放在“动”上,并且穿插以高带低,以低促高,高低互补的教法,从而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让学生在愉悦中轻松自如的获取了知识,自己也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我的教学成绩一直都占据学区榜首,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学校和社会也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在县教育局评优课活动中《社会》获评优课二等奖;学具使用优秀课《数学》获二等奖;学具应用教案《长方形 正方形的认识》获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谈在复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在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中获得一等奖;2009-2010学被评为县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10年获得县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县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1—2012学被评为县级教学先进个人;2011—2012学第二学期量化考核中一、二年级获得全乡第一名;2012年获得嘉奖;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中二年级获得第一名;2013年荣获县级教学工作先进个人; 2014年荣获学区基本功素质赛三等奖;2014年教学论文《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在《速读》杂志获得教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中国教育报采访并专版刊登了我的事迹,多家网站随后转载报道;2015年1月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燕赵晚报对我进行了采访报道,当年荣获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而这些荣誉的背后,却是我对家人深深的愧疚。
工作的忙碌使我没尽到一个做妈妈的义务。由于缺老师,26岁我才生下孩子,孩子出生还不满三个月,我就把他丢给了自己的妈妈带,走上了讲台,正需要喂奶的儿子只有在下午放学后才能见到我,可那时孩子也到了睡觉的时间了。所以,孩子并没有吃过几天母乳。到现在,儿子还经常打趣说奶牛是他的奶妈。
工作的忙碌使我顾不上家庭,在老人面前没尽到一个做女儿和儿媳的责任。那年在杨家台小学接任六年级班主任时,这个班在全乡一直稳稳当当的保持着倒数第一的名位,连续几年都没有变动。当我第一天踏进这个班的教室时就发现后排座位上有4个学生齐刷刷的歪着脑袋趴着睡觉。经过了解,这4个学生不爱学习,功课很差,每次考试有的考“鸭蛋”,有的最多十几分,眼看学生就要毕业考试了,我心里着急的不得了。祸不单行,这个时候,婆婆却生病住院了,需要手术。丈夫在衡水工作,自己也无暇分身,我只好把病中的婆婆接到娘家让父母伺候。第二年,刚刚回家的婆婆又从三轮车上摔下来造成了肾出血。妈妈为了能让我安心上班,又让我把婆婆接来帮我伺候着„„
执爱教育我多次放弃调动工作的机会。丈夫在衡水市工作,并在衡水买了房子,他希望我能调过去一家团聚。而且,那里提供的工作条件比这里不知道优越了多少倍,我动心了。可是,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和家长们期盼我留下来的目光,犹豫再三,我还是放弃了调到衡水的机会留了下来。为此,丈夫和我闹了好长时间的矛盾,他说,老人你顾不上管,我不怨;孩子你顾不上管,我也不怨;现在有更好 的机会等着你,你却依然不走,那你就和学生过吧!我心里充满了愧疚,可倾心于山区教育的信念却没因此动摇。于是,我将愧疚化作动力,更加勤奋努力的工作。丈夫终于被感动了,也理解了我的选择。他说,“书英,你不容易。今后我一定支持你的工作,你的咽炎咱一定想办法治好。”
如今,我已人届不惑。如果可以,我祈求上天再借给我五百年,让我能够一直做孩子们的领路人,做这片土地的深耕者,用爱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着知识的种子,用心在渴望的心灵里传承文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