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毕业生就业论文
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调试
作为一个即将从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准备更多的是一次次的考试,对于择业方面的准备却知之甚少,面对择业中的种种困难与矛盾,我们都还未接触过,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却不知如何解决。
毕业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尤其是对于生长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的农民子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刚刚走出学校大门,又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的状态下,需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择业中占据主动的地位。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常很容易浮躁,因为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羽翼丰满,对择业的期望值很高。想干一番大事业,却看不起眼前的小单位;想成为大企业家、大经理,却看不起眼前的小企业等等。产生了理想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这些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希望自己选择的就业单位能够马上定下来。一旦在择业中选择不到理想的单位,就会垂头丧气、丧失自信、心理紧张、烦躁不安。
那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需要有哪些准备呢? 首先不要存在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自视高人一等,睥睨一切,有刚愎自用的极端自负心理,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就业理想也属于“单相思”不符合社会实际。其次不要过于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学生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走出农村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放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得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是明智的选择。
作为大学生,由于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去接触社会,这使得一部分人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后悔莫及。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辨证地思考和正确地对待问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最后不要有过分的强调专业对口的心理。有的毕业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注重的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看你是否有发展前途。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实际上并不过分计较。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要勇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面对这些可能不利于我们就业的种种心理因素,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和调节。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准确的定位自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人贵有自知之明。选择职业前应该首先认真想一想,自己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长,各种素质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在素质、能力同现实可供选择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之间搭起一座或几座桥梁,这样才能避免盲目自信或自卑的心理,不骄不燥地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同时要做到不求到位,先求就业。正确理解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我们就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专业不对口使一些同学产生困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下,一个人终生在一个单位从事一种职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经济下知识不断地更新,经验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可以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总之,要克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就应该充分认识社会和个人实际,认清当前择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分析社会需求和自我需要,既不过高估价自己,也不过低估价自己,寻找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最佳切合点,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职业选择,降低择业期望值。同时还要提高认识,增强自我调适的自觉性。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职业选择,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面对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矛盾,大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学相关规律,通过自我调节与控制,改善心境,保持健康的心态。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需要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控制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利用自我静思、自我转化、自我适度宣泄、自我慰藉、松驰练习、理性情绪等方法进行调适。从而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为选择理想的就业单位、维持自身身心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关于毕业生就业论文
关于毕业生就业论文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我们实践队决定走进民营企业,采访企业中的历届大学毕业生与企业老总,向他们收集更多更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就业信息与今后的在校规划,以本地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从点—线—面角度寻求相关信息。
根据大量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立足点,调查了以本地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并且我们走访的企业基本包括了各个行业(制造、销售和服务等)以及各种规模(有正泰、德力西等大型企业,也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小型企业),共收回了大量问卷。
经过我们的统计初步得到了以下结果:
一.工作情况
目前大学生选择工作日渐趋于理性,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对工作岗位的选择等。现在已经逐渐渐形成了为自己选工作的良好态势,而不是以前的为专业选工作。至目前我们统计所得出的结果显示,约有34%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没有什么联系,只有38%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比较密切。而且从现在的社会发展观察,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先找一份工作,找到自己立足社会的经济来源,再找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据调查统计得出:没换过工作的毕业生大约只占38%,而大约有42%的在职大学毕业生换过2份以上工作。
二.自我效能感即工作胜任状况和自我期许以及对企业的期许约97%的毕业生表示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但是实践能力差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成为了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相应的超过半数的毕业生表示在企业中最希望能得到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希望得到晋升和出国深造总共只占了21%。由以上可以看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更注重是自身素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为了暂时的利益。
从中我们深深体会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能再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要做到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争取日后能早日适应社会。
但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在大学里我们应该积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是为自己创造好的就业条件的重要条件。
三.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
通过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最关心的信息分别是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分别达到了36%和20%,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希望与招聘单位能有一个沟通的机会。另外求职技巧也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在学校里开设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讲座的确是很有必要性。他们表示,通过专门的就业讲座、就业指导网站和校园招聘大会的形式能比较容易获得当时的就业信息。但他们同时表示校园招聘大会实际效用不大(与招聘单位反映的情况一样),渐渐兴起的网络求职和传统的人才招聘市场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而效仿国际的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就业亦占有一定的比重(这可能我们在温州做调查的局限性:在温州部分的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可能导致了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比重过高)。
四. 大学期间的活动锻炼对就业的影响
从问卷结果显示,约67%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曾担任学生干部,而表达能力(凸显于人际交往与业务洽谈),实践能力(凸显于实际业务操作),交际能力(凸显于与领导同事交往及业务洽谈)的锻炼成为日后工作收益最多的部分。由此可见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则,可以让自己得到各方面的能力锻炼,累积到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
五.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影响
通过问卷结果的统计,我们看到半数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三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大概10%的人大一就开始考虑,剩下的人则在大四或毕业时才开始考虑。
在高校职业规划选项中,只有约11%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并知道怎样规划,而59%的人则不了解职业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最近几届大学毕业生中,绝大部分的人在大学里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而且,绝大部分人表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9%的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相关的讲座表示满意,但同时有25%的人表示当时学校根本无此项服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还未普及,而且课程质量普遍不高,不能达到学生的需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相关讲座,以及提高提供就业指导质量应该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
经过了这次的假期社会实践考察我从中体会到现在的大学生最缺乏的是实践,但是在各高校中的实践机会却是少之又少,而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内地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所在了。在现实高校教育体制不可能有太大的改革现状下,我们在校大学生应该多多利用大学生活的空闲时间走进社会多多实践,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与其他相关知识,为在踏入社会与自己的职业生涯前多做准备。
第三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论文
论文摘要: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的观点入手,阐述了树立四个方面的市场化就业观,探讨了构“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格局的市场化就业方法对学校应做的工作提出了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学校工作
一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这所大学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指标,是一所大学知名度和社会认可程度的象征,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几乎每所大学都把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自己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相应提高学校的办学品牌。作为高等学校,不仅要能把学生招进来、培养成才,而且还要能送得出去,使他们能顺利就业。
如何通过社会、学校的双向互动,合理调配人才资源,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同时通过就业情况的反馈,促使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功地走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呢?本文就“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树立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时期,并且将向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我们只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英、德、日等国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之路。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就业大众化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必然由精英层面走向大众层面。这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事情,也将是我们必须正面应对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是社会进步和全民索质提高的标志之一。接受大学教育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然而,这种转变刚刚开始,使得已经不是“骄子”的大学生还摆脱不了身上的“骄气”。
因此,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而又迅速地完成天之骄子向一个普通成员的转变,并避免这种转变时暴露出来的明显幼稚和天真,树立起全新的“市场化就业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要树立随行就市的就业观。学校应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市场化的教育,并在他们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着手进行。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确定为有学分的限定选修课,使就业指导逐步由方法指导转变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正确地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取向。这就要求学校务必以学生为本,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逐步树立起科学的就业观,使学生的期望值逐步趋于理性,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让他们走出“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的就业误区,审时度势,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切实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从而找准定位,养成正确的择业观。务必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精英”,更多的是需要那些发奋自强的拥有实际技能的就业者。
2.树立市场化就业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继续推进,高等学校的扩招将继续进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将继续增加,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和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将在同一个起点上争取就业岗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化就业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残酷性,就业市场也完全遵循这一市场规则。而在就业竞争中赢得招聘单位青睐的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所谓“树立市场化就业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主要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胜任工作的强壮体魄,更加上诚实守信。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赢得就业竞争的优势。
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要通过就业教育,使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的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跳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因为“良臣择主而依,良禽择木而栖”!当今社会鼓励人才流动,对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必须要有先苦后甜的思想准备。一般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不要企求一步到位,可以先找一个符合自己当前情况的就业岗位开始人生的征途,端一阵子土饭碗。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同时继续寻找下一个更能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个性的就业岗位,以获取金饭碗。如果一出校门就把目标定得过高,非什么单位不去,非多少薪金不干,往往会失去最佳就业选择和时机。
当然,合理的“工薪期望值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毕业生自己把自己对工薪期望值的要求提得太高,这山望着那山高也可能失去就业机会。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特别是在当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获得一个就业岗位本来就十分不容易,找到一个理想的岗位就更难。因此,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好就业的机遇,先就业,后择业,再图更好的发展。
4.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要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己创业闯市场的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们自主创业。须知自己创业当老板比之给他人打工(包括国有、集体和所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更合算。一是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自主创业,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二是自主创业光荣,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有可能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在给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三是更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和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毫无拘束地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二、积极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
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是当务之急。所谓就业市场化,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诚然,大学生就业单靠教育系统是无法承担的,必须要形成全社会参与、多方合作的就业服务体系。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学校而言,除了加强就业教育和改进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外,借鉴成熟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推进就业市场化是最佳选择。一是打造精品——培养既“金玉其外”又“金玉其内”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就业竞争的实力; 二是制造广告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毕业生的信息材料晓示天下;三是运用“营销”理念指导就业——为毕业生搭建可靠的就业平台。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在具体的操作上。学校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学校以往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情况,择优建立以若干个地区为龙头的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地区,确立以若干个行业系统为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建立以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为基础,辐射周边、面向全国且效果明显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并确定以“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以“大基地”带动“大市场”,以“大市场”促进“大就业”的战略,构建“大基地——大市场——大就业”的格局。为此,学校可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聘请能接收毕业生就业的“大户”为成员单位,构建成毕业生就业基地的基本框架;建立若干家相对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还可与若干家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使这些单位每年都能够接收学校的大多数毕业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主导地位,引导毕业生适时就业。一是每年举办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到学校来进行招聘;二是每年利用节假日不断地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多样方式的招聘活动;
三是组织毕业生到就业大户参加现场就业招聘,让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现场选择就业岗位,变“等待用人单位的挑选”为“主动上门,自我推销”。多管齐下,千方百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香港理工大学就业市场化的运作,有许多可取之处。香港高校的课程设计基本以市场为导向,每个系都邀请行业最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特别是香港理工大学非常重视用人单位的意见,每年都向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并迅速根据这些调查意见做出修正;他们还设有毕业生的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出毕业生到工厂去实习,这个计划已使3600多名学生得到职业培训;此外,在学校有专人教导学生如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如何服务于社会和公司,教他们怎么写信来求职,怎么掌握面试技巧等等。因此,虽然2004年香港的就业情况很严峻,但香港理工大学毕业生当年没有找到工作也只有2.5%。
三、学校需开展的工作
学生毕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和学校关系的终结,而是和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反馈机制,更好地推动学校改进教学和育人工作。因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学校要做好许多方面的工作。
1.要在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及时收回反馈“信息”,改进学校自己的工作。
2.学校要把就业率与学校的招生和品牌联系在一起,并拨出一定量的投资用于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市场的“中介”和“服务”作用,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能从中受益。
3.在校内建立就业工作评估机制,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就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设立就业率特别奖,对在就业工作中没有出现工作事故且一次就业率达到100%的院、系给予表彰奖励。
4.要开展人性化的就业指导,按市场需求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积极的人性化就业指导,主要是要主动按照毕业生就业的阶段特点和需求展开相关工作。一是引导学生在毕业半年前就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每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无非是“参加就业、国内深造、出国留学”等三个方面,要区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和需要,逐个服务,分类辅导,帮助学生达成其就业志愿。二是要坚持开展生动活泼的就业咨询服务活动和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将学生就业的共性问题和具体学生的个案问题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从而形成人性化的就业辅导体系。
5、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按市场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一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二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增强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广泛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有合同协议书的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业务强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授,使学生能在基地增强实践能力,被用人单位所看重;四是选择适当专业,开辟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子,实现学校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
6.广辟就业渠道,除建设就业“大基地”、开好“招聘会”等外,还可以:
(1)实施“上门择业”服务,由有关领导带领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拟就业单位去选择就业岗位(昆明理工大学国资学院领导带领该学院资源勘测工程、地理信息工程、测绘工程、采矿工程、矿物Jjn-v-v程等五个专业的2004届36名毕业生到云南锡业公司所在地云南省个旧市参加云锡公司开设人才招聘洽谈会,让毕业生们对涉及就业的工作环境、待遇、工作条件和福利等作了实地考察,当即有5名学生与该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还有多名学生表达了就业的意向);
(2)与建设就业“大基地”相结合,实行订单教育,建立预期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早定婆家;
(3)做好人才的临时性就业服务工作,对于一些暂时找不到婆家的毕业生,千方百计帮助其联系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实行先行临时就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理想的就业选择。
第四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本站推荐)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
【提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合理设置专业、转变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用人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是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但是大学却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所以大学生一定要实现三个转变,尽快完成由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即转变理想目标、转变心理状态、转变学习方法,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者、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大学期间必做的20件事:走进图书馆;走出大学校门;广交朋友;做志愿者和兼职工作,获得工作经验;学会管理财务,争取日常生活方面经济独立;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积极入党,不管对党有什么看法,至少党员身份能让你在找工作上占一个优势;干自己内心喜欢的事,不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中;尝试新组织经验,不要做之前先打退堂鼓;不要盲目决定教研;学会赞美别人;被拒后应该坦然相对;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学会时间管理,少玩网络游戏,伤身体,还堕落自己的意志;学会情绪调节;至少先进选修一门哲学或心理学课程;至少有一个异性朋友;追求内心的成就感,而不是外在定义的成功;善于求助,使用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机会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大学中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和锻炼。一切有经验的领导、师傅、技术人员和同事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能逐渐完善自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真正探索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转换也是很难完成的。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广大毕业生要冷静地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客观地分析性格、兴趣和优势能力等个人特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在兼顾短期形势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增强主动性,积极
把握机会,争取早日就业。
一、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应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查找。
(一)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个人修养偏低是面试成功的绊脚石。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三大产业的布局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样化,不同的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有不同侧重。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无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等。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把已经用简历打开的企业大门,却因为个人修养偏低难以通过面试而关闭。
2.择业观念陈旧,与当前就业机制的转变不相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初步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猛增,大学生已不再是稀有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已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逐步下移。同时,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目前,市场机制已逐步在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初步实现了由“政府调控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就业机制的转变必然要求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
3.团队合作适应性差,不适应当前企业的要求。如今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几个长辈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好与坏、是与非也往往以自己为标准。有的人表现得自私、自我,甚至是自我封闭,在集体中也不能很好的与大家合作。而绝大部分企业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并作为是否录用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4.独立能力不够,难以在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家长带着子女参加招聘会,这种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有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二十多岁仍然离不开父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离开父母寸步难行。尤其是让家长陪着参加招聘会的大学生,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能力,一个需要人才的招聘单位怎么会录用他(她)呢?
(二)学校的原因
1.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一味地增开新专业并不考虑自身开设此专业的条件是否已具备,某些热门专业一哄而上,从而造成了新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失衡,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2.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上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
3.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形式单一,就业指导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时间过短。
(三)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要求高文凭。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使得高学历的持有者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也相应水涨船高,大学毕业生的学历优势正逐渐减弱。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可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的。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3.“重男轻女” 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还有就生源地域歧视问题。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还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的,一般企业在选用人才时,则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所以对异域的大学生造成有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树立自信是关键,不要盲目攀比学历,注意实际能力的提升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应该把树立自信作为面向社会的关键,不要认为是高职高专学生就比本科学生低一等、矮一截。因为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目标是
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看到高职高专专科的优势在于最贴近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历固然重要,但学历高未必见得都是好事,社会需要应用型、技能型、适用型的人才,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学历优势还有可能转变成劣势,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应树立信心,增强自信,不去盲目与人攀比学历,应更看重能力的培养、培训与提升,在就业的选择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2、遵循成才规律,要立志从小事、平凡事做起
成才立业是所有大学生的美好追求,但成才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在面对就业竞争时,更应该务实求真、遵循成才规律,立志先从小事、平凡事做起,这不仅能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能对你的人生之路起好导向作用。
3、先就业,再择业,要寄予未来谋长远
目前,不同学历层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的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和不平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最佳选择。大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兴趣、心理、能力、价值观念等进行调整,把自己从“我想干什么”的一厢情愿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定位中。在择业中,勇敢的“推销”自己,以自信、冷静的态度,扬长避短的比较,主动出击,突出介绍自己的“闪光点”和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赢得择业的最后胜利。
4、转变就业观念,要适应市场需求
近年来,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现在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都在适时地做调整,比如对收入、工作单位性质和环境等的预期,也越来越现实,不再奢望高薪、高福利了,也不计较单位是何种性质了。很多大学生每逢招聘会都去参加,每次参加招聘会,都会切合实际的调整就业目标和心理预期。他们都应该适应形势,改变就业观念,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抱定“可以到任何地方工作”的信念,求职道路就会越来越通畅,自己也就会主动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思路带来出路,“先就业、再择业”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后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在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个人再就业选择的余地也很大,对于急需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把这个选择的时机留给将来是比较现实的。
5、看重经济待遇,更要看重发展前途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目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加强。过去只是把工资薪水等经济待遇作为首选,现在已经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企业的发展前途,把企业发展与自我提升结合考虑,这是有较强事业心的表现,是可喜的。在选择职业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你无须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应该选择最能使你全力以赴干事业的职业,或最能使你的兴趣、爱好、品格和长处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职业。这样一来,你的未来发展前途将会迎来成功的鲜花。
6、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要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
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是与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的。如今,我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没有正确的择业技巧和方法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排除不利的心理干扰,这样就能做到顺利就业。
第五篇: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对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是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数的3/5,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事关政府公信力及和谐校园建设。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根据本人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供同仁参考。
制定对策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环境因素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可以得出一系列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供选择的对策。
对策一: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①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强“订单式”培养的深度与广度。由于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需要学校为之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②树立理性就业观。要拥有阶段性就业的理念,即不要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应是分阶段从低级向高级理想岗位迈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不要一味地追求高薪,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忍耐和积累,要在职场中获胜,必要的经验储备是必不可少的。③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强化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家本领,而这种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否具有时代价值,是否能满足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学校的专业设置对毕业生就业影响很大,俄新社观察家奥莉加·索博列夫斯卡娅尖锐地提出:“如果全国紧缺高级技工,而与此同时高达60%的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和就业形势的“风起云涌”,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前瞻性。
对策二:利用优势回避、转换、削弱甚至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①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学,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发挥这种优势,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②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学历的不足,以能力对抗学历。“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进一步加强技术技能训练,以消除在学历上不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威胁。③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以创业促进就业。创业不分学历的高低,高职院校毕业生应抛开文凭弱势,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的优势和吃苦耐劳的品性,独立创业或合伙创业。
对策三: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不足和基础的薄弱: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许多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公司、大企业,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调整就业心态,不放弃进小企业、民营企业就业的机会。②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育,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性修养弥补文化素质的不足。当今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非技能、非学识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评价实际上包含了工作态度评价和工作能力评价两个方面,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是敬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要顺应当今企业文化的发展潮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养成诚实的品性、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这些职业技能之外的因素也能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就业。③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竞争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时无法改变,但可以利用一些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职业技能这一契机,进行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获取较多的职业资格证书。多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多一份就业竞争的筹码,也就多一线就业成功的机会。
对策四:通过克服劣势减轻威胁,寻求突破,应对不利因素的影响:①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的几种因素是:工作能力、学历、专业、学校的知名度和地位。学校的知名度是隐性的就业筹码,能为毕业生“镀金”。②完善高职院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据调查发现,与2008年相比,2009年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求职成功的比例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通过“招聘会”求职的成功率则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网络在求职招聘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应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上联盟,进一步整合网络资源,促进部门、行业、高职院校等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就业服务信息。③利用各种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就业“搭桥铺路”。人脉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以及亲戚、伴侣、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各种关系。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利用人脉关系提供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甚至直接找到工作岗位。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指出:“我所认识的全世界所有成功者最重要的特征是‘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哲学是:20%专业能力+40%观念想法+40%人脉=100%成功。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就能使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这也是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弥补内部劣势、减少外部威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尚不能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是动态的,因此,必须审时度势,适时调整策略,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金土。中国职教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9)。
[2]蒋建华,赵学敏。2005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6。
[4]晓方。毕业生求职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J]。成才与就业。2006。(281—282)。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