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勤奋》教材解读1
和孩子们说一说“勤奋”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对“勤奋”这两个字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在家里,妈妈是不是经常提醒你一定不要偷懒哦?在学校,老师是不是经常教育你要勤奋读书啊?可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家长和老师为什么都要这样对你说?我想,学习完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对这两个听了无数遍的字有新的认识的,也会明白家长和老师说这两个字时的一片苦心。
课文在一开始就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想一想,还真的是这样呢。你的理想是有一天能开一间工厂,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然而,有些人的理想后来变成了现实,有些人的则没有,这是为什么?接着看课文,原来“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有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也许你们要说,真的是这样吗?怎样做才算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呢?我们都想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啊。我们不妨继续往下读课文。
课文第二小节写了司马光的故事。司马光你们是知道的,他很小的时候就砸缸救人,可见他从小就很聪明。不过,他可没有因为自己聪明就在学习上草率应付,而是比哥哥和弟弟都更加勤奋刻苦。长大后也是一样,甚至还专门给自己做了警枕。什么是警枕?课文中有介绍:“用圆木做的,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枕头一滚开,他就起来继续读书写作。正是因为他这样勤奋,才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什么样的著作才能称为巨著?你们不妨去了解一下这本书。
同学们,如果没有这样从小一直以来的勤奋努力,你觉得他还能有这样大的成就吗?很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可能有的同学要说了,唉呀,我可不能和他比,他从小就是天才。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读完第三小节童第周的故事后可能就会改变了。
童第周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可是,在成为生物学家之前,他可没这么风光。17岁才上中学,在学校的第一次考试几乎是倒数。如果他和你是同学,你大概一定会说,他怎么这么笨呢。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成了生物学家,他是怎样做到的?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
1、天不亮就起床读书,睡觉前还要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回顾一遍。
2、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童第周的经历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来说,叫“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们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懒惰的人啊。就像文中所说,都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啊。
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要想实现美好的理想,也必须得像他们一样辛勤付出努力才行呢?
其实,除了勤奋,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品质也很重要,比如坚持不懈的精神。你能不能借助网络或书籍了解那些成功的人坚持不懈做一件事的例子,再像这篇课文一样来说一说?然后送给那些做事好半途而废的人。
第二篇:说勤奋 教材解读
“一”清“二”白——《说勤奋》赏读
《说勤奋》是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这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
第三篇:《说勤奋》读后感_1
《说勤奋》读后感
陈昊龙
我读完《说勤奋》这一,明白了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靠勤奋。
就像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是那么勤奋。我想象着春天到了,彩蝶飞舞,哥哥弟弟都去捉蝴蝶了,可是司马光却躲在屋子了,非要把书念到滚瓜烂熟为止。他长大以后就更加勤奋,从他制作的“警枕”就可以看出来。他花了19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华罗庚还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小时候成绩很差,但他十分勤奋,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的方法。经过半年的奋起直追,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又到比利时去留学,因为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反观我自己,作为一个已经十来岁的四年级学生,我却没有认真做到一个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作业马虎,上不认真听讲,总是很懒散。学了这篇文后,我突然明白了勤奋和懒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真的会改变人的一生。我要像司马光和童第周那样,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事。正如古人说的:“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会把“勤奋”这两个字,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我相信,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第四篇:说教材演讲稿1
中国特色 中国经验 铸就中国梦
——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中学
熊
芳
梦想,是一个人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梦乃我华夏儿女耳熟能详、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传奇,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无一不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感到骄傲。而在当今,中国更是创建了无数为人惊叹的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共同支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而形成的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正是铸就中国梦的强力基础。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对此进行了诠释。课程目标强调中国特色
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第二单元需要完成以下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能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课程内容展现中国经验
“中国梦”依托着中国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及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梦的三大支撑点——道路、理论、制度等是其有利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临的压力,人口、资源、环境国情,科技现状等是其不利因素。第二单元把“全面、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祖国,认清基本国情”作为主体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标中“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的内容。
2.1 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2.2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2.3 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6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2.7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2.8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
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教材编写关注人的发展
在这一核心理念引领下,教材突出了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的特点,彰显了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的教材功能;并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以“正确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结合”为教材总体的编写原则;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通过注重知识的趣味性、问题设计的“梯度性”、知识的实用性等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和情趣。编写体例编织梦想,激发兴趣
教材按单元、课、框、目等层次编写,单元下设“主题探究活动”,目的在于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体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引言放在课题之后,旨在通过趣味引入,吸引学生,也是承前启后,体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示本课的基本内容。引言后直接列出框题,一课时的容量。框题下面为目题,它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教和学的基本环节。一般来说,每框有两到三个目。目与目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目题下面为教学内容,它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正文、师生互动、名人名言、相关链接、插图等。教材中的插图意在增强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这也是不同于以往教材的最突出的地方,特别是“小课题,长作业”式的主题探究活动。内容结构贴近生活,彰显个性
第二单元由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和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组成。第三课设三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党的基本路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四课设四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五课设两框: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突出“三个必须”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中华民族经过多年的伟大实践走出来的,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就强调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目标建设体系。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她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第二单元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逻辑角度与第一单元相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宏观的角度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三单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好了铺垫,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从而“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全书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任 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四个单元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活的有机体。教学建议托起未来,共筑中国梦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大多是“留守或半留守小孩”,他们在家庭中缺少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上的缺失、某些道德品质的缺乏和法制观
念的淡薄。基于此,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的理念:一是充分发挥思品课堂的心理辅导、道德培养和法律教育的功能;二是构建生活化课堂,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进入学习过程,再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三是立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交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活动式教学为主,采用学案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点评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和谐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并采用多媒体辅助,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让学生懂得“中国梦”的有利条件并为此而自豪,同时清醒认识到还有些不利因素,从而增强使命感!评价建议多样化,梦圆每个学生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教材对学习的评价方式方法也进行了新的尝试,注重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思品学科的教育注重体验感悟,为此,我自制了一件常态化的教具“温馨卡片”,奖励给每节课或每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旨在给学生传递一些信息:只要努力就有成就,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关爱,我们也要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爱撒播出去,从而使学生走出思品课堂时,脸上洋溢的是喜悦、是温馨、是回味、是憧憬…… 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力创理想思品课堂
拓展思品课的教材资源,是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广辟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及社会蕴藏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全力打造思品课堂。创造思品课的课外实践,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能动地获取有用知识,提高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交流、共享的重要平台。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具备一双慧眼,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到:“如果在你学生的心灵里奏出语言的音乐,那他就会变成你的受教育者。”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导引到位,激活学生的真实感受、触动学生的灵魂,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增添无穷的魅
力,以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气氛愉悦、和谐轻松、教学相长的理想的思品课堂!
个人梦托起“中国梦”!有了道路、理论、制度支撑的“中国梦”距离我们不再遥远,它是必定会实现的美好未来。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必将铸就中国梦!
2013-7-19
第五篇:说教材演讲稿1
说教材演讲稿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下面
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本册教材。
一、说课标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要求高中学段语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
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把握好课标,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在走进知识的森林后,能知道森林有多大,出路有几条,哪条是最近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维度目标来看课标对本册书的基本要求:(知识树)
1、知识和能力
首先,文体知识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古今中外戏剧、宋词、杂文随笔、人物传记的基本特征
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其次,鉴赏能力方面,要让学生掌握鉴赏戏剧、宋词等文体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其艺术特
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最后,表达能力方面,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描写、议论方面的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
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力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2、过程与方法:
这一方面,我们从赏析、领悟、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质疑解难”“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五个小的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把握好课标,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在走进知识的森林后,能知道
森林有多大,出路有几条,哪条是最近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说教材的编写特点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体现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两个方面
1、编写意图
教科书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课标提出的课程理
念,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等。教材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际,更加
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2、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属必修第四个模块,同其他各个模块一样,本册教材也由阅读鉴
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组成。具体内容,大家可参见大屏幕
三、说教材内容结构(知识树)
1、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的四个单元,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侧重。
其中戏剧、宋词侧重于品味和赏析,杂文和随笔侧重于思考和领悟,古代传记则侧重于沟通
和运用。而从选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古代传记这个单元的课文文学性强,在人物刻画和叙事
上都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也不应忽略了品味和赏析。
第一单元的戏剧主要从戏剧情节、人物语言、人物形象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赏析。《窦娥冤》:以前教材选过第三折,因为它是全剧的高潮,人物的反抗精神表现得最突
出,曲词也最为精彩。这次选了楔子和前三折,希望借此可以完整地看到主人公窦娥个性的发展变化,人物形象更合理、真实,因而也更感人;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这部剧作情节之紧
凑、结构之巧妙。从学生学习戏剧的角度来看,这样节选应该是更为合适的。
《雷雨》是经典课文,情节张弛有度,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戏剧性很强。
《哈姆莱特》这次是新入选教材。课文节选的部分是全剧的高潮和结局。其中哈姆莱特
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场面,人物关系复杂,人物内心活动多变,并直接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
行动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引发了剧中人物自己都不曾预料到的结果。这个场面气氛紧张,情势变化快,同样具有很强的戏剧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选的都属于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戏剧,而没有选现代派戏剧,比如在上一套教材里选过的《等待戈多》。像《等待戈多》这样的现代派戏剧固然在思想内
涵独到、表现方式新颖上有它们的长处,而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又比不上传统的、古典的戏剧更能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本册教材更关注学生的接受层
次与接受能力。
第二单元选取的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
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这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各异,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各不相同,因此读者能
从中获得多种欣赏、审美体验。如《雨霖铃》和《醉花阴》都是偏于婉约、阴柔风格的作品,内容上也相近,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的,而前者尽力铺叙,抒情淋漓尽致,后者则点到
为止,欲说还休。又如苏轼、辛弃疾虽然都被看作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拿苏轼的《赤壁
怀古》和辛弃疾的两首词相比较,不难体会到,前者飘逸、洒脱,而后者沉郁、悲凉。
在此,我把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部分进行了整理,人教版必修教材五个模块
中共有四个诗歌单元,分别是:
必修一第一单元: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
必修二第二单元: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
必修三第二单元:感受与共鸣(唐诗)
必修四第二单元:情思与意境(宋词)
我将教材中这四个单元的导语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下表:
歌体裁虽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必备的三个要素:诗歌鉴赏活动的对象、鉴赏方式及鉴赏活动涉及的相关知识经验。
鉴赏活动的对象:意境、意象、诗意,思想,情感、情趣,语言,节奏、声律
鉴赏活动的方式:朗读、诵读、吟咏、背诵,领悟,想象、联想,理解、联系
鉴赏活动的相关知识经验:个人经验、文化常识、时代背景、作家作品知识
而本册书第二单元关注的学生鉴赏活动分别是(打了红字部分)
第三单元是杂文和随笔。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这种划分法,整套教材现代文
部分有两个单元是属于论述类的,其中之一就是这里的杂文和随笔单元。这个单元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杂文,另外课文属于随笔。
论述类文章往往有开启读者心智的功效,对读者的思想乃至行为发生影响。如《父母
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对于父爱、母爱的分析,又如《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对于“思想”的重视和强调等,都是能引发出不同意见的地方。如果学生的思考范围、思考深度不仅仅限于理解文本本身,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快速提高。
第四单元是古代传记。其中前三篇课文分别选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比较明显地带有个人著述的色彩,感情充沛,文学性也更强。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多样的叙事写人的手法。如蔺相如在读者心目中虎虎有生气,这得力于文章对他所作的动作细节描写。如写他在秦国朝廷上“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在渑池会上,他“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苏武传》在表现人物时则重视语言描写。文中花了不少笔墨写卫律、李陵两人先后劝降苏武,在言语交锋中,突出表现了苏武坚持气节,忠于国家,不为威逼利诱所动的崇高精神。同样是人物传记,《张衡传》的写法与前两篇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是,它多运用叙述,而少描写。此外,《张衡传》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常杂有作者的评论性的语言,如文章一开头就说张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这使本文带有评传的色彩。(做一个表格)
2、表达交流
必修四模块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在上一模块的基础上,继续训练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
力。经过模块三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写出比较规范的、基本符合要求的议论文了。但要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来,则需要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必修四的写作部分就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进行训练。
3、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意在让学生对某一两位文学大师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他们的著作,从中获得艺术的、精神的滋养,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体会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他们的风采。
“影视文化”是和阅读鉴赏部分的戏剧单元相呼应的。之所以设计这个专题,主要是因
为欣赏影视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语文又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分析、去欣赏。
4、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部分介绍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美学家朱光潜著的《谈美》。莎士比亚戏剧是和“阅
读鉴赏”部分中《哈姆莱特》一课相呼应的,因此可以在教学完《哈姆莱特》后,就把这一项阅读任务布置下去。莎士比亚的剧作很多,教师可从他的有代表性的悲剧和喜剧中挑出几部来,再让学生选择阅读其中的两三部。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可主要放在把握人物形象和欣赏剧作的语言上。
《谈美》是专为青年读者写作的。书中多用具体的实例来讲道理,用语平易亲切,精要
好懂,完全适合高中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本美学小书,学生能够获得高雅的审美趣味,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
四、说教学、评价建议
1、教师教学首先要整体把握教材,落实课标要求。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去把握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瞻前顾后,注重知识的融合,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戏剧单元以后,尽可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然后让学生把
这首词改编为单本剧,从而更好地掌握戏剧、宋词的文体特点及它们表现手法的区别。
其次要二度开发教材,整合课程内容。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二度开发教材,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例如,在进行必修四第三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了这样的开发、整合:(1)精讲《拿来主义》,解决议论文读写的几个重要问题: ①议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问题 ②重视论点提出的过程 ③注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提炼和概括文章的观点 ④使用纠偏纠错法展开论述 ⑤介绍几种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2)自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和《短文三篇》,以“灾难带给我们的思考”为探究话题,引导学生对“生命”、“思想”、“信念”和“爱”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设计,在尊重了教科书原有的呈现方式,以扎实的单篇教学(《拿来主义》)为基础,打通阅读和写作,设计了综合性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同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教师根据自已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处理文本之间的主次、轻重、详略、取舍等多重关系,使之更适合自己的教学,也使文本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于漪老师曾说:“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局限在第一课堂,第二渠道有更
广阔的天地„„”综合性学习要十分突出活动的自主性。活动内容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案要由学生自行设计,活动过程要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展示和交流。教师在活动中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综合性学习要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要引导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帮助每个学生能在小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活动过程要突出探究性,包括明确问题、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等。
2、就教学评价方面来说,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即时作出评价。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能给予肯定并适当引导促进提升;对错误或偏离语文学习的表现或不够全面的回答,能给予引导和点拨;对极具个性化的回答,能给予鼓励,并探究其是否合理。对学生的评价要有整体性与综合性,课堂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必须认真及时地批改相关作业,指出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不足,并认真记录,及时总结。对让学生互评互改的作业,教师应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在全班及时交流。单元检测、期末检测要
针对本单元、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重点,试题中阅读材料的难度与要求应略低于课文。不考语法、修辞等静态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过程,也要重成果。过程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现能力;成果呈现要多样化,如研究报告、小报、辩论会、展览等。活动中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五、教学资源与选用情况
《教师教学用书》(含教学光盘)
《人生的智慧》(必修4)
《演讲与辩论语文读本》
《先秦诸子论著选读 语文读本》
提供互联网资源:通过人教网http://.cn/xb_sxzz,提供丰富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资源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