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说教材
关于“说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说教材”这枝教研百花园中的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彰显着诱人的魅力。“说教材”在促进教师深入研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理解与驾驭教材,掌握教材教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为此,“说教材”作为一种常规教研方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和老师们所重视和接受。如何使“说教材”真正成为老师们教学的得力“助手”,最应该明确的是“说什么和怎样说”的问题。
“说教材”,顾名思义,是指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把握的过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知识树”(知识框架图、表等)以口头表述的方式呈现并展示出来的过程。“说教材”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规定,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正确地说教材,必须树立五种意识。
一、课标意识
树立课标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方向保证。《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法规性文件,是“有关教材的一切活动”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精神的文本体现。《课程标准》的法规性地位以及它与教材之间的规定与被规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决定了“说教材”必须树立课标意识。做到“心中有课标、口中讲课标,课堂上践行课标”。将课标意识作为“说教材”的首要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作为我们分析理解与驾驭教材、确立教材教法的法规依据,指导“说教材”。具体来讲,在就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进行“说教材”时,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对它们的要求与相关规定,同时要将《课程标准》作为法规尺度,度量“说教材”于始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课程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读与处理教材。
二、整体意识
树立整体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基本要求。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王敏勤教授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各种教学要素达到和谐状态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要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敏勤教授的整体建构理论其实质就是立足整体,把握全局。这一理论要求“说教材”要着眼于教材整体,从整体出发,把教材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对教材完整准确的认识。惟有如此,我们对于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知识点等的把握才是准确的;从整体到部分的感知、解读教材,自我构建知识网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方向、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才能够引导学生编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为此,我们要明确“说教材”不同于“说课”。“说教材”的对象是: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而“说课”一般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尽管“说教材”与“说课”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处理与把握,但它们一个宏观、一个微观,角度不同,要求与侧重点就不同。
树立整体意识,要求“说教材”要做到基本环节完整;在就每个环节进行阐释的过程中也要有整体意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各个环节、各环节中诸要素的顺序安排、详略问题也要通盘考虑。上述要求要符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及逻辑关系,做到科学合理。
三、联系意识
树立联系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关键所在。“说教材”是否揭示教材各个板块、各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逻辑关系,是衡量对于《课程标准》、教材与教法把握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正确处理、有效驾驭教材的基础。“说教材”只说“有什么”,不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对教材的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而触及不到实质;教师就仅仅是“教书匠”,而不能成为“研究者”。“说教材”的作用就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说教材”针对不同对象(或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有不同的环节和侧重点。就一个单元而言,“说教材”的基本环节有:1.单元题目;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与相关规定;3.单元教材分析(单元的地位作用;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4.单元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质和量的要求);5.单元教学重、难点;6.单元教学策略(学情分析、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总原则与方法等)。上述诸环节、各个环节中诸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教材本身而言,各学科教材均由若干个内部系统构成。以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为例,由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价值体系;目题系统、引言系统、活动系统、正文系统、辅助文系统和评价系统等多个内部与外部系统构成。因此,“说教材”不仅要遵循教材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还要将外显的与隐含的多种多样的联系用简明并准确的语言揭示出来,做到“知己知彼,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层次意识
树立层次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内在要求。就内容来讲,层次性存在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能力、价值体系、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方面面。“说教材”对象本身层级分明、各层级地位、作用、要求各异且相互交织的客观性,决定了“说教材”理清层级及其相互关系,突出层次性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标准》、教材林林总总的层级关系要求“说教材”的呈现形式、表述方式也必须注重层次性。这主要是指要注意各环节的先后顺序问题;每个环节中侧重点、详略问题等都要遵循“说教材”内容内在的规定性。做到“层级分明,脉络清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比如:在单元“说教材”的基本环节中,单元教材分析应作为“说教材”的重点。而此环节中①单元的地位作用、②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与体例、③单元教材知识体系等基本要素,应侧重于说单元的知识体系。再比如: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除了要明确三维目标,还要从认识行为动词入手,把握教学目标量与质的规定,清楚目标要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关系。
五、精要意识
树立精要意识是正确“说教材”的核心要素。“精要”意识要求“说教材”准确简要,突出重点,体现层次,揭示联系。体现精要意识,是促使教师自觉地深入钻研《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掌握教材体系的来龙去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准确到位的语言揭示教材实质所在的需要;体现精要意识是避免“说教材”盲目、随意、混沌,变被动为主动、变盲从为自觉、变混沌为明晰的需要。
树立精要意识,认真、反复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挖掘教材是基础和前提,同时,不断地提高归整、提炼、概括能力和准确、简练、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关键。精要性要体现在“说教材”的各个环节之中。
总之,“说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抓住关键,把握实质,将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说教材”这枝教研奇葩才会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中鲜艳夺目。
王敏勤教授关于说教材的基本要求
一、要脱稿说。只有脱稿说才能记到了脑子里。如果还是念讲稿不可能记住,更不会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二、课件的制作要以知识树为主或图表为主,而不是以文字为主。有的老师把书本上的文字搬到银幕上,大段字幕,实际上还是在念稿。制作课件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整合教材的过程。
三、在内容上要说如下五个方面:
1.说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在课本一标多本,教师一定要有课标意识,不能离开课标说教材,因为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是多样的,各地用的教材都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标而不是课本。
2.说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个学段和学科全国一个课程标准,但每种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不一样的,老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所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才行。所以在说教材时一定要说清楚自己是用的哪种版本的教材(课本),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几种版本的课本比较着说,在比较中更能看出同一课标指导下各种版本的不同。
3.说教材内容和结构。不论是说一个学段、还是说一册书、一个单元,都要说清楚包括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逻辑结构是什么。还要把一个学段或一册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
4.说中考高考要求。初中和高中都有中考和高考的任务,都有考试大纲。尽管考试大纲也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但毕竟要求更具体,所以初中和高中的老师还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清楚在中考和高考中到底考什么。
5.说教学建议。每一部分知识都要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建议,力求做到高效教学。不论是说一个学段,还是一册书、一个单元,只有说了以上五个方面,才算是比较全面。
四、说教材要从平面走向立体
现在大部分教师说教材还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就像把一本书打开,有几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多少篇目和内容,我怎么来教。这说的还是一个平面,老师手里有一本书就可以说。而立体的说是指:老师不仅在横向上说清楚教材的编排顺序,还要把每一部分知识从纵向上说清楚,如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到底涉及到哪几册哪几章,前边已经学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本单元要学习哪些知识,后边与之相关的还要学哪些。如初中语文中的散文,在横向上课本一般是按照专题来编排的,如《背影》属于“人间亲情”专题,在纵向上老师要把整个三年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篇目整合起来,说清楚散文分布在哪几册哪几个单元,有哪些篇目,各自的要求是什么,在初中教学中对散文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说,每一部分知识都要像钻井一样把它钻透,形成一条纵贯线。这样每一部分知识既有横向的联系(课本的编排顺序),又有纵向的联系(靠教师的整合),就形成了立体。
教务处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第二篇:说教材稿[定稿]
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研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我将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展开叙述。
说课标。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主要包括编写体例,编写特点,内容解析与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数学)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九年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今天我所说的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属于第一学段。
《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数学从课程内容上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其中图形与几何又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本册教材中的第六单元《面积》属于测量,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属于图形与位置。今天我主要说第六单元《面积》。
说教材
本册书的各单元内容体现在课程内容上分别是数与代数包括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4单元“年、月、日”、第5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图形与几何包括第1单元“位置与方向”、和第6单元“面积”;统计与概率有第3单元统计,主要讲“简单的数据分析与平均数”;以及综合与实践中第8单元“解决问题”和第9单元“数学广角”两部分。其中“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与“面积”为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围绕课标,本单元在编写上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
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在教材编写体例上,“面积”这一部分的编排,与传统教学比较,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情境引入,教材中给出一副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然后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方法总结和联系应用等方面,对教材经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
接下来是本单元的内容结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和“常用的土地面积”四个部分,其中认识面积单位包括了解面积概念的涵义,认识面积单位,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
单的单位换算,及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为: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面,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小学阶段的其他内容作了一个简单的立体整合。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认识面积与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有:
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米;简单的估测和测量。二年级下册: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
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
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本册教材对我们提出了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与利用三方面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首先,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使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改变;而不是以往在教学概念的时候一味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在做中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尽管估算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应。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建议:
对于本章的评价建议,主要是围绕《课标》用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进行评价。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中的表现。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
2、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
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应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主要方式有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
4、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数学离不开课本但又不能单纯的依赖于课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很重要,首先要利用好主体资源,如学生课本、教师用书、导学案、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设施、课外活动小组等。主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及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其次,要注意好校本资源,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利用教师的团队资源。
信息发展时代,网络资源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合理利用一些优秀网站的优秀资源,如“数学备课大师网”、“奥数网”、“课程教材研究所网站”等等。
最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邀请教学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无招为有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佳教法;平实、顺、美是最美教态。
让我们一起:
谢谢大家!
第三篇:说教材
莱阳四中“说教材”系列学习材料之二 关于“知识树”
一、“知识树”极其重要意义 “知识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结构图。王敏勤教授指出:“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 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 PPT 模板,很好操作。魏书生: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才能少在“天真”的问题上兜圈子。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具体来说知识树有四大作用: 1.有利于体现教学的整体性。“知识树”是在综观学段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来的。它首先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了从整体着眼的教育教学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学习的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 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2.有利于寻求教学的序列性。知识树试图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知识规律,建立知识体系,使教学从无序到有序。它摈弃传统的就文教文,就知识讲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有时“跳讲”,有时一课讲几篇课文,不拘一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3.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因为“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4.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特别是语文教学是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目标的确立,往往是凭经验或照抄参考书,所定目标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就是或高或低,胸中无数。因此,在语文知识的体系中确立目标,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另外,使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总之,绘制知识树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学科教材,能教会学生疏理、归纳、总结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整体构建、系统掌握。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有利于教师对某一课,某一单元,整本乃至整套教材做准确的
第四篇:说教材
五年级语文《雅鲁藏布大峡谷》说教材
北洛小学
徐晓艳
一、说教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绘声绘色的故事、准确无误的数字、恰到好处的用词,都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好的文章。
我们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学习本文时,抓住学生这一能力,注重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运用电教手段,播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风景图片,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他们对自然之景的赞美之情,使他们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本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等能力,且书中有些景物是学生很感兴趣,如: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他们很喜欢自找资料,因此我就想通过自学,这样和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制定以下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让学生多读、多说、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这是一篇风景优美的课文,文中有许多好词佳句,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落在读、悟上,通过“品读”来代替文章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能与作者、作品、教师产生共鸣,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励全体学生在朗读时努力投入感情,并且都能发挥特长,以优美大方的动作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2、读写结合
从文章中学习语言文字的用法,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写作的精妙方法。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审美与欣赏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并适时引导学生采取读、思、划、议的方法等学习方法品析教材。
三、说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到西藏,你会想到什么?
2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魅力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初步印象?其次,用文中的词来概括你对雅鲁藏布的总体感受。
三、全班交流自学感受
本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从词语句子中感受文字的美,抓住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带入对课文的朗读中去,读出感情,读出喜欢的语气,在读中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五、拓展。
通过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在班上交流,更能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与壮观,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激发了学生这中自学的潜在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六、全文总结 七、说板书
以提纲式为主,展现课文主旨,简洁,明了
第五篇:说教材
一、说教材
1、说地位和作用:
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华夏文明(夏商周时期)。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最后到“华夏之祖”,如果第一单元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肇基和华夏先祖的才智的开启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华夏早期文明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她与后面的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遥相互应的;如果教材其他的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本课和“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则是教材的思想灵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能够对学生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
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恐怕就众说纷纭,难得一辞。文化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如何才能给初一年的学生讲解文化,这也是一个难题。作为思想文化课,由于思想文化与当代关系最为密切,是古代给现代最丰厚、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因此能够进行很好的国民素质教育和最初始的文化的熏染。
2、说教学目标
(1)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2)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授课的目标。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说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2)联系现实法:本课知识涉及考古学、文字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艰涩难懂,比如讲甲骨文时对其造字方法和字型结构要用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终身学习。
(3)学科交叉法:本课内容如文字、天文、历法等内容分别涉及语文、地理、小学自然等学科,教师应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充分为教学服务,其本质上是为学生服务,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的。
(4)讨论分析法:对于屈原的一生和其代表作《离骚》比较难懂,应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和讲述屈原的生平,讨论并分析得出屈原的崇高品德、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5)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学生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三、说学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可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锻炼聚合抽象思维(如探究汉字的字型)、尝试收集、处理历史信息(如各种节气以及与之有关的谚语)、初步评价历史人物(如屈原),因为只有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感受、发现、才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生的道理和文化的价值。
四、说教学媒体:本课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观可感的形象课程。多媒体课件一般在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情况下使用,但本课知识点多,抽象的东西多,而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发达,感性认知能力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视听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和气氛,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又合理,学生的活动安排地丰富适度可以成为一大特色,以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导入: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有很多象征物,大到长城、兵马俑,小到筷子、扇子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那么中国的早期文化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用象征物导入是因为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与本课保持了历史延续性,同时在教师叙述时,也间接启发学生思考其他中国文化的象征物,告诉他们我们就生活在这个文明中间,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学习内容与学生贴近了,先祖与自己共享同一个文明,多有亲切感。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变
1、首先以总结的方式呈现我国早期文字的演变及时间,给学生一个整体性了解。
2、然后详细介绍三种文字的相关内容,(以图片为主)。(1)甲骨文方面先显示两张图片,进而介绍甲骨文的数量和研究现况,以甲骨文中的舟和车为例,说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接下来让学生动起来,猜猜几个简单甲骨文字对应的文字,让学生体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数量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最后强调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
金文方面,结合图片毛公鼎说明金文的概念,又名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3)大篆简略介绍,说明文字演变过程及其特点:从复杂到简单从形象到抽象。
3、完成以后提问(过渡):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刻或铸在器物上的,到了战国时期有何变化呢?(写下来)从而引出毛笔、竹书、帛书、电脑。
4、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
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请学生模仿握毛笔笔姿,找一下古人的感觉。
设问过渡:既然有了文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记载了哪些内容呢?从而引出古书记载的天文现象,过度到下一个目。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尽量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找一找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天文:
(1)让学生谈谈日食、月食现象(可结合最近一次日食)。教师讲述“扫把星” 即哈雷彗星。
(2)为加深理解,让学生结合小学里的自然科学,上黑板画出日食、月食现象中三大星球的位置变化的几何示意图,教师可用电脑操作演示其变化,与地理学科联系起来,明白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从而过度到“历法”。
历法:
2、然后让学生辨别阴历与阳历、农历与公历的联系,结合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常说的“夏历”,指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农历。提问:农历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个产业关系最密切(农业)?人们总结经验规律,测定出24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
3、学生动手加深理解和记忆(1)、让学生背一背我国的24节气表或说说与节气有关的谚语;
(2)结合实际过渡:24节气——农业——五谷杂粮——难免生病,从而引出名医“扁鹊”及其“四诊法”。简介扁鹊其人。
4、让学生以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想象:(1)让学生说一说“病入膏肓”的故事。
(2)教师在讲台模仿老中医把脉,也让底下的学生模仿老中医把脉,找找老中医的感觉,引发他们对古代传统的中医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过渡:名医扁鹊能医人,但在孙中山和鲁迅看来,医国更重要,引出战国时期对自己的祖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
(三)文学和音乐
1、首先联系现实生活提问你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吗?有什么纪念活动呢? 让学生说说我国与屈原有关的传统节日:如有关的端午节、粽子、赛龙舟。
2、然后,再次提问:想一想屈原为什么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从而让学生说说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于屈原的一生和其代表作《离骚》比较难懂,应解释《离骚》的含义,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和讲述屈原的生平,讨论屈原的死(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火花),得出2000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高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
3、过渡:教师可提示赛龙舟需要击鼓,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yue),古人享受“钟鼓之乐”(le)。从而导出下面要讲的“钟鼓之乐”。
4、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欣赏电脑里编钟的画面和一些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小结:首先回忆本课,进行知识结构梳理。本课所学的文字、历法、医学、文学、音乐都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我们应该热爱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生活。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四、布置练习:制作一张表格,归纳本课内容。(学生答,多媒体显示答案)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变
1、甲骨文
商朝
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2、金文
商周时期
3、西周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
1、天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2、历法
夏历~商朝历法:大小月~战国24节气
三、诗歌和音乐
1、屈原和《离骚》
战国末年
楚国
2、音乐
“钟鼓之乐”
湖北随县编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