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的故事》阅读题(范文)
《书的故事》阅读题
一、填空
1、《书的故事》是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写的。
2、书中“世界上第一本书”即“活的书”指的是_______。
3、在很久以前,希腊人有一个习惯,爱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希腊人把唱诗歌的人称作________。
5、在中国,没有文字以前,是用________代文字的。
6、没有文字以前,印第安人是用__________________当作文字的。
7、我们一般称古代波斯文为_____________。
8、从左到右的写法是_______人首创的。
9、在蜡版上写字要用一种钢制的笔,_____的一头在蜡上刻字,_____的一头用来磨去写错的字。
10、写出书中提到的用不同材料做成的书(写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
1、《书的故事》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
2、读结头信时,不管结打在什么地方,意义都是一样的。()
3、不染色的结头是指数目,单结指十位,双结指百位,三个结头指千位。()
4、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字母,不是从希腊字母变来的。()
5、楔形文字是波斯人发明的。()
6、发明真正的字母的,不是埃及人,而是埃及的敌人,闪族人,即希克斯人。()
7、古埃及人在芦叶纸上写字用的墨水能像我们所用的墨水一样耐久。()
8、羊皮纸上两面都可以写字,芦叶纸却只能写一面。()
9、铅笔是由一个名叫孔德的法国人发明的。()
10、铁路上用的红绿旗不是古代的颜色信号遗传到如今的一个证据。()
11、我们惯常书写的那些数目字,是从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变来的。()
12、现在欧洲人所用的文字,不是从象形文字转变而成的。()
13、埃及人发明的芦叶纸能随意折叠,不会碎裂。()
14、为了能在羊皮上写字,当时发明了一种墨水,是用五倍子汁,加上硫化铁、树脂或阿拉伯树胶调成的。这方法现在还在用。()
15、人们使用铅笔比使用钢笔早百余年。()
三、选择
1、关于活的图书馆的故事中,有钱的商人伊台里厄斯拥有的一个活的图书馆是()。A 树木
B 鸟
C 虫子
D 奴隶
2、在人类开始懂得文字以前,已用()代替文字了。A 石头
B 贝壳
C 结头
D 树叶
3、印第安人用贝壳作通信记号时,红色代表()。
A 死亡、不幸或一种威胁
B 和平
C 金子或纳贡
D 战争或危险
4、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靠东西来传达情意的,一根烟筒指的是()。A 和平
B 战争
C 进攻
D 财富
5、在古代尼尼微城的废墟,一个名叫黎华德那胥的英国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了阿苏尔巴尼泊尔王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里找不到一片纸头,这些书是用()做成的。A 石头
B砖头
C 骨头
D 铜
6、埃及人发明的“带子书”是用()做的。A 树叶
B 树皮
C 芦草
D 羊皮
7、埃及的文字,到最后分成三种字体,其中不是的是:()。A 象形体
B 僧侣体
C通行体
D 图画体
8、鲁滨孙漂流在荒岛上时,用()记日子的。A 木棒上刻线纹
B 树叶
C 石头
D 贝壳
9、以前,修士写字时,会用图画装点每一章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做装饰用的字母,不一定用黑色,因此到了现在,俄国人称每节的第一行为“()”。A 绿行
B 红行
C 黄行
D 蓝行
10、请按顺序排列制纸的步骤:①把纸浆倒在一面竹或丝做的筛上,用手簸动。②用竹或一种草,和破布头,放在臼内,和水捣成浆。③轻轻揭起来,粘在木板上。④等留下的一层稀薄平滑的浆干。⑤在太阳下面晒干。
A ②①③④⑤
B ③①④②⑤
C ②④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
四、问答题
1、简单说说记录文字的“书”的材料演变。
2、如今进入了电子时代,纸质书籍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会像竹简、芦叶纸、羊皮纸那样消亡吗?
答案 一
1、前苏联
伊林
2、人
3、《伊利亚特》
《奥德赛》
4、阿德
5、结绳
6、五色的贝壳
7、楔形文字
8、希腊
9、尖
圆
10、石头书,带子书,蜡的书,皮的书„„
二
对错对错错
对错对对错
对错错对对
三
DCDAB CDABD 四
1、最初,文字是刻在石头上面的,后来才写在芦叶上面,后来又从芦叶上面搬到了蜡版上面,从蜡版上面搬到了羊皮上面。到了最后,才搬到了我们现在所用的纸头上面。
2、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可。
第二篇:郭沫若题书
郭沫若题书“岳阳楼”
岳阳楼,素以它深厚、丰富的文化沉积而著称于世。自南北朝起,就有文人咏唱吟诗,唐宋以来,题记、游记、绘画和书法就已经载誉天下。及到当代,岳阳楼的文艺更是形式多样,精品层出。这其中最直观,最受人们关注的当代艺术珍宝,就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悬挂于岳阳楼上的“岳阳楼”匾额。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名文学家、著名诗人、书法家。他曾经历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岳阳楼”匾额,是郭沫若先生1961年所题。
早在1961年以前,岳阳楼上悬挂的是何健所题的匾额。1932年,岳阳楼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是“墙窗瓦败,板曳窗飞,四壁空存,重门徒起”烂不堪。古楼再不进行修缮,就有坍塌的可能。在当时驻留岳阳楼的道士的极力请求下,由当地的国民党政府湖南省省长何建带头发起,多方筹资3万银洋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因陋就简的修葺。完工后何健题写了“岳阳楼”匾额。
新中国成立后,到1961年,政府出资对岳阳楼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整。岳阳县政府经过合议,决定取下何所题的匾额,由当时的岳阳县文化馆馆长东忆吾趁到北京开会之便,请陈的胞兄陈赓大将向毛泽东主席转呈了岳阳人民请求毛主席题匾的信函。看过信函后,毛泽东主席笑着对陈赓说:岳阳楼是一处文物古迹,我来题字似乎不太好吧!主席思索了一会儿又说:郭老对历史,对考古颇有研究,字又好,请他来题写是很适合的。郭沫若先生接到了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欣然应诺。几天后,陈赓携夫人到郭沫若先生家去拜访,看到了郭老先生精心题写的“岳阳楼”三个字,果然是笔力雄劲,大家风范。陈赓夫人天涯女子注意到字幅没有落款署名,当时提醒郭老先生是否不记得题写了,郭沫若先生回答说:岳阳楼是天下名楼,我来书写它的匾额已是荣幸。落款署名,不妥,不妥。
岳阳楼区委收到了郭沫若先生的字幅,也是欣喜异常,赶紧选好木料,刷上黑色底漆,制成金字匾额,将郭老先生的字悬挂在了岳阳楼三楼。当人们假舟车,游江南,来到岳阳楼前,就可以看到楼额上郭老先生题写的“岳阳楼”三个金色大字匾额。匾额字体笔力遒劲,刚柔兼备,结构严整,让人感觉是酣畅淋漓,赏心悦目,十分的大气。它与暗红的窗楼,黄色的硫璃瓦和雄浑威武的盔顶结构浑然如同一体,交相映衬。远远观去,它又不失为岳阳楼整个精巧外观的灵气所聚,点晴之笔,让人啧啧称奇,赞叹不已。
如今,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匾额已经录入了《中国名匾》,郭沫若先生书写匾额的手迹原件则珍藏在了湖南省博物馆。
第三篇:书包村的故事
书包村的故事
书包村里有一间美丽的房子。里面住着一群快乐的小家伙。有铅笔盒、语文书、数学书、作业本„„
一天,书包村的这些小居民议论起来。
语文书说:“我的主人真调皮。你们瞧!我的身上都被他画得脏兮兮的了。呜呜„„我可真惨呀!”
“哎!你别难过了。我比你更惨!”数学书说,“你瞧,他不动脑筋,我里面的数学题全做错了,老师打了这么多红叉叉,呜呜!丑死了。”
“哎!我更惨!别人的本子都干干净净的,可我呢?快成草纸了。”作业本生气地说道。
铅笔盒听了大家的抱怨,发话了:“你们别埋怨了,还是赶快计划一下怎样帮助小主人吧!”
大伙纷纷出注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夜里,小主人睡觉了。书包村的居民们悄悄地从村子里逃跑了,大伙躲了起来。
天亮了,小主人要上学了,他突然发现书包里的东西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张条:“你还爱惜我们吗?”他这才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他郑重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大家都原谅了他,从此书包村了再也没了抱怨声。
第四篇:钱钟书故事
1.清华读书创造纪录
• 高分高能者大有人在。比如化学家侯德榜院士,当年考清华12门功课1200分满分,但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从读私塾到考入唐山路矿学堂。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 连学识渊博、中西融通的国学大师吴宓也盛赞他“ 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可与一代宗师陈寅恪比肩”。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对高考状元不可一概否定。• 点评:
• 考查一个人的真才实学,主要标尺是看他能不能做到活读书,能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来解开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难题。
2.是谁先认识我妈妈
• 钱钟书的女儿圆圆,两年不见,不认识爸爸了。有一天,她看见钱钟书带回行李放在妈妈杨绛的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着监视着。• 一会儿,圆圆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被逗乐了,笑着说:”我倒问问你,是你先认识妈妈,还是我先认识?“圆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 • 钱钟书顿时哑口无言。• 点评:
• 这是一则家庭小幽默故事。天真活泼的圆圆爱妈妈,遇到“生人”——爸爸处处提防。对是谁先认识妈妈的回答:“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下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虽然令人啼笑皆非,但也颇有几分道理。• 难怪爸爸会为聪明睿智的女儿,惊讶得“哑口无言”了 3.在牛棚里写成巨著
• 1966年“文革”爆发,钱钟书被当作
“资产阶级权威”“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每天,他被一个女清洁工监督着扫地、刷厕所。然而钱钟书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因为他知道,此刻的抱怨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 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从怀里掏出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书籍构筑了钱钟书的精神国度,他享受神思徜徉在书籍里的快乐,这种快乐让他忽略了处境的艰难。他曾对杨绛说:住牛棚不怕,吃苦也不怕,只要有书就好。
• 在艰苦的牛棚岁月里,钱钟书执著忘我地投入到艺术研究里,终于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这部在牛棚里写成的巨著,直到现在都是先秦文学研究的典范。
• 点评:
• 我们崇敬钱钟书先生,不仅推崇他的文学造诣,更敬仰他的人生境界。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什么,什么时候该拿起么。他不在意物质上的增陨,不在意名利上的得失,甚至不在意人情的冷暖,因此,即使身处牛棚也不觉困苦;他在意的是他的书籍,在意的是他的创作,因此,有书有笔的地方,就是他的自在乐园。• 艰苦卓绝的环境没能阻挡钱钟书求知的渴望,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历经磨难,终成大师。钱钟书先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与他坦然自在的心态和坚守信念的意志息息相关。
• 4.日演讲自喻土包子
• 1980年11月2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钱钟书作了个演讲。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自谦道:“到日本来讲学呀,即使不必浑身是胆,也需要有斗大的胆。因为你们日本是汉学很发达的国家,你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面对你们这样的日本汉学同行,我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 紧接着,他又给大家讲了个意大利笑话:“有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正在路上走着,忽然下起小雨来,他凑巧拿了一根木棍子和一块方布,于是他急中生智,用木棍顶住方布,遮住头顶,回到家后居然没有被淋成落汤鸡。高兴得意之余,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一发明公诸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个‘发明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棍和布赶到城里,到发明专利局去报告和演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专利局的工作人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让他看个仔细。” • 故事讲完,众人相视而笑,气氛顿时轻松不少。• 点评:
• 钱钟书先生被学界视为“文化昆仑”,在汉学方面的造诣更是很少有人可以企及,但他却在演讲中自喻为孤陋寡闻的“土包子”。
• 如此幽默的自谦不仅活跃了现场气氛,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为演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5.实事求是做人准则
• 1985年冬,香港记者、女作家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一向拒绝媒体采访的钱钟书破例接受了林湄的采访。钱钟书在采访前,搬来一盆花,说:“采访我得答应我的两点要求:一不做笔记;二不录音。采访结束后,林湄根据记忆写了一篇文章《速写钱钟书》。稿子写成后,林湄将文章寄钱钟书审阅。
• 不久声湄收到了钱钟书邮寄来的一盆花的照片,花儿已经枯萎,钱钟书在信中说:“„„当初你采访我的时候,花儿在旁边,听得清清楚楚,它是唯一的见证者。但我打开你的来稿阅读时,不小心被那盆花偷看到了来信,它羞愧得枯萎了,我很难过。请你拯救这盆枯萎的花吧!”
• 接着林湄又收到了她寄给钱钟书的稿件,内容做了多处修改,把那些称赞钱钟书的话全部删去。在给林湄的回信中,钱钟书这样写道:“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花儿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过奖必将让盛开的花儿枯萎,还原真实,这是辩证法,也是万物存活下来的唯一条件„„”在书信的下方,钱钟书特意写了几个大字:“别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事后,林湄万分感动,也明白了:不做虚名幌子的傀儡,实事求是是做人准则,也是人生之花永不凋零的芳香岁月。• 点评:
• 钱钟书的“人生哲学”准则——低调做人,实事求是。所以,他不愿接受媒体采访;坚持还原真实,反对吹捧与过奖。• 令人对这位大学者的高尚的人品格外敬仰。• 6.报义助高调还人情
• 钱钟书先生当年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时,委实窘迫过一阵子,为节省开销,辞退了保姆。所有家务都由夫人杨绛一人操持。为了糊口,他写小说挣钱养家。可对文字一丝不苟的他,一天仅500字的精工细作,尽管勤奋,日子依然捉襟见肘。• 这时,他们的好友黄佐临,便想着要帮助一下他们,可他又深知钱钟书的性格,太直接,好朋友定然不会接受。当时的黄佐临已是上海滩颇有些名气的导演,于是他就将原本计划晚些时候上演的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有意提前了档期,并随之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既不失面子又得以渡过了难关。这一切,聪明的钱钟书,自然是心知肚明。
• 时隔多年,黄佐临之女黄蜀芹有意将《围城》拍成电视连续剧,但又唯恐一向拒绝采访的钱钟书不允,思虑再三,她决定拿上老爸的一封亲笔信上门试试。没想到,钱钟书看罢此信,顿时动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诙谐地说:“这封信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圣旨啊!”于是,黄蜀芹不仅在众多的导演里独得钱钟书的亲允,而且拍戏时,导演和演员还有幸得到了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有关《围城》一些重要情节的辅导和说明。• 点评:
• 钱钟书淡泊名利,一生低调,可唯独对人情特别在意,他是一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会记着的人。
• 正因为有40年前黄佐临的慷慨义助,所以才有了这40午后钱钟书的一份高调回报。“投桃报李”,人人赞美。•
第五篇:书的故事读后感
《书的故事》有感
唐山市西尚庄小学
四一班刘心悦
《书的故事》是苏联作家伊林写给少年儿童的一本科普读物,这个星期我一直在读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
在上古时期,人们还没发明文字和纸张,人们之间的交流靠打手势。他们用背的方法来记东西,这样既不方便,也浪费人力,还容易忘。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实物来记,渐渐地,这种方法就流传开了。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开始用图画代替实物的方法,比如,想写大象,就在石头、岩壁等上面画一头大象。这样可以代替实物,方便多了。
再后来,出现了文字。因为人类的生活在变化着,由游猎部落,渐渐变成农牧部落。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记号慢慢代替了图案。又经过了几千年,许多种画图的文字,慢慢地变成了记号的文字。直到我们现在,有好些地方,还照旧用着象形文字呢。
有了文字,人们试着找出一种物品来记载文字。渐渐地,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试图制造纸张。埃及人发明了芦草纸,将芦草茎劈成薄片,一片片粘合,再压平,晾干,磨光。但芦草纸不易折叠,只能成捆地卷。后来人们用蜡版刻字,蜡版虽然易涂改,但不易保存。后来,人们试着用羊皮纸。羊皮纸虽然代替刻字的石头,但是价格太贵,而且不容易涂改。中国人开始用草根、树皮来制作纸,可以折叠,便于涂改,也不易碎。经过不断的改进,纸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造纸书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如今,进入电子时代,纸质书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我相信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因为纸质书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所以我们不必为纸质书的命运忧心忡忡。
唐山市西尚庄小学
四一班冬孜
这个学期学校推荐我们读《书的故事》这本书。这里面说了很多关于书的故事、书的发展历史,还有关于文字和纸的历史及发展。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不仅人类有自己的历史,而且连书都有自己的历史。书的历史可以追到文字的历史。起先,人们打手势告诉对方自己在想什么;后来,人们渐渐地开始画图画来表达语言;再后来,人们发明了文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字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如今进入了电子时代,大多数人已经开始用电子书等电子设备,纸质书籍的命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是否会与那些蜡板、芦叶书、羊皮纸、竹简那些遭遇同样的命运,被遗忘和消亡呢?这本书也许在为自己的将来所担忧!或许有些人觉得纸质书携带不方便,材料及生产制造工艺也不环保,所以认为它们应该被销毁掉。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假如电脑突然坏了,存在里面的书籍内容也未被及时保存。所以我认为纸质书还是应该被保留的。
这就是我读完了整本书的读后感。不管书未来的命运会如何,但我会好好珍惜与它生活在一起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