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名称:思想者
作者:奥古斯特.罗丹 时间:1880-1900 材质:青铜
规格:198*129.5*134厘米 现藏地:巴黎罗丹美术馆
1.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
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罗丹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经历是1880年开始的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地狱之门》,他为此数易其稿,直到1917年去世时还未完成。《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神曲》的《地狱篇》,作品的有关情节是根据但丁“你们进到这里,丧失一切希望”等诗句而建构的。罗丹试图通过200个左右的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人生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
2.雕塑创作:
《思想者》的创作就是出自于《地狱之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原来被一些浅浮雕围绕着,这些浮雕是根据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后来独立出来的。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3.雕塑信息: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高踞于地狱之门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上一组组在罪恶、苦难、绝望中挣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头,手撑着下巴,仿佛为眼前惊心动魄的惨景所震动,正陷于痛苦的沉思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4.雕塑解析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
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其次,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第三,这样的姿态也是人们在沉思时最常采用的一种姿态,从观众欣赏理解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一种最易为观众接受并认同的姿态,或者,换言之,这类的姿态造型实际上可能有陷于一种相当“滥俗”的造型的危险。
要使一件坐姿的雕像摆脱凝滞、呆板,产生动感,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雕像的上半身做出任何偏离身体重心轴线的倾斜。罗丹的作品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成功的范例,如他的另一件著名人物雕像《雨果》。对于这件同样采用了坐姿的雕像,罗丹就采用了这样的处理办法。他使雕像的上身右倾而左下肢相应地向左抬起斜出,由此使这个姿态有了一种飘逸浮动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构想和形体处理办法对于《思想者》却是不适宜的。因为《雨果》像塑造的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表现的是一个文思奋飞,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大师形象,但《思想者》要体现的是人类面对苦难和死亡的至哀至痛的冥思,虽然同样是表现思想,但其思绪不是激昂飞扬的,而是沉郁深邃的,所以以倾斜伸展肢体造成的“动”感是不适宜的。毫无疑义,《思想者》必须在一种沉稳凝重的姿态中体现出其特别的内在的“动”感。
较之常态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动作,右肘支左膝会使得正常状态下相对均衡平稳的人体姿态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失衡、扭曲和对比、冲突――右肘支左膝使得这个支膝的动作在方向上由稳定的垂直向下变为不稳定的向左下斜出,构成一条斜线,同时其运动的距离也变长,这样便牵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坏了原本整个上身的稳定状态,并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撑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撑下巴,并且同样反常地向着右肩内屈,这样就使得右前臂从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条斜线。至此,整个右臂,从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条斜线;从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条斜线;从腕部、手,到手指内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条斜线,构成一个三角形,外侧的肱三头肌、尺骨侧前臂肌群拉伸展开,而内侧的肱二头肌、桡骨侧前臂肌群收缩隆起,形成一种完全内收扭曲的动作姿态。同时,由于右肘斜出右肩左牵,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扩张而在胸部收缩---------罗丹正是要用这种不寻常的充满紧张变化、冲突的肢体和肌体造就的雕塑语言来体现人类面对苦难、死亡时内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体的其他部分,罗丹也同样处理得颇有匠心。如雕像的双脚,不是与地面平行平平地贴放在地面上,因为雕像脚下的地面是倾斜的,所以雕像的双脚不是平放而是倾斜着“搓”在一个斜面上。这就使得本来可以与地面构成一种稳定的平衡、平平稳稳地支撑身体的小腿和脚的动作,变得不稳定了,有了一种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趋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时可以自然放松的小腿和足部,为了克服这种失衡也变得紧张起来。这个向下“搓”的动作使得足背和胫骨前肌群被拉伸、展开,又使小腿后侧的腓肠肌收缩,而足趾为阻止脚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紧张地弯曲抠抓地面。于是,整个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
正如罗丹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
5.雕塑价值
在《思想者》中,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形:稳定的坐姿并不取代思想的彷徨,刚毅的神情并不掩盖内心的焦虑,健硕的身躯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坚强,特别是那双忧郁的眼睛,以崭新的现实主义方式流露出罗丹对心理描写的执著探索。罗丹塑造的《思想者》形象,是一个跟他当时年纪大致相仿的中年男子。而男子的神情,那种在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的淡泊,在风雨坎坷中对人生的思考,在貌似宁静的安坐中对未来的心情激荡,以及联系到但丁诗句和《地狱之门》的创作语境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包含着的对罪恶的冷视、漠然与沉思。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有着统领和点睛意义的重要作品。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罗丹艺术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审美因素,还是跟作品有关的种种故事与传闻,在带着些许的神秘、想象与诗意的背后,总能让人感受到它跟罗丹之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人分多种,思想者是以其思想之光芒为人所知。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简单来说,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完人
雕塑评价:
每次看到这一雕塑作品,心中都会涌现出诸多感想。
首先《思想者》作品中的男子是裸露的身躯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非常的伤风败俗,可是我却认为这样很好的诠释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的男子,看着下方的人们正遭遇着洪水灾难的祸害,却无力去挽救他们,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他此时的内心必是沉痛打了极致。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他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其次,罗丹对《思想者》这一作品的创作还表现了其精湛的雕刻技术。这个思考着的男子有着一颗很小的头颅,身上充满了肌肉,强健的四肢孔武有力,虽然坐着那里一动不动,但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动态。他的胳膊和腿部肌肉明显的突出,手指和脚趾一根根的清晰可见,表现了当时罗丹在雕刻这个作品时的那种认真严谨的态度。
同时,男人身上膨胀的肌肉清晰的雕刻了出来,可以隐喻男子的智慧犹如火山喷发般从男子的身体里涌现。
男子的原型是伟大的诗人但丁,充分的表现出罗丹对但丁的尊重与崇拜。
《思想者》这个作品,由于其材质是青铜,经过岁月的磨练,浑身充满了光泽,象征着一个智者身上发出的那种充满着理性的智慧的光芒,表现了思想者所思考的东西,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必将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绽放出新的光芒。
第二篇: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米勒《拾穗者》赏析
摘要: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位弯腰的农妇在地里寻找拾取剩下的麦穗,长时间的饥饿与贫穷,不得不让她们只能在别人收完麦穗之后到田地里拾取残留的粮食。从她们的动作和躯体中能够看出她们内心深处那种艰苦与辛劳
关键字:
麦穗艰苦辛劳饥饿
正文:
(作画背景,摘自《百度百科》)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刻、详细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劳动者产生了一份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每天需要长时间参见田间劳动,然后空闲的时间呆在家里作画。除了一些田间的劳动成果,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但这些并没有使他放弃自己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如果没有钱买颜料,他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拾穗者》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这种生活状态下完成的。
(自我赏析)当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整幅画金黄的主色调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但是当我再仔细的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却给我一种沧桑的感觉。整个画面的背景是秋季的农村田间,三位穿着破烂的农妇正弯腰拾取地上残留的麦穗,而身后是堆积如山的麦穗以及一位农场主正骑着马监督着一群农工收麦子的情景。地上残留的麦穗与后面堆积如山的麦穗以及三位弯腰劳作的农妇与身后一群干净利索收麦子的农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让人感觉到一种凄凉与孤寂。三名农妇她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笨重的木鞋,远离着农场主在田地里寻找零散、残留的粮食。这种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劳苦的农民幸苦的为农场主做完农作,却不能得到足够的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在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来充饥。而农场主却什么也不做,只是骑着马匹看着农妇艰苦的为自己收割田间的麦穗,不但如此,还克扣着这些农民应有的粮食。如此悲情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我国以前的地主阶级,那时的地主阶级和这个场景中的农场主没有丝毫差别,他们的绝情,让这些幸苦的农民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凄惨的在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农民将自己的壮年交给了农场主,老了之后只能弯着自己开始驼背的腰去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养活自己,得不到一点生活的保障。如此凄凉的场景让人无不感到痛心。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作者是想通过这幅画来反映心中的不满,向劳苦大众反映这种悲催的现实。
第三篇: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如《向日葵》般的精神
一、原始的冲动和热情
《向日葵》文森特·梵高(1853.3.30-1890.7.29)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
凡·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凡·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凡·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敬神情感。
凡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二、简炼的笔触手法和独特风格
梵高一生穷困潦倒,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他始终渴望生命,热爱生命。当他在阿尔看到金黄的向日葵时,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又被燃烧起来,在他的绘画中,梵高擅长运用浓厚深重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内心感受。在《向日葵》中,他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笔触铿锵有力,大胆运用比较强烈耀眼的色彩来描绘向日葵的光鲜绚丽。梵高早期受荷兰传统绘画的影响,习惯运用褐色等黯淡、了无生气的色彩,直到看见生机勃勃的向日葵,他被强烈地震撼了。梵高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颜色,配以用绿色和蓝色勾勒出的花瓣和花茎,葵花籽粒用橙黄色调表现的醒目分明。甚至有朵向日葵中心是用红色描绘的,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像是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整个画面被亮丽耀眼的黄色所包围,让人看到《向日葵》这幅作品时,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众所周知,向日葵是朝向太阳生长的,但在这幅绘画作品中,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开放,并且每朵葵花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夸张形态,仿佛每朵向日葵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梵高对生命力的强烈追求和渴望自由、不受羁绊的内心情感。在笔法上,梵高没用过多复杂的笔触,仅用凝练简单的笔法来勾勒向日葵的形貌,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向日葵婀娜多姿的形态。观者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时,心灵会被那一株株充满生命力的向日葵为之震撼,投入到梵高那渴望自由、热爱生命的情感中。
三、作品蕴含着丰富内涵
《向日葵》不是一幅仅仅描绘大自然植物的静物绘画,而是一幅表现太阳表现生命力的绘画作品,充分赞美了和煦的阳光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画中,金灿灿的葵花在耀眼的阳光下绽放,让人们不禁被它们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为之深深感动。向日葵生长的时候从早到晚都会跟随着太阳转动,所以有追光拜日的象征。梵高精通西欧多种语言,对单词的含义了如指掌,无论是英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和法语,向日葵的拼写都和太阳密切联系着。正如梵高自己作为一个拜日教徒也不断地追求光和色彩运用。因此,梵高画向日葵就是描绘太阳,亦即自画。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梵高在油画方面的精湛技艺,开辟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华丽色彩的新天地,而且大胆勾勒出夸张的绘画形式和表现形态,增强了综合形体的艺术表现力。他力求通过环境来刻画对象,塑造对客观事物的新形象,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诞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凡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他最初的作品, 情调常是低沉的, 可是后来, 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 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 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四、真诚相爱, 生命永存
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 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凡·高的愿望和信念...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对于渴望鲜明色彩的梵高来说,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具有特殊意义;同时,阳光又象征爱情,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坚持使用黄色的用意。
他用“一系列黄色”的变奏来画静物,赫赫有名的代表作《向日葵》就是这样完成的。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葵页则象火苗,整幅画就象是烧遍画布的熊熊火焰。凡高自己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充满爱情的化身《向日葵》---梵高总是一人独自生活,在他为爱徘徊的时候,唯一伴随他的只有强烈的孤独感。凡高喜欢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和狙黑的轮廓线表现形体和组织画面,同时,强烈的金黄色常常是他画中的主要色调,这是因为凡高热烈的性格爱上了热烈的色彩的发源地——太阳,太阳就成了他赞美的对象,而太阳的光在他看来是黄色的。热情沸腾的凡·高每天到乡下去,采集金黄色的向日葵,“我让提炼的或混合的铬黄在从淡蓝到深青色调不一样的背景上,进发出燃烧着的火焰”。他怀着强烈的感情不厌其烦地画他最喜欢的向日葵,强烈地表现画家对这一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
“向日葵”把凡·高在阿尔的艺术推向了高峰。为了求得最辉煌的色彩效果,《向日葵》的色彩是用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黄色绘成的,黄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瓶,黄色的花。深黄、浅黄、柠檬黄、橘黄、土黄……只用了少量的深绿和草绿画枝干和叶子,配一点天蓝色的花蕊。凡·高把心中全部的爱赋予可爱的向日葵,向日葵也为凡高吐出“爱的最强光”。《向日葵》中注入的是凡·高心中强烈的感情,令人震撼、令人感动,这就是《向日葵》所产生的。
五、当代精神的模范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的油画《向日葵》,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真实写照,还是梵高精神与生命的自我流露,这是他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境遇下创作的激励人们寻找光明的绘画作品,通过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历程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卷,无处不反映着梵高对待生活和生命的高涨热情,源源不断地推动着艺术创作的发展。《向日葵》作为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对当代油画的笔触表现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还让所有的观者感到梵高对生命的渴望,以此来激励自己更加地向往生活,热爱生命。
第四篇:美术鉴赏课论文
美术鉴赏课论文
论文题目: 美术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 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姓名: 学号:上课班级:
【摘要】新世纪,高校美术教育也与所有学科一样,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题。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
育的要求。本文对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给予了科学定位。提出了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美术教育适应于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质量或本性”。教育学对素质的概念
解释即指在人先天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而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对人的道德审美性等内涵的系统整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思想,其宗旨是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和科技知识,使之具有适应未来的品格、能力和思想方法。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
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
识、判断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
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
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它符合现代教育思
想与规律。如果说科学主要影响人的理智和认识,道德主要影响人的意志和行为,那
么艺术则是同时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兴趣和爱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美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大多数艺术生艺术文化素质偏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不受重视,有的甚至被其它课程取
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艺术思维观念贫乏等。
(2)大学扩招后,由于报考美术专业采取了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做法,在社会
上无形中形成了报考美术专业不需要有很高文化水平的观念,于是一部分考生就是在“文理走不通,艺术好成功”的想法支配下,选择了报考美术专业这一通往大学之门的捷径。他们只须花很少一点时间,强化一下美术考试的内容,一般就可以获得美术
专业考试的合格证书,于是就造成了很多人的投机取巧。
(3)美术高考在题名内容等方面也过于简单化、程式化,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测试点往往是考生的技能和技巧,而没有增加测试其艺术修养和系统知识。学生的艺
术与文化素质低是造成美术教育教学起点低的重要原因。从广义上讲,学生文化程度
越高其专业造诣高的可能性越大。文化素养和专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可
见,重视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远比考核绘画技巧重要的多。
(二)综合素质与质量不高
一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中实施的应试教育.训练出了一大批考试机器,这其实也
是对人的不尊重;二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落后,导致学生不健全发展、素质畸型的恶果得以产生;三是严重脱离社会和职业,使学生难以适社会和职业的要
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情况:一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重的实用主义导向,使学
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由此
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钻研和创新的能力。
(三)模仿式学习方法,缺乏创新精神
由于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 道德素养、健康素质等的提高过程一样.也有不同的阶段、老师灌输知识,也就是模仿老师的知识。于是模仿变成了学 不同的层次、不
同的水平,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生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也形成了他们今后
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从事什么工作的人,其审美素养都应该同他的其式,在这种价值
观念的约束下,学生不去追求创新。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真实描摩现实的行为已成为技巧,它不再是创造性艺术,仅仅是一种描摩形式而已.因为它已经丧失
了艺术的根本精神内核——创新。从心理学上,模仿与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没有创新动机,就很难激发出创新能力。
三、高校美术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切实将美术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历史的必然,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应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办学
为 宗旨,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促进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注重学生
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转教育观念、提高文化艺术素质,从传统教育转为
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整体素质高的学生。要通过向全体学生实施
有效的素质型的美术教育,全面进行美术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并以这种美术教育观念为主导.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
(二)提高国民的美育素养
世界文明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鼎之
三足,其中有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
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息地
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毫无疑问,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
家,其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其精神文明的水准,而且决定
着其物质文明建设的水平。而国民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于美育
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水平。因此,对美育的意义及其在国民教育中地位的认识
水平,无疑是正确有效地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前提。然而,那中认为“只有对中小学生
才能实施美育”,而在高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不宜”或“不必”实施美育,或认为
高等学校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发掘个人的 进行审美教育“只是文
学艺术专业的事”,对非文学艺术专业的人来讲“无必要”等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要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人文文化素质教育。什么是人文文化?凡自然和技术以外的文
化都可以称为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作用不可以低估,它是巨大的,是形成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首先,在某种意义上,它决定着一个民 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族的生死存亡,如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等就是在本民族长期的人文文化的教育熏陶
下形成的。其次,人文文化也能帮助我们做人,它是提高人的道德感的基础,它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它还能给我们间接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体验。第三,人文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事,人的人文文化底蕴越宽厚,其视野就越宽,创造才能
就越高。就愈能成就事业。所以,人文文化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没有人
文文化,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而目前不少艺术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了
解得太少,这无疑是严重的缺憾,也很难适应提高素质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
艺术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要有良好的环境条
件.要有一种氛围。我们应该注意创造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宽松条件,营造浓厚的艺
术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感染。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求知欲和创
造欲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想象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要为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发展空,不要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把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制定相应的鼓励人才成长的措施,打
破只以分数划优劣的考试方法,从而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铺路搭桥。
学校传授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
础,但单纯的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很难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发展的空间。而广泛
开展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则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在美术活动中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创新的各种构想和设计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因
为在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能广开思路,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有所创造,从而培养他们肯于吃苦、勤于动脑,能够面对困难和失败而勇于争取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五)提高美术教师质量
要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
美术教师的质量。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其它相
比,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在素质教育中,应重视教师师德、师品、师道、师风、师
能和师表等的培养,建立一支形象高尚、社会公认的高素质美术教师队伍。
(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素质要提高,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美术教师只有在实践
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二是美术教师要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教学新模式;三是美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3)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创新型美术教师应具备崭新的教
育观念、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扩展能力、娴熟的教学艺术和一
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加强美术教育科研工作,努力解决美术
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队伍的人数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要求,因此,要
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高等院
校应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研究人员。
另外,学校应进一步增加对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强美术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等的配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未来的社会需
求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美术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本,着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素质教育。
【结语】
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
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
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参考文献】[1]袁恩培.关于美术高考方法与方式的讨论[J].高等建筑教育.2002(2).[2]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陈瑞林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书法鉴赏结课论文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021230118 施雄
说实在话,谁能有这么高的水平,上了才那么几节书法鉴赏课,就可以对一幅作品作出2000字的评论呢。下文与《兰亭序》完全无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第一节课说考试内容是交一篇书法作品时,心中有点小激动,如今又改为对一幅作品的2000字鉴赏,实在令我蛋疼。不过高中时就想找个时间整理一下自己对于书法的见解了,现在正是时候。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内容是什么,哪怕是周杰伦《兰亭序》歌词Ctrl+V十几遍,我照样过。以下是两段独白,请忽视。
怎么说书法鉴赏也是我选修课的第一志,更别说我还每节课都去了,这结课“论文”要是草草复制粘贴,我感觉对不起还是自己。
个人对书法还是很有兴趣的。当然,兴趣是源自实力,要是除了乾隆之外,还有谁拿着一手烂字,却说自己对书法兴趣浓厚,我只能微微一笑。碰巧初中、高中的语文老师都很强调练字,碰巧初中、高中都是语文科代表,巧合让我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对比于专家,资历虽浅,水平虽差,但是好歹也写过十年字,对于书法也有许多看法。
遗传因素
高中时班上有两个字写得好的同学,其中之一是我。我爸水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业余的书法家,偶然得知另一个同学他爸的字也写得很好,我不禁想:首先,我爸从不教我写字从不和我谈书法,估计他爸也是;其次,假设人群中字可以称为好的人占1/50(实际可能更低),那么“书法爸”+“书法儿子”的概率是1/2500,两个这样的儿子碰到的概率又很小(没有科学的方法计算,但是很小是绝对的)。故结论是,字的好坏有遗传因素在里面,至于相关性有多大,尚不得而知。
心情
关于心情,未曾观察过。但之所以未曾观察过的原因,想必是我潜意识里并未发现心情不同时字的好坏差异。其实,更有事实为证: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是作者兰亭集会后写的草稿,心情比较轻松;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作者在失去亲人后,悲痛欲绝之下写的,仍不失作者应有的水平。故曰:心情者,与字基本无关也。
感觉
这个,有关。写了这么多年字,发现总有几个字写起来既顺手有漂亮,每当写完这样的字,写后面的字就更加有手感。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么认为,高中老师也曾在班上说,练字前可以先写几个拿手的字,找找感觉。所以说“感觉这东西”,八成是能影响字的好坏的。
字体
字体是我唯一还未得出结论的。写完一整篇作文,回头看时,发现字体会出现一两次转变,即使曾试图过控制自己保持字体,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追其因,未果。
字如其人
要看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字写得好的人人品好,字写得差的人人品差。如果真是这样,那人品好的人岂不都是男人?不是我看不起女性,而是因为几年来碰到的字写得最好的女生,水平仍差我一大截。另一种看法,是字的风格如人的风格,个人比较赞同这一点。但真要通过观赏一幅作品来准确的刻画作者的性格,恐怕又有难度。人们看毛泽东《沁园春雪》时,说这草书里面可以看到他的伟人气质;看徐渭《行草书七律诗轴》时,又说一看这狂草就知道他是那种会拿锤子砸自己睾丸的疯子。而至于那种连字体都没有形成的人,想通过他的字来推测其为人,更是难上加难。
更上一层楼
初中时临摹字帖也是作业的一部分,迷迷糊糊的临摹了好长时间。高中没有这硬性规定,出于对写字的爱好,有时候上课无聊时就在草稿纸上乱写,当然“乱”是指写的内容五花八门,态度还是一丝不苟的。那时一个字通常要反复写上十多遍,研究怎么写更好。这偶然的经历,却正好是进步的道路上必不可缺的。先由一塌糊涂,到基本形成字体,再到形成自己的字体。但在形成自己字体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独立研究”,正如自己的错误自己永远难以发觉一样。而我很幸运,每年春节都被老爸逼着帮他对联——欣赏也是进步所必须的。你永远不会相信,你的大脑有在看过一个漂亮的字后,下次写到这个字的时候会不经意的模仿它的强大功能。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少数人
我懂得我爸为什么从不教我写字从不和我谈书法,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就算他说了我也听不懂。记得高中时老师请来全校字写得最好的老师给我们讲一堂书法课,来帮助我们练字,结果整堂课都在讲毛笔怎么选,宣纸有多贵之类的,毕竟我们等级太低,他讲了也是对牛弹琴。我也懂得我的一些二货同学经常说他觉得我的字比老师的还好,对他们来说,不告诉他们眼前这幅作品是王羲之的,说不定还以为是我的,表示可以理解,等级太低。
再讲一个笑话,去社联宣传部面试时,我说我擅长书法(一般情况下只说我擅长写字),然后学长问我你是擅长那种帅气的书法还是可爱的书法?我勒个去,“可爱的书法”,如果猜的没错的话,他应该是指那种商场打折的通告栏上的少女字体,我左手都比那写得好看(我不是左撇子)。然后我就不知道说什么好,怎么能用可爱来形容书法?只能说:“什么可爱的书法,不会啊。”最后,我就被刷了。从此我懂得,书法只是少数人的午后谈资。
总而言之,书法的复杂程度远非人能想像,以上几点,也仅是我对书法的见解的部分,望老师不喜勿喷,虽然说您九成只会看一下我的姓名学号,顶多扫一眼看字数够不够。但是,这“论文”,是要自己收藏的,看看十年后,回头看自己的这些观点,会不会觉得幼稚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