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_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3 09:1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雨霖铃_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雨霖铃_课堂实录》。

第一篇:雨霖铃_课堂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

(课前2分钟配乐《风居住的街道》,播放关于学生毕业的离别图)(上课铃声响起)

师:几幅图片,再一次将我们拉回了六月的记忆中,再一次拨动了我们深藏在心底的情弦,离别,让人不敢碰触,却又不得不面对。人世间几乎是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演绎着这个伤感的故事,然而能将“离别”这个故事演绎得更悱恻动人,更缠绵哀怨的,(出示作者PPT)当推我们北宋词人——柳永(板书:柳永),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出示具体介绍作者PPT)

生1:柳永,初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才情卓著,自称“白衣卿相”。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著有《乐章集》。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师:嗯,请坐。是啊,正因为有了底层的生活,所以成就了他的词具有——一起读(学生齐读:)“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

师:老百姓都能唱他的词。(出示课题PPT)《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广为传诵的一首(板书:雨霖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它,来感受一种悲切凄楚的离愁。(出示学习目标PPT)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反复朗读,在情境中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并一起探讨来作者是如何从多角度来表达情感。(出示文本内容PPT)首先,老师来范读一下这首词。

(配乐“琵琶语”朗诵《雨霖铃》)

师:这次朗读,我是鼓起很大勇气的,请大家鼓励一下老师,好吗?(学生齐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其实我知道有些地方啊,感情还没有拿捏得好,但是老师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大家传达一个信息,只要自己相信自己,自己就是最棒的,自己努力,自己就是最棒的,老师说的这句话,好不好?

学生齐回:好 师: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齐鼓掌)

师:现在,老师就是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大胆地放开声音,来读一读这首词。过会儿,请同学来试一试。

(学生自由朗读)师:请你来试一试。(生2朗读)

师:好,请坐,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3:不好,有几个字读错了,“骤雨”读成了“骤夜”,“催发”的发应该是第一声,他读成了第四声。

师:从读音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的,朗读,首要的要求是要将字读准,这是我们需要提升的一个地方,那请你来挑一两个句子来读一读。

生3: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好,请坐,字音很准,还有没有同学需要点评一下的? 生4:我觉得他的节奏快了。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4:稍微慢一点。师:读个句子试一试?

生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师: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齐鼓掌)

师:柳永是慢词的创造者,读词时,语速要缓慢一点,不错,请坐(这时,有个学生说好像没感情)师:来,请你来说说。生5:感情听不出来。

师:那你觉得应该是什么感情? 生5:离别嘛。低沉一点。

师:嗯,老师一开始的感觉和你一样,他具有男生低沉浑厚的嗓音的优势,如果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将语调再压低一点,就更好了,是吧?那请你来挑一两句读一读。

生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

师:现在我们有情感味了,沉而悲。好。请坐。我们的同学对朗诵提出了刚才的一些要求,那接下来,(出示朗读要求PPT)我们按这样的要求,语调低缓忧伤,读时声断而气连,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词,(师生齐读)

师:作者的浓情从同学们刚才这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也从这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中幽幽而泻。柳永在《雨霖铃》中不仅将这种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颇具“诗情画意”的“离别图”。(出示六幅离别图PPT)

师:六幅画面感都很美,但肯定有你最心仪的一幅,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定最心仪的画面,并读一读其对应的文字。(出示:爱我,你就读读我)

(学生自选自读)师:说一说最心仪的?

生6:我最心仪的是执手泪眼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好,请坐,你说说呢?

生7:我最心仪的是酒醒柳月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嗯,几幅图片都不错,是吧,这一幅幅“离别图”字字句句都浸润着作者的情感,(出示:找文中情感的句子)下面就请同学们用笔在文中圈出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到就大声地读出来,不要等。

(有些学生轻声地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哪一句?请读出来。

学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哪三个字更明显?

学生齐回:伤离别

(出示:伤离别)

师:伤离别,(边板书边说)这也是我们品读诗词情感时最快的一个方法:直接抓情感的字词,直接品情感。(板书:情感的字词)

师:作者为什么要离别呢?离别,为什么伤呢?请你来一下本词的写作背景。(出示:写作背景PPT)

生8:柳永同歌妓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然而,仕途的失意,让他终感无望,心情十分压抑,便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师:好,请坐,是啊,带有离别的几幅画就更显凄美了,(出示六幅图;出示:凄美)不过在这啊,“任凭画卷六幅,我只取一幅赏”。

师:(出示:此去行征图)老师喜欢此去行征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喜欢它,因为“去去”“沉沉”的语言特点(板书:语言特点):两个叠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行程之远,云气之沉重.而且也流露出了即将踏上远程的作者心情之迷茫,更加剧了作者离别的一种无奈。

师:这是老师就自己喜欢的图从语言的角度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当然,抛砖引玉,主要是想听听你们的。(出示个性鉴赏PPT)请大家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图景,试从景物、环境的氛围、精妙的技巧、语言的特点等角度中任选一角度进行欣赏,先写在导学案上,然后再说给同桌听听。在这里啊,老师有一个建议,(出示鉴赏形式PPT)不妨仿照这样的形式:“我喜欢

(任选一幅),(图景对应的文字,有感情地读出来),喜欢它,是因为

(欣赏的角度):

(稍加分析)”来欣赏。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进行欣赏,先写在导学案上。

(学生欣赏)

师:OK,现在请同学们与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学生交流)

师:有哪位同学来主动说一说的?

生9:我喜欢执手泪眼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感情地读出),喜欢它,是因为动作的描写和神态的描写:(执手)写出了两人间的依依不舍,“泪眼”写出了两人间离别的一种无奈。

师:嗯,从对人物刻画的技巧角度作了欣赏(板书:技巧),不错,请坐。你来说一说呢?

生10:我喜欢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有感情地读出)。喜欢它,是因为环境的氛围:“寒蝉”的“寒”,“对长亭晚”的“晚”,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师:哎,这位同学从环境氛围的角度对黄昏送别图作了欣赏(板书:环境氛围),很好,请坐,还有哪位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的?

生11:我喜欢酒醒柳月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感情地读出)。喜欢它,是因为景物:柳,是留的意思,“残月”更给人凄凉的感觉。

师:认为柳、月用得好,是吧?好,从景物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板书:景物),请坐,其实啊,就在同学们欣赏图景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和这位同学一样,不谋而合的选择了这一幅,酒醒柳月图,(出示酒醒柳月图PPT)眼光不错,同学们,不光你们喜欢,老师也喜欢,但凡读过这首词的,都喜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传诵之名句,清代词评家贺裳称赞这一词句为“古今俊句”,什么叫“俊”?

学生齐回:好

师:好在哪呢?除了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还有没有好的地方了?比如说表达技巧啊,情感字词啊,语言特点啊,等等,请大家畅所欲言,来说一说?

生11:用了设问。师:怎么问的? 生11:今宵酒醒何处? 师:何处?怎么理解? 生11:在哪里? 师:在哪里呢? 生11:杨柳岸。

师:那这个杨柳是作者看到的吗? 生11(支支吾吾):是的 师:什么时候看到的? 生11(轻声说):酒醒吧。

师:嗯,我们这位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有学生轻声说,还没出发呢)有同学有不同看法吗?老师刚刚似乎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生12(主动):作者还没出发呢。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12:兰舟催发,说明作者还在岸上。师:在岸上干什么? 生12:舍不得和恋人告别

师:是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的无声,胜过了千言万语。作者无语,一方面是对眼前恋人的不舍,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在设想这一别,将会遇到什么?设想行程的遥远,设想会漂泊到得地方,设想一切一切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其实啊,这是作者想象酒后,看到的情景。是虚写的景。(板书:虚写)

师:很好,请坐。

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即情语”,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失落,伤感)。我们不少同学比较青睐柳、月,(出示:柳月风酒PPT)“杨柳”历来为送别诗的意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者,“留”也,有不舍之义;“月”是“离合” 4 的象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容易引起词人的愁思。其实这里还有,风、酒。“晓风”清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让人心生凉意;这句话写的是想象之景,写出的却是酒后的愁情。有“愁”则需“销”,借酒,换来的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出示小诗PPT)真可谓是“杨柳留人不可留,晓风扑面寒心头,残月照人影孤单,酒醒之后愁更愁。”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着世代读者的心弦。

师:刚刚讲过,这是柳永想象自己酒醒后感受到的情景,却写得很真切,如在眼前。文中除了这句是想象,还有吗?找找看。

部分学生:虚设 师:虚设什么意思? 学生齐回:设想。师:这是什么图?

学生齐回:良辰好景图。(出示良辰好景图PPT)师:请大家读出对应的文字

学生齐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师:这里既然是好景,应该高兴才对啊,作者高兴吗? 学生摇头:不高兴。师:怎么体现的? 部分学生:更与何人说。

师:这句什么意思?你来说看看。生13:没有人听他说。师:那感情是? 生13:悲凉的。

师:很好,请坐,虽是好景,但我们作者的感情依旧是悲凉的。这在手法上叫什么的? 部分学生:反衬。

师:不错,反衬,(出示:以乐景衬哀情)或者我们叫做“以乐景衬哀请”。

师:是啊,真不愧是婉约词的高手,他就是这样,用一支缠绵的画笔挑选离别的意象,在哀伤的氛围中,表达了他的凄凄离别情。

师: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又残月,一种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一种低沉而伤感的情。接下来,就让我们在这景与情的交融中,跟着名家一起来吟诵这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播放名家朗诵,学生跟读。)

师:大凡好的作品,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点知识的补充,几次能力的训练,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丰富,情感上的升华。因此,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对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还可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这首词背一背

(学生大声背诵)(下课铃声响起)

师:导学案的第二题作为课后作业,下课,同学们再见。

学生齐回:老师再见

第二篇:《雨霖铃》课堂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离别时的情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经常描写的场面,李白面对离别这样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孟郊笔下的离别则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那么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名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解读他的不朽名作《雨霖铃》。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雨霖铃》。

谈谈这首词情感基调(哀伤、凄婉)。

学生齐读(朗读中把握情感基调)

哪句可以看作该词的词眼?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是啊!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离别而悲伤,又有多少诗人为离别而吟唱。在你接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吟唱离别的诗句?

生1: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生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那么,词人把个人离别悲苦放到时间的长河中来写,对表达这种离情有何效果?

生3:更悲凉了。

师: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4: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师:那么,词人是怎么描写“伤离别”的呢?我们一起去鉴赏上片。

上片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它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呢?

生5:我最喜欢“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

师: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在这两句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词人当时那种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生6:词中的“无绪”和“催发”是最能表现词人那种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的,其中“无绪”一词饱含着别离的苦涩,而“催发”二字浸透了留恋的深情。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小组讨论)

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生7:就是手拉着手含情脉脉地长时间注视着对方。“执”,表示手长时间握着,久久不舍也不忍分开,泪眼婆娑,凄然相望。

师:说得很到位,也很有文采。《诗经》里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执”确实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递、情感的凝聚。接下来的“竟”是竟然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包含在其中的心绪?

生8: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满腹的话语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只会无声地抽泣。这个场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师:你们说得真好啊!说你们是词人的知音也不为过呀!那么词人与恋人离别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词人在下片中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呢?哪句话写的最动人?

生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最动人。

小组讨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写的特别动人?

小组代表发言:

生10:这是柳永想象自己酒醒后感受到的情景,却写得很真切,如在眼前。

生11:杨柳、晓风、残月,不多的几种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画面感很强。

生12:“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寒冷,传达出离别后凄冷的心境。

生13:这两句妙就妙在用具体的景物传达出内在的感受,失落,伤感,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

生14:虚写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涵。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淋漓酣畅地描摹出来。

生15: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讨论明确:

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师:杨柳、晓风和残月是表达依恋、凄惨和诀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意境。

这种近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烈的感情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场景内的三个意象中,借用最能触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第三篇:雨霖铃(范文模版)

《雨霖铃》教案

原文: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标题)

(二)柳永简介(略)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其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之后,“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才改名为柳永,54岁时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正音和节奏

2.指读,注意诗歌基调。本词是词人与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别场景,因此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诀别的悲壮不同,是“凄苦”。3.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描述诗意: 《雨霖铃》

秋蝉的鸣叫凄凉急切,面对着暮色中的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在京城门外设帐饮酒饯别,却没有好心情,正当难舍难分之时,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哽咽着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 的离别远去,舟行千里,水上雾霭朦胧,夜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悲伤地离别,偏偏又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4.整体把握: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以“伤离别”为主线。写离别,抒“伤”情。

2)锤炼诗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可结合背景,知人论世)该句在诗中为“过片”,承上启下,并表明诗歌主旨情感,为全词“诗眼”。而且本句由伤离别——自古伤(见下)——多情更伤——秋更伤(见下)——清秋更伤——冷落更伤来层层突出“那堪”“伤离别”的情感,表达细腻,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悲苦再加凄凉,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围绕诗眼,体会全诗的基本结构:

上片:别时(实写)晚(黄昏)

长亭(饯别——催发——执手——念)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别后(虚写)今宵

杨柳岸

经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赏析(理解文句,具体赏析意象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来分析)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的环境中,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让人黯然销魂!首句借景抒情,营造了凄清惨淡的画面,奠定全诗低沉伤感的情感基调。2.思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

“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

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 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这里通过“兰舟催 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全句写景,又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

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5、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1)作者设想了以后什么样的情景? 明确:推想到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情景。(2)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幅图景呢?

明确:因为词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赏流连,可也等于“虚设”,而千种情、万种意又能向谁倾诉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六)朗诵,总结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七)总结,作业布置

2、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赏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恋人的缠绵离别;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跨过江河,不知不觉来到我们身旁。假期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以“别离”为题,写一篇文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第四篇:雨霖铃专题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著名词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字耆卿,小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永”),在家中排行第七,故而人称“柳七”。出身儒宦之世家,其祖父柳崇,为五代时著名儒学家;其父柳宜,曾仕于南唐,为宋初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弟兄三人均中进士第;其本人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因其科考、仕途屡屡受挫,不被朝廷所用而常年浪迹市井、柳巷;才华横溢;但终身坎坷、潦倒;为人放荡不羁。柳永是宋朝第一个专致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家。柳词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烟柳情怨、羁旅行役和市井风情三个方面;亦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以及咏物、咏史和仙游的作品。柳词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音律谐婉,平缓轻约;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常以口语填词;因而词风自成一体;为“婉约派”宗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特别是,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柳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宋词都有重大的突破和拓展,推动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词作广为流传和被推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之说。著有《乐章集》,其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乐章集》存词210多首(据学界分析推断,柳永应编入《乐章集》的词作还不止210多首,许多俗词已被删除);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其中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的或自度的新调,且多为长调慢曲;《乐章集》收录的不仅仅是柳永的词作,而且常常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

注:(1)、《雨霖铃》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在逃避“安史之乱”进入四川时,正逢霖雨连日,在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谕令宫中采集此曲;后来柳永首先把它用作词调。(2)、《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本词牌为一百零三字慢词,双调,十八句,上下片各五仄韵,均叶入声,常用拗句。(3)、此调以柳永词为正体;另有黄筌、王安石两个变体,句读稍有区别。

词语注释:

(1)骤雨:急促的阵雨

(2)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3)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一作“留恋处”。

(5)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6)去去:离别后越来越远。

(7)沉沉:一作“沈沈”。指“深厚、低沉”的样子。(8)楚天:南天、南方;古代时的长江下游属于楚国;故称“楚天”。

(9)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赏析一: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和宋词婉约派的名作之一。这篇作品,词人将他离开汴京(北宋京都,今河南开封)时与爱人惜别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抒发离情别绪。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画幕。起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离别的时间和地点,并用“寒蝉”、“长亭”、刚停息的“骤雨”渲染环境和气氛。准确地将爱人分别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字字写景,景中含情。“都门帐饮无绪”,极写饯行时依依惜别的心情;“无绪”两字写出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以致饮酒索然无味。而正在无绪饮酒,难分难舍之际,“留恋处”却又“兰舟催发”。天色已晚,船夫阵阵催促;出发上路即刻就是无情的离别现实,可想而知,词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对恋人,执手相拥,泪眼相视;千言万语,无从诉说。这两句使用白描的手法,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恋人失魂伤别的情状,跃然纸上。此处的“竟”,加重气氛;“凝噎”两字把此时的别绪刻画到至极,为神来之笔。而此时,离别的双方虽已“凝噎”“无语”,但词人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近情远景相融,实情虚景相交。词人把黯淡的心情与沉沉的暮霭融在一起,给别后的思念,抹上了厚重的阴影。这两句表面是写景,但实则句句寓情于景,用虚景烘托出别时、别后的思念心情;表明旅人前程茫茫,情人再会将遥遥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一个“念”字,说明写景只是想象的。“去去”是指分别后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奈和无限的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沉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片抒怀,承“念”而来,设想别后的情景和思念的凄楚。换头起首两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以情起句,叹息古往今来多情离别之可哀;从普遍现象到个体情状,点明“多情”就会“伤离别”。“自古”两字,把“离愁别绪”从特殊提升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个“更”字,强调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比常人、比古人更多。这句用眼前的“清秋节”,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痛苦的程度,同时又呼应上片的“寒蝉”,构成寒秋时节凄冷的协调意象。那么,词人这种甚堪于常人、古人的别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呢?接下来,词人用很具象的言语渲染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其精之处,在于用景写情,虚景实写,以景染情,融情于景;景语即情语。此两句与上片的“念去去”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甚者,“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的“都门帐饮”,足见词人虽“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写出了难留的离情;晓风的凄冷,写出了别后的寒心;残月的破碎,写出了今后难圆的预感。这两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怀人意境;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宋词名句。“此去经年”以下四句,推想别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即使有再多的良辰美景,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享,也形同虚设;再退一步,即便对良辰美景有些许的感觉,有无尽的缠情蜜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这几句,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反复,又一气贯注,抒泻了无尽的愁思,也传达了彼此关切的心情。词人用反问的形式结句,并嵌入一“纵”一“更”的副词,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强烈。

这首《雨霖铃》是描写离情别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被列为宋词“十大金曲”之一。它出自柳永之手,不是偶然的。这不仅仅因为柳永的文才超强,更与柳永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

柳永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其兄、其侄及本人均为进士出身。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倜傥不羁,工于词章。年轻时即入京参加科考,常留恋于歌坊柳巷,写了很多流传于社会的“俗词”,为崇尚“雅词”的仁宗皇帝所不喜。在一次贡院科考落第时,柳永又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不想惹祸上身,招致了日后的不幸。当时已是举人的柳永,善为歌辞,性情风流,“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首词很快就被宋仁宗知道。词中的“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文字使仁宗大为光火。仁宗在发榜谕批时说“此人好作‘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因而,柳永连续五次科考都不被录用。直到景佑元年,柳永将名字“柳景庄”改为“柳永”,才被赐为进士身;当时已经47岁。其后在定海、睦洲、余杭等地做过小官。由于其生性放荡不羁,官场屡屡失意,不被朝廷所重用;他在任满进京后,又因出言不逊,得罪朝官,被罢免了“屯田员外郎”;曾有人向宋仁宗举荐柳永,仁宗却说:“得非填词柳三变乎?„„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这无疑宣判了柳永的仕途死刑。之后,柳永干脆“奉旨作词”,浪迹市井,行于秦楼楚馆之中。此后,他对社会生活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以及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役的感受,都成了其词作的重要内容。柳永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秦楼楚馆亲热唱和,其词作多半产生于笙歌艳舞、锦塌秀被之中。由于他的坎坷、潦倒,在与那些遭遇不幸的歌妓们相处时,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真切感受,因而能以同情之心,体察那些生活在社会低层的歌妓,为她们写词,深得其共鸣,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柳永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扬州),终身未婚;死时一贫如洗;歌妓姐妹们为他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时节,歌妓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其生前,与谢玉英、陈师师、赵香香等名妓交往甚深。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感性的男女情感体验,加之本身出色的文才,方能写就如此经典的《雨霖铃》。

这首词以凄清冷落的秋景作衬托,首先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情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伤恨,层层铺述,情景相生,委婉凄楚地诉说了词人离愁别绪。全词以“别情”为线索,来表达“伤离别”的主题。就时间而言,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从“今宵”设想到“经年”;但不管时间怎样变化,都处处在写“别情”。就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暮霭沉沉的“楚天”,到“晓风残月”的“杨柳岸”;而空间变换,仍始终离不开抒写“别情”。从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层层推进,突出主题。在表现形式上,通篇层层铺叙,写景、抒情均用白描手法,情景相交,虚景实景相融。“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都是写景词语;情态描写的词语有如:“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几句,则将景物描写虚实相融,很好地寄情于景中。在情景交融方面,前片把黯然离别的心情溶入沉沉暮霭之中,绵绵离恨,犹如空阔无际的楚天;后片把酒醒后的清冷之感,溶入杨柳岸上的晓风残月之中,秋水伊人,天各一方,情中带景,景中寓情。词人使用高超的白描手法,抓住典型的景物,用简洁、明了的文字“线条”,勾画出一幅幅凄美的别情图景,使全词犹如层层转化的剧情场景,依次展现给读者。我们看到了“汴京城外的长亭里,一对爱人难舍难分的饯别”,看到了“悠悠的江水绿波上,船夫紧紧地催促着行人”,也看到了“晓风吹拂的杨柳岸边,离别之人正在痛苦地徘徊”,而在“烟波浩渺的江河上,词人越去越远,直到暮霭沉沉的远方”。这一幅幅凄美的图景,无不展现出词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同时,词人在描绘这些图景时,善于“点染”,反复涂抹,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曲婉深沉,着色浓重。“多情”已伤离别,“冷落清秋”使其更堪;而染以“今宵酒醒”后的“杨柳岸”和“晓风残雪”,则使“离愁别绪”更为伤心、凄凉。此外,在句式修辞上,亦有独到之处。例如,“念去去”的使用,既示意后面的写景是虚、实交错的寓情句子,有能起到字简意深、美化音律的作用。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又一气流贯。“念”字后的“去去”两字连用,则愈显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幽远。再如,词尾四句中的“此去”、“应是”、“便纵有”、“更”几处文字,均用在每句的前面,既使语义连贯,语气加强,又将“离愁别绪”艺术地推上高潮;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柳永作词,常用市井俚语,其内容多反映男欢女爱、歌妓生活,如《定**》(自春来)、《凤归云》(平康巷里)、《玉蝴蝶》(珊瑚筵上)、《西江月》(师师)等。柳永此类词作,常被归为“俗”。关于柳词的俗,时过境迁,现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尽管他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最本质的生活,深得民间喜爱;但这在当时,乃至后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士大夫”和“文人雅士”所不齿;其作品亦有“俚俗”之异议,甚至后人还指责他为“屯田轻薄子”。而这首《雨霖铃》则是雅俗共赏,经久不衰,与其《八声甘州》、《观海潮》同为高古。人们常常把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提并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委婉寻味;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雄浑旷远,豪迈深沉;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分别被看成是宋词婉约派、豪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赏析二: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

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艺术特点: 《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别的情感。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从而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第五篇:《雨霖铃》

《雨霖铃》

教学目的

1、体会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

教学重点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分析:《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

教学难点

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7)[暮霭(ai)]傍晚的云气。(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10)[经年]一年。(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五)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 [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七)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下载雨霖铃_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雨霖铃_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雨霖铃》

    《雨霖铃》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雨霖铃》,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雨霖铃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第二课时《雨霖铃》 教学目标: 1、 准确理解词中意象,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重点) 2、 理解本词虚实相生的用法和妙处。(难点) 3、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重......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提纲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的《雨霖铃》。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职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为古......

    说课稿整理 雨霖铃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板书)下面我将围绕 “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模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雨霖铃》是婉约......